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9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eview of anode materials for sodium ion batteries 被引量:3
1
作者 Syed Ali Riza XU Ri-gan +6 位作者 LIU Qi Muhammad Hassan YANG Qiang MU Dao-bin LI Li WU Feng CHEN Ren-jie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3-769,共27页
Lithium-ion batteries(LIBs)are used in electric vehicles and portable smart devices,but lithium resources are dwindling and there is an increasing demand which has to be catered for.Sodium ion batteries(SIBs),which ar... Lithium-ion batteries(LIBs)are used in electric vehicles and portable smart devices,but lithium resources are dwindling and there is an increasing demand which has to be catered for.Sodium ion batteries(SIBs),which are less costly,are a promising replacement for LIBs because of the abundant natural reserves of sodium.The anode of a SIB is a necessary component of the battery but is less understood than the cathode.This review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types of anodes,including carbonbased,metallic and organic,which operate using different reaction mechanisms such as intercalation,alloying and conversion,and considers their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Strategies for modifying their structures by doping and coating,and also modifying th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are discussed.In addition,this review also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by the anode of SIBs and the solu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dium ion batteries ANODE Carbon material Metallic compound ORGAN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zo-bridged triazoles: Green energetic materials 被引量:5
2
作者 Lemi TüRKER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15,共15页
In this short review, excerpts from the literature of azo-bridged triazoles(mainly 1,2,4-triazoles), some of their derivatives(chloromethyl,dinitro and trinitro pyrazole substituted ones, etc.) and some of their salts... In this short review, excerpts from the literature of azo-bridged triazoles(mainly 1,2,4-triazoles), some of their derivatives(chloromethyl,dinitro and trinitro pyrazole substituted ones, etc.) and some of their salts, have been presented focusing on the most recent investigations. These classes of compounds, known as high nitrogen compounds, are generally high energy density materials. Therefore, if available some of their ballistic properties were inclu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o-bridged TRIAZOLES Energetic materials High nitrogen compoun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0.44MnO2 nanorods/graphene composite as cathode material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被引量:5
3
作者 ZHANG Yue OUYANG Yan +4 位作者 LIU Li XIA Jing NIE Su LIU Wen WANG Xian-yo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510-1520,共11页
Na0.44MnO2 nanorods have been prepared by a hydrothermal method.The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and optimi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Na0.44MnO2 nanorods obtained via the hydrothermal t... Na0.44MnO2 nanorods have been prepared by a hydrothermal method.The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and optimi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Na0.44MnO2 nanorods obtained via the hydrothermal treatment at 200℃for 16 h show the best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which deliver the high initial discharge capacity of 110.7 mA·h/g at 50 mA/g in potential window 2.0-4.0 V.To further improve their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a ball milling process with graphene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obtain Na0.44MnO2/graphene composite.The initial discharge capacity of Na0.44MnO2/graphene composite is 106.9 mA·h/g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50 mA/g.After 100 cycles,the residual discharge capacity is 91.8 mA·h/g and the capacity retention rate is 85.9%,which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pristine Na0.44MnO2 nanorods(74.7%)at the same condition.What is more,when the current density reaches 500 and 1000 mA/g,the corresponding discharge capacities of Na0.44MnO2/graphene composite are about 89 and 78 mA·h/g,respectively,indicating outstanding rate cap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ganese-based compounds hydrothermal method sodium-ion batteries composite materia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rebral vasorelaxant material basis of Xiaoxuming decoction study with rat basilar artery 被引量:1
4
作者 LI Li ZHOU Rui +4 位作者 NIU Zi-ran WANG Jin-hua WANG Yue-hua FANG Lian-hua DU Guan-hua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10-1010,共1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erebralvasorelaxant material basis of Xiaoxuming decoction.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Xiaoxuming decoction herb sources,we retrieved the chemical structure from the literatures and the Chi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erebralvasorelaxant material basis of Xiaoxuming decoction.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Xiaoxuming decoction herb sources,we retrieved the chemical structure from the literatures and the Chinese Natural Product Database(http://pharmdata.ncmi.cn).By using microvessel tension system,we checked the vasorelaxanteffects of Xiaoxuming decoction anti-cerebral ischemia effective components group(XXMDECG)and the available composition compounds on pre-contracted basilar artery ring.RESULTS963 compoundsin the decoction,including 81Fangfeng,77 Mahuang,130 Shengjiang,31 Guizhi,91 Huangqin,127 Renshen,73 Chuanxiong,44 Shaoyao,39 Xingren,42 Fangji,62 Fuzi and 166 Gancao were collected.The five largest number classes of compounds in the decoction are volatile oil(32%),flavone(32%),alkaloid(13%),saponin(7%),polyphenol and organic acid(5%).XXMDECG at concentration from 1 to 400μg·mL-1can dilate the KCl(60 mmol·L-1)and ET-1(0.01μmol·L-1)pre-contracted rat basilar artery rings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There are 6 compounds with vasorelaxant ratio more than 50%at the concentration of 10μmol·L-1.CONCLUSION Xiaoxuming decoction contains abundant chemical structure.It has the material basis of multiple ingredients and multiple targets.The XXMDECG are able to dilate the rat basilar artery rings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The network interactions between varies of chemical compounds in Xiaoxuming decoction and the vasoconstriction associated targets result in the comprehensive regulation mechanisms of vascular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oxuming decoction material basis effective compounds group VASODI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
5
作者 王涛 刘学龙 +2 位作者 张世涛 陈显超 陆波德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68-170,共3页
黄铁矿(FeS_(2))作为自然界最常见的金属硫化物,广泛分布于各类矿床中。已有研究表明,黄铁矿的矿物结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能够反映黄铁矿的成因类型及成矿物质来源,是研究矿床成矿作用的重要矿物(谢巧勤等,2021)。滇东南白牛厂银... 黄铁矿(FeS_(2))作为自然界最常见的金属硫化物,广泛分布于各类矿床中。已有研究表明,黄铁矿的矿物结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能够反映黄铁矿的成因类型及成矿物质来源,是研究矿床成矿作用的重要矿物(谢巧勤等,2021)。滇东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在矿床的各个矿段、矿体中均有发育,贯穿矿床的整个成矿阶段。因此,本文借助LA-ICP-MS原位S同位素分析测试手段,对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不同类型黄铁矿展开综合研究,系统分析该矿床的成因、成矿物质来源及复合成矿作用阶段的演化,进而为该区域金属矿床多成因多期次叠加成矿事件提供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南 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 黄铁矿 成矿物质来源 多因复成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高温结构材料用Laves相合金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
6
作者 肖璇 金毛毛 +2 位作者 秦文洲 邓莉萍 姚敬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59,165,共8页
首次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Web of Science中2003—2023年高温结构材料用Laves相研究文献的关键词、文献共被引、作者和期刊共被引进行了定量和可视化网络图谱分析。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反映了检索区间内Laves相研究的基本发... 首次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Web of Science中2003—2023年高温结构材料用Laves相研究文献的关键词、文献共被引、作者和期刊共被引进行了定量和可视化网络图谱分析。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反映了检索区间内Laves相研究的基本发展状况,揭示两大热点前沿主题分别是Laves相增强的多相高熵合金的室温脆性改善或强度-塑性协同提升问题,以及Laves相析出物对600~650℃蠕变服役条件下P92、12Cr和G115等新型耐热合金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与文献、作者共被引网络图具备一致性,共同反映Laves相研究的活跃性。未来,应关注可视化图谱挖掘的高质量成果产出的关键作者和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VES相 金属间化合物 文献综述 文献计量 可视化网络 高温结构材料 CITESPACE AB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环氧琥珀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在天然海水中对碳钢材料的缓蚀性能
7
作者 刘会媛 柳鑫华 +7 位作者 张源 石晓宇 罗宝晶 张红霞 李彦哲 马楠 古林艳 杜嘉瑞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26-5236,共11页
为了拓宽聚环氧琥珀酸的应用范围,用L-半胱氨酸和氨基乙磺酸对聚环氧琥珀酸改性制备了一种新型聚环氧琥珀酸衍生物(PESA-Lcy-Sea)。将得到的PESA-Lcy-Sea及其四元复配物作为海水介质中Q235碳钢(QCA)材料的缓蚀剂。实验结果表明,当PESA-L... 为了拓宽聚环氧琥珀酸的应用范围,用L-半胱氨酸和氨基乙磺酸对聚环氧琥珀酸改性制备了一种新型聚环氧琥珀酸衍生物(PESA-Lcy-Sea)。将得到的PESA-Lcy-Sea及其四元复配物作为海水介质中Q235碳钢(QCA)材料的缓蚀剂。实验结果表明,当PESA-Lcy-Sea、HAPP、Zn^(2+)和Na_(2)WO_(4)分别为0.65、0.01、0.004和0.04 g/L时,他们之间有着良好的协同缓蚀效果,且缓蚀率可以达到94.59%。PESA-Lcy-Sea四元复配物对阴、阳极反应均有抑制作用,腐蚀电流降低。EIS证明了四元复配物的加入增强了QCA表面电荷转移的阻力。SEM、AFM、XPS和CA检测可知,缓蚀剂通过在Q235钢表面形成保护膜来抑制腐蚀,从而PESA-Lcy-Sea四元复配物有更好的缓蚀效果。研究为天然海水作为冷却水缓蚀剂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钢材料 聚环氧琥珀酸衍生物 天然海水 复合缓蚀剂 表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_(p)/Al复合材料高效低损伤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8
作者 赵重阳 韩基山 +2 位作者 王毅 赵波 唐进元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共19页
铝基碳化硅(SiC_(p)/Al)复合材料在实际加工中存在加工效率低、刀具磨损严重和表面完整性差等问题,上述问题限制着SiC_(p)/Al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为实现SiC_(p)/Al的高效低损伤加工,本文从工艺参数的选择、界面冷却润滑、刀具选用及优化... 铝基碳化硅(SiC_(p)/Al)复合材料在实际加工中存在加工效率低、刀具磨损严重和表面完整性差等问题,上述问题限制着SiC_(p)/Al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为实现SiC_(p)/Al的高效低损伤加工,本文从工艺参数的选择、界面冷却润滑、刀具选用及优化的角度出发,总结了传统机械加工的研究现状。从激光加工、电火花加工、超声辅助加工、磨料水射流加工、激光加热辅助加工以及电化学射流加工的研究现状出发,详述了各种加工方法的特点以及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切削力、刀具磨损、材料去除形式、表面和亚表面损伤方面出发,论述了加工参数对表面完整性的影响规律。在总结现有加工方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多能场复合加工是改善SiC_(p)/Al切削性能、降低刀具磨损及表面损伤、提高加工精度和表面完整性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_(p)/Al复合材料 表面完整性 材料去除形式 刀具磨损 多能场复合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改良材料复配对酸化黄壤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周磊 熊涵 +6 位作者 刘彦伶 李渝 张雅蓉 朱华清 黄兴成 杨叶华 舒英格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1-759,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改良材料复配对贵州酸化黄壤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为复合型酸化土壤改良剂的研发及酸化黄壤耕地质量提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置不施肥(CK)、优化施肥(T2)、优化施肥+有机替代(T3)、优化施肥+有机替代+生物炭(... [目的]探究不同改良材料复配对贵州酸化黄壤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为复合型酸化土壤改良剂的研发及酸化黄壤耕地质量提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置不施肥(CK)、优化施肥(T2)、优化施肥+有机替代(T3)、优化施肥+有机替代+生物炭(T4)、优化施肥+有机替代+生物炭+白云石粉(T5)、优化施肥+有机替代+生物炭+白云石粉+其他(微生物菌剂和腐殖酸)(T6)6个处理,分析各处理玉米产量、养分积累量及土壤理化性质,评价不同改良材料复配效果。[结果]与T2处理相比,T3~T6处理籽粒生物量提升7.7%~40.7%,其中T4~T6处理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T4~T6处理秸秆生物量及籽粒氮、磷、钾积累量分别显著提升31.0%~33.4%、69.2%~113.5%、50.0%~82.2%、31.8%~111.4%,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分别显著提升66.3%~165.0%、14.6%~40.7%、134.1%~235.4%,且随改良材料复配种类增多而增大;与T2处理相比,T6处理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穗粗分别显著提高12.3%、15.8%、12.2%、2.7%,土壤pH及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升8.0%、45.5%、104.9%,且土壤容重显著降低7.7%;玉米产量及养分积累量与土壤养分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对玉米产量及氮、磷、钾积累量影响最大的因子分别为有效磷、有效磷、速效钾和全氮含量。[结论]不同改良材料复配均可不同程度提升玉米产量、养分积累量及土壤养分含量,且随着复配改良材料种类的增加,改良效果不断提升,以优化施肥+有机替代+生物炭+白云石粉+其他(微生物菌剂和腐殖酸)处理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壤 改良材料复配 玉米 产量 养分吸收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用磷酸盐基聚阴离子化合物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阳 杨慧雅 +5 位作者 周新东 胡雨涵 张子健 李凯文 林思睿 赵金保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62,共18页
[背景]全球锂资源的不断消耗及大规模储能需求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亟需寻求低成本的储能系统候选者.钠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价格低廉,同时钠/锂离子电池之间相似的工作原理使部分生产设备可以兼容使用,因此钠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化学储能... [背景]全球锂资源的不断消耗及大规模储能需求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亟需寻求低成本的储能系统候选者.钠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价格低廉,同时钠/锂离子电池之间相似的工作原理使部分生产设备可以兼容使用,因此钠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化学储能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进展]正极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决定着电池的成本,其物理化学和电化学行为也深刻影响着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安全性.目前文献报道的正极材料主要有3类:层状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普鲁士蓝类似物和聚阴离子化合物.其中,磷酸盐基聚阴离子化合物结构稳定,安全性及倍率性能优异,是最有希望实现商业化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本文综述目前典型的磷酸盐基聚阴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储钠机制和电化学行为,并系统分析探讨了现阶段针对其电导率差、比容量低所进行的主流改性策略.[展望]目前磷酸盐基聚阴离子正极材料商业化中的主要挑战及发展方向包括对材料进行改性,获得接近理论的比容量,同时突出发挥其低成本、稳定的特点,关注材料的储钠及动力学机理,为推进其进一步开发和产业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聚阴离子化合物 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物料对污染土壤镉铅生物有效性与玉米镉铅累积的影响
11
作者 和嘉璇 刘梦丽 +5 位作者 梁新然 李博 吴龙华 魏恒 李元 湛方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2,共9页
【目的】探讨复配物料对镉铅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方法】采集云南某矿区周边镉铅污染农田土壤,开展室内盆栽试验,研究6种物料(0.10%石灰、1.00%海泡石、0.07%钙镁磷肥和1.00%腐殖性有机肥)两两复配施用对土壤化学性质、镉铅形态与有... 【目的】探讨复配物料对镉铅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方法】采集云南某矿区周边镉铅污染农田土壤,开展室内盆栽试验,研究6种物料(0.10%石灰、1.00%海泡石、0.07%钙镁磷肥和1.00%腐殖性有机肥)两两复配施用对土壤化学性质、镉铅形态与有效性、玉米镉铅含量的影响。【结果】添加复配物料可使土壤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分别提高4.8%~24.3%和23.6%~86.1%;使镉铅在土壤胶体中的分配比例分别显著提高35.8%~87.3%和43.1%~87.4%;使土壤镉铅低活性形态占比提高,其中,施用石灰+海泡石可使土壤弱酸提取态镉占比(14.5%)显著降低、残渣态镉占比(22.5%)显著升高,施用石灰+钙镁磷肥可使土壤弱酸提取态铅占比(16.1%)显著降低、残渣态铅占比(28.8%)显著升高。与对照相比,石灰+钙镁磷肥处理对土壤镉铅的钝化效果较好,土壤DTPA提取态镉铅含量分别降低16.6%和18.9%,玉米地上部镉铅含量分别降低23.2%和9.1%;石灰+腐殖性有机肥处理对玉米生长效果最好,玉米根和茎生物量分别提高22.8%和56.9%。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镉铅有效态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镉铅弱酸提取态含量与玉米地上部镉铅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复配物料可改善污染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镉铅生物有效性及玉米植株镉铅含量,其中,石灰+钙镁磷肥复配施用可使土壤镉铅向低活性形态转变,显著降低了土壤镉铅有效态含量和玉米地上部镉铅含量,可作为镉铅污染土壤修复的较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配物料 污染土壤 镉铅 化学形态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丝电弧增材制造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2
作者 孟美情 韩俭 +4 位作者 朱瀚钊 梁哲滔 蔡养川 张欣 田银宝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62,共17页
多丝电弧增材制造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尤其在成分设计与调控方面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成为制备大型金属结构件的主流技术之一。多个丝材(同种或异种)同时进给,在熔池中实现原位合金化,该方法为复杂成分的先进金属材料的制备过程... 多丝电弧增材制造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尤其在成分设计与调控方面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成为制备大型金属结构件的主流技术之一。多个丝材(同种或异种)同时进给,在熔池中实现原位合金化,该方法为复杂成分的先进金属材料的制备过程提供了可行性路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多丝电弧增材制造制备高性能钛合金、铝合金、不锈钢等传统材料以及功能梯度材料、高熵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等先进金属材料的研究进展。针对多丝电弧增材制造成形构件微观组织不均匀、力学性能存在各向异性以及成形精度不足等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建立多丝电弧增材制造工艺窗口、多种工艺耦合以及建立成形过程监测和控制系统等发展方向,为多丝电弧增材制造工艺改进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丝电弧增材制造 功能梯度材料 高熵合金 金属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催化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敖畅 张新妙 +1 位作者 栾金义 王雅君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26,共5页
探讨了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反应机理,重点总结了光催化材料的改性策略和光催化反应过程的影响因素,如能带结构、晶相结构和操作条件等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展望了光催化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光催化 有机废水 光催化材料 氧化 废水 有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硫化合物检测的气相色谱技术研究进展、挑战与展望
14
作者 陈梓浔 周理 +2 位作者 吴姝虹 黄灵 张镨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161,共12页
含硫天然气中的硫化合物具有毒性和环境污染风险,严重影响天然气的安全生产、净化、运输和交易,通过气相色谱法对含硫天然气进行检测,可以实现对天然气中硫化合物含量的精准监控,但目前缺乏对天然气硫化合物检测的气相色谱技术的系统性... 含硫天然气中的硫化合物具有毒性和环境污染风险,严重影响天然气的安全生产、净化、运输和交易,通过气相色谱法对含硫天然气进行检测,可以实现对天然气中硫化合物含量的精准监控,但目前缺乏对天然气硫化合物检测的气相色谱技术的系统性分析总结。为此,在简述气相色谱技术分离原理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气相色谱技术在天然气硫化合物检测方面的应用进展和具体案例,最后提出了气相色谱技术在含硫天然气检测中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天然气硫化合物气相色谱进样技术中的自动进样和前处理,以及进样前杂质的处理和压力、流量、温度的稳定控制,有利于保障分析数据稳定性,有待继续研究;②目前已有多种型号的气相色谱柱可用于硫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新材料的兴起和分析方法的优化将进一步改善硫化合物的分离检测;③热导检测器(TCD)、火焰光度检测器(FPD)和硫化学发光检测器(SCD)是目前最成熟的用于天然气硫化合物的气相色谱检测技术,多种检测器的联用和新型检测器的引入拓宽了气相色谱在天然气检测中的使用;④标准化建设推动了气相色谱技术的发展,针对天然气硫化合物气相色谱的国内外标准在持续更新完善中。结论认为,气相色谱技术仍处于持续发展和突破阶段,未来应注重提升重复性、准确性,推动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便捷性,持续完善气相色谱技术体系,为天然气质量控制和安全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 天然气硫化合物 检测 新材料 研究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四氟乙烯基复合材料油润滑下往复摩擦学行为
15
作者 张航 李国一 +4 位作者 窦志伟 肖风亮 吕晓仁 熊文杰 王勇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8-175,共8页
在液压系统中,聚四氟乙烯(PTFE)及其填充物组成的密封件与金属活塞杆件发生摩擦磨损时,对摩副之间将发生材料的转移及相互的刮擦,其磨损机制尚不清晰;同时在摩擦过程中液压油变色的原因也亟待探究。以15#航空液压油为润滑介质,选用镀铬... 在液压系统中,聚四氟乙烯(PTFE)及其填充物组成的密封件与金属活塞杆件发生摩擦磨损时,对摩副之间将发生材料的转移及相互的刮擦,其磨损机制尚不清晰;同时在摩擦过程中液压油变色的原因也亟待探究。以15#航空液压油为润滑介质,选用镀铬和超音速火焰喷涂WC-10Co-4Cr的钢为对摩副,利用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对不同填充改性的PTFE基复合材料开展摩擦学行为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磨损表面进行分析,并对液压油中的金属颗粒进行分析,探究复合材料密封件磨损失效机制和油液变色原因。结果表明:PEEK/PTFE复合材料与镀铬表面、碳纤维/PTFE复合材料与WC-10Co-4Cr表面配副时性能最好;镀铬表面粗糙度的降低,使得PTFE复合材料的磨损量和摩擦因数下降;液压油颜色变黑的原因是由磨损过程中产生的金属离子和微小颗粒导致的;与镀铬涂层相比,陶瓷涂层表面与PTFE复合材料摩擦时不容易形成剪切润滑膜,造成PTFE材料磨损较大,产生的PTFE磨屑容易进入润滑油形成油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四氟乙烯 往复摩擦 复合材料 液压油 磨损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速对铝/钢搅拌—涡流复合摩擦搭接焊接头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罗璟玥 李晓博 +4 位作者 刘小超 石磊 申志康 裴宪军 倪中华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5,共9页
为了避免焊具磨损,采用搅拌—涡流复合摩擦焊技术对5083铝合金和304不锈钢进行搭接焊研究,探究了焊具转速对接头宏观形貌、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铝/钢界面微观组织与接头宏观拉伸剪切性能的映射关系.结果表明,固定焊接速度为... 为了避免焊具磨损,采用搅拌—涡流复合摩擦焊技术对5083铝合金和304不锈钢进行搭接焊研究,探究了焊具转速对接头宏观形貌、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铝/钢界面微观组织与接头宏观拉伸剪切性能的映射关系.结果表明,固定焊接速度为15 mm/min时,在中低转速(200~400 r/min)焊缝表面成形良好,在高转速(600 r/min)焊缝表面出现点状缺陷.不同转速下,铝/钢搭接界面均平整且紧密结合,无钩状缺陷形成;铝/钢界面通过金属间化合物和扩散层实现冶金结合,钢侧元素可越过金属间化合物层在铝侧继续扩散.在200 r/min的转速下,界面形成纳米级金属间化合物层,接头拉伸剪切极限线载荷最高,达479.5 N/mm;随着转速升高到400 r/min,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层增厚,约为1.2~1.3μm,导致接头拉伸剪切极限线载荷降低,为332.8 N/mm;当转速继续升高至600 r/min时,铝/钢界面中间层厚度基本保持不变,接头拉伸剪切极限线载荷重新提升至411.4 N/mm,推测是因中间层金属间化合物部分非晶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搭接 铝/钢异种金属 旋涡式材料流动 金属间化合物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基硬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7
作者 张东阳 乔义超 +2 位作者 王汉敏 侯庆喜 司传领 《中国造纸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120,共15页
本文介绍了木质素的结构与特性,阐述其作为钠离子电池硬碳材料前驱体的优势;总结了木质素基硬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预处理方法、碳化过程及后续改性策略等;并基于木质素的结构和制备工艺,探讨了木质素基硬碳材料电化学性能提升的优化方... 本文介绍了木质素的结构与特性,阐述其作为钠离子电池硬碳材料前驱体的优势;总结了木质素基硬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预处理方法、碳化过程及后续改性策略等;并基于木质素的结构和制备工艺,探讨了木质素基硬碳材料电化学性能提升的优化方法,同时综述了木质素基硬碳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及目前该类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最后,对未来推动木质素基硬碳材料在钠离子电池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硬碳材料 复合改性 钠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特性与抑制技术研究进展
18
作者 余亦晓 祁聪 +6 位作者 况栋梁 韩善剑 陈华鑫 吴永畅 王凤 张洪刚 张仰鹏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2-456,461,共6页
沥青作为一种组成复杂的有机胶凝材料,在拌合、运输和摊铺过程中受热会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不仅影响周围空气质量,还可能对施工人员造成健康隐患。因此,对沥青VOCs的排放特性和抑制措施进行深入研究... 沥青作为一种组成复杂的有机胶凝材料,在拌合、运输和摊铺过程中受热会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不仅影响周围空气质量,还可能对施工人员造成健康隐患。因此,对沥青VOCs的排放特性和抑制措施进行深入研究,是加快推进道路工程污染防治和实现绿色交通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沥青VOCs的排放特性和抑制技术,围绕沥青VOCs的组分分析、影响因素和抑制技术研究,梳理了沥青VOCs的组分特征、抑制机理和抑制技术,结果表明,VOCs的释放特性未能与沥青内在组分建立联系;现有沥青VOCs抑制技术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并且抑制剂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材料 挥发性有机物 组分组成 抑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FP/H_(2)O_(2)自组装含能共晶的合成、晶体结构与性能表征
19
作者 王金鑫 王海风 +1 位作者 张强 王康才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52-857,I0004,共7页
为进一步提高4H,8H-双([1,2,5]噁二唑)[3,4-b:3′,4′-e]吡嗪(DFP)的能量水平,采用自组装策略制备了DFP/H_(2)O_(2)共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确定了DFP/H_(2)O_(2)共晶的结构,采用热重-差示量热扫描(TG-DSC)BAM撞击和摩擦感度仪对DFP/... 为进一步提高4H,8H-双([1,2,5]噁二唑)[3,4-b:3′,4′-e]吡嗪(DFP)的能量水平,采用自组装策略制备了DFP/H_(2)O_(2)共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确定了DFP/H_(2)O_(2)共晶的结构,采用热重-差示量热扫描(TG-DSC)BAM撞击和摩擦感度仪对DFP/H_(2)O_(2)共晶的热稳定性与机械感度进行表征,利用EXPLO5和NASA CEA软件对共晶的能量水平进行计算。结果表明,DFP/H_(2)O_(2)共晶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室温单晶密度为1.936 g/cm^(3),DFP与双氧水分子化学计量比为1∶1;每个DFP分子通过氢键与周围相邻的4个双氧水分子和两个DFP分子相互作用,DFP与双氧水分子通过这些氢键作用构筑成二维超分子平面,形成层状堆积;DFP/H_(2)O_(2)共晶热分解温度为91.8℃,撞击感度与摩擦感度分别为3.75 J和48 N;相较于单组分DFP,DFP/H_(2)O_(2)共晶表现出优良的能量特征,爆速和爆压分别为9174 m/s和37.1 GPa,理论比冲达到了238.5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含能材料 吡嗪 自组装 共晶 DFP 双氧水 富氮含能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臻源胶囊入血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分析
20
作者 乐娜 付祥郴 +5 位作者 李一芃 热依塞·努尔买买提 张睿 王林元 胡培丽 张建军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58-1464,共7页
目的:阐明灌胃给予臻源胶囊后大鼠体内吸收入血成分及代谢产物。方法:借助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采用Waters CORTECS^(■) UPLC^(■) T3(2.1 mm×100 mm,1.6μm)色谱柱,以乙腈为流动相A,0.1%甲... 目的:阐明灌胃给予臻源胶囊后大鼠体内吸收入血成分及代谢产物。方法:借助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采用Waters CORTECS^(■) UPLC^(■) T3(2.1 mm×100 mm,1.6μm)色谱柱,以乙腈为流动相A,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进样量为5μL,流速为0.3 mL/min,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处理后的空白血清和给药后0.5、1、2、4 h不同时间点混合血清进行质谱检测。结果:通过Natural Products HR-MS/MS Spectral Library 1.0数据库比对、文献分析以及质谱裂解规律从血清样品中鉴定出18种原型成分和37种代谢产物。结论:本研究初步确定了臻源胶囊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为其质量控制的研究及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臻源胶囊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大鼠 入血成分 原型成分 代谢产物 药效物质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