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1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ase study on behaviors of composite soil nailed wall with bored piles in a deep excavation 被引量:7
1
作者 ZHU Feng-bin MIAO Lin-chang +1 位作者 GU Huan-da CHENG Yue-h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7期2017-2024,共8页
A complete case of a deep excavation was explored.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working conditions, a 3D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procedure is used to simulate a deep excavation supported by the composite soil nailed w... A complete case of a deep excavation was explored.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working conditions, a 3D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procedure is used to simulate a deep excavation supported by the composite soil nailed wall with bored piles in soft soil. The modified cam clay model is employed as 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of the soil 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from the numerical analysis are fitted well with the field data, which indicate that the research approach used is reliable. Based on the field data and numerical results of the deep excavation supported by four different patterns of the composite soil nailed wall, the significant corner effect is founded in the 3D deep excavation. If bored piles or soil anchors are considered in the composite soil nailed wall, they are beneficial to decreasing deformations and internal forces of bored piles, cement mixing piles, soil anchors, soil nailings and soil around the deep excavation. Besides, the effects due to bored piles are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ose deduced from soil anchors. All mentioned above prove that the composite soil nailed wall with bored piles is feasible in the deep exca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excavation 3D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bored pile composite soil nailed wall corner effect DEFORMATION internal for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estimation and reliability control of quality assurance for bored piles
2
作者 赵文艺 徐志军 +1 位作者 郑俊杰 边晓亚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1148-1157,共10页
A systematic method was proposed to estimate the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defective piles(OPDP) from a site according to quality assurance inspection. The OPDP was firstly suggested as the criterion to weight the per... A systematic method was proposed to estimate the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defective piles(OPDP) from a site according to quality assurance inspection. The OPDP was firstly suggested as the criterion to weight the performance of a pile foundation. Its prior distribution and updating distribution were deduced to follow Beta distributions. To calibrate the OPDP, a dynamic estim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ior mean and variance and updating mean and variance. Finally, a reliability-control method dealing with uncertainties arising from quality assurance inspection was formalized to judge whether all the bored piles from a site can be accepted. It is exemplified that the OPDP can be substantially improved when more definite prior information and sampling formation become available. For the example studied herein, the Bayesian estimator of updating variance for OPDP is reduced from 0.0037 to 0.0014 for the first inspection, from 0.0014 to 0.0009 for the second inspection, and with less uncertainty by incorporating experience in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red piles quality assurance inspection reliability control occurrence probability Bayesian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涌潮冲击桩柱体最大压强及最大载荷的计算方法
3
作者 王旭 屈科 +1 位作者 杨元平 王超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103,共14页
涌潮是一种蕴含着巨大能量的特殊强非线性间断流,因此涌潮区域内桥墩等桩柱体建筑物会受到极大的涌潮冲击力,可能会对桩柱体等涉水结构造成严重毁坏。基于开源程序OpenFOAM和wave2Foam构建高精度涌潮数值水槽,求解雷诺平均的Navier-Sto... 涌潮是一种蕴含着巨大能量的特殊强非线性间断流,因此涌潮区域内桥墩等桩柱体建筑物会受到极大的涌潮冲击力,可能会对桩柱体等涉水结构造成严重毁坏。基于开源程序OpenFOAM和wave2Foam构建高精度涌潮数值水槽,求解雷诺平均的Navier-Stokes方程。首先,进行高精度涌潮数值水槽计算涌潮传播、演变及与桩柱体相互作用的能力;然后,数值计算涌潮与桩柱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涌潮传播、演变及桩柱体结构动力响应特性的变化规律,并阐明不同形态涌潮与桩柱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涌潮复杂水动力特性机理;最后,系统分析不同涌潮高度、潮前水深、桩柱体斜置角度和作用方向对涌潮水动力载荷和最大冲击压强的影响。结果表明:涌潮与桩柱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涌潮最大水动力载荷和最大冲击压强随着涌潮高度的增加显著增加,呈现出线性增大趋势;波状涌潮和弱旋滚涌潮的最大水动力载荷和最大冲击压强随潮前水深的增大而增大,然而强漩滚涌潮冲击桩柱体时的最大水动力载荷和最大冲击压强随潮前水深的变化没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涌潮冲击桩柱体过程中,相比垂直桩柱体涌潮对正向斜置桩柱体作用的水动力载荷较小,且最大冲击压强的大小也因桩柱体的斜置发生了明显的减小现象。基于对涌潮最大水动力载荷和最大冲击压强数据结果进行系统整理,结合理论特性分析,提出适合不同形态涌潮冲击桩柱体时的最大水动力载荷和涌潮最大冲击压强的理论计算公式。为强潮区域桥梁基础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涌潮 桩柱体 水动力特性 理论分析 wave2Fo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主桥5号墩φ6.3 m超大直径钻孔桩施工技术 被引量:1
4
作者 彭颇 吕晓平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4,共7页
甬舟铁路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主桥为主跨1 488 m的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5号墩采用18根φ6.3 m超大直径钻孔桩基础,桩长84 m,采用C45水下混凝土,单桩混凝土方量约3 000 m^(3)。5号墩墩位处水深流急,地质条件复杂,结合桥位处复杂海洋环境... 甬舟铁路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主桥为主跨1 488 m的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5号墩采用18根φ6.3 m超大直径钻孔桩基础,桩长84 m,采用C45水下混凝土,单桩混凝土方量约3 000 m^(3)。5号墩墩位处水深流急,地质条件复杂,结合桥位处复杂海洋环境和主体结构特点,5号墩基础平台施工后,采用引孔跟进法埋设钢护筒,在钢护筒内扩孔,采用液压冲击锤插打钢护筒,跟进至设计标高,解决了深水裸岩地质条件下钢护筒埋设难题;钻孔桩采用旋挖钻机分级成孔或全回转钻机全断面一次成孔,解决了超大直径钻孔桩成孔难题;钢筋笼采用长线法制作,利用400 t龙门吊翻身、对接、下放,采用悬挂环进行支撑及悬挂定位,解决了带中心钢管的超大直径钢筋笼施工难题;桩基水下混凝土采用双导管法灌注工艺,解决了超大直径钻孔桩混凝土灌注难题。采用超声波自动循测仪RSM-SY7(F)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表明18根φ6.3 m超大直径钻孔桩均为Ⅰ类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铁路两用桥 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 超大直径钻孔桩 钢护筒 钢筋笼 分级成孔 双导管灌注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区静钻根植桩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5
作者 龚晓南 罗子昂 +1 位作者 周佳锦 张日红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83-1792,共10页
静钻根植桩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植入桩,近年来在中国东部沿海软土地区得到了一些成功应用。然而目前不同类型植入桩规范中计算侧阻时桩身直径的选取标准不同;此外,植入桩的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取值主要参照预制桩参数予以修正,目前针... 静钻根植桩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植入桩,近年来在中国东部沿海软土地区得到了一些成功应用。然而目前不同类型植入桩规范中计算侧阻时桩身直径的选取标准不同;此外,植入桩的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取值主要参照预制桩参数予以修正,目前针对修正系数取值的研究较少。基于静钻根植桩的荷载传递机理,结合6组静钻根植桩静载试验数据分析了侧阻计算时静钻根植桩的桩身直径取值标准,随后通过静钻根植桩与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对比,推算出不同类型土体中静钻根植桩的侧阻修正系数;基于33组静钻根植桩静载试验数据,推算出了静钻根植桩的桩端扩大头的端阻修正系数取值。最后通过30组静钻根植桩的现场试验数据验证了所提出静钻根植桩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和推荐计算参数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以为静钻根植桩等植入桩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钻根植桩 抗压承载力 统计分析 桩侧摩阻力 桩端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脉冲反射超深钻孔灌注桩浇筑界面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汪进超 刘厚成 +3 位作者 韩增强 胡胜 唐冬云 陈明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2,150,共11页
超深钻孔灌注桩的浇筑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针对传统混凝土浇筑界面检测方法在测试效率与稳定性方面存在的技术不足,提出一种基于超声波全脉冲反射的超深钻孔灌注桩混凝土界面检测方法。首先,通过构建能够... 超深钻孔灌注桩的浇筑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针对传统混凝土浇筑界面检测方法在测试效率与稳定性方面存在的技术不足,提出一种基于超声波全脉冲反射的超深钻孔灌注桩混凝土界面检测方法。首先,通过构建能够解决灌注桩混凝土界面实时检测的超声波全脉冲反射技术体系,来实现技术方法的仪器设备研制与理论模型分析;随后,结合全脉冲信号的声学特征,提出目标信号识别方法,来精准定位斜面与标定反射回波的信号前缘时刻;最后,通过形成目标回波信号校验准则,来有效区分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的钻孔内介质声学特征;同时,本文结合实地测试数据,来验证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通过本文方法研究,说明本文方法能够实现考虑浮浆层的超深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浇筑界面检测,有助于提高测试效率与稳定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灌注桩 界面检测 超声波反射 信号识别 检测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4号主墩基础施工关键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尚谦 何明辉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主桥为(127.5+131+988+131+127.5)m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4号主墩承台为矩形-哑铃形,平面尺寸88.6 m×42.5 m,厚7.0 m,下设64根直径3.0 m钻孔灌注桩基础,桩长79 m。4号主墩基础采用U形无内支撑预应力锚索围堰方案... 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主桥为(127.5+131+988+131+127.5)m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4号主墩承台为矩形-哑铃形,平面尺寸88.6 m×42.5 m,厚7.0 m,下设64根直径3.0 m钻孔灌注桩基础,桩长79 m。4号主墩基础采用U形无内支撑预应力锚索围堰方案施工,围堰设计为U形开口结构,不设内支撑,在围堰内部设置2批锚索,U形开口结构上游侧长81.1 m、江心侧长129.0 m、下游侧长52 m,围堰高度上分3节,平面分为11个节段(A、K节段为混凝土结构,B~J节段为钢结构)。施工U形无内支撑预应力锚索围堰时,充分利用山体与围堰共同形成挡水结构,减少了对临江山体的开挖;在围堰施工区域局部筑岛,确保了围堰双壁底节在无水条件下安装并浇筑扩大基础混凝土,提高了围堰与河床抗滑移性能。钻孔桩采用旋挖钻机两级钻进、干湿混合成孔的施工技术,缩短了钻孔桩施工工期,有效解决了4号主墩基础在半岸、半水状态且深埋岩层下施工难度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铁路两用桥 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 钻孔灌注桩基础 U形无内支撑预应力锚索围堰 预应力锚索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孔灌注桩施工对地层及既有管沟振动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聂鹏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目的]钻孔灌注桩旋挖成孔过程中会对地下既有建构筑物造成振动影响,因此需对旋挖成孔过程中引起的地层和建构筑物振动响应进行研究。[方法]以济南地铁4号线的车站基坑开挖工程为背景,通过现场测试及基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 [目的]钻孔灌注桩旋挖成孔过程中会对地下既有建构筑物造成振动影响,因此需对旋挖成孔过程中引起的地层和建构筑物振动响应进行研究。[方法]以济南地铁4号线的车站基坑开挖工程为背景,通过现场测试及基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针对振源距离、埋深、开挖深度、电力管沟不同位置、同时施工桩数等因素对旋挖施工引起的土层和电力管沟振动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及结论]距离振源越近处的土体和既有管沟受到的振动影响越大,距离振源超过6 m之后的土体和既有管沟受到的振动影响可忽略;随着埋深的增加,土体受到的振动影响呈现减小趋势;开挖深度至12 m后,对浅层埋深管沟的振动影响可忽略不计;测点与振源处于同一深度时,测点处振动影响最大;随着同时施工的两桩净距减小,振动速度峰值呈现升高趋势,当同时施工的两桩净距10 m时可忽略振动耦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基坑 钻孔灌注桩 旋挖施工 振动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直径灌注桩浇筑均匀性检测的ERT技术研究
9
作者 王梓浩 田正宏 +1 位作者 孙啸 赵锦平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1,共7页
为探究电阻层析成像(ERT)技术在大直径灌注桩混凝土浇筑均匀性检测中的有效性,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通过数值模拟探讨了ERT传感器关键参数的优化设计,并以直径为1000 mm的传感器为例进行了物理模型试验,采用信噪比、灵敏度均匀性... 为探究电阻层析成像(ERT)技术在大直径灌注桩混凝土浇筑均匀性检测中的有效性,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通过数值模拟探讨了ERT传感器关键参数的优化设计,并以直径为1000 mm的传感器为例进行了物理模型试验,采用信噪比、灵敏度均匀性、灵敏度矩阵条件数以及空间图像误差、相对误差和相关系数对传感器性能和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传感器高度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有限,电极材料电导率对传感器性能没有影响,电极长度、宽度与传感器性能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当ERT传感器的高度取直径的0.8倍、电极取铜电极、电极长度和宽度分别取筒周长的1/16和1/32时,大直径灌注桩混凝土浇筑均匀性的检测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层析成像技术 传感器优化设计 混凝土浇筑 灌注桩 Comsol 重建图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桥塔基础设计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立山 陈翔 赵进节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4,共6页
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主桥为主跨988 m的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桥塔采用钢筋混凝土门形结构。3号桥塔基础比选了钻孔桩基础与沉井基础方案,4号桥塔基础比选了钻孔桩基础与地下连续墙基础方案,综合考虑基础受力性能、经济性、施工风险等,均... 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主桥为主跨988 m的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桥塔采用钢筋混凝土门形结构。3号桥塔基础比选了钻孔桩基础与沉井基础方案,4号桥塔基础比选了钻孔桩基础与地下连续墙基础方案,综合考虑基础受力性能、经济性、施工风险等,均推荐采用钻孔桩基础方案。3号、4号桥塔塔座高4.5 m,承台分别为厚7 m的圆形-哑铃形和矩形-哑铃形结构,基础分别采用68根和64根φ3.0 m钻孔桩,桩长分别为95 m和79 m,按摩擦桩设计。承台系梁采用ANSYS软件进行实体有限元分析,系梁横向受力主筋、竖向抗剪箍筋采用优化分区配置,满足受力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铁路两用桥 斜拉-悬索协作体系 桥塔 钻孔桩基础 承台系梁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性土中桩侧后注浆单桩抗压承载性能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春风 刘鹏伟 +1 位作者 赵程 张家奇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28,共6页
后注浆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减少桩周土体扰动和泥皮等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目前有关后注浆技术的研究多集中于桩端后注浆,少有涉及桩侧后注浆,影响了桩侧后注浆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根据桩侧后注浆工艺,开展单桩抗... 后注浆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减少桩周土体扰动和泥皮等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目前有关后注浆技术的研究多集中于桩端后注浆,少有涉及桩侧后注浆,影响了桩侧后注浆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根据桩侧后注浆工艺,开展单桩抗压室内试验,以研究桩侧后注浆量对单桩抗压承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荷载水平较大的工况下,相较于桩侧后注浆量为1 L的单桩,注浆量为2、3 L时单桩极限抗压承载力分别提高18.2%和66.0%,提高幅度与注浆量呈正相关,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小桩顶沉降量;桩侧后注浆桩桩身轴力在侧注浆点位附近减小较快,在整个加载过程中桩端附近处桩身轴力值均比较低,单桩受压表现为摩擦桩;水泥浆液同时存在上返和下劈扩散,在室内试验条件下,两者扩散高度均约为14倍桩径,在浆液扩散段桩侧摩阻力得到显著提高,且越靠近注浆点位提高程度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灌注桩 承载力 后注浆 注浆量 浆液扩散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直径嵌岩灌注桩承载特性试验与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2
12
作者 白晓宇 刁浩杰 +3 位作者 银吉超 桑松魁 张亚妹 张胜凯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33,共9页
基于青岛某工程的4根大直径嵌岩灌注桩,在现场开展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和桩身完整性测试,以明确大直径嵌岩灌注桩在竖向荷载下的承载特征,拟揭示不同荷载水平下嵌岩灌注桩的承载力发挥机制。结合不同嵌岩深度的单桩承载性能有限元模... 基于青岛某工程的4根大直径嵌岩灌注桩,在现场开展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和桩身完整性测试,以明确大直径嵌岩灌注桩在竖向荷载下的承载特征,拟揭示不同荷载水平下嵌岩灌注桩的承载力发挥机制。结合不同嵌岩深度的单桩承载性能有限元模拟,重点分析了单桩在不同嵌岩深度下的竖向抗压承载特性和桩土位移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在笔者试验条件下,大直径嵌岩灌注桩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具有一定离散性,桩头部位的损坏会极大影响单桩承载力的有效发挥;加载完成后,数值模拟得到的桩顶沉降量为31.56 mm,约为现场实测值的1.1倍,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吻合;通过不同嵌岩比的模拟结果对比发现,嵌岩深度越大桩端阻力占桩顶荷载的比例越小,且桩端阻力占比的变化速率随着嵌岩比的增加逐渐减缓;嵌岩深度取2.5倍桩径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嵌岩桩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承载力异常 现场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区轨道交通桥梁下方灌注桩小净距施工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兆斌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2-157,163,共7页
[目的]我国沿海软土地区灌注桩与运营轨道交通桥梁、桥墩间小净距的施工影响正成为制约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的又一瓶颈因素,因此有必要研究小净距钻孔灌注桩施工对周围地层和桥墩的变形影响。[方法]以浙江某城市道路桩板结构形式下... [目的]我国沿海软土地区灌注桩与运营轨道交通桥梁、桥墩间小净距的施工影响正成为制约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的又一瓶颈因素,因此有必要研究小净距钻孔灌注桩施工对周围地层和桥墩的变形影响。[方法]以浙江某城市道路桩板结构形式下穿轨道交通桥梁在建工程为例,通过设计土体侧向变形监测试验和搭建既有桥梁、桥墩的位移智能监测系统,分析了深厚软土区地层与测斜孔的协同变形特性,以及钻孔灌注桩施工对周围地层及桥墩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及结论]为使测斜孔与地层具有较好的协同变形,软土区测斜孔施工后应稳定停留6 d;淤泥层对施工加载、卸载过程的敏感性较高,由施工引发的软土地层变形量最大;在施工条件下,桥墩3个方向的变形幅值约为未施工的2~3倍;成孔开挖和混凝土浇筑工序对桥墩深度方向的扰动影响较显著,因此已运营轨道交通桥梁下部施工的监测重点应为竖向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软土地区 灌注桩小净距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积神经网络在涌潮冲击桩柱体水动力特性上的应用研究
14
作者 王旭 屈科 +2 位作者 杨元平 高榕泽 门佳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119,共12页
涌潮作为一种特殊的强非线性间断流,携带着巨大的能量。在涌潮区域,桥墩等桩柱式建筑物受到的涌潮冲击作用力巨大,可能对涉水结构造成严重破坏。因此,迅速预测和评估涌潮对桩柱体的冲击作用是预防涌潮破坏工作中的关键部分,对海洋工程... 涌潮作为一种特殊的强非线性间断流,携带着巨大的能量。在涌潮区域,桥墩等桩柱式建筑物受到的涌潮冲击作用力巨大,可能对涉水结构造成严重破坏。因此,迅速预测和评估涌潮对桩柱体的冲击作用是预防涌潮破坏工作中的关键部分,对海洋工程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以一维卷积神经网络(CONV1D)为基础,搭建涌潮对桩柱体冲击过程水动力特性演变的预测模型。同时利用开源CFD软件OpenFOAM和Wave2Foam库,建立涌潮数值水槽,通过数值计算得到涌潮对桩柱体冲击的水动力特性数据集。以多测点的水位时间序列为输入样本,完成涌潮对桩柱体冲击载荷的预测和评估。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得到的涌潮对桩柱体的冲击载荷和数值计算结果基本吻合。在最大的误差平方和情况下,模型评估涌潮对桩柱体冲击作用的最大载荷误差平均值为3.69%,最大荷载到达时间误差平均值仅为2.11%;且只需要较少的计算资源便可获得较高的计算效率,能提前准确获取桩柱体所受载荷信息。通过卷积神经网络预测,可以评估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提前采取防御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涌潮 卷积神经网络 载荷预测 桩柱体 冲击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钻根植桩竖向承载性能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佳锦 马俊杰 +2 位作者 俞建霖 龚晓南 张日红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0-647,共8页
通过一组现场试验对同一场地内静钻根植桩的抗压和抗拔承载性能进行研究,试桩均加载至极限状态。通过抗压和抗拔静载试验对静钻根植桩的抗压和抗拔承载性能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静钻根植桩的抗压承载性能相比传统钻孔灌注桩有显... 通过一组现场试验对同一场地内静钻根植桩的抗压和抗拔承载性能进行研究,试桩均加载至极限状态。通过抗压和抗拔静载试验对静钻根植桩的抗压和抗拔承载性能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静钻根植桩的抗压承载性能相比传统钻孔灌注桩有显著提高,本次试验场地各土层中静钻根植桩的桩侧摩阻力是规范建议的钻孔灌注桩极限侧摩阻力的1.49~3.21倍;静钻根植桩抗拔承载性能也明显优于钻孔灌注桩,抗拔试桩的极限承载力是根据规范计算的钻孔灌注桩极限抗拔承载力的1.52~1.55倍;静钻根植桩抗拔状态下桩侧摩阻力明显小于抗压状态下的桩侧摩擦力,即静钻根植桩也存在侧阻抗拔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钻根植桩 现场试验 承载特性 侧摩阻力 侧阻抗拔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钻根植桩施工环境效应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佳锦 马俊杰 +2 位作者 俞建霖 龚晓南 张日红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101,共9页
静钻根植桩采用先钻孔注浆后植桩的施工技术,可以解决传统预制桩施工过程引起的挤土效应问题。然而,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中钻孔和注浆过程会对周围土体产生一定扰动,目前没有相关研究。文章通过一组现场试验对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中的钻... 静钻根植桩采用先钻孔注浆后植桩的施工技术,可以解决传统预制桩施工过程引起的挤土效应问题。然而,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中钻孔和注浆过程会对周围土体产生一定扰动,目前没有相关研究。文章通过一组现场试验对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中的钻孔、注浆搅拌和植桩阶段对周围土体的扰动规律进行研究。静钻根植桩施工前在钻孔周围土体中埋设土压力传感器,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和测斜管,分别测试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中周围土体中水平土压力,超静孔隙水压力和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会对周围土体造成一定扰动,而施工完成后周围土体中的水平土压力、超静孔隙水压力和深层土体水平位移迅速恢复;当水平距离达到4D(D为钻孔直径)时,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基本不会对土体产生影响;试验结果可以为静钻根植桩在地铁周围等施工位移控制敏感区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钻根植桩 环境效应 水平土压力 超静孔隙水压力 土体水平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深厚软土地层地下车站超长钻孔灌注桩承载-沉降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海星 丁春林 +1 位作者 陆玉和 李桂颖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3-148,共6页
[目的]为有效控制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及使用过程中车站结构的变形,同时增大坑底承载力,需对上部含有空桩的超长钻孔灌注桩(以下简称“超长桩”)承载-沉降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以某城市轨道交通双线L型交叉换乘车站为例,采用自平衡... [目的]为有效控制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及使用过程中车站结构的变形,同时增大坑底承载力,需对上部含有空桩的超长钻孔灌注桩(以下简称“超长桩”)承载-沉降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以某城市轨道交通双线L型交叉换乘车站为例,采用自平衡法静载试验和数值模型对超长桩承载-沉降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究超长桩承载特性与桩身长度、桩身刚度及桩身直径之间的关系。[结果及结论]静载试验表明:上部含有空桩的超长桩在荷载箱等量增荷加载过程中,桩顶位移及其增速均逐渐增大,在卸荷过程中桩顶出现位移回弹现象。数值模拟分析表明:超长桩的桩身轴力从桩顶到桩端呈逐渐减小趋势,在桩顶极限荷载作用下,桩身上部的轴力远大于桩端;桩身长度和桩身刚度变化会影响上部含有空桩的超长桩承载-沉降特性,桩身刚度改变对其造成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地下车站 超长钻孔灌注桩 承载-沉降特性 深厚软土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超长桩承载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付张鑫 曹文昭 +2 位作者 吴旭君 张兴杰 罗沐池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40-144,共5页
为探究不同地质条件下超长桩承载变形特性及数值模拟中摩擦系数对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以深圳湾超级总部某项目系列试桩为背景,采用FBG密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进行基桩内力测试,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桩、土界面... 为探究不同地质条件下超长桩承载变形特性及数值模拟中摩擦系数对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以深圳湾超级总部某项目系列试桩为背景,采用FBG密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进行基桩内力测试,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桩、土界面采用不同摩擦系数取值方式时土层平均侧阻力模拟结果。结果表明:(1)灌注桩承载变形特性与桩长和持力层性质密切相关,超长桩轴力沿深度方向基本呈线性递减,端阻比明显减小;持力层为强风化花岗岩层时,试桩轴力沿深度方向呈“大肚形”递减,端阻比低于17.1%。(2)数值模拟中摩擦系数取值方式会对土体侧阻力模拟结果产生较大影响,根据土层性质差异,对桩土界面采用多个摩擦系数能够提高模拟结果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BG密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超长灌注桩 承载变形特性 数值模拟 侧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黏土中能源群桩热力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19
作者 孙旻洋 王忠瑾 +3 位作者 谢新宇 张日红 娄扬 朱大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82-390,共9页
为研究饱和黏土地基中静钻根植能源群桩不同运行方式的热力特性,采用自行设计的模型试验系统,测试温度条件下模型单桩和群桩的热力响应。通过埋置传感测试元件,得到桩顶位移、桩身应力、桩和桩周土温度、桩周水平土压力及孔隙水压力。... 为研究饱和黏土地基中静钻根植能源群桩不同运行方式的热力特性,采用自行设计的模型试验系统,测试温度条件下模型单桩和群桩的热力响应。通过埋置传感测试元件,得到桩顶位移、桩身应力、桩和桩周土温度、桩周水平土压力及孔隙水压力。结果表明:由于桩间热扩散,加热桩会对周围非加热桩造成影响,导致非加热桩桩身温度增加、桩顶位移上升,能源群桩的平均换热性能较单桩低;制冷工况下群桩的桩顶位移变化绝对值大于加热工况,需要考虑以确保安全性;由于群桩效应,与单桩相比,能源群桩桩顶位移变化更大,桩身附加温度应力更小;能源群桩的热力特性受运行能源桩数量影响,运行数量越多,温度对能源群桩的热力特性影响越显著,桩周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变化值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钻根植能源桩 附加温度应力 模型试验 热-力耦合 承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钻头的方桩机械成孔施工工法研究
20
作者 王林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186-194,共9页
为了应对土木工程项目中滑坡现象的严峻挑战,提升边坡稳定性,确保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聚焦于探索并优化新型钻头在方桩机械成孔施工工法中的应用。深入探讨并详细介绍新型钻头在方桩机械成孔施工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及关键操作要点。研究... 为了应对土木工程项目中滑坡现象的严峻挑战,提升边坡稳定性,确保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聚焦于探索并优化新型钻头在方桩机械成孔施工工法中的应用。深入探讨并详细介绍新型钻头在方桩机械成孔施工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及关键操作要点。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于新型钻头的方桩机械成孔施工工法,在有效支挡滑体滑动力、稳定边坡方面表现出色,与传统工法相比,新型钻头能够显著提高成孔精度与效率,可降低施工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可望为土木工程领域滑坡治理与边坡稳定提供新的技术思路与实践路径,对于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钻头 方桩 机械成孔 施工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