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5年西藏定日M_(S)6.8地震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邢珂 黎昊 +5 位作者 张乐乐 郁军建 彭一桂 彭博 向新建 窦杰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0,共11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中位于藏南裂谷体系中的申扎-定结断裂带登么错(丁木错)断层附近,震源深度为10 km,是近十年来致灾最严重的中强震事件。为深入了解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中位于藏南裂谷体系中的申扎-定结断裂带登么错(丁木错)断层附近,震源深度为10 km,是近十年来致灾最严重的中强震事件。为深入了解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SAR,D-InSAR)技术,利用Sentinel-1降轨数据,通过地理编码获取定日地震同震形变场,对发震断层进行滑动分布反演,并结合无人机正射影像与野外勘察资料,开展震后地表破裂分布规律与震害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沿LOS(line-of-sight,视线)向形变特征,震区最大沉降量和最大隆升量分别为0.65 m和0.75 m,东侧以隆升为主,西侧形变的影响范围显著大于东侧,地表破裂集中发生在登么错断裂西侧上盘区域;反演结果显示,发震断层具有高角度正断特征,滑动集中在地下0~14 km深度范围,在2~3 km深度处出现最大滑动量约为2.74 m,滑动矢量分析显示,断裂错动以正断运动为主;正射影像显示,地表破裂呈南北向2段展布,破裂长度为50~80 km,震中东南侧、登么错东岸以及尼辖拉昂水库以北地表破裂最为严重,地表裂缝宽度为0.1~4 m,台阶高度为0.1~2 m,最大位错地表破裂深度约为2~4 m。通过地球物理反演并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综合分析发现,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登么错断裂,沿地表破裂带,地震造成了严重的房屋破坏、道路破坏,并诱发了崩塌、落石等次生灾害。系统分析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对完善青藏高原地震灾害评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_(s)6.8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 地表破裂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震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驱水与水驱气流体微观分布特征研究
2
作者 汪周华 张鸿宇 +2 位作者 张娟 廖浩奇 黄仕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69,共7页
气水相渗测试是描述有水气藏储层渗流过程的常用方法,但不同测试方法和不同类型岩心的相渗测试结果均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加深对气水渗流过程中的流体微观分布特征及渗流机理的认识,以四川盆地YB气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描... 气水相渗测试是描述有水气藏储层渗流过程的常用方法,但不同测试方法和不同类型岩心的相渗测试结果均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加深对气水渗流过程中的流体微观分布特征及渗流机理的认识,以四川盆地YB气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描述气水两相在相渗测试前后的微观分布,并结合前人利用可视化模型得到的气水两相渗流机理对分布结果进行解释。结果表明:2种测试方法相比,水驱气与气驱水过程中微米级(>1μm)孔隙驱替程度基本一致,但水驱气过程中亚微米级(0.1~1μm)与纳米级(<0.1μm)孔隙驱替程度相对较高,而气驱水过程中亚微米级与纳米级孔隙内水相大部分未被动用。裂缝型与孔隙型岩心相比,裂缝型岩心微米级孔隙驱替程度相对较低,而亚微米级与纳米级孔隙驱替程度则相对较高。2种测试方法下流体微观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孔隙内部毛管力的作用形式不同,而2类岩心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其主要渗流通道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两相渗流 核磁共振 微观分布特征 渗流机理 相渗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式上行管内正四面体颗粒群的运动分布特性
3
作者 彭德其 周靖强 +5 位作者 冯源 黄治中 谭卓伟 唐明成 彭建国 陈莹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138,共9页
液固两相流技术广泛应用于换热器的强化传热设计,其关键在于引导低体积分数颗粒运动至壁面以扰动并破坏附近的热边界层,进而实现强化传热效果。颗粒的运动行为是深入解析传热强化机理的关键因素,其中非球形颗粒因其形状的各向异性而具... 液固两相流技术广泛应用于换热器的强化传热设计,其关键在于引导低体积分数颗粒运动至壁面以扰动并破坏附近的热边界层,进而实现强化传热效果。颗粒的运动行为是深入解析传热强化机理的关键因素,其中非球形颗粒因其形状的各向异性而具有更佳的扰动效果以及更为复杂的运动行为。该文以正四面体颗粒群为研究对象,为分析其在立式上行管内液固两相流中的运动分布规律,基于CFD-DEM(计算流体动力学−离散单元模型)耦合方法模拟研究颗粒进口体积分数(1%、2%、3%、4%、5%)和液相进口流速(1.0、1.2、1.5、1.8、2.0 m/s)对管内颗粒群平均速度和颗粒群相对体积分数分布的影响,并通过PIV(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实验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颗粒群平均速度沿轴向波动,波动幅度随进口流速的增大而加剧,沿径向由中心至管壁递减,分布随流体轴向的充分发展而越发集中;颗粒群相对体积分数沿径向遵循管中心区域和近壁面较高、过渡区域较低的双峰规律;颗粒进口体积分数为1%、液相进口流速为2.0 m/s时,管壁附近的颗粒体积分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两相流 正四面体颗粒 运动特性 速度分布 体积分数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暂态零序功率特性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段实验设计
4
作者 高伟 郑子杰 +2 位作者 李育凤 林建新 郭谋发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42,共9页
为提升实验教学质量,该文设计了一种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段实验。首先研制了接地故障实验平台,包括10kV真型实验系统和接地电流识别装置。接着,提出了配电网接地故障选段的设计方案,并针对故障电流识别准确率低的工程普遍性问题,在深... 为提升实验教学质量,该文设计了一种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段实验。首先研制了接地故障实验平台,包括10kV真型实验系统和接地电流识别装置。接着,提出了配电网接地故障选段的设计方案,并针对故障电流识别准确率低的工程普遍性问题,在深入分析健全区段与故障区段暂态零序功率累加和极性差异性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与小波包能量熵的特征频带优选的接地故障电流识别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自适应、免阈值的优点,相对于其他文献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最后,针对不同的课程需求,设计了层次性实验,在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单相接地故障 故障选段 暂态零序功率特性 特征频带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窗数据S变换能量的缆-线混合配电网络故障选线方法 被引量:49
5
作者 束洪春 彭仕欣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52-159,共8页
单位长度的电缆线路与架空线路相比,电感较小但耦合电容要大许多倍。缆-线混合的配电线路,较短架空线路发生单相高阻接地时,可能会出现健全线路零序电流波形的相似性变差,故障线路与某些健全线路的零序电流波形较为相似的情况,将导致基... 单位长度的电缆线路与架空线路相比,电感较小但耦合电容要大许多倍。缆-线混合的配电线路,较短架空线路发生单相高阻接地时,可能会出现健全线路零序电流波形的相似性变差,故障线路与某些健全线路的零序电流波形较为相似的情况,将导致基于相关分析进行故障选线的方法失效。在分析缆-线混合线路各馈线零序电流故障特征频率可能不一致的基础上,为避开TA饱和引起的间断角,选取故障后1/4周期各馈线零序电流的短窗数据,利用S变换确定配网故障零序电流的主导特征频率,并比较此主导特征频率上各馈线零序电流的S变换能量来实现故障选线。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表明,该方法选线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缆-线混合线路 单相接地故障 s变换能量 主导特征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APLs污染物在层状非均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汉乐 马腾飞 程亚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4,83,共5页
文章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层状非均质多孔介质中轻非水相液体(Light Non-Aqueous Phase Liquid,LNAPL)的运移机制与分布特性。首先,在二维砂槽上进行LNAPL的入渗试验,试验过程中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把LANPL的扩散过程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下来;... 文章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层状非均质多孔介质中轻非水相液体(Light Non-Aqueous Phase Liquid,LNAPL)的运移机制与分布特性。首先,在二维砂槽上进行LNAPL的入渗试验,试验过程中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把LANPL的扩散过程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用AutoCAD对图片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不同时刻LNAPL的入渗锋面变化图。结果发现,介质结构突变面改变了LNAPL的迁移模式。在LNAPL由中砂进入细砂层后,由于受到毛细作用的增强,其运移速度加快;而由中砂进入粗砂,受粗砂介质阻滞作用增强的影响,LNAPL运移速度变小。当LNAPL由干砂进入湿润砂体时,由于孔隙水浮托力增大,LNAPL先产生纵向运移,随后以横向迁移的形式在地下水位上部聚积。当达到一定厚度后,LNAPL的压头足以克服浮托力,驱替孔隙水进入砂土孔隙。另外,LNAPL的厚度足够大时,方可克服饱水层受到的浮托力,在地下水位上形成LNAPL池,并因孔隙水向周围砂体排泄,LNAPL池周围的水位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APL 层状非均质 运移机制 分布特性 毛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变换暂态能量与方向的无整定配电网选线新方法 被引量:20
7
作者 陈豪威 王媛媛 +3 位作者 唐夏菲 殷惠 林成 黄路明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71-78,共8页
为了提高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时选线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基于S变换暂态能量与方向的无整定配电网选线新方法。通过S变换计算各条线路故障特征频率下的暂态能量参数与综合相角参数,利用欧氏距离算法融合二维信息得到每条线路的特... 为了提高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时选线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基于S变换暂态能量与方向的无整定配电网选线新方法。通过S变换计算各条线路故障特征频率下的暂态能量参数与综合相角参数,利用欧氏距离算法融合二维信息得到每条线路的特征距离,比较实时特征样本的故障距离和健全距离大小实现基于无整定保护判别的配电网故障选线。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受故障位置、故障合闸角、故障电阻、网络结构等因素影响较小,且判据裕度较高。该方法相比单一判据方法更加适用于结构复杂的配电网系统,同时不必人为规定继电器的动作特性,即无需人为设定判别整定值,具有很高的选线准确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变换 暂态能量参数 综合相角参数 特征距离 无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泸定M_(S)6.8地震灾害主要特征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张翼 宴金旭 +7 位作者 赵雪慧 周琪 吴今生 陈维锋 范开红 郑逸 刘杨 吴朋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0,共20页
四川泸定6.8级地震是继2013年芦山7.0级地震至今,四川境内遭受灾害面积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房屋和基础设施损坏,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本文基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地震现场工作队的... 四川泸定6.8级地震是继2013年芦山7.0级地震至今,四川境内遭受灾害面积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房屋和基础设施损坏,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本文基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地震现场工作队的一手资料,从灾情获取的时间序列、震害的空间分布、生命损失、建筑物破坏、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等方面开展了本次地震的灾害特征分析.初步得到如下认识:①黑箱期时间为1.5h,死亡人数统计比小于1%,24h获得了半数以上伤亡信息,符合中强地震灾情渐进式获取的一般规律;②本次地震影响面较广,有感面积为816194km^(2),烈度Ⅵ度区域以上面积为19089km^(2),Ⅸ度区面积为280km^(2),与一次7级地震受灾范围相当;③地震灾害重且破坏集中,截至2022年9月11日17时共造成93人死亡,25人失联,导致房屋垮塌415间,严重损坏5566间,一般损坏19890间,新增有威胁对象的地震地质灾害点565处,其中,约92%的死亡人员地点、68%的地震地质灾害点、多数的毁坏及严重破坏房屋位置,集中分布在Ⅷ度和Ⅸ度区;④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是造成本次地震人员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占总死亡(含失联)人数的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泸定6.8级地震 地震灾害 灾害特征 烈度分布 生命损失 次生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义S变换的电压骤降特征量检测方法 被引量:15
9
作者 唐求 滕召胜 郭斯羽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2012年第2期113-119,共7页
为实现电压骤降信号特征量的准确检测,提出并建立了基于广义S变换的电压骤降特征量检测方法。介绍了广义S变换的基本原理,构建了电压骤降特征量的计算模型,给出了电压骤降特征参数的检测流程。对离散电压信号进行广义S变换,通过广义S变... 为实现电压骤降信号特征量的准确检测,提出并建立了基于广义S变换的电压骤降特征量检测方法。介绍了广义S变换的基本原理,构建了电压骤降特征量的计算模型,给出了电压骤降特征参数的检测流程。对离散电压信号进行广义S变换,通过广义S变换的基波幅值曲线计算电压骤降幅值;由广义S变换的高频频谱幅值和曲线得到电压骤降起始、结束时刻和电压骤降持续时间;利用广义S矩阵的相位矩阵计算得到电压骤降相位跳变值。仿真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与现有检测方法相比,基于广义S变换的电压骤降特征量检测方法计算量小,准确度高,抑制噪声干扰与谐波影响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骤降:广义s变换:特征量:幅佰锸阵:相付铝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PST的合环装置三相不对称下耦合特性及控制策略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用春 唐健雄 +2 位作者 牛超群 徐志 赵成勇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158-168,共11页
随着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合环操作实现不停电转供负荷,但电网结构日益复杂,往往在合环点处出现上级电源属于跨多级电磁环网的复杂合环场景。针对配电网复杂合环场景下合环点两侧母线存在三相不对称、电压幅相差等因素,... 随着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合环操作实现不停电转供负荷,但电网结构日益复杂,往往在合环点处出现上级电源属于跨多级电磁环网的复杂合环场景。针对配电网复杂合环场景下合环点两侧母线存在三相不对称、电压幅相差等因素,提出了基于改进移相变压器(IPST)的合环装置结构。考虑IPST三相调相调压绕组之间的耦合特性,分析推导了三相不对称合环场景下IPST调相调压绕组合环调节变比的计算公式,提出了适用于不同不对称复杂合环场景下的控制策略。最后,基于跨多级电磁环网的复杂合环场景下某35 kV变电站10 kV侧母线三相不对称的实际情况,通过PSCAD/EMTDC仿真验证了所提基于IPST的合环装置及其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不停电转供 合环装置 改进移相变压器 三相不对称 耦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矩阵变换与模态分析的电缆型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区段定位
11
作者 王晓卫 王雪 +2 位作者 王璐 范林慧 康乾坤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4845-4859,共15页
单芯电缆因其质量轻、耐温等级高、输送功率大等优势在城市配电网中占比高。配电网三相单芯电缆多导体耦合的复杂结构,且存在邻近效应与趋肤效应,因而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特征微弱多变,导致复杂配电网精准故障定位困难。为此,该文提出... 单芯电缆因其质量轻、耐温等级高、输送功率大等优势在城市配电网中占比高。配电网三相单芯电缆多导体耦合的复杂结构,且存在邻近效应与趋肤效应,因而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特征微弱多变,导致复杂配电网精准故障定位困难。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单芯电缆矩阵变换与故障特征模态分析的区段定位方法。首先,针对配电网单芯电缆导体与屏蔽层间的复杂耦合,提出了在一定频率条件下实现系统完全解耦的相模变换方法;其次,从本质上分析解耦后各模态信号的暂态故障特征变化情况与量测可行性,从而合理筛选故障特征模态;最后,构建拓扑结构测点分布矩阵、电流α模态极性矩阵和对角元占优的最终判据矩阵,利用矩阵间的信息交互实现逻辑判断,从而在减少测点数量、节省成本的同时实现高精度故障定位。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实现复杂条件下单相接地故障的精准定位,且与现有方法相比,计算量小、存储容量小、耗时少、时效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解耦 特征模态 矩阵变换 单相接地故障 配电电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零序突变量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检测与定位方法
12
作者 李林 高厚磊 +1 位作者 袁通 彭放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57-167,共11页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微弱且受中性点接地方式影响,现有故障检测和定位方法的可靠性和灵敏度不足。首先,文中对中性点不接地、谐振接地和经小电阻接地配电网的接地故障零序网络进行了简化,分析了不同接地方式下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的...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微弱且受中性点接地方式影响,现有故障检测和定位方法的可靠性和灵敏度不足。首先,文中对中性点不接地、谐振接地和经小电阻接地配电网的接地故障零序网络进行了简化,分析了不同接地方式下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的零序故障特征,推导出了故障点上游与健全线路的零序电流和零序电压之间的关系及特征差异;其次,定义了能反映故障前后特征差异的零序突变量,提出了基于离散数值积分的零序突变量计算方法以及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优化修正方法,可以减小故障前不平衡状态的影响,并自适应整定高灵敏阈值。通过比较零序突变量的幅值,分布于配电网的检测点均可实现故障检测;主站集中分析各检测点零序突变量的符号,则可进一步实现故障区段定位。最后,利用PSCAD仿真数据和真型电弧故障试验数据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接地方式 单相接地故障 故障特征 故障检测 故障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变因子广义S变换的两相流时频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斌 赵鹏 张帅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5-98,共4页
气液两相流信号作为非平稳信号,传统的信号处理方法对其分析结果不理想。为了更好地研究其动态特性。采集水平管道内V型内锥流量计产生的差压信号,采用可变因子广义s变换对信号进行时频分析。通过分析信号的时频谱可知,泡状流能量主... 气液两相流信号作为非平稳信号,传统的信号处理方法对其分析结果不理想。为了更好地研究其动态特性。采集水平管道内V型内锥流量计产生的差压信号,采用可变因子广义s变换对信号进行时频分析。通过分析信号的时频谱可知,泡状流能量主要分布在20-30Hz之间,弹状流能量主要分布在0~10Hz以及20~30Hz之间,塞状流能量主要分布在0~10Hz之间。研究表明:可变因子广义s变换能够很好地描述气液两相流信号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其动态特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V锥流量计 动态特性 时频分析 可变因子广义s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60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体质调查及病-体-证相关性分析
14
作者 郑洁莹 张新杰 +3 位作者 乔佳君 陆钰原 陈颖 夏仲元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56-1360,共5页
目的:了解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证候分布情况并分析病-体-证三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对460例HT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和证候类型调查,结合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T患... 目的:了解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证候分布情况并分析病-体-证三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对460例HT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和证候类型调查,结合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T患者中医体质出现频次依次为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痰湿质、阴虚质、湿热质、特禀质、瘀血质,中医证候出现频次依次为脾虚痰凝证、肝郁痰凝证、气阴两虚证、痰瘀凝滞证、脾肾阳虚证、阴虚火旺证;HT患者甲状腺功能状态与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郁质4种体质,阴虚火旺证、脾虚痰凝证2种证候存在相关性(P<0.05),中医证候与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存在相关性(P<0.05);阳虚质为HT伴甲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HT患者中医体质以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为多,证候以脾虚痰凝证为多,而且HT“病-体-证”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体质影响HT中医证候分型及其预后发展。“辨体-辨病-辨证”可为HT诊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本氏甲状腺炎 中医体质 中医证候 分布特征 辨体-辨病-辨证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产水气井井下节流携液机理及预测新模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川 戚志林 +2 位作者 严文德 黄小亮 Fanhua(Bill)Zeng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致密砂岩气是目前中国开发规模最大的非常规天然气,其普遍采用井下节流工艺进行生产,但目前尚未认清产水后井下节流器对井筒携液的影响规律,导致气井积液加速,气井生命周期骤减,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单井天然气估算最终采收率(EUR)的提升。... 致密砂岩气是目前中国开发规模最大的非常规天然气,其普遍采用井下节流工艺进行生产,但目前尚未认清产水后井下节流器对井筒携液的影响规律,导致气井积液加速,气井生命周期骤减,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单井天然气估算最终采收率(EUR)的提升。为此,以国内典型致密砂岩产水气井为研究对象,基于气液两相井下节流可视化实验,分析了节流器上、下游气液两相流动和分布特征,揭示了井下节流气井携液机理,提出了节流器影响下的液滴夹带率计算新方法,最后建立了井下节流气井携液临界气流速预测机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井下节流器下游管段中液膜反转是气井积液的起始点,当上游为搅动流时,节流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下游压力的波动,对维持气井稳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2)井下节流器下游额外液滴夹带率与面积比(嘴径/管径)成反比,临界携液流速随面积比的减小呈现线性递减特征;(3)建立的新模型预测精度(Erms=8.4,R2=0.94)远高于Wallis、Luo和Belfroid等模型经过现场35口实际井验证,积液误判率仅为8.6%。结论认为,建立的携液临界气流速新模型可以对井下节流的致密砂岩产水气井积液初始条件进行准确预测,并为排水采气工艺的介入时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诊断气井积液状况、维持气井稳定生产、延长气井生命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井下节流 流动特征 气液分布 液滴夹带 临界携液气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磁链重构的双三相PMSM分布参数建模方法 被引量:3
16
作者 钟再敏 任举 尹星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7-45,共9页
基于传统集中参数建立数学模型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PMSM),实际运行受气隙磁场非正弦、磁饱和等非线性因素影响的空间谐波特性难以进行准确描述,提出一种基于磁链重构的双三相PMSM分布参数建模方法。首先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FEA)获得... 基于传统集中参数建立数学模型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PMSM),实际运行受气隙磁场非正弦、磁饱和等非线性因素影响的空间谐波特性难以进行准确描述,提出一种基于磁链重构的双三相PMSM分布参数建模方法。首先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FEA)获得电机的磁链数值解。根据磁链的周期性特性,利用傅里叶级数展开及多项式拟合获得磁链的解析模型并得到基于分布参数的电压方程和电磁转矩模型。在不同工况下对比了分布参数电机模型与FEA模型的仿真结果,证明分布参数模型对电机转矩、磁链谐波特性描述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分布参数模型的双三相PMSM的离线仿真系统并进行了台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分布参数模型能有效地对双三相PMSM空间谐波特性进行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分布参数建模 磁链重构 傅里叶级数展开 空间谐波特性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PS基于DCS的预测PID控制器鲁棒稳定性分析
17
作者 张云 贾磊 刘红波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2期192-195,213,共5页
针对基于DCS的预测PID的控制系统,利用Kharitonov定理和边缘理论分析其在参数不确定情况下输入输出鲁棒稳定性。具体对NMPS(非最小相位系统)给出了系统保持稳定的最大过程参数区间。理论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当过程参数偏离标称值时,该... 针对基于DCS的预测PID的控制系统,利用Kharitonov定理和边缘理论分析其在参数不确定情况下输入输出鲁棒稳定性。具体对NMPS(非最小相位系统)给出了系统保持稳定的最大过程参数区间。理论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当过程参数偏离标称值时,该算法能使系统保持很好的鲁棒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s PID控制 预测控制 鲁棒稳定性 特征多项式 非最小相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特性的动车组牵引系统故障对行车时长的影响
18
作者 张雨晨 李秋芬 +1 位作者 代成烨 戴贤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7447-7453,共7页
动车组牵引系统故障导致的停车延迟或事故问题始终存在,针对中国2022年某型号动车组牵引系统故障数据,分析主要故障设备与故障频次分布,统计各类故障问题造成的影响时长,作为该型动车组牵引系统故障的时空特征;选择分布模型对比各设备... 动车组牵引系统故障导致的停车延迟或事故问题始终存在,针对中国2022年某型号动车组牵引系统故障数据,分析主要故障设备与故障频次分布,统计各类故障问题造成的影响时长,作为该型动车组牵引系统故障的时空特征;选择分布模型对比各设备故障影响时长的分布特征,并通过Kolmogorov-Smirnov检验对各分布拟合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受电弓、牵引变流器与车顶高压电缆的故障影响时长最适于用逻辑斯蒂分布模型拟合,而对数正态分布最适于拟合牵引变压器,主断路器与牵引电机的故障影响时长。动车组牵引系统故障发生时判断影响时长,指明系统设备维修优化的重点方向,对提高动车组运行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牵引系统 故障时空特征 时长分布模型 K-s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波段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相位稳定性的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袁欢 黄华 +3 位作者 何琥 戈弋 孟凡宝 陈昌华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2-28,共7页
为了有效提高器件输出微波相位的稳定性,对S波段强流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输出微波相位特性开展了理论研究和优化设计。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束流发射和传输均匀性、腔内杂频和强流脉冲电压波动是影响器件输出微波相位稳定性的重要原因,通过... 为了有效提高器件输出微波相位的稳定性,对S波段强流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输出微波相位特性开展了理论研究和优化设计。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束流发射和传输均匀性、腔内杂频和强流脉冲电压波动是影响器件输出微波相位稳定性的重要原因,通过优化二极管结构,增加吸波材料以及优化腔体结构和参数等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小上述因素对输出微波相位稳定性的影响,提高器件工作的稳定性。对优化后的器件开展了实验研究,得到单台单次输出功率GW量级基础上,100 ns内相位标准差约10°,单台重频5 Hz工作输出微波相位标准差约20°,两台同时工作输出微波相位差抖动约20°的结果,满足了实际应用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 相位特性 高功率微波 s波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变换时频特性的谐振接地系统故障选线新方法 被引量:17
20
作者 蔡军 周波 +1 位作者 黄跃 曾祥君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9-116,共8页
谐振接地系统在不同故障条件下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信息十分微弱,给故障检测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故障馈线与健全馈线的短时窗暂态零序电流时频域分布特性存在差异,利用S变换强大的时频分析能力对单相接地故障下零序电流的暂态特性... 谐振接地系统在不同故障条件下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信息十分微弱,给故障检测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故障馈线与健全馈线的短时窗暂态零序电流时频域分布特性存在差异,利用S变换强大的时频分析能力对单相接地故障下零序电流的暂态特性进行了分析,以各馈线中暂态零序电流在不同频率下不同时刻的特征差异为依据,构造零序电流幅值时频矩阵,在综合考虑多种频率信息、突显时频局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S变换时频特性的故障选线新方法。该方法弥补了传统选线方法仅基于单一特征频带涵盖信息不足以及各馈线特征频带不一致的缺陷,结合图像处理相似度原理,通过综合相关系数实现配电网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受故障位置、故障电阻、故障初始角、网络结构的影响较小,对不同故障接地类型都能进行有效判别,故障边界明显,可靠性好,抗干扰能力强,适用性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谐振接地系统 故障选线 s变换 时频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