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6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bon dioxide reforming of methane over bimetallic catalysts of Pt-Ru/γ-Al_2O_3 for therm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被引量:3
1
作者 杜娟 杨晓西 +4 位作者 丁静 魏小兰 杨建平 王维龙 杨敏林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5期1307-1313,共7页
The reaction of CO2 reforming of CH4 has been investigated with y-A1203-supported platinum and ruthenium bimetallic catalysts, with the specific purpose of therm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The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CO2 reforming of CH4 has been investigated with y-A1203-supported platinum and ruthenium bimetallic catalysts, with the specific purpose of therm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The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using the wetness impregnation method. The prepared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series of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BET surface area, thermo-gravimetric (T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In addition, the amount of carbon deposits on the surface of the catalysts and the type of the carbonaceous species were discussed by TG. It was found that the bimetallic Pt-Ru/7-A1203 catalysts exhibit both superior catalytic activity and remarkable stability by comparison of monometallic catalysts. During the 500 h stability test, the bimetallic catalyst showed a good performance at 800 ~C in CO2 reforming of CH4, exhibiting an excellent anti-carbon performance with the mass loss of less than 8.5%.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CO2 and CH4 have quite stable conversions of 96.0 % and 94.0 %, respectively. Also, the selectivity of the catalysts is excellent with the products ratio of CO/H2 maintaining at 1.02. Furthermore, it was found in TEM images that the active carbonaceous species were formed during the catalytic reaction, and well-distributed dot-shaped metallic particles with a relatively uniform size of about 3 nm as well as amorphous carbon structures were observed. Combined with BET, TG, TEM tes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elected bimetallic catalysts can work continuously in a stable state at the high temperature, which has a potential to be utilized for the closed-loop cycle of the solar therm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in future industry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ioxide reforming of methane Pt-Ru/7-A1203 catalysts long-term stability therm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零碳排放制氢技术工业化研究现状与展望
2
作者 罗化峰 范志强 +3 位作者 李通达 高龙 秦至臻 乔元栋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17,共9页
传统煤气化和甲烷重整制氢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这不符合“双碳”目标的要求。通过将可再生能源发电耦合电解水制氢是当前最优技术方案,然而可再生能源发电存在能源输出波动和储存困难等缺陷,导致其大规模应用仍面临诸多困难。因此,一种... 传统煤气化和甲烷重整制氢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这不符合“双碳”目标的要求。通过将可再生能源发电耦合电解水制氢是当前最优技术方案,然而可再生能源发电存在能源输出波动和储存困难等缺陷,导致其大规模应用仍面临诸多困难。因此,一种以天然气为原料的零碳制氢技术备受关注,该过程只产生氢气和固体碳,并不释放温室气体,可作为从化石燃料到可再生能源制氢的一座桥梁。综述了甲烷热解技术工业应用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包括不同类型催化剂和再生方法对工业化影响、不同工业化方案的优缺点以及固体碳产品的实际应用和经济性分析。与镍和钴催化剂不同,铁催化剂和碳材料便宜且无毒,这也是其能够实现工业化应用的重要优势之一。氢气再生技术是实现催化剂循环利用的最佳选择,因其不需要外来引进气体且经再生后的催化剂可稳定工作。液体鼓泡塔反应器中碳能够被连续去除,避免碳团聚所导致的反应器堵塞,因而该反应器具有较大的工业潜力。与蒸汽甲烷重整过程中所需的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不同,甲烷热解固体碳的储存并不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且固体碳销售极大降低了甲烷热解制氢成本。甲烷热解反应机理和限速步骤、天然气所含杂质影响以及工业流程选择和固体碳合理利用都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热解 零碳制氢 催化剂 固体碳利用 液体鼓泡塔反应器 可再生能源制氢 工业化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及其提取物降低畜禽舍有害气体产生及排放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旭 李昱辉 高军军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47-154,共8页
规模养殖业发展过程中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造成畜禽圈舍空气质量下降,严重影响畜禽生产性能和健康。降低畜禽舍有害气体产生及排放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植物及其提取物可以提高蛋白质等养分吸收,减少有害气体产生;抑菌杀菌,减少营养成... 规模养殖业发展过程中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造成畜禽圈舍空气质量下降,严重影响畜禽生产性能和健康。降低畜禽舍有害气体产生及排放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植物及其提取物可以提高蛋白质等养分吸收,减少有害气体产生;抑菌杀菌,减少营养成分腐败降解;抑制产脲酶、尿酸酶等微生物的生长,抑制脲酶和尿酸酶活性,减少尿素分解,从而降低畜禽舍有害气体产生与释放,改善养殖环境。文章综述了植物及其提取物降低畜禽舍有害气体产生及排放的作用机理、在畜禽上的应用和影响其作用效果的因素,以期为发展绿色健康养殖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提取物 畜禽舍 氨气 硫化氢 二氧化碳 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加氢制低碳烯烃Fe基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贾亦静 陶金泉 +6 位作者 黄文斌 刘昊然 李蓉蓉 姚荣鹏 白天瑜 魏强 周亚松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0-833,共14页
二氧化碳(CO_(2))的高值化利用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低碳烯烃作为基础化工原料,是CO_(2)加氢转化的主要产品之一。铁(Fe)基催化剂以其较高的CO_(2)催化活性和低廉的制备成本成为该转化过程最具应用潜力的催化材... 二氧化碳(CO_(2))的高值化利用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低碳烯烃作为基础化工原料,是CO_(2)加氢转化的主要产品之一。铁(Fe)基催化剂以其较高的CO_(2)催化活性和低廉的制备成本成为该转化过程最具应用潜力的催化材料,但其对低碳烯烃的选择性仍有待提高。本文以CO_(2)加氢制低碳烯烃Fe基催化剂为研究对象,介绍了Fe基催化剂表面CO_(2)的吸附活化与反应机制,阐述了Fe基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结构演变规律(活化、碳化与失活),分析了影响Fe基催化剂性能的组成与结构因素;提出进一步提升催化剂性能的思路与方法,即借助模拟计算和原位表征技术深化对反应机制的认识,系统探究助剂和载体对Fe基催化剂结构和性质的调控机制,并结合反应特性对催化剂进行合理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加氢 活化 碳氢化合物 催化剂 选择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Fs的新型催化剂光催化转化CO_(2)制备甲酸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敏 吴嗣怡 +3 位作者 钟豪杰 胡嘉欢 付永前 孙小龙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28,I0001,I0002,共11页
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等问题都与二氧化碳息息相关.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具有高孔隙、大比表面积、丰富的活性位点等结构优势,在光催化转化CO_(2)过程具有重要优势.通过金属有机框架制备了一种... 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等问题都与二氧化碳息息相关.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具有高孔隙、大比表面积、丰富的活性位点等结构优势,在光催化转化CO_(2)过程具有重要优势.通过金属有机框架制备了一种新型光催化剂(TCPP-C_(3)N_(4)/PEI/Rh@ZIF-8)和酶催化剂(FDH@ZIF-8),分别负载了Rh配合物偶联到TCPP修饰的g-C_(3)N_(4)光催化剂(TEOA为电子供体)和甲酸脱氢酶(FDH),利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再生催化转化CO_(2),在合成体系中光催化生成969.42μmol·L^(-1)甲酸.在游离FDH与未连接PEI的光催化剂对比研究发现FDH@ZIF-8系统中生成的甲酸(969.42μmol·L^(-1))略高于游离FDH和未连接PEI的甲酸(934.78μmol·L^(-1)和793.48μmol·L^(-1)),但稳定性与耐受性都有较大提高.因此,该工作为探讨开发新型催化剂光催化转化CO_(2)高效合成甲酸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二氧化碳 催化剂 MOFS 甲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酸钯基非均相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孙奥雪 郭淼鑫 +3 位作者 刘梓妍 安正源 尹辉 张爱敏 《贵金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98,共7页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长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催化剂催化CO_(2)加氢制甲酸为减少温室效应和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提供了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在众多研究中,负载型非均相催化剂(尤其是Pd基催化剂)被认...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长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催化剂催化CO_(2)加氢制甲酸为减少温室效应和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提供了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在众多研究中,负载型非均相催化剂(尤其是Pd基催化剂)被认为最具推广前景。本文概述了近10年来以Pd为主要活性组分的Pd基单金属和Pd基双金属非均相催化剂在CO_(2)加氢制取甲酸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影响催化活性的因素,并为今后设计出更高甲酸选择性和高活性的Pd基非均相催化剂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催化加氢 甲酸 非均相催化 Pd基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下潮土团聚体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朱翰绅 徐聪 +7 位作者 杨紫琦 李韦婕 纪程 艾玉春 孙丽 李冠霖 汪吉东 张永春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0-1009,共10页
为研究团聚体尺度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黄淮海平原潮土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粒径团聚体开展培养试验,探究团聚体的N_(2)O、CH_(4)和CO_(2)排放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生物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团聚体(≥2 mm)和小团... 为研究团聚体尺度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黄淮海平原潮土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粒径团聚体开展培养试验,探究团聚体的N_(2)O、CH_(4)和CO_(2)排放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生物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团聚体(≥2 mm)和小团聚体(0.25~<2 mm)的CO_(2)和N_(2)O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其他粒径团聚体,其中N_(2)O对全土总排放的贡献率达71.78%。大团聚体和小团聚体的总氮、NO_(3)^(-)-N和NH_(4)^(+)-N含量分别是微团聚体(0.053~<0.25 mm)和粉-黏颗粒(<0.053 mm)的1.16~1.50倍,且其总有机碳及可利用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微团聚体和粉-黏颗粒。小团聚体中驱动反硝化过程的nirK基因丰度显著高于微团聚体和粉-黏颗粒。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团聚体平均颗粒直径、CO_(2)排放、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和nirK基因丰度是影响团聚体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粉-黏颗粒CH_(4)累积排放量为正值(27.39μg·kg^(-1)),其余粒径团聚体CH_(4)累积排放量为负值(-34.63~-12.45μg·kg^(-1)),表明粉-黏颗粒为CH_(4)的排放源,而其他粒径团聚体为CH_(4)的汇。综上,在改良土壤团粒结构的同时,提升大团聚体和小团聚体中反硝化作用的完成度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潮土 氧化亚氮 二氧化碳 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功能Mn基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
8
作者 张湘南 马宏方 +2 位作者 钱炜鑫 张海涛 应卫勇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6,34,共8页
二氧化碳(CO_(2))和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是目前合成环状碳酸酯的有效方法之一。催化剂对活化该反应中的CO_(2)和环氧化物具有重要意义。以2,2’-联吡啶及其衍生物为配体,Mn(CO)_(5)Br为金属源,乙醚为溶剂制备了一系列双功能Mn基催化剂L_(... 二氧化碳(CO_(2))和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是目前合成环状碳酸酯的有效方法之一。催化剂对活化该反应中的CO_(2)和环氧化物具有重要意义。以2,2’-联吡啶及其衍生物为配体,Mn(CO)_(5)Br为金属源,乙醚为溶剂制备了一系列双功能Mn基催化剂L_(n)Mn(CO)_(3)Br(n=1~6)。通过^(1)H NMR、^(13)C NMR、HR-MS和FT-IR等对L_(n)Mn(CO)_(3)Br的化学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学基团等进行了表征。研究了L_(n)Mn(CO)_(3)Br在CO_(2)和环氧氯丙烷环加成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及L_(1)Mn(CO)_(3)Br对一系列环氧化物底物的适应性。结果表明,L_(n)Mn(CO)_(3)Br中给电子基团(甲氧基、叔丁基和甲基)的给电子性能和吡啶环上甲基的位置均对其催化性能有影响;对于CO_(2)和环氧氯丙烷环加成反应,在L_(1)Mn(CO)_(3)Br投加量(物质的量分数)为0.05%、反应温度为125℃和反应压力为3.0 MPa的条件下反应1 h,L_(1)Mn(CO)_(3)Br的环氧氯丙烷转化率和催化剂转换频率分别为42%和840 h^(-1);L_(1)Mn(CO)_(3)Br对多种环氧化物作底物的环加成反应具有适应性,且底物的空间位阻效应对其催化性能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碳酸酯 双功能Mn基催化剂 二氧化碳 环氧化物 环加成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eO_(2)/SiO_(2)复合纳米簇催化CO_(2)加氢制甲酸
9
作者 罗娜娜 刘红 +2 位作者 刘思源 张莹 王加升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7-593,共7页
为制备活性高、易分离且成本低的Ni基多相催化剂,以六水合硝酸镍和六水合硝酸铈为原料、自制纳米SiO_(2)为载体,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Ni-CeO_(2)/SiO_(2)催化剂,通过SEM、TEM、XRD和XPS对其微观形貌、结构组成、粒径分布和电子结构进... 为制备活性高、易分离且成本低的Ni基多相催化剂,以六水合硝酸镍和六水合硝酸铈为原料、自制纳米SiO_(2)为载体,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Ni-CeO_(2)/SiO_(2)催化剂,通过SEM、TEM、XRD和XPS对其微观形貌、结构组成、粒径分布和电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将Ni-CeO_(2)/SiO_(2)用于催化CO_(2)加氢制备甲酸的反应,考察了反应条件对甲酸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i-CeO_(2)/SiO_(2)呈球形,形貌规整,平均粒径为(60.7±2.6)nm,活性组分Ni-CeO_(2)平均粒径为(1.5±0.4)nm,属于纳米簇;Ni-CeO_(2)/SiO_(2)的Ni、Ce负载量(以SiO_(2)质量计,下同)分别为2.5%和2.1%,比表面积为453 m^(2)/g;在浓度为0.1 mol/L的KHCO_(3)水溶液为CO_(2)源、反应温度200℃、反应时间2 h、氢气压力3 MPa的条件下,Ni-CeO_(2)/SiO_(2)催化CO_(2)加氢制备甲酸的最高产率为77.8%。CeO_(2)的掺杂可促进Ni的分散,且由于Ni与CeO_(2)材料之间功函数的差异,吸引Ni的电子,产生由Ni流向CeO_(2)的电子转移,形成Ni^(δ+)-(CeO_(2))^(δ−)异质结,诱导H2异裂,从而提高Ni-CeO_(2)/SiO_(2)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甲酸 催化加氢 NI基催化剂 纳米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ZnZrO_(x)耦合ZSM-5催化CO_(2)加氢制芳烃
10
作者 秘亚鹏 于幸 +2 位作者 卜宪昵 孙予罕 高鹏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38-1049,共12页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二氧化碳被快速地排放到大气中,产生诸多环境问题。CO_(2)作为一种重要的碳资源,通过加氢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近年来逐渐受到研究人员广泛关注。芳烃作为一种基本化工原料,传统上主要靠石油裂解和石脑油重整...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二氧化碳被快速地排放到大气中,产生诸多环境问题。CO_(2)作为一种重要的碳资源,通过加氢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近年来逐渐受到研究人员广泛关注。芳烃作为一种基本化工原料,传统上主要靠石油裂解和石脑油重整来生产,通过CO_(2)加氢制备芳烃可以有效减缓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但是CO_(2)的惰性强、活化能垒高、C–C偶联精准调控难,使低温CO_(2)加氢制备芳烃的高效催化剂开发存在巨大挑战。目前,采用氧化物–分子筛复合催化剂体系可以将CO_(2)加氢合成甲醇与甲醇制芳烃反应进行耦合,实现CO_(2)加氢直接合成芳烃。本文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ZnZrO_(x)复合氧化物,并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引入不同过渡金属(Fe、Cu、Co、Ni),随后将其与商用ZSM-5分子筛物理混合制备了M-ZnZrO_(x)/ZSM-5复合催化剂。在275℃、H_(2)/CO_(2)=3、空速为600 m L/(g·h)的反应条件下,采用质量分数为4%的Fe改性的Fe-ZnZrO_(x)与ZSM-5组成的复合催化剂,芳烃选择性高达80.4%,CO_(2)转化率为5.6%,CO选择性为42.2%。进一步探究了ZnZrO_(x)氧化物上Fe含量对复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发现Fe含量增加有助于提升反应活性与芳烃选择性;当Fe负载量为8%时,芳烃选择性提升至85.0%。这一研究为在温和条件下通过CO_(2)加氢制备芳烃工业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加氢 芳烃 复合催化剂 ZnZrO_(x) 金属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外重整器积炭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11
作者 陆学瑞 周帼彦 +3 位作者 方琦 俞孟正 张秀成 涂善东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95-3304,共10页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外重整器工作过程中,催化剂表面会产生积炭,导致其内部孔道结构破坏并降低催化剂活性,最终会完全堵塞催化剂孔道,造成重整器失效。采用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三维瞬态多物理场耦合积炭模型,模拟流体流动、质量传递、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外重整器工作过程中,催化剂表面会产生积炭,导致其内部孔道结构破坏并降低催化剂活性,最终会完全堵塞催化剂孔道,造成重整器失效。采用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三维瞬态多物理场耦合积炭模型,模拟流体流动、质量传递、传热和化学反应过程,分析甲烷浓度、原料气流速、催化床层孔隙率以及原料气中氢气含量对重整器内积炭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床层孔隙率改变对催化床积炭影响较小,最佳孔隙率为0.30~0.50;原料气流速增加会改变催化床的积炭位置,最佳气体流速为0.06 m/s;增大甲烷浓度和原料气中氢气含量都会加重催化床的积炭。可通过合理调控甲烷原料气流速、甲烷浓度、氢气含量及催化床层孔隙率等工艺参数,快速消耗甲烷热解产生的碳原子,有效降低重整器内部积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整器 积炭 孔隙率 燃料电池 甲烷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气超临界压力低温脱碳-液化耦合流程研究
12
作者 何婷 张开 +2 位作者 林文胜 陈利琼 陈家富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18-425,共8页
大力发展沼气是缓解我国天然气供应紧张的重要途径,但是沼气中CO_(2)含量高达20%以上,严重影响热值和储运。沼气脱碳后制LNG可显著提高热值和储运便捷性。本研究提出一种沼气超临界压力低温脱碳-液化耦合流程,以解决现有沼气低温脱碳技... 大力发展沼气是缓解我国天然气供应紧张的重要途径,但是沼气中CO_(2)含量高达20%以上,严重影响热值和储运。沼气脱碳后制LNG可显著提高热值和储运便捷性。本研究提出一种沼气超临界压力低温脱碳-液化耦合流程,以解决现有沼气低温脱碳技术中精馏易冻堵、低压凝华能耗高的难题。采用HYSYS软件和遗传算法对所提出的流程进行了建模和优化,结果表明,沼气在8.5 MPa下冷却到-131℃时可将CO_(2)脱除至0.5%。当CO_(2)含量在10%~30%时,系统比功耗为0.5295~0.6149 kWh/kg LNG,系统㶲效率为57.5%~62.1%。与基于双塔精馏、化学吸收、低压凝华等的工艺相比,在LNG密度仅降低11.9%时,可实现比功耗降低6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碳 二氧化碳 甲烷 液化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加氢制甲醇工业催化剂结构及操作条件影响模拟研究
13
作者 林振利 解勤勤 +5 位作者 谢楠楠 翁俊旗 杨道明 束忠明 叶光华 周兴贵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8-117,共10页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是一种有效的减碳技术,其关键在于开发高性能甲醇合成工业催化剂。基于颗粒分辨计算流体力学,建立了CO_(2)加氢合成甲醇体系从工业催化剂颗粒到固定床反应器的双尺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工业催化剂颗粒结构与操...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是一种有效的减碳技术,其关键在于开发高性能甲醇合成工业催化剂。基于颗粒分辨计算流体力学,建立了CO_(2)加氢合成甲醇体系从工业催化剂颗粒到固定床反应器的双尺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工业催化剂颗粒结构与操作条件对甲醇合成反应的影响。首先,通过对比试验测得催化剂床层压降,验证了颗粒分辨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其中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的压降与试验值相差小于10%。接着,研究了催化剂颗粒的孔径、孔隙率以及粒径对甲醇合成反应的影响,发现当催化剂颗粒孔径为50 nm、孔隙率为0.4时,二氧化碳具有较高转化率的同时,还拥有较高的甲醇选择性,当粒径为8 mm时,在保持高二氧化碳转化率与甲醇选择性时,还能降低床层压降。最后,考察了流速、压力、温度与二氧化碳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发现流速的提高不仅会快速降低二氧化碳转化率,还会增加床层压降;压力的增加使得反应器内的反应物浓度提高,这有利于二氧化碳转化率与甲醇选择性的提高;对于入口温度在515 K附近时,拥有较高的二氧化碳转化率与甲醇选择性,若低于515 K,则反应受到动力学限制不利于二氧化碳转化率提高,若高于515 K则甲醇合成反应受到热力学限制的影响,二氧化碳转化率略微下降;二氧化碳入口浓度的提高则会降低二氧化碳转化率与甲醇选择性。研究结果可以为甲醇合成反应中催化剂结构与操作条件的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加氢 甲醇 颗粒分辨计算流体力学 工业催化剂 固定床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技术现状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14
作者 何聂燕 李学琴 +3 位作者 刘鹏 陈卓 郑宾国 雷廷宙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6,共9页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研究CO_(2)减排与利用已成为世界性关注的热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以CO_(2)为原料合成甲醇是大规模实现低碳减排和清洁能源再生产的有效路径。然而,CO_(2)转化高附加值产品的过程仍存在反应活性位点不清...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研究CO_(2)减排与利用已成为世界性关注的热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以CO_(2)为原料合成甲醇是大规模实现低碳减排和清洁能源再生产的有效路径。然而,CO_(2)转化高附加值产品的过程仍存在反应活性位点不清晰、催化剂成本高等技术难题。以CO_(2)为原料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合成路线为切入点,重点介绍了CO_(2)加氢合成甲醇的技术路线及发展现状,总结了甲醇合成过程中影响其选择性的因素;发现催化剂是影响CO_(2)加氢制甲醇工艺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进一步比较了不同催化剂的特性,尤其铜基催化剂对合成高产率及高纯度的甲醇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最后,详细分析了铜基催化剂在甲醇合成中的机理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铜基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存在形式,从活性组分、载体、助剂3个方面分析了催化剂活性、选择性及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展望了CO_(2)加氢合成甲醇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期为CO_(2)加氢制甲醇所用高活性、低成本的铜基催化剂制备和筛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清洁利用 催化剂 甲醇 发展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碳球负载铋电极CO_(2)电化学还原产甲酸性能
15
作者 任明叶 韩世豪 +3 位作者 胡靖斌 赵坤 高攀 杨少霞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8-247,共10页
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Carbon dioxid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CO_(2)RR)在缓解CO_(2)引起的环境问题和实现产品增值方面前景突出。甲酸是重要的储氢材料和化工中间体,并且CO_(2)RR产甲酸可以在温和的条件进行,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Carbon dioxid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CO_(2)RR)在缓解CO_(2)引起的环境问题和实现产品增值方面前景突出。甲酸是重要的储氢材料和化工中间体,并且CO_(2)RR产甲酸可以在温和的条件进行,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针对CO_(2)RR活性低、产甲酸速率低的问题,本文采用模板法制备了中空纳米碳球负载氧化铋催化剂(Bi_(2)O_(3)@HCS)用于CO_(2)RR产甲酸。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Bi_(2)O_(3)@HCS催化剂的表面形貌和结构组成进行了分析;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曲线(LS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电化学测试方法比较了Bi_(2)O_(3)@HCS催化剂的电子转移能力。在“H”形电解槽中,研究了Bi_(2)O_(3)@HCS催化剂用于CO_(2)RR产甲酸性能,考察了Bi负载量、阴极电位、KHCO_(3)电解液浓度和溶液p H对产甲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尺寸均一的Bi_(2)O_(3)@HCS催化剂在Bi负载量为2.0 mmol/L时,Bi_(2)O_(3)@HCS-2催化剂具有最佳的电子转移能力;阴极电位为-1.1 V vs.RHE和电解液浓度为0.1 mol/L KHCO_(3)的条件下,Bi_(2)O_(3)@HCS-2催化剂反应2 h甲酸产率可达1 108.11μmol/L/h/cm^(2),其甲酸法拉第效率(F_(E))可达50%以上,并且Bi_(2)O_(3)@HCS-2催化剂在CO_(2)RR产甲酸中表现出良好的电极局部p H适应性和稳定性。具有限域作用的中空纳米碳球有效限制了活性组分Bi^(0)与Bi_(2)O_(3)的团聚,丰富的Bi_(2)O_(3)提高了CO_(2)RR产甲酸的反应动力学,并且Bi^(0)与Bi_(2)O_(3)之间存在的金属价态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催化剂的电子转移能力,从而实现了高的CO_(2)RR产甲酸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电化学还原 甲酸 铋基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制甲醇与绿氢高效耦合新工艺模拟及技术经济分析
16
作者 杨嘉聪 程光旭 +1 位作者 贾彤华 姜召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57-4668,共12页
针对传统煤制甲醇工艺的高碳排放、高能耗、低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分别引入二氧化碳加氢技术和甲烷二氧化碳干重整技术的绿氢高效耦合新工艺Ⅰ和新工艺Ⅱ,以年产3×10^(5)t的传统煤制甲醇工艺路线为案例,通过对全流... 针对传统煤制甲醇工艺的高碳排放、高能耗、低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分别引入二氧化碳加氢技术和甲烷二氧化碳干重整技术的绿氢高效耦合新工艺Ⅰ和新工艺Ⅱ,以年产3×10^(5)t的传统煤制甲醇工艺路线为案例,通过对全流程的理论分析和Aspen仿真模拟,系统地研究了绿氢高效耦合新工艺的物料变化和能耗情况,并从能耗、碳排放强度、碳元素利用率、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等多维度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煤制甲醇工艺,新工艺Ⅰ和新工艺Ⅱ的碳元素利用率从38.74%分别提高到了84.56%和67.60%,生产每吨甲醇煤耗从1.42t均降低到了0.65t,单位甲醇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了62.84%和56.42%,通过分析投资和生产成本发现,受制氢规模影响,新工艺Ⅰ投资较高,新工艺Ⅱ与传统工艺总投资相当。由于氢气成本较高,当前两种新工艺的单位甲醇生产成本分别是传统工艺的1.84倍和1.51倍,随着碳税的增加和制氢成本下降,新工艺将逐渐凸显经济性优势。两种新工艺在实现甲醇扩能增产的同时极大地减少了碳排放,且在能耗和经济性上都更具优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甲醇 二氧化碳加氢 甲烷干重整 绿氢 技术经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甲烷-二氧化碳干重整技术现状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李学琴 王庚益 +3 位作者 魏潇 刘鹏 王志伟 雷廷宙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76,共8页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甲烷(CH_(4))-二氧化碳(CO_(2))干重整(DRM)具有环保和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成为化工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该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将CH_(4)与CO_(2)转化为高价值的化工原料,为费托合...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甲烷(CH_(4))-二氧化碳(CO_(2))干重整(DRM)具有环保和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成为化工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该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将CH_(4)与CO_(2)转化为高价值的化工原料,为费托合成等工业应用提供优质的合成气,在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统计了国内外关于DRM发文情况,探讨了DRM反应机理及其反应热力学,从添加金属助剂和控制载体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综述了DRM催化剂的类型及研究进展,分析了DRM技术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从2000年起,与DRM相关的文献数量逐年增大,近两年稍有所回落,研究内容和方向更加深入和多元化。现有DRM催化剂存在成本高、易积炭和烧结等问题,可通过添加合适的助剂、氮掺杂和活性炭改性等方式得以优化。但是DRM反应需要在较高温度下进行,能耗较大,对设备要求较高,并且反应过程中气体的流速、压力和n(CH_(4))/n(CO_(2))对反应效率有显著影响。今后的研究中,应更加注重绿色、可持续和高性能DRM催化剂及反应器的开发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二氧化碳 干重整技术 反应机理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钛包覆二氧化硅担载镍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甲烷化
18
作者 葛陶晨曦 杨妍 +2 位作者 姜雅楠 张弦 刘源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4,共10页
针对SiO_(2)作为CO_(2)甲烷化催化剂载体比表面积小、不利于活性组分高分散的问题,采用醇分散水解法将TiO_(2)均匀包覆于SiO_(2)纳米颗粒表面,制备了具有大比表面积的TiO_(2)-SiO_(2)载体。采用络合浸渍法将活性组分Ni担载于该载体表面... 针对SiO_(2)作为CO_(2)甲烷化催化剂载体比表面积小、不利于活性组分高分散的问题,采用醇分散水解法将TiO_(2)均匀包覆于SiO_(2)纳米颗粒表面,制备了具有大比表面积的TiO_(2)-SiO_(2)载体。采用络合浸渍法将活性组分Ni担载于该载体表面得到Ni/TiO_(2)-SiO_(2)催化剂,并考察了Ni负载量和煅烧温度对催化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载体比表面积大,Ni分散度较高,并且金属-载体相互作用起到了固定活性组分的作用,使其不容易在还原过程中烧结,所制得质量分数为12%的Ni/TiO_(2)-SiO_(2)催化剂具有优良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CO_(2)转化率随Ni的表面积线性增大,说明Ni分散度是活性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甲烷化 镍基催化剂 镍负载量 煅烧温度 高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水热环境下CO_(2)加氢甲烷化Ni基催化剂的稳定性
19
作者 杨艳 王峰 +4 位作者 林益 蒋师 郭燏 刘阳桥 葛春亮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6-384,共9页
为探究CO_(2)加氢甲烷化Ni基催化剂在高温水热环境下的失活机制,针对可能引起催化剂失活的水氧化、结焦、烧结等因素,通过带有中间高温焙烧的二次Ni负载方法,制备带有NiAl_(2)O_(4)中间层的Al_(2)O_(3)负载的Ni基催化剂,设计并实施水蒸... 为探究CO_(2)加氢甲烷化Ni基催化剂在高温水热环境下的失活机制,针对可能引起催化剂失活的水氧化、结焦、烧结等因素,通过带有中间高温焙烧的二次Ni负载方法,制备带有NiAl_(2)O_(4)中间层的Al_(2)O_(3)负载的Ni基催化剂,设计并实施水蒸气冲击、甲烷冲击和氢气冲击测试。结果表明:650℃的水蒸气冲击后的催化剂表面仍存在还原态Ni和易被还原的NiO,这使得催化剂可以快速恢复活性。675℃及以上的水蒸气冲击将金属Ni物种大部分氧化为难以还原的NiAl_(2)O_(4),从而使催化剂完全失活。700℃的甲烷冲击(或700℃的氢气冲击)前后的催化活性基本一致,未观察到明显失活。催化剂良好的稳定性归因于第1次Ni负载后高温焙烧所产生的NiAl_(2)O_(4)中间层,其对第2次负载的Ni微晶具有“锚定”和“隔绝”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甲烷 Al_(2)O_(3) 镍基催化剂(Ni基催化剂) 稳定性 NiAl_(2)O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分子筛用于CO_(2)-N_(2)-CH_(4)筛分分离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唐轩 白晓炜 +2 位作者 张飞飞 李晋平 杨江峰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38-3949,共12页
面对能源短缺与温室效应加剧的全球性挑战,开发基于分子筛分原理的气体分离技术对降低能源消耗和缓解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筛分技术在烟气中实现CO_(2)捕集以及从天然气中脱除N_(2)方面展现出较大潜力,由于CO_(2)、N_(2)和CH_(4)... 面对能源短缺与温室效应加剧的全球性挑战,开发基于分子筛分原理的气体分离技术对降低能源消耗和缓解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筛分技术在烟气中实现CO_(2)捕集以及从天然气中脱除N_(2)方面展现出较大潜力,由于CO_(2)、N_(2)和CH_(4)分子之间的物理性质相似,实现这3种气体的有效分子筛分充满挑战。本文基于沸石骨架(包括刚性骨架和柔性骨架)的灵活性及其筛分特征,将分子筛分归纳为3种分离机制:尺寸筛分机制(基于分子尺寸差异最常见的筛分方式)、分子陷阱门机制以及骨架呼吸-门控阳离子协同机制。本文全面阐述了沸石骨架类型、骨架刚(柔)性以及孔隙阻塞基团(包括平衡阳离子的类型、数量和位置)和其与CO_(2)、N_(2)和CH_(4)气体筛分分离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分离 二氧化碳 氮气 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