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在脑梗死大鼠胃肠屏障破坏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业成 齐志伟 +4 位作者 徐军 李毅 朱华栋 于学忠 马遂 《协和医学杂志》 2013年第3期248-254,共7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在脑梗死胃肠屏障破坏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伪手术组(C组)、脑梗死组(I组)、脑梗死+脑室CRH拮抗剂组(A组)、脑梗死+腹腔CRH组(H组)... 目的探讨外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在脑梗死胃肠屏障破坏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伪手术组(C组)、脑梗死组(I组)、脑梗死+脑室CRH拮抗剂组(A组)、脑梗死+腹腔CRH组(H组),每组10只。留尿检测24h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含量及蔗糖排出率,造模后24h行血浆二胺氧化酶活性、D-乳酸浓度检测;行胃大体Guth评分,Western blot法检测下丘脑、胃、空肠、结肠CRH蛋白的表达。结果各组应激强度指标24h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与C组比较,I组、H组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I组比较,A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下降(P均<0.05),H组有轻度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H组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P均<0.05)。各组尿蔗糖排出率、胃Guth评分、血浆二胺氧化酶活性、血浆D-乳酸及下丘脑、胃、空肠、结肠CRH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与C组比较,I组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I组比较,A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下降(P均<0.05),H组上述指标亦显著下降(P均<0.05);A组和H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时胃肠道通透性增加,黏膜屏障破坏;中枢使用CRH受体拮抗剂能缓解脑梗死相关的胃肠屏障破坏;外周给予CRH会抑制脑内和胃肠道局部CRH蛋白的表达,同样能缓解脑梗死相关的胃肠屏障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脑梗死 胃肠黏膜屏障 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埋线治疗脑梗死后胃肠道功能紊乱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尹丽丽 阚伯红 +3 位作者 吴帮启 高雪艳 胡佳 杜宇征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新型可吸收缝线PGLA(聚乙交酯丙交酯)线体穴位埋线,治疗脑梗死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脑梗死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脑血管病基础治疗。治疗... 目的探讨采用新型可吸收缝线PGLA(聚乙交酯丙交酯)线体穴位埋线,治疗脑梗死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脑梗死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脑血管病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穴位假埋线治疗。埋线材料选用高分子生物合成可吸收材料PGLA。取穴为:中脘、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每周1次,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治疗1周、2周、4周共4个时点的GSRS量表评分(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胃肠道症状评分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肠道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GSRS评分在治疗期间呈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患者均有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GS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GSRS评分的时间和组别存在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GSRS量表6个维度进行分析,治疗后“腹痛”、“反流”、“便秘”三个维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消化不良”和“泄泻”两个维度P<0.01,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进食障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穴位埋线可以改善腹痛、反流、便秘、消化不良和泄泻,而且对消化不良和泄泻改善更加明显,而对进食障碍无明显改善。结论PGLA线体穴位埋线治疗脑梗死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改善脑梗死后胃肠道功能,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埋线 脑梗死 胃肠道功能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病人发生胃肠功能紊乱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敏 蔡文智 +3 位作者 陈玲 蔡诗莹 苏丹 任东林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2665-2670,共6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398例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住院期间是否并发胃肠功能紊乱分为胃肠功能紊乱组192例和胃肠功能正常组206例。收... 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398例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住院期间是否并发胃肠功能紊乱分为胃肠功能紊乱组192例和胃肠功能正常组206例。收集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病人胃肠功能紊乱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独立预测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预测效能评价。结果:合并糖尿病、采用鼻胃管管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升高、血管活性肽水平升高、胃泌素水平升高及脑卒中部位位于丘脑、小脑或脑干是脑卒中病人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的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风险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初始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52,与1000次Bootstrap内部验证C⁃index(0.946)较为接近。校正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及一致性。结论:构建的脑卒中病人发生胃肠功能紊乱风险预警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可为脑卒中病人胃肠道功能紊乱评估提供针对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胃肠功能紊乱 列线图模型 风险 脑梗死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