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林业碳汇额外性的碳基线情景与生态补偿水平
1
作者 余智涵 王晓雯 杨红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6-166,共11页
额外性是开展碳信用额度核算和验证碳抵消项目有效性的基础。在林业碳汇额外性原则下,如何建立科学的碳基线并准确核算净碳汇量,据此确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水平,以激励林农参与林业碳汇经营,是当前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额外性是开展碳信用额度核算和验证碳抵消项目有效性的基础。在林业碳汇额外性原则下,如何建立科学的碳基线并准确核算净碳汇量,据此确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水平,以激励林农参与林业碳汇经营,是当前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中国南方集体林改区浙江、福建、江西3省份的杉木人工林为例,依据包含生物量等多碳库的广义Faustmann模型,在林业碳汇额外性视角下,运用蒙特卡罗模拟测度了3种碳基线情景下政府激励林农参与林业碳汇经营的生态补偿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固定碳基线、Faustmann碳基线和最大持续产量碳基线下的最优轮伐期分别为22.45 a、24.64 a和26.07 a。(2)在固定碳基线下,林农会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向碳汇营林;而在Faustmann碳基线和最大持续产量碳基线下,政府则需根据纳入碳库的不同,一次性提供至多2 236.30元/hm^(2),或每年提供至多162.76元/hm^(2)的生态补偿。(3)为了激励林农参与具有固定期限的林业碳汇经营,政府需要一次性提供748.83~36 624.47元/hm^(2),或每年提供59.23~1 927.17元/hm^(2)不等的生态补偿,且最大持续产量碳基线在纳入多个碳库时提供了最低的生态补偿水平。基于研究结果,该研究提出:建立健全碳交易市场体系并对林业碳汇进行精准核算,针对不同林分和不同树种建立合理的碳基线,综合木材收益和碳汇收益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政策,是加快提升林业碳汇能力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基线 林业碳汇额外性 最优轮伐期 生态补偿 杉木人工林 森林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ER机制下中国棉花碳信用潜力及其经济价值
2
作者 蔡路 张正贵 +3 位作者 兰雅琦 贾雨鑫 王占彪 高雷 《棉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93,共15页
【目的】研究中国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CCER)机制下棉花碳信用开发,量化评估棉花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能够参与到CCER机制的部分,预测其可以产生的经济价值,并探讨棉花碳信用开发通过额外性... 【目的】研究中国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CCER)机制下棉花碳信用开发,量化评估棉花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能够参与到CCER机制的部分,预测其可以产生的经济价值,并探讨棉花碳信用开发通过额外性论证的思路。【方法】首先通过情景划分构建反事实分析框架,进而基于既有棉花成熟的生命周期评价系统边界,筛选出符合CCER机制要求的部分,对中国三大棉区棉花碳信用的开发潜力及其经济价值和未来趋势进行估算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CCER机制要求的一般性论证方法对棉花碳信用的额外性进行论证。【结果】中国三大棉区的棉花碳信用具有显著开发潜力和经济价值。2014―2023年棉花年均碳信用潜力和经济价值在最优情景下分别为793.24万t二氧化碳当量和7.29亿元,并呈上升趋势;在次优情景下分别为241.23万t二氧化碳当量和2.22亿元。西北内陆棉区是棉花碳信用开发的主力地区,占比超90%且将持续增高。推广和采纳低碳农业技术可帮助棉花碳信用通过CCER机制的额外性论证,且次优情景下的技术选择是更为务实的方案。【结论】中国三大棉区尤其是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碳信用开发极具潜力。在“增产即增收”的现实背景下,应发挥西北内陆棉区规模效益,并探索产业链后端与前端协同合作模式,以促进棉花碳信用的实践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碳信用 氧化亚氮 额外性 经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