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5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产业含氟废水来源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
作者 罗立群 张倩倩 田国庆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8-189,共12页
氟性质活泼、分布广泛,虽是人体的微量元素,但高氟含量物质的接触通常对动植物和人体有害,容易引发氟斑牙、氟骨症、神经系统病变、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等问题。本文探讨了典型工业领域氟排放的来源、环境影响和含氟废水除氟治理技术与处... 氟性质活泼、分布广泛,虽是人体的微量元素,但高氟含量物质的接触通常对动植物和人体有害,容易引发氟斑牙、氟骨症、神经系统病变、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等问题。本文探讨了典型工业领域氟排放的来源、环境影响和含氟废水除氟治理技术与处理方法,分析了含氟废水处理特点及面临挑战,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人体健康。介绍了氟污染特点和生态影响,归纳了磷化工,氢氟酸生产、钢铁冶炼、铝电解等传统行业中含氟废水来源、产出特征与环境影响;探讨了光伏、锂电池、石墨提纯、半导体产业等典型新型产业在精密加工或高端制造过程中,含氟废水的产生环节与含氟产物特征。为此,分类梳理化学沉淀法、混凝沉淀法、吸附法、流化床结晶法、离子交换与膜分离法等五类常见含氟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对比分析其除氟效果和应用特征,指出化学沉淀法可针对高浓度含氟废水,工业应用广泛,但产生的污泥量较大,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需要添加混凝剂,与混凝沉淀相结合,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而吸附法处理低浓度废水应用广泛且高效,需注意吸附剂的品种选择和共存离子的影响;流化床结晶法、膜分离法等新技术能更方便、更高效地处理含氟废水,但存在价格昂贵,待处理废水浓度低等。目前仍面临除氟过程的适应性与安全性、除氟试剂的广泛性与高效性、再生性与经济性的挑战。根据含氟废水的特性,筛选合适的处理方法,辅以合适的除氟试剂,将提升氟化物治理技术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废水 环境源 除氟技术 混凝沉淀 吸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电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对废水中Cr(Ⅵ)去除及产电性能研究
2
作者 吴卿 张颖 +2 位作者 刘睿怡 李倩男 彭森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87-2996,共10页
以生活中常见的生物质废弃物-花生壳为电极材料,通过热解和氮掺杂对其进行改性并负载至石墨板电极上以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阴极。通过材料电化学表征、铬含量、细菌多样性及功能基因分析,评价MFC处理含Cr(Ⅵ)... 以生活中常见的生物质废弃物-花生壳为电极材料,通过热解和氮掺杂对其进行改性并负载至石墨板电极上以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阴极。通过材料电化学表征、铬含量、细菌多样性及功能基因分析,评价MFC处理含Cr(Ⅵ)废水效果及产电性能,考察花生壳生物质热解材料在MFC性能提升中的作用。以氮掺杂花生壳生物质热解材料为MFC阴极适于Cr(Ⅵ)质量浓度在50~1000 mg/L Cr(Ⅵ)废水处理,在Cr(Ⅵ)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可达到最高的电压输出和最大功率密度。在不同Cr(Ⅵ)质量浓度条件下,MFC装置阳极液中优势物种多为典型的产电菌,并在阳极的底物降解和发电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Cr(Ⅵ)质量浓度对MFC装置阳极液功能基因的影响不显著,最具代表性的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功能类别多与阳极有机物降解及电子的产生和传递有关。氮掺杂花生壳生物炭热解材料电极MFC为高效、经济地还原水中Cr(Ⅵ)提供了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微生物燃料电池 花生壳生物炭 含铬废水 产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铬废渣烧结过程中六价铬的消除研究
3
作者 蔡元兴 戴雅璇 刘畅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0-133,共4页
针对氢氧化铬粉末在烧结过程中会产生六价铬,直接填埋处理会对环境产生潜在的危害。采用在烧结过程中加入还原剂,以降低Cr2O3废渣中六价铬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一次烧结前加入还原剂的处理方法,不能使烧结产品中的六价铬含量降到理想水... 针对氢氧化铬粉末在烧结过程中会产生六价铬,直接填埋处理会对环境产生潜在的危害。采用在烧结过程中加入还原剂,以降低Cr2O3废渣中六价铬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一次烧结前加入还原剂的处理方法,不能使烧结产品中的六价铬含量降到理想水平。在一次烧结后,再加入还原剂进行二次烧结的处理方法,可将六价铬含量降到较低的水平,对氢氧化铬烧结的环保处理过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铬废水 氢氧化铬沉淀 三氧化二铬 热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炭负载原位微生物吸附选矿废水Cd^(2+)特性研究
4
作者 周刚 张欣远 +4 位作者 李帅龙 孟群智 姚建军 张津豪 甄慧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4-433,共20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在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但伴随着金矿的开采,大量富含重金属离子的选矿废水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尤其是重金属镉(Cd),因其强烈的生物毒性和高富集性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因此,为有效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在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但伴随着金矿的开采,大量富含重金属离子的选矿废水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尤其是重金属镉(Cd),因其强烈的生物毒性和高富集性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因此,为有效治理金矿废水中的镉污染,本研究以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为基础,采用重金属浓度梯度法从金矿废水池淤泥中筛选得到了对Cd^(2+)耐受性强的原位优势菌种,并以水热炭为固定化载体,采用吸附−包埋−交联相结合的复合固定法制备了固定化微生物活性碳球(HC-PVA-SA-MOI)。通过SEM、XPS和BET表征试验对HC-PVA-SA-MOI的微观形貌、元素组成、表面官能团、比表面积和孔隙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HC-PVA-SA-MOI呈大小均匀的球状,主要由C、O、N、Na等元素构成,比表面积为134.1821 m^(2)/g,且原位优势菌种成功附着在水热炭表面;通过吸附条件优化实验研究了pH、吸附时间、温度、初始质量浓度、吸附剂投加量以及共存离子对HC-PVA-SA-MOI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d^(2+)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HC-PVA-SA-MOI投加量为5 g/L,溶液pH为6,吸附时间为48 h,温度为30℃时,是HC-PVASA-MOI的最佳吸附条件,此时对Cd^(2+)的去除率为98.59%。此外吸附动力学试验和吸附等温线模型试验研究发现,HC-PVA-SA-MOI对Cd^(2+)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说明HC-PVA-SA-MOI对Cd^(2+)的吸附机制主要为均相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微生物多样性和亚细胞结构分析表明,在吸附Cd^(2+)时,发挥主要作用的微生物为Halomonas(嗜盐单胞菌)属菌种,发挥主要作用的微生物结构为细胞壁和细胞膜。再生试验表明,经过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HC-PVA-SA-MOI对废水中Cd^(2+)的去除率仍能达到90.11%,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能。基于其可持续性、低成本和优良的吸附性能,HC-PVA-SA-MOI有望作为一种用于实际处理金矿废水Cd^(2+)的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镉金矿废水 水热炭 微生物 固定化技术 物理化学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沉淀配位剂机理的化学镀铜废水处理工艺
5
作者 郭崇武 吕成斌 +7 位作者 洪铁军 王春 魏亚平 吕鹏 郭莹 关善勇 李叶平 王殿西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2,共6页
研究了在碱性条件下采用亚铁离子和钙离子沉淀羧酸配位剂的协同效应,并将相关技术应用于化学镀铜废水的处理中。在处理过程中,先采用双氧水或次氯酸钠溶液将含羟基的有机胺配位剂氧化成含氨基(或胺基)的羧酸配位剂,然后用亚铁离子和钙... 研究了在碱性条件下采用亚铁离子和钙离子沉淀羧酸配位剂的协同效应,并将相关技术应用于化学镀铜废水的处理中。在处理过程中,先采用双氧水或次氯酸钠溶液将含羟基的有机胺配位剂氧化成含氨基(或胺基)的羧酸配位剂,然后用亚铁离子和钙离子在碱性条件下协同沉淀以上配位剂,从配合物中释放出来的铜离子随即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最后通过过滤法分离沉淀物。用这种沉淀方法去除化学镀铜废水中的配位剂,可解决用传统氧化法不能有效破坏含羟基的有机胺配位剂的问题,且该方法简单、快速、处理成本低,铜和化学耗氧量(COD)的处理结果可满足GB 21900—201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铜废水 亚铁离子 钙离子 协同效应 羧酸配位剂 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铜废水处理工艺概述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任茯霖 李靖 +1 位作者 刘硕 包申旭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74,共11页
开展二次铜资源综合利用有助于改善国内铜资源紧张的局面。含铜废水的无序排放不仅会对人类、动植物和环境造成严重损害,亦是对铜资源的严重浪费。经济高效地处理含铜废水有助于废水资源与金属资源的循环利用,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开展二次铜资源综合利用有助于改善国内铜资源紧张的局面。含铜废水的无序排放不仅会对人类、动植物和环境造成严重损害,亦是对铜资源的严重浪费。经济高效地处理含铜废水有助于废水资源与金属资源的循环利用,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综述了包括沉淀、电解、膜分离、离子交换和吸附在内的主要处理技术,分析了相应技术的机制、优缺点及应用前景。基于此,建立并分析多技术耦合的组合应用工艺,强调多技术组合是未来处理含铜废水乃至重金属的主要趋势,能绿色高效实现含铜废水的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铜废水 综合处理 电化学 吸附 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铁钡双金属氢氧化物对水中铀的去除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益硕 吕欣怡 +4 位作者 龚逸 马梦月 辛燕 石瀚晋 李小燕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4,共11页
采用吸附技术处理含铀废水具有操作简单、绿色清洁、去除性能优异等优点,开发高效且制备简单的新型吸附材料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双金属氢氧化物具有合成简单、吸附性能优异等特点,成为高效处理含金属离子废水的潜在吸附材料,但文... 采用吸附技术处理含铀废水具有操作简单、绿色清洁、去除性能优异等优点,开发高效且制备简单的新型吸附材料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双金属氢氧化物具有合成简单、吸附性能优异等特点,成为高效处理含金属离子废水的潜在吸附材料,但文献报道的钴镁双金属氢氧化物对铀的最大吸附量仅为9.84 mg·g^(-1)且成本昂贵。本研究采用一步合成法简易制备出新型铁钡双金属氢氧化物吸附材料,对其进行表征与分析,并进行单因素条件试验考察优化工艺参数,得到以下主要结论:Fe-Ba双金属氢氧化物为不规则的类颗粒结构并存在一定的孔隙,主要由Fe(OH)_(3)、Ba(OH)_(2)和BaCO_(3)所组成,含有丰富的羟基和碳酸根,羟基和碳酸根对铀的络合为主要的吸附机理;该吸附材料去除废水中U(VI)的较优条件为温度25℃、pH=5.5、固液比0.2 g·L^(-1)、时间50 min,该条件下对含U(VI)10 mg·L^(-1)废水中铀去除率为96.52%;该吸附材料受干扰离子和腐殖酸的影响较小,处理含U(VI)10 mg·L^(-1)废水对铀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吸附模型分析表明,该吸附材料对铀的去除以单层和化学吸附为主,最大吸附量可达163.93 mg·g^(-1)。该吸附材料适合处理含铀5~10 mg·L^(-1)废水,且具有制备简单、无二次污染及成本低的优势,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铀废水 吸附材料 双金属氢氧化物 铁钡双金属氢氧化物 钴镁双金属氢氧化物 吸附机理 干扰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制备聚硅酸铝铁絮凝剂处理含氟废水的研究
8
作者 陈瑜 张峰 +3 位作者 张智春 李红艳 崔佳丽 崔建国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155,共8页
对赤泥中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并以此为原料制备絮凝剂,是赤泥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以赤泥为原料,采用共聚法制备了聚硅酸铝铁(PSAF)絮凝剂,探究了PSAF的最佳制备条件和适宜使用条件,并将其应用于模拟含氟废水和实际含氟废水处理。通过... 对赤泥中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并以此为原料制备絮凝剂,是赤泥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以赤泥为原料,采用共聚法制备了聚硅酸铝铁(PSAF)絮凝剂,探究了PSAF的最佳制备条件和适宜使用条件,并将其应用于模拟含氟废水和实际含氟废水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电子能谱仪(XPS)对PSAF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聚硅酸与铁、铝成功络合,制备了一种无定形的PSAF。絮凝实验结果表明,PSAF最优制备条件:n(Al+Fe)∶n(Si)=1∶1,n(Al)∶n(Fe)=5∶1,碱化度为0.5。此条件下制备的PSAF对模拟含氟废水进行处理,适宜的使用条件:PSAF投加量为0.66 mmol/L,废水pH≈7,絮凝沉淀时间为20 min。该条件下对两种废水进行处理,模拟含氟废水浊度和F^(-)去除率分别为97.6%和80.8%,实际含氟废水浊度和F^(-)去除率分别为77.4%和56.6%,絮凝效果均优于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硫酸铁(PFS)两种市售絮凝剂,可见PSAF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聚硅酸铝铁 含氟废水 絮凝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氧化工艺在高盐含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施国忠 徐浩然 +3 位作者 颜亦磊 冯向东 姚之侃 张林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156,共5页
经多年治理,燃煤电厂大部分常规废水已经得到了合理回用,但高盐含氨废水的深度处理仍存缺陷。燃煤电厂含氨废水具有水量多、含氨量大、含盐量高的特点,远远超出国家污水排放标准氨氮限值15 mg/L,也难以通过简单处理达到回用标准。针对... 经多年治理,燃煤电厂大部分常规废水已经得到了合理回用,但高盐含氨废水的深度处理仍存缺陷。燃煤电厂含氨废水具有水量多、含氨量大、含盐量高的特点,远远超出国家污水排放标准氨氮限值15 mg/L,也难以通过简单处理达到回用标准。针对燃煤电厂含氨废水的水质特点和处理需求,设计并建设了2×60 m^(3)/h处理能力的电化学氧化含氨废水处理工程,并开发了系统运行策略。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满足燃煤电厂20.9万吨/年的含氨废水处理需求,并将副产物余氯用作为冷却水系统杀菌剂。通过进水水质调质和反应器电流控制确保出水氨氮浓度小于1 mg/L,通过进水pH控制和氨氮浓度控制确保出水pH不小于6.0。增大反应器电流有利于提高氨氮去除效率和出水余氯浓度,但会影响系统能耗和出水pH。工程静态投资709万元,运行经济成本182.5万元/年,静态投资回收期4.7年,去除氨氮污染物14630 kg/年。相较于原有折点氯化工艺,具有能量效率高、设备占地小、无需投加药剂、运行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为同类含氨废水的绿色高效处理提供了工程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 含氨废水 燃煤电厂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化镓晶片加工废水处理及近零排放中试研究
10
作者 李伟超 杨军 +6 位作者 常海 耿天驰 武玉冲 刘晶晶 王妤予 吴云 陈英波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2,共8页
砷化镓晶片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含砷有机废水。采用“除砷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工艺对砷化镓晶片加工废水进行达标处理及近零排放的中试研究。除砷预处理采用“两级混凝+离子交换树脂”工艺,砷去除率达(99.998±... 砷化镓晶片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含砷有机废水。采用“除砷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工艺对砷化镓晶片加工废水进行达标处理及近零排放的中试研究。除砷预处理采用“两级混凝+离子交换树脂”工艺,砷去除率达(99.998±0.003)%以上,出水砷含量稳定达到排放标准。生化处理采用“O_(3)氧化+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COD去除率为(95.7±0.3)%,出水水质满足当地园区纳管标准。深度处理采用“超滤+两级反渗透+三效蒸发结晶”,实现废水回用及资源回收。经计算,该中试工艺处理含砷有机废水的成本约为36.11元/m^(3)。该中试研究验证了砷化镓晶片加工生产废水的资源回收和近零排放的可行性,为该行业含砷废水的达标排放和资源回收利用提供了可靠的工艺支持和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化镓晶片 含砷废水 近零排放 双膜法 蒸发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行业废水中高浓度氟离子核晶造粒回收效能与机制研究
11
作者 王亚东 付梽浩 +4 位作者 周丹姮 王晓昌 金鹏康 金鑫 李志林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3-809,共7页
针对光伏废水中高浓度氟离子与硫酸根共存的特征,基于核晶造粒技术原理,深入解析了该技术对于上述离子共存体系中氟离子的回收效能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诱晶剂投加量为4.46gMgCl_(2)/gF,进水流量为67.8×10^(-4)m^(3)/h,静态床高... 针对光伏废水中高浓度氟离子与硫酸根共存的特征,基于核晶造粒技术原理,深入解析了该技术对于上述离子共存体系中氟离子的回收效能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诱晶剂投加量为4.46gMgCl_(2)/gF,进水流量为67.8×10^(-4)m^(3)/h,静态床高为30%,且晶种粒径为80~100目时,氟离子去除率高达90%.为进一步验证工艺系统稳定性,开展了为期120h的连续流除氟实验,第一阶段(0~40h)系统出水除氟效能可稳定在89%左右,第二阶段(40~120h)增加至92%左右,最终形成的造粒体纯度可达90%以上.结合X射线衍射(XRD)及拉曼光谱(Raman)等表征结果发现氟离子主要以氟化镁及氟镁酸钠的形式附着于晶种表面,且由静态水接触角测试结果及扫描电镜-能谱(SEM-EDS)表征结果发现造粒体表面相较于原晶种更为疏水,且形成了疏松多孔的结构,致使其比表面积更大,强化了造粒体对于氟离子的富集去除.经晶种表面电势电位(ZP)的测定发现,在pH值为6~8内,晶种表面荷正点,且氟离子主要通过静电引力富集于晶种表面,并在诱晶剂的驱动下,在晶种表面成核并生长成致密的造粒体,从水中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行业 高浓度含氟废水 核晶造粒 氟离子 硫酸根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沸石微球对电镀含镍废水深度处理研究
12
作者 潘一平 彭书传 +1 位作者 周其胤 赵军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70,I0004,共7页
以壳聚糖(CTS)和沸石分子筛为原料,采用水热交联法制备了一种高效吸附Ni(Ⅱ)的CTS-沸石(CTS-Z)微球。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CTS-Z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考... 以壳聚糖(CTS)和沸石分子筛为原料,采用水热交联法制备了一种高效吸附Ni(Ⅱ)的CTS-沸石(CTS-Z)微球。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CTS-Z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溶液pH、吸附剂投加量、时间和温度对CTS-Z去除Ni(Ⅱ)的影响。结果表明,CTS-Z形成了具有多孔结构、大量表面活性官能团的复合材料,其对Ni(Ⅱ)的吸附行为与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模型相吻合。动态吸附除镍实验时也能高效除镍,并且材料可再生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沸石 水热交联 含镍废水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COD含氟废水的处理研究
13
作者 唐向阳 万军 +1 位作者 孙建阳 闫岩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197,共5页
针对高COD含氟有机废水难以处理的问题,开发了一种新型复合除氟剂TS-F1,在相同条件下考察TS-F1、CaCl_(2)、AlCl_(3)对不同COD的含氟有机废水的去氟效果,并考察了TS-F1投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TS-F1去除含氟有机废水中氟离子效果... 针对高COD含氟有机废水难以处理的问题,开发了一种新型复合除氟剂TS-F1,在相同条件下考察TS-F1、CaCl_(2)、AlCl_(3)对不同COD的含氟有机废水的去氟效果,并考察了TS-F1投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TS-F1去除含氟有机废水中氟离子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TS-F1除氟剂具有较高的除氟率,优于传统的CaCl_(2)和AlCl_(3)除氟剂,能够将氟离子质量浓度从50 mg/L降至1.5 mg/L以下,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表水Ⅳ类排放标准;随着TS-F1投加量的增加、反应时间的延长、温度的增加,氟离子去除率增大。结果还发现,COD对氟离子去除率有显著影响,当COD≤60 mg/L时,TS-F1除氟剂能够达到最佳的除氟效果,而当COD>60 mg/L时,可以通过催化氧化技术进行预处理,降低废水中COD至60 mg/L以下再去除氟离子。TS-F1除氟剂是一种高效、经济的除氟剂,该研究为实际工程中高COD含氟有机废水处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废水 除氟剂 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生物炭负载纳米硫化铜、氧化石墨烯对水中Hg^(2+)的吸附性能研究
14
作者 龙念情 邢英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8-1116,共9页
本文采用纳米硫化铜(CuS)和氧化石墨烯(GO)对稻壳生物炭进行改性,制备了纳米硫化铜改性生物炭(CUBC)和氧化石墨烯改性生物炭(GOBC)。研究了pH值、Hg^(2+)的初始浓度、吸附时间,以及CUBC和GOBC的不同用量对溶液中Hg^(2+)吸附的影响,进一... 本文采用纳米硫化铜(CuS)和氧化石墨烯(GO)对稻壳生物炭进行改性,制备了纳米硫化铜改性生物炭(CUBC)和氧化石墨烯改性生物炭(GOBC)。研究了pH值、Hg^(2+)的初始浓度、吸附时间,以及CUBC和GOBC的不同用量对溶液中Hg^(2+)吸附的影响,进一步探讨CUBC和GOBC吸附Hg^(2+)的机制。结果表明,当溶液中Hg^(2+)的浓度为100 mg/L,添加量为0.01 g,CUBC和GOBC对Hg^(2+)的吸附量分别为84.18 mg/g和79.08 mg/g。两种生物炭对Hg^(2+)的动力学吸附特征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更符合Langmuir模型,说明两种吸附材料对Hg^(2+)的吸附机制主要以单层化学吸附为主,且与GOBC相比,CUBC对Hg^(2+)的吸附效果更好。研究结果对含汞废水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生物炭 含汞废水 纳米材料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絮凝剂PDTAM去除水中Cr(Ⅵ)的抗环境干扰性研究
15
作者 杨晓敏 王刚 +2 位作者 王雪 桑芳娟 杨凯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230,共8页
探究高分子重金属絮凝剂聚二硫代羧基化丙烯酰胺(PDTAM)去除Cr(Ⅵ)的性能,以实验室配制的含Cr(Ⅵ)模拟废水样为考察对象,通过PDTAM投加量、絮凝水力条件和初始pH值等确定了PDTAM去除废水中Cr(Ⅵ)的最佳絮凝条件;参考实际含Cr(Ⅵ)废水中... 探究高分子重金属絮凝剂聚二硫代羧基化丙烯酰胺(PDTAM)去除Cr(Ⅵ)的性能,以实验室配制的含Cr(Ⅵ)模拟废水样为考察对象,通过PDTAM投加量、絮凝水力条件和初始pH值等确定了PDTAM去除废水中Cr(Ⅵ)的最佳絮凝条件;参考实际含Cr(Ⅵ)废水中常见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和浊度作为环境干扰因素,研究了其对PDTAM处理含Cr(Ⅵ)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样初始pH值为3.0时,在最佳絮凝水力条件为120 r/min快搅1.5 min、40 r/min慢搅15 min下投加540 mg/L的PDTAM,Cr(Ⅵ)的最高去除率可达97.51%。在PDTAM低投加量下共存物质对去除Cr(Ⅵ)皆存在较强的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可通过增加PDTAM的投加量来减弱或消除;但是共存离子IO_(3)~-、BrO_(3)~-、Ba^(2+)和Ni^(2+)对PDTAM去除Cr(Ⅵ)仍存在较强的抑制作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揭示了PDTAM对Cr(Ⅵ)的去除机理主要有氧化还原、螯合沉淀和以吸附架桥为主的絮凝沉降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絮凝剂 含Cr(Ⅵ)废水 共存物质 絮凝 氧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化铁还原“电”耦合甲烷化处理蛋白质有机废水
16
作者 周欣玮 符祥壮 +2 位作者 郭梦霞 徐文 王德欣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7-178,共12页
针对蛋白质有机废水厌氧消化过程中出现的产甲烷性能不佳、易于酸积累等问题,利用Fe_(3)O_(4)作为外源电子介体构建Fe_(3)O_(4)介导的蛋白质有机废水厌氧消化体系,考察体系的运行效能,分析反应器中污泥的生理特征,并探究群落演替对不同F... 针对蛋白质有机废水厌氧消化过程中出现的产甲烷性能不佳、易于酸积累等问题,利用Fe_(3)O_(4)作为外源电子介体构建Fe_(3)O_(4)介导的蛋白质有机废水厌氧消化体系,考察体系的运行效能,分析反应器中污泥的生理特征,并探究群落演替对不同Fe_(3)O_(4)剂量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每克VSS中添加40 mg的Fe_(3)O_(4)能够实现体系厌氧发酵性能的最大优化,相较于未添加Fe_(3)O_(4)的对照组,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降解率与累积CH4产量分别提高了(27.23±4.16)%和(26.50±3.25)%,累积CO_(2)产量降低了(82.08±2.43)%。污泥生理特征分析表明,Fe_(3)O_(4)的添加能够促进污泥团聚,增强电子转移能力。微生物群落变化分析表明,添加40 mg/g的Fe_(3)O_(4)可促进互营菌属Syntro⁃phomonas、铁还原菌属Clostridium和嗜乙酸型产甲烷古菌Methanosaeta的富集,从而形成异化铁还原耦合甲烷化的电子传递模式,提升种间电子传递效率,强化蛋白质有机废水中污染物的降解以及最终甲烷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蛋白质有机废水 磁铁矿 微生物种群 直接种间电子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T对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含硒废水效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高荣 刘爽 +4 位作者 蒙智健 彭逸香 李茂炎 蒋敏敏 张媛媛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0-196,共7页
采用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进行含硒废水处理,考察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反应器处理效能和膜污染特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该反应器在处理15.8 mg Se/L亚硒酸盐时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36 h,稳定后去除率可达99%以上。SEM-EDS及... 采用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进行含硒废水处理,考察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反应器处理效能和膜污染特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该反应器在处理15.8 mg Se/L亚硒酸盐时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36 h,稳定后去除率可达99%以上。SEM-EDS及XRD分析结果表明,还原产物硒单质呈球状或棒状,微观结构呈不易被生物利用的六角形。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后的主要优势菌为Acinetobacter、Brevundimonas、Rhizobium及Acidovorax,参与亚硒酸盐还原的主要功能酶包括DMSO还原酶、富马酸还原酶、亚硫酸盐还原酶、硝酸盐还原酶及谷胱甘肽还原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 含硒废水 亚硒酸盐 水力停留时间(HRT)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微孔类甲酸镧制备及其高效除氟性能研究
18
作者 李文涛 徐海曼 +4 位作者 李杨 李静 郭建宁 肖峰 钟润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5-946,共12页
含氟工业废水治理是目前众多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混凝沉淀出水中氟难以达标。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磁性微孔类甲酸镧除氟剂(FML),利用单因素实验探讨不同镧含量和反应条件对氟吸附效果的影响,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 含氟工业废水治理是目前众多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混凝沉淀出水中氟难以达标。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磁性微孔类甲酸镧除氟剂(FML),利用单因素实验探讨不同镧含量和反应条件对氟吸附效果的影响,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仪(FESEM-EDS)、微孔物理吸附仪(BET)、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Zeta电位分析仪表征FML的晶体结构、表面吸附位点、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和表面电荷特性,探讨FML对氟吸附机理。结果表明:FML0.5、FML1.0、FML1.5和FML2.0(含氯化镧物质的量分别为0.5、1.0、1.5、2.0 mmol)吸附氟速率逐次增加,均可将含氟废水中氟浓度从5.0 mg/L降低至1.0 mg/L以下,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中氟化物浓度限值要求(低于1.0 mg/L);在pH为6.32,温度为318 K,氟初始浓度为10.0 mg/L,FM2.0投加量为0.2 g/L反应条件下,FML2.0对氟的去除率为99%以上,最大氟吸附量为138.3 mg/g;阴离子对氟吸附过程影响表现为CO_(3)^(2-)>SO_(4)^(2-)>Cl^(-);氟离子去除机制主要通过静电引力作用被吸附到FML表面上并取代FML表面吸附位点羟基基团。FML2.0对氟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分别遵循伪二级动力学反应模型和Langmuir模型,说明该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和单层吸附为主,属于吸热反应,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吸附。将FML2.0应用于工业含氟废水经混凝沉淀出水的处理,在FML2.0投加量为0.2 mg/L时,反应60 min后出水中氟浓度由9.80 mg/L降低到0.78 mg/L,表明该除氟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废水 磁性微孔类甲酸镧(FML) 除氟 吸附动力学 吸附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分离技术回收处理电镀镍漂洗废水工程案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知雄 王行宇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53,共4页
某电镀企业含镍漂洗废水月排放量约1 000~1 200 m^(3),废水pH:6.00~8.50、Ni含量:120.58~275.21 mg/L、电导率:420.16~890.75μS/cm,委外处理费用64.00元/m^(3)。在项目用地指标受限的条件下,采用膜分离技术(RO与NF双膜组合工艺)对该类... 某电镀企业含镍漂洗废水月排放量约1 000~1 200 m^(3),废水pH:6.00~8.50、Ni含量:120.58~275.21 mg/L、电导率:420.16~890.75μS/cm,委外处理费用64.00元/m^(3)。在项目用地指标受限的条件下,采用膜分离技术(RO与NF双膜组合工艺)对该类废水进行再生回收处理,再生水水质(pH:6.82~7.39、Ni含量:0.55~0.67 mg/L、电导率:18.13~25.46μS/cm)满足企业回用需求;再生水月平均回用量1 060 m^(3),平均回收率达96.36%,满足企业用水量需求;再生水平均吨水回收净效益59.04元/t,每年可节省750 988.80元的废水委外处理费用,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镍漂洗废水 Ni含量 电导率 RO与NF 再生水 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锰对铀(Ⅵ)的去除性能及机理研究
20
作者 石瀚晋 张益硕 +2 位作者 唐丽 马梦月 李小燕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60,共12页
吸附法被广泛应用于含铀废水的处理,而生物炭因其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稳定性好、比表面积大等优势被用于制作吸附剂。有多位学者采用核桃壳制备生物炭用于去除水体中污染物,但原始生物炭由于结合位点有限且吸附速率缓慢,其对放射性核... 吸附法被广泛应用于含铀废水的处理,而生物炭因其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稳定性好、比表面积大等优势被用于制作吸附剂。有多位学者采用核桃壳制备生物炭用于去除水体中污染物,但原始生物炭由于结合位点有限且吸附速率缓慢,其对放射性核素的吸附能力有限,需采用复合材料的技术来提升生物炭吸附能力。本文采用具有较强还原性的零价锰对核桃壳生物炭进行改性,制备了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锰复合材料(nZVMn-WBC),并通过条件试验考察了其对铀的去除能力,通过吸附动力学、还原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及现代表征技术SEM、XPS和XRD等探讨了该复合材料的除铀机理,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在试验最佳条件pH值5.5、材料投加量0.01 g、吸附时间90 min、初始铀浓度300 mg·L^(-1)及室温下,nZVMn-WBC最大吸附容量达到了473.48 mg·g^(-1),表明其对U(Ⅵ)的高效去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稳定性试验表明,nZVMn-WBC具有优异的抗干扰性能,前4次除铀性能较好,第5次除铀性能下降可能是因为试验过程中材料损耗及解析剂对表面官能团的破坏,实际应用中可通过增大投加量来弥补这一影响;分析nZVMn-WBC吸附铀前后理化性质的变化,认为对铀的去除过程主要依赖于化学吸附,属于表面单层吸附方式并存在还原过程,且伴有静电吸附及Mn-OH与U(Ⅵ)的表面络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铀废水 零价锰 生物炭 核桃壳 复合吸附材料 化学吸附 静电吸附 表面络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