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24篇文章
< 1 2 1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内膜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家族成员2、细胞增殖核抗原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翟一阳 马韵翼 +2 位作者 翟俊英 钮红丽 王颖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9-384,共6页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EC)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家族成员2(TIPE2)、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行手术切除的96例EC患者、120例因子宫肌瘤行子宫...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EC)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家族成员2(TIPE2)、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行手术切除的96例EC患者、120例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患者及120例行全子宫切除或刮宫患者的组织标本及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分为EC组、正常子宫内膜组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三组均随访至2023年3月28日。免疫组化法检测三组组织标本中TIPE2、Ki67表达水平,分析TIPE2、Ki67表达水平与EC组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对不良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EC组患者癌组织TIPE2、Ki67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且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P<0.05);EC组织TIPE2、Ki67表达水平在FIGO手术病理分期为Ⅲ期、淋巴结有转移患者中高于Ⅱ期、淋巴结无转移患者(P<0.05),EC组织TIPE2表达水平在Ⅱ期、绝经及ER、PR阴性患者中高于Ⅰ期、未绝经及ER、PR阳性患者(P<0.05);EC组织Ki67表达水平在p53阳性患者中高于p53阴性患者(P<0.05),且EC组织TIPE2、Ki67表达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569,P<0.05)。与不良预后组相比,良好预后组EC组织TIPE2、Ki67表达水平下调(P<0.05),且TIPE2、Ki67表达水平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905显著大于单一检测的AUC(P<0.05),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87.88%,预测价值较高。结论EC组织中TIPE2、Ki67呈高表达水平,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其高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且两者联合检测对EC不良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家族成员2 细胞增殖核抗原 临床病理 预后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4/ERK1/2信号通路在孕酮调节蜕膜基质细胞IL-8表达中的作用
2
作者 赵紫薇 李娜 +2 位作者 杨美霞 宫晓玲 栾兆进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83-1387,共5页
目的:探究TLR4/ERK1/2信号通路在孕酮调节蜕膜基质细胞(DSCs)IL-8表达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原代孕早期人DSCs,分别给予0.01μmol/L、0.1μmol/L和1μmol/L的孕酮处理细胞,Western blot检测IL-8、TLR4、ERK1/2和p-ERK1/2表达... 目的:探究TLR4/ERK1/2信号通路在孕酮调节蜕膜基质细胞(DSCs)IL-8表达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原代孕早期人DSCs,分别给予0.01μmol/L、0.1μmol/L和1μmol/L的孕酮处理细胞,Western blot检测IL-8、TLR4、ERK1/2和p-ERK1/2表达;进一步分别给予TLR4抑制剂TAK-242和ERK1/2抑制剂U0126处理,Western blot检测孕酮+抑制剂组、孕酮组和对照组IL-8的表达。结果:随着孕酮浓度升高,DSCs IL-8的表达逐渐降低,0.01μmol/L孕酮组DSCs IL-8、TLR4和p-ERK1/2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358、P=0.0194和P=0.0471);0.1μmol/L孕酮组DSCs IL-8、TLR4和p-ERK1/2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35、P=0.0040和P=0.0099);1μmol/L孕酮组DSCs IL-8、TLR4和p-ERK1/2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33、P=0.0016和P=0.0050)。孕酮+TAK-242组IL-8表达明显低于孕酮组(P=0.0091);孕酮+U0126组IL-8表达明显低于孕酮组(P=0.0040)。结论:TLR4/ERK1/2信号通路参与孕酮调节DSCs IL-8表达的生理过程,且孕酮通过抑制TLR4表达和ERK1/2磷酸化下调IL-8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R4/ERK1/2信号通路 孕酮 蜕膜基质细胞 IL-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荧光粉Sr_(2)Si_(5)N_(8)∶Eu^(2+)的结构与性能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
3
作者 林莹 高腾 +2 位作者 毋俊颖 庄乃锋 陈文杰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1-186,共6页
运用高温固相法合成掺铕的氮化物荧光粉Sr_(2)Si_(5)N_(8)∶Eu^(2+)。采用X射线衍射仪、能谱仪、荧光光谱仪对合成样品的结构、发光性能等进行研究,利用Rietveld方法对其结构精修,并计算了Sr_(1.84)Si_(5)N_(8)∶Eu^(2+)0.16的色坐标、... 运用高温固相法合成掺铕的氮化物荧光粉Sr_(2)Si_(5)N_(8)∶Eu^(2+)。采用X射线衍射仪、能谱仪、荧光光谱仪对合成样品的结构、发光性能等进行研究,利用Rietveld方法对其结构精修,并计算了Sr_(1.84)Si_(5)N_(8)∶Eu^(2+)0.16的色坐标、色纯度和色温。结果表明:该荧光粉的色坐标为(0.6287,0.3708),落在红光区域,计算得到Sr_(1.84)Si_(5)N_(8)∶Eu^(2+)0.16的色纯度高达100%,具有非常高的纯度,相关色温为2021K,属于暖色光。该荧光粉在298~473K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活化能为0.14eV。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可知Sr_(2)Si_(5)N_(8)和Sr_(2)Si_(5)N_(8)∶Eu^(2+)均为间接带隙结构,Eu的掺杂会在Sr_(2)Si_(5)N_(8)的导带与价带之间产生新的能级,从而充当中间能级的作用,新出现的能级为Eu的4f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_(2)Si_(5)N_(8)∶Eu^(2+) XRD-Rietveld结构精修 发光性能 第一性原理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Bmim][PF_(6)]/ZIF-8混合基质膜的制备及CO_(2)分离性能
4
作者 柳静献 王滨 +1 位作者 朱冕 赫伟东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121,共9页
混合基质膜因其加工性能好、分离效率高的优势在CO_(2)分离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使用溶剂热法制备ZIF-8颗粒,将其与[Bmim][PF6]一同作为分散相,聚偏氟乙烯作为连续相,制备混合基质膜.通过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 混合基质膜因其加工性能好、分离效率高的优势在CO_(2)分离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使用溶剂热法制备ZIF-8颗粒,将其与[Bmim][PF6]一同作为分散相,聚偏氟乙烯作为连续相,制备混合基质膜.通过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对制备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表征,研究ZIF-8含量与跨膜压力差对膜CO_(2)分离性能影响,评估膜长期运行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当ZIF-8在PVDF上的负载量(质量分数)为15%时,膜的CO_(2)分离性能达到最优,CO_(2)渗透系数与CO_(2)/N_(2)选择系数分别为679.26×10^(-7) cm^(3)·cm·cm^(-2)·s^(-1)·MPa^(-1)与4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基质膜 CO_(2)分离 ZIF-8 离子液体 聚偏氟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Mo双原子催化CO_(2)氧化C_(3)H_(8)反应机理的DFT研究
5
作者 高鑫海 王婉楠 +2 位作者 石涛 任瑞鹏 吕永康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5,I0001,I0002,共10页
CO_(2)氧化C_(3)H_(8)脱氢反应可有效抑制过度脱氢现象并提高丙烯产率,但如何设计高效催化剂是关键.本研究构建了Fe/Mo-C_(2)N和Fe/MoS-C_(2)N两种催化剂模型,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探索了C_(3)H_(8)和CO_(2)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机理.研究... CO_(2)氧化C_(3)H_(8)脱氢反应可有效抑制过度脱氢现象并提高丙烯产率,但如何设计高效催化剂是关键.本研究构建了Fe/Mo-C_(2)N和Fe/MoS-C_(2)N两种催化剂模型,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探索了C_(3)H_(8)和CO_(2)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催化剂可以实现FeMo双原子同步活化C_(3)H_(8)和CO_(2),C_(3)H_(8)+CO_(2)→CH_(3)CHCH_(3)+COOH→CH_(3)CHCH_(2)+CO+H_(2)O为最优路径.差分电荷分析结果显示,S掺杂促进了Mo原子向CO_(2)的电荷转移,从而提升催化活性.本研究可为设计CO_(2)氧化C_(3)H_(8)脱氢反应催化剂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原子催化 FeMo DFT C_(3)H_(8) CO_(2) C_(2)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2-羟基苯甲酰氨基)辛酸钠的合成工艺研究
6
作者 张珈豪 程林琳 +3 位作者 卢赵洋 陈骏 孙成钰 裴叔宸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43-1646,共4页
为开发8-(2-羟基苯甲酰氨基)辛酸钠的合成工艺,本文以水杨酰胺为起始原料,经酰化、加成、水解、成盐得到8-(2-羟基苯甲酰氨基)辛酸钠,并对工艺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产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表征确认,总收率为60.4%,HPLC... 为开发8-(2-羟基苯甲酰氨基)辛酸钠的合成工艺,本文以水杨酰胺为起始原料,经酰化、加成、水解、成盐得到8-(2-羟基苯甲酰氨基)辛酸钠,并对工艺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产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表征确认,总收率为60.4%,HPLC纯度为99.696%。该工艺操作简单,原料廉价、条件温和、绿色环保,适合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2-羟基苯甲酰氨基)辛酸钠 合成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容量正极材料Cr_(8)O_(2)1 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7
作者 周航毅 侯宏英 +2 位作者 吕安 吴润杰 廖浪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19,共5页
Cr_(8)O_(2)1的理论比容量(642 mAh/g)和工作电位[3.0 V(vs.Li+/Li)]较高,成为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以CrO_(3)为原料,在空气气氛中经煅烧工艺制备纯相Cr_(8)O_(2)1晶体粉末,利用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SEM及电... Cr_(8)O_(2)1的理论比容量(642 mAh/g)和工作电位[3.0 V(vs.Li+/Li)]较高,成为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以CrO_(3)为原料,在空气气氛中经煅烧工艺制备纯相Cr_(8)O_(2)1晶体粉末,利用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SEM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研究产物的微观形貌、结构、元素组成及储锂性能。Cr_(8)O_(2)1粉末由平均粒径5μm的不规则颗粒组成,结晶度和纯度高。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1.0 C放电至1.5 V时,首次放电比容量和比能量分别达到366.5 mAh/g和1008.4 W·h/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Cr_(8)O_(2)1 正极材料 固体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助剂对MIL-68(Al)负载CuZnAl催化剂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黄兆雄 任璐 +5 位作者 郑利斌 王斌 李晶 郭建平 温月丽 黄伟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109,共9页
以廉价的CuZnAl催化剂催化CO_(2)加氢合成甲醇是节能减排、缓解能源短缺的潜在途径之一,但目前仍存在催化剂的甲醇选择性和稳定性较低等问题。以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和稳定性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IL-68(Al)作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u ZnA... 以廉价的CuZnAl催化剂催化CO_(2)加氢合成甲醇是节能减排、缓解能源短缺的潜在途径之一,但目前仍存在催化剂的甲醇选择性和稳定性较低等问题。以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和稳定性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IL-68(Al)作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u ZnAl催化剂(CZ-MIL),然后分别用碱助剂NaOH、2,6-吡啶二羧酸(PDA)和四硼酸钠(Na_(2)B_(4)O_(7))调控CZ-MIL的酸碱性,研究了碱助剂对催化剂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性能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弱碱性助剂Na_(2)B_(4)O_(7)对催化剂酸碱性有相对较好的调节效果,在原料气中V(H2):V(CO_(2))为3:1、原料气总流量为100 mL/min、温度为250℃,以及压力为3 MPa下反应168 h,该催化剂的甲醇选择性、CO_(2)转化率和甲醇时空产率分别为54.94%、2.94%和29.54 mg/(mL·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甲醇 CuZnAl催化剂 碱助剂 酸碱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2-TAMs源性TGF-β1抑制CD8^(+)T细胞免疫功能并促进食管癌进展
9
作者 陈素芳 任祎琳 +7 位作者 杨凯歌 井玉莹 陈凯 段余钡 罗成华 王良海 杨兰 胡建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1-860,共10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肿瘤微环境中M2样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like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M2-TAMs)介导CD8^(+)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多重荧光免疫组化分析食管癌组织免疫细胞分布情况;建立体外共培养体系,流式细胞术及活死细胞... 目的:探讨食管癌肿瘤微环境中M2样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like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M2-TAMs)介导CD8^(+)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多重荧光免疫组化分析食管癌组织免疫细胞分布情况;建立体外共培养体系,流式细胞术及活死细胞染色检测M2-TAMs对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GEPIA数据库分析PDCD1表达在食管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以及编码基因的表达相关性;免疫组化检测食管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法检测加入TGF-β1抑制剂后CD8^(+)T细胞的PD-1、IFN-γ和TNF-α的表达。结果:与早期(I期)食管癌患者相比,中晚期(II~IV期)患者肿瘤组织中CD4^(+)T细胞、CD8^(+)T细胞、Tregs及M2-TAMs浸润数量存在动态变化且相互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M2-TAMs与Tregs的分布与患者不良预后正相关(P<0.05);CD8^(+)T细胞分布与患者不良预后负相关(P<0.05);而CD4^(+)T细胞分布与患者临床预后无显著相关性(P>0.05)。CD8^(+)T细胞与M2-TAMs共培养后CD107a、颗粒酶B、IFN-γ和TNF-α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均P<0.01);且M2-TAMs处理后CD8^(+)T细胞与食管癌细胞共培养后,食管癌细胞凋亡减少。PDCD1的高表达与患者的预后不良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CD8A与PDCD1、TGF-β1与CD274基因表达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TGF-β1与CD163+细胞的免疫浸润及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M2-TAMs与CD8^(+)T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加入TGF-β1抑制剂后,CD8^(+)T细胞的PD-1表达显著下调,IFN-γ和TNF-α分泌显著增多(P<0.01)。结论:食管癌肿瘤微环境中M2-TAMs源性TGF-β1抑制CD8^(+)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肿瘤微环境 M2样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CD8^(+)T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IF-8@亚胺核壳材料构建及其高效分离沼气中CO_(2)性能研究
10
作者 何苗 孙德贇 +3 位作者 徐洪雪 易群 马倩 史利娟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03-1211,共9页
构建高性能吸附剂分离沼气中的CO_(2)是提升沼气利用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吸附法中胺固载多孔材料存在的气体分离选择性较低、脱附能耗高的问题,本工作通过动态亚胺组装将对苯二甲醛和三乙烯四胺组装形成大尺寸超分子亚胺聚合物... 构建高性能吸附剂分离沼气中的CO_(2)是提升沼气利用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吸附法中胺固载多孔材料存在的气体分离选择性较低、脱附能耗高的问题,本工作通过动态亚胺组装将对苯二甲醛和三乙烯四胺组装形成大尺寸超分子亚胺聚合物,进而负载于一种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8外表面,构建了ZIF-8@TP-X核壳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研究发现,TP在ZIF-8外表面形成了厚度为10 nm的完整包覆层,且未堵塞ZIF-8孔道。亚胺壳层提供大量的CO_(2)氢键吸附位点,耦合ZIF-8良好的孔隙率和大比表面积,使得CO_(2)吸附容量达29.3 cm^(3)/g,明显高于ZIF-8的15.3 cm^(3)/g;CO_(2)/CH_(4)分离选择性达到130,约为ZIF-8的45倍。TP中亚胺键上N原子相较于有机胺基中N原子的电子云密度更低,使得该材料具有较低的CO_(2)吸附热(36.5 kJ/mol)。该材料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F-8 亚胺 核-壳结构 CO_(2)吸附 CO_(2)/CH_(4)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通过IL-9对Treg及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杨蕊雪 曾雪娇 曲建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73-679,共7页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及白细胞介素9(IL-9)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了解ILC2通过IL-9对调节性T细胞(Treg)、CD8^(+)T细胞及CLL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初诊CLL患者及24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及白细胞介素9(IL-9)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了解ILC2通过IL-9对调节性T细胞(Treg)、CD8^(+)T细胞及CLL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初诊CLL患者及24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ILC2、Treg水平,检测其中28例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8^(+)T细胞内颗粒酶B及穿孔素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IL-9水平。免疫磁珠分选患者与健康对照者ILC2细胞后分别培养,ELISA测两组培养上清中IL-9水平。磁珠分选CLL患者ILC2与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加入人慢性B细胞白血病(MEC-1)细胞共培养,其中一组加入IL-9抗体,另一组不加。培养72 h后流式细胞术分别测两组Treg比例、Treg上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蛋白(TIGIT)、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CD8^(+)T细胞内颗粒酶B、穿孔素;ELISA检测培养上清的IL-9水平;AnnexinⅤ-PI法测MEC-1细胞凋亡。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LL组ILC2、Treg、IL-9水平增加明显;CLL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的颗粒酶B及穿孔素水平呈正相关;分选ILC2培养后CLL组培养上清IL-9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上升。细胞实验中,加入IL-9抗体组Treg上PD-1、TIGIT水平明显下降,CD8^(+)T细胞内颗粒酶B水平明显上升;加入IL-9抗体组培养上清ELISA结果提示IL-9水平明显下降。加入IL-9抗体组MEC-1细胞早期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结论在CLL中,ILC2通过IL-9对CD8^(+)T细胞及Treg均有影响,可减弱CD8^(+)T细胞抗肿瘤作用,增强Treg的免疫抑制作用,在CLL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白细胞介素9(IL-9) 调节性T细胞(Treg) CD8^(+)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Zn^(2+)固载硅胶整体柱对8-羟基-2′-脱氧鸟苷固相微萃取性能研究
12
作者 彭传云 袁慕坤 +5 位作者 李舒琪 刘红燕 张少文 吴春来 赵丹 苗亚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6,共8页
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常用于评价个体DNA氧化损伤,是一个典型的生物标记物.利用溶胶凝胶法通过自组装技术分别将Cu^(2+)和Zn^(2+)固载到硅胶中,应用于复杂样品中痕量8-OHdG的固相微萃取(SPME).在优化后的萃取条件下,结合高效液... 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常用于评价个体DNA氧化损伤,是一个典型的生物标记物.利用溶胶凝胶法通过自组装技术分别将Cu^(2+)和Zn^(2+)固载到硅胶中,应用于复杂样品中痕量8-OHdG的固相微萃取(SPME).在优化后的萃取条件下,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HPLC-UV),构建了尿样中8-OHdG的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Cu^(2+)和Zn^(2+)固载硅胶整体柱对8-OHdG的富集倍数分别达到61.64和51.20,具有良好的萃取性能;新建立SPME-HPLC-UV分析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91~100和1.22~100 nmol·L^(-1),R^(2)>0.99,方法的检测限LODs(S/N=3)为0.31和0.42 nmol·L^(-1).3个浓度加标实验显示,基于Cu^(2+)固载硅胶整体柱建立的分析方法加标回收率在91.5%和102.0%之间,日内和日间RSDs在2.7%至9.7%之间(n=3).说明构建的SPME-HPLC-UV分析方法可以灵敏、可靠、准确地检测实际尿样中的8-OHd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固载硅胶整体柱 Zn^(2+)固载硅胶整体柱 溶胶-凝胶 固相微萃取 8-OHd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L-苹果酸-Na_(2)S_(2)O_(8)耦合体系下废旧磷酸锰铁锂正极粉选择性浸出工艺研究
13
作者 刘勇奇 巩勤学 +3 位作者 周启 郑宇 杨云广 唐红辉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167,共5页
以废旧磷酸锰铁锂正极粉为原料,采用DL-苹果酸-Na_(2)S_(2)O_(8)耦合浸出体系选择性回收锂、锰、铁金属,考察DL-苹果酸浓度、Na_(2)S_(2)O_(8)与磷酸锰铁锂物质的量比、液固比L/S、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对锂、铁、锰、磷浸出率影响,并对... 以废旧磷酸锰铁锂正极粉为原料,采用DL-苹果酸-Na_(2)S_(2)O_(8)耦合浸出体系选择性回收锂、锰、铁金属,考察DL-苹果酸浓度、Na_(2)S_(2)O_(8)与磷酸锰铁锂物质的量比、液固比L/S、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对锂、铁、锰、磷浸出率影响,并对耦合体系浸出渣进行了SEM、XRD分析,对浸出液成分进行FTIR分析。结果表明:在DL-苹果酸浓度0.4 mol/L、Na_(2)S_(2)O_(8)与磷酸锰铁锂物质的量比0.4、液固比15 mL/g、浸出温度30℃、浸出时间3 h条件下,锂、铁、锰、磷浸出率分别为98.76%、2.37%、96.89%、52.45%,浸出液中锂、铁、锰、磷质量浓度分别为2.98、0.21、12.66、6.52 g/L;浸出渣主要成分为磷酸铁,浸出过程DL-苹果酸与Mn^(2+)形成配合物溶于浸出液,实现铁锰高效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电池回收 废旧磷酸锰铁锂 正极粉 Na_(2)S_(2)O_(8) DL-苹果酸 选择性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尿液中血栓素A_(2)的3种代谢物和8-异前列腺素F_(2α)
14
作者 刘思佳 赵福荣 +4 位作者 张亚莲 孙晓宇 张萌萌 侯琨 曹云峰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8-154,共7页
建立了同时测定人体尿液中血栓素A_(2)的3种代谢物(2,3-地诺血栓素B_(2)、11-脱氢-2,3-地诺血栓素B_(2)和11-脱氢血栓素B_(2))和8-异前列腺素F_(2α)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尿液经盐酸酸化至pH 2.0~4.0,经C18固相萃取柱净... 建立了同时测定人体尿液中血栓素A_(2)的3种代谢物(2,3-地诺血栓素B_(2)、11-脱氢-2,3-地诺血栓素B_(2)和11-脱氢血栓素B_(2))和8-异前列腺素F_(2α)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尿液经盐酸酸化至pH 2.0~4.0,经C18固相萃取柱净化后测定。使用ACQUITY UPLC^(■) BEH Phenyl色谱柱(50 mm×2.1 mm,1.7μm),以含0.002%氨水的2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和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4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负离子和多反应监测模式下分析4 min,内标法定量。4种目标化合物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9;方法检出限为2,3-地诺血栓素B_(2)0.02 ng/mL,其余目标化合物0.01 ng/mL;定量限为2,3-地诺血栓素B_(2)0.1 ng/mL,其余目标化合物0.05 ng/mL;实际尿液中,4种目标物在定量限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为91.48%~104.87%,低、中、高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为92.95%~104.90%,日内精密度为2.79%~13.01%,日间精密度为4.45%~13.67%。应用该方法测定健康人群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栓素A_(2)的3种代谢物和8-异前列腺素F_(2α)的含量,并用肌酐进行校正。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诊断,血栓素A_(2)(血栓素A_(2)的3种代谢物加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9,8-异前列腺素F_(2α)的AUC为0.775,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有望辅助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筛查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2 3-地诺血栓素B_(2) 11-脱氢-2 3-地诺血栓素B_(2) 11-脱氢血栓素B_(2) 8-异前列腺素F_(2α) 尿液 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苏54区块山2—盒8段河流相沉积特征及演化
15
作者 杨顺智 庞军刚 +4 位作者 笱顺超 李昊隆 王赞 张杰 袁晓琪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8-1113,共16页
苏里格气田苏54区块的勘探开发目标逐渐转向气水同层、含水气层,表现出高含水井逐渐增多、有效砂体连通性差、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等特点,且对主力层位盒8、山1及山2段沉积相类型、沉积演化等方面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应用沉积... 苏里格气田苏54区块的勘探开发目标逐渐转向气水同层、含水气层,表现出高含水井逐渐增多、有效砂体连通性差、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等特点,且对主力层位盒8、山1及山2段沉积相类型、沉积演化等方面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应用沉积学理论,基于岩心相标志特征,结合测井相分析,开展了单井及对比剖面相分析,分析了河流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并统计各段(亚段)砂体厚度与地层厚度比值(砂地比),以砂地比30%为边界,绘制了沉积微相河床心滩或边滩砂体边界。研究认为,苏54区块山2—盒8段属于河流相沉积,其中早期(山2、山1段)及晚期(盒8上亚段)主要发育曲流河边滩及河漫滩,而中期(盒8下亚段)发育辫状河心滩及泛滥平原。边滩表现为高幅锯齿状或光滑状钟形;心滩主要表现为锯齿状箱形或光滑状箱形。其中,盒8下段砂体厚度大,平面展布范围广,河道发育规模大,叠加型砂体发育。山2及山1段曲流河的边滩沉积砂体垂向上叠置,横向上连片,其中山1段部分井区砂体发育,砂体厚层叠置较为常见。心滩和边滩为研究区上古生界天然气聚集的主要储集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古地理演化 2—盒8 苏里格气田 苏54区块 鄂尔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on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s over Ni-based catalysts for CH_(4)-CO_(2)reforming reaction
16
作者 SUN Kai JIANG Jianfei +4 位作者 LIU Zixuan GENG Shiqi LIU Zhenmin YANG Jiaqian LI Shasha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4-451,共18页
With ongoing global warming and increasing energy demands,the CH_(4)-CO_(2)reforming reaction(dry reforming of methane,DRM)has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as a promising carbon capture and utilization technology.Ni... With ongoing global warming and increasing energy demands,the CH_(4)-CO_(2)reforming reaction(dry reforming of methane,DRM)has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as a promising carbon capture and utilization technology.Nickel-based catalysts are renowned for their outstanding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in this process.The impact of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MSI),on Ni-based catalyst performance has been extensively researched and debated recently.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MSI on Ni-based catalysts and their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ulation strategies in catalytic reactio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SI,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arriers(metal oxides,carbon materials and molecular sieves,etc.)are introduced on the dispersion and surface structure of Ni active metal particles,and the effect of MSI on th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DRM reactions on Ni-based catalysts is discussed in detail.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controlling MSI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and durability of nickel-based catalysts in CH_(4)-CO_(2)reforming,advancing cleaner energy technolo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utilization CH_(4)-CO_(2)reforming Ni-based catalysts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s suppor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 temperature shock synthesis of Ni-N-C single-atom catalysts for efficient CO_(2)electroreduction to CO
17
作者 PANG Peiqi XU Changjian +5 位作者 LI Ruizhu GAO Na DU Xianlong LI Tao WANG Jianqiang XIAO Guoping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62-1172,共11页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CO_(2))to carbon monoxide(CO)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High selective and low-cost catalysts for th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have r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CO_(2))to carbon monoxide(CO)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High selective and low-cost catalysts for th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have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In contrast to the conventional tube furnace method,the high-temperature shock(HTS)method enables ultra-fast thermal processing,superior atomic efficiency,and a streamlined synthesis protocol,offering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single-atom catalysts(SACs).The reports have shown that nickel-based SACs can be synthesized quickly and conveniently using the HTS method,making their application in CO_(2)reduction reactions(CO_(2)RR)a viable and promising avenue for further exploration.In this study,the effect of heating temperature,metal loading and different nitrogen(N)sources on the catalyst morphology,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and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were investigated.Under optimal conditions,0.05Ni-DCD-C-1050 showed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reducing CO_(2)to CO,with CO selectivity close to 100%(−0.7 to−1.0 V vs RHE)and current density as high as 130 mA/cm^(2)(−1.1 V vs RHE)in a flow cell under alkalin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high temperature shock method single atom catalysts coordin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oxymonosulfate Activation by CoFe_(2)O_(4)/MgAl-LDH Catalyst for the Boosted Degradation of Antibiotic
18
作者 LI Jianjun CHEN Fangming +5 位作者 ZHANG Lili WANG Lei ZHANG Liting CHEN Huiwen XUE Changguo XU Liangji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0-448,I0022-I0024,共12页
Owing to outstanding hydrophilicity and ionic interaction,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have emerged as a promising carrier for high performance catalysts.However,the synthesis of new specialized catalytic LDHs for d... Owing to outstanding hydrophilicity and ionic interaction,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have emerged as a promising carrier for high performance catalysts.However,the synthesis of new specialized catalytic LDHs for degradation of antibiotics still faces some challenges.In this study,a CoFe_(2)O_(4)/MgAl-LDH composite catalyst was synthesized using a hydrothermal coprecipitation method.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reveals that the surface of MgAl-LDH is covered with nanometer CoFe_(2)O_(4) particles.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CoFe_(2)O_(4)/MgAl-LDH is 82.84 m^(2)·g^(-)1,which is 2.34 times that of CoFe_(2)O_(4).CoFe_(2)O_(4)/MgAl-LDH has a saturation magnetic strength of 22.24 A·m^(2)·kg^(-1) facilitating efficient solid-liquid separation.The composite catalyst was employed to activate peroxymonosulfate(PMS)for the efficient degradation of 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TCH).It is found that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oFe_(2)O_(4)/MgAl-LDH significantly exceeds that of CoFe_(2)O_(4).The maximum TCH removal reaches 98.2%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TCH]=25 mg/L,[PMS]=1.5 mmol/L,CoFe_(2)O_(4)/MgAl-LDH=0.20 g/L,pH 7,and T=25℃).Coexisting ions in the solution,such as SO_(4)^(2-),Cl-,H_(2)PO_(4)^(-),and CO_(3)^(2-),have a negligible effect on catalytic performance.Cyclic tes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oFe_(2)O_(4)/MgAl-LDH remains 67.2%after five cycles.Mechanism investigations suggest that O_(2)^(•-)and ^(1)O_(2) produced by CoFe_(2)O_(4)/MgAl-LDH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catalytic degra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ic composite catalyst PEROXYMONOSULFATE CoFe_(2)O_(4)/MgAl-LDH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 antibiot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x2PixHD和Star-CAA-YOLOv8的双端故障行波定位方法
19
作者 丁璨 蒋长桦 +1 位作者 王斐 马鹏程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57-166,共10页
针对传统故障行波法应用在输电线路中,采样设备的采样频率较低、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对抗生成网络与神经网络的双端行波故障定位算法。该方法利用小波变换提取故障行波低采样率下的初始波头时域特征,以图像的形式输入Pix2Pi... 针对传统故障行波法应用在输电线路中,采样设备的采样频率较低、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对抗生成网络与神经网络的双端行波故障定位算法。该方法利用小波变换提取故障行波低采样率下的初始波头时域特征,以图像的形式输入Pix2PixHD,输出得到高采样率下的初始行波时域特征,进而提升故障定位精度。最后,针对行波检测提出一种Star-CAA-YOLOv8模型,对生成图像进行质量评估,并以实例分割功能实现自动化读取行波到达时间,解决图像带来的读数不便问题。1 MHz采样率下的故障行波图像经过Pix2PixHD输出得到2 MHz采样率下的故障行波图像,故障定位的绝对误差最高缩小83.33%,相对误差最高缩小84.44%。此外,该方法还具有缩小更低误差的可能性。多次仿真对比实验表明,所提方法能够精准地获取高采样率下的故障数据,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端行波 故障定位 小波变换 Pix2PixHD YOLOv8 StarNet CAA 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3 、 N2和N8亚型禽流感病毒三重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20
作者 黄青红 谢芝勋 +5 位作者 李孟 李丹 罗思思 张民秀 谢丽基 余丹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为快速鉴别检测H3、N2和N8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H3、N2、N8亚型AIV的三重RT-LAMP(triplex reverse transcript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tRT-LAMP)方法。根据NCBI中H3、N2和N... 为快速鉴别检测H3、N2和N8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H3、N2、N8亚型AIV的三重RT-LAMP(triplex reverse transcript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tRT-LAMP)方法。根据NCBI中H3、N2和N8亚型AIV的NA基因保守序列分别设计3套LAMP引物,同时还设计了与FIP的F1c反向互补的荧光探针(FD),并通过退火的方式将FD结合到标记淬灭基团的FIP(FIP)上,形成FIP-FD复合探针后的荧光被淬灭,当FD与FIP分离后,可检测到荧光信号。通过优化反应温度、特异性、敏感性、干扰性和临床样品检测等成功建立了同时检测H3、N2、N8亚型AIV的tRT-LAMP方法。该方法只需要67℃恒温条件就能准确检测和鉴别AIV的3种不同目的基因,且检测其他相关的禽类病原时不产生非特异性扩增;每反应管检测H3、N2和N8亚型AIV最低限度分别为756、735、790 copies/μL,不同浓度模板之间互不干扰;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tRT-LAMP结果与RT-qPCR及测序结果完全一致。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快速、经济、灵敏和特异的优点,扩增结果还可直接肉眼观察,可应用于临床同时检测H3、N2和N8亚型禽流感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荧光RT-LAMP H3N8亚型禽流感 H3N2亚型禽流感 复合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