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Ⅲ)对锰氧化菌P.putida MnB1活性及功能的影响规律与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尹元雪 赵雨溪 +1 位作者 孙群群 童曼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8-305,共8页
三价铬(Cr(Ⅲ))与锰氧化菌在环境中通常伴同存在,锰氧化菌介导生成的锰氧化物是Cr(Ⅲ)的主要天然氧化剂,探究Cr(Ⅲ)对锰氧化菌活性和功能的影响对于阐明环境中的锰循环和铬的迁移转化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以锰氧化模式菌Pseudomonas putid... 三价铬(Cr(Ⅲ))与锰氧化菌在环境中通常伴同存在,锰氧化菌介导生成的锰氧化物是Cr(Ⅲ)的主要天然氧化剂,探究Cr(Ⅲ)对锰氧化菌活性和功能的影响对于阐明环境中的锰循环和铬的迁移转化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以锰氧化模式菌Pseudomonas putida MnB1为研究对象,通过批实验探究了Cr(Ⅲ)对MnB1活性与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Cr(Ⅲ)浓度高于0.05 mmol/L时会造成MnB1的显著死亡,且Cr(Ⅲ)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显著,当Cr(Ⅲ)高于0.02 mmol/L时会推迟锰的生物氧化,当Cr(Ⅲ)浓度高于0.2 mmol/L时完全抑制锰的生物氧化。机制研究表明,Cr(Ⅲ)诱导产生的胞内活性氧和Cr(Ⅲ)颗粒引起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共同影响了MnB1的生长代谢和功能。研究结果为认识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铬的迁移转化行为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价铬 锰氧化菌 活性氧 锰循环 铬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铬含量对FeCoCrxNiB高熵合金涂层氧化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冲 黄标 戴品强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2-38,共7页
在45钢基体上用激光熔覆方法制备FeCoCr_xNiB(x=0.5~3)高熵合金涂层。不同Cr含量(原子数分数)的FeCoCr_xNiB高熵合金涂层在900℃下进行高温氧化实验,测定其氧化动力曲线,并采用XRD、SEM和EDS等方法分析氧化层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 在45钢基体上用激光熔覆方法制备FeCoCr_xNiB(x=0.5~3)高熵合金涂层。不同Cr含量(原子数分数)的FeCoCr_xNiB高熵合金涂层在900℃下进行高温氧化实验,测定其氧化动力曲线,并采用XRD、SEM和EDS等方法分析氧化层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不同Cr含量的FeCoCr_xNiB涂层氧化动力学曲线基本都符合抛物线规律。随着Cr含量的增加,FeCoCr_xNiB涂层的氧化膜由富Fe的氧化物逐渐向富Cr氧化物转变,并最终生成稳定、连续的Cr2O3氧化膜。富Fe的氧化物表面形貌为针状且较为疏松,而富Cr的氧化物则为较为致密颗粒状。涂层的抗氧化性能随Cr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当Cr含量超过x=2后,FeCoCr_xNiB涂层获得了较好的抗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涂层 激光熔覆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价铬对红芸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毒害作用及外源NO的缓解效应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小环 杨婧怡 +3 位作者 王子然 王成龙 宋亚萍 马金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66-1376,共11页
为了研究铬(Cr)对红芸豆种子萌发和早期幼苗生长的胁迫作用及硝普钠(SNP,NO供体)的缓解作用,以红芸豆品种‘红芸3号’为试材,采用纸间发芽方法和水培法,研究Cr和外源NO对红芸豆种子萌发、种胚和幼苗抗氧化系统、幼苗光合特性以及营养元... 为了研究铬(Cr)对红芸豆种子萌发和早期幼苗生长的胁迫作用及硝普钠(SNP,NO供体)的缓解作用,以红芸豆品种‘红芸3号’为试材,采用纸间发芽方法和水培法,研究Cr和外源NO对红芸豆种子萌发、种胚和幼苗抗氧化系统、幼苗光合特性以及营养元素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20μmol·L^(−1)K_(2)Cr_(2)O_(7)胁迫诱发红芸豆种胚和幼苗氧化损伤,抑制幼苗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转运,降低幼苗光合作用,进而抑制红芸豆种子萌发和早期幼苗的生长。添加100μmol·L^(−1)SNP(外源NO)可减轻Cr对种胚和幼苗的氧化胁迫伤害,降低Cr在幼苗中的积累,促进幼苗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转运,增强幼苗光合作用。种子萌发生长72 h时,20μmol·L^(−1)K_(2)Cr_(2)O_(7)胁迫下添加SNP,种胚H_(2)O_(2)、O_(2)^(-)和MDA含量分别比Cr胁迫处理降低36.15%、30.96%和34.97%;Cr胁迫下,添加SNP幼苗生长10 d,根系H_(2)O_(2)、O_(2)^(-)和MDA含量分别比Cr胁迫处理降低55.25%、48.60%和33.54%,叶片H_(2)O_(2)、O_(2)^(-)和MDA含量分别比Cr胁迫处理降低27.71%、36.40%和53.85%,根系活力比Cr胁迫处理升高59.16%;幼苗根和叶中Cr含量比Cr胁迫处理降低69.14%和24.08%,幼苗根中Mg、Fe、Cu和Zn含量比Cr胁迫处理分别增加37.10%、17.96%、5.17%和13.60%,幼苗叶中Mg、Fe、Cu、Zn元素含量比Cr胁迫处理分别增加32.57%、29.49%、22.45%和36.07%;幼苗净光合速率和PSⅡ最大光合效率比Cr胁迫处理提高58.60%和11.27%。外源NO通过诱导种胚抗氧化酶活性提高,降低幼苗对Cr的吸收,促进幼苗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转运,增强幼苗光合作用,缓解Cr对红芸豆种子萌发和早期幼苗生长的胁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芸豆 一氧化氮(NO) 铬(cr)胁迫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砖红壤中铬的溶出和外源三价铬的氧化转化
4
作者 施杨潇潇 姜军 +1 位作者 李科伟 徐仁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1030,共10页
砖红壤铬(Cr)的背景值和锰氧化物的含量均较高,当土壤中Cr溶出或者受到Cr(Ⅲ)污染,可能被氧化生成毒性较高的Cr(Ⅵ),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威胁。为考察砖红壤中Cr的环境风险,以云南、海南和广东采集的部分砖红壤为对象,研究土壤中Cr的溶... 砖红壤铬(Cr)的背景值和锰氧化物的含量均较高,当土壤中Cr溶出或者受到Cr(Ⅲ)污染,可能被氧化生成毒性较高的Cr(Ⅵ),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威胁。为考察砖红壤中Cr的环境风险,以云南、海南和广东采集的部分砖红壤为对象,研究土壤中Cr的溶出和外源Cr(Ⅲ)的氧化。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重碳酸钠法提取和电子探针扫描分析的结果表明,砖红壤中的Cr主要与铁氧化物和硅酸盐矿物结合,呈非活性状态。盐酸和柠檬酸的酸化和络合作用促进了Cr的溶出,但即使1 mol·L^(-1)的盐酸也仅使海南3和广东9砖红壤中3.68%和3.54%的Cr溶出。向砖红壤中添加Cr(Ⅲ)并培养42d,发现少量添加的Cr(Ⅲ)氧化为Cr(Ⅵ),但不同土壤中Cr(Ⅵ)的生成量与亚锰的净产生量不一致,说明土壤中Cr(Ⅲ)氧化生成的Cr(Ⅵ)可能会被土壤有机质重新还原为Cr(Ⅲ)。去除土壤有机质后,一次平衡实验中观察到外源添加的Cr(Ⅲ)氧化为Cr(Ⅵ),氧化量与土壤易还原锰的含量一致。随着溶液pH的增加,Cr(Ⅲ)的氧化量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pH4.5时Cr(Ⅲ)氧化量达最大值,但Cr(Ⅲ)的氧化转化量在Cr(Ⅲ)添加量中的占比很小,外源Cr(Ⅲ)在土壤中氧化转化的风险也很低。虽然砖红壤的背景Cr和易还原锰的含量较高,但自然条件下Cr的溶解和Cr(Ⅲ)的氧化反应很难发生,Cr(Ⅲ)不易转化为Cr(Ⅵ),因此无需过度担忧砖红壤中Cr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红壤 背景铬 土壤铬溶解 cr(Ⅲ)氧化 铁锰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式氧化焙烧-水浸-还原法从电镀污泥中制备三氧化二铬 被引量:1
5
作者 周铭江 李磊 +1 位作者 肖阳 吴国东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2,共11页
电镀污泥中铬主要以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形式存在,氧气气氛中以Na_(2)CO_(3)为添加剂对电镀污泥进行焙烧,并对焙烧渣进行水浸处置,最后加入Na_(2)S还原,可实现铬资源的高效回收。结果显示:O_(2)流量40 mL/min条件下,焙烧过程中控制Na_(2)CO... 电镀污泥中铬主要以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形式存在,氧气气氛中以Na_(2)CO_(3)为添加剂对电镀污泥进行焙烧,并对焙烧渣进行水浸处置,最后加入Na_(2)S还原,可实现铬资源的高效回收。结果显示:O_(2)流量40 mL/min条件下,焙烧过程中控制Na_(2)CO_(3)添加量100%、焙烧温度700℃和焙烧时间90 min,焙烧渣水浸工艺中铬浸出率可达97.8%,一定范围内,增加Na_(2)CO_(3)添加量、提高焙烧温度和延长焙烧时间,可促进Cr由尖晶石相(FeCr_(2)O_(4)和AlCr_(2)O_(4))转变为Na_(2)CrO_(4),使铬浸出率提高;Na_(2)CrO_(4)浸出液Na_(2)S还原工艺中,在60℃条件下,控制还原反应物料比n(CrO_(4)^(2-))/n(S^(2-))为8∶9,反应80 min,还原工艺中铬回收率可达92.3%,增加Na_(2)S添加量、提高反应温度和延长反应时间,可以促进Na_(2)CrO_(4)转变为Cr_(2)O_(3),提高铬收率,但过多的Na_(2)S会使体系pH值升高,导致Cr_(2)O_(3)反溶,造成铬回收率下降。研究实现了电镀污泥中铬的高效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污泥 碱式氧化焙烧 铬尖晶石 硫化钠还原 三氧化二铬 浸出 铬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浅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被引量:6
6
作者 孙甜甜 邬黛黛 +4 位作者 潘梦迪 杨飞 吴能友 陈雪刚 刘丽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80,共11页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海底存在着巨型麻坑,现有研究多认为其形成主要与海底流体渗漏有关。目前对琼东南盆地深海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麻坑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等尚不清楚。文章选取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C14、C19两个站位岩心样品,进行了总...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海底存在着巨型麻坑,现有研究多认为其形成主要与海底流体渗漏有关。目前对琼东南盆地深海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麻坑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等尚不清楚。文章选取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C14、C19两个站位岩心样品,进行了总硫(TS)、总碳(TC)、总有机碳(TOC)、铬还原性硫化物(CRS)及其δ^(34)SCRS值测试,并结合总氮/总碳(TN/TOC)比值和已发表的孔隙水中SO42-浓度等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表明:C14站位以3.91m bsf(below seafloor)为界,上下分别存在有机质参与的硫酸盐还原反应(OSR)和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驱动的硫酸盐还原反应(SR);3.91m bsf以上的部位沉积物的TS、TC含量均低于3.91m bsf以下部位,且沉积物孔隙水中SO42-浓度由3.91m bsf以上的缓慢凹型减少变成3.91m bsf以下的线性减少,说明该处成为沉积物中地球化学特征分界的明显标志;在3.91m bsf以下,受到甲烷渗漏的影响。C19站位沉积物中TS与TC含量由浅到深逐渐增加,但与TN/TOC比值变化呈现几乎相反趋势,即整个岩心以OSR为主,并呈现出有机质早期成岩阶段的沉积现象。C14和C19两个站位柱状沉积物的δ^(34)SCRS值变化范围分别为-50.2‰^-46.9‰和-50.1‰^-42.0‰(V-CDT标准),均显示出了较为偏负的硫同位素值,表明研究区主要的生物化学过程是在相对开放体系下硫酸盐还原作用的结果,综合说明该研究区麻坑的甲烷流体已经喷发,目前可能处于衰退期,甚至已经不活跃,该结果与前人的认识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还原性硫化物 硫同位素值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 硫酸盐还原反应 麻坑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化氧化石墨烯(AGO)的制备及其对六价铬的吸附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龚秀文 薛秀玲 +3 位作者 陈小奕 宋磊 张倩 陈国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1-858,共8页
以乙二胺盐酸盐(EDH)为改性剂改性氧化石墨烯(GO),水热法制备氨基化氧化石墨烯(Amino-functionalized;graphene;oxide,AGO).SEM、XRD、FTIR和Zeta电位表征分析发现,AGO表面含有羟基、羧基及氨基基团,Zeta电位为pH=10.14.以水中低浓度六... 以乙二胺盐酸盐(EDH)为改性剂改性氧化石墨烯(GO),水热法制备氨基化氧化石墨烯(Amino-functionalized;graphene;oxide,AGO).SEM、XRD、FTIR和Zeta电位表征分析发现,AGO表面含有羟基、羧基及氨基基团,Zeta电位为pH=10.14.以水中低浓度六价铬Cr(Ⅵ)为污染物,探讨了乙二胺盐酸盐(EDH)用量、pH、AGO用量、Cr(Ⅵ)初始浓度以及常见干扰离子对AGO吸附Cr(Ⅵ)影响.结果表明,在pH=6.0、7-AGO用量为0.8;mg·L^(-1)和Cr(Ⅵ)初始浓度为2.0;mg·L^(-1),7-AGO对Cr(Ⅵ)去除率可达95.1%;SO_(4)^(2-)会明显抑制AGO对Cr(Ⅵ)的吸附.AGO对Cr(Ⅵ)的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机制主要为静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化氧化石墨烯(AGO) 六价铬cr(Ⅵ) 吸附 二级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革含铬污泥中铬的“酸浸-氧化”回收方法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马宏瑞 陈丰羽 +2 位作者 李晓洁 朱超 陈彦彤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27-33,共7页
以制革含铬污泥为对象,采用硫酸-柠檬酸为浸提剂,重铬酸钾-双氧水为氧化剂,进行铬回收研究.结果表明,硫酸浓度0.5 mol/L、柠檬酸浓度0.1 mol/L、固液比1∶30、浸提时间4 h时,Cr浸提率达88.82%,浸提液内Cr浓度1650 mg/L.氧化处理浸提液,... 以制革含铬污泥为对象,采用硫酸-柠檬酸为浸提剂,重铬酸钾-双氧水为氧化剂,进行铬回收研究.结果表明,硫酸浓度0.5 mol/L、柠檬酸浓度0.1 mol/L、固液比1∶30、浸提时间4 h时,Cr浸提率达88.82%,浸提液内Cr浓度1650 mg/L.氧化处理浸提液,1+3硫酸用量为10%,重铬酸钾固体用量为0.4%,30%双氧水用量为15%时,浸提液内总有机碳(TOC)去除率达78.08%.制革含铬污泥经过酸浸及浸提液氧化处理,浸提液Cr浓度3050 mg/L,TOC浓度由804 mg/L降低至176 mg/L,符合鞣制工艺要求,可直接回用于鞣制工艺,同时污泥减量35%,剩余铬处于稳定态,实现了污泥减量及无害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革含铬污泥 cr 浸提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铬渣氧化钙化焙烧-酸浸提钒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吴恩辉 侯静 李军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3,共6页
通过计算钒铬渣氧化钙化焙烧的反应Gibbs自由能,对其过程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钒铬渣氧化钙化焙烧过程生成钒酸钙要比生成铬酸钙在热力学上更有优势,可以控制一定的工艺条件,使钒铬渣中V先提取出来,达到V与Cr分离的目的。通过对钒铬... 通过计算钒铬渣氧化钙化焙烧的反应Gibbs自由能,对其过程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钒铬渣氧化钙化焙烧过程生成钒酸钙要比生成铬酸钙在热力学上更有优势,可以控制一定的工艺条件,使钒铬渣中V先提取出来,达到V与Cr分离的目的。通过对钒铬渣氧化钙化焙烧-酸浸工艺的正交实验研究,探讨钙化时间、氧化时间、钙比和焙烧温度对V、Cr转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V转浸率的因素按主次排序依次是:钙比>焙烧温度>钙化时间>氧化时间。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钙比和焙烧温度对V、Cr转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优先提钒工艺参数为:焙烧温度1 000℃,钙比1.2,氧化时间2h,钙化时间2h,在此条件下V转浸率可达85.76%,Cr转浸率为14.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铬渣 氧化焙烧 钙化焙烧 酸浸 V cr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腥草素钠对BALB/c小鼠的急性毒性及其对细胞的损伤 被引量:5
10
作者 楼希文 栾洋 +2 位作者 姜宝红 陈笑艳 钟大放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3-657,共5页
目的探索鱼腥草素钠(SH)急性毒性及其对腹腔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观察BALB/c小鼠单次ip给予SH 50,125和200 mg.kg-1后的急性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检测小鼠单次ip给予SH后血浆中组胺的浓度。将SH与小鼠腹腔细胞进... 目的探索鱼腥草素钠(SH)急性毒性及其对腹腔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观察BALB/c小鼠单次ip给予SH 50,125和200 mg.kg-1后的急性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检测小鼠单次ip给予SH后血浆中组胺的浓度。将SH与小鼠腹腔细胞进行体外孵育,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渗出和组胺释放。观察SH对人血红细胞的溶血作用。结果小鼠单次ip给予SH后,SH 50 mg.kg-1组没有观察到小鼠死亡,SH 200 mg.kg-1组小鼠全部死亡,死亡原因为肝充血。与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组胺浓度(45.8±9.6)μg.L-1相比,小鼠ip给予125 mg.kg-1后0.5 h血浆中组胺浓度为(66.1±3.9)μg.L-1,明显增加(P<0.05)。SH 0,32和128 mg.L-1体外处理小鼠腹腔细胞,上清中的相对含量LDH分别为1.2±1.1,19.2±3.3和30.6±3.1,组胺的浓度分别为36.5±9.0,73.3±3.8和(82.7±3.6)μg.L-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溶血实验发现,SH能够引起小鼠及人血红细胞显著的溶血现象。结论 SH对小鼠具有一定的急性毒性,可引起小鼠腹腔细胞LDH和组胺的释放,并且SH具有溶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急性毒性 溶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