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特征提取和多层级迁移学习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量预测
1
作者 李振华 张成浩 +1 位作者 刘奕舟 魏伟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0-162,共13页
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量预测对于充电站规划、建设、充电管理平台营销等有着实际意义。但新建、改造的充电站可能会面临部分时段数据缺失、历史数据不足和浅层神经网络模型难以捕捉等多变且复杂的输入特征的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多... 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量预测对于充电站规划、建设、充电管理平台营销等有着实际意义。但新建、改造的充电站可能会面临部分时段数据缺失、历史数据不足和浅层神经网络模型难以捕捉等多变且复杂的输入特征的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提取和多层级迁移学习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量预测方法。首先,使用K-Means算法对所有用户在不同时间段的充电次数进行聚类,得到4类充电行为特征,将其和其他影响特征融合作为模型的输入特征集。其次,设计并行连接的多尺度混合时间卷积网络(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twork,TCN)层作为特征提取器,两层BiLSTM层将提取到的特征进行深层学习,Attention层加强个体特征选择。最后,将源充电站数据进行相关性等级划分,按照相关性由弱到强输入到模型中进行多层级迁移学习,保留损失函数最低的训练权重,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算例分析表明,多层级迁移学习可以弥补新建、改造的充电站数据样本不足的缺陷。与直接迁移相比,多层级迁移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降低了10.75%,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降低了13.73%,拟合优度R2提升了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电量预测 迁移学习 特征提取 时间卷积网络 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ICT型荧光探针的光谱性质与识别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成昭 郑蕾 +1 位作者 徐玥 何昊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2年第6期37-43,共7页
以经典的金属离子响应型多羧酸识别基团为结构基础,连接苯乙烯类发色团苯并咪唑荧光基团,在识别基团与荧光基团之间构筑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制,合成得到一种荧光探针T13;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等手段,初步阐明了探针T13对Zn^(2+)... 以经典的金属离子响应型多羧酸识别基团为结构基础,连接苯乙烯类发色团苯并咪唑荧光基团,在识别基团与荧光基团之间构筑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制,合成得到一种荧光探针T13;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等手段,初步阐明了探针T13对Zn^(2+)、Cu^(2+)、Hg^(2+)的识别机制。结果表明,探针T13对目标物Zn^(2+)、Cu^(2+)、Hg^(2+)均表现出特征响应与稳定荧光性能;识别过程中荧光强度与目标物浓度线性相关,探针与目标物的络合比为1∶1,能够用于水环境中Zn^(2+)、Cu^(2+)、Hg^(2+)的定性检测和定量分析。为探针结构优化、性能筛选与探针-目标离子的生物学成像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多羧酸配体 光谱性质 识别机制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型MoS_(2)/pg-C_(3)N_(4)异质结的构建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3
作者 刘发强 夏培蓓 吴咏梅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7-214,共8页
通过水热法将MoS_(2)负载到介孔类石墨相氮化碳(pg-C_(3)N_(4))表面,制备了MoS_(2)/pg-C_(3)N_(4)异质结。采用系列表征技术对MoS_(2)/pg-C_(3)N_(4)异质结的微观形貌、物相晶型、特征基团、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光化学和电化学特性、... 通过水热法将MoS_(2)负载到介孔类石墨相氮化碳(pg-C_(3)N_(4))表面,制备了MoS_(2)/pg-C_(3)N_(4)异质结。采用系列表征技术对MoS_(2)/pg-C_(3)N_(4)异质结的微观形貌、物相晶型、特征基团、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光化学和电化学特性、活性基团以及光生载流子重组等进行了表征。以亚甲基蓝(MB)染料作为污染底物,评价可见光驱动下MoS_(2)/pg-C_(3)N_(4)异质结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互相堆叠的形貌和丰富的介孔结构实现了对MB的高效吸附;大比表面积、广泛的光谱吸收范围、高效的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和低的电荷传质阻力有效提高了光催化活性。可见光照射60min,MoS_(2)/pg-C_(3)N_(4)异质结对MB的降解率达到了99.0%,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超氧自由基·O_(2)^(-)和羟基自由基·OH等高活性自由基实现了对MB的高效降解。S型电荷转移机理有效保留了空穴和光电子的优异氧化和还原活性,交错的能带结构和内电场实现了高效的电荷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g-C_(3)N_(4) MoS_(2) 异质结 光催化 S型电荷转移机理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cheme活性炭负载g-C_(3)N_(4)/TiO_(2)光催化混凝土降解性能分析
4
作者 张典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7,共10页
为了解决抗生素废水污染和室内装修低浓度甲醛污染,采用简易的混合高温煅烧法制备了活性炭负载g-C_(3)N_(4)/TiO_(2)(g-C_(3)N_(4)/TiO_(2)/AC)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XPS、TEM、UV-vis DRS和PL等技术对复合光催化剂的物相晶型、元素... 为了解决抗生素废水污染和室内装修低浓度甲醛污染,采用简易的混合高温煅烧法制备了活性炭负载g-C_(3)N_(4)/TiO_(2)(g-C_(3)N_(4)/TiO_(2)/AC)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XPS、TEM、UV-vis DRS和PL等技术对复合光催化剂的物相晶型、元素组成、微观形貌、光谱响应范围和光生载流子重组等进行了表征。S-scheme异质结弯曲能带和内电场实现了光生载流子的高效分离,拓宽了光谱吸收范围,有效保留了高活性的·O_(2)^(-)、h^(+)和·OH等活性基团,表现出优异的磺胺甲基噻唑(STZ)降解活性和稳定性,g-C_(3)N_(4)/TiO_(2)/AC投加量为1.0 mg和STZ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条件下,可见光照射30 min时STZ降解率为98.8%,明显优于g-C_(3)N_(4)、TiO_(2)和TiO_(2)/AC。g-C_(3)N_(4)/TiO_(2)/AC掺杂到环氧树脂涂料中合成了光催化涂料,通过空气喷枪均匀喷涂到混凝土表面得到光催化混凝土,光催化混凝土表现出良好的甲醛降解活性和稳定性,g-C_(3)N_(4)/TiO_(2)/AC负载量为3%、甲醛初始质量浓度为1000 mg/L、可见光照射180 min时,甲醛降解率达到了96.3%,有效实现了室内装修低浓度甲醛气体的高效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TiO_(2) 光催化 混凝土 S-scheme电荷转移机制 抗生素降解 室内装修甲醛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脱盐机理及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齐元帅 彭文朝 +2 位作者 李阳 张凤宝 范晓彬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89,共19页
电化学脱盐技术通过可逆的电化学过程实现离子固定化,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节能水处理技术。有关脱盐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离子传输和去除特性,进而为材料和电池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根据电化学基本原理,可以将电化学脱盐机理分为电吸... 电化学脱盐技术通过可逆的电化学过程实现离子固定化,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节能水处理技术。有关脱盐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离子传输和去除特性,进而为材料和电池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根据电化学基本原理,可以将电化学脱盐机理分为电吸附机理与电荷转移机理两大类,后者包括氧化还原活性导电聚合物、离子插入(或插层)反应、转化反应以及氧化还原活性电解质。先进表征技术(包括原位X射线技术、原位波谱技术以及其他技术)和计算机建模与仿真(包括分子动力学模拟、密度泛函理论、有限元分析)在机理分析中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脱盐 机理 吸附 电荷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电极烧蚀机理及实验 被引量:20
6
作者 曾晗 林福昌 +4 位作者 蔡礼 刘刚 李黎 余丰 齐向东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3-49,86,共8页
对于高性能的单次脉冲而言,石墨比传统金属材料更适合于在高能量转移情况下的脉冲放电工作环境。本文以热力学理论的热传导模型为出发点,结合实验中对烧蚀量的测量验证,探求石墨在高能脉冲放电情况下烧蚀的理论解释。依据热力学原理,建... 对于高性能的单次脉冲而言,石墨比传统金属材料更适合于在高能量转移情况下的脉冲放电工作环境。本文以热力学理论的热传导模型为出发点,结合实验中对烧蚀量的测量验证,探求石墨在高能脉冲放电情况下烧蚀的理论解释。依据热力学原理,建立了电极烧蚀过程的简化数学模型。由于石墨电极具有特殊的热力学性质,因此在微秒级或是放电持续时间更长的放电中,电极表面的温升过程时间较放电时间而言可以忽略不计。此时可近似认为开关电荷转移量与电极烧蚀量呈线性关系。该结论可以从实测数据中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开关 石墨电极 烧蚀机理 电荷转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基础(Ⅴ)——电极过程动力学及电荷传递过程 被引量:14
7
作者 贾志军 马洪运 +2 位作者 吴旭冉 廖斯达 王保国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2013年第4期402-409,共8页
电荷传递过程是电化学反应的本质。了解电荷传递过程有助于揭示电化学反应的内在规律,实现电化学工业过程控制和电化学反应设计。本文通过回顾电极过程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数学表达式的演化过程,阐述电化学反应中电荷传递过程的科学... 电荷传递过程是电化学反应的本质。了解电荷传递过程有助于揭示电化学反应的内在规律,实现电化学工业过程控制和电化学反应设计。本文通过回顾电极过程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数学表达式的演化过程,阐述电化学反应中电荷传递过程的科学背景,理解其中的科学思想,相信对于促进现代电化学研究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电荷传递 塔菲尔公式 巴特勒-沃尔默公式 量子力学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陆军 王建朝 +1 位作者 赵美峰 黄严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28-31,共4页
采用改进Hummers法来制备氧化石墨烯;通过循环伏安法、单电位阶跃计时电流法、塔菲尔曲线研究分散在DMF中的氧化石墨烯在Pt电极上的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氧化石墨烯在Pt电极上电化学反应是一步不可逆的反应,并且此过程是受扩散控制;通过... 采用改进Hummers法来制备氧化石墨烯;通过循环伏安法、单电位阶跃计时电流法、塔菲尔曲线研究分散在DMF中的氧化石墨烯在Pt电极上的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氧化石墨烯在Pt电极上电化学反应是一步不可逆的反应,并且此过程是受扩散控制;通过循环伏安法求得电荷传递系数α为0.03348。通过塔菲尔曲线可计算得交换电流密度i0为1.007×10-4 A/cm2。氧化石墨烯在Pt电极上成核机理的研究表明,氧化石墨烯在Pt电极上是按三维模式扩散控制下连续成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电化学性质 电荷传递系数 交换电流密度 成核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350kW大功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陈凯楠 蒋烨 +3 位作者 檀添 林秋琼 李剑超 赵争鸣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411-2421,2445,共12页
无线电能传输(WPT)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领域,可解决传统接触式供电在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问题。但相比于当前主流WPT研究,该应用场景所涉及的功率大、系统复杂、实现难度较高,且在运动、机械等方面亦具有自身特征,存在诸多关... 无线电能传输(WPT)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领域,可解决传统接触式供电在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问题。但相比于当前主流WPT研究,该应用场景所涉及的功率大、系统复杂、实现难度较高,且在运动、机械等方面亦具有自身特征,存在诸多关键技术问题有待解决。该文从拓扑架构、磁耦合机构、系统建模与参数优化、控制策略等方面对其开展研究,取得了若干阶段性成果,并基于此研发350kW轨道交通无线充电系统样机,在功率传输能力、系统效率、输出特性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文将从这一系统入手,对大功率轨道交通WPT的关键技术和实现方案进行阐述和探讨,力求为大功率WPT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无线充电 轨道交通 磁耦合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Perylene的PVK薄膜荧光谱及发光机理 被引量:3
10
作者 瞿述 李宏建 +2 位作者 崔昊杨 赵楚军 彭景翠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97-500,共4页
用高荧光效率的有机染料芘 (perylene)掺杂聚乙烯咔唑 (PVK) ,其荧光光谱与芘的发射光谱基本一致 ,而且亮度比纯芘发光提高十多倍 ,说明发光主要来自芘分子 ,并在PVK和 perylene之间存在十分有效的能量传递或电荷转移过程 ,荧光谱强度... 用高荧光效率的有机染料芘 (perylene)掺杂聚乙烯咔唑 (PVK) ,其荧光光谱与芘的发射光谱基本一致 ,而且亮度比纯芘发光提高十多倍 ,说明发光主要来自芘分子 ,并在PVK和 perylene之间存在十分有效的能量传递或电荷转移过程 ,荧光谱强度随掺杂浓度的变化关系说明存在一个最佳的掺杂浓度比。分析PVK和 perylene之间可能发生的能量转移过程 ,认为从PVK到 perylene这种能量转移与实验不符 ;分析PVK和perylene薄膜的光致发光过程 ,认为从 (PVK+ )→ (perylene+ )和从 (PVK-)→ (perylene-)之间的电荷转移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根据 perylene分子的激发和辐射过程可较好地解释掺 perylene的PVK薄膜荧光谱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谱 电荷转移 发光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磁场控制的旋转电弧开关的研制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清玲 郭良福 +1 位作者 何孟兵 潘垣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2-105,152,共5页
开关在脉冲功率技术中极其重要,其已成为制约脉冲功率技术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为了满足高电压、大电流、高电荷转移量、电极烧蚀小、寿命长的要求,文中设计了一个由轴向磁场控制的旋转电弧间隙开关,研究了其电磁场分布及轴向磁场下电... 开关在脉冲功率技术中极其重要,其已成为制约脉冲功率技术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为了满足高电压、大电流、高电荷转移量、电极烧蚀小、寿命长的要求,文中设计了一个由轴向磁场控制的旋转电弧间隙开关,研究了其电磁场分布及轴向磁场下电弧的运动机制,并进行了初步实验。结果表明此开关中的电弧确实在轴向磁场控制下做旋转运动,且运动速度很快,不需要对触发脉冲进行陡化就能得到纳秒级脉冲。实验放电波形比较稳定,分散性为2ns;开关电极表面的烧蚀小,有利于延长开关的寿命;开关工作参数为:电压23kV,单脉冲能量0.314MJ,峰值电流100kA,电荷转移量27.3C/脉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电压技术 轴向磁场 旋转电弧间隙开关 运动机制 峰值电流 电荷转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醚的初始暗氧化反应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军民 曹维孝 冯新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1181-1183,共3页
有机化合物的空气氧化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研究课题.早在1851年Schonbein[1]就注意到醚在空气中会被氧化产生过氧化物.本世纪初,Clover[2]和Milas[3]分析了醚的空气氧化产物,并且对醚的氧化机理,进... 有机化合物的空气氧化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研究课题.早在1851年Schonbein[1]就注意到醚在空气中会被氧化产生过氧化物.本世纪初,Clover[2]和Milas[3]分析了醚的空气氧化产物,并且对醚的氧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尽管人们围绕醚的自动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基 苄基 异丙醚 暗氧化反应 氧化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研究Ag/MPH/TiO_2体系的SERS光谱化学增强机理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磊 白福全 张红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35-1340,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Ag/对巯基苯酚(MPH)/TiO2体系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化学增强机理.分别研究了Ag13/MPH和Ag13/MPH/TiO2复合物在514.5nm激发波长下的拉曼光谱,发现由于TiO2的引入,发生了非完全对称振动模式峰选择性增强的...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Ag/对巯基苯酚(MPH)/TiO2体系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化学增强机理.分别研究了Ag13/MPH和Ag13/MPH/TiO2复合物在514.5nm激发波长下的拉曼光谱,发现由于TiO2的引入,发生了非完全对称振动模式峰选择性增强的现象.通过对电荷转移复合物基态和激发态的指认,发现当激发波长大于MPH-TiO2电荷转移复合物的光学吸收阈值(635nm)时,该体系内将发生从Ag到MPH-TiO2部分的光诱导电荷转移现象.SERS光谱中b2模式的选择性增强,来源于相应振动模式与电荷转移跃迁的耦合(Herzberg-Teller机制).我们的理论结果不仅支持了实验现象,并且明确界定了电荷转移复合物,对于该体系存在的光依赖SERS现象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密度泛函理论 电荷转移复合物 化学增强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阵探测器KLI-2113总剂量辐照性能试验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航 刘栋斌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1-616,共6页
针对Kodak公司的商用CCD探测器KLI-2113进行了总剂量为30 krad(Si)的60Co-γ辐射试验。对比辐射前后CCD的主要参数变化,分析了总剂量辐射对CCD工作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总剂量辐射导致CCD暗电流增大、电荷转移效率降低以及图像噪声增加... 针对Kodak公司的商用CCD探测器KLI-2113进行了总剂量为30 krad(Si)的60Co-γ辐射试验。对比辐射前后CCD的主要参数变化,分析了总剂量辐射对CCD工作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总剂量辐射导致CCD暗电流增大、电荷转移效率降低以及图像噪声增加等现象的内在机理,为后续CCD抗总剂量辐射加固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耦合器件 总剂量辐射 暗电流 电荷转移效率 损伤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装药空腔能量传递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覃剑锋 焦清介 徐新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85-889,共5页
为研究微通道装药(微装药)空腔能量传递的影响因素,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方法得到了空腔衰减压力.用AUTODYN软件的点火增长模型描述微装药的非理想爆轰过程,计算了不同装药尺寸、空腔厚度和约束材料的输出压力,并与锰铜压阻计的测试... 为研究微通道装药(微装药)空腔能量传递的影响因素,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方法得到了空腔衰减压力.用AUTODYN软件的点火增长模型描述微装药的非理想爆轰过程,计算了不同装药尺寸、空腔厚度和约束材料的输出压力,并与锰铜压阻计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数值计算与试验值的偏差在10%以内,说明数值模拟方法可用于微通道空腔压力衰减研究.微装药直径越大或空腔厚度越小,压力越大,45#钢比有机玻璃约束更有利于空腔能量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装药 能量传递 爆炸力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AgBr/GO/Ni等离子体光阴极膜电极的电荷转移机制和光电催化活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娣 傅丽 +5 位作者 刘洪燕 陈钰 李桂花 张心仪 杜云志 马佳柔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614-3623,共10页
采用电化学共沉积法制备了含少量氧化石墨烯(GO)的Ag@AgBr/GO/Ni表面等离子体膜电极,该膜电极的表面微观形貌呈现出GO覆盖在AgBr颗粒表面的褶皱结构。纳米Ag分布在AgBr表面以及GO和AgBr接触的边缘,尺寸分布从10 nm到120 nm基本上呈正态... 采用电化学共沉积法制备了含少量氧化石墨烯(GO)的Ag@AgBr/GO/Ni表面等离子体膜电极,该膜电极的表面微观形貌呈现出GO覆盖在AgBr颗粒表面的褶皱结构。纳米Ag分布在AgBr表面以及GO和AgBr接触的边缘,尺寸分布从10 nm到120 nm基本上呈正态分布趋势,颗粒尺寸多为50~80 nm。作为光阴极Ag@AgBr/GO/Ni膜电极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光电化学过程与暗态的电化学过程的本质不同在于其存在光生电子由价带跃迁至导带而产生的光电流。在可见光照射和最佳阴极偏压下,良好的光电协同效应、GO优异的导电性能和较大颗粒纳米Ag增强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是Ag@AgBr/GO/Ni优异光电催化性能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AgBr/GO/Ni膜电极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光阴极 电荷转移机制 光电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新BEDT-TTF电荷转移盐的晶体结构预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森立 侯廷军 +2 位作者 徐筱杰 张斌 朱道本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9-291,共3页
用分子力学方法预测了一个新的电荷转移盐(ET)2FeCl4的晶体结构.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ET)2FeCl4系列电荷转移盐的单晶电子能量进行了计算.通过对比相近晶体的晶体结构和电子能量,解释了计算所得晶体结构的合理性.
关键词 BEDT-TTF电荷转移盐 晶体结构 分子力学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热介质参数对相变胶囊储热罐蓄热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刚 白龙 姜铁骝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71,共10页
基于流固耦合方法,探究了不同传热介质(HTF)参数对填充球形相变材料(PCM)胶囊的单罐储热(TES)系统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TF进口流速从0.0007 m/s增大到0.0009 m/s,TES罐的蓄热总量没有显著变化,但其平均蓄热功率从5.... 基于流固耦合方法,探究了不同传热介质(HTF)参数对填充球形相变材料(PCM)胶囊的单罐储热(TES)系统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TF进口流速从0.0007 m/s增大到0.0009 m/s,TES罐的蓄热总量没有显著变化,但其平均蓄热功率从5.33 MW增大至6.79 MW,且钢壁的最大机械应力减小;随着初始冷HTF温度从610 K降至530 K,TES罐的蓄热总量增大,平均蓄热功率从5.29 MW增至6.81 MW,但钢壁最大机械应力也增加;当初始热HTF温度从730 K上升到810 K,TES罐的蓄热总量显著提高,且平均蓄热功率由3.81 MW增大到7.97 MW,但钢壁的最大机械应力也增至159.6 MPa。因此,为了优化PCM胶囊TES罐的蓄热性能,除了适当提高HTF进口流速外,应在保证TES罐钢壁结构安全的条件下,适当降低初始冷HTF温度或提高初始热HTF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胶囊 储热罐 传热介质 蓄热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_2MgGe_2O_7∶Cr^(4+)晶体中荷移激发态对g因子贡献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晓轩 郑文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1,共4页
文章建立了立方四面体3d2络合物g因子的完全高阶微扰公式。在这个公式中,除了与d—d跃迁光谱(晶场激发态)有关的晶场(CF)机制的贡献(包括近年发展的双旋-轨耦合参量模型)外,与电荷转移光谱(荷移激发态)有关的荷移(CT)机制的贡献也被考... 文章建立了立方四面体3d2络合物g因子的完全高阶微扰公式。在这个公式中,除了与d—d跃迁光谱(晶场激发态)有关的晶场(CF)机制的贡献(包括近年发展的双旋-轨耦合参量模型)外,与电荷转移光谱(荷移激发态)有关的荷移(CT)机制的贡献也被考虑。将这个公式应用于Ba2MgGe2O7∶Cr4+晶体平均g因子的计算,发现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很好的一致,同时,荷移机制对g移动Δg(=g-2.002 3)的贡献ΔgCT在符号上与晶场机制的贡献ΔgCF相反,而在大小上约为晶场机制贡献的38%。因此,在对高价态过渡金属离子络合物的g因子计算时应考虑CF机制和CT机制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顺磁共振 G因子 荷移机制 晶体场和配位场理论 Ba2MgGe2O7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D器件用机械泵驱动两相流体回路仿真与试验 被引量:8
20
作者 赵振明 孟庆亮 +1 位作者 张焕冬 赵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93-901,共9页
电荷耦合元件(CCD)作为航天光学遥感器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工作性能受温度影响很大,传统的热控产品难以满足大功率CCD的精密控温需求。通过仿真与试验系统研究了机械泵驱动两相流体回路(MPTL)用于CCD控温时的启动特性、运行状态、内部工... 电荷耦合元件(CCD)作为航天光学遥感器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工作性能受温度影响很大,传统的热控产品难以满足大功率CCD的精密控温需求。通过仿真与试验系统研究了机械泵驱动两相流体回路(MPTL)用于CCD控温时的启动特性、运行状态、内部工质的流动及传热特性。结果表明:MPTL可以通过干度的调节来吸收冷凝器外热流和CCD工作模式的影响; MPTL的控温精度可以达到±1℃,蒸发器并联支路、蒸发器负载和冷凝器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等均不会对系统运行稳定性产生影响,其仍可将CCD器件控制在所需温度;通过仿真与试验对比,发现仿真模型的误差在±1℃以内,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度。MPTL可以很好地满足航天光学遥感器CCD的控温要求,能够保证CCD始终具有较好的温度稳定性和均匀性,且系统具有良好的运行特性和鲁棒性,其在CCD精密控温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耦合元件(CCD) 遥感器热控 精密控温 机械泵驱动两相流体回路(MPTL) 两相流动与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