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3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凉北地区长8段油藏油源及其成藏模式
1
作者 罗丽荣 李剑锋 +4 位作者 朱静 孔令印 白嫦娥 居迎军 侯云超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8-328,共11页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段油藏油源和成藏机理,综合应用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组成等,对研究区长8段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进行分析。研究区长8段原油密度和黏度差异较大,长8段原油遭受生物降解,...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段油藏油源和成藏机理,综合应用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组成等,对研究区长8段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进行分析。研究区长8段原油密度和黏度差异较大,长8段原油遭受生物降解,具有较高的密度、黏度、Pr/nC_(17)和Ph/nC_(18),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相对丰度较低,ααα-20R甾烷呈不对称“V”字形分布,原油中C27规则甾烷含量较高,原油母质以水生生物为主,形成于淡水—微咸水、弱氧化—弱还原沉积环境。平凉—郭塬地区长8段原油属于低成熟—成熟原油,Ts/Tm、三环萜烷/17α(H)、21β(H)藿烷值低于殷家城地区长8段原油,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和发育规模均低于庆阳地区长7段,三环萜烷/17α(H),21β(H)藿烷值存在差异。对比原油与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结合烃源岩发育特征及成熟度匹配关系,认为平凉—郭塬地区长8段原油与平凉北地区长7段烃源岩匹配较好,原油以垂向运移成藏为主;殷家城地区长8段原油与庆阳地区长7段烃源岩匹配较好,原油以侧向输导运移成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天环坳陷 西缘冲断带 延长组 长8段 油源 成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油差异富集主控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长6_(1-4)段为例
2
作者 柳朝阳 姚东升 +6 位作者 辛毅超 荣亦鸿 顾开放 李莲庆 王丽 李世宏 徐文秀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3,56,共13页
延长组长6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的主要产油层位,但油藏分布复杂,成藏规律和成藏机制认识不清,成为制约石油勘探的关键因素。基于岩心观察、高压压汞和X全岩衍射等分析测试实验,并结合测井、录井资料对长6段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 延长组长6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的主要产油层位,但油藏分布复杂,成藏规律和成藏机制认识不清,成为制约石油勘探的关键因素。基于岩心观察、高压压汞和X全岩衍射等分析测试实验,并结合测井、录井资料对长6段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砂体规模、成岩作用和源储结构是控制长6段差异成藏的重要因素。砂体的厚度、物性和含油饱和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厚度较大的砂体往往物性更好,含油饱和度更高;压实作用是长6段中最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在“湖进砂退”的沉积背景下,纵向上不同亚段中塑性、刚性碎屑含量的差异控制着颗粒的原生孔隙破坏程度,使长6_(1-4)段自下而上压实减孔率逐渐减小,原生孔隙保存逐渐增多;此外,以砂地比40%和60%为标准可将志丹地区划分为储夹源型、源储互层型和源夹储型3种源储结构,其中储夹源型由于排替压力和中值压力较低,大孔径喉道占比较多,最利于致密砂岩油富集,其次是源储互层型,源夹储型最不利于致密砂岩油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因素 差异富集规律 成因机制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长6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10段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3
作者 吴悠 陈一博 +2 位作者 胥中义 席明利 罗顺社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4,60,I0003,I0004,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深层延长组10段(长10段)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荧光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显微测温分析及油包裹体最小捕获压力恢复结果等,结合单井...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深层延长组10段(长10段)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荧光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显微测温分析及油包裹体最小捕获压力恢复结果等,结合单井埋藏史—热演化史、生排烃过程和油气运移特征,明确志靖—安塞地区长10段油气充注期次及成藏时间,恢复不同期次油气充注时的古温压条件,分析研究区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志靖—安塞地区长10段发育三期油气充注,分别为151.8~139.0、129.5~123.8和120.0~100.1 Ma,成藏时间主要处于白垩世中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志靖—安塞地区长9段烃源岩开始生排烃,地层发育弱超压,油气自上而下运移至长10段,形成第一期油充注;早白垩世中期,长7、长9段烃源岩进入生排烃高峰,地层发育超压—强超压,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油气通过叠置砂体和裂缝持续自上而下向长10段充注;在研究区东、西部异常压力差和构造高差的控制下,油气自西向东于构造高部位及有利砂体区聚集成藏。该结果对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拓展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 成藏过程 长10段 延长组 志靖—安塞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发射前期电枢表面熔蚀特性
4
作者 娄建勇 徐顺 +2 位作者 高源 吕晴 郄家辉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668-4676,共9页
电磁发射是一种大电流、高速度的滑动电接触过程,发射过程中枢轨界面产生大量的焦耳热和摩擦热,使电枢表面产生熔蚀,改变枢轨界面的接触状态,从而影响发射效果。该文分析了电磁发射前期枢轨界面的热量来源及温度分布,建立了考虑接触压... 电磁发射是一种大电流、高速度的滑动电接触过程,发射过程中枢轨界面产生大量的焦耳热和摩擦热,使电枢表面产生熔蚀,改变枢轨界面的接触状态,从而影响发射效果。该文分析了电磁发射前期枢轨界面的热量来源及温度分布,建立了考虑接触压力和接触电阻的三维电磁模型与热传递模型,分析了焦耳热和摩擦热在发射前期对电枢熔蚀的影响,通过Stefan相变条件建立了电枢表面熔蚀模型,并进行相关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电枢表面形成具有润滑作用的金属液膜之前,电枢的起始熔蚀主要与焦耳热有关,电枢的最大熔蚀深度主要与摩擦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发射 焦耳热 摩擦热 电枢熔蚀 Stefan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稳定映射法的云南省土壤侵蚀强度变化轨迹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岽玲 彭双云 +2 位作者 黄帮梅 张瑞 李婷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2,119,共12页
[目的]揭示云南省1990—2022年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轨迹,分析其变化类型及驱动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土壤侵蚀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RUSLE模型定量评估云南省土壤侵蚀强度状况,并引入年际变化速率捕捉其动态特征;采用改进的稳定... [目的]揭示云南省1990—2022年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轨迹,分析其变化类型及驱动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土壤侵蚀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RUSLE模型定量评估云南省土壤侵蚀强度状况,并引入年际变化速率捕捉其动态特征;采用改进的稳定映射法(STD),结合变化速率和变化频率,识别土壤侵蚀强度变化轨迹类型;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分析驱动因素的贡献度,并比较不同轨迹类型分区的驱动因子特征。[结果]1)云南省土壤侵蚀年际变化趋势以基本稳定为主,大幅减少和大幅增加区域面积变化显著;2)土壤侵蚀强度变化轨迹呈显著空间分异,周期型轨迹占比最高(53.90%),其次为非连续阶梯型(14.78%)和波动型(14.08%);3)降水、坡度、人口密度、GDP和植被覆盖度是影响土壤侵蚀强度轨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贡献度分别为17.92%、14.56%、12.52%、12.67%和9.41%;4)不同轨迹类型分区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周期型轨迹和非连续阶梯型轨迹分区降水量和坡度较大,阶梯型轨迹分区农田覆盖比例高、森林覆盖比例低。[结论]云南省土壤侵蚀强度的轨迹变化特征显著,驱动机制具有空间异质性。因此,土壤侵蚀防治策略应体现区域差异化和针对性,并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基于变化速率的STD轨迹分区方法可有效刻画土壤侵蚀的动态变化过程,为土壤侵蚀的监测、预警和分区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强度 稳定映射法 变化轨迹 变化速率 轨迹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冬小麦适宜播期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邓骋 赵莉 +6 位作者 杨太明 陈金华 包琪 白群升 何贤芳 林勇翔 汪建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9,共7页
为确定安徽省冬小麦适宜播期,利用1971-2021年安徽省分布于淮北、江淮及沿江麦区的50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分析了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叶龄积温法分析了前30 a(1971-2000年)与后21 a(2001-2021年)各地冬小麦冬前生长至不同叶... 为确定安徽省冬小麦适宜播期,利用1971-2021年安徽省分布于淮北、江淮及沿江麦区的50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分析了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叶龄积温法分析了前30 a(1971-2000年)与后21 a(2001-2021年)各地冬小麦冬前生长至不同叶龄对应的播期。结果表明,1971-2021年,安徽省及其各麦区10-12月每月积温及总积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增加趋势,安徽省10-12月每月积温及总积温上升速率分别为8.6、9.6、7.8和26.1℃·(10 a)^(-1),安徽省及其各麦区10-12月每月积温上升速率呈现出11月>10月>12月规律;沿江麦区12月积温上升速率[6.5℃·(10 a)^(-1)]明显低于淮北[8.4℃·(10 a)^(-1)]及江淮[8.3℃·(10 a)^(-1)]麦区;淮北和江淮麦区10-12月总积温上升速率均为26.6℃·(10 a)^(-1),沿江麦区略低[24.9℃·(10 a)^(-1)]。安徽冬小麦冬前生长至相同叶龄时,后21 a播期比前30 a总体推迟1~4 d。淮北、江淮和沿江麦区后21 a适宜播期比前30 a分别平均推迟2.61、2.86和2.07 d。后21 a淮北麦区半冬性、弱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分别为10月16-21日、10月12-16日,江淮麦区春性、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分别为10月25-30日、10月21-25日,沿江麦区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30日-11月4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冬小麦 冬前积温 时空变化 适宜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桐子果实发育过程中油脂积累与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谢焕冬 徐自恒 +6 位作者 陶昱含 周亚飞 岳继飞 张召增 耿晓东 蔡齐飞 刘震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3,共10页
【目的】为山桐子油脂的开发利用和山桐子果实发育期的栽培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广元种源山桐子为研究对象,测定果实在6月初盛花后至10月底成熟期间果实含水率以及种子和果肉的含油率、脂肪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 【目的】为山桐子油脂的开发利用和山桐子果实发育期的栽培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广元种源山桐子为研究对象,测定果实在6月初盛花后至10月底成熟期间果实含水率以及种子和果肉的含油率、脂肪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结果】山桐子种子和果肉中油脂快速积累时期均为6月30日—7月30日,7月30日种子含油率达最大值(32.17%),到成熟期缓慢降至26.3%,果肉油脂含油率在7月30日为43.08%,到成熟期略微上升至45.52%。在发育过程中,种子油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由90.26%降至89.28%,饱和脂肪酸含量由9.19%升至10.35%;果肉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由78.11%升至79.83%,饱和脂肪酸含量由19.49%降至19.18%。种子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先升后降,在7月30日达到峰值17.45 mg/g,随后持续下降至10.80 mg/g;种子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则与之完全相反;种子中淀粉含量在前期较为稳定,从8月30日之后开始快速上升,在10月30日达到24.13%。果肉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幅度较小,维持在5.37~7.48 mg/g;果肉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与种子相似;果肉中淀粉含量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呈现升、降、升的趋势。种子含油率与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可溶性糖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果肉含油率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淀粉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6月1日—7月30日,山桐子种子和果肉中油脂快速积累,至成熟期种子含油率有小幅度下降,而果肉含油率略微上升,最终果肉含油率高于种子。在果实发育过程中,与果肉相比种子中脂肪酸含量变化总体上更稳定。在种子油脂快速积累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可溶性蛋白,前期积累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在油脂快速积累时期被用于可溶性蛋白的合成,并为种子后期过冬和翌年萌发储存能量和原料,而果肉中油脂和蛋白质的积累存在竞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桐子 果实发育 油脂积累 营养物质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流对沙漠光伏组件及其发电效率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黄斌 周之杰 +4 位作者 李正农 宫博 王相军 董金爽 刘喜杰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79,I0002,63,共18页
沙漠光伏组件常年遭受风沙流的侵袭,引发了一系列风沙灾害,包括电站地表蚀积、板面积尘、板面冲蚀磨损以及组件的结构破坏。这些不仅严重威胁了光伏组件的安全运行,还显著降低了其发电效率。然而,当前建筑荷载规范尚未涵盖风沙流对沙漠... 沙漠光伏组件常年遭受风沙流的侵袭,引发了一系列风沙灾害,包括电站地表蚀积、板面积尘、板面冲蚀磨损以及组件的结构破坏。这些不仅严重威胁了光伏组件的安全运行,还显著降低了其发电效率。然而,当前建筑荷载规范尚未涵盖风沙流对沙漠光伏组件运行安全与发电效率的具体影响,也缺乏相应的抗风沙设计指南。本文系统概述了沙漠光伏组件在风沙作用下的多方面研究进展。首先,探讨了风沙流的基本特性及光伏阵列干扰下的风沙运动特性,揭示了光伏电站内复杂的风沙流场结构及其对组件的影响机制。其次,分析了光伏组件在风沙环境中的净风荷载、风沙荷载以及沙颗粒冲击荷载特性,指出沙颗粒冲击荷载对组件安全的重要性。随后,研究了板面积尘的规律和冲蚀磨损特性,明确了积尘和冲蚀对组件性能的影响,综合评估了风沙作用对组件发电效率的具体影响,并总结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沙漠光伏组件面临的风沙挑战,本文提出采用现场实测、风沙洞试验、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等方法并结合压电传感和扫描电子显微等先进技术,以深入研究沙漠光伏组件的风沙流场特性、风沙作用机制、发电效率损失规律以及抗风沙设计理论与措施,并提高研究的精度和可靠性。本研究不仅加深了对沙漠光伏组件在风沙环境中行为特性的理解,还为未来抗风沙设计规范的制定和沙漠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光伏组件 风沙流场 风沙荷载 板面积尘 冲蚀磨损 发电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伊措古生态记录揭示的近300年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湖泊的影响
9
作者 仇恒帅 王荣 +6 位作者 赵雁捷 朱可欣 郑佳楠 郑文秀 刘阳 胡捷 梅雪英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8-327,共10页
青藏高原是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目前,对该区域水生生物群落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认识还存在不足,需要更多的研究案例。本研究以古湖沼学手段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兴伊措过去300年来的湖泊生态系统演变历程... 青藏高原是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目前,对该区域水生生物群落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认识还存在不足,需要更多的研究案例。本研究以古湖沼学手段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兴伊措过去300年来的湖泊生态系统演变历程。研究结果显示,1930年之前沉积钻孔中生物指标硅藻以及理化指标变化不大,表明湖泊及其流域环境变化较为有限。1930年以来,该湖泊流域风化和侵蚀持续增加,湖泊营养水平上升。研究时间段内,硅藻群落中优势属种变化不明显,但稀有硅藻属种在1930年后出现显著变化。该研究认为,气候变化是兴伊措流域风化、侵蚀增加的主要原因,人类放牧活动可能加剧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当前的环境变化尚未对兴伊措水生生态系统优势类群造成显著影响,但湖泊中稀有属种自1930年以来的快速响应表明如果环境压力持续增加,未来该区域湖泊生态系统可能面临突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湖沼学 稀有属种 侵蚀 全球变化 硅藻 兴伊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70年黄河潼关站以下河段冲淤特征分析
10
作者 韩超 王飞 +3 位作者 戈文艳 陈昊 史尚渝 刘元昊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目的]揭示黄河潼关以下河段冲淤变化过程及分布特征,为未来黄河下游水土保持和调水调沙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1952-2022年来潼关-花园口段、下游游荡型河段、过渡型河段、弯曲型河段输沙特征和冲淤过程进行分析,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 [目的]揭示黄河潼关以下河段冲淤变化过程及分布特征,为未来黄河下游水土保持和调水调沙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1952-2022年来潼关-花园口段、下游游荡型河段、过渡型河段、弯曲型河段输沙特征和冲淤过程进行分析,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与回归分析等方法,确定了不同河段的输沙、冲淤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影响。[结果]潼关以下河段年输沙量在显著减少(p<0.01),1996年后各站输沙量大幅降低,近20年来沙系数均低于0.01,表现冲刷特征。各河段年淤积量呈下降趋势,潼关-花园口段和弯曲型河段仍在持续淤积,花园口-艾山段近20年淤积量则为负值。研究时段内,潼关以下河段累计淤积泥沙186.84亿t,潼关-花园口段、游荡型河段、过渡型河段和弯曲型河段分别淤积了86.75亿t,49.45亿t,17.14亿t,33.49亿t。另外,输沙量和来沙系数变化分别对潼关-花园口、游荡型河段和花园口以下河段淤积影响明显(p<0.01)。[结论]小浪底水利枢纽运行及调水调沙实施后,潼关以下河段年淤积量大幅减少,潼关-花园口和弯曲型河段承载了更多泥沙,花园口-艾山段则已由淤转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变化 黄河下游 冲淤过程 淤积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的黄河三角洲东营段海岸线变化分析 被引量:25
11
作者 牛明香 王俊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33,共8页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平均高潮线法提取了1986—2015年的海岸线,运用GIS技术分析了黄河三角洲东营段面积的淤蚀变化、海岸线迁移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以及淤蚀变化与入海水沙的关系。结果表明:1986—1997年黄河三角洲东营段处...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平均高潮线法提取了1986—2015年的海岸线,运用GIS技术分析了黄河三角洲东营段面积的淤蚀变化、海岸线迁移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以及淤蚀变化与入海水沙的关系。结果表明:1986—1997年黄河三角洲东营段处于持续蚀退状态,蚀退面积约为180 km^2;1997—2006年淤积后面积相对稳定,2006年面积和1986年相差不大;自2008年开始呈现轻微蚀退状态;蚀退速率和淤积速率最快的时段分别为2011—2013年和1997—1999年。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显著,黄河入海口段变化最为剧烈,海岸线方向和形态不断变化,向海延伸;东营港及邻近岸段区域面积基本稳定;刁口段、莱州湾岸段年间淤进和蚀退交替进行,总体上均处于蚀退状态。黄河三角洲东营段海岸线变化主要受黄河流路变化、入海水沙和海水侵蚀的影响,黄河调水调沙工程的长期实施对于近年来河口海岸线的变迁具有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变化 淤蚀 时空异质性 遥感影像 黄河三角洲 东营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趋势
12
作者 杨淋 张建国 +1 位作者 张建军 张勇勇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31,347,共10页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长时间序列降雨侵蚀力(1970—2020年)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揭示该区域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力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为制定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策略、修复脆弱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基于1970—2020...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长时间序列降雨侵蚀力(1970—2020年)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揭示该区域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力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为制定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策略、修复脆弱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基于1970—2020年该区域67个气象站的降雨数据,采用基于日降雨量的简易算法模型,Machisplin插值法,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法研究了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侵蚀力的时间序列的突变点、趋势变化、周期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该区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范围为739.97~1749.03(MJ·mm)/(hm^(2)·h),空间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际变化上,降雨侵蚀力整体呈小幅度增长趋势,最高年值为2013年的1915.09(MJ·mm)/(hm^(2)·h),最低年值为1974年的741.18(MJ·mm)/(hm^(2)·h)。年内分布中暖季降雨侵蚀力强度明显强于冷季,暖季的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达到599.01~1742.95(MJ·mm)/(hm^(2)·h),而冷季仅有27.61~171.11(MJ·mm)/(hm^(2)·h)。[结论]该区降雨侵蚀力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呈现上升趋势,且年际间的波动较大,上升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降雨侵蚀力在改善当地气候条件的同时,对当地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功能稳定发挥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出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力 时空变化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来海州湾砂质海岸冲淤变化分析
13
作者 钱程 夏非 张永战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1,共12页
基于海州湾1984—2022年47幅遥感影像和1980—2014年4期海图,计算分析了上述时段砂质海岸潮间带在100/150/200 cm三种潮位下的出露面积变化、水下岸坡等深线和冲淤的空间变化,进而讨论了该砂质海岸冲淤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4... 基于海州湾1984—2022年47幅遥感影像和1980—2014年4期海图,计算分析了上述时段砂质海岸潮间带在100/150/200 cm三种潮位下的出露面积变化、水下岸坡等深线和冲淤的空间变化,进而讨论了该砂质海岸冲淤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4—2022年潮间带出露面积存在5次先增后减的起伏,以赣榆港二期工程为界,北部和南部面积均有明显减少,其中2011年建港前存在3次起伏,北部有所减少而南部基本稳定,2011年建港后存在2次起伏,北部有明显减少而南部也有所减少。北部减少主要受围垦和建港占用影响,南部则受人为占用影响较小。若不考虑人为占用,2011年建港前北部和南部面积均略有增加,2011年建港后北部面积略有增加而南部面积有明显减少。(2)1980—2003年,水下岸坡所有等深线均呈现后退趋势,北部以弱侵蚀为主,自北向南,近岸总体由弱侵蚀逐渐转变为弱淤积,南部远岸表现弱侵蚀;2003—2014年,等深线变化趋势发生转变,2 m和10 m等深线向海前进,而5 m等深线仍向岸后退,赣榆港区工程及其向南延伸区域表现不同程度的侵蚀,北部近岸局部侵蚀,而其他区域则基本表现淤积,其中远岸淤积尤为明显。(3)赣榆港区防波堤建设引发的水动力条件减弱和泥沙自北向南运移受阻,是造成建港后潮间带北部基本稳定、略有淤积和南部明显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水下岸坡,建港前北部弱侵蚀、南部弱淤积的空间格局,可能与沉积物自东北向西南的净输运趋势有关,而建港后港区侵蚀向南延伸和其他区域总体淤积的空间格局,可能与人工疏浚吹填工程的改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砂质海岸 冲淤变化 影响因素 海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不同纬度代表性树种休眠解除对低温的响应特征
14
作者 何佳 周燕 +5 位作者 李志骏 赵宇 郑韵清 吴家胜 张瑞 刁松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7-66,共10页
【目的】明晰植物休眠解除对低温的响应机制是理解其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探究我国不同纬度树种休眠解除对低温的差异响应规律,以期为物候研究提供试验依据与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我国东部地区高纬度(42°N)、中纬度(36°N... 【目的】明晰植物休眠解除对低温的响应机制是理解其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探究我国不同纬度树种休眠解除对低温的差异响应规律,以期为物候研究提供试验依据与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我国东部地区高纬度(42°N)、中纬度(36°N)及低纬度(30°N)地区的典型树种,开展人工气候室控制试验,连续积冷处理后观测萌芽时间,并统计萌芽率。基于指数模型定量分析树种萌芽率和萌芽时间对低温的响应过程,进一步比较不同纬度各树种在休眠解除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高纬度树种的萌芽率增长速率和积温需求量衰减速率均最高,表明其对积冷的响应更为敏感。中纬度树种休眠解除速率最高,且平均萌芽时间最短,表明其积冷效率更高。低纬度树种在无积冷条件下平均萌芽率最高,但平均萌芽时间最长,且相关指标的变异系数最大,表明其种间差异性更大。【结论】树种休眠解除响应积冷机制存在纬度梯度差异,高纬度树种表现出更强的积冷依赖性与快速响应能力,中纬度树种具备较强适应性,低纬度常绿树种的响应机制则呈现出异质性强的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不同生态型树种的低温适应机制,并为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森林更新、物种引种与区划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纬度梯度 休眠解除 积冷响应 气候变化 过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时空演变
15
作者 李曼 何昊 +5 位作者 吴东丽 余慧婕 赵琳 刘聪 李琪 胡正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793-7807,共15页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模拟土壤侵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响应,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气候变化、坡度及植被恢复等因素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影响,但较少同时考虑各驱动因子之间的...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模拟土壤侵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响应,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气候变化、坡度及植被恢复等因素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影响,但较少同时考虑各驱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侵蚀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基于气象站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和土壤质地等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和Mann⁃Kendal检验对气候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模拟了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并通过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在考虑自然因子和植被因子的基础上,重点对气候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强度和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因子时空变化具有阶段性和区域性,降水量在1990—2000年以-55.96 mm/10a的速率下降,而2000—2020年以53.99 mm/10a的速率上升;研究期内年降水量、降水强度指数、大雨日数、强降水量、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增长率分别为26.15 mm/10a、0.26 mm d^(-1)10a^(-1)、0.56 d/10a、15.21 mm/10a、0.32℃/10a和0.40℃/10a。从空间上看,1990—2000年降水量减少区域为86.36%,而2000年以后增加区域达97.42%;2000—2020年,极端降水指标在整个研究区基本为增加;气温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东、西部,气候变化呈现明显的暖湿化趋势且降水的极端性增强。1990—2020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呈现先减少再增加趋势,2020年土壤侵蚀量为2.19亿t。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分析显示,坡度、降水和植被覆盖是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降水量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从1990年的0.11在2020年增至0.18。结合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降水间接影响土壤侵蚀,降水和自然因子对土壤侵蚀有直接正贡献,而植被因子对土壤侵蚀有直接负贡献,但2020年比2010年降低0.02。因此,在气候暖湿化和降水极端化趋势下,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不可忽视,在未来的土壤侵蚀防控和可持续发展中,需将气候适应和区域发展相结合,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InVEST模型 气候变化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WEQ模型的毛乌素沙地2000—2022年土壤风蚀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柴茵超 左合君 +2 位作者 闫敏 左韬 苗淑悦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654,共8页
【目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直接影响土壤风蚀量,研究不同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毛乌素沙地2000—2022年土壤风蚀量的影响,提高对毛乌素沙地土壤风蚀量驱动因素的理解,为政府提供生态治理政策建议。【方法】基于修正后的风蚀方程(RWEQ),... 【目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直接影响土壤风蚀量,研究不同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毛乌素沙地2000—2022年土壤风蚀量的影响,提高对毛乌素沙地土壤风蚀量驱动因素的理解,为政府提供生态治理政策建议。【方法】基于修正后的风蚀方程(RWEQ),模拟毛乌素沙地土壤实际风蚀量(SL)、土壤潜在风蚀量(SLR)、防风固沙量(G)、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保有率(F)4个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地理因子探测器识别驱动因素。【结果】2000—2022年,总土壤潜在风蚀量(SLR)、土壤实际风蚀量(SL)、防风固沙量(G)范围分别为3.07×10^(7)~14.50×10^(7)、2.59×10^(7)~12.72×10^(7)、1.44×10^(3)~95.04×10^(3)t,单位面积的土壤潜在风蚀量(SLR)、土壤实际风蚀量(SL)、防风固沙量(G)、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保有率(F)计算范围分别为0.64^(3).02 kg/m^(2)、0.54~2.65 kg/m^(2)、0.03~1.98 kg/m^(2)、4.52%~68.17%。整体来看,毛乌素沙地土壤风蚀程度呈西高东低的分布规律,防风固沙量(G)在东部空间分布较高,西部地区空间分布较低。土壤潜在风蚀量(SLR)与土壤实际风蚀量(SL)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趋势。东部地区的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保有率(F)较高,西部地区较低。【结论】在毛乌素沙地土壤实际风蚀量(SL)的8个驱动因素中,土壤类型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植被覆盖度、气温为主要驱动因子,其余因子为次要驱动因子;各个因素与土壤类型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气温与土壤类型之间相关性最显著。围栏封育、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使得沙漠生态系统得以恢复,进而提高毛乌素沙地的防风固沙能力,建议对毛乌素沙地实行分区治理策略,整体上提高沙漠化治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量 修正的风蚀模型(RWEQ)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下草本植物根系生长对土壤侵蚀阻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均阳 周正朝 韩玮霄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7,共8页
[目的]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下植物根系的固土减蚀效应。[方法]以黄土高原典型草本植物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研究对象,采用100、300、500株/m^(2) 3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植物根系生长对土壤侵蚀... [目的]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下植物根系的固土减蚀效应。[方法]以黄土高原典型草本植物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研究对象,采用100、300、500株/m^(2) 3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植物根系生长对土壤侵蚀阻力的影响。[结果]试验期内,植物根系特征整体呈先快速增长后缓慢下降趋势,黑麦草和紫花苜蓿的根系特征分别在中、高密度种植样地生长最佳。在根系生长的驱动下,土壤有机质呈不断增长趋势,黑麦草和紫花苜蓿样地的土壤有机质分别在中、高密度种植下增量最大,分别增长2.44、1.84 g/kg。在根系和土壤特征变化的共同影响下,试验期内的土壤细沟可蚀性指数先快速减小后呈波动性变化,而土壤临界剪切力未表现出稳定的变化趋势。黑麦草根系在中密度种植模式下的减蚀效果最佳,其土壤细沟可蚀性指数减少18.86 s/m;紫花苜蓿根系在中、高密度种植模式下的减蚀效果较好,其土壤细沟可蚀性指数分别减少13.42、10.82 s/m。[结论]结合种植密度对根系及土壤特征的影响,中密度(300株/m^(2))和高密度(500株/m^(2))种植模式分别适合黑麦草和紫花苜蓿样地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根系 种植密度 土壤侵蚀阻力 动态变化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因素影响下嫌疑人发型变化的深度模拟
18
作者 刘耀晖 孙鹏 +3 位作者 郎宇博 沈喆 孙德廷 宋强 《计算机应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5-960,共6页
年龄、伪装等复合因素影响下,命案积案中嫌疑人的相貌、发型等体貌特征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双重风格迁移生成对抗网络(dual style transfer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DstGAN)对人像发型变化进行模拟。首先... 年龄、伪装等复合因素影响下,命案积案中嫌疑人的相貌、发型等体貌特征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双重风格迁移生成对抗网络(dual style transfer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DstGAN)对人像发型变化进行模拟。首先,设计了双重StyleGAN生成器,借助人像年龄化模型,将人像年龄化信息与发型变化相结合,提高客观因素影响下发型模拟结果的真实度。其次,引入BiSeNET算法对输入人像及其目标发型进行语义分割后得到目标人像语义图,并在FS潜在空间中利用交叉熵损失函数约束GAN逆映射生成的语义图,与模拟后的语义图实现语义对齐,避免出现非自然融合现象。最后,为进一步扩充发型变化种类,通过在RM潜在空间中对发型向量进行编辑,修改输入人像发型所包含的语义属性,实现对于光头等特殊发型的模拟。DstGAN与一些经典发型变化模型相比,更加有效地保证了人脸身份特征的一致性,更加平滑地实现发型与面部边缘的过渡。同时DstGAN在PSNR、SSIM等指标评价的结果中,相比于经典发型变化模型,均取得最为优异的客观评分,表明DstGAN模拟发型变化的人像清晰度更高、感知质量更优、皮肤纹理更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案积案 发型变化 风格迁移 BiSeNET算法 语义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4种带状沙障建设成效分析
19
作者 高艳利 杨跃文 +6 位作者 张海东 鲁娅娜 李银祥 何小强 于全旺 殷岱敏 唐海军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本研究以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流动沙丘迎风坡布设的4种不同类型沙障为研究对象,开展防风固沙效果调查与分析,以期为流动沙丘科学和高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在稻草沙障、聚乳酸纤维沙袋沙障、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沙障、植... 本研究以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流动沙丘迎风坡布设的4种不同类型沙障为研究对象,开展防风固沙效果调查与分析,以期为流动沙丘科学和高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在稻草沙障、聚乳酸纤维沙袋沙障、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沙障、植物纤维网沙障4种带状沙障防护区及未做沙障防护的流动沙丘(对照)分别设置观测样地,测定近地表风速、蚀积深度和地表形态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稻草沙障的防风效能随距地表高度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大再降低的趋势,其他沙障的防风效能均随距地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种沙障均改变了近地表粗糙度,与对照相比,粗糙度可提高15.00~46.00倍,防风效能提高了13.35%~20.32%。稻草沙障和聚乳酸纤维沙袋沙障相邻两列沙障间地表凹曲深度较大,分别为18.27 cm和19.17 cm,沙障的防护效果相比其他两类沙障较差;芦苇沙障和植物纤维网沙障的积沙高度一致,凹曲面边缘较平缓,曲面中心深度为12.34 cm和14.04 cm,表明风蚀量较小,沙障防护效果较好。通过综合分析认为芦苇沙障和植物纤维网沙障的防护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沙障 风速廓线 地表粗糙度 蚀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侵蚀环境下固化淤泥土氯离子扩散规律及微观机理研究
20
作者 吴燕开 浮朝晖 +2 位作者 李文艳 许振翔 王粱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6-897,共12页
为研究在海水侵蚀环境下对海洋工程中淤泥质黏土固化改良问题,在室内开展实验研究,分别采用不同的固化剂固化海相淤泥土,对不同配比的固化土:水泥固化土(CS)、钢渣粉水泥固化土(SSP-CS)、掺激发剂钢渣粉水泥固化土(A-SSP-CS)和矿渣粉水... 为研究在海水侵蚀环境下对海洋工程中淤泥质黏土固化改良问题,在室内开展实验研究,分别采用不同的固化剂固化海相淤泥土,对不同配比的固化土:水泥固化土(CS)、钢渣粉水泥固化土(SSP-CS)、掺激发剂钢渣粉水泥固化土(A-SSP-CS)和矿渣粉水泥固化土(SP-CS)展开研究,分析其物理力学特性、侵蚀离子在固化土体中的扩散分布规律及侵蚀后的微观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海水侵蚀下不同固化剂固化后的试样,随着侵蚀时间的增加,其质量变化率波动幅度较大,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大的走势;侵蚀90 d后各类型固化土强度达到最大值,且SP-CS固化土试样的强度从初期就始终远高于其他固化试样;SSP-CS与A-SSP-CS固化土试样对比分析,因激发剂NaOH过多,A-SSP-CS固化土试样内部的密实性被降低,导致其强度出现下降的趋势;氯离子的运移扩散规律展现出,其含量随着深度和侵蚀龄期在不断增长,曲线变化波动大,后期平稳上升,试样中氯离子浓度的对比是:SP-CS>CS>SSP-CS>A-SSP-CS;SP-CS与SSP-CS固化土试样,在海水侵蚀后出现C-S-H胶凝体和AFT针状物等水化产物,内部孔隙较小,排列较紧密。研究结果展现出钢渣粉可替代水泥进行固化淤泥土的可行性,可为实际工程中固化土的抗侵蚀性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化淤泥土 海水侵蚀 质量变化率 无侧限抗压强度 氯离子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