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allistic performance of titanium-based layered composites made using blended elemental powder metallurgy and hot isostatic pressing
1
作者 Pavlo Markovsky Jacek Janiszewski +5 位作者 Dmytro Savvakin Oleksandr Stasyuk Bartosz Fikus Victor Samarov Vianey Ellison Sergey V.Prikhodk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14,共14页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tiles based on Ti-6Al-4V(Ti64)alloy,reinforced with 10,20,and 40(vol%)of either TiC or TiB particles were made using press-and-sinter blended elemental powder metallurgy(BEPM)and then bonded to...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tiles based on Ti-6Al-4V(Ti64)alloy,reinforced with 10,20,and 40(vol%)of either TiC or TiB particles were made using press-and-sinter blended elemental powder metallurgy(BEPM)and then bonded together into 3-layer laminated plates using hot isostatic pressing(HIP).The laminates were ballistically tested and demonstrated superior performance.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laminates we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the BEPM and HIP processing on the ballistic properties of the layered plates.The effect of porosity in sintered composites on further diffusion bonding of the plates during HIP is analyzed to understand the bonding features at the interfaces between different adjacent layers in the laminate.Exceptional ballistic performance of fabricated structures was explained by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residual porosity of the BEPM products by their additional processing using HIP,which provides an unprecedented increase in the hardness of the layered composites.It is argu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used two technologies,BEPM and HIP is principally complimentary for the materials in question with the abilities to solve the essential problems of each used individu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Powder metallurgy Titanium hydride powder Master alloy Titanium carbide Titanium boride Hot isostatic pressing Ballistic tes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and surfactants on uniformity and quantity of silicon carbide particles in electrodeposited nickel-silicon carbide coatings 被引量:4
2
作者 KAN Hong-min MENG Yuan-yuan Ramana G REDDY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627-1636,共10页
The electrodeposition of nickel-silicon carbide coatings on a copper electrode was done by mixing SiC particles in the nickel electrodeposition solution.The influence of surfactants and silicon carbide particle size o... The electrodeposition of nickel-silicon carbide coatings on a copper electrode was done by mixing SiC particles in the nickel electrodeposition solution.The influence of surfactants and silicon carbide particle size on uniformity and quantity of silicon carbide particles in nickel-silicon carbide composite coatings was investigated.It was found that particle size affects the nucleation overpotential,with 40 nm silicon carbide nanoparticles more effective in promoting nickel nucleation than 500 nm particles due to an increase in active nucleation sites.In terms of surfactants,anionic surfactant 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produced better dispersion of 40 nm silicon carbide particles than cationic surfactant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CTAB),but little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when 500 nm silicon carbide particles were used.Thus,although the suspension of silicon carbide particles can be improved and their co-deposition can be promoted with a cationic surfactant CTAB,it is less effective than an anionic surfactant SDS in terms of surface fini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kel-silicon carbide composite coating cyclic voltammetry potentiostatic transients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urfactant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surfacta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llistic behavior of boron carbide reinforced AA7075 aluminium alloy using friction stir processing-An experimental study and analytical approach 被引量:1
3
作者 I.SUDHAKAR G.MADHUSUDHAN REDDY K.SRINIVASA RA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25-31,共7页
High strength-to-weight ratio of non-ferrous alloys, such as aluminium, magnesium and titanium alloys, are considered to be possible replacement of widely accepted steels in transportation and automobile sectors. Amon... High strength-to-weight ratio of non-ferrous alloys, such as aluminium, magnesium and titanium alloys, are considered to be possible replacement of widely accepted steels in transportation and automobile sectors. Among these alloys, magnesium is self explosive and titanium is costlier, and aluminium is most likely to replace steels. Application of aluminium or its alloys is also thought of as an appropriate replacement in defence field, especially to enhance the easiness in mobility of combat vehicles while maintaining the same standard as that of conventional armour grade steels. Hence most of the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confined to aluminium or its alloys as base material and open an era of developing the newer composite materials to address the major limitation, i.e.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The surface composites can be fabricated by incorporating the ceramic carbides like silicon carbide, carbides of transition metals and oxides of aluminium using surface modific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high energy laser melt treatment, high energy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and thermal spray process which are based on fusion route. These techniques yield the fusion related problems, such as interfacial reaction, pin holes, shrinkage cavities or voids and other casting related defects, and pave the way to need of an efficient technique which must be based on solid state. Recently developed friction stir processing technique was used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for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AA7075 aluminum alloy, which is an alternative to steels.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160 μm sized boron carbide powder was procured and was reduced to 60 μm and 30 μm using high energy ball mill. Subsequently these powders were used to fabricate the surface composites using friction stir processing.Ballistic performance testing as per the military standard(JIS.0108.01) was carried out. In the present work, an analytical method of predicting the ballistic behavior of surface composites was developed. This method was based on energy balance, i.e., the initial energy of impact is same as that of energy absorbed by multi layers. An attempt also has been made to validate the analytical results with the experimental findings. Variation between the analy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may be accounted due to the assumptions considering such as isotropic behavior of target and shearing area of contact as cylindrical instead of conical interface As the analytical model yields the ballistic performance in the closer proximity of experimentally obtained, it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an approximation to evaluate the ballistic performance of targ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7075 aluminium alloy Friction stir processing(FSP) Surface metal matrix composite(SMMC) Boron carbide(B4C) Ballistic performance TARG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流脉冲电子束改性石墨/硬质合金自润滑涂层性能
4
作者 张悦 郑钰 +2 位作者 何星池 陈飞 董福宇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0,共8页
【目的】硬质合金是一种以微米级难熔金属化合物(WC、TaC、TiC、NbC)粉末为硬质相,以过渡族金属(Co、Fe、Ni)粉末为烧结黏结相,经高温烧结制备而成的合金。硬质合金因具有高硬度、高强度、耐磨耐腐蚀性和良好高温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刀具... 【目的】硬质合金是一种以微米级难熔金属化合物(WC、TaC、TiC、NbC)粉末为硬质相,以过渡族金属(Co、Fe、Ni)粉末为烧结黏结相,经高温烧结制备而成的合金。硬质合金因具有高硬度、高强度、耐磨耐腐蚀性和良好高温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刀具材料等工业领域,被称为“工业牙齿”。随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数控机床、轨道交通、核工程、新能源、先进医疗装备、环保节能装备等高端制造产业对高性能高稳定性刀具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采用涂层镀膜等表面处理方法将固体润滑剂涂覆在刀具表面,或将固体润滑剂作为添加剂加入刀具材料基体,利用固体润滑剂高温稳定的优点,在服役刀具表面形成连续的固态润滑层,有利于刀具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方法】以WC-Co硬质合金粉末(粒径15~45μm)为耐磨组元,以石墨粉末(粒径80~200μm)为固体润滑剂,通过球磨法制备球形复合粉末,采用等离子喷涂工艺将复合粉末沉积为石墨/WC-Co涂层,采用强流脉冲电子束(能量密度27 keV、脉冲间隔15 s)进行辐照处理,辐照次数为1、10、20和30。对处理后涂层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观察。【结果】采用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后,重熔涂层表面致密平整,改性层厚度可达294μm,表面硬度最高可达800 HV,平均摩擦系数最低可降至0.10。显微结构分析表明,强流脉冲电子束辐照后涂层表面生成纳米尺寸的WC相、Co_(3)W_(9)C_(4)相和类金刚石结构,使涂层表面显微硬度大幅提高;电子束使涂层表面大块石墨溶解后重新析出,生成椭球状石墨,同时石墨在电子束作用下分离成石墨烯片层,均匀覆盖在涂层表面,有效降低了涂层表面的摩擦系数;部分石墨转变为金刚石结构,有效提升了涂层的表面硬度。【结论】采用热喷涂沉积和强流脉冲电子束改性的两步技术,制备了表面均匀、致密细小的WC-Co合金,诱导了球状石墨、石墨烯和金刚石共同组成复合碳结构,有效提高了涂层的硬度并降低表面的摩擦系数。所制备的纳米复合自润滑涂层为高端装备制造刀具行业提供了一种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流脉冲电子束 石墨/硬质合金涂层 石墨烯 金刚石 耐磨性能 显微组织 相组成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SiC陶瓷表面的高温自润滑耐磨涂层制备与性能
5
作者 马楚楚 张垚 +8 位作者 李天杨 王有缘 曾鲜 龚小龙 曾飞 孙华君 闫春泽 史玉升 刘凯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8,共10页
3D打印SiC陶瓷因其轻质高强、耐高温及优异的力学性能,在航空航天、能源加工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为改善3D打印的SiC陶瓷表面摩擦性能,采用溶胶法结合离心雾化干燥制备三种不同成分的YSZ-Al_(2)O_(3)-CaF_(2)-C热喷涂用复合粉体,利用大... 3D打印SiC陶瓷因其轻质高强、耐高温及优异的力学性能,在航空航天、能源加工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为改善3D打印的SiC陶瓷表面摩擦性能,采用溶胶法结合离心雾化干燥制备三种不同成分的YSZ-Al_(2)O_(3)-CaF_(2)-C热喷涂用复合粉体,利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陶瓷表面沉积对应的复合涂层(Ca0C0、Ca5C10、Ca10C5),并详细研究复合涂层的微观结构及其在室温和600℃下的摩擦性能和磨损机制。结果表明,三种复合涂层呈典型的层状结构,主要由YSZ、Al_(2)O_(3)和m-ZrO_(2)物相组成,其中Ca10C5和Ca5C10涂层中还有CaF_(2)、C相。未加CaF_(2)、C润滑相的Ca0C0涂层在室温和600℃下的磨损率最低,但具有最大的摩擦因数。加入CaF_(2)和C润滑相的Ca5C10和Ca10C5涂层在室温和600℃下的摩擦因数均大幅减小,体现出较好的自润滑性能。但加入润滑相后,涂层的硬度降低且涂层内部的孔隙缺陷增加,从而伴随磨损率升高。综合来看,Ca10C5涂层具有较低的摩擦因数(室温下0.239、600℃下0.175)和较低的磨损率(室温下1.02×10^(-5)mm^(3)/(N·m)、600℃下0.84×10^(-5)mm^(3)/(N·m)),体现了良好的自润滑和耐磨性能,其磨损机制主要为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陶瓷 耐磨 自润滑 等离子喷涂 复合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碳化物/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6
作者 姚剑波 雒和明 +1 位作者 李希言 张建强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0,106,共6页
过渡金属碳化物(Ti_(3)C_(2)T_(x)-MXene)具有的二维层状结构优势和电化学性能优势使其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通过原位聚合法,利用Ti_(3)C_(2)T_(x)-MXene和导电聚合物的协同效应,将Ti_(3)C_(2)T_(x)-MXene与聚苯胺(... 过渡金属碳化物(Ti_(3)C_(2)T_(x)-MXene)具有的二维层状结构优势和电化学性能优势使其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通过原位聚合法,利用Ti_(3)C_(2)T_(x)-MXene和导电聚合物的协同效应,将Ti_(3)C_(2)T_(x)-MXene与聚苯胺(PANI)复合制备具有高性能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将其组装成超级电容器探究实际应用潜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1mol/L H_(2)SO_(4)电解液中有着极佳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A/g时比电容达398.625F/g,对称超级电容器在500W/kg的功率密度下,具有7.76Wh/kg的能量密度,有很好的实际储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金属碳化物 导电聚合物 复合材料 超级电容器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Xene-氧化石墨烯改性碳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力学性能 被引量:3
7
作者 左红梅 高敏 +2 位作者 阮芳涛 邹梨花 徐珍珍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5,共7页
为提高聚乳酸(PLA)的力学性能,以碳纤维(CF)为增强体,研究了CF、聚乙烯亚胺(PEI)和MXene-氧化石墨烯(MXene-GO)改性CF对PLA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通过PEI在CF表面引入活性胺基基团,得到PEI-CF;其次,通过MXene-GO改性CF-PEI;最后,通过双... 为提高聚乳酸(PLA)的力学性能,以碳纤维(CF)为增强体,研究了CF、聚乙烯亚胺(PEI)和MXene-氧化石墨烯(MXene-GO)改性CF对PLA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通过PEI在CF表面引入活性胺基基团,得到PEI-CF;其次,通过MXene-GO改性CF-PEI;最后,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和注射成型方法制备了不同CF/PLA复合材料,探究了PEI和不同MXene-GO质量分数改性CF对CF/PL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EI和MXene-GO改性后CF/PLA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得到了改善;由于纤维的长度小于临界增强长度,PEI和MXene-GO改性对CF/PLA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影响较小;此外,随着MXene-GO的添加及其质量分数的增加,CF-PEI/PLA复合材料拉伸断裂面越来越不平整,PEI-MXene-GO改性后的CF/PLA复合材料断裂面出现断裂碎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氧化石墨烯 过渡金属碳/氮化物 纤维表面改性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聚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C含量对WC增强镍基复合涂层界面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星星 田家豪 +4 位作者 武胜金 康克家 凌自成 杜全斌 温国栋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6,I0005,I0006,共9页
WC(碳化钨)增强镍基复合涂层具有高耐磨、耐腐蚀、高硬度特点,在盾构部件、旋耕刀具、石油钻探等领域广泛应用.为提高水力机械过流部件服役寿命,以WC颗粒和镍基粉状钎料为涂层材料,采用真空炉中热辐射钎涂方法在奥氏体不锈钢表面成功制... WC(碳化钨)增强镍基复合涂层具有高耐磨、耐腐蚀、高硬度特点,在盾构部件、旋耕刀具、石油钻探等领域广泛应用.为提高水力机械过流部件服役寿命,以WC颗粒和镍基粉状钎料为涂层材料,采用真空炉中热辐射钎涂方法在奥氏体不锈钢表面成功制备WC增强镍基复合钎涂层,借助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对钎涂层显微组织和界面行为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硬质相WC与镍基钎料界面结合存在机械咬合与冶金结合双重作用;钎涂层与钢基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成分扩散,其较狭窄扩散区宽度约100μm;当WC含量低于25%时,复合钎涂层对不锈钢基体润湿性较好,可制备出最低孔隙率1.08%的复合钎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钎焊 复合涂层 WC增强镍基钎料 界面组织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复合智能防腐涂层在金属表面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韩文静 宋进朝 张晓光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90,共8页
智能防腐涂料能可有效地提高金属的使用寿命,因而具有自愈功能的智能防腐涂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概述了pH响应、光刺激响应、离子响应等不同触发机制的纳米智能防腐机制研究,总结了不同金属表面纳米复合智能防腐涂层研究进展,最后... 智能防腐涂料能可有效地提高金属的使用寿命,因而具有自愈功能的智能防腐涂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概述了pH响应、光刺激响应、离子响应等不同触发机制的纳米智能防腐机制研究,总结了不同金属表面纳米复合智能防腐涂层研究进展,最后提出金属表面智能自修复防腐涂层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表面 纳米 防腐 智能涂层 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削车用CFRP材料的DLC涂层合金钻头的性能研究
10
作者 汪洋 杨兰杰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8-113,共6页
汽车碳纤维材料的钻孔加工面临钻头寿命短、加工质量差的问题。DLC涂层具有摩擦系数低、表面硬度高的优点,可以有效地提高切削刀具的使用寿命。通过对无涂层、DLC涂层、Cr/W-DLC/DLC涂层和Cr/CrN/DLC涂层的4组整体硬质合金钻头样品的对... 汽车碳纤维材料的钻孔加工面临钻头寿命短、加工质量差的问题。DLC涂层具有摩擦系数低、表面硬度高的优点,可以有效地提高切削刀具的使用寿命。通过对无涂层、DLC涂层、Cr/W-DLC/DLC涂层和Cr/CrN/DLC涂层的4组整体硬质合金钻头样品的对比测量,采集不同涂层的摩擦系数和表面硬度以及表面粗糙度数据,得出所有DLC涂层都有低摩擦系数和可改善表面粗糙度的优点。同时对4组样品进行钻孔性能测试,采集钻削扭力、钻削温度、钻削速度以及钻头刃口的磨损量等数据,发现Cr/CrN/DLC复合涂层能有效地提高加工CFRP钻头的使用寿命,其平均寿命是无涂层钻头的2.65倍,且性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RP 硬质合金钻头 DLC复合涂层 钻削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质合金涂层刀具车削GFRP的切削力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剑平 黄树涛 +3 位作者 葛亮 施华 于晓琳 许立福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1,共7页
研究了硬质合金涂层刀具车削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时,切削用量对切削力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建立了切削力经验公式。结果表明:切削速度引起的树脂软化对切削力的影响较大,切削分力随切削速度的增加先减后增,但切削速度由243 m/min增至3... 研究了硬质合金涂层刀具车削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时,切削用量对切削力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建立了切削力经验公式。结果表明:切削速度引起的树脂软化对切削力的影响较大,切削分力随切削速度的增加先减后增,但切削速度由243 m/min增至342 m/min时,切削力变化趋于平缓;切削力随进给量和背吃刀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在进给量为0.05 mm/r时,由于涂层刀具刃口的挤压作用,轴向切削力反而较大。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表明,背吃刀量对切削合力及各切削分力的影响最大,切削速度对切削合力及轴向分力Fx和径向分力Fy的影响次之,进给量对主切削力Fz的影响较切削速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切削用量 切削力 硬质合金涂层刀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塑料-金属复合集流体的特性及制备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稚国 李华清 +1 位作者 王莉 何向明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9-758,共10页
塑料-金属聚合物复合集流体(metallized plastic current collector,MPCC)通过减厚、减重可大幅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且因聚合物自身绝缘、受热收缩、熔融等特性可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因此吸引了产业界研究者的诸多关注。了解聚合物基底和M... 塑料-金属聚合物复合集流体(metallized plastic current collector,MPCC)通过减厚、减重可大幅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且因聚合物自身绝缘、受热收缩、熔融等特性可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因此吸引了产业界研究者的诸多关注。了解聚合物基底和MPCC的特性及制备方法有利于高质量MPCC的研发,同时可促进高能量密度、高安全电池的发展,因此本文着重介绍了常用和亟待开发的聚合物的特性,阐明了目前市场生产的高质量PET、PP基复合集流体虽已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但面临着各种挑战,例如PET的溶胀溶解反应,PP与金属层间的低黏结性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此外,本文总结了聚合物表面沉积金属层的多种方法(磁控溅射、蒸镀、化学沉积和电镀等)的原理、优缺点和设备改良策略、注意事项,以期提高聚合物表面金属层的均匀性、一致性和导电率。最后,为提高MPCC在电池中的应用可行性,明确了MPCC未来研发的重点攻关问题,例如提高金属-聚合物界面黏结性,进一步提高电池安全性和导电率,并阐述了将来的发展趋势:功能化和精细化MPCC在电池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复合集流体 塑料基膜 金属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C类石墨复合涂层制备表征及其在硬质合金铣刀上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哲轩 杨忠仪 +2 位作者 夏荣华 李新陈 彭浩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4,共10页
为了提高硬质合金铣刀的使用寿命,降低摩擦加工时的摩擦因数,本文结合Cr元素对涂层生长的促进作用与类石墨(GLC)涂层的优异性能,采用磁控溅射离子镀的方法,在硬质合金(YG8)上制备Cr-C类石墨复合涂层。通过拉曼光谱对复合涂层成分类石墨... 为了提高硬质合金铣刀的使用寿命,降低摩擦加工时的摩擦因数,本文结合Cr元素对涂层生长的促进作用与类石墨(GLC)涂层的优异性能,采用磁控溅射离子镀的方法,在硬质合金(YG8)上制备Cr-C类石墨复合涂层。通过拉曼光谱对复合涂层成分类石墨进行表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涂层截面形貌,结合线扫描与面扫描结果对涂层元素成分分布进行表征。对复合涂层试样进行摩擦磨损试验,测定摩擦因数并计算磨损率,采用硬度测量仪测定复合涂层的硬度,使用自动划痕仪来评定复合涂层结合力。结果表明:Cr-C类石墨复合涂层具有典型的类石墨非晶碳结构特征,复合涂层整体厚度约为0.68μm;Cr元素主要分布在底层与过渡层,少量掺杂在工作层;C元素主要分布在工作层中,各层涂层内部没有裂纹、孔洞等缺陷,涂层的致密性较好。Cr-C类石墨复合涂层摩擦因数约为0.2,由磨痕形貌测得磨损体积为65.6651 mm^(3),磨损率为2.28×10^(-4) mm^(3)/(N·mm),复合涂层摩擦因数低,耐磨性好。复合涂层硬度可达824~986 HRV,与传统类石墨涂层相比,硬度提升28.22%~51.69%,复合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力为24 N,与同样应用于硬质合金铣刀的涂层相比,具有良好的结合性能。本文研究可为Cr-C类石墨复合涂层在硬质合金铣刀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涂层 磁控溅射 类石墨 硬质合金铣刀 铝合金 摩擦因数 涂层致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结构对微纳金属粉/单质硝胺炸药复合含能材料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其闽 庞维强 南风强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3-412,I0003,共21页
为了研究微纳米金属粉对单质硝胺炸药性能的影响和机理,总结了微纳米金属粉与单质硝胺炸药不同复合方式(如机械混合、核-壳包覆、金属嵌入和其他复合方式)下不同的微纳米金属粉对不同单质硝胺炸药的作用;分析了复合含能材料中金属粉粒... 为了研究微纳米金属粉对单质硝胺炸药性能的影响和机理,总结了微纳米金属粉与单质硝胺炸药不同复合方式(如机械混合、核-壳包覆、金属嵌入和其他复合方式)下不同的微纳米金属粉对不同单质硝胺炸药的作用;分析了复合含能材料中金属粉粒径和含量等变化对不同单质硝胺炸药热分解特性和感度性能的影响;讨论了微纳米金属粉与单质硝胺炸药不同复合方式和制备方法对复合含能材料性能的影响。最后建议复合含能材料今后的研究重点为:拓展新的微纳米金属粉进行研究;深化微纳米金属粉与单质硝铵炸药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新的含能材料复合结构;综合机器学习设计筛选新型复合含能材料和开拓含能复合材料工程方面应用的研究。附参考文献103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属粉 单质硝胺炸药 复合物 含能材料 包覆 嵌入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表面双辉等离子Ta/TaC涂层抗热震性能研究
15
作者 王彦 杨凯 +3 位作者 吕绪明 党博 魏东博 张平则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42-50,共9页
为了改善石墨电极表面涂层与基体间因力学性能及热膨胀系数差异而导致的热失配问题,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渗金属技术在石墨表面分别制备了Ta、TaC涂层和Ta/TaC复合涂层。XRD结果表明,Ta涂层表面物相主要由Ta、Ta_(4)C_(3)和Ta_(2)C构... 为了改善石墨电极表面涂层与基体间因力学性能及热膨胀系数差异而导致的热失配问题,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渗金属技术在石墨表面分别制备了Ta、TaC涂层和Ta/TaC复合涂层。XRD结果表明,Ta涂层表面物相主要由Ta、Ta_(4)C_(3)和Ta_(2)C构成,TaC和Ta/TaC涂层表面为纯TaC相。SEM结果表明,所有涂层均由涂层-基体互扩散层和表面沉积层组成,且内部均匀致密。相较于TaC物相,Ta单质更容易扩散进入石墨基体;相同条件下TaC在Ta上生长速率更快。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Ta涂层作为TaC涂层和石墨之间的过渡层,因其良好的物理缓冲作用能够有效提高TaC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和显微硬度。热震结果表明,在室温与650℃之间循环40次后,单层TaC涂层因极大的应力失配产生严重崩裂而剥落;Ta/TaC复合涂层因Ta过渡层的存在有效缓解了冷热循环过程中的应力失配问题,热冲击后表面未发现裂纹且膜基界面结合依旧良好,涂层的抗热冲击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电极 碳化钽 复合涂层 双辉 抗热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料膜复合集流体在锂离子电池应用中的挑战与改进措施
16
作者 董先锋 张稚国 +2 位作者 李华清 王莉 何向明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88-3399,共12页
塑料膜复合集流体(PFCC)是一种具有金属层+塑料聚合物+金属层的类三明治结构的新型电池集流体,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因此受到了电池相关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PFCC也为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带来很多挑战,使其产业化进程缓... 塑料膜复合集流体(PFCC)是一种具有金属层+塑料聚合物+金属层的类三明治结构的新型电池集流体,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因此受到了电池相关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PFCC也为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带来很多挑战,使其产业化进程缓慢。本文总结了其带来的诸多挑战,例如,聚合物-金属间结合力弱导致在聚合物层电解液浸泡时易脱层、导电性差使其过流能力下降、聚合物层易被腐蚀等,同时对其相关机理展开了详细的阐述:部分聚合物为非极性分子,与金属层间作用力弱;聚合物自身绝缘;PET易被催化解聚及热稳定性差等缺点。针对以上不足,本文系统地归纳了PFCC在锂离子电池应用技术中的发展历程,同时明确了可以通过界面工程、材料调控、加工技术和设备优化等方法、措施对其进行改进,例如:设置焊接质量的实时监控系统,建立多功能界面强化层,设计集流体内外功能性结构等,以期为PFCC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并推动PFCC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复合集流体 金属涂层 塑料基膜 界面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等离子喷涂Si/Mullite+BSAS/Yb_(2)Si_(2)O_(7)环境障涂层的制备与水氧腐蚀行为
17
作者 崔永静 郭孟秋 +4 位作者 马玉洁 周邦阳 范尚武 焦健 成来飞 《航空材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5,共9页
以固相烧结法制备的Yb_(2)Si_(2)O_(7)粉体作为原材料,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工艺在SiC基体表面制备Si/Mullite+BSAS/Yb_(2)Si_(2)O_(7)三层结构环境障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纳米压痕试验机等设备研究涂层... 以固相烧结法制备的Yb_(2)Si_(2)O_(7)粉体作为原材料,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工艺在SiC基体表面制备Si/Mullite+BSAS/Yb_(2)Si_(2)O_(7)三层结构环境障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纳米压痕试验机等设备研究涂层的显微组织、相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粉体材料由83%Yb_(2)Si_(2)O_(7)相和17%Yb_(2)SiO_(5)相(质量分数)组成,等离子喷涂获得的Yb_(2)Si_(2)O_(7)层孔隙率为(6.61±0.65)%,涂层结合强度达(22.82±3.55)MPa,涂层断裂韧度达(1.98±0.12)MPa·m1/2。此外,涂层1350℃条件下水氧耦合腐蚀测试结果显示Yb_(2)Si_(2)O_(7)单斜相含量先降低后提高,硅黏结层高温氧化形成的热生长氧化物SiO_(2)与Mullite+BSAS界面相容,未发现Mullite+BSAS与Yb_(2)Si_(2)O_(7)层互扩散现象,硅层的损耗是涂层使用寿命的主要限制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障涂层 等离子喷涂 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 Yb_(2)Si_(2)O_(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表面Ni-SiC-CaF_(2)复合镀层的组织和性能研究
18
作者 杜丹丹 田晓东 卢嘉成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20,共5页
在1060铝合金表面制备Ni-SiC-CaF_(2)复合镀层,用NiSO_(4)∙6H_(2)O、NiCl_(2)∙6H_(2)O、H_(3)BO_(3)和PVP配置镀液。在pH为4的条件下,研究施镀温度、电流密度和镀液中SiC浓度对Ni-SiC-CaF_(2)复合镀层组织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 在1060铝合金表面制备Ni-SiC-CaF_(2)复合镀层,用NiSO_(4)∙6H_(2)O、NiCl_(2)∙6H_(2)O、H_(3)BO_(3)和PVP配置镀液。在pH为4的条件下,研究施镀温度、电流密度和镀液中SiC浓度对Ni-SiC-CaF_(2)复合镀层组织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能谱仪、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对镀层的表面、截面形貌、组织和性能进行检测与分析,同时对比纯Ni镀层、Ni-SiC、Ni-SiC-CaF_(2)复合镀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施镀温度为35~50℃,电流密度为5 A/dm^(2),镀液中添加SiC含量为60~80 g/L时,可形成组织稳定的含有8.26 at.%~8.95 at.%SiC和0.46 at.%~0.62 at.%CaF_(2)的复合镀层。相同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Ni-SiC-CaF_(2)复合镀层相较于纯Ni镀层和Ni-SiC复合镀层,摩擦系数分别降低了67.50%和35.00%,磨损速率分别降低了41.27%和26.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 复合镀层 碳化硅 二氟化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固态MnO_(2)@CNT/MXene纤维超级电容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陆赞 胡春兰 +2 位作者 蒋宇宸 郭子娇 吴良华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83-1586,1593,共5页
利用氯磺酸共混碳纳米管与过渡金属碳化物MXene形成液晶态纺丝液,通过湿法纺丝技术制备CNT/MXene复合纤维,分别使用电化学沉积法及水热法在复合纤维表面沉积二氧化锰(MnO_(2)),制备MnO_(2)@CNT/MXene复合纤维,纤维用固态电解质封装成为... 利用氯磺酸共混碳纳米管与过渡金属碳化物MXene形成液晶态纺丝液,通过湿法纺丝技术制备CNT/MXene复合纤维,分别使用电化学沉积法及水热法在复合纤维表面沉积二氧化锰(MnO_(2)),制备MnO_(2)@CNT/MXene复合纤维,纤维用固态电解质封装成为柔性超级电容器。结果表明,电化学沉积较水热法沉积的纤维超级电容器具有更高的体积比电容,在1 A/cm^(3)的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约为97.5 F/cm^(3),在循环充放电2500次后,最终电容保持率约为原有的7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金属碳化物 碳纳米管 二氧化锰 超级电容器 复合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表面梯度增强层的制备研究进展
20
作者 蒋一征 刘洲超 +1 位作者 李宁 柴珍珍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1-36,42,共7页
碳化物增强金属表面复合材料兼具碳化物的高硬度、高模量及基体的高韧性、高塑性优势,是提高金属材料使用寿命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碳化物颗粒体积分数提高,复合材料强度显著增大的同时韧性却大幅下降。如何改善碳化物/金属复合材料的... 碳化物增强金属表面复合材料兼具碳化物的高硬度、高模量及基体的高韧性、高塑性优势,是提高金属材料使用寿命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碳化物颗粒体积分数提高,复合材料强度显著增大的同时韧性却大幅下降。如何改善碳化物/金属复合材料的强韧性倒置问题成为复合材料研究领域基础性难题之一。目前,报道的碳化物/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表面复合强韧化方式主要有表面梯度化、纳米复合、表面应力以及新型结构等方式。主要讨论了金属表面工程技术的重要性以及表面梯度增强层的研究进展和制备现状,详细探讨了表面梯度增强层的优势,并提出了利用表面处理技术制备金属表面碳化物陶瓷梯度复合层,以期实现零件表面增强体的连续或逐级变化;同时保持基体的良好性能,有望提高金属材料的使役性能,增强表面特性,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基复合材料 梯度增强层 陶瓷颗粒 碳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