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方开口与前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董伟鑫 储振涛 +3 位作者 胡勇 赖欧杰 袁振山 孙肖阳 《中国骨伤》 2025年第2期128-133,共6页
目的:比较侧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和前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 目的:比较侧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和前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62例行双侧PKP治疗胸腰段(T11-L2)单节段OVCFs的患者资料。按术中使用骨水泥注射器不同,将患者分为侧方开口组29例和前方开口组33例,其中侧方开口组男6例,女23例,年龄(73.32±9.11)岁;前方开口组男7例,女26例,年龄(71.29±10.39)岁。观察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折节段(T11-L2)、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类型(分叶型、弥散型)、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椎体压缩率。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15.37±3.03)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D、骨折节段、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和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方开口组和前方开口组在术后3 d、6个月VAS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是两组在术后3 d、6个月时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11-L2单节段OVCF患者行双侧PKP手术时,采用侧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能达到与前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治疗同样的临床疗效,并且对骨水泥分布和渗漏问题的改善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注射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术前规划个性化穿刺方案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琛 李大伟 +4 位作者 马壮田 华堃池 李尧 高雁卿 邱淳烈 《中国骨伤》 2025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探讨运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术前规划个性化穿刺方案在皮经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目的:探讨运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术前规划个性化穿刺方案在皮经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且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69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椎压缩骨折患者,34例运用PACS软件术前规划个性化穿刺方案(观察组),男8例,女26例,年龄(73.30±7.96)岁;35例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男7例,女28例,年龄(77.30±7.84)岁。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弥散情况以及1年内再发骨折情况。术前及术后1 d、1年,测量两组患者伤椎Cobb角、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setry disability indexes,ODI)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对照组发生2例再骨折。观察组手术时间(41.9±11.9)min,少于对照组(52.7±13.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少于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分布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伤椎Cobb角及ODI术前及术后1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背痛VAS评分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PACS软件术前规划个性化穿刺方案,能减少手术时间、降低骨水泥渗漏率,提高骨水泥弥散且更久地维持椎体术后形态及保持患者腰背部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穿刺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人工椎体重建技术在骨水泥强化手术失败翻修病例中的应用
3
作者 周一峰 赵兴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81-86,共6页
目的:探讨前路伤椎次全切除、骨水泥清除、人工椎体植入、前路或后路内固定在骨质疏松骨折经骨水泥强化治疗失败后需要翻修的病例中的应用及体会。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应用前路手术翻修治疗10例骨水泥强化治疗失败的患者,其中... 目的:探讨前路伤椎次全切除、骨水泥清除、人工椎体植入、前路或后路内固定在骨质疏松骨折经骨水泥强化治疗失败后需要翻修的病例中的应用及体会。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应用前路手术翻修治疗10例骨水泥强化治疗失败的患者,其中男2例,女8例;年龄55~83岁。翻修原因:术后感染2例,术后神经症状3例,术后椎体塌陷导致后凸畸形5例。其中L_(1)2例,L_(2)4例,L_(3)3例,L_(4)1例。初次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2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8例。二次手术距离初次手术的时间为1~13个月。所有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翻修术前均行X线、CT和MRI检查。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并发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10例均成功施行手术,9例行前路重建+后路经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内固定术;1例患者行前路重建+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前路手术时间90~190 min,前路术中出血130~480 ml。所有患者未出现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大血管损伤、腹腔脏器损伤、切口感染出血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10例获得随访,时间3~2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人工椎体移位、切割、松动等并发症。VAS术前4~8分,末次随访2~3分;ODI评分术前17%~37%,末次随访2%~16%。5例后凸畸形翻修角度明显纠正。与手术前比较,VAS和ODI改善。结论:前路椎体次全切除、人工椎体植入,不仅可清除骨水泥,实现有效清创和直接减压;而且重建前中柱支撑,恢复椎体高度和局部曲度,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完成了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因此对于骨水泥强化术失败需要翻修的患者,前路手术是一个理想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重建 人工椎体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水泥强化 翻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位复位靶点穿刺技术在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比较
4
作者 吴浙 陈建良 +1 位作者 李英周 许勇 《中国骨伤》 2025年第2期119-127,共9页
目的:比较常规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体位复位和靶点穿刺技术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水泥弥散情况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268例老年性单椎体脊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 目的:比较常规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体位复位和靶点穿刺技术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水泥弥散情况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268例老年性单椎体脊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常规PVP组和靶点PVP组。常规双侧入路PVP组(常规组)138例,男26例,女112例;年龄(72.9±4.0)岁;采用双侧入路传统PVP治疗。靶点PVP组130例,男23例,女107例;年龄(72.2±7.0)岁;采用俯卧牵引按压整复法先整复骨折,再用手术床使脊柱过伸维持椎体复位和骨折间隙靶点穿刺推注骨水泥。根据影像检查评价骨水泥是否在骨折间隙内充分填充。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率及渗漏类型、骨水泥在骨折区域填充情况、骨水泥注入量、胸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结果:常规组的手术时间(43.9±5.7)min、骨水泥充填量(5.3±1.5)ml,高于靶点组(39.3±3.6)min、(4.1±1.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渗漏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点PVP组骨折区域均得到充足骨水泥填充,常规PVP组34例出现骨水泥在骨折区域填充不充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前胸腰背疼痛VAS、ODI及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靶点组的VAS(3.64±0.94)分、ODI(11.50±0.38)分,优于常规组(4.69±0.78)分、(15.06±1.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靶点组局部Cobb角(7.51±5.37)°,小于传统组(11.68±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复位技术和靶点穿刺在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技术中应用,有以下优点:利用体位复位技术恢复椎体高度,避免椎间软组织张力过高;骨折间隙靶点穿刺技术有效固定椎体骨折,骨水泥有效充盈,提高手术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弥散 老年人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折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粒子植入与骨水泥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5
作者 董玉欣 朱宝权 +3 位作者 孙志乾 李茹雪 李帅 李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12-116,共5页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与骨水泥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2例脊柱骨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进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而未施行骨水泥治疗的16例(22节椎体)患者为观察组,进行骨水泥治疗患者而未施行^(125)I粒...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与骨水泥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2例脊柱骨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进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而未施行骨水泥治疗的16例(22节椎体)患者为观察组,进行骨水泥治疗患者而未施行^(125)I粒子植入的16例(21节椎体)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比较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卡式功能状态评分(KPS)、癌痛复发住院时间、生存期状况等指标,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近、远期疗效差异性。结果32例患者均分别进行了相应的手术治疗,并进行了7~35个月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KPS评分、VAS评分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后3天、1个月、3个月的KPS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部分缓解(PR)率分别为68.8%、25.0%,疾病稳定(SD)率分别为25.0%、56.3%,疾病进展(PD)率分别为6.3%、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总生存期(OS)分别是27.3个月、19.5个月,平均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6.4个月、1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癌痛复发住院时间分别为15.9天、18.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骨水泥成形术与^(125)I粒子植入术均是治疗脊柱骨转移瘤可行、有效的方式,与骨水泥成形术相比,^(125)I粒子植入术可以更有效减轻癌痛、延长生存期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植入 骨水泥成形术 椎体骨转移 疗效评价 介入性 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水泥分布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腰背部残余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于东方 王祥善 +1 位作者 寇德鹏 曹顺海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1075-1079,共5页
目的:探讨骨水泥分布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a plasty,PVP)术后腰背部残余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65例因骨质疏松症导致的椎体压缩骨折,根据术后胸腰椎正位X线片显示的骨水泥分布情况分为两组:骨水泥... 目的:探讨骨水泥分布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a plasty,PVP)术后腰背部残余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65例因骨质疏松症导致的椎体压缩骨折,根据术后胸腰椎正位X线片显示的骨水泥分布情况分为两组:骨水泥未超过椎体中线,骨水泥分布偏一侧组(偏一侧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60~84(70.3±7.4)岁。骨水泥超过椎体中线并达对侧椎弓根内缘(双侧组)45例,男10例,女35例;年龄60~86(70.7±8.0)岁。两组患者均行PVP术,单侧椎弓根入路穿刺,术中透视监视下注入骨水泥,骨水泥注入量1.5~6 m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术前及术后1d、1个月、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偏一侧组骨水泥注入量为(4.25±0.99)ml,双侧组为(4.07±1.18)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疼痛VAS均较术前缓解(P<0.05),偏一侧组术后1 d、1个月、3个月VAS分别为(3.90±1.37)、(2.35±0.67)、(1.55±0.51)分,均高于双侧组(2.67±0.60)、(1.62±0.58)、(1.31±0.47)分(P<0.05)。偏一侧组9例存在残余腰背痛,经对侧椎弓根穿刺,注入骨水泥后症状缓解。结论:骨水泥的分布是影响PVP术后腰背部残余痛的一个重要因素,临床手术中,要尽量使骨水泥分布过椎体中线,达到双侧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椎间隙注入骨水泥对上下椎体应力的影响
7
作者 于泽 霍文涛 +1 位作者 汪建新 杨婷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9期17-22,共6页
目的通过建立腰椎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研究椎间盘中注入骨水泥后对上下椎体所受最大应力的影响,降低后期患者在运动和劳动中椎体骨折的风险,为治疗腰椎疼痛及椎间隙注入骨水泥手术提供实验数据和参考。方法获取符合要求的CT数据,利用M... 目的通过建立腰椎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研究椎间盘中注入骨水泥后对上下椎体所受最大应力的影响,降低后期患者在运动和劳动中椎体骨折的风险,为治疗腰椎疼痛及椎间隙注入骨水泥手术提供实验数据和参考。方法获取符合要求的CT数据,利用Mimics、Geomagic Wrap、SolidWorks、Ansys Workbench等软件构建实验要求的腰椎有限元模型,将构建的模型进行前屈、后伸、左弯、右弯、左旋、右旋、站立运动状态分析,比较注入在不同位置和注入不同量的骨水泥对上下椎体的应力影响和变化趋势。结果成功建立了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的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各种运动中分析的结果均在既往文献数据参考范围内,可认为模型有效,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实验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发现骨水泥注入到椎间盘的左侧、中间、右侧三者之间对椎体表面的最大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在椎间盘中注入1 mL、4 mL和7 mL骨水泥后分析发现随着骨水泥注入量的增加上下椎体表面所受的最大应力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考虑到人体的实际运动更加多样和复杂等综合因素骨水泥注入到椎间盘中间更加合理,综合过往的文献和本次的实验研究在椎间盘中注入4~7 mL(50%~100%)骨水泥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不建议注入到100%,骨水泥渗漏的风险过大,可为临床治疗提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 腰椎 骨水泥 有限元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锚定式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松海 叶林强 +1 位作者 周泽霖 卢国樑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5期470-476,共7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锚定式椎体强化术(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anchored vertebral augmentation,PPSAVA)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采用PPSAVA治疗的20例无神经症状K&#...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锚定式椎体强化术(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anchored vertebral augmentation,PPSAVA)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采用PPSAVA治疗的20例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5例,年龄56~88 (74.95±9.93)岁,病程7~60(21.35±14.46)d。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d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角(vertebral body angle,VBA)、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中线高度,末次随访时观察骨水泥松动、移位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56(41.15±7.65) min,骨水泥注入量6.0~12.0(9.30±1.49) ml。术中6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随访时间为6~12(8.43±2.82)个月。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VBA、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椎体中线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与术后3d比较,末次随访时的VBA、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椎体中线高度均有不同程度丢失(P<0.05)。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和ODI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 d的VAS、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出现骨水泥松动、移位的情况。结论:PPSAVA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降低术后骨水泥松动、移位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弓根螺钉 经皮椎体强化术 Kümmell病 骨水泥松动 骨水泥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骨水泥类型在多发性骨髓瘤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
9
作者 陈超 刘永刚 +3 位作者 李慧峰 田冬冬 付宇挺 左立新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9期108-110,共3页
目的 对比不同骨水泥类型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椎体压缩性骨折(VCF)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86例MM VCF患者(2020年5月~2023年2月),随机分为2组,各43例。2组均接受PKP治疗,其中A组术中应用高黏度骨水泥,B组术... 目的 对比不同骨水泥类型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椎体压缩性骨折(VCF)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86例MM VCF患者(2020年5月~2023年2月),随机分为2组,各43例。2组均接受PKP治疗,其中A组术中应用高黏度骨水泥,B组术中应用低黏度骨水泥。对比2组围术期指标、骨水泥渗漏、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疼痛数字评分(NRS)、影像学指标[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AVH)]、骨代谢[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骨γ-梭基谷氨酸蛋白(BG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结果 2组手术用时、骨水泥注入量、术中失血量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B组骨水泥总渗漏率23.26%(10/43)相比,A组4.65%(2/43)较更低(P<0.05);术后3个月A组ODI、NRS评分与B组相比更低(P<0.05);术后3个月A组Cobb角与B组相比更低,AVH与B组相比更高(P<0.05);术后3个月A组血清β-CTX水平与B组相比更低,血清BGP、BMP-2水平与B组相比更高(P<0.05)。结论 相较于低黏度骨水泥,MM VCF患者行PKP术治疗时,应用高黏度骨水泥注入更有助于减少骨水泥渗漏,恢复伤椎AVH、Cobb角,改善椎体功能及机体骨代谢水平,维持椎体稳定性,减轻疼痛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代谢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水泥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骨水泥填充治疗Kummell病的疗效分析
10
作者 黄越 刘军 +6 位作者 顾越 岳鼎 李明哲 陈海龙 陈彦睿 曹书畅 吴涛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65-1070,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骨水泥注射对Kummell病患者的术后疗效,探讨骨水泥剂量强化疗法对于该病患者的术后收益。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59例Kummell病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骨水...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骨水泥注射对Kummell病患者的术后疗效,探讨骨水泥剂量强化疗法对于该病患者的术后收益。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59例Kummell病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骨水泥剂量与术后疼痛缓解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骨水泥注射剂量的推荐值,根据推荐值将患者分为两组:常规剂量组(骨水泥用量为3.0~5.5 mL)及大剂量组(骨水泥用量为5.6~9.0 mL)。评估手术前后疼痛缓解程度、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后凸Cobb角的变化以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水泥注射剂量与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具有显著相关性(OR=2.93,95%CI 1.48~5.82,P=0.00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UC为0.74(95%CI 0.61~0.87),约登指数最大值对应的骨水泥剂量为5.5 mL。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ODI评分、术后椎体高度及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大剂量组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ODI评分、椎体高度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Kummell病患者骨水泥注射剂量>5.5 mL时,临床疗效更佳,且并不会增加术后骨水泥渗漏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mmell病 骨水泥剂量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髋部创伤救治1例
11
作者 冯俊超 高明暄 +2 位作者 陈少龙 张伟 骆文远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4期411-413,共3页
患者,男,30岁,系车祸伤,于2019年12月入院。1直径约10 cm的钢管自右大腿远端内侧贯穿,在当地医院简单处理伤口后急送来甘肃省人民医院。急诊行骨盆及右髋X线、CT检查,示右侧大腿后肌群及臀部粗大钢管贯通伤,右侧髂骨、坐骨、髋臼、右耻... 患者,男,30岁,系车祸伤,于2019年12月入院。1直径约10 cm的钢管自右大腿远端内侧贯穿,在当地医院简单处理伤口后急送来甘肃省人民医院。急诊行骨盆及右髋X线、CT检查,示右侧大腿后肌群及臀部粗大钢管贯通伤,右侧髂骨、坐骨、髋臼、右耻骨下支、右股骨颈、股骨上段粉碎性骨折,右大腿、臀部及右侧髂肌软组织显著肿胀并血肿、肌间隙积气。入院查体:体温36.8℃,心率每分钟125次,呼吸每分钟25次,血压96/62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模糊,言语欠流利,面色苍白。右大腿后侧贯通伤,约50 cm长,直径10 cm钢管滞留(图1a-1b)。右髋部肿胀、青紫,局部压痛阳性,可触及骨擦感,有反常活动,可闻及骨擦音。入院诊断:失血性休克;右大腿贯通伤并异物存留;骨盆骨折,合并Morel-Lavallée损伤;开放性右股骨近端骨折(图1c-1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髋部创伤 Morel-Lavallée损伤 鹑鸡肠球菌 宏基因组测序 抗菌素骨水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注入法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李文哲 张新虎 +2 位作者 陈景环 彭超 孙建华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70-1174,共5页
目的 探究骨折椎体注入骨水泥联合临近椎体内注入人工骨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运动医学科120例OVCF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患者随机分... 目的 探究骨折椎体注入骨水泥联合临近椎体内注入人工骨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运动医学科120例OVCF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术中单纯骨折椎体注入骨水泥)、联合组(术中骨折椎体注入骨水泥联合临近椎体内注入人工骨),每组60例。两组均行常规抗骨质疏松及(PVP)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康复情况、椎体稳定性指标(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Cobb角)、疼痛程度(VAS评分)、腰椎功能(ODI评分)、活动能力(LAS评分)、并发症及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透视次数多于对照组,但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术后6、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3、6、12个月,联合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Cobb角、VAS评分、ODI评分、LAS评分呈先降低后趋于平稳趋势,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Cobb角、VAS评分、ODI评分、LAS评分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联合组术后6、12个月VAS评分、ODI评分、L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单纯骨折椎体注入骨水泥比较,联合临近椎体内注入人工骨能明显改善OVCF患者PVP术后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人工骨 腰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夏钰东 张荣 +1 位作者 刘琼 陈佳汝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探讨含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bFGF)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 目的:探讨含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bFGF)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3例行PKP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男40例,女63例;年龄61~78(65.72±3.29)岁。受伤原因:滑倒33例,跌倒42例,提重物受伤28例。根据填充骨水泥不同分为3组:磷酸钙组34例,男14例,女20例,年龄(65.1±3.3)岁,填充磷酸钙骨水泥;rhBMP-2组34例,男12例,女22例,年龄(64.8±3.2)岁,填充含rhBMP-2的骨水泥;rhbFGF+rhBMP-2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65.1±3.6)岁,填充含rhbFGF和rhBMP-2的骨水泥。比较3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骨密度、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simulation score,VAS)及再骨折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个月随访。3组术后ODI、VAS呈下降(P<0.001),骨密度增高(P<0.001),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P<0.001),rhbFGF+rhBMP-2组术后第1、6、12个月ODI、VAS均低于rhBMP-2组和磷酸钙组(P<0.05),术后第6、12个月骨密度大于rhBMP-2组和磷酸钙组(P<0.05)。rhbFGF+rhBMP-2组术后第6、12个月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均低于rhBMP-2组和磷酸钙组(P<0.05)。3组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rhbFGF和rhBMP-2骨水泥可更有效地增加OVCF患者骨密度,获得术后满意的临床和放射学效果,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 骨质疏松 腰椎 压缩性骨折 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 被引量:1
14
作者 厉孟 王克竞 +2 位作者 高振洋 谢云飞 郭涛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5期451-457,共7页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应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7~49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C1型4例,C2型4例,C3型3例...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应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7~49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C1型4例,C2型4例,C3型3例。2例前环内固定术后感染,9例患者均因早期清创不彻底导致前环感染,按创伤严重度评分标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为24~38分。前环经扩大清创、冲洗、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内固定,后环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结果:1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3~20个月。2例术后感染复发,1例经再次清创更换抗生素骨水泥涂层内固定,1例感染较轻,未累计髓腔,清创后保留钢板仅更换抗生素骨水泥,感染得到控制。2例出现切口渗液,术后3个月取出内固定后愈合。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未见骨盆骨折再移位、再发感染。最终11例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按照Matta骨折复位标准,优6例,良4例,可1例;按照Majeed功能评分,优6例,良3例,可2例。结论: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有效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具有术中安全性高和感染复发率低的特点,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明显缩短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内固定 感染 抗生素骨水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治疗脊柱内固定手术深部感染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蔡晓敏 余专一 +6 位作者 李浩 聂小羊 顾佳龙 袁亚南 周江军 谢肇 赵敏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7-971,共5页
目的观察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骨科收治的25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分为骨水泥组(彻底清创后植入抗生素骨水泥者,n=10)、非骨... 目的观察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骨科收治的25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分为骨水泥组(彻底清创后植入抗生素骨水泥者,n=10)、非骨水泥组(未使用抗生素骨水泥,n=15)。比较两组患者清创次数、伤口愈合情况、36项简明健康状况调查(SF-36)评分,及内固定保留情况。结果骨水泥组均行一次性清创+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旷置,感染均被根治,其中2例取出内固定,其余8例保留;9例伤口均于清创2周内愈合,1例因骨水泥间隔外露无法愈合,二次手术取出后愈合。非骨水泥组有8例行一次性清创后治愈,其余7例需多次清创;其中5例取出内固定,其余10例保留。骨水泥组末次随访躯体健康评分及心理健康评分明显高于非骨水泥组(P<0.05)。结论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是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在减少死腔的同时,也实现了局部靶向给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固定 抗生素骨水泥 手术部位感染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基呋喃抗菌骨水泥的动物体内生物相容性研究
16
作者 郭锐 阚宇辰 +4 位作者 高喆 韩庐阳 卜文翰 许杨 储建军 《安徽医学》 2024年第4期403-408,共6页
目的研究硝基呋喃抗菌骨水泥的动物体内生物相容性。方法选用21只C57小鼠,随机分组,注射市售PMMA骨水泥浸提液(浓度分别为40%、80%和100%)、p(10%NFMA-co-MMA)骨水泥浸提液(浓度分别为40%、80%和100%)以及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7组,... 目的研究硝基呋喃抗菌骨水泥的动物体内生物相容性。方法选用21只C57小鼠,随机分组,注射市售PMMA骨水泥浸提液(浓度分别为40%、80%和100%)、p(10%NFMA-co-MMA)骨水泥浸提液(浓度分别为40%、80%和100%)以及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7组,n=3)。观察小鼠一般状态及体质量变化;对小鼠肝脏、肾脏进行组织学染色,观察肝肾细胞有无变性、坏死。选用6只新西兰兔进行背部肌肉植入实验(2组,n=3),对样件周围的肌肉组织进行组织学染色,观察样件植入2周和4周后局部组织炎症反应情况。结果所有小鼠未表现出任何不良反应,小鼠均未死亡。所有注射p(10%NFMA-co-MMA)骨水泥浸提液的小鼠相比于注射前体质量均增加,各时间点增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PMMA浸提液组小鼠体质量增加最明显,第三天体质量增加量为(3.56±2.52)g,增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p(10%NFMA-co-MMA)骨水泥浸提液的小鼠肝肾细胞未见明显变性、坏死。植入p(10%NFMA-co-MMA)骨水泥后,第2周观察到样件周围组织有大量炎症细胞浸,第4周炎症减轻,结果与PMMA骨水泥植入后相同。结论与临床使用的PMMA骨水泥相比,非浸出抗菌骨水泥p(NFMA-coMMA)在动物体内没有引起明显毒性反应,说明p(NFMA-co-MMA)骨水泥在动物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 骨水泥 感染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灌洗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植入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仲辉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3期125-127,共3页
目的 证实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灌洗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植入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为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 88例慢性骨髓炎患者,依据临床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引流联合抗生素灌洗治疗)和观察组(负压... 目的 证实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灌洗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植入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为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 88例慢性骨髓炎患者,依据临床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引流联合抗生素灌洗治疗)和观察组(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灌洗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治疗),每组44例。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应用抗生素时间、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血清学指标[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观察组应用抗生素时间(18.01±2.52)d、愈合时间(29.84±3.76)d、住院时间(31.22±4.11)d均短于对照组的(28.96±3.91)、(42.22±5.37)、(40.84±4.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2个月后的VAS评分分别为(2.42±1.03)、(1.74±0.8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14±1.25)、(2.25±0.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VAS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TNF-α、IL-6水平分别为(29.46±4.21)mg/L、(11.71±1.98)ng/L、(5.93±1.20)ng/L,低于对照组的(35.61±6.89)mg/L、(16.48±2.14)ng/L、(7.84±1.3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灌洗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植入治疗慢性骨髓炎在抗生素使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疼痛程度以及炎症指标方面均优于常规引流联合抗生素灌洗治疗,该治疗方案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为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 慢性骨髓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声屏障用陶粒吸声板制备及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珈琪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4-211,共8页
陶粒吸声板耐候性好、对环境影响小,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吸声材料,应用于金属声屏障需要深入研究其吸声、隔声性能。基于多孔材料的声学机理,通过振动加压成型技术,制备了陶粒吸声板,研究不同因素对其吸声、隔声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 陶粒吸声板耐候性好、对环境影响小,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吸声材料,应用于金属声屏障需要深入研究其吸声、隔声性能。基于多孔材料的声学机理,通过振动加压成型技术,制备了陶粒吸声板,研究不同因素对其吸声、隔声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工况陶粒吸声板吸声系数、隔声量曲线趋势基本一致,中低频区段吸声系数逐渐增加,1000 Hz左右达到峰值,1000~5000 Hz吸声系数曲线存在波动及第二峰值;隔声量曲线基本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区间存在波动,5000 Hz达到峰值;陶粒吸声板采用的陶粒粒径越小,吸声系数、隔声量越高;骨胶比由3.5提升至5.0,吸声系数、隔声量降低;降低水胶比,高频区段吸声系数增加明显,中高频隔声量降低明显;板厚增加,中高频段吸声系数曲线有向低频平移趋势,隔声量整体变化不大;陶粒吸声板放入金属外壳形成单元板后,吸声系数、隔声量较单一陶粒板整体提升显著。经过设计配比陶粒吸声板可以达到Ⅱ级吸声要求,同时兼具一定的隔声效果,放置入金属外壳组成声屏障单元板后,满足TB/T 3122—2019《铁路声屏障声学构件》标准要求,将陶粒吸声板用于金属声屏障吸声材料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粒吸声板 金属声屏障 粒径 骨胶比 水灰比 吸声系数 隔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水泥聚合反应及冷却与松质骨及骨骼肌热损伤的关系
19
作者 黄小华 张源林 +2 位作者 彭观荣 杨德盛 陶可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8期77-80,共4页
目的分析骨水泥聚合反应及冷却与松质骨及骨骼肌热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膝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膝关节置换术截骨后的离体胫骨平台骨块或股骨踝截骨块,每例患者收集4份样本。根据骨水泥处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单纯... 目的分析骨水泥聚合反应及冷却与松质骨及骨骼肌热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膝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膝关节置换术截骨后的离体胫骨平台骨块或股骨踝截骨块,每例患者收集4份样本。根据骨水泥处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单纯将骨水泥注入离体标本松质骨及周围骨骼肌组织界面)、B组(将骨水泥注入离体标本松质骨及周围骨骼肌组织界面的同时给予常温生理盐水冷却处理)、C组(将骨水泥注入离体标本松质骨及周围骨骼肌组织界面给予4℃生理盐水冷却处理),每组20例(80份样本)。术后对标记好的样本进行石蜡切片与苏木精-伊红染色。比较三组局部最高温度、混匀至最高温度时间、温度40℃以上的持续时间,分析肉眼观察下骨水泥与松质骨及周围骨骼肌组织界面改变及显微镜观察下骨水泥与松质骨及周围骨骼肌组织界面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与A组的局部最高温度(61.58±2.75)℃、温度40℃以上的持续时间(227.83±22.21)s对比,B组、C组的局部最高温度(50.08±2.05)、(44.73±1.45)℃更低,温度40℃以上的持续时间(127.64±12.83)、(53.33±10.79)s更短(P<0.05);且与C组对比,B组的局部最高温度更高,温度40℃以上的持续时间更长(P<0.05);在混匀至最高温度时间上,三组差异不大(P>0.05)。肉眼观察发现,同A组比较,B组、C组的松质骨及周围骨骼肌组织改变较轻,且C组最轻;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同A组相比,B组、C组镜下炎性细胞浸润较少,且C组镜下炎性细胞浸润最少。结论针对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炎患者,在注入骨水泥的同时给予冷却处理,有利于降低局部最高温度,缩短40℃以上持续时间。同使用常温生理盐水冷却处理相比,使用4℃生理盐水冷却处理的效果更佳,更能有效减轻松质骨及骨骼肌热损伤和局部炎症反应,且机体组织热损伤后的修复时间更短,值得临床加大推广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 松质骨 骨骼肌 热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骨水泥柱占位联合植骨治疗股骨远端开放骨折骨缺损的疗效分析
20
作者 乔跃跃 赵勇 +2 位作者 周大鹏 解冰 薛海鹏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4期406-410,共5页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柱占位联合髂骨植骨在股骨远端开放骨折骨缺损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1年3月采用抗生素骨水泥柱占位联合髂骨植骨技术治疗股骨远端开放骨折骨缺损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8...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柱占位联合髂骨植骨在股骨远端开放骨折骨缺损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1年3月采用抗生素骨水泥柱占位联合髂骨植骨技术治疗股骨远端开放骨折骨缺损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8~68岁。车祸伤11例,高处坠落伤5例,Gustilo分型Ⅰ型3例,Ⅱ型5例,ⅢA型8例。采用AO分型:C2型9例,C3型7例。从受伤至接受最终植骨手术时间为4~119 d。骨缺长损度2~10 cm。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膝关节功能Merchan评分。结果:本组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9个月。16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感染、钢板断裂、肢体短缩及膝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为4~10个月。膝关节功能根据Merchan评分标准评估,优8例,良4例,可3例,差1例。结论:采用抗生素骨水泥柱占位联合髂骨植骨治疗股骨远端开放复杂骨折骨缺损有助于预防感染、协助骨折复位,增加固定强度,减少植骨量,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远端复杂骨折 骨缺损 抗生素骨水泥 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