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3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性及其原创性贡献
1
作者 杨洪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共8页
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及其内在关系,是把握其作为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的关键。其中,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首个核心要义,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是鲜明特色,坚定文化自信和坚守文化主体性是一以贯之的主题,“第二个结... 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及其内在关系,是把握其作为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的关键。其中,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首个核心要义,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是鲜明特色,坚定文化自信和坚守文化主体性是一以贯之的主题,“第二个结合”是根本的方法论,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是纲领性目标。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首要位置,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通过文化建立领导权,其目的在于坚守文化主体性。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的原因,不仅在于文化的中介性力量和再生产作用,还在于民族精神的独立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既是建立和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根本途径,又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来源,从而为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奠定原则、提供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体系性 精髓要义 原创性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岩有利区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2
作者 熊波 许浩 +11 位作者 方朝合 李士祥 唐淑玲 王社教 吴京杰 宋雪静 张璐 王金伟 位湘权 辛福东 唐博宁 龙吟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9-240,共12页
中国干热岩资源丰富,但有利区评价方法以定性为主,且评价指标和标准不一,制约了干热岩的评价效率和勘探进程。基于国内外干热岩地质特征和成因机制的认识,综合干热岩形成的主控因素,通过指标量化分级,应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建立干热岩... 中国干热岩资源丰富,但有利区评价方法以定性为主,且评价指标和标准不一,制约了干热岩的评价效率和勘探进程。基于国内外干热岩地质特征和成因机制的认识,综合干热岩形成的主控因素,通过指标量化分级,应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建立干热岩有利区评价体系和标准。该评价体系以热源、热通道、热储和盖层4类指标为主体,包括莫霍面深度、居里面深度、熔融体或岩浆囊深度、岩浆和火山活动时间、大地热流、地温梯度、地表热异常、地震等级与震源深度、深大断裂分布、热储埋深、盖层类型与厚度共11项评价参数,每项参数分为3个等级,并进一步将该评价体系应用于内蒙古中部地区干热岩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干热岩Ⅰ类有利区面积约为494 km^(2),Ⅱ类有利区面积约为5.7×10^(4) km^(2)。其中,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和洪浩尔舒特凹陷,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热水塘镇、宁城县热水镇及敖汉旗热水汤村为干热岩资源Ⅰ类有利区。此类地区以地下高温熔融体或岩浆囊为优质热源,热储深度较浅,上覆厚层沉积岩作为盖层。该干热岩有利区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有望为中国干热岩选区和开发实践提供新的途径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地热 热储 有利区 评价体系 二连盆地 内蒙古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新时代市场营销创新发展
3
作者 张梓琪 郭国庆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0,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并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新时代我国市场营销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理论指引与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并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新时代我国市场营销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理论指引与行动指南。基于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国市场营销创新发展应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原则,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目标。习近平经济思想从全局出发,高度概括了我国高质量发展动力和市场环境,形成了市场主体论、供给质量论、营商环境论、市场规模论和国际市场论五个基本论断,明确了市场营销创新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发展潜力。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市场营销创新发展要围绕品牌建设、数字营销、绿色消费、文化产业和理论自主五个方面进行战略部署,从而更好地服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经济思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市场营销 创新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Graphab-PLUS模型的生态网络动态评估框架——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
4
作者 李豪 吴明豪 +3 位作者 詹芳芷 李虹烨 张翔 刘志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5,共11页
【目的】探索适应城市动态发展和政策引导下的城市生态网络评估框架,为生态网络的精准化建设提供发展导向和前瞻布局。【方法】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年和202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使用PLUS模型对3种城市发展情景下2035年... 【目的】探索适应城市动态发展和政策引导下的城市生态网络评估框架,为生态网络的精准化建设提供发展导向和前瞻布局。【方法】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年和202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使用PLUS模型对3种城市发展情景下203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模拟,借助Graphab计算不同情景下生态网络的景观连通性指标,构建生态网络动态评估框架,厘清问题并探讨中心城区的生态建设方向。【结果】(1)在总体规划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的扩张强度得到控制,呈现出分散式发展的趋势,整体绿色空间发展状态向好;城市扩张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向周边用地强烈扩张。(2)2005—2020年间,中心城区的连通概率指数(PC)下降了29.1%,城市生态网络有所退化。总体规划发展情景的生态网络状态改善显著,PC涨幅为62.6%;而城市扩张情景加重了生态退化的趋势,PC降幅为38.6%。(3)在个体水平上,连通概率变化指数等级分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总体规划发展情景下,整体网络结构趋于完整,较高等级要素数量增加;城市扩张发展情景下整体网络结构愈发支离破碎,要素等级退化显著。(4)动态评估框架上,中心城区倾向低基底特征,各区网络特征差异显著。【结论】研究通过耦合Graphab-PLUS模型,探索了城市生态网络的评估方法,构建了“基底–韧性–潜力”的三维度动态评估框架,为明确区域生态发展导向和支撑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提出了中心城区生态网络的优化建议:整体上补足区域生态短板,加强东南片区生态建设;在分区优化方面,优先提升海淀区生态网络的整体功能,着重保护石景山区的生态资源,并注重东西城区网络要素的系统性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景观图论 情景模拟 景观连通性 北京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优化的调控路径审视——应对“非均衡发展”现象的南京案例思考
5
作者 陈阳 阳建强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4,共13页
为在高品质存量更新阶段促进旧城中心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对新时期土地混合利用多维度空间特征的理论辨析基础上,跳脱以往局限于用地功能混合的单维度静态评价思路,秉持动态视角,构建宏观、微观双重尺度的演变评价框架,定量解析1978年到2... 为在高品质存量更新阶段促进旧城中心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对新时期土地混合利用多维度空间特征的理论辨析基础上,跳脱以往局限于用地功能混合的单维度静态评价思路,秉持动态视角,构建宏观、微观双重尺度的演变评价框架,定量解析1978年到2019年间南京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多维度空间特征的协同发展状况,审视存量更新阶段调控面临的问题,以及调控措施、机制与成效。评价结果发现,土地混合利用的“非均衡发展”已成为旧城中心区存量更新阶段需要应对的重要问题,以“用地功能混合使用管控”为基础,以“多元可持续发展引导”和“公众参与”为辅助的既有调控政策框架,因缺乏“针对性、保障性、差异性”,无法较好应对“非均衡发展”现象,因此需要建立中心区以及介于“中心区”与“地块”之间尺度的分区管控制度,根据差异化调控目标,制定保障土地混合利用多维度空间特征协同发展的管控与激励机制,并通过动态演变监测实现长远有效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混合利用 旧城中心区 非均衡发展 调控路径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GIS技术在避难场所选址中的应用
6
作者 杨舒 杨振华 +1 位作者 田茗瑜 王琨 《科学技术创新》 2025年第1期84-87,共4页
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GIS技术在选址领域的优势日益显著,目前已成为该领域研究使用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以包头市中心城区现有的中小学操场作为紧急避难场所的备选点,应用LA模型理论,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网络分析方法,构建紧急避难场所... 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GIS技术在选址领域的优势日益显著,目前已成为该领域研究使用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以包头市中心城区现有的中小学操场作为紧急避难场所的备选点,应用LA模型理论,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网络分析方法,构建紧急避难场所配置模型,讨论其作为紧急避难场所的选址情况,并进行数量优化。最终从102个备选点中确定55个点作为紧急避难场所选址点。本研究可为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紧急避难场所区位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空间分析 公共设施区位配置模型(LA模型) 包头市中心城区 紧急避难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地区中深层地源热泵系统运行表现分析
7
作者 张华北 陈翔燕 +3 位作者 金浩然 李锴 张静选 宋伟 《暖通空调》 2025年第1期143-148,86,共7页
对青海省共和县中深层地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实际运行情况展开了研究。通过室内外温度、取水与回灌水温度、供回水温度、能耗和性能系数等数据,综合分析了供热系统实际运行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地热水出水温度存在0.078℃/d的衰减率,为维... 对青海省共和县中深层地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实际运行情况展开了研究。通过室内外温度、取水与回灌水温度、供回水温度、能耗和性能系数等数据,综合分析了供热系统实际运行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地热水出水温度存在0.078℃/d的衰减率,为维持地热动态平衡,取水上限流量为80 m 3/h。此外,天气转暖过程中室外平均温度5℃可看作热泵机组启停节点,关闭地源热泵机组仅靠板式换热器换热,能使系统综合性能系数最大升至8.7,系统能耗降幅达42.9%。本文可为地热供暖系统优化运行及能效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地源热泵 高寒地区 地热水 集中供暖 板式换热器 性能系数(CO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高原湖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驱动因素
8
作者 王绍邦 李志英 +2 位作者 龙晔 杨柳 丁晓焰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7-395,共9页
[目的]探析滇中高原湖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机理,以期为区域乡村发展和空间治理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基于Ripley′s K函数确定带宽的核密度估计、Voronoi图变异系数、景观指数、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95—2020年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 [目的]探析滇中高原湖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机理,以期为区域乡村发展和空间治理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基于Ripley′s K函数确定带宽的核密度估计、Voronoi图变异系数、景观指数、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95—2020年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进而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其驱动因素。[结果](1)滇中高原湖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总体上呈现“数量增加—用地扩张—局部收缩”的演化特征;(2)地形是湖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社会经济多因子复合作用持续驱动聚落空间演化,形成与城镇化进程相关联的阶段性特征;(3)城镇化中后期,各湖泊区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异愈发增强,集聚与收缩现象并存。[结论]乡村振兴背景下,需结合各湖泊区域发展趋势引导乡村功能专业化转型,加强乡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耕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探索人口收缩区域的村庄布局和用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演化 驱动因素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滇中高原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金秋气田侏罗系沙一段有利含气区预测
9
作者 关旭 李建海 +4 位作者 唐青松 韦滕强 张少敏 王小娟 朱讯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41,共11页
针对金秋气田沙溪庙组一段(沙一段)河道砂体普遍致密化、物性差且非均质性强的问题,通过正演模拟优选多种叠前属性,运用三维透视和人工智能反演开展砂体边界、储层和含气性预测,优选致密气开发有利区。结果表明:沙一段Ⅲ、Ⅳ砂组河道最... 针对金秋气田沙溪庙组一段(沙一段)河道砂体普遍致密化、物性差且非均质性强的问题,通过正演模拟优选多种叠前属性,运用三维透视和人工智能反演开展砂体边界、储层和含气性预测,优选致密气开发有利区。结果表明:沙一段Ⅲ、Ⅳ砂组河道最发育,河道集中在西部近物源区,向东宽度明显变窄,Ⅱ砂组和Ⅴ砂组次之,Ⅰ砂组河道数量最少。沙一段储层受分流河道控制明显,Ⅲ砂组和Ⅳ砂组储层厚度普遍大于8 m,呈连片状集中分布在西部JQ8井区,或呈条带状局限分布于东部JQ5H井区,Ⅱ砂组和Ⅴ砂组储层厚度为6~8 m,分别位于西部JQ8井区河道交汇处和东部JQ5H井区分流河道内部。通过人工智能有监督的学习,预测各砂组有利含气区,Ⅲ和Ⅳ砂组含气饱和度高,气藏集中分布在JQ8、JQ5H井区河道交汇处,Ⅱ砂组气藏呈窄条状分布在JQ8和JQ5H井区河道发育区,Ⅴ砂组则局限分布在QL7和JH5井区分流河道内。Ⅲ、Ⅳ砂组河道和储层厚度大,含气饱和度高,是致密气开发重点目的层。研究成果可以为川中地区金秋气田沙一段致密气高效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预测 地震属性 致密砂岩气藏 沙一段 金秋气田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中回风模式下单跨拱形地下车站公共区气流组织模拟分析
10
作者 冯绕 罗燕萍 +1 位作者 李苾嘉 胡自林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5-182,共8页
[目的]单跨拱形地下车站因层高较高,并采用拱形顶板的特殊结构形式,对装修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在合理的气流组织前提下,有必要研究如何减少单跨拱形地下车站公共区的通风空调管线,为装修提供更大创新空间。[方法]以深圳某单跨拱形地... [目的]单跨拱形地下车站因层高较高,并采用拱形顶板的特殊结构形式,对装修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在合理的气流组织前提下,有必要研究如何减少单跨拱形地下车站公共区的通风空调管线,为装修提供更大创新空间。[方法]以深圳某单跨拱形地下车站为例,提出了公共区采用集中回风模式,以及送风管兼排烟功能的设计思路;通过CFD(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模拟分析在相同制冷量和相同送风温差的条件下,单送单回和集中回风两类送回风模式在单跨拱形地下车站公共区内的气流温度和速度分布规律,研究调整集中回风口位置对公共区气流组织的影响,并利用不均匀系数作为效果评价。[结果及结论]地下车站公共区采用集中回风模式,以及送风管兼排烟功能的设计可有效减少公共区的站厅风管数量约50%,截面积约40%,有效减少站台风管截面积约50%;采用公共区集中回风模式,集中回风口单独设置在站台,以及送风管兼排烟功能的布置方式,气流温度和速度分布均达到较优水平,能满足乘客的舒适度要求,可适用于单跨拱形地下车站公共区的气流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单跨拱形地下车站 公共区 气流组织 集中回风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户间传热对供暖用户采暖效果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孙杰 吴宏展 +1 位作者 李文成 吉硕 《区域供热》 2025年第1期125-130,共6页
为改善用户冬季采暖需求,减少户间传热对供暖用户采暖效果的影响,以秦皇岛市昌黎县某小区2号楼为测试对象,通过控制测试房间及周边房间供暖状况来模拟用户供暖季现状,分析户间传热对用户采暖效果的影响因素。测试结果表明:楼上住户是否... 为改善用户冬季采暖需求,减少户间传热对供暖用户采暖效果的影响,以秦皇岛市昌黎县某小区2号楼为测试对象,通过控制测试房间及周边房间供暖状况来模拟用户供暖季现状,分析户间传热对用户采暖效果的影响因素。测试结果表明:楼上住户是否供暖对于测试住户室内温度的影响最大,相邻住户是否供暖对测试住户室内温度的影响较小,而楼下住户是否供暖对于测试住户室内温度几乎无影响;室外温度不同,影响范围也不同,楼上住户供暖对于测试住户室温的影响为1~5.2℃,相邻住户是否供暖对于测试住户室温的影响为0.5~2.5℃;楼下住户是否供暖对于孤岛用户的室内温度的影响很小测试结果可为解决户间传热造成的住户供暖季室内舒适度低的问题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供热 孤岛用户 户间传热 寒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量更新背景下的商业核心区中心绿地改造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五龙汇综合公园改造实践
12
作者 王慧 《住宅产业》 2025年第3期15-22,共8页
在存量用地占比较高,增量空间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存量更新完善城市绿地功能,带动区域整体升级提升,是全球城市中心区存量更新需要共同回答的核心议题,尤其在城市商业核心区域,城市矛盾激化日益严重,具有一定典型性。本文基于江... 在存量用地占比较高,增量空间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存量更新完善城市绿地功能,带动区域整体升级提升,是全球城市中心区存量更新需要共同回答的核心议题,尤其在城市商业核心区域,城市矛盾激化日益严重,具有一定典型性。本文基于江苏省南通市城市副中心五龙汇综合公园改造实践全过程参与的工作经验,梳理提炼存量更新背景下中心绿地改造实践的核心问题及应对措施,并提出市政交通组织、地下空间联动、周边地块耦合、景观品质提升等方面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量更新 商业核心区 中心绿地 改造实践 五龙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产业驱动中心城区更新策略研究——以东伦敦科技城为例
13
作者 周玲娟 杨哲卉 《城市建筑》 2025年第4期82-89,共8页
创新产业不仅是新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城市更新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创新集群在旧城中心加速集聚,促进了中心城区的复兴。在我国经济转型、城市空间存量发展背景下,以创新产业驱动城市更新具有重要意义,但国内尚缺乏成熟的案... 创新产业不仅是新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城市更新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创新集群在旧城中心加速集聚,促进了中心城区的复兴。在我国经济转型、城市空间存量发展背景下,以创新产业驱动城市更新具有重要意义,但国内尚缺乏成熟的案例和经验。本研究在探讨创新产业驱动城市更新的相关概念、形成原因和影响要素的基础上,以东伦敦科技城为对象,梳理其以创新产业驱动中心城旧工业区更新的历程和规划引导,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重点归纳其更新策略,提炼更新模式。在此基础上,总结创新产业驱动中心城区更新的成功经验,包括创新产业协同网络构建、空间环境营造、特色文化环境培育及多主体合作框架的建立,为国内同类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 中心城区 城市更新 东伦敦科技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城区深基坑内道路翻交分区施工研究
14
作者 徐利彬 《建筑施工》 2025年第1期142-146,共5页
为了研究中心城区深基坑内道路翻交分区施工技术,依托实际工程项目,进行了基坑内市政道路翻交基坑分区施工组织筹划,总结了深大基坑内临时道路选线和道路翻交分区施工要点。最终结论为:临时道路路线选择需综合考虑既有交通通行需求和对... 为了研究中心城区深基坑内道路翻交分区施工技术,依托实际工程项目,进行了基坑内市政道路翻交基坑分区施工组织筹划,总结了深大基坑内临时道路选线和道路翻交分区施工要点。最终结论为:临时道路路线选择需综合考虑既有交通通行需求和对施工的影响;道路翻交分区施工筹划时应根据各分区开挖限定条件确定分坑施工顺序,提前考虑相应施工措施,相邻分区满足施工条件后应及时拆除中隔墙进行结构联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区 基坑工程 道路翻交 深基坑分区施工 临时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环境适宜性的益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体检评估及优化研究
15
作者 侯旗伟 古杰 +3 位作者 游经纬 董程程 霍科成 方佳文 《城市学刊》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城市体检评估是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的重要抓手。构建了包含工程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条件、地质资源、水土环境、地质灾害和生态地质环境等5个维度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地块为评价基本单元,对益阳市中... 城市体检评估是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的重要抓手。构建了包含工程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条件、地质资源、水土环境、地质灾害和生态地质环境等5个维度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地块为评价基本单元,对益阳市中心城区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单个要素和总体情况进行了空间统计,采用优化的热点分析方法识别出各要素和总体情况的冷热点区域。整体评估结果表明,益阳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估结果为冷点区域的地块573个,面积1007.13hm²;单要素评估结果表明,益阳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由3704个地块至少在一个维度上为冷点区域。针对5个维度的冷点区域,分门别类地提出政策建议:工程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条件维度的冷点区域应加强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地质资源维度的冷点区域应加强地质资源的保护利用;水土环境维度的冷点区域应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地质灾害维度的冷点区域应适当提高建设项目的工程建设标准;生态地质环境维度的冷点区域应对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治理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检评估 地质环境适宜性 国土空间规划评价 益阳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密集城区排水系统控污提标改造规划研究
16
作者 李硕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5年第1期135-138,共4页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以及规划标准的提高,部分排水系统在初雨污染控制和防汛排涝等方面均存在着短板,系统提标改造的需求日益凸显。但在已建城区,尤其是中心密集城区,受限于建设条件,大范围管网翻排的传统方式改造困难。针对该行业痛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以及规划标准的提高,部分排水系统在初雨污染控制和防汛排涝等方面均存在着短板,系统提标改造的需求日益凸显。但在已建城区,尤其是中心密集城区,受限于建设条件,大范围管网翻排的传统方式改造困难。针对该行业痛点,以上海市新延安东排水系统为例,在研究分析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施工影响小、实施性强的控污提标改造方案。研究表明:通过新建中部调蓄设施及部分小管道翻排,能够巧妙地实现系统内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和防汛提标的双重目标,可为其他中心密集城区的排水系统改造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密集城区 排水系统改造 雨水调蓄设施 初雨控污 防汛提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龙女寺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彭军 刘芳兰 +4 位作者 张连进 郑斌嵩 唐松 李顺 梁新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7-1354,共18页
近年来,川中龙女寺地区JT1井和MX145井等多口钻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展现出茅口组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但由于储层特征及其发育主控因素不清楚,严重制约了龙女寺地区茅口组进一步的油气勘探。以川中龙女寺地区茅口组储层... 近年来,川中龙女寺地区JT1井和MX145井等多口钻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展现出茅口组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但由于储层特征及其发育主控因素不清楚,严重制约了龙女寺地区茅口组进一步的油气勘探。以川中龙女寺地区茅口组储层为对象,开展储层岩性、物性和孔喉结构等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提出了川中龙女寺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龙女寺地区茅口组储层岩性为白云岩及灰岩2类,晶粒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和颗粒灰岩为主要储层岩石类型。白云岩储层可划分为3大类、6个亚类,灰岩储层可划分为4大类、5个亚类。(2)晶间孔、非选择性溶孔和溶洞为茅口组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裂缝-孔洞型储层的构造-溶蚀缝、洞体系储集空间大,分布广泛且连通性好,为有利储层。(3)茅口组储层具有“沉积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构建骨架,岩溶作用-构造作用叠加改造”的形成与发育模式。沉积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和构造作用是优质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角砾白云岩为优质储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控因素 演化模式 储层特征 茅口组 中二叠统 龙女寺地区 四川盆地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蓬莱气区龙王庙组储层特征及其与磨溪—高石梯地区对比 被引量:1
18
作者 邢凤存 刘子琪 +6 位作者 钱红杉 李勇 周刚 张亚 黄茂轩 李成龙 龙虹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0-521,共12页
川中蓬莱气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钻遇良好碳酸盐岩储层,天然气显示好,成为继川中地区安岳大气田后龙王庙组重点勘探区之一,但储层发育规律不明制约了勘探部署。基于最新的钻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系统分析了蓬莱气区龙王庙组储层特征及主控... 川中蓬莱气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钻遇良好碳酸盐岩储层,天然气显示好,成为继川中地区安岳大气田后龙王庙组重点勘探区之一,但储层发育规律不明制约了勘探部署。基于最新的钻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系统分析了蓬莱气区龙王庙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认为,蓬莱气区龙王庙组具有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背景,储层主要分布在龙王庙组中上部;储集岩石类型主要为(残余)颗粒白云岩和结晶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及微裂缝;以低孔低渗储层为主,储层厚度主要介于10~42 m之间。储层发育受控于层序地层、岩性及成岩作用等,进积型准层序组和准层序中上部的(残余)颗粒白云岩和结晶白云岩是储层发育主要部位,大气淡水溶蚀、油气溶蚀作用及破裂作用是核心建设性成岩作用。对比安岳大气田主体区磨溪—高石梯地区,认为储层主控因素相近,主要受颗粒白云岩、溶蚀作用、破裂作用等控制,但蓬莱气区龙王庙组储层具有灰质含量高、陆源碎屑含量多、准同生期暴露弱等特点,寻找准同生期暴露的高能颗粒白云岩和细晶白云岩及表生岩溶改造的白云岩是蓬莱气区重点关注的储层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龙王庙组 下寒武统 蓬莱气区 磨溪—高石梯地区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震旦系大型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闫海军 杨长城 +11 位作者 郭建林 刘曦翔 曹正林 杨东凡 王忠楠 邓惠 张钰祥 杨山 季丽丹 王丽珍 夏钦禹 郑国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9,共12页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气藏为大型古老深层岩溶风化壳型碳酸盐岩气藏,气藏整体表现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集空间小尺度缝洞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强特征,气藏开发面临储层表征难、井位部署和效益开发难度大等系列...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气藏为大型古老深层岩溶风化壳型碳酸盐岩气藏,气藏整体表现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集空间小尺度缝洞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强特征,气藏开发面临储层表征难、井位部署和效益开发难度大等系列挑战。为此,以川中地区安岳气田灯影组气藏为对象,通过地质工程一体技术化攻关,深化了对储层发育特征和成因机理的认识,提出了气藏开发新模式,创建形成了气藏高效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灯影组储层主要为岩溶成因储层,具有“叠合岩溶差异控储”的发育特征;②岩溶储层非均质性强,“溶蚀相成因控储”可精细刻画储层的非均质性;③灯影组气藏宜采用“单井指标叠加论证气藏规模”的开发新模式;④创新形成了“双界面”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定量刻画方法,并指导平面选区,其中Ⅰ+Ⅱ类井比例由评价期的40%提高到方案建设期的100%;⑤创建了小尺度缝洞识别、刻画及表征技术,并指导钻井轨迹设计,测试百万立方米气井比例由开发评价期的41.6%提高到建产期的60%;⑥配套完善了分段酸压工艺技术,高效动用了优质储层,并解放了低品位储层,储层渗透率由改造前的0.62 mD提高到酸压改造后的6.77 mD。结论认为,“十四五”期间,在上述开发技术的支持下,安岳气田由台缘带灯四段高效开发转向长期稳产和台内地区多层系效益开发,蓬莱含气区由单井高产转向区块高产和气藏规模建产,将强力支撑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十四五”末天然气上产500×10^(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安岳气田 蓬莱含气区 震旦系 小尺度缝洞 叠合岩溶 溶蚀相 双界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突出亮点 被引量:21
20
作者 姜长云 《农村金融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共11页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2024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和具体安排,呈现了一系列突出亮点。即:凸显了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深化对“三农”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明确了...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2024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和具体安排,呈现了一系列突出亮点。即:凸显了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深化对“三农”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明确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重视运用战略思维和改革创新,统筹强化软政策引领与硬政策支撑作用,坚持守正创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新招,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更明确措施更有力,强调以坚持“三个提升”为重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一号文件 “三农”工作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千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