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期采灌储能模式浅层咸水介质渗透性演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马玖辰 武春彬 +1 位作者 刘雪玲 张志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883-1891,共9页
针对地下浅层储能咸水介质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与矿物构成的特殊性,开展可控三维物理模拟试验,基于表面化学与胶体稳定性理论,从介观尺度分析回灌溶液宏观参数变化与含水介质中微纳米颗粒重新分布过程的内在关联;探索复杂时空条件下咸水... 针对地下浅层储能咸水介质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与矿物构成的特殊性,开展可控三维物理模拟试验,基于表面化学与胶体稳定性理论,从介观尺度分析回灌溶液宏观参数变化与含水介质中微纳米颗粒重新分布过程的内在关联;探索复杂时空条件下咸水层孔隙结构变化规律;确定不同储能模式下低渗透帷幕带的形成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回灌溶液温度、盐度变化是打破颗粒间受力平衡,造成含水介质渗透性能下降的诱导机制。在抽-注井固定与调换模式下,经历完整储能周期,含水层整体相对渗透率k/k0分别下降至63%、57%,表明由微纳米颗粒物质重组,导致含水介质空间结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两组储能试验中,由于形成机制不同,低渗透帷幕带分别形成于700-900 mm与500-700 mm的渗流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层储能 微纳米颗粒 孔隙结构 渗透性能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层储能回灌溶液温度变化对含水介质空间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马玖辰 赵军 安青松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1-245,共5页
通过对砂柱试验系统进行回灌溶液温度突、渐变试验,结合双电层理论揭示咸水层储能过程中含水介质空间结构以及渗透性能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由于回灌溶液温度的改变,引起含水介质中黏粒物质间扩散双电层排斥力的变化,从而造成黏粒... 通过对砂柱试验系统进行回灌溶液温度突、渐变试验,结合双电层理论揭示咸水层储能过程中含水介质空间结构以及渗透性能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由于回灌溶液温度的改变,引起含水介质中黏粒物质间扩散双电层排斥力的变化,从而造成黏粒物质出现释放、迁移与聚沉现象。这也是导致含水介质渗透系数变化的主要机制。在回灌80℃原水溶液突、渐变试验中,含水介质相对渗透系数分别下降至初始值的78%、82%,流出溶液黏粒质量浓度最高达1.8g/L、0.5 g/L,表明渗透性能不仅与回灌溶液温度有关,也受到温度变化梯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技术 咸水层储能 模拟试验 渗透性能 双电层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咸水层水-热-盐耦合模型及其储能利用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马玖辰 赵军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3-119,共7页
基于地下水水热运移的基本原理,针对地下咸水层储能系统中地下水密度及粘滞性系数变化显著的特点,建立地下咸水层水-热-盐耦合储能模型。应用校正后的数学模型,对天津滨海某地下咸水层储能系统未来5 a的地下水动力场和温度场的变化进行... 基于地下水水热运移的基本原理,针对地下咸水层储能系统中地下水密度及粘滞性系数变化显著的特点,建立地下咸水层水-热-盐耦合储能模型。应用校正后的数学模型,对天津滨海某地下咸水层储能系统未来5 a的地下水动力场和温度场的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地下咸水层水文地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渗透系数随地下咸水层温度和浓度的增减而增减;在夏季储热期,地下水渗透流速随地下温度的上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冬季储冷期,地下水渗透流速随地下水温度的下降呈逐渐下降趋势,从而影响地下咸水层温度场的变化,在第5年供冷期末,3#抽水井水温上升0.5℃,发生热突破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层 含水层储能模型 变参数 渗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含水层地下储热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3
4
作者 黄永辉 庞忠和 +2 位作者 程远志 孔彦龙 汪集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4,共8页
深层含水层储热是一种利用深度>500m的深层含水层作为储热介质的储热技术,储热对象通常为50~150℃的热水。它通过地下水井从深层含水层中抽取和灌入地下水,实现热能储存和回收。深层含水层储热技术是弥补能源供需时空分布的不平衡,... 深层含水层储热是一种利用深度>500m的深层含水层作为储热介质的储热技术,储热对象通常为50~150℃的热水。它通过地下水井从深层含水层中抽取和灌入地下水,实现热能储存和回收。深层含水层储热技术是弥补能源供需时空分布的不平衡,综合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是国内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文中首先阐述了深层含水层储热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发展,归纳储热系统的热工性能,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其热回收效率的关键参数,并对各个参数对热回收效率的敏感性做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讨论了限制深层含水层储热系统发展的技术瓶颈,并针对系统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做了预测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含水层储热系统 热回收效率 地热 水文地质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含水层储热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黄永辉 杨俊生 +1 位作者 朱传庆 孔彦龙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9-247,共9页
深部含水层储热系统,是一种以深部含水层介质为载体的“地热+”多能互补储/供能系统。该系统可将各种形式的能量储存于地下并按需求取出加以利用,能够弥补能源供需的时空分布的不平衡,是综合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深部含水层储热系统,是一种以深部含水层介质为载体的“地热+”多能互补储/供能系统。该系统可将各种形式的能量储存于地下并按需求取出加以利用,能够弥补能源供需的时空分布的不平衡,是综合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深部含水层储热是一种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式。传统的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受限于地热尾水回灌导致的热突破,热田寿命有限。而利用深部含水层储能,不但可以增强热储能力,而且能够延长热田寿命。本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表明,与传统的水热型地热系统相比,通过采取深部含水层储热技术,在相同开采流量下,可以提升单井供热能力20%。其储热效率可以达到60%~90%,能够保证更高的地热能提取率;同时,与传统水热型地热井寿命受限于热突破时间的情况不同,深部含水层储热系统可以延长地热井寿命,实现可持续开采。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评估了不同参数对深部含水层储热性能的影响。通过参数研究发现,储层渗透率和储热温度等是影响储热能力和效率的关键参数。本研究为后续开展深部含水层储热系统工程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含水层储热 地热资源 数值模拟 储热效率 OPENGEOS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的浅层含水层储热性能整体优化 被引量:10
6
作者 石宇 崔启亮 +3 位作者 杨子江 宋先知 刘庆 林天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6-168,共13页
含水层储能(Aquifer Thermal Energy Storage,缩写为ATES)系统因其良好的储热能力和经济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含水层储热系统中运行参数和布井参数的设置直接影响储热效果,如何优化参数获得最佳工艺方案,对于推广储热工程现... 含水层储能(Aquifer Thermal Energy Storage,缩写为ATES)系统因其良好的储热能力和经济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含水层储热系统中运行参数和布井参数的设置直接影响储热效果,如何优化参数获得最佳工艺方案,对于推广储热工程现场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浅层含水层储热性能作为优化目标,通过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比关键参数对储热性能的影响程度,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得到最佳储热方案。研究结果表明:①注入温度与含水层之间温差较大会削弱系统储热能力,同类型储热井之间的热干扰反而有利于储热性能;②含水层厚度和布井数量对热损失率影响较大,而注入排量和井距对热回收率影响较大,注入温度对二者的影响最小;③注入温度25℃、含水层厚度106.597 m、注入排量30 kg/s的单井系统为最佳储热方案。结论认为:①关键参数对热损失和热回收的影响程度不同,为提高储热性能有必要对二者进行均衡优化;②优化方案有效扩大了储热体积,减少了热损失同时提高了热回收,使整个系统热损失率和热回收率分别在原有基础上优化了12.69%和3.19%,可为ATES系统的合理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ATES 数值模拟 灰色关联度分析 多目标优化 热回收率 热损失率 参数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