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7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olution mechanism of interconnect interface and shear properties of 64.8Sn35.2Pb microbump during flip chip bonding
1
作者 SHEN Yu-lu LUO Jiao +2 位作者 XU Keng-feng WU Dao-wei ZHANG N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4期1284-1298,共15页
Effect of flip chip bonding parameters on microstructure at the interconnect interface and shear properties of 64.8Sn35.2Pb microbump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work.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intermetallic compound(I... Effect of flip chip bonding parameters on microstructure at the interconnect interface and shear properties of 64.8Sn35.2Pb microbump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work.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at the interconnect interface is(Ni,Cu)_(3)Sn_(4)phase,and meanwhile a small amount of(Cu,Ni)_(6)Sn_(5)phase with a size of 50−100 nm is formed around(Ni,Cu)_(3)Sn_(4)phase.The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 of[-1-56](Ni,Cu)_(3)Sn_(4)//[152](Cu,Ni)_(6)Sn_(5)and(601)(Ni,Cu)_(3)Sn_(4)//(-201)(Cu,Ni)_(6)Sn_(5)is found between these two phases,and the atomic matching at the interface of the two phases is low.The highest shear force of 77.3 gf is achieved in the 64.8Sn35.2Pb microbump at the peak temperature of 250℃and parameter V1 because dense IMCs and no cracks form at the interconnect interface.Two typical fracture modes of microbumps are determined as solder fracture and mixed fracture.The high thermal stress presenting in the thick IMCs layer induces crack initiation,and cracks propagate along theα/βphase boundaries in the Sn-Pb solder under shear force,leading to a mixed fracture mode in the microbum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ip chip bonding microbump SN-PB intermetallic compound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 shear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IP相关基因与MPN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分析
2
作者 韩雪 白贝贝 +2 位作者 冯翠翠 赵森 陈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196,共7页
目的: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相关基因突变谱和临床特征,探讨CHIP相关基因与其心脑血管事件(CCE)的相关性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液科收... 目的: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相关基因突变谱和临床特征,探讨CHIP相关基因与其心脑血管事件(CCE)的相关性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3例MPN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二代测序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HIP相关基因、炎症细胞因子对MPN患者CCE的影响。结果:55例(75.3%)MPN患者检出CHIP相关基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CHIP相关基因各突变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IP相关基因突变以单基因形式为主,检出率从高至低依次为JAK2V617F(63.0%,46/73)、ASXL1(16.4%,12/73)、TET2(11.0%,8/73)、DNMT3A(9.6%,7/73)、SRSF2(6.9%,5/73)、SF3B1(4.1%,3/73)、TP53(1.4%,1/73)和PPMID(1.4%,1/73)。年龄>60岁患者CHIP相关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60岁者[91.7%(33/36)vs 59.5%(22/37)]。27例(37.0%)MPN患者伴CCE(MPN/CCE),2次CCE者5例,均为动脉事件。CCE组患者年龄(62.8±12.8 vs 53.9±15.8岁,P=0.015)、IL-1β水平(17.7±26.0vs 4.3±8.6,P=0.012)、IL-8水平(360.7±598.6 vs 108.3±317.0,P=0.045)、血栓形成史(29.6%vs 2.2%,P=0.020)和CHIP相关基因检出率(88.9%vs 67.4%,P=0.040)高于无CCE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17,95%CI:0.843-0.999,P=0.047)、血栓形成史(OR=34.148,95%CI:2.392-487.535,P=0.009)、任何1个CHIP相关基因突变(OR=16.065,95%CI:1.217-212.024,P=0.035)和IL-1β水平升高(OR=0.929,95%CI:0.870-0.992,P=0.027)均是MPN/CCE的独立危险因素;CHIP相关单基因突变与MPN/CCE无关,但DNMT3A(OR=88.717,95%CI:2.690-292.482,P=0.012)、ASXL1(OR=7.941,95%CI:1.045-60.353,P=0.045)突变是PV/C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PN患者CHIP相关基因突变率高,尤其是60岁以上患者;高龄、血栓形成史、CHIP相关基因突变和IL-1β水平升高是MPN发生CCE的独立危险因素。DNMT3A、ASXL1单基因突变是PV患者CCE的独立危险因素。CHIP相关基因突变及炎症细胞因子IL-1β升高是MPN新的CCE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chip相关基因 心脑血管事件 炎症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普瑞酮通过E3泛素连接酶CHIP减轻LPS引起的心肌炎症反应和心功能障碍 被引量:1
3
作者 徐丽婷 刘颖文 +8 位作者 李健玲 林婉 王淼 余蕾 张雪 李航 王华东 吕秀秀 王一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2-871,共10页
目的:探究替普瑞酮又称香叶基香叶基丙酮,GGA)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心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1)取8周龄C57BL/6雄性野生型小鼠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羧基末端相互作用蛋白(CHIP)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LPS+GGA组... 目的:探究替普瑞酮又称香叶基香叶基丙酮,GGA)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心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1)取8周龄C57BL/6雄性野生型小鼠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羧基末端相互作用蛋白(CHIP)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LPS+GGA组和GGA组,每组8只。用腹腔注射LPS(25 mg/kg)的方法建立模型,于LPS刺激后1 h给予小鼠腹腔注射GGA(100 mg/kg)。利用小动物超声系统评估小鼠心脏功能;采集各组小鼠血清,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ELISA检测心脏组织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心脏组织HSP70、CHIP、核转运蛋白α2(KPNA2)、髓过氧化物酶(MPO)、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的蛋白表达以及细胞核NF-κB的水平。(2)利用小鼠心肌细胞HL-1,建立LPS刺激的离体细胞炎症模型。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TNF-α和IL-6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中HSP70、CHIP和KPNA2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NF-κB的表达。结果:(1)GGA有效改善LPS刺激小鼠的心脏功能,显著提高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P<0.01),减少血清CK-MB和LDH含量(P<0.01),减轻心肌损伤。(2)GGA显著减少LPS引起的TNF-α和IL-6炎症因子的释放(P<0.01),以及NF-κB的入核,降低心肌组织中KPNA2、MPO、VCAM和ICAM蛋白表达,增加心肌组织和细胞HSP70的水平(P<0.01)。(3)在CHIP基因敲除的心肌细胞和小鼠中,GGA不能抑制LPS引起的炎症反应,失去了改善LPS刺激小鼠心脏功能的作用。结论:GGA能够减轻LPS引起的心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与升高HSP70的表达,促进CHIP的活化,减少NF-κB的入核,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CHIP的敲除使GGA丧失了减轻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普瑞酮 脂多糖 心功能障碍 chip蛋白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plifie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insitu synthesized copper-based azide chips
4
作者 Jie Ren Yunfeng Li +3 位作者 Mingyu Li Xingyu Wu Jiabao Wang Qingxuan Ze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09-316,共8页
Copper-based azide(Cu(N_(3))2 or CuN_(3),CA)chips synthesized by in-situ azide reaction and utilized in miniaturized explosive systems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recent years.However,the advantages of in-situ ... Copper-based azide(Cu(N_(3))2 or CuN_(3),CA)chips synthesized by in-situ azide reaction and utilized in miniaturized explosive systems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recent years.However,the advantages of in-situ synthesis method,including small size and low dosage,bring about difficulties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differences in ignition capabilities of CA chips.The aim of present work is to develop a simplifie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for accurate and safe analysis of components in CA chips to evaluate and investigate the corresponding ignition ability.In this work,Cu(N_(3))2 and CuN_(3)components in CA chips were separated through dissolution and distillation by utilizing the difference in solubility and corresponding content was obtained by measuring N_(3)-concentration through spectrophotometry.The spectrophotometry method was optimized by studying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recovery rate of different separation methods was studied,ensuring the accurac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test results.The optimized method is linear in range from 1.0-25.0 mg/L,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2)=0.9998,which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CA chips with a milligram-level content test.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ICP method,component analysis results of CA chips obtained by spectrophotometry are closer to real component content in samples and have satisfactory accuracy.Moreover,as its application in miniaturized explosive systems,the ignition ability of CA chips with different component contents for direct ink writing CL-20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chanism was studied.This study provided a basis and idea for the desig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A chips in miniaturized explosive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based azide chips SPECTROPHOTOMETRY Separation method Quantitative analysis Ignition 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注册!第十届中国健康信息处理大会(CHIP 2024)
5
作者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5-145,共1页
会议简介中国健康信息处理大会(China Health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onference,CHIP)是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医疗健康与生物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以信息处理技术助力探索生命之奥秘、提高健康之质量、提升医疗之水平”为主旨的年... 会议简介中国健康信息处理大会(China Health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onference,CHIP)是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医疗健康与生物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以信息处理技术助力探索生命之奥秘、提高健康之质量、提升医疗之水平”为主旨的年度会议。CHIP是中国健康信息处理领域的重要会议,是世界各地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的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士分享创意,进一步推广领域研究成果和经验的重要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处理技术 中文信息 生物信息处理 医疗健康 ch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9份不同遗传背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邹成林 黄开健 +4 位作者 黄爱花 莫润秀 翟瑞宁 杨萌 韦新兴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9,共11页
【目的】解析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为广西玉米育种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69份不同遗传背景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以7份广西骨干自交系和3份我国其他地方的骨干自交系为对照,用10K SNP玉米芯片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扫描... 【目的】解析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为广西玉米育种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69份不同遗传背景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以7份广西骨干自交系和3份我国其他地方的骨干自交系为对照,用10K SNP玉米芯片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通过遗传相似度、系统进化、主成分和血缘同源确认(IBD)等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结果】筛选获得7565个高质量可用SNP分子标记,分布在10条染色体上,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756个,标记检出率均在97.12%以上,平均检出率达99.57%。174个玉米自交系的杂合率为0.21%~7.28%,平均为0.86%,有144个玉米自交系杂合率不高于1.00%,但有5个玉米自交系的杂合率偏高(31.29%~36.36%)。174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486~0.999,平均为0.609,其中2个广西选育的西南骨干自交系B24(ZNC442)和CK_D2(桂A10341)与其他材料间的遗传相似度平均值分别为0.642和0.629。由系统发育进化树可知,包含10个参考自交系在内的179个玉米自交系划分为Reid群和热带亚热带群两大类,其中Reid群含13个自交系,占比为7.26%,热带亚热带群含166个自交系,占比为92.74%。热带亚热带群又可细分为7个亚群,其中以Suwan群和CM群为主,分别含56和51个自交系,占比分别为31.28%和28.49%。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PCA1v3中玉米自交系聚类情况与系统发育进化树聚类结果基本一致,能明显区分Reid群和热带亚热带群,且热带亚热带群中大多自交系分布在CM群和Suwan群参考自交系附近。IBD分群结果显示,Reid群、Suwan群、CM群和A群的自交系数量分别有21、47、64和47个。系统进化分析、主成分分析和IBD分群韦恩图显示,三者共属Reid群、Suwan群、CM群和A群的自交系数量分别为12、35、18和11个。【结论】广西玉米自交系来源复杂,遗传背景相似,不同分析方法的划分结果并不完全一致,需结合育种实践进行类群划分。广西选育的西南骨干玉米自交系ZNC442和桂A10341均属于A群,最理想组配模式为A群×Reid群,其次是A群×Suwan群和A群×CM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SNP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革屑负载壳聚糖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7
作者 郑顺姬 胡芳 曹向禹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9-223,共5页
以废革屑作为载体,通过戊二醛交联剂将壳聚糖嫁接于革屑上,制备胶原纤维基吸附材料,研究了其对酸性红A-2BF的吸附性能。分析了染料废水的pH、吸附剂用量、染料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对该吸附过程建立了适当的模型,描述了... 以废革屑作为载体,通过戊二醛交联剂将壳聚糖嫁接于革屑上,制备胶原纤维基吸附材料,研究了其对酸性红A-2BF的吸附性能。分析了染料废水的pH、吸附剂用量、染料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对该吸附过程建立了适当的模型,描述了其吸附行为,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究,用红外光谱表征了改性前后废革屑的结构。结果表明,在废液初始浓度为100mg/L,pH=4.0,吸附剂添加量为0.05g/100mL条件下吸附2.0h,吸附剂对溶液中染料的吸附率和吸附容量分别达到96.7%和188.2mg/g。该吸附过程符合拟一级动力学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且为自发的吸热过。FT-IR分析表明,壳聚糖成功接枝到性废铬革屑,可为吸附染料提供吸附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革屑 壳聚糖 废水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碴比表面积的完整岩体TBM破岩效率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闫长斌 石雨萱 +3 位作者 李严 李庆民 刘永胜 吴遁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6-468,共13页
岩碴是TBM掘进过程中岩~机相互作用的直接产物,其破碎程度、形态特征、粒径分布等信息是TBM破岩效率的重要反馈指标。基于岩碴现场筛分试验和室内三维扫描试验,定量分析了TBM岩碴的形态特征及其随粒径变化的规律,提出一种基于岩碴粒径... 岩碴是TBM掘进过程中岩~机相互作用的直接产物,其破碎程度、形态特征、粒径分布等信息是TBM破岩效率的重要反馈指标。基于岩碴现场筛分试验和室内三维扫描试验,定量分析了TBM岩碴的形态特征及其随粒径变化的规律,提出一种基于岩碴粒径分布规律的比表面积计算方法,准确计算了不同粒径分布条件下岩碴比表面积的真实值。结合岩碴新表面理论指标对岩碴比表面积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同时分析了岩碴比表面积与TBM破岩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岩碴粒径增大,岩碴的球形度和扁平度逐渐减小、伸长度逐渐增大。总体上,岩碴的伸长度越大、扁平度和球形度越小,粗糙度指数就越大,TBM破岩效率越高。采用积分的方法,利用表面积预测函数与累积分布函数可计算得到岩碴试样比表面积真实值且分析发现其数据可近似表示单位质量岩体破碎后新增表面积的大小。岩碴比表面积SW与新表面理论指标Sa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可以相互验证其准确性与合理性,但相比新表面理论指标Sa,比表面积SW具有更清晰的物理意义和更为直观的数字结果。岩碴比表面积随TBM掘进比能、贯入度指数增加而增大,随粗糙度指数增大而减小,即岩碴比表面积可较好地描述岩石破碎程度及能量消耗,岩碴比表面积越大,岩碴就越破碎,TBM破岩效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M 岩碴 破岩效率 三维扫描 形态特征 比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圆级芯片表面电沉积镍钨合金初期探索性研究
9
作者 吴王平 安宇澳 +2 位作者 黎鑫 汪涛 焦严涛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3,共8页
针对晶圆级芯片表面电沉积钨合金技术展开探索性研究,旨在改善电沉积过程中镀层质量差、钨含量低等问题,以提升其在高性能半导体器件中的应用潜力。研究以镍钨合金为对象,因其优异的高温稳定性和机械性能,被认为是芯片制造中互连层与阻... 针对晶圆级芯片表面电沉积钨合金技术展开探索性研究,旨在改善电沉积过程中镀层质量差、钨含量低等问题,以提升其在高性能半导体器件中的应用潜力。研究以镍钨合金为对象,因其优异的高温稳定性和机械性能,被认为是芯片制造中互连层与阻挡层材料的潜在选择。然而,现有技术在芯片表面形成高质量镀层时存在诸多限制。本研究通过调整电解液配方、电流密度和温度等参数,系统研究这些工艺参数对沉积层质量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EDS)对沉积层的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表征,以评估其微观结构质量和成分比例,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晶体结构。同时,通过显微硬度测试不同参数下沉积层的硬度,从而评价其机械性能。结果表明,电沉积参数显著影响镍钨合金沉积层的质量;合理调整工艺参数可获得表面平整、致密且硬度高的沉积层,并有效提升钨的含量。本研究为优化电沉积镍钨合金工艺、制备高性能芯片互连层和阻挡层材料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钨合金 晶圆级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硅像素芯片Topmetal的束流定位探测器实验研究
10
作者 刘军 高超嵩 +1 位作者 汪虎林 孙向明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37,共8页
束流定位探测器可以用来监测加速器束流的位置、强度、束斑大小等信息,是粒子加速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Topmetal是一种采用半导体CMOS工艺生产的硅像素芯片,具有噪声低、位置分辨率高等特点。该研究利用硅像素芯片Topmetal作为气体探测... 束流定位探测器可以用来监测加速器束流的位置、强度、束斑大小等信息,是粒子加速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Topmetal是一种采用半导体CMOS工艺生产的硅像素芯片,具有噪声低、位置分辨率高等特点。该研究利用硅像素芯片Topmetal作为气体探测器的电荷收集电极设计了非阻挡式束流定位探测器。为了研究束流定位探测器的性能,设计了一套读出电子学系统,并利用^(241)Amα源和重离子束流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电子学系统工作正常,探测器能够正常观察到粒子径迹。该实验研究为高位置分辨束流定位探测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像素芯片 Topmetal 束流定位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免疫磁分离
11
作者 金彦 王敬依 +4 位作者 程佳宁 于乐民 张壁臣 张一博 许童羽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0-209,共10页
开发一种用于鼠伤寒沙门氏菌快速分离与富集的免疫磁分离微流控系统,该系统由微流控芯片、微控制器、电磁分离与混合模块组成,具备电磁驱动混合和磁分离功能,能够实现免疫磁珠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快速孵育、分离与富集。在最优条件下,可... 开发一种用于鼠伤寒沙门氏菌快速分离与富集的免疫磁分离微流控系统,该系统由微流控芯片、微控制器、电磁分离与混合模块组成,具备电磁驱动混合和磁分离功能,能够实现免疫磁珠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快速孵育、分离与富集。在最优条件下,可以在13 min内实现对牛奶样品中浓度范围为2×10^(1)~2×10^(6) CFU/m L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快速捕获与分离,捕获率在33.3%~67.5%之间,最低检测限为20 CFU/m L。因此,这种高度集成的免疫磁分离微流控系统能够从复杂食品基质中迅速、准确地富集目标细菌,为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应对食源性疾病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氏菌 免疫磁珠 免疫磁分离 主动电磁混合 微流控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多旁路分析与皮尔逊相关系数的硬件木马检测方法
12
作者 王建新 邓昊东 +1 位作者 肖超恩 张磊 《信息安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0-426,共7页
针对芯片功耗数据采集时易受噪声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关性分析的多旁路分析方法,利用动态电流和电磁辐射之间的内在关系识别硬件木马的存在,搭建了能够同时对芯片的动态功耗与电磁辐射进行采集和存储的双通道检测平台,得到了功... 针对芯片功耗数据采集时易受噪声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关性分析的多旁路分析方法,利用动态电流和电磁辐射之间的内在关系识别硬件木马的存在,搭建了能够同时对芯片的动态功耗与电磁辐射进行采集和存储的双通道检测平台,得到了功耗和电磁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曲线,区分出了无硬件木马芯片与硬件木马芯片.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多旁路参数的硬件木马检测方法能够筛选出含有面积仅占待测芯片0.28%的硬件木马的芯片,且能区分出待测芯片中面积相差仅为0.08%的2种硬件木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件木马 旁路分析 皮尔逊相关系数 芯片安全 FP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温光敏雄性核不育两系法杂交小麦杂种优势群分析
13
作者 丁明亮 李宏生 +6 位作者 杨忠慧 刘琨 尹健 唐雄 唐耀 杨木军 李绍祥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为分析云南温光敏雄性核不育两系法杂交小麦的杂种优势群,利用15K SNP小麦育种芯片对K43S、K47S、K63S、K64S、K66S和K78S共6个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及不同来源的302份恢复系进行分子标记聚类分群。结果表明,6份不育系和302份恢复系... 为分析云南温光敏雄性核不育两系法杂交小麦的杂种优势群,利用15K SNP小麦育种芯片对K43S、K47S、K63S、K64S、K66S和K78S共6个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及不同来源的302份恢复系进行分子标记聚类分群。结果表明,6份不育系和302份恢复系被划分为10个类群。在已知19个强优势组合中,3个不育系与所有类群都可以产生强优势组合,但以恢复系含近缘种质(6/19)或地理远缘恢复系(10/19)产生强优势组合的概率更高,这两种类群将是今后构建小麦杂交优势群的重点。聚在同一类群的不育系与恢复系之间杂交能产生超标优势的组合数(6/19)远少于不同类群间的超标优势的组合数(13/19)。SNP芯片能有效用于小麦杂种优势群划分;基于SNP标记的遗传相似度可指导强优势组合测配和构建小麦杂种优势群;不育系和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不一定能产生杂种优势,但能产生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其不育系和恢复系之间必定有足够的遗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杂种优势群 温光敏核不育系 SNP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DH36-Z35钢打底焊不清根焊接接头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14
作者 朱军 方晨鹏 +4 位作者 连江滨 姚秋峰 叶建明 罗伟 窦战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4,共6页
本研究采用半自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打底(焊丝CHW50C6SM)+自动埋弧焊SAW填充和盖面对正火态60 mm厚DH36-Z35海工钢对接平焊,研究打底焊不清根对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焊接接头焊缝组织主要为先共析和针状铁素体,... 本研究采用半自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打底(焊丝CHW50C6SM)+自动埋弧焊SAW填充和盖面对正火态60 mm厚DH36-Z35海工钢对接平焊,研究打底焊不清根对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焊接接头焊缝组织主要为先共析和针状铁素体,热影响粗晶区组织为板条和粒状贝氏体,细晶区为等轴铁素体和珠光体。打底焊不清根焊接接头的强度、塑性和-20℃冲击韧性与清根接头相当,满足焊接相关制造要求,可取消打底焊清根降低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工钢 不清根焊接 大厚度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桂芯一号”液相芯片的南丹瑶鸡鸡冠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5
作者 杨祝良 罗锦堂 +3 位作者 张珍 黎剑能 李福球 杨秀荣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16-1728,共13页
【目的】筛选影响南丹瑶鸡鸡冠性状的候选基因和分子标记,以期为南丹瑶鸡鸡冠性状的选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本研究收集了464只南丹瑶鸡在7、10、15、18、22、26周龄的鸡冠表型,同时采集试验鸡血样提取DNA,并通过“桂芯一号”液... 【目的】筛选影响南丹瑶鸡鸡冠性状的候选基因和分子标记,以期为南丹瑶鸡鸡冠性状的选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本研究收集了464只南丹瑶鸡在7、10、15、18、22、26周龄的鸡冠表型,同时采集试验鸡血样提取DNA,并通过“桂芯一号”液相芯片进行分型。使用GEMMA软件的单变量混合线性模型对不同周龄南丹瑶鸡鸡冠的高度、长度、厚度和面积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利用ANNOVAR对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注释,并对注释到的基因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南丹瑶鸡鸡冠面积、鸡冠高度、鸡冠长度、鸡冠厚度4个表型指标分别关联到7、8、21和10个SNPs位点,共注释到37个基因,通过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功能注释,最终筛选出7个与南丹瑶鸡鸡冠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CELF2、MAP7、MAP3K5、AKT3、IFNGR1、IL20RA和MANBA。【结论】本研究鉴定了39个与南丹瑶鸡鸡冠性状潜在相关的SNPs,并筛选出7个可能影响鸡冠大小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南丹瑶鸡鸡冠性状的选育提供了有效分子标记,为培育优良地方品种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丹瑶鸡 鸡冠 “桂芯一号”液相芯片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天线谱估计的GNSS干扰源测向定位
16
作者 胡铁乔 梁永超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5,共8页
针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受到干扰会对民航飞行导航造成严重的影响,且传统监测设备体积大、干扰源定位过程繁琐等问题,对课题组设计的无线电采集设备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实现GNSS干扰源实时定位系统:系统由采集处理端和监测端组成,具... 针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受到干扰会对民航飞行导航造成严重的影响,且传统监测设备体积大、干扰源定位过程繁琐等问题,对课题组设计的无线电采集设备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实现GNSS干扰源实时定位系统:系统由采集处理端和监测端组成,具有采集处理模式、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回溯模式和空闲模式;采集处理模式和回溯模式包括测向算法模块,用于解算干扰来向;根据测向的结果,使用交叉定位法对干扰源实现定位,并将定位结果显示在上位机定位界面的地图中。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全球定位系统(GPS)的L1频段连续波干扰信号和周期脉冲干扰信号分别测向定位测试,系统定位成功率可为96.43%,定位最大误差均值在13.64 m,验证了该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YNQ-7020芯片 AD9361射频收发芯片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交叉定位法 阵列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IP技术及其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李敏俐 王薇 陆祖宏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9-228,共10页
染色质免疫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ion,ChIP)技术是分析细胞内生理状态下DNA结合蛋白与基因组DNA相互作用的技术。ChIP与高密度芯片(ChIP-chip)或高通量测序(ChIP-Seq)相结合能产生大量的研究数据,在细胞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研... 染色质免疫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ion,ChIP)技术是分析细胞内生理状态下DNA结合蛋白与基因组DNA相互作用的技术。ChIP与高密度芯片(ChIP-chip)或高通量测序(ChIP-Seq)相结合能产生大量的研究数据,在细胞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介绍ChIP、ChIP-chip和ChIP-Seq的技术特点以及发展趋势,重点讨论了ChIP-Seq数据分析方法及相关的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 chip—Seq chipch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ADC10Z切削过程切屑形貌影响规律仿真研究
18
作者 杨杨 陈建明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3,98,共7页
针对铝合金ADC10Z切削过程中,从不同切屑形貌的角度建立了高速切削的二维正交切削有限元仿真模型。基于金属切削理论,提出了切削力和切削温度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了切屑形状、切削力和切削温度随切削速度的变化规... 针对铝合金ADC10Z切削过程中,从不同切屑形貌的角度建立了高速切削的二维正交切削有限元仿真模型。基于金属切削理论,提出了切削力和切削温度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了切屑形状、切削力和切削温度随切削速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切削速度的增加,切屑形态由连续型向锯齿型转变,再向连续型转变。当切削速度低于600m/min或高于1800m/min时,锯齿形切屑形态减弱,切削温度得到降低。该研究为切削加工铝合金ADC10Z过程中对锯齿状切屑进行控制,提高加工表面质量提供了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切屑形貌 切削温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激光-超声复合辅助车削SiCp/Al的切屑形成演变过程分析
19
作者 林洁琼 解略 +2 位作者 于行 谷岩 周晓勤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7-179,共13页
目的 SiCp/Al复合材料与传统的金属材料相比具有高硬度、高抗弯强度以及热膨胀系数低等优异的物理性能,但其加工过程困难。旨在揭示脉冲激光-超声复合辅助车削SiCp/Al复合材料的切屑形成机理。方法 建立理论模型来确定最小未变形切屑厚... 目的 SiCp/Al复合材料与传统的金属材料相比具有高硬度、高抗弯强度以及热膨胀系数低等优异的物理性能,但其加工过程困难。旨在揭示脉冲激光-超声复合辅助车削SiCp/Al复合材料的切屑形成机理。方法 建立理论模型来确定最小未变形切屑厚度,进而揭示脉冲激光-超声复合辅助车削SiCp/Al切屑形成的临界条件。并比较常规车削、脉冲激光辅助车削和脉冲激光-超声复合辅助车削的切屑形态,探究脉冲激光功率对切屑形成机理的影响。结果 研究表明,当脉冲激光作用于材料表面时,会产生热软化效应。这种效应使材料更易去除,并减少了切屑自由表面颗粒的破损程度。此外,在超声振动的辅助下,切屑连续性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对加工后工件表面形貌测试发现,脉冲激光-超声复合辅助加工的表面粗糙度最小,为0.388μm,与常规加工相比降低了70.8%;脉冲激光-超声复合辅助加工的亚表面变形层厚度最小,为37.28μm。结论 通过深入分析复合车削切屑的形成及其对表面质量的影响,为优化SiCp/Al复合材料的表面质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用的加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激光-超声复合辅助车削 SICP/AL 切屑形成机理 表面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共生:脑芯片的监管挑战和三维建构
20
作者 张曼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神经科技创新所内含的技术和操作风险,甚至有诱发系统性风险之可能,迫使监管者必须给予有力回应。然而,固有的信息不对称、伦理审查弹性较差和法律滞后等问题,使得以普适性伦理审查和法律惩戒为核心构建的传统二维监管体系无法有效应对... 神经科技创新所内含的技术和操作风险,甚至有诱发系统性风险之可能,迫使监管者必须给予有力回应。然而,固有的信息不对称、伦理审查弹性较差和法律滞后等问题,使得以普适性伦理审查和法律惩戒为核心构建的传统二维监管体系无法有效应对芯片入脑的“人机共生”交互进化的技术特质,因此必须在伦理和法律监管维度之外增加智能维度,形塑三维监管体系。智能维度的监管致力于依靠“智能技术体系”构建精准性和限时性监管,以数据驱动为核心,构筑起精细化脑芯片数据采集和解码系统、阶段性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敏捷监管反馈循环,突破了传统科技监管的困局,创新了监管方式,实现了技术发展安全与效率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科技 脑芯片 人机共生 智能治理 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