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反距离权重法的长江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算法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50
1
作者 贾悦 崔宁博 +2 位作者 魏新平 龚道枝 胡笑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0-138,共9页
为实现大区域尺度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资料缺失情况下的准确计算,该文将长江流域划分为上、中、下游3个子区域,基于反距离权重法的新型空间展布方法得到3个虚拟站点分别代表每个子区域,利用长江流域... 为实现大区域尺度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资料缺失情况下的准确计算,该文将长江流域划分为上、中、下游3个子区域,基于反距离权重法的新型空间展布方法得到3个虚拟站点分别代表每个子区域,利用长江流域102个站点1964-2013年近50a的逐日气象数据,根据FAO-56 Penman-Monteith(P-M)法、Hargreaves-Samani(HS)法、Irmark-Allen(I-A)法、Priestley-Taylor(P-T)法、Makkink(M-K)法、Penman-Van Bavel(PVB)法、1948年Penman(48-PM)法分别计算每个站点逐日ET0,并以P-M法为标准,利用Nash-Sutcliffe系数(CD)、逐日相对均方根误差(RMSE)、Kendall一致性系数(K)对其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3个子区域6种ET0计算方法的日值与P-M法拟合方程确定系数R2均通过了极显著水平检验(α=0.01),长江上游P-T法ET0日值计算精度最高(ET0日值拟合方程斜率为1.030,RMSE=0.341 mm/d,CD=0.886,K=0.829),H-S法、I-A计算精度较低(ET0日值拟合方程斜率分别为1.427、1.308,RMSE=0.909、0.829 mm/d,CD=0.581、0.523,K=0.792、0.742),长江中、下游PVB法计算精度最高,P-T法计算精度次之,H-S法与I-A法计算精度较低;长江上游6种算法ET0月值的计算精度由高到低依次为P-T法、PVB法、M-K法、48-PM法、H-S法、I-A法,与P-M法的平均误差分别为0.27、0.35、0.51、0.48、0.74、0.78 mm/d;长江中、下游6种算法计算精度由高到低为PVB法、P-T法、M-K法、48-PM法、H-S法、I-A法;整个长江流域P-T法、PVB法与P-M法ET0计算结果相对误差均在35%以下,H-S法、I-A法计算精度较低,其相对误差基本高于40%;因此,PVB法与P-T法在整个长江流域的计算精度较高,可作为长江流域ET0简化计算推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蒸散 模型 长江流域 参考作物蒸散量 反距离权重 空间展布 适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吹填土自重沉淤阶段孔隙水压力消散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宋晶 王清 +3 位作者 孙铁 李晓茹 张中琼 焦志亮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935-2940,共6页
利用真空预压法处理吹填土时,细颗粒常堵塞排水管,导致土体排水不畅。为提高吹填土固结效率,采用自重沉淤排水与加负压排水固结相结合的方式在室内进行吹填土固结试验。试验第一阶段用排水管作为吹填土自重沉淤的竖向排水通道;第二阶段... 利用真空预压法处理吹填土时,细颗粒常堵塞排水管,导致土体排水不畅。为提高吹填土固结效率,采用自重沉淤排水与加负压排水固结相结合的方式在室内进行吹填土固结试验。试验第一阶段用排水管作为吹填土自重沉淤的竖向排水通道;第二阶段以装入中粗砂的排水管作吹填土排水通道,同时也是压力传递通道。试验监测到吹填土固结过程中不同位置孔隙水压力的变化,通过监测数据着重研究自重沉淤排水阶段吹填土的固结规律。借助渗流平衡方程确定吹填土在自重沉淤阶段孔隙水压力变化主要由排水管中水位、单位土面积控制,解释自重沉淤阶段孔隙水压力变化机理。同时,为了减小由于排水距离远近造成的固结不均,利用自重沉淤与加压固结结合的方法使吹填土达到较为理想的固结效果,将砂井设计理论与孔隙水压力变化曲线相结合确定排水管有效排水范围等效直径,为实际工程提供排水管间距的设计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重沉淤固结 孔隙水压力变化机制 渗流力 排水管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系数词性空间权值定义的英文句子相似度算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贤英 张金鹏 +1 位作者 赵明军 刘英涛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96-999,共4页
对短文本中词项按词性进行切分构建词性向量,将词性向量中词项进行归并构建词性空间,首次提出对词性空间的权值进行动态定义。词项在词性空间中映射权值通过词项词频信息和Word Net语义词典得到,短文本之间相似度运算转换为各词性空间... 对短文本中词项按词性进行切分构建词性向量,将词性向量中词项进行归并构建词性空间,首次提出对词性空间的权值进行动态定义。词项在词性空间中映射权值通过词项词频信息和Word Net语义词典得到,短文本之间相似度运算转换为各词性空间相似度协同运算。将改进的文本相似度算法运用于微软研究院释义语料库上,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文本相似度算法使得文本相似度计算的准确率和稳定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rd Net语义词典 词项语义空间映射 可变词性空间权值 词项词频 句子相似度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空间引力的变权重MRF高分遥感影像变化检测 被引量:4
4
作者 韦春桃 李倩倩 +2 位作者 卢志豪 张冬梅 陈奕州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3,共6页
针对现有高分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大都针对影像的像元灰度值,没有充分考虑像元间的空间关系,导致变化检测精度不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变化检测方法。首先,通过模糊C均值聚类得到初始差异影像中的像元隶属度信息;然后,利用改进的空间引... 针对现有高分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大都针对影像的像元灰度值,没有充分考虑像元间的空间关系,导致变化检测精度不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变化检测方法。首先,通过模糊C均值聚类得到初始差异影像中的像元隶属度信息;然后,利用改进的空间引力模型将像元的隶属度及像元间的空间信息引入到马尔科夫随机场中,基于组合能量函数设置自适应权重函数;最后,采用条件迭代模型优化,获得最终的变化检测结果。通过对两组不同传感器、不同分辨率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相关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表现出更好的空间信息边缘检测效果和区域一致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变化检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检测 模糊C均值 马尔科夫随机场 变权重 空间引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空间复杂度的加权有限状态转换器合成算法
5
作者 李伟 吴及 吕萍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931-2934,共4页
利用加权有限状态转换器相关的合成操作,可以将语音识别需要的模型进行组合,便于识别中各种知识的综合利用,从而提升识别性能。传统合成算法在计算的同时存储了无效状态与状态转移。在进行词典与语言模型等合成操作时,算法需要1 GB甚至... 利用加权有限状态转换器相关的合成操作,可以将语音识别需要的模型进行组合,便于识别中各种知识的综合利用,从而提升识别性能。传统合成算法在计算的同时存储了无效状态与状态转移。在进行词典与语言模型等合成操作时,算法需要1 GB甚至更多内存保存无效信息,这直接导致了算法的高空间复杂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同步裁剪合成算法(synchronized pruning composition algorithm,SPCA)。新算法对传统合成算法进行了改进,在合成的同时对无效信息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去除。实验表明,与经典的合成算法相比,SPCA平均节约内存14.99%,所用最大内存节约25.72%,有效降低了合成的空间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权有限状态转换器 合成 有向图 空间复杂度 语音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自适应空间与CRF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
6
作者 杨景玉 吴磊 +1 位作者 王阳萍 杜晓刚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92-1596,共5页
提出了一种结合自适应空间与条件随机场(CRF)的新框架用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检测,解决了两幅影像配准误差造成的噪声和条件随机场产生的过平滑问题。通过加权自适应空间(WAS)获取差异图像消除了因配准误差造成的部分噪声,采用基于形... 提出了一种结合自适应空间与条件随机场(CRF)的新框架用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检测,解决了两幅影像配准误差造成的噪声和条件随机场产生的过平滑问题。通过加权自适应空间(WAS)获取差异图像消除了因配准误差造成的部分噪声,采用基于形态学重构的FCM聚类方法(MFCM)构建CRF一阶势减少了斑点噪声;引入带光谱-空间约束的模型改进CRF二阶势,进一步提高了算法的抗噪性能并可防止过平滑现象。与现有方法相比,该算法的检测精度、虚检率和漏检率都得到明显改进,同时较好地保留了边缘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变化检测 加权自适应空间 形态学重构 条件随机场 光谱-空间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成铃分布及铃重变化的影响
7
作者 李浩 孙疆南 +6 位作者 郭子轩 陈国栋 万素梅 翟云龙 宋敏 王海标 胡守林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第9期47-50,共4页
为探寻无膜棉成铃分布及铃重变化的影响因素,开展了棉花不同行距配置试验。选用中棉61品种进行播种,采用3种不同行距配置,分别为A(3行):76cm+76cm+76cm;B(4行):66cm+(76cm+10cm+76cm);C(6行):66cm+10cm,对3种行距配置下棉花成铃时期和... 为探寻无膜棉成铃分布及铃重变化的影响因素,开展了棉花不同行距配置试验。选用中棉61品种进行播种,采用3种不同行距配置,分别为A(3行):76cm+76cm+76cm;B(4行):66cm+(76cm+10cm+76cm);C(6行):66cm+10cm,对3种行距配置下棉花成铃时期和结铃吐絮时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行距配置的中、下部铃成铃随行距的减少呈上升趋势,而上部铃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行的总铃数最高,比3行与6行分别高0.6个、2.7个。内、外围铃均以4行最高,分别比3行与6行高2.8个、3.9个。铃重在棉花纵向与横向上均以4行的铃重最高,纵向分别比3行与6行高6.8g、22.7g,横向分别比3行与6行高14.7g、31.3g。产量则以6行最高,为5173.5kg/hm^(2),分别比3行与4行高967.8kg/hm^(2)、439.7kg/hm^(2)。而其他因素(单铃重、皮棉重、籽棉重、衣分)均以4行为最好。综合分析成铃分布与铃重,在3种行距配置中,最好的为4行;产量则以6行最高,其次为4行,3行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配置 无膜棉 成铃分布 铃重变化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