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北沙地人工林下风沙土的酸度特征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张学利 吴才都 +1 位作者 吕刚 曹怡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98,共16页
[目的]以辽西北沙地不同树种成、过熟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人工林下土壤的酸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评估不同人工林下土壤的酸缓冲能力。[方法]选取不同树种成、过熟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深度土层各项土壤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土... [目的]以辽西北沙地不同树种成、过熟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人工林下土壤的酸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评估不同人工林下土壤的酸缓冲能力。[方法]选取不同树种成、过熟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深度土层各项土壤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土壤pH值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升高,且阔叶林pH值整体高于针叶林。土壤交换性酸含量、CEC及盐基含量整体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交换性酸含量以油松林为最高,以樟子松林最低;CEC值与盐基含量均以杨树林最高,以赤松林最低。除赤松林外,不同树种土壤酸缓冲容量整体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土壤对酸敏感性多为II级(10mmol·kg^(-1)≤pHBC<20mmol·kg^(-1)),土壤酸缓冲容量以杨树林最高,以樟子松林最低。不同土层深度pH影响因素不同,在0~10 cm土层,主要受有机质含量(P<0.01)及交换性酸和交换性盐基(P<0.05)的影响;在10~20 cm土层,主要受交换性酸含量和有机质(P<0.01)及pHBC(P<0.05)的影响;在20~40 cm土层主要受有机质含量(P<0.01)及pHBC(P<0.05)的影响。[结论]营造人工林后,风沙土土壤pH值有所降低,但杨树林pH降幅最小,且其在土壤酸缓冲容量、交换性盐基、CEC及BS含量方面均为最高,说明杨树林下土壤的酸缓冲性能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土壤酸度 交换性酸 交换性盐基 酸缓冲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对紫色泥岩风化产物酸缓冲容量的影响
2
作者 李春培 李雪 +1 位作者 汪璇 赵吉霞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8-152,共15页
氮肥施用是引起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酸性环境促进紫色母岩的风化过程,并影响紫色母岩风化产物的理化性质,然而氮肥施用对风化产物的盐基离子和酸缓冲容量(pH Buffer Capacity,pHBC)的影响尚不明晰.因此,以蓬莱镇组(J_(3)p)紫色泥岩... 氮肥施用是引起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酸性环境促进紫色母岩的风化过程,并影响紫色母岩风化产物的理化性质,然而氮肥施用对风化产物的盐基离子和酸缓冲容量(pH Buffer Capacity,pHBC)的影响尚不明晰.因此,以蓬莱镇组(J_(3)p)紫色泥岩为研究对象,设置3组氮肥施用水平(280,560,840 kg/hm^(2))以及不施肥处理(CK),通过淋溶试验模拟母岩风化,以探明氮肥施用对紫色泥岩风化产物盐基离子及pHBC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氮肥施用处理下风化产物的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增加0.9%~4.7%,且风化产物的CIA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氮肥施肥处理下风化产物的pHBC较CK处理降低4.0%~8.9%,且风化产物的pHBC随氮肥施用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风化产物的交换性盐基离子、水溶性盐基离子和盐基离子的淋失总量表现为:Ca^(2+)>Mg^(2+)>Na^(+)>K^(+),且风化产物的二价盐基离子(Ca^(2+)和Mg^(2+))含量远高于一价盐基离子含量(K^(+)和Na^(+)).基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氮肥施用对风化产物水溶性K^(+)(R^(2)=0.75)和Na^(+)(R^(2)=0.99)含量存在显著负效应(p<0.05),而水溶性K^(+)和Na^(+)含量对风化产物pHBC(R^(2)=0.44)存在正效应,进而导致氮肥施用对风化产物pHBC存在负效应,这可能是氮肥施用影响风化产物pHBC的主要机制之一.研究结果表明:为了紫色土肥力的可持续发展,紫色土区域的氮肥施用量应小于28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泥岩 氮肥 化学蚀变指数 盐基离子 酸缓冲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发酵剂浓缩培养的研究 被引量:49
3
作者 吕兵 张国农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9,共3页
为制备高效浓缩乳酸菌发酵剂,通过综合运用复合生长培养基、缓冲盐法及化学中和法,对乳酸菌的浓缩培养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以 12% NFM+ 0.3%酵母膏+ 0.1% Tween 80作为复合生长培养基,加 0.5% K2HPO4作为缓冲盐,接种量... 为制备高效浓缩乳酸菌发酵剂,通过综合运用复合生长培养基、缓冲盐法及化学中和法,对乳酸菌的浓缩培养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以 12% NFM+ 0.3%酵母膏+ 0.1% Tween 80作为复合生长培养基,加 0.5% K2HPO4作为缓冲盐,接种量为 2% (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 =1∶ 1),培养温度 42℃,培养过程用 30% Na2CO3溶液作中和剂,将 pH值控制在 6.3,培养 6~ 7 h后,可使乳酸菌的活菌数达到 5.89× 109 mL- 1。与普通的液体发酵剂相比,获得了显著的浓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发酵剂 浓缩培养 缓冲盐 中和剂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型酸雨参与碳酸盐岩溶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黄奇波 覃小群 +2 位作者 程瑞瑞 李腾芳 刘朋雨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9-156,共8页
碳酸盐岩的H2CO3溶蚀产生岩溶碳汇,占整个岩石风化碳汇的94%。西南岩溶区硫酸型酸雨严重,硫酸型酸雨广泛参与碳酸盐岩的溶蚀。H2SO4参与的碳酸盐岩风化是一个大气CO2净释放过程,具有减汇作用巨大。另一方面,岩溶区石灰土壤和地下水具有... 碳酸盐岩的H2CO3溶蚀产生岩溶碳汇,占整个岩石风化碳汇的94%。西南岩溶区硫酸型酸雨严重,硫酸型酸雨广泛参与碳酸盐岩的溶蚀。H2SO4参与的碳酸盐岩风化是一个大气CO2净释放过程,具有减汇作用巨大。另一方面,岩溶区石灰土壤和地下水具有较高的pH值及盐基饱和度,对H^+有巨大的缓冲作用,大气酸沉降在碳酸盐岩地区可能并不会造成地下水的HCO3^-和pH降低;相反,较高浓度的SO4^2-所产生的盐效应和SO4^2-与各种阳离子形成的离子对会增大方解石、白云石溶解度,可增强H2CO3对碳酸盐的溶蚀,这可能会使岩溶作用产生更大的碳汇效应。因此,硫酸型酸雨参与碳酸盐岩风化的减汇效应不仅可能被高估,硫酸型酸雨还可能增强碳酸盐岩的H2CO3溶蚀,具有增加岩溶碳汇效应的作用。应结合石灰土壤对大气酸沉降的缓冲容量和阈值及大气酸沉降的H^+与土壤中盐基离子的交换量,并综合考虑盐效应、离子对作用、同离子效应,客观评价硫酸型酸雨流经石灰土壤层后对碳酸盐岩溶蚀吸收大气/土壤CO2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型酸雨 岩溶碳汇 酸缓冲容量 盐效应 同离子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盐碱条件对向日葵胁迫作用主导因素的实验确定 被引量:64
5
作者 石德成 盛艳敏 赵可夫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61-467,共7页
将中性盐 Na Cl和 Na2 SO4 、碱性盐 Na HCO3和 Na2 CO3按不同比例混合 ,模拟出 30种盐度、碱度各不相同的复杂盐碱条件 ,并对向日葵苗进行盐碱混合胁迫处理。测定其日相对生长率 (RGR)等 7项胁变指标 ,并分析各种致胁变因素与诸项胁变... 将中性盐 Na Cl和 Na2 SO4 、碱性盐 Na HCO3和 Na2 CO3按不同比例混合 ,模拟出 30种盐度、碱度各不相同的复杂盐碱条件 ,并对向日葵苗进行盐碱混合胁迫处理。测定其日相对生长率 (RGR)等 7项胁变指标 ,并分析各种致胁变因素与诸项胁变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用盐度、缓冲量、p H和 [Cl- ]即可代表所有胁迫作用因素。用此四因素与诸项胁变值间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证明 :诸胁变指标与这四因素间均具有高度线性相关性。四因素对胁变的贡献明显不同 ,其中缓冲量和盐度是决定性的主导因素 ,p H和 [Cl- ]的作用明显次之 ,有时甚至可以忽略。分析结果表明 :缓冲量和盐度是复杂盐碱条件对向日葵胁迫作用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条件 向日葵 胁迫作用 主导因素 实验确定 盐胁迫 碱胁迫 缓冲量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交换色谱流动相组成对溶菌酶复性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彦 耿信笃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 研究了复性缓冲液组成对还原变性溶菌酶复性的影响。方法 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对还原变性溶菌酶进行复性。结果 低离子强度的Tris缓冲液比高离子强度的PBS缓冲液能明显提高复性收率;当复性缓冲液中不含其他种类的盐时,脲浓度为2.0m... 目的 研究了复性缓冲液组成对还原变性溶菌酶复性的影响。方法 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对还原变性溶菌酶进行复性。结果 低离子强度的Tris缓冲液比高离子强度的PBS缓冲液能明显提高复性收率;当复性缓冲液中不含其他种类的盐时,脲浓度为2.0mol/L时复性产率最高;当脲浓度低时,复性缓冲液中含有氯化钠和硫酸铵的复性效果均不如不含这些盐的复性效果;当脲浓度高时,硫酸铵能很好地提高溶菌酶的复性回收率。结论 认为Hofmeister效应是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色谱 复性缓冲液 溶菌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埋缓冲盐法培养乳酸菌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丁博 吕嘉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2-133,共2页
在乳酸菌的培养过程中,为了得到较高浓度的菌体,需要中和培养时产生的乳酸,传统的方法是直接在培养基中加入缓冲盐,本实验采用包埋缓冲盐法培养乳酸菌,研究结果发现采用2%琼脂按照0.5g碳酸钙/10mL琼脂液进行碳酸钙固定,将固定后的碳酸... 在乳酸菌的培养过程中,为了得到较高浓度的菌体,需要中和培养时产生的乳酸,传统的方法是直接在培养基中加入缓冲盐,本实验采用包埋缓冲盐法培养乳酸菌,研究结果发现采用2%琼脂按照0.5g碳酸钙/10mL琼脂液进行碳酸钙固定,将固定后的碳酸钙按照1g碳酸钙/100mL培养基加入,最终的菌体数量可以达到109cf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盐 包埋 乳酸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冲药剂对高铁酸盐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傅金祥 兰莹莹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36-1140,共5页
目的为延长高铁酸盐的保存时间,筛选出对高铁酸盐起到最佳稳定作用的添加剂,并确定碱液的最佳浓度和与高铁酸盐的体积比以及缓冲药剂组分的最佳物质的量比和添加量.方法将高铁酸盐溶液与不同浓度NaOH溶液、缓冲药剂混合,低温避光保存,... 目的为延长高铁酸盐的保存时间,筛选出对高铁酸盐起到最佳稳定作用的添加剂,并确定碱液的最佳浓度和与高铁酸盐的体积比以及缓冲药剂组分的最佳物质的量比和添加量.方法将高铁酸盐溶液与不同浓度NaOH溶液、缓冲药剂混合,低温避光保存,定时测其吸光度,比较分解速率.结果NaOH溶液与Na2FeO4混合,浓度越高,体积比越大,Na2FeO4分解率越低.添加碳酸盐缓冲药剂时,n(NaHCO3)∶n(NaOH)为2∶1,且以高铁酸盐浓度的100倍浓度添加效果最好,磷酸盐缓冲药剂稳定效果次之,除50倍浓度的硼酸盐缓冲药剂外,其他浓度的硼酸盐药剂都会加速高铁酸盐的分解.结论高浓度碱液可抑制高铁酸盐的分解,碳酸盐缓冲药剂对高铁酸盐能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为高铁酸盐的长时间稳定保存提供了有效的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酸盐 缓冲药剂 稳定性 添加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霉素肟合成工艺改进 被引量:3
9
作者 杨裕启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0年第4期74-75,共2页
以硫氰酸红霉素为原料、液态缓冲盐为溶剂制备了红霉素肟,研究了液态缓冲盐用量、反应温度、原料水分等对红霉素肟的收率和纯度的影响。确定红霉素肟的最佳合成工艺如下:液态缓冲盐用量200 g、反应温度50℃、原料总水分≤4.0%,此时红霉... 以硫氰酸红霉素为原料、液态缓冲盐为溶剂制备了红霉素肟,研究了液态缓冲盐用量、反应温度、原料水分等对红霉素肟的收率和纯度的影响。确定红霉素肟的最佳合成工艺如下:液态缓冲盐用量200 g、反应温度50℃、原料总水分≤4.0%,此时红霉素肟的收率为71.3%、纯度为9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氰酸红霉素 红霉素肟 液态缓冲盐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混合生态条件的人工模拟及其对羊草胁迫作用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10
作者 石德成 李玉明 +2 位作者 杨国会 李毅丹 赵可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323-1332,共10页
将中性盐 Na Cl和 Na2 SO4 、碱性盐 Na HCO3和 Na2 CO3按不同比例混合 ,模拟出 3 0种盐度和 p H各不相同的盐碱生态条件 ,并对羊草苗进行盐碱混合胁迫处理。测定其日相对生长率 (RGR)等 7项胁变指标 ,用数学方法分析盐度、缓冲量等各... 将中性盐 Na Cl和 Na2 SO4 、碱性盐 Na HCO3和 Na2 CO3按不同比例混合 ,模拟出 3 0种盐度和 p H各不相同的盐碱生态条件 ,并对羊草苗进行盐碱混合胁迫处理。测定其日相对生长率 (RGR)等 7项胁变指标 ,用数学方法分析盐度、缓冲量等各种胁迫因素与诸项胁变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3 0种处理均匀覆盖了总盐度 5 0~ 3 5 0 mmol/L,p H 7.1 4~1 0 .81范围内的各种盐碱条件。用盐度、缓冲量、p H和 [Cl- ]即可代表盐碱混合胁迫的所有胁迫作用因素。诸胁变指标与这 4因素间均具有高度线性相关性。4因素对胁变的贡献明显不同 ,其中缓冲量和盐度是决定性的主导因素 ,p H和 [Cl- ]的作用明显次之 ,有时甚至可以忽略。不同胁变指标与各因素的关系也有所不同。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盐碱混合胁迫来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碱胁迫 胁迫因素 盐度 缓冲量 羊草 盐碱混合生态条件 人工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土、红壤和盐碱地障碍消减技术与产能提升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1
作者 孙波 朱安宁 +2 位作者 姚荣江 沈仁芳 张佳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31-1247,共17页
耕地质量建设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我国中低产耕地亟需解决酸化、盐碱、贫瘠、生物功能衰减等问题,全面提升耕地产能。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针对潮土、红壤、盐碱土等主要耕地土类,基于长期观测、研究和示范,明确了土壤... 耕地质量建设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我国中低产耕地亟需解决酸化、盐碱、贫瘠、生物功能衰减等问题,全面提升耕地产能。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针对潮土、红壤、盐碱土等主要耕地土类,基于长期观测、研究和示范,明确了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和退化调控机制,发展了不同农区耕地质量培育理论和技术体系。针对潮土,阐明了有机质、团聚体和微生物联动的内稳性地力形成机制,研发了农田土壤和作物信息监测的传感设备,集成了厚沃耕层构建与大面积均衡增产模式。针对红壤,揭示了土壤酸缓冲性提升抑酸机制和关键微生物驱动养分转化机制,研发了抑酸抗酸协同技术和红壤大团聚体生物培肥技术,分类创建了江西省耕地生态培肥和产能提升模式。针对盐碱土,阐明了土壤水盐调控伴生氮素迁移转化过程,提出盐渍障碍消减与养分增效协同机理与调控技术,创新了滨海盐碱地和河套灌区次生盐渍化生态治理模式。未来研究重点在耕地质量调查与建设管理、耕地土壤障碍消减与产能提升、土壤健康管理与生态保护3个方面,突破土壤障碍消减技术瓶颈,研发系列调理剂和生物培肥产品,提升区域模式落地率,建立我国耕地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利用的系统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红壤 盐碱地 肥沃耕层 酸缓冲性 水氮盐调控 产能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缓冲盐对花生奶稳定性的影响
12
作者 曹小红 王晓烨 +3 位作者 王春玲 毛德志 杨政 韩朝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6-108,共3页
采用粒径分析的方法,对花生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焦磷酸钠、柠檬酸钠、磷酸二氢钠五种盐类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并考察了五种盐类的最适添加量及效果,结果表明五种盐类对花生奶稳定性作用强弱为:焦磷酸钠(0... 采用粒径分析的方法,对花生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焦磷酸钠、柠檬酸钠、磷酸二氢钠五种盐类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并考察了五种盐类的最适添加量及效果,结果表明五种盐类对花生奶稳定性作用强弱为:焦磷酸钠(0.1%)>三聚磷酸钠(0.02%)>不添加缓冲盐>磷酸二氢钠(0.02%)>柠檬酸钠(0.06%)>六偏磷酸钠(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奶 缓冲盐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黑水虻幼虫蛋白质提取工艺 被引量:13
13
作者 许彦腾 张建新 +1 位作者 宋真真 孙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1-410,共10页
【目的】对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幼虫蛋白质进行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选择最优提取方法,并确定其最优工艺参数,为黑水虻幼虫蛋白提取与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黑水虻幼虫为原料,分别采用碱提法、酶提法、盐提法和Tris-HCl缓冲... 【目的】对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幼虫蛋白质进行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选择最优提取方法,并确定其最优工艺参数,为黑水虻幼虫蛋白提取与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黑水虻幼虫为原料,分别采用碱提法、酶提法、盐提法和Tris-HCl缓冲液提法对黑水虻幼虫蛋白质进行提取,并比较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确定NaOH质量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4个因素的较优水平。在单因素试验结果基础上,按照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提取黑水虻幼虫蛋白质的4种方法中碱提法的提取率最高,最佳提取条件为:NaOH质量浓度2.44 g/100mL,液料比22 mL/g,提取温度53℃,提取时间2 h。提取率验证试验结果为88.49%,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0.28%。【结论】响应面模型拟合度高,优化出的最佳提取工艺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 蛋白质提取 碱提法 酶提法 盐提法 Tris—HCl缓冲液提法 响应面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干燥酸奶发酵剂中菌体细胞的收集
14
作者 张建友 赵培城 +1 位作者 徐静波 霍贵成 《粮油食品科技》 2005年第3期27-29,共3页
冷冻干燥酸奶发酵剂的使用避免了因微生物工业技术力量不足而造成的菌种质量不佳等问题。高浓度菌体细胞的收集是其生产的关键步骤。综合采用超滤法、缓冲盐法、流加碱中和法、离心法浓缩菌体,优选工艺路线,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关键词 超滤 流加碱中和法 缓冲盐法 离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冲盐类型和离子对试剂非对离子对强离解酸性化合物离子对反相液相色谱保留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小兰 高薇 +3 位作者 梁超 乔俊琴 王康 练鸿振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21-1029,共9页
在离子对反相液相色谱(IP-RPLC)分析中,溶质保留受对离子(counter ion)的影响比较受人关注,但鲜有研究流动相中缓冲盐类型和离子对试剂中非对离子(non-counter ion)对溶质保留行为的影响。鉴于此,该文以14种磺酸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甲醇... 在离子对反相液相色谱(IP-RPLC)分析中,溶质保留受对离子(counter ion)的影响比较受人关注,但鲜有研究流动相中缓冲盐类型和离子对试剂中非对离子(non-counter ion)对溶质保留行为的影响。鉴于此,该文以14种磺酸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甲醇为有机调节剂,分别考察了3种缓冲盐体系(磷酸二氢铵、氯化铵和乙酸铵)和5种离子对试剂体系(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磷酸二氢铵、四丁基硫酸氢铵、四丁基硝酸铵和四丁基乙酸铵)下强离解酸性化合物的IP-RPLC保留行为,通过比较不同流动相条件下得到的溶质log kw(100%水相作流动相时的保留因子)、S(线型溶剂强度模型线性回归得到的常数),以及CHI(色谱疏水指数,log kw/S),寻找保留行为规律。研究表明,流动相中的缓冲盐类型和离子对试剂非对离子均会影响化合物的log kw和S值,所有化合物在氯化铵缓冲盐体系下具有最大的log kw值。相对于无机阴离子,离子对试剂中弱离解性有机阴离子(乙酸根)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磺酸化合物的S值。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保留行为,推测磺酸化合物的IP-RPLC保留机理中同时存在着离子对模型和动态离子交换模型。与log kw和S值不同,化合物的CHI值受缓冲盐类型以及离子对试剂非对离子的影响较弱。此外,研究发现化合物的表观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D)与log kw、S、CHI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不同缓冲溶液和不同离子对试剂非对离子条件下获得的log kw和S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CHI值相对稳定,因此,CHI更适用于IP-RPLC中定量结构-保留行为关系模型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对反相液相色谱 缓冲盐类型 离子对试剂非对离子 保留行为 定量结构-保留行为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灰材料性质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雷超 曾运航 +1 位作者 宋映 石碧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28,共6页
采用硫酸铵、少氨脱灰剂(硫酸铵25%)、硼酸、含硼脱灰剂(硼酸50%)和己二酸对浸灰牛皮进行脱灰。结果表明:因为硫酸铵和硼酸的pKa=9.2,所以硫酸铵、少氨脱灰剂、硼酸和含硼脱灰剂能与灰皮中的灰碱作用后形成pH 8~9的缓冲系统,并快速渗... 采用硫酸铵、少氨脱灰剂(硫酸铵25%)、硼酸、含硼脱灰剂(硼酸50%)和己二酸对浸灰牛皮进行脱灰。结果表明:因为硫酸铵和硼酸的pKa=9.2,所以硫酸铵、少氨脱灰剂、硼酸和含硼脱灰剂能与灰皮中的灰碱作用后形成pH 8~9的缓冲系统,并快速渗透灰皮,得到柔软的脱灰裸皮;而己二酸因pKa=4.4,在脱灰过程中无法形成pH 8~9的缓冲系统,渗透性较差,制得的脱灰裸皮柔软度也欠佳。由此可见,全部或部分选用pKa9左右的酸性物质作为脱灰材料对开发性能更优的无氨无硼脱灰剂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革 脱灰 铵盐 硼酸 pH缓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加利亚乳杆菌冻干工艺中增菌的研究
17
作者 陆爱华 吕高婧 +2 位作者 王志耕 薛秀恒 梅林 《中国奶牛》 2013年第4期46-49,共4页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三因素正交试验对流加碱法和缓冲盐法在保加利亚乳杆菌冻干工艺中的增菌效果进行了研究,为保加利亚乳杆菌冻干菌的生产提供参数。结果显示,流加碱法增菌中,50%氨水溶液的增菌效果最好;缓冲盐增菌中,增菌效果最佳...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三因素正交试验对流加碱法和缓冲盐法在保加利亚乳杆菌冻干工艺中的增菌效果进行了研究,为保加利亚乳杆菌冻干菌的生产提供参数。结果显示,流加碱法增菌中,50%氨水溶液的增菌效果最好;缓冲盐增菌中,增菌效果最佳优化组合为5%的添加量、pH值为6.2、缓冲盐体系为C6H8O7.H2O-Na3C6H5O7·H2O;综合比较两种增菌方法,流加碱法效果优于缓冲盐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加利亚乳杆菌 增菌 流加碱法 缓冲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溶液沉积法La_2CuMnO_6缓冲层薄膜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18
作者 马高峰 雷宁 +5 位作者 张国防 卢亚峰 郗大来 白宏斌 王炳旭 冯宝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7-69,73,共4页
根据镧、铜及锰盐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溶剂及镧、铜及锰盐为前驱体,配制成前驱溶液进行润湿性、稳定性及不同衬底热处理实验,成功筛选出制备La2CuMnO6(LCMO)缓冲层薄膜的前驱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化... 根据镧、铜及锰盐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溶剂及镧、铜及锰盐为前驱体,配制成前驱溶液进行润湿性、稳定性及不同衬底热处理实验,成功筛选出制备La2CuMnO6(LCMO)缓冲层薄膜的前驱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化学溶液沉积法(CSD)合成的La2CuMnO6薄膜的相组成和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前驱体(La(CH3COO)3·1.5H2O、Cu(CH3COO)2·1.0H2O、Mn(CH3COO)2·4.0H2O)及SrTiO3(STO)(100)衬底,在1000℃、保温时间3h、空气气氛及总离子浓度为1.0mol/L工艺条件下制备的La2CuMnO6薄膜具有很好的c轴织构,薄膜表面较平整、均匀、无裂纹、无孔洞,分布均匀且排列致密,完全满足缓冲层对薄膜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溶液沉积法 La2CuMnO6 前驱体金属盐 衬底 筛选 缓冲层薄膜 制备 结构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