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4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Active Phases of Ni-W System Hydrotreating Catalysts
1
作者 Shi Yahua, Qu Lianglong, Wu Dingjun, Jin Zeming, Li Dadong Part of the work were done by Xue Yongfang, and Sun Naij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Beijing 100083)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52-57,共6页
StudyontheActivePhasesofNiWSystemHydrotreatingCatalystsShiYahua,QuLianglong,WuDingjun,JinZeming,LiDadong(Res... StudyontheActivePhasesofNiWSystemHydrotreatingCatalystsShiYahua,QuLianglong,WuDingjun,JinZeming,LiDadong(ResearchInstitute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TREATING catalyst Ni W carbon support activE ph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锰/活性炭-臭氧微纳米气泡催化氧化染料废水的影响因素
2
作者 魏婕 朱艳丽 +1 位作者 王淑晋 王若男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240,共9页
作为处理染料废水的新途径,臭氧催化氧化工艺结合微纳米气泡曝气技术解决了染料废水中有机污染物难降解和色度难去除问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以模拟阳离子染料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硝酸锰/活性炭(Mn/GAC)作为催化剂,使用臭氧催化氧化... 作为处理染料废水的新途径,臭氧催化氧化工艺结合微纳米气泡曝气技术解决了染料废水中有机污染物难降解和色度难去除问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以模拟阳离子染料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硝酸锰/活性炭(Mn/GAC)作为催化剂,使用臭氧催化氧化工艺结合微纳米气泡曝气技术处理阳离子染料废水。以色度去除率作为考察指标,在确定阳离子染料废水的初始浓度和臭氧浓度的基础上,对催化剂使用量、废水的初始pH值和废水的初始温度3个因素进行正交实验,考查其对阳离子金黄X-GL染料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微纳米气泡臭氧催化氧化去除阳离子金黄X-GL染料废水色度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催化剂的投加量为3.5 g/L、初始pH值为9.4、初始温度为23.6℃的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最佳色度去除率为95.6%,说明该工艺处理染料废水能达到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催化氧化 硝酸锰/活性炭催化剂 阳离子染料废水 正交实验 微纳米气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负载双金属催化剂的乙醇气相羰基化反应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鹏 王晓斌 +5 位作者 丁传敏 孟园园 王明义 吴华帅 武爱莲 王俊文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3,共7页
乙醇气相羰基化法是一种非石油途径生产丙酸的方法,以活性炭为载体的Ni基催化剂广泛应用于该反应。为了提高该催化剂催化活性,在Ni基催化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别掺杂铁、铜和铈元素,制备了一系列Ni-X(X=Fe、Cu或Ce)双金属催化剂,通过N_(2... 乙醇气相羰基化法是一种非石油途径生产丙酸的方法,以活性炭为载体的Ni基催化剂广泛应用于该反应。为了提高该催化剂催化活性,在Ni基催化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别掺杂铁、铜和铈元素,制备了一系列Ni-X(X=Fe、Cu或Ce)双金属催化剂,通过N_(2)物理吸/脱附、XRD和XPS等探究了金属分散性与Ni^(0)相对含量(n(Ni^(0))/n(Ni^(0)+Ni^(2+)+Ni^(3+)))对反应性能的影响。在250℃、0.1 MPa和原料(n(CO):n(C_(2)H_(5)OH):n(C_(2)H_(5)I)=40:20:1)体积空速为1.2 h^(-1)条件下,对Ni-X双金属催化剂进行了乙醇气相羰基化反应催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在Ni-Ce双金属催化剂表面存在Ni物种与Ce O_(2)之间的协同作用,该协同作用促进Ni^(2+)还原为Ni^(0),使催化剂表面出现更多活性位点,同时抑制了Ni金属表面堆积,促进了Ni金属分散。相比于Ni-Fe和Ni-Cu双金属催化剂,Ni-Ce双金属催化剂具有最高催化活性,反应6 h时该催化剂的乙醇转化率、丙酸与丙酸乙酯联合选择性以及丙酸与丙酸乙酯联合时空收率分别为70.9%、28.0%以及220.4 mg/(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催化剂 乙醇 气相羰基化 分散性 活性位点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加氢制低碳烯烃Fe基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贾亦静 陶金泉 +6 位作者 黄文斌 刘昊然 李蓉蓉 姚荣鹏 白天瑜 魏强 周亚松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0-833,共14页
二氧化碳(CO_(2))的高值化利用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低碳烯烃作为基础化工原料,是CO_(2)加氢转化的主要产品之一。铁(Fe)基催化剂以其较高的CO_(2)催化活性和低廉的制备成本成为该转化过程最具应用潜力的催化材... 二氧化碳(CO_(2))的高值化利用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低碳烯烃作为基础化工原料,是CO_(2)加氢转化的主要产品之一。铁(Fe)基催化剂以其较高的CO_(2)催化活性和低廉的制备成本成为该转化过程最具应用潜力的催化材料,但其对低碳烯烃的选择性仍有待提高。本文以CO_(2)加氢制低碳烯烃Fe基催化剂为研究对象,介绍了Fe基催化剂表面CO_(2)的吸附活化与反应机制,阐述了Fe基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结构演变规律(活化、碳化与失活),分析了影响Fe基催化剂性能的组成与结构因素;提出进一步提升催化剂性能的思路与方法,即借助模拟计算和原位表征技术深化对反应机制的认识,系统探究助剂和载体对Fe基催化剂结构和性质的调控机制,并结合反应特性对催化剂进行合理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加氢 活化 碳氢化合物 催化剂 选择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调控Fe基催化剂催化CO_(2)加氢制低碳烯烃
5
作者 刘江涛 彭冲 张永春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96-1405,共10页
目前,二氧化碳(CO_(2))的过度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冰川融化和气候异常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CO_(2)加氢制备各种高附加值的化学品,不仅可以有效降低CO_(2)浓度过高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实现CO_(2)的资源化利用缓解能源危机。本研... 目前,二氧化碳(CO_(2))的过度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冰川融化和气候异常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CO_(2)加氢制备各种高附加值的化学品,不仅可以有效降低CO_(2)浓度过高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实现CO_(2)的资源化利用缓解能源危机。本研究采用共沉淀和等量浸渍的方法制备了Zn调控的K-nFe/Zn催化剂用于CO_(2)加氢制低碳烯烃(C_(2)^(=)~C_(4)^(=)),重点考察了Zn含量对于Fe基催化剂反应活性和目标产物选择性的影响。催化剂评价结果表明,在320℃、3MPa和H_(2)/CO_(2)=3的条件下,当Fe/Zn=1时催化剂表现出最高29.3%的CO_(2)转化率和33.8%的低碳烯烃选择性。表征结果显示,Zn的调控作用可以有效提高Fe纳米粒子的分散程度,降低Fe基催化剂的还原温度,同时Zn也能够促进催化活性相碳化铁的形成,从而提升CO_(2)加氢制低碳烯烃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低碳烯烃 催化剂 Zn调控 活性 碳化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负载无卤素铜催化剂催化液相甲醇一步氧化合成甲缩醛性能
6
作者 李心灵 林慧博 +4 位作者 卢洁 肖婉婧 李文杰 何梓瑞 邓志勇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119,共10页
为解决卤素铜催化剂在液相甲醇一步氧化合成甲缩醛反应中腐蚀不锈钢设备的问题,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无卤素铜负载的活性炭(Cu/AC)催化剂,考察了Cu/AC催化剂液相甲醇一步氧化合成甲缩醛的催化性能。通过N_(2)吸/脱附、XRD、XPS、TEM和... 为解决卤素铜催化剂在液相甲醇一步氧化合成甲缩醛反应中腐蚀不锈钢设备的问题,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无卤素铜负载的活性炭(Cu/AC)催化剂,考察了Cu/AC催化剂液相甲醇一步氧化合成甲缩醛的催化性能。通过N_(2)吸/脱附、XRD、XPS、TEM和H_(2)-TPR等对Cu/AC催化剂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考察了Cu负载量、焙烧温度对Cu/AC催化剂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u负载量(质量分数)为5.0%、焙烧温度为200℃时,Cu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活性炭表面,且此时Cu颗粒粒径最小(12.0 nm)、Cu^(0)和Cu^(+)含量最高,催化剂催化性能最好。在反应温度为130℃、O_(2)压力为3.0 MPa条件下,甲醇转化率和甲缩醛选择性分别为8.1%和92.7%。其中,5Cu/AC-200催化剂循环5次后甲缩醛选择性从首次的92.7%增大至循环后的1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卤素铜催化剂 活性炭 甲缩醛 一步氧化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碳负载纳米金属氧化物对AP热分解的催化性能
7
作者 石小兵 谢五喜 +5 位作者 李洋 黄海涛 胥会祥 李勇宏 曾丽媛 庞维强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5-484,I0006,共11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两种纳米金属氧化物(纳米CuO和纳米Fe_(2)O_(3)颗粒),将纳米CuO和纳米Fe_(2)O_(3)负载在活性碳上,制备成CuO@C、Fe_(2)O_(3)@C复合材料,并将其作为催化剂与高氯酸铵(AP)混合制备成混合物样品AP/CuO、AP/CuO@C、AP/Fe_(2...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两种纳米金属氧化物(纳米CuO和纳米Fe_(2)O_(3)颗粒),将纳米CuO和纳米Fe_(2)O_(3)负载在活性碳上,制备成CuO@C、Fe_(2)O_(3)@C复合材料,并将其作为催化剂与高氯酸铵(AP)混合制备成混合物样品AP/CuO、AP/CuO@C、AP/Fe_(2)O_(3)、AP/Fe_(2)O_(3)@C;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微分热重分析(TG-DTG)和热重-红外光谱(TG-FTIR)联用等技术研究了4种催化剂对AP热分解的催化机理及分解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4种催化剂均将AP的两步分解反应催化为单放热峰,在5 K/min升温速率下,AP的分解峰温较纯AP分别提前90.1、73.4、65.4和69℃;AP/CuO@C分解主要气相产物有HCl、CO_(2)、N_(2)O、HNO_(3)和NO_(2),其中NO_(2)含量最高;AP/Fe_(2)O_(3)@C分解主要气相产物中CO_(2)含量显著提升,NO_(2)含量稍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水热法 催化性能 AP 分解动力学 气相产物 金属氧化物 活性炭 燃烧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铁烟气CO催化剂失活机制及其改进方法研究进展
8
作者 甘敏 马世辉 +7 位作者 范晓慧 刘凯杰 廖继勇 季志云 孙增青 赵改革 王兆才 余海钊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34,共11页
钢铁烧结烟气组成复杂,容易导致CO催化剂活性下降,因此抑制催化剂失活、延长催化剂寿命是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就CO催化剂的失活机理及其改进工艺进行综述,介绍各种毒害物质的作用机制及其对CO催化反应的影响,探究催化剂的失活机理... 钢铁烧结烟气组成复杂,容易导致CO催化剂活性下降,因此抑制催化剂失活、延长催化剂寿命是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就CO催化剂的失活机理及其改进工艺进行综述,介绍各种毒害物质的作用机制及其对CO催化反应的影响,探究催化剂的失活机理并提出相应预防或恢复措施。催化剂失活主要包括化学中毒、黏结物阻隔、高温失活、水汽中毒、气固反应失效以及机械磨损等原因。结果表明:积碳、结焦和水化反应易在催化剂表面中毒,形成惰性覆盖层阻隔反应进行;长时间高温反应容易导致催化剂表面固结;气固反应中氧气或氯气会和金属活性相反应,形成挥发性氧化物或氯化物进入气相造成物质损耗。此外,采取气流吹拂或催化床层堆叠挤压会降低孔隙结构强度,引发颗粒破碎并粉尘化,影响催化剂的寿命。将金、银贵金属分散支撑在氧化铝或其他非贵金属载体表面,可以降低贵金属消耗量。贵金属在高温热处理中保持稳定的高分散状态,会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纳米颗粒,并和过渡金属协同作用造成晶格畸变,构筑活性位点,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通过工艺设计来轮换参与反应的催化剂是其活性再生的主要手段。将置换下来的废催化剂送入再生系统中,通过洗涤吹拂等方式清洗堵塞孔隙通道的沉积焦炭及侵占位点的毒素,可消除对CO催化氧化体系的阻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烟气 金属催化剂 一氧化碳 中毒失活 活性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反应活性中心催化体系降解木质素模型物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文婷 贾伟萍 +5 位作者 李陈巧 孙鹏 卢锦程 王鹏 安俊健 谢益民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7-155,共9页
以硝酸铜和硝酸铁为原料,制备以活性炭为载体的铜-铁双金属复合催化剂,将其用于活化过硫酸盐,以实现对木质素模型物阿魏酸的降解;探讨催化剂制备的最佳反应条件和反应条件对材料催化活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活性炭质量分数为6%、催... 以硝酸铜和硝酸铁为原料,制备以活性炭为载体的铜-铁双金属复合催化剂,将其用于活化过硫酸盐,以实现对木质素模型物阿魏酸的降解;探讨催化剂制备的最佳反应条件和反应条件对材料催化活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活性炭质量分数为6%、催化剂(Cu^(2+)∶Fe^(3+)=2∶1,物质的量比)用量为0.03 g/L、过硫酸钠浓度为0.05 mol/L、pH值=7时,反应60 min,能够降解90%的阿魏酸。通过分析降解中间产物发现,阿魏酸可通过一系列氧化反应降解为小分子羧酸。通过电子顺磁共振技术表征表明,该催化体系中的主要反应活性物种是硫酸根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同时,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循环利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模型物 过硫酸盐 双金属复合催化剂 活性炭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铁煤气化细渣活性炭高效处理含酚废水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宇豪 段永蓉 +5 位作者 李鸿 王建军 魏迎春 李强 亢福仁 任立庆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9-124,共6页
以价格低廉、亟需大规模高值应用的煤气化细渣为载体,采用浸渍-煅烧法制备负载铁的煤气化细渣活性炭(Fe/MAC)催化剂,并以未加铁的煤气化细渣活性炭(MAC)为对照,对模拟苯酚废水进行处理实验研究。用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及微孔分析仪(... 以价格低廉、亟需大规模高值应用的煤气化细渣为载体,采用浸渍-煅烧法制备负载铁的煤气化细渣活性炭(Fe/MAC)催化剂,并以未加铁的煤气化细渣活性炭(MAC)为对照,对模拟苯酚废水进行处理实验研究。用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及微孔分析仪(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系统研究了不同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催化剂投加量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浸渍-煅烧法将铁成功负载到了MAC上,基于Fe/MAC/H_(2)O_(2)非均相Fenton体系去除苯酚最佳条件为Fe/MAC催化剂投加量为0.35 g、反应时长为5 h、温度为70℃。该研究结果为缓解传统Fenton法中铁对废水的二次污染和催化剂分离难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煤气化细渣的高值应用,为苯酚废水的高效处理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细渣 催化剂载体 含酚废水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铜基催化剂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津齐 张丽 +2 位作者 张莹 李雅侠 冯颖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0,179,共5页
利用浸渍法将2,5-二甲基吡嗪(DMP)和氯化铜负载到活性炭上,在140℃、乙炔体积空速为50 h-1、氯化氢与乙炔摩尔比为1.05∶1的条件下,测试了其对乙炔氢氯化反应的催化性能。利用ICP-AES、红外光谱、XRD和TG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 利用浸渍法将2,5-二甲基吡嗪(DMP)和氯化铜负载到活性炭上,在140℃、乙炔体积空速为50 h-1、氯化氢与乙炔摩尔比为1.05∶1的条件下,测试了其对乙炔氢氯化反应的催化性能。利用ICP-AES、红外光谱、XRD和TG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加入2,5-二甲基吡嗪后,Cu表观质量分数为17%的催化剂的乙炔转化率可达74.02%,氯乙烯选择性可达97.19%。2,5-二甲基吡嗪提高铜基催化剂活性的原因在于其可以减少铜物种聚集,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度;可以产生Cu-N配位化学键,锚定铜物种使其稳定;可以抑制催化剂积碳,减少积碳引起的失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炔氢氯化 催化剂 2 5-二甲基吡嗪 氯化铜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载体在CO_(2)加氢制甲醇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运桃 王洪星 +1 位作者 李新刚 崔丽凤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23-2738,共16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CO_(2)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日益严峻,通过与绿氢反应将其转化为甲醇等有价值的化工产品是减少CO_(2)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CeO_(2)负载金属催化剂在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中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CO_(2)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日益严峻,通过与绿氢反应将其转化为甲醇等有价值的化工产品是减少CO_(2)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CeO_(2)负载金属催化剂在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中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CeO_(2)表面氧空位和碱性位点、Ce3+/Ce4+可逆氧化还原能力、几何形貌等特性在CO_(2)/H_(2)吸附活化和甲醇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比较了CeO_(2)与ZrO_(2)、ZnO以及复合金属氧化物等载体在反应中的差异,提出了CeO_(2)载体催化剂在确认活性关键中间体、兼顾CO_(2)转化率和甲醇选择性、提高催化活性与稳定性等方面的不足和挑战,以期为新型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的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加氢 催化剂 CeO_(2)载体 甲醇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氧化法制备棉花秸秆活性炭去除印染废水中的铬(Ⅵ) 被引量:1
13
作者 努热曼古丽·图尔荪 谢开 +1 位作者 马承愚 刘书杰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9-73,共5页
以新疆南疆棉花秸秆为原料,采用H_(2)SO_(4)预氧化和KOH活化制备活性炭,其Langmuir比表面积达到1 580.94 cm^(2)/g。采用静态吸附试验研究活性炭对印染废水中铬(Ⅵ)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 H为2,Cr(Ⅵ)的初始质量浓度为0.5 mg/L,活性炭... 以新疆南疆棉花秸秆为原料,采用H_(2)SO_(4)预氧化和KOH活化制备活性炭,其Langmuir比表面积达到1 580.94 cm^(2)/g。采用静态吸附试验研究活性炭对印染废水中铬(Ⅵ)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 H为2,Cr(Ⅵ)的初始质量浓度为0.5 mg/L,活性炭投加量为0.1 g,吸附时间为150 min时,Cr(Ⅵ)的吸附量为28 mg/g。Langmuir吸附等温线能更好地描述棉花秸秆活性炭吸附Cr(Ⅵ)的过程,R^(2)为0.988 24,说明棉花秸秆活性炭的表面Cr(Ⅵ)主要以单分子层形态吸附。活性炭对铬(Ⅵ)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为0.950 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处理 棉花秸秆 活性炭 吸附铬(Ⅵ) 印染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负载Cs和Cu基催化剂用于1,1,2-三氯乙烷的气相脱氯化氢
14
作者 盖星宇 岳玉学 +5 位作者 杨春华 张子龙 蔡天姿 张海丰 王柏林 李小年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5-583,共9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s/AC和Cu/AC催化剂,并在1,1,2-三氯乙烷的气相脱氯化氢反应中进行了评价。在浸渍过程中,活性炭表面产生高度分散的Cs物种和少量结晶的Cu物种。Cs/AC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在573 K、1000 h^(−1)的反应条件下,转化...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s/AC和Cu/AC催化剂,并在1,1,2-三氯乙烷的气相脱氯化氢反应中进行了评价。在浸渍过程中,活性炭表面产生高度分散的Cs物种和少量结晶的Cu物种。Cs/AC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在573 K、1000 h^(−1)的反应条件下,转化率稳定在86.7%。实验和理论计算表明,CsCl物种促进了1,1,2-三氯乙烷的吸附和活化,从而提高了原料转化率。这项工作为探索高效经济地合成偏二氯乙烯提供了一种很有前景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二氯乙烯 活性炭 催化 1 1 2-三氯乙烷脱氯化氢 催化剂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对CFC-113加氢脱氯Cu-Pd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申宝林 廖湘洲 施云海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7,93,共7页
以木制炭AC-1、沥青炭AC-2为载体,制备负载Cu-Pd双组分催化剂,用于三氟三氯乙烷(CFC-113)加氢脱氯制备三氟氯乙烯(CTFE),发现两种载体催化剂均表现出较高的初始活性,但AC-2催化剂在短时间内迅速失活。化学吸附和XRD表明,AC-1催化剂具有... 以木制炭AC-1、沥青炭AC-2为载体,制备负载Cu-Pd双组分催化剂,用于三氟三氯乙烷(CFC-113)加氢脱氯制备三氟氯乙烯(CTFE),发现两种载体催化剂均表现出较高的初始活性,但AC-2催化剂在短时间内迅速失活。化学吸附和XRD表明,AC-1催化剂具有更高的Pd分散度,Cu晶粒尺寸相对较大;XPS和TPR分析表明,AC-2催化剂表面金属还原温度低于AC-1,但后者表现出更集中的Cu物种分布。载体表面官能团的不同会导致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差异,AC-2表面较高的羧基浓度有利于Cu的吸附和分散,但Cu在反应过程中易受HCl的作用而产生物种以及价态的变化,而木制炭催化剂稳定性优于沥青炭可能与其表面较为单一、集中分布的Cu物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载体 铜钯催化剂 加氢脱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活性炭高质高效催化合成2-巯基苯并噻唑
16
作者 胡杰 丁军委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74-1280,共7页
利用HNO_(3)或H_(2)O_(2)氧化活性炭制备得到表面含酸性含氧基团的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合成2-巯基苯并噻唑。利用SEM、N_(2)吸附-脱附、HPLC等分析了催化剂的孔道结构及表面酸性含氧基团对催化剂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酸... 利用HNO_(3)或H_(2)O_(2)氧化活性炭制备得到表面含酸性含氧基团的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合成2-巯基苯并噻唑。利用SEM、N_(2)吸附-脱附、HPLC等分析了催化剂的孔道结构及表面酸性含氧基团对催化剂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酸性含氧基团对合成2-巯基苯并噻唑具有良好的活性和选择性。催化剂具有适量的介孔比例能有效保障催化剂孔道结构的稳定性,而酚羟基比羧基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因此用H_(2)O_(2)氧化介孔为主的活性炭ECAC得到的ECAC-H表现出较强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采用ECAC-H所得产物中2-巯基苯并噻唑的含量达87.62%(w),收率86.57%。套用10次后,产物中2-巯基苯并噻唑的含量仍有86.93%(w),收率85.92%。该碳基固体酸催化策略可有效抑制副产物的生成,可为实现2-巯基苯并噻唑的高效绿色工业化合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巯基苯并噻唑 改性活性炭 固体酸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Co/Fe-N-C催化剂合成及氧还原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俊 龙涛 +3 位作者 李广环 侯亚庆 许春乾 武云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43-8147,8169,共6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因其铂基催化剂昂贵和资源稀缺,未能得到大规模应用,过渡金属氮掺杂碳(M-N-C,M=Fe,Ni,Mn,Co)单原子催化剂被认为是有潜力的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其中Fe-N-C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下具有较高的氧还原催化活性,成本...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因其铂基催化剂昂贵和资源稀缺,未能得到大规模应用,过渡金属氮掺杂碳(M-N-C,M=Fe,Ni,Mn,Co)单原子催化剂被认为是有潜力的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其中Fe-N-C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下具有较高的氧还原催化活性,成本低,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最具有前途替代铂基催化剂的燃料电池催化剂,然而,大多数报道的Fe-N-C催化剂在燃料电池中的性能仍不如铂基催化剂,并且在酸性介质下稳定性差,而不能被广泛应用,在此,我们报道了一种以ZIF-67为前驱体,在具有稳定高石墨化NC载体上构建Fe-N_(x)和Co-N_(x)双活性位点,得到的Co/Fe-N-C双原子催化剂实现了0.96V(vs.RHE)的起始电位(E_(oneset))和0.79 V(vs.RHE)的半波电位(E_(1/2)),对比Fe-N-C和Co-N-C催化剂有着更显著的稳定性和更优异的ORR活性,为提高Fe-N-C催化活性和耐久性提供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氧还原反应 双金属催化剂 氮掺杂碳 活性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助剂改性铂基催化剂及其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研究
18
作者 杨文超 李建 +5 位作者 戴云生 蒋金科 左川 侯文明 冯洋洋 刘桂华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6,共10页
乙炔氢氯化工艺常用的HgCl_(2)催化剂存在环境污染,开发无汞催化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使用浸渍法制备了添加了金属助剂的炭载铂基催化剂Pt-M/AC(M=Cu、K、Sn等),考察了金属助剂对铂基催化剂乙炔氢氯化性能的影响。采用N_(2)物理吸... 乙炔氢氯化工艺常用的HgCl_(2)催化剂存在环境污染,开发无汞催化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使用浸渍法制备了添加了金属助剂的炭载铂基催化剂Pt-M/AC(M=Cu、K、Sn等),考察了金属助剂对铂基催化剂乙炔氢氯化性能的影响。采用N_(2)物理吸脱附、XRD和XPS等表征手段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金属助剂的引入能够提高催化剂对乙炔氢氯化反应的性能,其中PtCu/AC表现最佳。结合表征结果分析,金属助剂的加入有助于抑制积碳及孔道塌缩,能够提高乙炔氢氯化催化剂的稳定性,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Cu助剂的加入有助于抑制活性金属Pt的团聚,分散活性组分,帮助Pt锚定于活性炭载体上;并且Cu的加入能够稳定活性物种价态,维持催化剂的活性,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炔氢氯化 铂基催化剂 金属助剂 活性炭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H_2O_2催化氧化降解对氨基苯酚(PAP)废水 被引量:30
19
作者 许丹倩 严新焕 +2 位作者 楼芝英 怀哲明 徐振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1-113,共3页
以活性炭作催化剂、H_2O_2作氧化剂催化氧化降解对氨基苯酚(PAP;结果表明,在H_2O_2/COD_0=1.0,活性炭/H_2O_2=0.5,pH=2的条件下,降解反应可在180min内结束,PAP的去除率高于99%,C... 以活性炭作催化剂、H_2O_2作氧化剂催化氧化降解对氨基苯酚(PAP;结果表明,在H_2O_2/COD_0=1.0,活性炭/H_2O_2=0.5,pH=2的条件下,降解反应可在180min内结束,PAP的去除率高于99%,COD去除率达74.0%,与Fenton试剂法相比较,COD去除率提高1.75倍.并对降解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催化剂 降解 对氨基苯酚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对废水中Cr(Ⅵ)、As(Ⅲ)的吸附 被引量:25
20
作者 吴云海 李斌 +1 位作者 冯仕训 米娴妙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8-112,共5页
考察了单组分和混合组分条件下温度和pH对活性炭吸附废水中Cr(Ⅵ)、As(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组分条件时,活性炭对Cr(Ⅵ)的最佳吸附温度和pH为35℃和2.00,对As(Ⅲ)的最佳吸附温度和pH为30℃和6.00;在混合组分条件时,溶液中的As(Ⅲ... 考察了单组分和混合组分条件下温度和pH对活性炭吸附废水中Cr(Ⅵ)、As(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组分条件时,活性炭对Cr(Ⅵ)的最佳吸附温度和pH为35℃和2.00,对As(Ⅲ)的最佳吸附温度和pH为30℃和6.00;在混合组分条件时,溶液中的As(Ⅲ)对Cr(Ⅵ)的吸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As(Ⅲ)质量浓度的增加,对Cr(Ⅵ)吸附的抑制作用增大;溶液中有Cr(Ⅵ)时,As(Ⅲ)的吸附量增大,但随着Cr(Ⅵ)质量浓度的增加As(Ⅲ)的吸附量减小。pH和温度对溶液中Cr(Ⅵ)或As(Ⅲ)的吸附量变化趋势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吸附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