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fficient light-to-heat conversion coupling photothermal effect and exothermic chemical reaction in Au NRs/V_(2)C MXene membranes for high-performance laser ignition
1
作者 Bo Yang Peng-fei Tang +6 位作者 Chun-jiao Liu Rui Li Xiao-dong Li Jin Chen Zhi-qiang Qiao Hong-ping Zhang Guang-cheng Y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834-842,共9页
MXene,a new type of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have been demonstrated as one of the best photothermal materials owing to their strong light-matter interaction and high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efficiency in recent years... MXene,a new type of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have been demonstrated as one of the best photothermal materials owing to their strong light-matter interaction and high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efficiency in recent years.Herein,we report the intriguing light-to-heat conversion property of vanadium carbide(V_(2)C)MXene under irradiation of millisecond laser pulse.Unlike the typical photothermal materials,the V_(2)C MXene not only converts the incident laser energy to heat by the physical photothermal effect,but also triggers the exothermic oxidation of the V_(2)C MXene.The oxidation could be greatly promoted with addition of plasmonic Au nanorods(Au NRs)for light absorption enhancement.Owing to the unique light-to-heat conversion property,the Au NRs/V_(2)C MXene membrane could serve as high temperature pulse(HTP)generators that is proposed for numerous applications with high demand for immediacy.As a proof-of concept application,Au NRs/V_(2)C MXene membrane was applied for laser ignition of the high energy density materials,such as 2,4,6,8,10,12-(hexanitrohexaaza)cyclododecane(HNIW or CL-20).An improved ignition performance,in terms of lowered laser threshold,is achieved as compared to the state-of-the-art light-to-heat conversion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_(2)C MXene Light-to-heat conversion Exothermic chemical reaction Plasmonic Au nanorods High temperature pulse Laser ign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调质及固结作用下市政污泥水分转化规律 被引量:1
2
作者 占鑫杰 吕冲 +1 位作者 桂书润 李振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57-2065,共9页
市政污泥的排水固结特性与其水分赋存形式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对化学调质及固结作用后市政污泥水分转化规律的认识不足。结合土壤科学理论,采用离心机法测试不同类型市政污泥的土水势曲线,并根据土水势范围将市政污泥水分形式划分为结合... 市政污泥的排水固结特性与其水分赋存形式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对化学调质及固结作用后市政污泥水分转化规律的认识不足。结合土壤科学理论,采用离心机法测试不同类型市政污泥的土水势曲线,并根据土水势范围将市政污泥水分形式划分为结合水、毛细水和重力水。在此基础上比较原泥、固结试样、调质污泥试样中不同形式水分含量,分别揭示市政污泥在固结和化学调质作用下的水分转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污泥经10%氯化铁、10%氯化铝化学调质后,结合水含量降低70%~80%,自由水含量提升1倍。不同类型市政污泥在3.1 kPa固结压力作用下,基本只排出部分重力水,毛细水和结合水含量基本不变;在100 kPa固结压力作用下,重力水全部排干,毛细水明显减少,结合水小幅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化学调质 固结作用 水分形式 水分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低碳转化技术及CO_(2)制化学品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文静 徐兴堂 +1 位作者 冯杰 李文英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9,共12页
发展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根本在于提高煤中有效元素C、H和O的利用率。而煤富含C元素,势必在利用过程中产生CO_(2),因此在煤炭加工利用过程中,通过化学反应耦合,将产生的CO_(2)再利用制成有机化学品(如醇、醚、酸和酯等),无论是在煤化... 发展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根本在于提高煤中有效元素C、H和O的利用率。而煤富含C元素,势必在利用过程中产生CO_(2),因此在煤炭加工利用过程中,通过化学反应耦合,将产生的CO_(2)再利用制成有机化学品(如醇、醚、酸和酯等),无论是在煤化工技术领域,还是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显著的社会效益。从煤炭加工利用行业的碳排放特点出发,分别介绍了煤炭与可再生能源耦合,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及CO_(2)化学利用3种煤炭低碳转化技术。通过化学反应将煤炭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CO_(2)制成含氧化学品,不仅可以在保证原有工艺不被改变的基础上减少CO_(2)的直接排放量,还可以生产人类社会所需的高附加值化学品,变“废”为宝。为此,重点论述了基于Aspen Plus模拟CO_(2)制备甲醇、甲酸、二甲醚以及碳酸二甲酯等含氧有机化合物的最新化学工艺研究进展,总结了工艺流程的技术特点以及物质转化、能量利用和经济效益等性能参数,并根据先进的煤炭低碳转化技术提出了煤基CO_(2)低碳转化新路径,致力于推动煤炭清洁转化技术耦合CO_(2)化学再利用向工业应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高效转化 低碳技术 CO_(2)化学利用 含氧有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磷酸盐化学转化的超疏水抗菌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
作者 夏先朝 聂敬敬 +7 位作者 孙京丽 姚文德 蔡微波 武丽丽 邹文兵 袁勇 张利嵩 王晓雪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124,共10页
目的 利用植酸(PA)交联壳聚糖(CS)并通过超疏水改性来提升磷酸盐化学转化膜层的抗菌和防护性能,并研究超疏水改性处理对磷酸盐化学转化膜耐蚀性的影响,方法 将仿生超疏水技术和化学转化技术相结合,在镁合金基体上制备了具有超疏水和抗... 目的 利用植酸(PA)交联壳聚糖(CS)并通过超疏水改性来提升磷酸盐化学转化膜层的抗菌和防护性能,并研究超疏水改性处理对磷酸盐化学转化膜耐蚀性的影响,方法 将仿生超疏水技术和化学转化技术相结合,在镁合金基体上制备了具有超疏水和抗菌效应的磷酸盐化学转化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接触角测试、电化学测试等方法研究膜层的微观形貌、润湿性和耐蚀性。结果 SEM结果显示,通过优化PA的浓度可以使膜层更加均匀致密。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该转化膜的接触角高达153.2°,呈超疏水性。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相比于裸镁合金,该转化膜的自腐蚀电流密度下降了1个数量级,低频阻抗模值提高了2个数量级,展现出了卓越的耐蚀性能。结论 该膜层展现出了优异的抗菌性能和良好的自清洁性能,能够为基体提供优越的腐蚀防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耐蚀性 抗菌涂层 化学转化 超疏水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备绿氢研究进展
5
作者 孙仲顺 刘根 +4 位作者 程春昱 李美昕 杨宪坛 吴志强 杨伯伦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67-2682,共16页
绿色氢能被视为最具潜力的能源之一,其应用对促进能源转型、助力碳减排、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清洁、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约35×10^(8)t/a)为绿氢的生产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原料选择。本文首先从制氢技术/碳排放角度给出了... 绿色氢能被视为最具潜力的能源之一,其应用对促进能源转型、助力碳减排、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清洁、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约35×10^(8)t/a)为绿氢的生产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原料选择。本文首先从制氢技术/碳排放角度给出了绿氢的界定,并总结了绿氢制备的途径;其次,概述了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备绿氢的研究进展,重点围绕热解、气化、化学链技术制备绿氢的反应机理、影响因素和过程强化策略展开讨论,并从效率和成本等角度对比了不同绿氢生产工艺的性能;此外,还讨论了绿氢的分离与纯化工艺。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绿氢成本为1.25~2.20USD/kg,产氢效率为35%~65%,氢产率约为190g/kg。比较几种制氢技术,热解串联重整制氢技术具有工艺简单、产氢速率快的优势;蒸汽气化技术在提升氢气产量和纯度方面具有优势,而化学链转化在负碳高纯氢气的生产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通过水气变换、酸性气体去除和氢气纯化步骤可获得高纯绿氢。最后,本文讨论了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氢的挑战,并从降低原料成本、提高制氢效率和实现CO_(2)的富集利用三个角度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绿氢 热化学转化 热解 气化 化学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胺修饰大豆分离蛋白-氧化石墨烯复合气凝胶构筑及其高效去除糖精机制解析
6
作者 熊艳舒 韦伟 +4 位作者 李楣 王佳欣 陆海勤 李文 李凯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33,共11页
为解决人工甜味剂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隐患与环境危害问题,本研究利用聚乙烯亚胺改性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层插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构筑环境友好型生物质基气凝胶(PSPI-GO),以高效去除水体中... 为解决人工甜味剂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隐患与环境危害问题,本研究利用聚乙烯亚胺改性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层插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构筑环境友好型生物质基气凝胶(PSPI-GO),以高效去除水体中典型人工甜味剂——糖精(saccharin,SAC)。PSPI-GO对SAC的平衡吸附容量为293 mg/g,对应去除率达91%。系列表征结合吸附实验结果表明,PSPI-GO具有丰富的多孔结构及优异的可再生性能。多重量子化学理论计算(静电势、前沿分子轨道、独立梯度模型和Hirshfeld表面)进一步揭示静电吸引力、氢键键合和分子间相互作用主导吸附过程的进行。这项工作不仅可实现生物质的高值化利用,还可为高效清除SAC提供新途径。同时,宏观传质机制解析耦联多重量子化学计算可视化吸附机制的研究策略可为阐明分子间深层次吸附行为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理论计算 人工甜味剂 气凝胶 吸附机制 生物质高值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质颗粒流态化研究现状与展望
7
作者 李舒月 王欢 +4 位作者 周少强 毛志宏 张永民 王军武 吴秀花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6-483,共18页
流化床技术在工业中应用广泛,其中天然铀转化、直接还原炼铁、化学链燃烧等工业过程中使用的是颗粒密度在4.0 g/cm^(3)以上的重质颗粒,而传统化工、能源行业广泛使用的则是密度较小的轻质流化床颗粒。综述了重质颗粒流态化技术在工业中... 流化床技术在工业中应用广泛,其中天然铀转化、直接还原炼铁、化学链燃烧等工业过程中使用的是颗粒密度在4.0 g/cm^(3)以上的重质颗粒,而传统化工、能源行业广泛使用的则是密度较小的轻质流化床颗粒。综述了重质颗粒流态化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情况,梳理了目前重质颗粒流态化基础的研究进展。已有的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研究均表明重质颗粒的流态化行为与低密度颗粒存在显著差异,且针对低密度颗粒的一些研究规律并不能完全适用于重质颗粒流化床。当前,对重质颗粒的流态化基础研究尚不充分,特别是在流域转变、传热传质特性、颗粒混合分级特性、反应过程强化技术等研究方面,与传统低密度颗粒流态化的基础研究相比,存在巨大的基础研究空白。最后结合相关工业过程的需要,重点讨论了近期应重点补充的重质颗粒流态化基础研究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 天然铀转化 核化工 重质颗粒 流态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纤维LCC化学键在不同处理过程中的断裂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朱宇童 李海潮 +2 位作者 胡愈诚 苗国华 许凤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以木质纤维生物质替代化石资源是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木质纤维生物质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3种组分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其中,木质素与半纤维素之间复杂的化学键是导致木质纤维原料顽抗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同... 以木质纤维生物质替代化石资源是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木质纤维生物质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3种组分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其中,木质素与半纤维素之间复杂的化学键是导致木质纤维原料顽抗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木质纤维素化学中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目前木质纤维生物质处理和主要组分分离及转化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总体上难以在保留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结构完整的前提下完全断裂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化学键连接,进而导致大规模生物质精炼生产燃料、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仍然较困难。LCC中常见化学键在中性、酸性、碱性等不同的溶剂体系中反应性能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化学键设计绿色高效的处理方法,从而实现其精准选择性断裂,进而阐明LCC化学键选择性断裂机理。笔者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LCC之间化学键的键合机制及其主要化学键(如LCC醚/酯键、木质素β⁃O⁃4键等)断裂机理,重点介绍了LCC在各种处理过程中的变化,并探讨了不同处理手段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木质纤维原料全组分分离及高效利用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 键合机制 化学键断裂 生物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渣衍生改性燃料:热化学转化规律与机制
9
作者 梁学斌 卫怡琳 +4 位作者 周哲宁 詹昊 曾志勇 冷立健 彭好义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7-489,共13页
当前,我国制药产业蓬勃发展且增速迅猛,其工艺过程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药渣,主要分为中药渣和抗生素菌渣两类,具有资源和废物双重属性。实现药渣的清洁高效资源化,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层面,对于国家、行业和企业均具有积极意义,能源... 当前,我国制药产业蓬勃发展且增速迅猛,其工艺过程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药渣,主要分为中药渣和抗生素菌渣两类,具有资源和废物双重属性。实现药渣的清洁高效资源化,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层面,对于国家、行业和企业均具有积极意义,能源化利用是目前技术水平下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本文围绕热化学转化策略,以固、气、液燃料为目标产物,综述了目前两类药渣的热化学转化特点与影响因素、过程组分演化机制、产物特性规律等相关研究进展。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药渣的高水、富氮和丰氧等缺陷属性,是制约其清洁高效能源化的主要障碍。脱水、烘焙等预处理手段,通过基于水、碳、氮组分迁移演化调控的提质降氮机制,可强化药渣衍生固体燃料性能,但效果有限,同时会带来二次副产物的处置问题;热解、气化或水热液化等手段,可将药渣转化为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的气液燃料,但反应中如氮、氧、灰等有害/无用组分在各相的演化和赋存机制,会不同程度地降低相应衍生燃料的品质或产率。因此,未来的研究应从探索更经济环保的热化学策略角度来解决上述缺陷属性,以实现药渣到衍生高值燃料的清洁高效转化。此外,通过现有结论的对比,提出了水热与后续热化学手段的耦合联用,可作为药渣全质清洁资源化的潜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渣 热化学转化 生物燃料 缺陷属性 水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比对镁锂合金表面钙系磷酸盐化学转化膜的耐腐蚀性影响
10
作者 刘子豪 王保杰 +3 位作者 邢馨月 王鹏 初文超 孙杰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2-118,共7页
以Mg-8Li合金作为基体,在不同酸比条件下制备钙系磷酸盐转化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点滴实验、电化学阻抗谱图(EIS)、动电位极化曲线、析氢测试对其微观组织进行表征,并比较其耐蚀性。研究结果表明,镁锂合金表面成功制备银白... 以Mg-8Li合金作为基体,在不同酸比条件下制备钙系磷酸盐转化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点滴实验、电化学阻抗谱图(EIS)、动电位极化曲线、析氢测试对其微观组织进行表征,并比较其耐蚀性。研究结果表明,镁锂合金表面成功制备银白色钙系磷酸盐转化膜,膜层表面光滑且致密无裂纹,其主要元素组成为氧、磷、钙、碳、镁和钠;酸比为75时,腐蚀电流密度最低,为5.227×10^(−7) A/cm^(2),腐蚀电位最正,为−1.481 V(vs.SCE);金属出现变色历经时间最长,为31.5 s;析氢量最少,为2.57 mL/cm^(2)。钙系磷酸盐转化膜在酸比为75的条件下形成的转化膜对于Mg-8Li基体的保护性最好,耐腐蚀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锂合金 化学转化膜 酸比 耐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甲烷高值转化路径分析
11
作者 赖利娜 鲍蕴心 +1 位作者 王一鸣 范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37,共17页
甲烷作为一种重要化工原料,具有储量大、成本低及可再生的特点.在当前碳中和及净零碳排放的背景下,探索甲烷高值化学品转化的可行路径,如转化为氢气、甲醇、烯烃、芳烃和燃料等,是甲烷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向.开发温和反应条件、低能耗且... 甲烷作为一种重要化工原料,具有储量大、成本低及可再生的特点.在当前碳中和及净零碳排放的背景下,探索甲烷高值化学品转化的可行路径,如转化为氢气、甲醇、烯烃、芳烃和燃料等,是甲烷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向.开发温和反应条件、低能耗且经济友好的高值转化路线,以实现甲烷中碳(C)原子和氢(H)原子的高效利用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文综合评述了近年来甲烷转化为高值化学品的研究进展,并对热催化中不同转化路径的相关文献和专利进行了计量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甲烷转化未来面临的挑战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碳中和 甲烷转化 热催化 高值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生物级联转化CO_(2)合成单细胞蛋白研究进展
12
作者 吴孟勤 王佳瑶 +1 位作者 徐友强 王钰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29-2440,共12页
工业发展导致CO_(2)大量排放,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此外,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将会导致蛋白质供应不足。通过化学催化CO_(2)还原合成甲醇等有机一碳化合物,进一步通过微生物将甲醇转化为多碳产物,是一条高效的CO_(2)固定和转化... 工业发展导致CO_(2)大量排放,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此外,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将会导致蛋白质供应不足。通过化学催化CO_(2)还原合成甲醇等有机一碳化合物,进一步通过微生物将甲醇转化为多碳产物,是一条高效的CO_(2)固定和转化利用路线。因此,从原料和产品层面考虑,本文提出了利用化学-生物级联转化CO_(2)生产单细胞蛋白(single cell protein,SCP)的策略,即将CO_(2)通过化学转化生产甲醇,再进一步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代谢甲醇和无机铵生产SCP,SCP产品有望应用于饲料和食品工业。本文首先介绍了CO_(2)加氢可持续生产甲醇的反应过程及反应机制,总结了相关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其次,介绍了自然界中发现的可利用甲醇的微生物及甲醇代谢途径,以及利用甲醇生产SCP的研究进展。最后,对CO_(2)化学-生物级联转化工业化制造SCP的瓶颈和解决方案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碳化工 甲醇 级联转化 单细胞蛋白 微生物细胞工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我国化工新材料科技与产业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化工新材料是指在化学化工研发、制备和应用过程中,有新结构、新方法、新性能指标、新应用的化工材料,是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近些年,我国化工新材料科技和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特别表现在储能材料、光电转换材料、光催化材料、电子材料、... 化工新材料是指在化学化工研发、制备和应用过程中,有新结构、新方法、新性能指标、新应用的化工材料,是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近些年,我国化工新材料科技和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特别表现在储能材料、光电转换材料、光催化材料、电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用树脂及高性能纤维材料、功能性涂料和粘合剂等方面,已在风电光电、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半导体封测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专委会将每年组织学会专家学者编写当年的化工新材料的科技产业进展情况,发表在《化工新型材料》杂志上与广大读者见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新材料 储能材料 光电转换材料 光催化材料 电子材料 先进复合材料用树脂 高性能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轧制态医用Zn-Li-Ce合金表面涂层特征及腐蚀行为研究
14
作者 张源 牛丽静 +4 位作者 张朋 刘芸 王子剑 田亚强 陈连生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00-110,共11页
目的锌基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可加工性和优异的生物功能性,但铸态锌合金存在局部腐蚀倾向,过度释放的Zn^(2+)会造成局部组织毒性并对骨愈合/修复产生不利影响,难以满足临床植入的要求。方法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 目的锌基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可加工性和优异的生物功能性,但铸态锌合金存在局部腐蚀倾向,过度释放的Zn^(2+)会造成局部组织毒性并对骨愈合/修复产生不利影响,难以满足临床植入的要求。方法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及动电位极化PDP/EIS等手段探究轧制态合金组织对其表面涂层特征及降解行为的影响。结果当轧制压下率为80%时,磷酸锌锶涂层锌合金表现出优异的耐蚀性能。这是由于适宜晶粒尺寸的轧制锌合金具有较高的晶界密度,在化学转化过程中Zn^(2+)能够通过晶界更有效地释放到暴露的表面中,产生更多活性点,有利于促进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的磷酸锌锶涂层,有效地阻碍了侵蚀性离子与基体的直接接触,增强了合金的耐蚀性能;此外,轧制后的高密度晶界可作为腐蚀点蚀的屏障,阻碍腐蚀坑的进展,进一步增强基体对腐蚀的防御能力。结论随轧制压下率增加(20%、40%、60%和80%),磷酸锌锶涂层锌合金在模拟体液中测得的电化学腐蚀速率(0.669、0.408、0.249和0.160 mm/a)及失重速率(0.0526、0.0313、0.0170和0.0121 mm/a)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磷酸锌锶涂层锌合金在轧制压下率80%时获得最优异的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Zn-Li-Ce合金 轧制压下率 化学转化 降解速率 腐蚀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戈荒”大基地电氢协同技术经济分析及发展路径研究
15
作者 凌波 张军 +1 位作者 韩一杰 王明华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103,共11页
在“双碳”背景下,利用“沙戈荒”大基地弃电制氢是解决风光电力消纳的重要路径,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以宁夏腾格里“沙戈荒”能源大基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弃电构建了电氢协同系统,着重阐述了系统组成及关键工艺技术,并从弃电... 在“双碳”背景下,利用“沙戈荒”大基地弃电制氢是解决风光电力消纳的重要路径,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以宁夏腾格里“沙戈荒”能源大基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弃电构建了电氢协同系统,着重阐述了系统组成及关键工艺技术,并从弃电制氢经济性、“电氢电”和“电氢化”路线经济性、大基地电氢协同示范系统经济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弃电电价较低的条件下,绿色氢氨醇成本也相对较低,按0.1元/kWh的弃电成本计算时,基于弃电的“沙戈荒”能源大基地电氢协同示范系统可产生1.37亿元的净利润,在大基地利用弃电制绿氢经济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戈荒”大基地 电氢协同系统 “电氢电”转化 “电氢化”转化 技术经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能源体系发展背景下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的挑战及途径 被引量:42
16
作者 谢克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6,共10页
当今世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气候环境问题凸显,能源转型变革加快。在此背景下,构建更加适应形势变化的能源体系对提高我国能源供应系统的可持续性及安全稳定性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化石能源仍占据主体地位。油气资源存在能源安全问题及新... 当今世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气候环境问题凸显,能源转型变革加快。在此背景下,构建更加适应形势变化的能源体系对提高我国能源供应系统的可持续性及安全稳定性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化石能源仍占据主体地位。油气资源存在能源安全问题及新能源技术水平有待提升,中国短期内对煤炭能源仍将保持较高依赖性。因此,推进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对于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新型能源体系的具体内涵与构建方向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中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煤炭的清洁高效转化技术的进步及煤化工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新时代要求赋予新型能源体系更多的内涵。因此从战略上看,未来能源体系应具备“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多元协同、智能普惠”多个特征,这也对煤炭产业的清洁高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已取得显著进步,但多个关键技术仍亟待突破。结合煤炭产业转型发展与“双碳”目标关系的系统性认识,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需求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其关键在于加强该领域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研究和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的创新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革命 新型能源体系 煤化工 煤转化技术 清洁高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时代下多源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陆强 谢文銮 +3 位作者 胡斌 刘吉 张镇西 李凯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共20页
生物质是唯一的可再生碳资源,具有来源广泛、储量丰富等显著优势,利用先进的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可获得多种高值燃料、化学品和碳基材料,进而实现对化石资源的部分替代,在新能源领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发展前景。尽管生物质能源化... 生物质是唯一的可再生碳资源,具有来源广泛、储量丰富等显著优势,利用先进的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可获得多种高值燃料、化学品和碳基材料,进而实现对化石资源的部分替代,在新能源领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发展前景。尽管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技术已取得长足发展,但伴随社会与科技飞速进步,生物质的范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农林废弃物,而是涵盖了农林源、工业源和生活源等多种来源的有机废弃物。复杂组成结构和差异化热分解特性为生物质的高选择性和大规模转化带来严重阻碍,如何实现其高值资源化利用仍面临诸多挑战。论述了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发展现状,从多源生物质组成与热分解特性出发,针对热转化产物品质低和选择性差等问题,对比分析了当前选择性热解制备高值产物、热解重整制氢、新型气化等多种前沿资源化利用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然而,要推动双碳时代下多源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仍需重点关注以下方面。首先,规模化利用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发高效的催化工艺与反应装备至关重要。通过突破催化剂效率瓶颈与循环再生技术,降低催化运行成本,同时研发新型热转化反应设备,优化传热与抗结焦性能,实现目标产物的定向富集,配合高效的原料收储运策略,从全流程提升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工业化生产经济性。其次,全组分转化是实现生物质高值利用的关键。通过深入研究生物质不同特征组分分解机理和协同转化机制,开发耦合多重预处理、定向热转化和精准分离冷凝等技术,将生物质原料转化为富含高值化学品的生物油、高品质可燃气和高性能炭材料,实现热解多联产综合利用,有效提高技术资源产出率。最后,多能互补也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将生物质与其他清洁能源与电力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生物质热分解产物的长周期化学储能特性,构建灵活的多能互补供应体系,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多维发展与经济效益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生物质 双碳 热化学转化 热解 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电转氨和生物质废能转换的农村化工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调度方法 被引量:6
18
作者 崔杨 孙喜斌 +2 位作者 付小标 唐耀华 李崇钢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50-3360,I0104-I0108,共16页
农村地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引入化工类产业在促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因此,研究农村化工生产脱碳及园区能源结构优化对实现“双碳”目标和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提出一种... 农村地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引入化工类产业在促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因此,研究农村化工生产脱碳及园区能源结构优化对实现“双碳”目标和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提出一种考虑电转氨和生物质废能转换的农村化工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调度方法,通过利用富余可再生资源产生绿氨,考虑碳-氨耦合过程,将绿氨与碳捕集设备联合运行促进化工生产,同时利用生物质能替代燃煤发电,三者构建化工园区联合生产单元,进而降低园区碳排放及运行成本。首先,建立电转氨两阶段模型和生物质废能转换模型及其能流关系。其次,构建化工园区联合生产单元,分析其电、热、气以及碳能量耦合特性。再次,引入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余热发电和负荷侧综合需求响应,综合优化化工园区联合生产单元。最后,以化工园区运行总成本最低为目标,通过不同场景对比分析证明所提调度方法对化工园区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可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转型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综合能源系统 化工园区 电转氨 生物质废能转换 低碳调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金属迁移转化对生物质灰沾污结渣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姚锡文 刘清华 +2 位作者 齐鹏远 齐洋 许开立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8-1395,共8页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利用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生物质灰,其钾、钠等碱金属元素的含量高,导致其熔融温度低,在高温下极易熔融或挥发,进而对锅炉、管道或设备受热面造成沾污结渣、腐蚀等危害。为系统了解碱金属迁移转化对生物质灰沾污结渣影响的...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利用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生物质灰,其钾、钠等碱金属元素的含量高,导致其熔融温度低,在高温下极易熔融或挥发,进而对锅炉、管道或设备受热面造成沾污结渣、腐蚀等危害。为系统了解碱金属迁移转化对生物质灰沾污结渣影响的研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首先,归纳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过程中由碱金属迁移转化引发的安全问题及危害;其次,回顾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生物质灰沾污结渣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不同热化学转化来源生物质灰沾污结渣演变规律和碱金属迁移转化特性研究等;最后,预测生物质灰沾污结渣防治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过程中碱金属的赋存形式和演化特征是影响灰熔融和沾污结渣特性的重要因素,不同热化学转化来源生物质灰的熔融和烧结规律是灰沾污结渣防治研究的关键。以往针对碱金属迁移转化特性的研究,大多只考虑生物质自身的燃料性质、矿物组成等,对不同热化学转化过程中碱金属迁移转化对生物质灰沾污结渣和熔融烧结的影响以及不同形式碱金属成分的影响研究仍不够深入和系统,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这将成为以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生物质能源 热化学转化 碱金属 灰沾污结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超疏水磷酸盐化学转化涂层的制备与耐蚀性能 被引量:3
20
作者 夏先朝 聂敬敬 +6 位作者 李逸 蔡微波 孙京丽 袁勇 张利嵩 王晓雪 董泽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16-128,共13页
目的研究超疏水改性处理对磷酸盐化学转化涂层耐蚀性的影响,利用PA和Ce3+的螯合作用及低表面能物质的修饰提升涂层的防护性能。方法将仿生超疏水技术和化学转化技术相结合,对传统的磷酸盐化学转化膜进行后处理改性,在镁合金基体上制备... 目的研究超疏水改性处理对磷酸盐化学转化涂层耐蚀性的影响,利用PA和Ce3+的螯合作用及低表面能物质的修饰提升涂层的防护性能。方法将仿生超疏水技术和化学转化技术相结合,对传统的磷酸盐化学转化膜进行后处理改性,在镁合金基体上制备了具有超疏水效应的磷酸盐化学转化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接触角测试、电化学测试等方法研究改性后涂层的微观形貌、润湿性和耐蚀性。结果SEM结果显示,经过后处理改性后,磷酸盐化学转化膜(PCC)表面的缺陷被有效封堵,膜层致密性显著提高。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膜层的静态水接触角高达156.5°,滚动角低至5°,呈现出优异的超疏水性能。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后处理改性后的超疏水膜层的防护性能显著提高;相较于PCC膜层,超疏水膜层的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1个数量级,低频阻抗模值则提高了1个数量级,并且经过12 d浸泡后其低频阻抗模值仍然高于104Ω·cm^(2)。中性盐雾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涂层的耐盐雾性能大幅提升,耐盐雾超过100h。结论该涂层展现出了优异的憎水性能和良好的自清洁性能,能够为基体提供高效且持久的腐蚀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耐蚀性 表面防护 化学转化 超疏水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