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8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vironmental DNA assessment of fish diversity, distribution and niche characteristics in Zhutuo spawning groun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1
作者 LU Jia WANG Li +3 位作者 LI Ruijiao YANG Jin ZHANG Peng YANG Shengfa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54-467,共14页
[Objective]Implementation of the Ten-Year Fishing Ban policy may alter fish diversity and niche characteristics of dominant species in spawning grounds within t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for Rare and Endemic Fish in t... [Objective]Implementation of the Ten-Year Fishing Ban policy may alter fish diversity and niche characteristics of dominant species in spawning grounds within t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for Rare and Endemic Fish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This study initiated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natural spawning habitats from February 2022 to assess these ecological changes.[Methods]Environmental DNA(eDNA)metabarcoding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fish species composition,biodiversity patterns,and niche parameters of dominant species.Water sampling followed the CEN/TS 19461 standard across five monitoring transects(ZT1-ZT5).[Results]The eDNA analysis detected 45 species of fish belonging to 38 genera,13 families,and 3 orders were detected through environmental DNA(eDNA)in this survey,including 10 species endemic to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such as Procypris rabaudi and Myxocyprinus asiaticus.The fish community was mainly composed of bottom-dwelling,settling ovum-producing,omnivorous fish.The variation ranges of the Chao1 index,ACE index,Shannon index,and Simpson index are 736~996,719~965,1.58~3.23,and 0.83~0.99,respectively,indicating that fish species in spawning sites are abundant and community distribution uniformity is high.All indexes are highest at ZT1 monitoring points.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at a certain similarity level,fish community types in spawning sites could be basical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ZT1,ZT3,and ZT5 clustered together,and ZT2 and ZT4 clustered together,indicating similar fish community habitats.There are 9 dominant fish species in typical deep pool habitats in the reserve,with niche widths(Bi)ranging from 1.13 to 3.87.The dominant fish species are broad and medium niche fish,such as Cyprinus carpio and Hemiculter tchangi,with the niche overlap index(Oik)of some dominant fish species reaching more than 0.95.This indicates fierce competition for resources among the fish in this spawning ground.[Conclusion]The Zhutuo spawning ground demonstrates high species richness with homogeneous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ntense resource competition.This study establishes an eDNA-based monitoring framework that enhances conventional survey method,providing critical baseline data for adaptive management under the fishing moratorium reg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NA metabarcoding fishes endemic to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pawning ground fish diversity niche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ilt in Yellow River Flood Field after freeze-thaw cycles 被引量:10
2
作者 JIN Qing ZHENG Ying-jie +4 位作者 CUI Xin-zhuang CUI She-qiang QI Hui ZHANG Xiao-ning WANG Shua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7期2113-2122,共10页
Frothing is a main disease of highways in Yellow River Flood Field, due to the loss of dynamic strength of roadbed soils under the coupl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salt, and vehicle traffic load. This is strongly linked... Frothing is a main disease of highways in Yellow River Flood Field, due to the loss of dynamic strength of roadbed soils under the coupl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salt, and vehicle traffic load. This is strongly linked to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ilt in this region. To analyze these couple effects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ilt, a series of tests(i.e., freeze-thaw cycling tests, vibration triaxial tests and ultrasonic wave velocity tests) were conducted and two kinds of silt(i.e., salt-free and 3%-salt silt) were design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ynamic shear strength and dynamic modulus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freeze-thaw cycles, while the damping ratio simultaneously increases. Furthermore, compared to salt-free silt, the decrement of dynamic shear strength and dynamic modulus of silt with 3% salt is more significant, but the damping ratio of 3%-salt silt is larger. In ultrasonic wave velocity tests, ultrasonic wave velocity of frozen soil specimens decreases as the number of freeze-thaw cycles increase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ultrasonic wave velocity tests, a preliminary model is proposed to evaluate damage of silt through field measurement ultrasonic data. The study coul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silty soil hig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t of Yellow river flood Field dynamic triaxial soil dynamic characteristic ultrasonic wave velo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liminary Study in Spatial Data Warehouse of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Yangtze River Basin
3
作者 ZHAN Xiao guoSenior engineer,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Wuhan 430010, China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90-92,共3页
Since 1990s,the spatial data warehouse technology has rapidly been developing, but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the spatial data warehouse technology is affected. In th... Since 1990s,the spatial data warehouse technology has rapidly been developing, but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the spatial data warehouse technology is affected. In the ligh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t is proposed to design a scheme about the subjects and data distribution of the spatial data warehouse of the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Yangtze river basin, i.e., to adopt a distributed scheme.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atial data warehouse of the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Yangtze river basin is presented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establishing the spatial data warehouse is expound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being short of avail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Yangtze rive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data WAREHOUSE distributional scheme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yangtze riv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Damage Evaluation in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by 3S technology
4
作者 ZHAN Xiao-guoEngineer,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10,China TAN De-baoSenior Engineer,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10,China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50-52,共3页
The evaluation method, model and process for the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condition by GIS,RS and GPS technology and the method for setting up disaster condition database, dyke database and historical disaster ... The evaluation method, model and process for the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condition by GIS,RS and GPS technology and the method for setting up disaster condition database, dyke database and historical disaster damage database are presented. An index of flood damage degree(FDD) us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ve degree of disaster loss and divide flood and waterlogging area is suggested. The value of flood damage degree can be calculated as follows :taking the various disaster losses of sample area in a base year as standard value and computing the ratios of various disaster loss values in different areas and years to the standard flood disaster loss values, then summing up the weighted ratios. The computed results are the value of flood damage degree in the every year. The macroscopic flood disaster distribution can be evaluated by the values of flood loss degr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evaluation method 3S(GIS RS GPS) flood damage degre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OF和REOF的1470—1911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赵峰 毕硕本 +2 位作者 李兴宇 武玮婷 蒋婷婷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99-809,共11页
基于通过历史文献资料重建的1470-1911年黄河中下游地区36个站点的历史旱涝等级序列和矢量化的历史地图,利用EOF、REOF方法分析旱涝灾害空间特征。EOF方法展开的结果表明:前4个模态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85%,主要表现为第一、二、四特征... 基于通过历史文献资料重建的1470-1911年黄河中下游地区36个站点的历史旱涝等级序列和矢量化的历史地图,利用EOF、REOF方法分析旱涝灾害空间特征。EOF方法展开的结果表明:前4个模态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85%,主要表现为第一、二、四特征向量场呈经向带状分布,第三特征向量场呈纬向分布;第一特征向量场的空间分布均为正值,说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旱涝变化具有一致性,但是其余各特征向量场之间特点差异明显,说明在不同背景场和影响条件下,旱涝变化还存在较多局域性特征;REOF展开的结果可将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划分为5个典型的敏感气候分区,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区旱涝变化的区域性特征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f REof 旱涝 空间特征 黄河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吴江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露梅 武鑫 +2 位作者 许书刚 邝荣禧 朱常坤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7-547,I0001,I0002,共13页
水生态保护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任务,浅层地下水是水生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明晰该区域浅层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本研究综合运用统计分析、Gibbs图、Piper三线图、相关性分析以及主成分(因子)分析等... 水生态保护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任务,浅层地下水是水生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明晰该区域浅层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本研究综合运用统计分析、Gibbs图、Piper三线图、相关性分析以及主成分(因子)分析等多种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苏州市吴江区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处于偏碱性环境,阴离子主要以HCO_(3)^(-)为主,阳离子以Na^(+)和Ca^(2+)为主,微承压水大部分属于微咸水和咸水,且微承压水中的NH_(4)^(+)含量高于潜水中NH_(4)^(+)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地下水中的大多数主要离子主要受自然过程的调控,高浓度的Na^(+)、Mg^(2+)、NH_(4)^(+)有利于I-在地下水中的富集;因子分析中提取的4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85.375%,并分别与盐度、有机物、酸碱度和硫酸盐有关,总体来说,盐度、酸碱度和硫酸盐与自然过程有关,因子2代表了人为过程,而人为过程和自然过程不能完全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范区 水化学特征 相关性分析 因子分析 苏州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博福 张吉洪 +4 位作者 何刘洁 吴之见 罗甜 朱锦奇 万炜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91,共13页
厘清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机制,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水生态空间划定与保护提供科学参考。采用标准差椭圆、Kernel密度及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 厘清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机制,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水生态空间划定与保护提供科学参考。采用标准差椭圆、Kernel密度及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除2015年水生态空间规模小幅下降外,20年来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规模呈上升趋势,总体增加6085km^(2),以横断山区、长江中下游经济较为发达的平原地区等地的变化情况最为典型。水生态空间分布重心整体向西迁移,迁移距离为19.8km。(2)在水生态空间与各类空间转化过程中,与农业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最为突出,主要分布于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丹江口水库以及长江沿岸地区。其中水生态空间转为农业空间9236km^(2),农业空间转为水生态空间规模达11404km^(2),城镇空间与水生态空间转化规模最小,转入、转出规模分别为1799 km^(2)和1079 km^(2)。(3)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演化受到多种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以双因子增强以及非线性增强作用为主,自然环境类及区位交通类因子在单因素及多因素交互作用中的贡献度q值大部分在0.7以上,这2类因子是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空间 演变特征 土地利用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华南茶树旱热复合灾害指标及时空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欣 王培娟 +4 位作者 唐俊贤 李清 王旗 李扬 张源达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2-295,共14页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华南茶区494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茶树旱热害灾情记录,在已有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基础上,根据连续无雨日数计算干旱指数,考虑高温与干旱的叠加效应,采用椭圆曲线方法构建基于高温日数和干旱指数的...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华南茶区494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茶树旱热害灾情记录,在已有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基础上,根据连续无雨日数计算干旱指数,考虑高温与干旱的叠加效应,采用椭圆曲线方法构建基于高温日数和干旱指数的茶树旱热害等级指标并验证,进而分析江南华南茶区的旱热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以高温持续日数和干旱指数分别为椭圆曲线的两个半轴,得到茶树旱热害轻度-中度、中度-重度临界阈值的高温持续日数阈值分别为17 d和38 d,干旱指数阈值分别为15.1 d和29.4 d;验证样本判识的茶树旱热害等级完全准确率和基本准确率分别为60%和100%;1961—2022年江南华南茶区中度旱热害发生范围最大,轻度旱热害平均频次最高,重度旱热害的范围和频次均最小;1961—2022年江南华南茶区旱热害的范围和频次呈波动上升趋势,1991—2000年最低,2011—2022年最高;旱热害频次呈中间高、沿海低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热害 等级指标 椭圆曲线 江南华南茶区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博文本的2022年长江流域特大干旱关注热度时空特征分析
9
作者 李喆 陈喆 +1 位作者 向大享 崔长露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5-193,共9页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带有发布时间、发布位置等特征标签的社交媒体数据在自然灾害应对中的关键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选择我国2022年长江流域特大干旱为应用案例,以主流的互联网社交媒体——微博文本作为数据源,基于机器学习...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带有发布时间、发布位置等特征标签的社交媒体数据在自然灾害应对中的关键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选择我国2022年长江流域特大干旱为应用案例,以主流的互联网社交媒体——微博文本作为数据源,基于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算法,抓取干旱演化过程数据,深入分析旱灾舆情时空特征与主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社交媒体关注热度时间变化与干旱发生演化过程较为同步,7月份长江全流域干旱在微博的讨论数据较小,到8月上旬陡然上升,至8月中下旬达到顶峰,12月初基本归零。从旱灾发生演化过程上看,四川、重庆、江西等受旱严重省市微博讨论热度时间特征与当地水文径流数据时间变化整体呈“此消彼长”趋势;②社交媒体关注热度空间特征与区域受旱严重程度分布基本吻合,四川、重庆、江西等高热度省市微博讨论占比超过50%,而云南、西藏、上海、青海等省市的微博讨论占比较低;③社交媒体干旱主题特征差异较大,江西、湖南两省主题热词为“鄱阳湖面积萎缩”、“水位下降”,四川、重庆两省市舆情热词是“山火”、“地震”、“农户减产”、“用电紧张”。伴随旱情发展演化过程,公众干旱舆情的情感倾向经历了从负向逐步趋向正向的过程。研究成果可为流域旱灾跟踪分析与社会公众抗旱动员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微博文本 长江流域 干旱关注热度 时空特征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10
作者 任化准 吴光东 束龙仓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6-83,共8页
长江源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揭示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维持长江源生态功能和保护河湖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应用SWAT水文模型模拟了长江源区... 长江源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揭示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维持长江源生态功能和保护河湖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应用SWAT水文模型模拟了长江源区水文过程,结合统计及地统计方法,定量识别了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63~2020年长江源区年降水量、实际蒸散发量、径流量和产水量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1.35,1.00,0.12 mm/a和0.36 mm/a;年水源涵养能力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24 mm/a,但年内、年际变化却极为明显,水源涵养能力主要集中在秋季和暖季。(2)水源涵养能力空间上呈现从上游到下游增加的趋势;通天河水源涵养能力最高,当曲河其次,楚玛尔河和沱沱河水源涵养能力较小。(3)水源涵养能力主要受降水量、产水量、地下径流量、干旱指数、蒸散发能力及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能力 降水量 蒸散发量 径流量 产水量 时空特征 SWAT模型 长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涝灾害下黄河流域公共服务适灾韧性研究
11
作者 雷晓康 陈素素 任捷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1,共9页
气候变化与全球水线北移加剧了黄河流域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提升公共服务适灾韧性成为区域防灾减灾的关键。该文从空间视角探究洪涝灾害对黄河流域城市公共服务适灾韧性的影响,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分析框架,测度黄河流域2013—... 气候变化与全球水线北移加剧了黄河流域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提升公共服务适灾韧性成为区域防灾减灾的关键。该文从空间视角探究洪涝灾害对黄河流域城市公共服务适灾韧性的影响,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分析框架,测度黄河流域2013—2022年66个地级市公共服务适灾韧性值及动态趋势。采用修正引力模型构建市际间空间关联矩阵,评估洪涝灾害下城市公共服务适灾韧性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黄河流域城市公共服务总体结构、片区结构和要素流动的优化策略,旨在为城市公共服务适灾防灾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洪涝灾害 公共服务适灾韧性 空间网络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植被生态质量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方贺 王阔 +4 位作者 李正泉 樊高峰 何月 王治海 石守海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13-4523,共11页
为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长三角地区)植被生态变化及其时空格局,采用Theil-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3年长三角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VEQI)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了自然因... 为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长三角地区)植被生态变化及其时空格局,采用Theil-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3年长三角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VEQI)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VEQI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VEQI在2000~2023年间整体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增长0.29,表明研究区内植被生态状况呈持续改善状态;研究区以植被VEQI的改善为主,整体改善的区域面积占比为82.61%,退化区域占比仅为15.04%;研究区VEQI的稳定性较好,低和较低波动变化区域面积占比分别54.66%和15.99%;研究区VEQI的动态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空间异质性主要受土地利用、海拔、坡度等因素驱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对空间异质性的解释力提高显著.本研究成果旨在为长三角地区植被恢复工程实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态质量 MODIS数据 时空变化特征 影响因素 长江三角洲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的栖息地生境特征及增殖放流点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亮 赵文贵 +3 位作者 成江 胡胜利 赵志超 刘国旺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5,共8页
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库建设、河道改道、堤防修建和水文调节等人类活动对鱼类栖息地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栖息环境恶化和大量栖息地的丧失。为了深入了解这种情况,选取长江上游保护区中段典型代表性朱沱站中4个典型河流断面近3 a的生境数据... 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库建设、河道改道、堤防修建和水文调节等人类活动对鱼类栖息地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栖息环境恶化和大量栖息地的丧失。为了深入了解这种情况,选取长江上游保护区中段典型代表性朱沱站中4个典型河流断面近3 a的生境数据,分析典型断面的水文特征、水文情势、水环境质量、流速、水深以及珍稀特有鱼类空间分布特征,获取全面的鱼类生境特征数据。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建设完善的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措施。研究发现,99%的珍稀特有鱼类信号采集于低流速区(0.0~1.4 m/s),其中80%左右的鱼类聚集在流速低于0.8 m/s的缓流区;在冬季越冬期间,鱼群位置点的水深平均值为44.28 m,最小值为15 m,最大值为57.47 m。长江上游的绝对水深在23~56 m之间时,不足以提供鱼类栖息。但在蓄水期,水位抬高进而在同时满足流速、水深和干扰少等条件下,能够改善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环境。通过研究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的生境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鱼类的分布和迁徙规律,辅助合理规划和管理渔业资源。同时,研究增殖措施可以指导人工放流等管理行为,有助于恢复和增强鱼类种群,维持渔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珍稀特有鱼类 生境特征 鱼类栖息地 增殖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copath模型的长江石首段生态系统特征分析及长江江豚环境容纳量评估
14
作者 唐斌 龚成 +9 位作者 王睿龙 周昊杰 陈宇维 毛峻峰 高文娟 张婷玉 梅志刚 郝玉江 王克雄 王丁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52,共13页
为了准确掌握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重点保护水域长江石首段的生态系统状况及长江江豚种群状况,研究建立了长江石首段Ecopath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评估了长江江豚环境容纳量。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石... 为了准确掌握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重点保护水域长江石首段的生态系统状况及长江江豚种群状况,研究建立了长江石首段Ecopath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评估了长江江豚环境容纳量。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石首段生态系统有效营养级范围为1.000—3.153,长江江豚处于最高营养级,其次是蒙古鲌功能组。食物网的能量流动主要有3条途径,包括2条牧食食物链和1条碎屑食物链。各营养级能量流动总体呈金字塔形分布,但系统总转化效率较低,仅为2.63%。基于模型生态系统成熟度和稳定性指标分析,提示长江石首段生态系统处于未成熟状态,稳定性也需进一步提高。基于模型能量流动平衡原理,评估长江石首段长江江豚环境容纳量为0.055 t/km^(2),约107头。通过进一步的模型模拟预测,随着长江江豚生物量增加,整个生态系统规模和成熟度略有增加,稳定性基本保持不变;浮游食性和草食性鱼类的适量增加,将大幅增加长江江豚环境容纳量,并能够改善生态系统状况。研究结果将为长江石首段长江江豚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为“十年禁渔”成效的评估提供本底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石首段 ECOPATH模型 生态系统特征 长江江豚 环境容纳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捕初期鄱阳湖江湖通道鱼类早期资源时空特征
15
作者 沈迎东 王银平 +6 位作者 华忠 余进祥 王生 葛坤 杨彦平 王慧 刘凯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99-1708,I0006,I0007,共12页
为了解禁捕初期鄱阳湖江湖通道鱼类早期资源现状,于2023年4月5日-8月21日在鄱阳湖江湖通道逐日开展仔稚鱼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到仔稚鱼142054尾,鉴定出仔稚鱼38种,隶属于7目9科;其中优势种6种,刀鲚(Coilia nasus)为第一优势种,其仔稚... 为了解禁捕初期鄱阳湖江湖通道鱼类早期资源现状,于2023年4月5日-8月21日在鄱阳湖江湖通道逐日开展仔稚鱼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到仔稚鱼142054尾,鉴定出仔稚鱼38种,隶属于7目9科;其中优势种6种,刀鲚(Coilia nasus)为第一优势种,其仔稚鱼丰度相比禁捕前恢复明显,其余优势种依次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Hemiculter leucisculus)、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调查期间,仔稚鱼丰度高峰期出现在7月,7月21日达到峰值(11476 ind./100 m^(3))。空间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南岸仔稚鱼丰度显著高于北岸和河道中心。冗余分析表明,浊度、流速和水位是影响仔稚鱼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浊度与仔稚鱼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依据亲鱼洄游习性分类,仔稚鱼以淡水定居性鱼类为主,物种数和数量占比分别为76.32%和68.29%;依据产卵方式分类,仔稚鱼以产漂流性卵鱼类为主,物种数和数量占比分别为47.37%和48.94%。研究表明,鄱阳湖江湖通道仔稚鱼种类较为丰富,但以小型鱼类为主,仔稚鱼平均丰度整体表现为南岸(1743 ind./100 m^(3))大于北岸(431 ind./100 m^(3))和河道中心(258 ind./100 m^(3))。本次调查成果补充了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鄱阳湖江湖通道鱼类早期资源的基础数据,为鄱阳湖鱼类资源养护和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禁捕 江湖通道 仔稚鱼 时空特征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模拟器在数字流域建设及水电预报调度能力提升中的应用与展望
16
作者 夏军 骆文广 +2 位作者 佘敦先 唐国强 叶汀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共12页
【目的】为全面提升我国在流域尺度下水电预报与调度的能力,亟需加快推进以水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的数字流域体系建设,其中“流域模拟器”作为核心支撑工具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方法】依托长江流域的典型应用实践,围绕水系统科学与... 【目的】为全面提升我国在流域尺度下水电预报与调度的能力,亟需加快推进以水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的数字流域体系建设,其中“流域模拟器”作为核心支撑工具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方法】依托长江流域的典型应用实践,围绕水系统科学与流域模拟技术在水利水电调度管理及极端水文事件应对中的关键价值,系统论述了“长江模拟器”(典型流域模拟器平台)的研发背景、技术体系与工程应用成效。该平台集成水文监测、实时感知与模型耦合等核心技术,构建覆盖多尺度的流域水系统的动态模拟与预报体系,实现对复杂流域水文演变过程的模拟与预判。【结果】实际应用表明,流域模拟器能够通过观测与多模式耦合显著提升中长期水文预报的时空分辨率和增加减少不确定性的系统模拟能力,增强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策略的科学性与响应时效,尤其在应对极端洪涝与干旱等突发水文事件中展现出有效的决策支持和风险防控能力。【结论】中国的应用实践表明,流域模拟器驱动下的数字流域建设能够提升水文预报与水库群联合调度的精度与协同效率,在应对极端水文变化环境下展现系统的适应性与运行韧性。展望未来,应聚焦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水系统演变与不确定性等挑战,推进复杂“河-库”水系统模拟器的集成研发,深化多目标水库群优化调度大模型的体系构建,强化跨部门协同机制与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不断推动流域模拟器在数字流域体系中的深入应用与能力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流域 水系统科学 流域模拟器 流域智慧管理 风险评估 长江流域 数字孪生 洪水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梅雨和华西秋雨特征的丹江口水库汛期分期研究
17
作者 汪肖雅 郭生练 +3 位作者 王俊 时毅军 董付强 杨海从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8-75,93,共9页
梅雨和华西秋雨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气象特征,与洪水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及汛期划分密切相关。采用丹江口水库1961—2023年的日入库流量系列,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均值变点、矢量统计等)初步确定丹江口水库的汛期分期时间。长江中下游梅雨在湖北... 梅雨和华西秋雨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气象特征,与洪水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及汛期划分密切相关。采用丹江口水库1961—2023年的日入库流量系列,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均值变点、矢量统计等)初步确定丹江口水库的汛期分期时间。长江中下游梅雨在湖北省域最晚结束日期为8月8日,出梅后汉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减轻,丹江口水库可逐步释放预留的防洪库容;华西秋雨8月下旬从四川开始逐步东移至秦岭山脉,具有显著的时序和周期性特征。综合分析考虑各种汛期分期结果的合理性,最终确定丹江口水库流域夏汛期为6月21日—8月10日,过渡期为8月11日—8月31日,秋汛期为9月1日—10月10日。依据气象部门预报的出梅日期和华西秋雨信息,可逐步将夏汛期的汛限水位抬高至秋汛期的汛限水位,把握提前蓄水时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库蓄满率。研究成果可为丹江口水库运行调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 汛期分期 长江中下游梅雨 华西秋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调度响应关系的长江上游水库正反向防洪调度研究
18
作者 吴文雄 蒋志强 +3 位作者 徐学军 李安强 张弛 义崇政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3-207,共5页
基于河道水动力模型及大量的典型场洪水推演结果,分析了长江上游蓄泄过程与下游关键控制断面的水位流量变化规律,量化了防洪工程调控与河湖水文情势变化的数量关系,并基于此构建了由下游水位控制目标反推上游水库调蓄过程的反向控制模型... 基于河道水动力模型及大量的典型场洪水推演结果,分析了长江上游蓄泄过程与下游关键控制断面的水位流量变化规律,量化了防洪工程调控与河湖水文情势变化的数量关系,并基于此构建了由下游水位控制目标反推上游水库调蓄过程的反向控制模型,可实现通过下游防洪要求快速逆推上游水库拦蓄过程,完善了上游水库、下游站点、防洪保护对象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可为上游水库调度提供可靠、便捷的调度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调度 长江上游 调度响应关系 反向控制模型 洪水推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潮汐河段高精度潮位预报方法比较研究
19
作者 夏明嫣 张帆一 +3 位作者 闻云呈 夏云峰 胡庆芳 侍翰生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9-168,共10页
针对长江下游高水位主控因素的沿程变化,采用非稳态潮汐调和分析(NS_TIDE)模型、非稳态潮汐调和分析与自回归模型修正(NS_TIDE-AR)组合方法、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水动力学模型、水动力学模型结合集合卡尔曼滤波(HM-EnKF)同化方法... 针对长江下游高水位主控因素的沿程变化,采用非稳态潮汐调和分析(NS_TIDE)模型、非稳态潮汐调和分析与自回归模型修正(NS_TIDE-AR)组合方法、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水动力学模型、水动力学模型结合集合卡尔曼滤波(HM-EnKF)同化方法预报长江下游潮位,并对比了各种方法对长江下游沿线站点潮位预报的精度和在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的潮位预报精度最高且最稳定,NS_TIDE-AR组合方法与HM-EnKF同化方法的精度较为接近,NS_TIDE模型和水动力学模型误差相对较大;NS_TIDE-AR组合方法、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HM-EnKF同化方法均能较好地预报洪水期长江下游潮位,NS_TIDE-AR组合方法不适用于风暴潮期间的潮位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 风暴潮 潮位预报 非稳态潮汐调和分析 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 水动力学模型 长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江苏段地表水中典型抗生素赋存特征及来源分析
20
作者 张璐 刘伟 +3 位作者 刘树洋 周亮 岳强 黄纯凯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272,共10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法,对南京、泰州、苏州3个城市长江流域干流及入江支流断面和水源地水环境中7大类30种抗生素的赋存特征和来源进行了研究,并对流域内的医院、制药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展开调研。结果表明:各抗...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法,对南京、泰州、苏州3个城市长江流域干流及入江支流断面和水源地水环境中7大类30种抗生素的赋存特征和来源进行了研究,并对流域内的医院、制药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展开调研。结果表明:各抗生素的检测浓度在ND(未检出)~7.79 ng/L之间,检出浓度最高的3类抗生素分别是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和磺胺类,其浓度依次为59.48、55.14和30.87 ng/L,分别占抗生素浓度总和的37.5%、34.8%和19.5%;四环素类抗生素未被检出;在水处理设施的出水中检出大量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表明现有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对该类抗生素的去除能力有限。因此,未来应进一步关注高级氧化、生物强化及新型组合工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长江江苏段 赋存特征 污染源 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