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坡巾的发展、形制及流行演变
1
作者 王涛 牛犁 唐颖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3-110,共8页
东坡巾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首服,盛行于宋明时期的士人群体。文章以图像为基础,采取文献法、艺术考古法及归纳总结法,就东坡巾的发展、构成及流行缘由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其与前朝首服迭代变迁密不可分,且最终在宋代完成了基本定型... 东坡巾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首服,盛行于宋明时期的士人群体。文章以图像为基础,采取文献法、艺术考古法及归纳总结法,就东坡巾的发展、构成及流行缘由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其与前朝首服迭代变迁密不可分,且最终在宋代完成了基本定型进而流传于后世。其材质主要为乌纱,并可以通过添加簪花、纹样等装饰以满足个性化需求。此外,依据图像样本,将不同款式的东坡巾分为加缀式、变形式和镶边式三种。最后从多角度探究东坡巾流行的原因,发现政策国令、崇古文化和商业行为推动了社会接纳东坡巾,苏轼的“名人效应”和士人群体的共鸣引发其在阶级间流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坡巾 首服 士人群体 文化符号 苏轼 服饰流行 士人风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运动服饰时尚设计变迁(1990—2023年)
2
作者 陈百超 王涛 《服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251,共9页
运动服饰自清末民初由西方传入中国,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内运动服饰设计几乎完全“临摹”西方,缺乏原创性。20世纪90年代,国内开始涌现大量运动服饰品牌,并逐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这为国内运动服饰的设计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基于该... 运动服饰自清末民初由西方传入中国,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内运动服饰设计几乎完全“临摹”西方,缺乏原创性。20世纪90年代,国内开始涌现大量运动服饰品牌,并逐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这为国内运动服饰的设计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基于该时期各类型运动服饰的发展变迁,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图像资料及服饰实物,探讨国内运动服饰的设计变革,旨在厘清30余年间国内运动服饰设计的演变脉络。研究发现,国内运动服饰设计呈现“去西方化”趋势,逐渐扎根本土文化土壤;但在技术层面,却始终与国际标准接轨,且在演变过程中成为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的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服饰 设计变迁 服饰设计 中国设计 体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汝水巾谱》所辑巾服特征与时代映射 被引量:1
3
作者 牛犁 张秋莹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3-130,共8页
《汝水巾谱》是现存罕有的融合明代巾服清晰图绘与文字辑注的古籍资料,全书绘制明代巾服32式。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汝水巾谱》成书背景和构成内容进行梳理,结合图文互证法与艺术考古法分析所辑巾服的形制特征并进一步解析巾服所呈现... 《汝水巾谱》是现存罕有的融合明代巾服清晰图绘与文字辑注的古籍资料,全书绘制明代巾服32式。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汝水巾谱》成书背景和构成内容进行梳理,结合图文互证法与艺术考古法分析所辑巾服的形制特征并进一步解析巾服所呈现的时代映射与客观局限。研究表明:《汝水巾谱》所辑巾服来源包含前代已有巾式和作者自创款式,基础结构按披幅划分为4种,巾体造型有平顶型、方顶型、弧顶型和穹顶型4种,装饰手法与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其辑录思想体现着作者对前代名士的仰慕和君子品性的向往之情,结合此书创制背景与辑录内容以此管窥晚明时期社会等级失序下文士巾服中追求复古、标榜奇异、推崇仙道的时代审美风尚映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首服 汝水巾谱 图像 巾服特征 时代映射 士人风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图像为中心的“羲之巾”形制考析与流行探究
4
作者 胡绮文 牛犁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6-124,共9页
“羲之巾”这一巾式出现于众多王羲之画像与明代士人的画像、古籍、文物中。《汝水巾谱》中亦有其图绘与记载,但在明代首服的研究中,对于“羲之巾”形制、发展与演变的研究较少。文章基于图像,运用艺术考古法、文献法及归纳法等对“羲... “羲之巾”这一巾式出现于众多王羲之画像与明代士人的画像、古籍、文物中。《汝水巾谱》中亦有其图绘与记载,但在明代首服的研究中,对于“羲之巾”形制、发展与演变的研究较少。文章基于图像,运用艺术考古法、文献法及归纳法等对“羲之巾”形制特征进行分类与总结,并探究其背后的流行原因。研究表明:“羲之巾”的巾身造型为软巾包裹式与筒形贯头式,披幅造型为一体折叠瓦楞式与相叠层檐式,巾后垂系长至肩部的飘带。根据现有资料可知,“羲之巾”形象最早出现于南宋时期王羲之人物画像中,于明清时期广为士人佩戴而流行于世,其流行原因主要受明代中晚期“好古惟新”“文化偶像”的士人风尚对首服造物美学与流行表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羲之巾 首服 服饰图像 形制特征 服饰流行 士人风尚 文化偶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儒”之变:宋濂的身份重建与元明之际的士风转移
5
作者 崔振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12,共11页
元明易代之际,士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及自我认知发生剧变,宋濂是身处其中并推动潮流的关键人物。元末仕路难行,士人多栖身于“文人”之列,宋濂早年亦有攻习和创作古文辞的长期经历。但随着对理学的深度接受,宋濂的自我期许由“文人”转向... 元明易代之际,士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及自我认知发生剧变,宋濂是身处其中并推动潮流的关键人物。元末仕路难行,士人多栖身于“文人”之列,宋濂早年亦有攻习和创作古文辞的长期经历。但随着对理学的深度接受,宋濂的自我期许由“文人”转向“儒者”,他以自我书写等方式推动自身转型,以一介布衣标举“真儒”理想,力图重新揭橥士人的身份价值。逮乎明初,宋濂已出仕并以“儒宗”形象示人,其积极参与新朝礼乐教化,劝导士人不务文辞而明体适用,推动了一代士风转移。宋濂之所以成为有明“开国文臣之首”,与其对士人身份的根本思考与长期实践有关,这改变了“流而为文人”的学术史趋势,也启发了易代之后士林的身份自觉与文化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濂 士人身份 易代 自我书写 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装款式解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被引量:23
6
作者 刘成霞 鲁沛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6-99,105,共5页
通过具体实例详细介绍了服装款式解构设计的基本方法:拆组法、属性变换法、附着法和穿法变化法。拆组法是对服装部件进行拆卸,变化功能,再进行有目的的重组;属性变换法是根据外界条件和个人爱好,将服装转化成另一种物品;附着法是将饰品... 通过具体实例详细介绍了服装款式解构设计的基本方法:拆组法、属性变换法、附着法和穿法变化法。拆组法是对服装部件进行拆卸,变化功能,再进行有目的的重组;属性变换法是根据外界条件和个人爱好,将服装转化成另一种物品;附着法是将饰品功能注入服装,使服装具备更多实用性;穿法变化法是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时,进行1种以上着衣方式的设计,让穿着者在服用过程中有多种不同风格的着装方式可供选择,以增加穿衣情趣。本文提出的几种服装款式解构设计的方法可为以后多功能服装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装款式 解构设计 部件拆组法 属性变化法 附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干旱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第二届EAM国际会议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旭喆 李朴芳 +4 位作者 Kadambot H.M Siddique Neil C Turner 李凤民 莫非 熊友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356-2364,共9页
全球气候变暖对干旱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解决方案须从个体到全球不同尺度开展系统研究,并协同考虑与社会经济系统的互作机制。综述了2010年7月24日在兰州大学举行的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EAM)国际会议青年学者论坛的1... 全球气候变暖对干旱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解决方案须从个体到全球不同尺度开展系统研究,并协同考虑与社会经济系统的互作机制。综述了2010年7月24日在兰州大学举行的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EAM)国际会议青年学者论坛的18场青年学者报告,包括全球变化生态学、植物水分生态学、植物营养与土壤生态学、草畜耦合生态学和生态系统设计与管理等5个分支,报告内容从个体尺度到全球尺度、从自然层面到社会层面均有涉及。将会议主题放入Reynolds等人提出的旱地系统发展范式(DDP)、Jianguo Liu等人提出的人与自然耦合系统理论(CHANS)和Thorvald Sφrensen提出的生态区概念(ecotope)及脆弱生态系统差别分层管理理论(SFDM)的视角中开展系统地讨论。总结过去20a在干旱农业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融合国际前沿进展,提出在年降水量为300-550 mm的地区如何实施"大面积搞生态、小面积搞生产"和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增加植被覆盖率"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管理模式。该模式映射了未来几十年高效应对全球变化给干旱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带来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农业 生态系统 青年学者论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士人改字及其社会文化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欣 吕亚军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109-114,共6页
古人有名亦有字。相对于名而言,字蕴涵着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宋代士人认为,字不仅是其命运前途的彰显,而且是其士人身份的重要标识。故而,宋代士人重字贵字并对字提出了较高的文化要求,士人改字遂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改字的原因,或... 古人有名亦有字。相对于名而言,字蕴涵着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宋代士人认为,字不仅是其命运前途的彰显,而且是其士人身份的重要标识。故而,宋代士人重字贵字并对字提出了较高的文化要求,士人改字遂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改字的原因,或为避讳、或为迷信、或为审美情趣、或为勉学、或为道德训诫。改字这一社会现象最主要体现了士人对其身份的认同,这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加强背景之下社会分层中士人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士人 改字 社会分层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翼自题画像诗与乾嘉学人风尚之变 被引量:1
9
作者 严明 陈清云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6-172,共7页
赵翼的五首自题画像诗可以看作是其浓缩版自传及自我评价。在这些自题画像诗中,赵翼先后以求名才子形象、富贵魁星形象、立言不朽形象示人。这些形象的依次更替,反映了赵翼人生目标的不断调整与实现过程。这种人生目标的主动调整,促进... 赵翼的五首自题画像诗可以看作是其浓缩版自传及自我评价。在这些自题画像诗中,赵翼先后以求名才子形象、富贵魁星形象、立言不朽形象示人。这些形象的依次更替,反映了赵翼人生目标的不断调整与实现过程。这种人生目标的主动调整,促进了仕退而学进的风气,显示出乾嘉时代学人风尚的改变,具有明确的典范意义。在明清诗文题像热潮中,赵翼提出了形神兼备的写真理论。这种清醒的理论认知,既表明了赵翼对绘像的审美趣味,又说明了赵翼对画像作为自我认知媒介的高度重视。自我意识的高扬,亦成为乾嘉学人面对时代环境作出人生道路抉择的重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翼 自题画像诗 立言意识 学人风尚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装流行色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捷 李健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8-67,共10页
为探析服装流行色的变化趋势及突变情况,基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发布的2000—2019年春夏流行色定案,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检验,探讨了流行色系统的分布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近20年来服装流行色呈非周期振... 为探析服装流行色的变化趋势及突变情况,基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发布的2000—2019年春夏流行色定案,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检验,探讨了流行色系统的分布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近20年来服装流行色呈非周期振荡现象,色相数据变化没有明显的总体上升或下降趋势,整体上是以暖色调为主、冷色为辅的春夏季节特色;2)服装流行色系统存在大量的不连续及突变现象,但不同色相的突变点数量具有显著差异;3)服装流行色系统并非是平稳渐变的,当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满足一定条件时,会发生色彩突变现象。该研究为认识服装流行色突变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装流行色 趋势分析 MANN-KENDALL检验 突变分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盛唐集贤学士之文学地位与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旭 李芸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118,共9页
唐开元中期崇儒重文,以张说、张九龄等为中心的集贤学士地位崇高,文学活动十分频繁。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京城文坛,成为文学创作的核心。然而到了开元后期及天宝年间,随着意识形态上的慕道用法,文学之士风光不再,集贤院也不再是文学... 唐开元中期崇儒重文,以张说、张九龄等为中心的集贤学士地位崇高,文学活动十分频繁。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京城文坛,成为文学创作的核心。然而到了开元后期及天宝年间,随着意识形态上的慕道用法,文学之士风光不再,集贤院也不再是文学中心,京城的文学队伍因之而变得松散。集贤学士显赫之时,上与帝王显贵游宴雅集,下与聚集于京师的各地才俊往还酬唱,促进了雅俗诗风的交融,使文学创作向更高的层次推进,于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特质的形成,意义重大。集贤学士在为文方面普遍崇雅黜浮,强调气益雄浑,对中唐古文运动的影响非常深刻。而且,一些位居中枢的集贤学士,培养、选拔了一批文学新人,为中唐文体文风的变革奠定了基础。盛唐文学的内容、风格及成因,与集贤学士的创作和影响皆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贤学士 文学中心 雅俗诗风 唐文三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管理学人的实践转向——一个“媒体人”的视角 被引量:11
12
作者 沙培宁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35,共5页
教育管理学科的实践转向已渐成趋势,但学界"自说自话"、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现象还很普遍,"假问题"、"假研究"亦大量存在。教育管理学人应努力"读懂"基层所需、提升思维层次... 教育管理学科的实践转向已渐成趋势,但学界"自说自话"、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现象还很普遍,"假问题"、"假研究"亦大量存在。教育管理学人应努力"读懂"基层所需、提升思维层次,实现实践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管理学 学人 实践转向 思维层次 “理性的具体” “媒体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转向:大众文化时代的来临 被引量:17
13
作者 贾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8,共7页
当代社会文化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向,转向的标志就是大众文化的兴起。大众文化将审美的文化转向消费的文化,将神圣的文化转向世俗的文化,将批判的文化转向娱乐的文化,将灵性的文化转向技术的文化,将传统的文化转向时尚的文化。大众文... 当代社会文化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向,转向的标志就是大众文化的兴起。大众文化将审美的文化转向消费的文化,将神圣的文化转向世俗的文化,将批判的文化转向娱乐的文化,将灵性的文化转向技术的文化,将传统的文化转向时尚的文化。大众文化颠覆了经典文化的观念,改变了以往的生活和文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向 大众文化时代 社会文化 经典文化 文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业儒、出家、行医:明末清初医家喻昌的人生与佛教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大伟 魏稚力 沈涛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8-72,共5页
喻昌是明末清初最重要的医家之一,他曾习儒求仕,却无功而返。明末后,他又出家逃禅,还俗后行医一生,成为当时的名医。喻昌人生经历的儒、佛、医等阶段,都成为他的重要标签,尤其佛教带给他的,不仅是他的信仰,也是他有别于其他医生的重要... 喻昌是明末清初最重要的医家之一,他曾习儒求仕,却无功而返。明末后,他又出家逃禅,还俗后行医一生,成为当时的名医。喻昌人生经历的儒、佛、医等阶段,都成为他的重要标签,尤其佛教带给他的,不仅是他的信仰,也是他有别于其他医生的重要标志。也正因为佛教,他不仅在世时多有“诡异之迹”,就是其去世后,依然有神异故事附会其身。在他的多重身份中,佛教始终占一席之地,他也成为一个践行着佛教思想的、居士式的医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喻昌 业儒 出家 行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士大夫与西南、岭南地区的移风易俗 被引量:12
15
作者 马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9-44,共6页
唐代西南地区由于经历魏晋南北朝二次“蛮夷化过程”,文明程度出现逆转退化,山南、剑南儒学教育文化落后,民间流行多神崇拜,湘西南与岭南人口买卖现象严重;宋代云南、四川原始巫文化仍然甚为盛行,杂祠淫祀现象严重,为全国典型的淫祠区... 唐代西南地区由于经历魏晋南北朝二次“蛮夷化过程”,文明程度出现逆转退化,山南、剑南儒学教育文化落后,民间流行多神崇拜,湘西南与岭南人口买卖现象严重;宋代云南、四川原始巫文化仍然甚为盛行,杂祠淫祀现象严重,为全国典型的淫祠区。西南地区地方官员尤其是流贬士大夫执着于以破除迷信、引导文明生活方式的移风易俗活动,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治理效果,也典型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处江湖之远”而自觉践履儒家“以夏化夷”、“有教无类”的思想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唐宋士大夫 移风易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雄从才子型文人到学者型文人的转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侯文学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84,共8页
扬雄的经历与转折对于汉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扬雄居蜀,入京初为待诏、郎官,入石室观书,构成他人生的三个阶段。他的创作也以此为脉,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受蜀地地域文化影响,作品逞才使气,自娱娱人;中期亦是逞才,但开始受朝廷士大夫... 扬雄的经历与转折对于汉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扬雄居蜀,入京初为待诏、郎官,入石室观书,构成他人生的三个阶段。他的创作也以此为脉,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受蜀地地域文化影响,作品逞才使气,自娱娱人;中期亦是逞才,但开始受朝廷士大夫文化及经学话语的影响,兼有讽喻倾向;后期作品引经据典,为现实政治服务,兼自娱。因为职务之便,他博览群书,《剧秦美新》《州箴》《官箴》等作品援取经典之语,为东汉文人作了很好的示范。扬雄的出处选择为后世文人提供了较好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才子型文人 学者型文人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移势变:论包世臣与常州士人的交往及经世思想的嬗变 被引量:4
17
作者 徐立望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9-45,共7页
嘉道之际,考据学仍在发展,经世思潮正在兴起。作为经世思潮初期中心人物,包世臣并非孤独的独行者,他与常州士人关系极为密切,自视“常州同党”,他的用世精神得到常州士人的呼应,从而在江南形成了颇有声势的经世思潮。包世臣经世之道以... 嘉道之际,考据学仍在发展,经世思潮正在兴起。作为经世思潮初期中心人物,包世臣并非孤独的独行者,他与常州士人关系极为密切,自视“常州同党”,他的用世精神得到常州士人的呼应,从而在江南形成了颇有声势的经世思潮。包世臣经世之道以取得实效为宗旨,故他不愿持论过高,而是主要针对具体时政而论,正因为如此,随着社会矛盾焦点的转移,他思考问题的重心也随之改变,相应的对策也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世臣 常州士人 经世主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革情境中的皮革制品设计教育发展趋向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春晓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2017年第3期28-30,共3页
从技术变革和文化变革角度来审视皮革制品的新定位,指出在变革情境中的皮革制品设计和设计人才的需求变化,同时结合皮革产业集群来研究其未来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 变革情境 时尚产品 设计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长庆与袁世凯关系述论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华腾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4-90,共7页
吴长庆是淮军名将、儒将,是1882年中国军队成功平定朝鲜壬午兵变、稳定朝鲜社会秩序的军事统帅。吴长庆与袁世凯叔祖袁甲三、嗣父袁保庆及袁世凯本人有着三代世交关系。青年袁世凯投军吴长庆部,受到吴长庆的特别关照和精心培养,脱颖而出... 吴长庆是淮军名将、儒将,是1882年中国军队成功平定朝鲜壬午兵变、稳定朝鲜社会秩序的军事统帅。吴长庆与袁世凯叔祖袁甲三、嗣父袁保庆及袁世凯本人有着三代世交关系。青年袁世凯投军吴长庆部,受到吴长庆的特别关照和精心培养,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青年将领。吴长庆与袁世凯关系密切,袁世凯对吴长庆的恩情铭记在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长庆 淮军名将 儒将 袁世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汉儒民族思想的发展进步 被引量:7
20
作者 周少川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77-82,共6页
元朝的统一为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理学、史学、政治等领域,元代汉儒的民族思想从故国思绪和"夷夏之辨",逐步转向以务实态度承认元朝统治、认识多民族统一的历史意义、平等看待各民族的历史地... 元朝的统一为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理学、史学、政治等领域,元代汉儒的民族思想从故国思绪和"夷夏之辨",逐步转向以务实态度承认元朝统治、认识多民族统一的历史意义、平等看待各民族的历史地位和关系。元代进步的民族思想在总结多民族历史、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朝 民族思想 民族融合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