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CD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引起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
1
作者 李丽 宋彬彬 +3 位作者 段智慧 宁金丽 辛果果 王亚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6期2980-2983,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引起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洛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96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分为轻...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引起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洛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96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分为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采用TCD测量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搏动指数(PI)、脑血流储备能力(CVR)],分析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及评估价值,并比较有无侧支循环开放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DSA、TCD对侧支循环开放检出率。结果不同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患者Vs、PI、CVR比较:重度狭窄<中度狭窄<轻度狭窄(P<0.05);经相关性分析显示,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Vs、PI、CVR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均呈负相关(P<0.05);Vs、PI、CVR对轻度与中度颈内动脉狭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8、0.763、0.854,联合诊断AUC为0.893,对轻度、中度与重度颈内动脉狭窄诊断AUC分别为0.832、0.795、0.856,联合诊断AUC为0.927;与无侧支循环患者比较,有侧支循环患者Vs、PI、CVR较高(P<0.05);TCD、DSA对于侧支循环开放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可评估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引起的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早期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建立提供参考,以针对性制定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CysC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2
作者 赵沄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642-644,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70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评估颈动脉狭窄发...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70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评估颈动脉狭窄发生情况;并将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n=38)、中度狭窄组(n=40)和重度狭窄组(n=41).收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并在入院后测定患者实验室指标,重点分析血清CysC水平与TIA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170例TIA患者中有119例患者发生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70.00%,其中轻度狭窄患者38例,中度狭窄患者40例,重度狭窄患者41例;四组TIA患者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及入院时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血清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均高于中度狭窄组及轻度狭窄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ysC水平升高是TIA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的风险因子(OR>1,P<0.05).结论:血清CysC水平与TIA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密切相关,血清CysC水平升高会加重TIA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颈内动脉狭窄 血清胱抑素C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被引量:57
3
作者 宋桂芹 王拥军 +3 位作者 董可辉 姜卫剑 杜斌 陈启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80-68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老年组(...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老年组(149例)。结果脑梗死组吸烟、饮酒明显高于TIA组(P<0.05);老年组颈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动脉狭窄高于后循环(P<0.01);老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P<0.01);中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疾病和年龄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颈动脉狭窄 脑血管造影术 颅内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自旋标记法磁共振成像在颈动脉狭窄性脑缺血疾病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娄昕 蔡幼铨 +3 位作者 马林 蔡剑鸣 安宁豫 李雪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动脉自旋标记法(ASL)和动态磁化率效应对比剂增强(DSC)磁共振脑灌注成像表现,探讨ASL的临床运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健康自愿者12例,行DSC和ASL,计算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与右侧相应区域相对脑血流量(rCBF... 目的:对比研究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动脉自旋标记法(ASL)和动态磁化率效应对比剂增强(DSC)磁共振脑灌注成像表现,探讨ASL的临床运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健康自愿者12例,行DSC和ASL,计算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与右侧相应区域相对脑血流量(rCBF)比值并进行比较。病例组为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70%患者32例,计算DSC和ASL所得的患侧与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rCBF比值并进行比较。结果:12例健康自愿者所测的DSC和ASL的rCBF比值分别为1.0012±0.1030和1.0015±0.1611,无统计学差异。32例患者中,15例患者灌注异常,DSC与ASL的rCBF比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72)。结论:ASL序列能快速无创的提供脑灌注情况,可作为初步了解颈动脉狭窄性脑缺血疾病脑灌注情况的常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 磁共振成像 脑缺血 颈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性脑卒中与颅内外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弘文 聂亚雄 +3 位作者 杨平生 高帆 姜波涛 霍瑞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症状相关侧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性质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将4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进展组,120例)和非进展性脑卒中组(非进展组,376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 目的探讨症状相关侧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性质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将4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进展组,120例)和非进展性脑卒中组(非进展组,376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比较2组患者症状相关侧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的差异。结果24.2%的患者为进展性脑卒中。症状相关侧颅内外血管中、重度狭窄,进展组为79.2%,非进展组为5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97,P<0.01)。症状相关侧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脑卒中进展无相关性(x^2=2.97,P>0.05)。结论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与症状相关侧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50%)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狭窄所致的低灌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颈动脉狭窄 脑缺血 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颈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斑块颅内外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韩旭 赵锡海 +6 位作者 刘丹青 崔豹 马露 马林 蔡幼铨 娄昕 蔡剑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外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有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5例,其中脑梗死27例(49.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8例(50.9%),同时进行颅内、外颈动脉MRI,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颅外颈动脉:最...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外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有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5例,其中脑梗死27例(49.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8例(50.9%),同时进行颅内、外颈动脉MRI,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颅外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累及范围及管腔狭窄程度分别为(3.7±1.6)mm、(27.7±15.0)mm及(37.9±30.6)%;37例(67.3%)斑块内伴有钙化,24例(43.6%)斑块内伴有出血,25例(45.5%)斑块内伴有富脂质坏死核,13例(23.6%)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颅内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前循环(包括大脑前、中动脉)的管腔狭窄度分别为(37.2±26.5)%和(37.5±26.2)%。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管壁厚度有相关性(r=0.866,r=0.564,P<0.01)。前循环狭窄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管壁厚度有相关性(r=0.879,r=0.598,P<0.01)。结论颅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可以作为预测颅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朱宗明 张宗军 +6 位作者 陈宏伟 任斌 鲍健 汤群锋 吴力源 胡晓云 卢光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3-337,共5页
目的采用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高分辨MRI,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0例,经颈部CTA检测出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并... 目的采用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高分辨MRI,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0例,经颈部CTA检测出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并伴管腔狭窄,再接受MRI扫描;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成分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40例患者中,CTA检出斑块61个,其中混合性斑块31个;钙化性斑块18个;软斑块12个。高血压30例,检出斑块49个;无高血压10例,检出斑块12个。MRI检出斑块61个,其中Ⅲ型14个;Ⅳ~Ⅴ型23个,Ⅵ型6个;Ⅶ型18个。斑块内溃疡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同侧急性脑梗死14例,双侧颈动脉斑块造成双侧脑梗死10例,一侧颈动脉检出粥样斑块而对侧发生脑梗死2例。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以混合性斑块为主,双侧好发;高血压患者斑块发生率高于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同侧脑梗死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颈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朱宗明 张宗军 +5 位作者 陈宏伟 鲍建 方向明 汤群锋 邹新农 卢光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83-686,共4页
目的运用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DCTPI)扫描,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狭窄与脑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急诊行头颅CT或MRI扫描后,... 目的运用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DCTPI)扫描,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狭窄与脑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急诊行头颅CT或MRI扫描后,立即行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扫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的狭窄程度和脑灌注血流参数进行评价。结果 40例患者中,颈动脉无狭窄9例,占22.5%;轻度狭窄9例,占22.5%;中度狭窄12例,占30.0%;重度狭窄8例,占20.0%;完全闭塞2例,占5.0%。15例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中心区患侧脑血流量较对侧明显下降,同时梗死中心区脑血流量较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脑血容量、造影剂到达峰值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联合应用可同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颈动脉狭窄情况和缺血脑组织的部位和范围,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颈动脉疾病 脑梗死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的超声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宋桂芹 何银凤 +2 位作者 董可辉 王拥军 何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性质、分布特点及狭窄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性质、分布特点及狭窄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和老年组(149例)。结果随年龄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家族史显著增加(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TIA组(P<0.01);70%~99%血管狭窄斑块发生率高于50%~69%血管狭窄和<50%血管狭窄(P<0.01);老年组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中年组及青年组(P<0.01)。结论超声检查显示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导致颈动脉狭窄的斑块中,以软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多见。超声检查可以用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及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颈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血管中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20
10
作者 许寅宏 徐恩 +1 位作者 林清原 邱少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59-66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评估ox-LDL对易损性颈动脉斑块的识别能力,为早期识别易损性颈动脉斑块探索新的途径。资料与方法选择经CT和MRI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18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评估ox-LDL对易损性颈动脉斑块的识别能力,为早期识别易损性颈动脉斑块探索新的途径。资料与方法选择经CT和MRI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181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将其分为无斑块组48例、稳定斑块组38例、易损斑块组95例。检测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及血清ox-LDL水平,并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总斑块面积(TPA)及斑块性质,分析血清ox-LDL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斑块组合并高血压、血清ox-LDL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血清ox-LDL、TPA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血清ox-LDL水平与颈动脉IMT、总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r1=0.154,P〈0.05;r2=0.338,P〈0.05;r3=0.38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ox-LDL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8,95%CI 1.008-1.069,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ox-LDL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独立相关,ox-LDL可以作为临床筛查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指标,颈动脉超声联合应用血清学检查可以早期识别可能导致脑缺血事件发生的颈动脉易损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急性病 脂蛋白类 LDL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颈动脉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杜鹃 杨昉 +2 位作者 邱忠明 陈光辉 刘新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42-945,共4页
目的探讨197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7年3月-2011年3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证实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 目的探讨197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7年3月-2011年3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证实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程度、类型及病变血管段部位等。结果 197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68%vs 32%),发病年龄男性小于女性[(61.32±10.93)vs(67.27±10.14),P〈0.05)];脑血管病变分布前循环明显多于后循环(73.2%vs 26.8%,P〈0.001);颅内血管闭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颅外血管(65.3%vs 34.7%,P〈0.05);最常见的受累血管为大脑前动脉与颈内动脉颅外段;前后循环的颅内血管闭塞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后循环颅内段更易发生闭塞。结论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具有一定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糖尿病 2型 颅内动脉硬化 颈动脉狭窄 大脑前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卓友 恽文伟 +4 位作者 赵进委 向红兵 张志翔 钱传忠 丁新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资料,探讨颅内外动脉病变的性质、程度及范围特点。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207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116例)和非老年组(<60岁,91例),患者均进行主动脉弓+全脑DSA,分析血管...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资料,探讨颅内外动脉病变的性质、程度及范围特点。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207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116例)和非老年组(<60岁,91例),患者均进行主动脉弓+全脑DSA,分析血管狭窄的程度和部位及年龄变化的规律。结果 DSA显示148例(71.5%)患者共413处血管狭窄,其中颅外动脉狭窄211处(51.1%),颅内动脉狭窄202处(48.9%),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多见,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多见。老年组患者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的比例46.7%,明显高于非老年组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能显示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的规律,有助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以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脑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颈动脉狭窄 脑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回顾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胡晨 张立群 +3 位作者 薛蓉 邹明 廖张元 张天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7-619,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及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方法收集166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1例、中年组67例和老年组88例,记录...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及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方法收集166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1例、中年组67例和老年组88例,记录其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 166例患者中,30.1%有颅内病变,39.8%有颅外病变,30.1%颅内外病变并存;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以颈内动脉居多,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大脑中动脉最明显;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老年组颅内动脉狭窄率明显降低(P<0.01),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比例明显升高(P<0.05)。61例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存在侧支循环,其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代偿形式以初级侧支循环开放为主,占67.7%,大脑中动脉以次级侧支循环开放为主,占72.2%。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病变的比例逐渐增高。颅内外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存在3级侧支循环的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脑血管障碍 侧支循环 颈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高血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肾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东潇博 王君 +5 位作者 宋崇文 王革生 王雷 杜勇 宋光荣 蔡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80-582,共3页
目的通过血管造影评估伴有高血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274例,在实施脑血管造影时,同时行非选择性肾动脉造影以评价肾动脉主干狭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测... 目的通过血管造影评估伴有高血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274例,在实施脑血管造影时,同时行非选择性肾动脉造影以评价肾动脉主干狭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测量直径狭窄率≥50%)患病率。根据诊断分为ARAS组51例,无ARAS组223例。采用标准化问卷法收集人口学资料、心脏病、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等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伴有高血压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ARAS的相关因素。结果274例患者中,吸烟87例(31.8%),糖尿病98例(35.8%),高脂血症126例(46.0%),脑梗死122例(44.5%),慢性肾功能不全23例(8.4%),心脑血管病家族史79例(28.8%);单侧ARAS 42例(15.3%)、双侧ARAS 9例(3.3%)。ARAS组吸烟比例明显高于非AR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1%vs 17.0%,P=0.001)。结论对拟行脑血管造影的高血压患者建议同时行非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尤其是吸烟的高血压患者发现肾动脉主干狭窄的可能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肾动脉梗阻 脑缺血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血管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15
作者 程留慧 王道清 +2 位作者 张保朋 周舟 温泽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43-346,共4页
目的评价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并探讨糖尿病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选取145例临床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分为糖尿病组80例和非糖尿病组65例,均行头颈部DSCTA检查,采用曲面重建(CPR)、最大... 目的评价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并探讨糖尿病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选取145例临床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分为糖尿病组80例和非糖尿病组65例,均行头颈部DSCTA检查,采用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等方法综合分析颈动脉斑块部位及性质,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斑块性质及部位的差别。结果糖尿病组体重指数及高血脂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t=6.197,P<0.05;χ2=8.372,P<0.01);糖尿病组斑块及易损斑块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组(χ2=11.617、9.388,P<0.01),两组斑块在颈动脉各部位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0、0.509、0.419、0.016,P>0.05),以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虹吸部多见。结论 DSCTA能更好地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能明确定位斑块及准确地分析斑块性质;糖尿病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高危因素,更易促成易损斑块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糖尿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颈动脉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低灌注大鼠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魏微 张微微 +1 位作者 王娟 黄勇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28-1030,共3页
目的观察慢性低灌注大鼠影像学特征,确定头颅MRI特征、海马的容积测量与相对应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缺血组(30只)和假手术组(30只)。利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术后1、2、3、4、5个月大鼠的记忆... 目的观察慢性低灌注大鼠影像学特征,确定头颅MRI特征、海马的容积测量与相对应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缺血组(30只)和假手术组(30只)。利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术后1、2、3、4、5个月大鼠的记忆功能;分别行头颅MRI检查与海马容积测量,通过HE染色,光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组大鼠记忆功能障碍在造模后2个月即出现,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缺血1个月时海马CA1区可见神经元减少。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后3个月头颅MRI显示,长期慢性脑缺血后海马体积缩小。结论慢性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降低,可能与海马缺血损害有关。海马的影像学改变相对滞后于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磁共振成像 认知障碍 脑缺血 记忆障碍 结扎术 颈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时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付胜奇 张淑玲 +2 位作者 张洪涛 张道培 嵇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7-399,共3页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时各侧支循环代偿出现的概率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发现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70%的患者46例,其中缺血性脑血管事件24例作为症状组;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22例作...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时各侧支循环代偿出现的概率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发现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70%的患者46例,其中缺血性脑血管事件24例作为症状组;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22例作为无症状组。观察侧支循环的组成、Willis环是否变异及其组成血管的管径,分析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 Willis环代偿是主要的侧支循环。症状组后环变异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前交通动脉的管径明显细于无症状组[(1.36±0.18)mmυs(1.52±0.18)mm,P<0.01]。结论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是否出现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与Willis环的代偿完整性有关,Willis环的代偿潜能与Willis环是否存在变异及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的管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侧支循环 脑缺血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性脑缺血疾病的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娄昕 蔡幼铨 +1 位作者 马林 蔡剑鸣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169-173,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SC-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对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70%患者32例(狭窄组)和无狭窄者12例(对照组)行DSC-MRI。测定两组双侧大脑半球、额叶、顶叶、半卵圆中心、皮质分水岭前...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SC-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对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70%患者32例(狭窄组)和无狭窄者12例(对照组)行DSC-MRI。测定两组双侧大脑半球、额叶、顶叶、半卵圆中心、皮质分水岭前/后区患侧与健侧或左侧与右侧的MTT、rCBF、rCBV比值。结果:对照组测量区域的MTT、rCBF、rCBV比值在0.94~1.07之间。狭窄组中5例大脑前/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MTT延长、rCBF和rCBV正常或下降;10例分水岭区MTT延长,rCBF和rCBV正常或下降;17例未见异常灌注区域。两两比较狭窄组与对照组在上述测量区域的MTT、rCBF、rCBV比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并不是决定脑灌注表现的唯一因素。综合考虑脑灌注表现及临床表现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 MRI 脑缺血 颈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狭窄引起眼部缺血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佳 勇强 +3 位作者 孟忻 辛晨 高新晓 汪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9-272,共4页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狭窄引起眼部缺血的临床表现。方法对41例明确诊断为单侧中度及以上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眼部常规检查、视网膜中央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对其中16例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术前、术后眼部及视网膜中央动脉彩...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狭窄引起眼部缺血的临床表现。方法对41例明确诊断为单侧中度及以上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眼部常规检查、视网膜中央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对其中16例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术前、术后眼部及视网膜中央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有31例患侧出现眼部症状,主要表现为一过性黑矇和视物模糊,13例(13眼)有明显眼部缺血的体征。41例患者41只患侧眼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为(7.02±1.71)cm·s(-1),较对侧眼的(9.75±2.81)cm·s(-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6例进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术后患侧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为(11.30±1.59)cm·s(-1),较术前的(6.70±1.37)cm·s(-1)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度及以上颈内动脉狭窄会引起眼部缺血,表现为一过性黑矇、视物模糊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眼缺血综合征。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可明显改善眼部视网膜中央动脉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狭窄 眼部缺血 视网膜中央动脉 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途径 被引量:2
20
作者 范秀玉 王琳娜 +1 位作者 范博 吴铁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25-727,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途径。方法对100例老年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评估侧支循环变化。结果大脑中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或闭塞59例,TCD显示软脑膜吻合侧支通路开放34例,占57...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途径。方法对100例老年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评估侧支循环变化。结果大脑中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或闭塞59例,TCD显示软脑膜吻合侧支通路开放34例,占57.6%。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30例,侧支通路开放24例,占80.0%,其中前动脉交通侧支开放8例,后动脉交通侧支开放2例,前动脉交通与后动脉交通侧支同时开放4例,眼动脉侧支开放6例,前动脉交通、后动脉交通和眼动脉侧支同时开放4例。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7例,TCD发现窃血改变4例,占57.1%。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3例中,2例椎动脉起始部闭塞患者出现颈外动脉-椎动脉侧支开放。左侧颈总动脉闭塞伴头臂干中度狭窄1例,TCD显示椎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侧支通路开放。结论 TCD技术有助于了解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疾病 颈动脉狭窄 侧支循环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