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ash Lamps as Ignition and Initiation Sources of the VS-2 Pyrotechnic Composition
1
作者 Sergey I.Gerasimov Mikhail A.Ilyushin +3 位作者 Sergey M.Putis Sergey A.Dushenok Irina V.Shugalei Andrey M.Sudarikov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0-378,共9页
In the present work it is found that the pyrotechnic composition VS⁃2 can be initiated with flash lamps IFC⁃500 and EVIS.VS⁃2 pyrotechnic composition contains 90%of mercury(Ⅱ)5⁃hydrazinotetrazolate perchlorate and 10... In the present work it is found that the pyrotechnic composition VS⁃2 can be initiated with flash lamps IFC⁃500 and EVIS.VS⁃2 pyrotechnic composition contains 90%of mercury(Ⅱ)5⁃hydrazinotetrazolate perchlorate and 10%of optically trans⁃parent copolymer of 2⁃methyl⁃5⁃vinyltetrazole and methacrylic acid(PVMT).We have found that the flash lamps make it possi⁃ble to initiate combustion of VS⁃2 composition with its transition to detonation both in cylindrical charges placed in brass caps of 5 mm diameter and 2 mm high,and film charges with 10 mm×80 mm in size and surface weights of 60 mg·cm^(-2)and 90 mg·cm^(-2),showing ignition delay times 10μs and 3μs,respectively.We also measured detonation velocities for VS⁃2 composition film charges,which were 4375-4505 m·s^(-1)(of the charge being surface mass 60 mg·cm^(-2))and 4221-4281 m·s^(-1)(of the charge be⁃ing surface mass 90 mg·cm^(-2))and their blasting action on the aluminum plate.The depths of the normal shock wave imprints at the charge⁃barrier interface were 0.6-0.7 mm(for surface mass of the film charges 60 mg·cm^(-2))and 1.2-1.3 mm(for surface mass of the film charges 90 m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2 pyrotechnic composition flash lamps ignitION transition of combustion to detonation blasting 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氢射流点火对煤层气发动机燃烧特性影响
2
作者 何义团 王乾 +1 位作者 秦子涵 付艳艳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3,共7页
为避免大缸径低浓度煤层气发动机在发电过程中出现燃烧不稳、爆震等现象,对喷氢射流点火的助燃效果进行研究,探究点火-喷氢间隔对射流火焰结构以及对发动机助燃效能的影响。基于三维流体力学软件,固定喷氢时刻及喷氢脉宽,通过改变点火... 为避免大缸径低浓度煤层气发动机在发电过程中出现燃烧不稳、爆震等现象,对喷氢射流点火的助燃效果进行研究,探究点火-喷氢间隔对射流火焰结构以及对发动机助燃效能的影响。基于三维流体力学软件,固定喷氢时刻及喷氢脉宽,通过改变点火时刻来研究不同点火-喷氢匹配策略对发动机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先点后喷(喷氢前5℃A内点火)及边喷边点两种工况均可形成较为明显的烟羽射流火焰结构,可提高发动机燃烧速率,滞燃期及燃烧持续期相较于原机分别缩短了64%和68%;缸压峰值和放热率峰值分别提高2.1 MPa和1.05 kJ/℃A。另外,固定喷氢时刻改变点火时刻,先点后喷和边喷边点两种工况指示热效率相差不大,均在40%左右;而先喷后点的两组案例效率有所下降,分别为38.3%和36.7%。合理控制点火-喷氢时刻可使发动机指示热效率比原机提高约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煤层气 喷氢助燃 复合喷射 点火喷氢匹配 火焰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HCCI发动机串联复合涡轮废气能量分配研究
3
作者 林钰梅 张珊珊 +1 位作者 邬斌扬 苏万华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了更好地进行复合涡轮匹配,对各工况下发动机排气能量利用进行研究,建立汽油均质充量压燃(HCCI)发动机热力学模型和串联复合涡轮系统数学模型,构建汽油均质压燃发动机一维仿真模型.基于数学模型计算所得复合涡轮参数,选择合适的复合... 为了更好地进行复合涡轮匹配,对各工况下发动机排气能量利用进行研究,建立汽油均质充量压燃(HCCI)发动机热力学模型和串联复合涡轮系统数学模型,构建汽油均质压燃发动机一维仿真模型.基于数学模型计算所得复合涡轮参数,选择合适的复合涡轮系统,并进行一维仿真验证.基于匹配结果对复合涡轮系统中的能量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所提出匹配方法选配的串联复合涡轮系统能够有效回收废气能量,实现整机性能提升,在转速为2200 r/min、平均指示压力(IMEP)为1.26 MPa时整机功率提高3.17 kW,整机效率改善2.49%;总结所得废气能量分配规律是:动力涡轮适用于转速高于1600 r/min及IMEP大于1.07 MPa工况,此时存在最优进气压力,使得动力涡轮所得废气能量有最佳废气能量占比,并使发动机整机效率达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 均质充量压燃 串联复合涡轮系统 废气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HTPB/Al复合推进剂低压下激光点火性能研究
4
作者 李大林 章玮奇 +2 位作者 徐司雨 李恒 魏志军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7-180,共14页
为了研究低压工况对AP/HTPB/Al复合推进剂点火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激光点火和高速摄影可视化技术测试并分析了AP/HTPB/Al混合物的点火延迟时间和点火临界压强。结果表明,在低压下,AP/HTPB点火延迟时间随压强降低而延长,0.02 MPa下AP/HTP... 为了研究低压工况对AP/HTPB/Al复合推进剂点火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激光点火和高速摄影可视化技术测试并分析了AP/HTPB/Al混合物的点火延迟时间和点火临界压强。结果表明,在低压下,AP/HTPB点火延迟时间随压强降低而延长,0.02 MPa下AP/HTPB点火延迟时间比常压下延长了31%;AP粒径越小,AP/HTPB点火延迟时间越短,点火临界压强越低,当AP粒径增大到109μm以上时,AP/HTPB点火临界压强稳定在0.06 MPa保持不变;随着AP含量的增加,AP/HTPB的点火延迟时间先缩短后延长,AP含量为80%时AP/HTPB点火延迟时间相对较短;随着纳米Al含量的增加(5%~15%),AP/HTPB/Al的点火延迟时间缩短,点火临界压强明显降低,而微米Al含量的增加则使AP/HTPB/Al的点火延迟时间和点火临界压强呈现相反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推进剂 AP/HTPB Al粉 低压点火 延迟时间 临界压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uO微波点火及其微波增强燃烧特性
5
作者 陈小远 王飞 +4 位作者 唐魁 崔连鹏 柯香 陈苏杭 徐抗震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9-215,I0003,共8页
为了研究微波点火对Ti/CuO点火燃烧性能的影响,采用静电喷雾法制备了氧燃比(Ф)为1~3的Ti/CuO复合微球,获得了Ti/CuO的敞开体系中的微波点火延迟时间和微管内燃速、密闭体系中恒容燃烧的增压速率随氧燃比的变化规律,通过燃烧图像RGB比... 为了研究微波点火对Ti/CuO点火燃烧性能的影响,采用静电喷雾法制备了氧燃比(Ф)为1~3的Ti/CuO复合微球,获得了Ti/CuO的敞开体系中的微波点火延迟时间和微管内燃速、密闭体系中恒容燃烧的增压速率随氧燃比的变化规律,通过燃烧图像RGB比色法计算得到其微波点火和热点火的火焰温度分布图。结果表明,Ti/CuO点火燃烧特性随Ф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Ф=2.5时,微波点火延迟时间最短(120ms),峰值压力最大(412.76±28.74kPa),微管内燃速最大为2.38m/s;并且Ti/CuO微波点火火焰温度(1500~2000℃)和火焰面积显著大于热点火火焰温度(1200~1600℃),这主要是因为微波强电磁场加热未反应凝聚相和电离燃烧气体产物并产生高温等离子体,提高了凝聚相热效应和火焰热辐射,增强了燃烧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微波点火 Ti/CuO复合含能材料 静电喷雾法 微波增强燃烧 铝热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为鹏 郭惠丽 +3 位作者 付改侠 刘刚伟 任新联 胡宏伟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13,共7页
系统综述了铝/聚四氟乙烯(Al/PTFE)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就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而言,应变率越大,强度越高;复合材料中Al含量增加,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随之增加;温度升高,复合材料韧性增加,但动态压缩强度降低;铁粉、镍粉、钨粉、氧化... 系统综述了铝/聚四氟乙烯(Al/PTFE)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就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而言,应变率越大,强度越高;复合材料中Al含量增加,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随之增加;温度升高,复合材料韧性增加,但动态压缩强度降低;铁粉、镍粉、钨粉、氧化铜、氢化钛、氢化锆等可以提高Al/PTFE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就复合材料的热性能而言,Al/n-PTFE的放热量远高于其他铝热剂,且纳米级铝粉与PTFE的反应性优于微米级铝粉。就复合材料的点火和燃烧性能而言,复合材料中PTFE的质量含量约35%时,燃烧压力最高,燃烧时间最短,中心火焰温度也最高;限域空心结构的复合材料样品燃烧优于实心、空心、核壳结构的样品;氢化钛、高氯酸铵、碳纳米管具有一定的助燃作用。就复合材料的冲击反应性能而言,加载应变率越高,材料反应延迟时间越小,反应越剧烈,且纳米级铝粉反应性和反应程度优于微米级铝粉;添加氧化物(三氧化铋、氧化铜、三氧化钼和三氧化铁)可以调节材料的能量释放特性。就复合材料的反应完全性而言,其作为弹丸发射速率越高,反应越完全;铝粉含量对反应完全性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氧化铜可以提高反应的完全性。就复合材料的应用场景而言,其对靶板的毁伤效果、纵火能力、提高推进剂力学性能和燃烧效率、作为防护材料的防护效果,比传统材料都有显著提高。此研究结果预计会对火炸药行业和战斗部行业从业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热性能 点火和燃烧性能 冲击反应性 反应完全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外隔热复合结构炸药装药快速烤燃热防护效应 被引量:3
7
作者 白孟璟 段卓平 +4 位作者 白志玲 张玉龙 刘瑞峰 张连生 黄风雷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5-1563,共9页
为了研究快速烤燃(火烧)条件下炸药装药内/外隔热复合结构(内隔热材料/外阻燃材料)的热防护效应,对多种内/外隔热复合结构的炸药装药进行多点测温快速烤燃试验,得到火焰场和炸药装药各测点的温度-时间曲线及装药点火响应时间。开展内/... 为了研究快速烤燃(火烧)条件下炸药装药内/外隔热复合结构(内隔热材料/外阻燃材料)的热防护效应,对多种内/外隔热复合结构的炸药装药进行多点测温快速烤燃试验,得到火焰场和炸药装药各测点的温度-时间曲线及装药点火响应时间。开展内/外隔热复合结构炸药装药快速烤燃数值模拟,获得内/外隔热复合结构对装药快速烤燃点火响应时间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快速烤燃过程中,外阻燃材料由于火烧变性存在导热增强及隔热减弱效应,在数值模拟中需考虑该效应;无论使用单独的隔热/阻燃材料还是使用内/外隔热复合结构,炸药装药的点火响应时间均随着材料涂覆厚度增加而延后,其中内/外隔热复合结构具有更好的热防护能力;点火位置均发生在装药端面棱角处,装药点火后反应烈度不受内/外隔热复合结构影响,反应等级均为爆燃;对于一定热防护性能范围内的隔热阻燃材料,壳体外表面涂层材料是耐高温纳米隔热材料、壳体内表面涂层材料是高效隔热防护材料时复合结构的隔热效果最好,并且当需求的隔热效果给定时,可考虑优先增加壳体外表面涂层的涂覆厚度,实现以最小涂覆厚度的内/外隔热复合结构满足所需的隔热效果。研究成果可为提升弹药热安全性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炸药装药 快速烤燃 内/外隔热复合结构 热防护效应 点火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基金属复合物的点火和燃烧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锐霄 庞维强 蔚红建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7-208,I0003,共13页
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硼基金属复合物点火和燃烧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归纳了二元硼基金属复合物、三元硼基金属复合物和纳米硼基金属复合物的点火和燃烧研究现状,并对比了其优缺点,其中对二元硼基金属复合物的研究较为丰富,对三元硼基... 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硼基金属复合物点火和燃烧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归纳了二元硼基金属复合物、三元硼基金属复合物和纳米硼基金属复合物的点火和燃烧研究现状,并对比了其优缺点,其中对二元硼基金属复合物的研究较为丰富,对三元硼基金属复合物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制备方向,关于点火和燃烧特性研究较少,对纳米基金属复合物的点火燃烧机理尚不清楚。指出了硼基金属复合物未来的研究方向:(1)对于制备工艺较简单的二元硼基金属复合物,下一步应具体研究其工艺对产物性能的影响;(2)利用分子动力学和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其燃烧机理进一步分析;(3)关于纳米硼基金属复合物可考虑建立一种稳定悬浮液进一步探究其点火和燃烧机制。附参考文献71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 硼基金属复合物 点火燃烧特性 二元硼基金属复合物 三元硼基金属复合物 纳米硼基金属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复合含能破片对柴油油箱的引燃试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跃 刘桂涛 +4 位作者 刘凯 赵孔勋 陈展宏 刘奕彤 梁栋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1,共6页
围绕Al/PTFE含能材料及其结构复合含能破片对柴油目标的引燃性问题,分别用动态冲击试验和枪发射试验研究了Al/PTFE、铝热剂及其混合配比材料的冲击反应特性及结构复合含能破片对柴油油箱的引燃性能。结果表明:Al/CuO比Al/PT-FE具有更低... 围绕Al/PTFE含能材料及其结构复合含能破片对柴油目标的引燃性问题,分别用动态冲击试验和枪发射试验研究了Al/PTFE、铝热剂及其混合配比材料的冲击反应特性及结构复合含能破片对柴油油箱的引燃性能。结果表明:Al/CuO比Al/PT-FE具有更低的反应激发速率,通过在Al/PTFE中添加Al/CuO能显著降低含能材料的冲击反应阈值。枪发射引燃柴油试验显示,分别以Al/PTFE、Al/PTFE-Al/CuO和Al/PTFE-2Al/CuO作为内部装料时,复合破片对柴油油箱持续引燃的速度阈值分别为1246、1171、1098 m/s。混合配比含能破片具有更高引燃能力的原因在于Al/CuO的加入降低了含能材料的整体发火阈值,同时提升了Al/PTFE的释能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复合含能破片 Al/PTFE Al/CuO 动态冲击 反应阈值 引燃柴油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速剂及其作用位点对三组元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睿轩 薛智华 +3 位作者 张皓瑞 史良伟 吕龙 严启龙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0-188,共9页
针对两种典型季铵盐和金刚烷衍生物降速剂,研究了其作用位点对推进剂点火燃烧性能的影响。基于两种不同结构的Al@AP和AP@Al复合颗粒,将降速剂分布在不同作用位置:即AP颗粒内部和表面。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 针对两种典型季铵盐和金刚烷衍生物降速剂,研究了其作用位点对推进剂点火燃烧性能的影响。基于两种不同结构的Al@AP和AP@Al复合颗粒,将降速剂分布在不同作用位置:即AP颗粒内部和表面。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技术对所制备复合颗粒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降速剂对推进剂爆热、点火延迟和燃烧性能的影响。惰性降速剂的加入会使得推进剂爆热值降低,但Al@AP复合颗粒的高反应活性能部分抵消这一现象。与机械混合方式相比,当降速剂作用于AP表面时能明显延缓推进剂点火过程,其中金刚烷衍生物能使推进剂点火延迟时间增加至420 ms,比基础配方增加了192%。在基体中直接加入降速剂可以有效降低推进剂燃速,但其降压强指数效果有限。铝基复合颗粒和降速剂的共同作用能显著降低推进剂的高压燃速和压强指数:当作用位置在AP内时,两种降速剂使推进剂1~20 MPa内压强指数从基础配方的0.45分别降低至0.20和0.33,同时可使10~20 MPa压强指数分别减小了48%和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推进剂 降速剂 铝基复合颗粒 点火延迟 燃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速剂及其作用位点对丁羟四组元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睿轩 张皓瑞 +3 位作者 薛智华 史良伟 吕龙 严启龙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36,I0004,共9页
为研究降速剂对丁羟四组元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规律,将典型季铵盐和金刚烷衍生物两种高效降速剂引入核壳结构铝基复合颗粒Al@HMX和AP@Al,使其分别作用于HMX颗粒内部和AP颗粒表面,制备了4种含降速剂的铝基复合颗粒(Al/A@HMX,Al/B@HMX,AP... 为研究降速剂对丁羟四组元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规律,将典型季铵盐和金刚烷衍生物两种高效降速剂引入核壳结构铝基复合颗粒Al@HMX和AP@Al,使其分别作用于HMX颗粒内部和AP颗粒表面,制备了4种含降速剂的铝基复合颗粒(Al/A@HMX,Al/B@HMX,AP@Al/A和AP@Al/B);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高速红外相机拍摄推进剂燃烧过程的火焰红外照片,并对推进剂的爆热、密度、点火延迟时间和燃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加入惰性降速剂会导致推进剂爆热降低,而Al@HMX复合颗粒能部分抵消这一现象,使推进剂爆热值增加了338 J/g;降速剂能够抑制AP和HMX的热分解过程,使达到AlO辐射峰值前维持低强度的“平台段”;而引入Al@HMX后,推进剂的点火延迟时间比基础配方减小49.4%;在10~20 MPa范围内两种降速剂均能有效降低推进剂燃速,在此基础上采用Al@HMX可使含季铵盐丁羟四组元推进剂20 MPa下的燃速降低7.1 mm/s(38.4%),压强指数降至0.25;当降速剂作用于AP表面时,含质量分数1%季铵盐的推进剂在20 MPa下燃速可降低5.0 mm/s(2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固体推进剂 降速剂 铝基复合燃料 点火延迟 燃烧性能 丁羟四组元推进剂 声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PB固体推进剂落锤撞击试验及点火响应模拟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俊明 刘家尧 +3 位作者 周翰鹏 黄思凡 刘艳 孙虎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2,共8页
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在低幅值长脉冲压力作用下可能发生意外点火,进而发展成燃烧或爆轰导致严重后果。为研究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药片在撞击作用下的受力状态及点火机制,建立了卡斯特落锤仪的冲击力测试系统,并获得了落锤撞击作用下推进... 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在低幅值长脉冲压力作用下可能发生意外点火,进而发展成燃烧或爆轰导致严重后果。为研究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药片在撞击作用下的受力状态及点火机制,建立了卡斯特落锤仪的冲击力测试系统,并获得了落锤撞击作用下推进剂药片特性落高值及其不同高度时药片的落锤冲击力载荷曲线。基于落锤撞击测试装置建模,开展推进剂药片的落锤撞击点火试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药片在2 kg落锤下的特性落高值H50为29.5 cm,药片表面受到冲击力峰值36.9 kN及作用时间0.40 ms;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药片发生点火的特性落高在28~30 cm之间,与试验结果相吻合;药片受到落锤冲击发生径向变形,且表面局部应力集中,同时HTPB粘结剂发生塑性流动及摩擦,导致药片局部点高温,直至诱发AP颗粒热分解发生点火响应;模拟计算得到了2 kg落锤撞击药片点火的压力峰值470.9 MPa,点火时间约为0.30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PB固体推进剂 低速冲击 落锤撞击 点火响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料面裂缝产生原因及其与点火温度的关系
13
作者 郭会良 薛玉卿 +2 位作者 玄振法 徐佳锋 李胜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0,98,共7页
为保证烧结矿具有良好的冶金性能,同时提高料层透气性,本文通过分析料面裂缝的形状、长度和生长规律,研究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与点火温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光学显微镜查看裂缝处烧结矿的微观组织,并对裂缝处烧结矿进行力学分析。结果表明:... 为保证烧结矿具有良好的冶金性能,同时提高料层透气性,本文通过分析料面裂缝的形状、长度和生长规律,研究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与点火温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光学显微镜查看裂缝处烧结矿的微观组织,并对裂缝处烧结矿进行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点火温度的升高,裂缝条数呈增加趋势,当点火温度大于1150℃时,裂缝条数反而呈减少趋势;随着点火温度的升高,裂缝产生的位置逐渐后移,即点火温度越高,裂缝的产生时间越晚;随着点火温度的升高,烧结矿中FeO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但当温度超过1150℃后,烧结矿中FeO质量分数反而呈上升趋势;裂缝处烧结矿内有大量针状铁酸钙,存在适当的晶间裂缝和孔洞,且赤铁矿含量适中,质量优于内部的烧结矿;裂缝的产生能改善料层内部空气流通,增加料层透气性,进而改善烧结矿质量。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固熔物的斥力大于引力(F引<F斥),且固相物强度小于液相表面张力(ξ<ε竖)是裂缝产生的必要条件。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改善实际烧结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烧结 料面裂缝 点火温度 化学成分 FEO 受力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combustion properties of laminated sticks of B-CuO and B-Bi_(2)O_(3)
14
作者 Haoyu Song Chenyang Li +4 位作者 Fubing Gao Chongwei An Shijiao Li Xuan Zhan Jianchen He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67-74,共8页
To explore the composite process of B-CuO and B-Bi_(2)O_(3) two-component laminated sticks,obtain the corresponding sticks with good printing effect,and explore the energy release behavior.In this study,boron,copper o... To explore the composite process of B-CuO and B-Bi_(2)O_(3) two-component laminated sticks,obtain the corresponding sticks with good printing effect,and explore the energy release behavior.In this study,boron,copper oxide,and bismuth trioxide powders were dispersed in the dispersed phase (DMF) using F_(2602) as a binder,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wo-component B-CuO,B-Bi_(2)O_(3),three-component microcomposite,and three-component macro-composite sticks were realized with the help of double nozzle direct ink writing (DIW) technique respectively.The resulting sticks were ignited by a nichrome wire energized with a direct current,and a high-speed camera system was used to record the combustion behavior of the sticks,mark the flame position,and calculate the rate of igni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CuO stick burning rate (42.11 mm·s^(-1))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B-Bi_(2)O_(3)(17.84 mm·s^(-1)).The formulation with the highest CuO content (ω_(CuO)=58.7%) in the microscale composite of the sticks also had the fastest burning rate of 60.59 mm·s^(-1),as the CuO content decreased (ω_(CuO)=43.5%,29.3%),its burning rate decreased to 34.78 mm·s^(-1),37.97 mm·s^(-1).The stick with the highest copper oxide content(ω_(CuO)=60%) also possessed the highest burning rate (48.84 mm·s^(-1)) in the macro-composite sticks,and the burning rates of the macro-composite sticks with component spacing of 0.1 mm,0.2 mm,and 0.5 mm were 43.34 mm·s^(-1),48.84 mm·s^(-1),and 40.76 m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ron-based thermite Direct ink writing Linear burning rate Multi-component composi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高能点火药的配方设计及性能 被引量:14
15
作者 田春雷 高俊国 +1 位作者 杜仕国 韩其文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5-76,80,共3页
以铝粉、镁粉、硝酸钾和硫磺为主要成分,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组成16种点火药配方,并通过使用R ea l软件,模拟计算出各种点火药的能量参数;根据计算结果,确定点火药配方中A l和M g的含量范围,优选出最佳点火药配方。按照最佳配方制成... 以铝粉、镁粉、硝酸钾和硫磺为主要成分,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组成16种点火药配方,并通过使用R ea l软件,模拟计算出各种点火药的能量参数;根据计算结果,确定点火药配方中A l和M g的含量范围,优选出最佳点火药配方。按照最佳配方制成点火药饼,用B ruceton升降法测定其点火效率,并在同等条件下与黑火药的点火效率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该点火药的点火性能优于黑火药,能可靠点燃试验中的铝热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化学 点火药 配方设计 点火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晶硅与Al/CuO复合薄膜集成的含能点火器件的点火性能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勇 王军 +2 位作者 高泽志 周彬 沈瑞琪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2-187,共6页
为研究多晶硅桥型与尺寸对Al/Cu O含能点火器件点火性能的影响规律,用多晶硅和Al/Cu O复合薄膜集成制备了6种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含能点火器件,采用尼亚D-最优感度试验法测试了四种尺寸、两种桥形共6种类型(S、M、Lr、Lv、Hr、Hv)点火器件... 为研究多晶硅桥型与尺寸对Al/Cu O含能点火器件点火性能的影响规律,用多晶硅和Al/Cu O复合薄膜集成制备了6种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含能点火器件,采用尼亚D-最优感度试验法测试了四种尺寸、两种桥形共6种类型(S、M、Lr、Lv、Hr、Hv)点火器件的点火感度。探索了临界爆发电压,得到了点火时间随激励电压的变化规律。采用感度实验和点火实验对比研究了多晶硅点火器件和含能点火器件的点火性能。结果表明,含能点火器件的感度与点火时间随桥膜体积的增大而减小。V形桥膜有助于降低作用时间与作用所需能量。Lv型含能点火器件感度为8.19 V,标准偏差0.14,均低于Lv型多晶硅点火器件(8.70 V、0.53)。Lv型含能点火器件14 V时的点火时间(52.85μs)比多晶硅点火器件点火时间(109.12μs)短,且该差值随激励能量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火器件 含能复合薄膜 Al/CuO 多晶硅 点火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纳米金属粉AP/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的激光点火特性 被引量:7
17
作者 郝海霞 姚二岗 +3 位作者 王宝兴 赵凤起 徐司雨 裴庆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08-914,共7页
采用CO2激光(波长10.6μm)点火法,研究了微米A1粉、纳米A1粉、纳米Ti粉及含金属粉的AP/HTPB复合同体推进剂在不同激光功率密度条件下的点火特性,探讨了Al粉粒径对其点火性能的影响和金属粉对AP/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点火的影响规... 采用CO2激光(波长10.6μm)点火法,研究了微米A1粉、纳米A1粉、纳米Ti粉及含金属粉的AP/HTPB复合同体推进剂在不同激光功率密度条件下的点火特性,探讨了Al粉粒径对其点火性能的影响和金属粉对AP/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点火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激光功率密度为77.6—365.1W·cm。条件下,AI粉的点火延迟时间随着激光功率密度增加逐渐减小;Al粉粒径越小,其点火延迟时间越短( tJal-50〈tN-Al 〈tjal-t50 〈tjal-200〈 t5μm ,点火能量越小Ejal-50 〈EN-Al〈Ejal-50〈Eja-200 〈E5μm )。相同激光功率密度条件下,150nmTi粉的点火延迟时间和点火能量明显要小于150nmAI粉,且两者的点火过程差异较大。含金属粉的AP/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点火延迟时间顺序为tRx-0〉fHT-5A〉fHT-1A〉fHT-4A〉fHT-3T,点火能量顺序为ERx-0〉EHT-5。〉EHT-1A〉EGT-4A〉EHT-3T,与相应金属粉的点火延迟时间顺序一致(t5μm〉tJal-200〉fN-Al〉TJal-50〉TTi-150),且点火均首先发生在样品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火延迟时间 激光点火 纳米金属粉 复合固体推进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微/纳米铝粉点火燃烧特性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李鑫 赵凤起 +4 位作者 郝海霞 罗阳 徐司雨 姚二岗 李娜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0-647,共8页
微/纳米铝粉在火炸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揭示其在推进剂中的燃烧机理,利用CO2激光点火装置对不同类型微/纳米铝粉点火燃烧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纳米铝粉配比中纳米铝粉含量越高,点火燃烧性能越好;80 nm铝粉的点... 微/纳米铝粉在火炸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揭示其在推进剂中的燃烧机理,利用CO2激光点火装置对不同类型微/纳米铝粉点火燃烧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纳米铝粉配比中纳米铝粉含量越高,点火燃烧性能越好;80 nm铝粉的点火延迟时间稍大于120 nm铝粉,分析是由于活性铝含量降低其熔化所产生的内外压差变小所致。同时分析了微米铝粉与纳米铝粉的点火燃烧机理:经纳米镍粒子表面改性后微米铝粉点火燃烧性能有所改善,此时纳米镍粒子作为氧的载体;利用有机物包覆改性纳米铝粉,点火延迟时间增加,但结合其防止纳米铝粉氧化及自身能量性能两方面,采用含能聚合物包覆改性纳米铝粉仍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微/纳米铝粉 含能聚合物 纳米镍 复合粒子 激光点火 点火延迟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味酸钾的合成、性能及其应用 被引量:18
19
作者 盛涤伦 马风娥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3-96,共4页
研究了粒状苦味酸钾的合成方法和工艺条件,此工艺已扩大到几百克量级,可满足于火工药剂的批量生产。测试和评估了其性能,结果表明,苦味酸分解温度为358.85℃,热安定性好,火焰感度很高,静电感度很低,燃烧稳定,与相关材料的相容性符合要求。
关键词 有机化学 苦味酸钾 火工药剂 合成工艺 性能评估 耐热炸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脉冲推冲器点火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蒋新广 李国新 +1 位作者 王志新 劳允亮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2-224,共3页
为了找出点火药量对短脉冲推冲器点火过程的影响规律及选择优化匹配的点火药量,选定B/KNO3和黑火药混合物作为点火药,采用模拟试验装置,测量得到不同点火药量情况下的压力-时间曲线。结果表明,随点火药量增大,点火延迟时间由1.48 ms降到... 为了找出点火药量对短脉冲推冲器点火过程的影响规律及选择优化匹配的点火药量,选定B/KNO3和黑火药混合物作为点火药,采用模拟试验装置,测量得到不同点火药量情况下的压力-时间曲线。结果表明,随点火药量增大,点火延迟时间由1.48 ms降到1.06 ms,压力上升时间由0.37 ms降到0.16 ms,工作时间在1 ms左右变化。结果表明,增大点火药量可以降低点火延迟时间和压力上升时间。通过与性能目标值比较,选择80 mg点火药为较佳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短脉冲推冲器 点火药量 点火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