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SSA-BPNN的煤层气直井井底流压预测研究
1
作者 余洋 董银涛 +3 位作者 李云波 包宇 张立侠 孙浩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0-256,共7页
煤层气资源广泛应用直井开发,采用控压控水的排采制度,井底流压是排采方案设计与设备选型的重要参数,因此,煤层气直井井底流压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便捷、准确地预测煤层气直井井底流压,指导煤层气井的控压排采,引入机器学习领域中... 煤层气资源广泛应用直井开发,采用控压控水的排采制度,井底流压是排采方案设计与设备选型的重要参数,因此,煤层气直井井底流压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便捷、准确地预测煤层气直井井底流压,指导煤层气井的控压排采,引入机器学习领域中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模型,同时对麻雀搜索算法(SSA)进行改进,耦合构建基于改进麻雀搜索算法-反向传播神经网络(SSA-BPNN)的煤层气直井井底流压预测模型。选取了生产现场常规测量的5个影响井底流压的参数作为井底流压预测模型的输入参数,相对应的井底流压数值作为井底流压预测模型的输出参数。将600组实测数据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与测试集,完成了煤层气直井井底流压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校验工作。BPNN模型与改进SSA-BPNN模型的验证集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3.10%与0.53%,可以看出利用改进SSA与BPNN的耦合建模,能够解决BPNN易陷于局部最优的问题,提高了煤层气直井井底流压的预测精度。同时将改进SSA-BPNN模型与遗传算法-支持向量回归机(GA-SVR)模型和物理模型解析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3种不同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1.318%、4.971%、18.156%,改进SSA-BPNN模型的误差最低,且在井底流压较低时,改进SSA-BPNN模型的预测精度显著提高,展现出较高的准确性与良好的适用性。改进SSA-BPNN模型仅需5个输入参数,减少了输入与计算参数的复杂度,且无须考虑井筒内流体分布情况,可覆盖排采各阶段,在不同压力区间都有较高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麻雀搜索算法 神经网络 井底流压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M-VOF耦合的高铅渣底吹还原炉内多相流动数值模拟
2
作者 闫红杰 黄正宗 +2 位作者 郝澳 夏韬 刘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7-620,共14页
高铅渣底吹还原炉内天然气-熔体或载气-熔体-煤粉构成的多相体系复杂行为与熔炼效率和系统产能紧密相关。本文基于DPM-VOF耦合模型,研究了工业尺度的高铅渣底吹还原炉内分别以天然气和煤粉为还原剂的气-液两相流和气-液-固多相流复杂行... 高铅渣底吹还原炉内天然气-熔体或载气-熔体-煤粉构成的多相体系复杂行为与熔炼效率和系统产能紧密相关。本文基于DPM-VOF耦合模型,研究了工业尺度的高铅渣底吹还原炉内分别以天然气和煤粉为还原剂的气-液两相流和气-液-固多相流复杂行为。结果表明:天然气作还原剂时,炉膛两端熔体流速平缓,喷枪区域流速剧烈,呈“脉冲状”分布;喷枪附近压力呈两侧大、中间小的“V”字形分布;喷枪区域压力波动剧烈,虽可强化气液搅拌过程但易造成喷枪损坏和熔体喷溅。采用煤粉作还原剂时,煤粉从喷枪喷出后最初分布在气团内部和气液交界面处,随后扩散至熔池中上部和烟气区域;熔池内煤粉分布在0.25~0.85 m深度范围;喷枪附近煤粉浓度相近,均未出现沉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吹还原炉 多相流 DPM-VOF模型 数值模拟 直接炼铅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部导流板结构对高速列车气动减阻特性影响研究
3
作者 武振锋 周洋 +1 位作者 安乐 刘万露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5,共9页
为降低高速列车转向架区域的气动阻力,提出3种不同结构的导流板设计方案,通过对列车底部的气流进行合理引流,进而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数值模拟采用基于SST k-ω模型的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方法(Improved Delayed Detached Eddy Simulation,I... 为降低高速列车转向架区域的气动阻力,提出3种不同结构的导流板设计方案,通过对列车底部的气流进行合理引流,进而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数值模拟采用基于SST k-ω模型的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方法(Improved Delayed Detached Eddy Simulation,IDDES),对安装不同结构导流板的高速列车气动减阻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导流板对列车底部转向架区域流场和尾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安装导流板后,虽然列车车体阻力增大,但转向架自身气动阻力大幅降低;因导流板的引流作用,列车底部空气流速变缓,转向架突出部件受气流冲击程度减弱;转向架区域的正压面积大幅减小,前后压力差变小是转向架自身气动阻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当列车以350 km/h速度运行时,与原型车相比,模型Ⅰ、模型Ⅱ和模型Ⅲ的整车减阻率分别为8.1%,9.8%和12.1%;受导流板的影响,3种列车模型尾部三维涡旋结构均出现变化,尾车鼻尖附近的湍动能强度也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说明尾涡对列车的拖拽效果减弱,进而降低了高速列车的气动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底部导流板 气动阻力 流场结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水头弧形闸门出口侧墙空化特性及掺气减蚀研究
4
作者 王伟 邓军 卫望汝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92,共9页
高水头泄洪放空洞弧形闸门出口往往需要设置掺气设施以减免高速水流空化空蚀破坏。由于有压出口区域水流流态与结构壁面相互作用复杂,易导致掺气减蚀保护失效,目前,其核心水力致灾原因尚不明确,并且制约着适用于弧形闸门掺气减蚀的技术... 高水头泄洪放空洞弧形闸门出口往往需要设置掺气设施以减免高速水流空化空蚀破坏。由于有压出口区域水流流态与结构壁面相互作用复杂,易导致掺气减蚀保护失效,目前,其核心水力致灾原因尚不明确,并且制约着适用于弧形闸门掺气减蚀的技术研发。本文结合实际工程中高水头弧形闸门出口侧墙空蚀破坏实例,采用水力学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对空蚀破坏的水力学成因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了掺气减蚀水力设计方案。结果表明,弧形闸门泄流运行时,高速水流横向扩散显著,侧空腔掺气效果较差,在侧向附壁过程中形成侧墙冲击-低压反射区,导致附壁区水流空化数较低,并存在侧墙清水区域,二者共同作用导致泄洪放空洞侧墙发生空化空蚀破坏,这种不利影响在大流量、闸门局开条件下更为严重。基于提高侧墙水流空化数与改善侧掺气空腔掺气效果,提出了侧墙二级收缩掺气坎,实现低压空蚀风险区域水流脱壁,末端侧向水流附壁全断面掺气减蚀。研究成果将为弧形闸门出口掺气减蚀水力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保障高水头泄洪建筑物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水流 弧形闸门 空蚀破坏 掺气减蚀 泄洪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模拟的180 t钢包底吹氩工艺优化研究
5
作者 金进文 朱宏伟 +4 位作者 王博 韦泽 顾超 包燕平 杜振杰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5-61,共7页
针对某钢厂采用钢包双孔底吹氩模式过程中存在钢水二次氧化、搅拌能耗散大的问题,建立了该厂钢包1∶4水模型,模拟研究了单双透气砖布置方式、底吹气体流量对钢液混匀时间的影响。基于最优底吹透气砖布置方式,研究了实际工况下非对称双... 针对某钢厂采用钢包双孔底吹氩模式过程中存在钢水二次氧化、搅拌能耗散大的问题,建立了该厂钢包1∶4水模型,模拟研究了单双透气砖布置方式、底吹气体流量对钢液混匀时间的影响。基于最优底吹透气砖布置方式,研究了实际工况下非对称双孔底吹气流量对混匀时间的影响;同时,利用优质真空泵油模拟钢包顶渣,对不同气体流量下钢液的裸露面积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双孔底吹氩模式时,底吹位置0.6 R、吹气流量为500 L/min、底吹角度为130°时混匀时间较小,混匀时间为59.8 s;单孔底吹氩模式时,底吹位置0.6 R、吹气流量为500 L/min时混匀时间较小,混匀时间70.15 s;对比单双孔吹氩模式,相同吹气流量下,双孔底吹都优于单孔底吹;非对称流量即差流量吹氩模式下,钢包混匀精炼效果明显弱于等量吹氩模式;考虑到钢液的二次氧化,在实际精炼过程中,最大底吹气流量应控制底吹气流量在500 L/min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包 吹气流量 底吹位置 混匀时间 渣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量学习的储气库井底压力快速计算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郭海伟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2-299,共8页
针对储气库井底压力预测的效率和精度问题,文中创新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增量学习的井底压力快速计算方法。该方法首先构建垂直管流方程,深入分析注气、采气和关井3种不同工况下决定井底压力计算准确性的关键因素。随后,运用极致梯度提升(XG... 针对储气库井底压力预测的效率和精度问题,文中创新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增量学习的井底压力快速计算方法。该方法首先构建垂直管流方程,深入分析注气、采气和关井3种不同工况下决定井底压力计算准确性的关键因素。随后,运用极致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融合了这3种状态下的传统理论计算方法,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增量学习策略,并结合实际测量的井底压力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优化。该方法在计算速度上远超传统技术,能够实时处理井口压力和流量数据,模拟了一个虚拟的井下永久压力计,大幅减少了测压成本。在中原油田卫11储气库的注采井中进行了验证。该方法成功构建了一个融合数据和传统理论的井底压力综合计算代理模型,显著提升了预测的效率和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量学习 垂直管流 井底压力 储气库 极致梯度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海底扇发育演化特征
7
作者 吴佳男 李祥权 +4 位作者 丁梁波 张颖 解习农 左国平 彭志浩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7-227,共11页
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是当今世界深水沉积研究的热点。以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深水海底扇为例,综合利用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高频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构成单元、沉积演化特征研究,重建上始新统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下海底扇的... 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是当今世界深水沉积研究的热点。以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深水海底扇为例,综合利用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高频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构成单元、沉积演化特征研究,重建上始新统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下海底扇的沉积及演化模式。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上始新统海底扇主要发育水道、溢岸及朵叶3种沉积结构单元,其中水道又可以分为限制性水道及半限制性单向迁移水道。②上始新统三级层序可划分为Ps1,Ps2及Ps3三个四级层序,其中Ps1层序发育限制性水道-朵叶复合体,Ps2层序发育半限制性迁移水道-朵叶复合体,Ps3层序发育朵叶复合体,这反映了海平面持续上升、海底地貌充填变迁、重力流能量衰减及底流作用相对增强背景下三级层序内的规律性旋回演化过程。③底流剥离重力流中的细粒物质在深水沉积体系北侧(顺底流一侧)堆积形成非对称的溢岸/漂积体正地形,进而限制水道或朵叶使之向南侵蚀或沉积,形成的上始新统深水沉积体系及沉积结构单元均表现出逆底流侧向单向迁移叠置样式。推测底流对重力流沉积储层具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底流 交互作用 沉积结构单元 单向迁移 深水沉积 海底扇 鲁伍马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ldflow交流接触器底盖最佳浇口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左继红 刘丽丽 蔡颂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5-88,共4页
以交流接触器底盖的浇口选型为例,利用Moldflow软件进行最佳浇口位置分析,在最佳浇口位置上设计了侧浇口注射和潜伏浇口注射两种方案,分别比较了两种方案的流动分析和翘曲分析。结果表明,流动分析侧浇口注射压力较小、剪切速率侧浇口方... 以交流接触器底盖的浇口选型为例,利用Moldflow软件进行最佳浇口位置分析,在最佳浇口位置上设计了侧浇口注射和潜伏浇口注射两种方案,分别比较了两种方案的流动分析和翘曲分析。结果表明,流动分析侧浇口注射压力较小、剪切速率侧浇口方案较小、侧浇口熔接痕数量减少;翘曲分析可知潜伏浇口总变形量虽然小于侧浇口,但是侧浇口最大变形位置在远离浇口位置的安装孔内。总体分析最佳浇口位置上设计侧浇口注射方案比较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盖 MOLDflow软件 浇口注射 流动分析 翘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叠网格法分析轨枕结构对高速列车底部流场的影响
9
作者 王建凯 朱剑月 季婧雯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5,共8页
高速列车底部流场复杂,易诱发道砟飞溅,影响列车安全运行。本文以六车编组的欧洲之星高速列车为例,基于重叠网格方法,建立道床-轨枕模型,对列车周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有无轨枕结构时列车底部流场的压力分布、列车风速度分布... 高速列车底部流场复杂,易诱发道砟飞溅,影响列车安全运行。本文以六车编组的欧洲之星高速列车为例,基于重叠网格方法,建立道床-轨枕模型,对列车周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有无轨枕结构时列车底部流场的压力分布、列车风速度分布、涡结构等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无轨枕工况相比,铺设轨枕工况下列车底部压力脉动的负压峰值明显增大,增幅为41.4%,列车风速度系数减小约14%;受轨枕结构影响,由转向架舱前缘脱落的湍涡与轨枕后缘形成的涡脱落相互作用,于转向架下游融合成较大尺度的涡旋结构;列车尾部形成的尾涡从列车表面脱落后,流动发展受到轨枕结构影响,能量耗散速度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底部流动 列车空气动力学 重叠网格 流场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鹤滩导流底孔弧形工作闸门流激振动原型观测研究
10
作者 段杭 张文远 +2 位作者 柯传芳 杨帆 张宏伟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0,共4页
白鹤滩导流底孔工作弧门设计水头120 m,在电站蓄水期间,随着上游水位的不断升高,工作弧门局部开启运行时承受的水压力荷载也不断增大,因此在高水头运行条件下底孔工作弧门局开运行可能存在流激振动问题。为确保蓄水期间底孔工作弧门局... 白鹤滩导流底孔工作弧门设计水头120 m,在电站蓄水期间,随着上游水位的不断升高,工作弧门局部开启运行时承受的水压力荷载也不断增大,因此在高水头运行条件下底孔工作弧门局开运行可能存在流激振动问题。为确保蓄水期间底孔工作弧门局开运行的安全,选取白鹤滩水电站#6导流洞工作弧门在715.0-733.0 m水位之间(闸门工作水头在85.0-103.0 m之间)局部开启运行条件下,现场观测底孔工作弧门运行期间门体不同部位振动情况,分析了导流底孔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响及边墙破坏情况,得出高速水流诱发门后边墙的空蚀破坏问题不容忽视。根据观测结果及时做出预警,对类似工程工作弧门和导流底孔的运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滩水电站 导流底孔 弧形工作闸门 流激振动 空化空蚀 原型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吹直流电弧炉熔池流动与混匀特性的数值模拟
11
作者 李桃 王楠 +1 位作者 张春明 陈敏 《材料与冶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8,69,共9页
针对某钢厂40 t直流电弧炉底吹过程建立了数学模型,并采用欧拉-欧拉模型耦合组分输运模型,对不同底吹条件下的电弧炉熔池流动和混合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考察了底吹喷孔位置和底吹气体流量对熔池内钢液流场、示踪剂扩散行为及混匀时间... 针对某钢厂40 t直流电弧炉底吹过程建立了数学模型,并采用欧拉-欧拉模型耦合组分输运模型,对不同底吹条件下的电弧炉熔池流动和混合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考察了底吹喷孔位置和底吹气体流量对熔池内钢液流场、示踪剂扩散行为及混匀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弧炉底吹搅拌过程中,底吹喷孔的布置方式对示踪剂扩散行为的影响较大,且随着底吹气体流量的增大,混匀时间不断缩短;当底吹喷孔位置为0.7R、底吹气体流量为0.9 m^(3)/min时,熔池内钢水流动良好,混匀时间最短,底吹搅拌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弧炉 底吹搅拌 流动特性 混匀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底吹熔炼炉内多相流动数值模拟及分析
12
作者 刘方侃 刘科成 刘柳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4-241,共8页
底吹炼铅熔池熔炼工艺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炼铅工艺。该工艺的关键设备铅底吹熔炼炉炉内熔体与富氧空气间的多相流动行为对于底吹炼铅熔池熔炼过程至关重要。因此,以铅底吹熔炼炉为原型,建立熔炼炉物理模型与炉内气-液两相流动的... 底吹炼铅熔池熔炼工艺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炼铅工艺。该工艺的关键设备铅底吹熔炼炉炉内熔体与富氧空气间的多相流动行为对于底吹炼铅熔池熔炼过程至关重要。因此,以铅底吹熔炼炉为原型,建立熔炼炉物理模型与炉内气-液两相流动的数学模型,进行铅底吹熔炼炉内基准工况的数值模拟与分析,得到炉内关键参数及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富氧空气在熔池中的平均停留时间为0.35 s;熔池内流体平均运动速度为0.18 m/s,平均湍动能为0.092 m2/s2,气相平均上升速度约为4 m/s;熔炼炉的活性反应区主要分布在氧枪附近、靠近熔池液面的区域,稳定后该区域的气含率为5.02%;氧枪区域上方炉顶的熔体喷溅现象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底吹熔炼炉 熔池熔炼 数值模拟 多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底坡影响的U形渠道量水槽流量公式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戚玉彬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7-396,共10页
渠道底坡是影响输水能力的重要因素,但量水槽流量公式往往忽略渠道底坡。为了探究渠道底坡对流量公式的影响,以三角形量水槽为研究对象,在6种底坡的U形渠道上开展田间试验。应用能量方程式推求了流量的理论公式,基于量纲分析法分别建立... 渠道底坡是影响输水能力的重要因素,但量水槽流量公式往往忽略渠道底坡。为了探究渠道底坡对流量公式的影响,以三角形量水槽为研究对象,在6种底坡的U形渠道上开展田间试验。应用能量方程式推求了流量的理论公式,基于量纲分析法分别建立不包含和包含渠道底坡的流量公式,探讨渠道底坡影响流量公式的范围。流量的理论公式表明渠道底坡是影响量水槽流量公式的因素之一。与不包含渠道底坡的流量公式相比,包含渠道底坡的流量公式测流精度显著提高,平均相对误差从2.92%降低至1.65%,最大相对误差从12.22%减小至7.37%,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5%的比例从80.94%提升至95.89%。渠道底坡影响三角形量水槽流量公式的范围界定为1100~1/1200,当渠道底坡小于11200时可以忽略。量水槽流量公式应考虑渠道底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公式 渠道底坡 流量测量 三角形量水槽 能量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恒定流下桩群绕流特性试验
14
作者 王多银 蒋明杰 +4 位作者 穆军帅 段伦良 胡勇 陈杰 洪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18-2127,共10页
非恒定流下圆柱绕流产生的尾涡会对结构疲劳损伤、水流挟沙能力等产生较大影响。基于非恒定流桩群绕流水槽试验,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er,ADV)测量了桩群周围的底层水流速度,分析了单峰洪水型非恒定流下,桩... 非恒定流下圆柱绕流产生的尾涡会对结构疲劳损伤、水流挟沙能力等产生较大影响。基于非恒定流桩群绕流水槽试验,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er,ADV)测量了桩群周围的底层水流速度,分析了单峰洪水型非恒定流下,桩群绕流对底层流场、横纵向时均流速分布、横纵向紊动强度等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横、纵时均流速大小均与流量变化相关,纵向时均流速均为正值,横向时均流速在左右岸对称测点上大小一致。纵向流速相对紊动强度和横向流速紊动强度仅与流量大小有关,与流量所处的上升阶段与下降阶段无关,桩群绕流对附近流场的影响范围有限,且不同区域受到桩群绕流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恒定流 桩群绕流 底部流场 紊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吹氩模式对钢包内多相流流动行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秦绪锋 王凤良 +3 位作者 程常桂 李阳 卫卫 金焱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以某钢厂150 t钢包为对象,通过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吹氩模式和吹氩流量对钢包流场、钢渣界面行为和壁面剪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孔吹氩模式下,钢包内环流远端流速低,钢渣界面流动不活跃,易导致此处渣层冷凝结壳;双孔等流量吹氩模式... 以某钢厂150 t钢包为对象,通过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吹氩模式和吹氩流量对钢包流场、钢渣界面行为和壁面剪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孔吹氩模式下,钢包内环流远端流速低,钢渣界面流动不活跃,易导致此处渣层冷凝结壳;双孔等流量吹氩模式下,随着吹氩流量增大,钢渣界面流速增加,但其流动活跃性降低;双孔差流量吹氩下,大吹氩流量时钢渣界面能维持一定范围的活跃流动。当吹氩流量在120~240 L/min范围,单孔吹氩所形成的渣眼面积大于两种双孔吹氩模式;当吹氩流量超过240 L/min,双孔等流量吹氩下渣眼面积最大,双孔差流量吹氩对应的渣眼面积最小。另外,单孔吹氩下壁面剪应力最大,应力面积较小,双孔等流量吹氩下剪应力虽然显著降低,但分布区域面积增大。综上所述,双孔差流量吹氩模式可以在提高钢液精炼效率的同时,降低对钢包内衬耐火材料的流动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包 底吹氩 吹氩流量 多相流流动 钢渣界面 壁面剪应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高含硫底水气藏稳产中后期精准挖潜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彤楼 祝浪涛 刘殷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2-81,共10页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高含硫底水气藏埋深近7000 m,剩余天然气潜力区普遍具有礁体小、储层薄、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直井产量低等特点,气藏稳产中后期天然气挖潜面临剩余潜力精准预测难度大,超深水平井安全钻井与气井达...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高含硫底水气藏埋深近7000 m,剩余天然气潜力区普遍具有礁体小、储层薄、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直井产量低等特点,气藏稳产中后期天然气挖潜面临剩余潜力精准预测难度大,超深水平井安全钻井与气井达产风险高等难题。为此,梳理了元坝气田开展挖潜调整以来在高产富集主控因素分析、礁体与储层连通性评价、隔层与渗流通道精细表征、挖潜对策与配套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形成了适用于气田稳产中后期精准挖潜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高产井大多位于构造高部位、生物礁礁顶储层内,礁体与储层发育状况、隔层与渗流通道发育状况、礁体间储层连通性对未动用储量与剩余气分布及开发潜力评价影响较大;②将储层与隔层渗透率比值K_(r)/K_(l)=60和K_(r)/K_(l)=150作为隔夹层类型划分的阈值,可将该区隔夹层划分为致密型、弱渗透型及高渗透型3种类型,高渗透型隔夹层K_(r)/K_(l)<60,对地层水封隔能力弱;③采用流动单元指数(Ifz)可将储层大致分为4个类型,当渗流通道Ifz<2.47时,渗透能力小,可以视为隔夹层;④评价礁体间的连通性关键取决于礁间是否有储层及礁间储层的渗透率级差,当礁间不发育储层,则连通性取决于礁间储层的启动压力梯度与气井生产压差。结论认为:①以礁体发育规模、隔层与渗流通道发育情况、储层连通性及气水分布作为剩余气潜力评价标准对所有潜力区进行分级,优选部署新井、原井眼侧钻、老井挖潜等动用对策及相应的工艺技术,可实现潜力区储量的效益动用;②精准挖潜关键技术已应用于元坝气田天然气挖潜,已实施的8口调整及挖潜井效果显著,配产超过260×10^(4)m^(3)/d,累计产气量超过30×10^(8)m^(3)。该技术对于同类气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坝气田 长兴组 生物礁底水气藏 高产稳产 隔夹层 渗流通道 连通性 挖潜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模化好氧堆肥底部曝气系统管道内流场仿真与试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智昊 郭兴强 +3 位作者 于双 黄光群 史苏安 何雪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8-206,共9页
规模化好氧堆肥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较大堆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转变成为稳定的腐殖质,是解决畜禽粪便污染问题实现其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底部曝气作为规模化好氧堆肥工程实施的关键研究对象。有效设计底部曝气系统可提高输氧效率,抑... 规模化好氧堆肥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较大堆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转变成为稳定的腐殖质,是解决畜禽粪便污染问题实现其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底部曝气作为规模化好氧堆肥工程实施的关键研究对象。有效设计底部曝气系统可提高输氧效率,抑制局部厌氧环境的形成,改善堆肥环境。该研究基于4种规模堆体(48、90、180、270 m^(3))所需风机和管道参数;建立了底部曝气系统流场模型,模拟分析了通风管道内及通风孔处的流速分布;并依据实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较小规模堆体(48、90 m^(3)),不同布风方式对管道内和通风孔处流速分布的均匀性影响不大,而渐密布孔相比于均匀布孔可以提高其均匀性。对于较大规模堆体(180、270 m^(3)),可通过铺设多排管道的方式来提高其均匀性,其中四管相比于三管可以减少10%的动能损失;基于对工厂100 m^(3)堆体的实例仿真,发现仿真得到的流速与实际测量值没有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仿真模拟 规模化好氧堆肥 底部曝气 管道流速分布 均匀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水电站泄洪底孔消能工体型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曜 尹进步 +2 位作者 吴西杰 吴伟 龚刚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3-409,共7页
针对某水电站消能区狭窄、左岸水电站尾水渠易受到影响的问题,为了将水舌导向消力池中央,进行了挑流导向方案和面流扩散方案体型优选,最终推荐体型为面流扩散式消能工,并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原设计体型和推荐体型的流... 针对某水电站消能区狭窄、左岸水电站尾水渠易受到影响的问题,为了将水舌导向消力池中央,进行了挑流导向方案和面流扩散方案体型优选,最终推荐体型为面流扩散式消能工,并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原设计体型和推荐体型的流态、底板时均压强、脉动压强、流速分布、冲刷特性和消能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原设计窄缝方案消能效果良好,但水舌主流集中在左右岸两侧,造成了两岸局部冲刷;而面流扩散式方案使下泄水流形成自由面流流态,并快速扩散至整个河道,消能区扩大,有效地降低了底板时均压强、脉动压强、临底流速,且流速和压强分布更加均匀,使得下游河道的冲刷坑深度减小了34%,冲刷范围减小了35%,保障了左岸水电站的安全运行,推荐方案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洪底孔 消能工体型 面流消能 冲刷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流与重力流交互作用下的朵体沉积特征:以东非鲁伍马盆地中新统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钰星 陈宇航 +5 位作者 范国章 李林 鲁银涛 左国平 曹全斌 丁群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5-1016,共12页
底流与重力流的交互作用是重要的深水沉积作用类型,对海底沉积物再分配及海底地貌改造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目前对底流与水道中重力流的交互作用研究较成熟,但对底流影响下朵体的沉积特征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东非鲁伍马盆地古近系中新统朵... 底流与重力流的交互作用是重要的深水沉积作用类型,对海底沉积物再分配及海底地貌改造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目前对底流与水道中重力流的交互作用研究较成熟,但对底流影响下朵体的沉积特征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东非鲁伍马盆地古近系中新统朵体为目标,综合利用三维地震和测井资料,通过地震相和地震属性分析,确定朵体分布及内部岩性特征。在定量恢复重力流流速基础上,结合区域洋流资料,揭示底流与重力流交互作用对朵体沉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受向北流动的底流影响,早期水道向南迁移,北侧天然堤发育,在水道南侧形成负向地形,导致后期朵体沉积于水道南侧。底流作用下的朵体沉积特征受底流和朵体内重力流流向的影响。当底流与朵体延伸方向相反且斜交时,由于重力流流速远大于底流,朵体在逆底流流向一翼(南侧),重力流与底流流向几乎相反,底流影响被抑制,朵体从轴部向末端逐渐变薄,泥质含量增加;在顺底流流向一翼(北侧),重力流方向与底流斜交,重力流顶部泥质被底流淘洗出去,朵体以砂质沉积为主。当底流与重力流流向接近正交时,朵体受底流影响整体上一致,重力流顶部泥质被淘洗,逆底流流向一翼朵体以厚层砂质沉积为主,向顺底流流向一翼砂体厚度减小、泥质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流 重力流 交互作用 朵体 鲁伍马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集输气井井筒积液量与流压计算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锦昌 赵润冬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7,共8页
针对采用高压集输工艺气水同出的天然气井,为准确计算其井筒积液量及井底流压,以指导泡排工艺的实施,建立了一种井筒积液量与流压计算方法。通过简化油管与环空内气水两相分布,并以套压折算流压等于油压折算流压为基本原则,推导出包含... 针对采用高压集输工艺气水同出的天然气井,为准确计算其井筒积液量及井底流压,以指导泡排工艺的实施,建立了一种井筒积液量与流压计算方法。通过简化油管与环空内气水两相分布,并以套压折算流压等于油压折算流压为基本原则,推导出包含油管等效液面处压力p_(1)、环空等效液面处压力p_(2)、环空与油管等效液柱高度比值k等3个关键参数的计算方程,并结合动态监测数据,给出了3个关键参数的求解方法,从而通过迭代方式计算得出井筒积液量与井底流压。经45口气井实测数据验证,流压计算平均误差4.4%,积液量计算平均误差14.8%。同时,该方法主要利用生产数据和少量流压测试数据进行并行迭代计算,具有成本低、计算速度快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集输气井 井筒积液量 井底流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