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饵料种类及培育密度对毛蚶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1
作者 郝咏芳 吕晓民 +1 位作者 曹琛 高超 《渔业研究》 2024年第4期360-366,共7页
【目的】研究饵料种类及培育密度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幼虫生长发育及存活变态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分析等方法开展试验研究及数据分析。在水温24.2~27.5℃、盐度26~27、pH 8.2~8.5的条件下,饵料... 【目的】研究饵料种类及培育密度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幼虫生长发育及存活变态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分析等方法开展试验研究及数据分析。在水温24.2~27.5℃、盐度26~27、pH 8.2~8.5的条件下,饵料种类试验设定6个试验组(湛江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小球藻、湛江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牟氏角毛藻+小球藻、湛江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小球藻),设定5个梯度(2、5、10、15、20个/mL)培育密度进行培育试验。【结果】采用单一饵料投喂时,牟氏角毛藻组的幼虫发育效果最好,小球藻组最差;采用混合饵料投喂时,毛蚶幼虫的生长发育及存活率、变态率整体上优于单一饵料,尤其是在牟氏角毛藻+湛江叉鞭金藻+小球藻的混合投喂下,毛蚶幼虫生长发育最快、存活率和变态率最高;在5个试验培育密度梯度范围内,毛蚶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变态率随着培育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发育时间随培育密度的增大呈现延长趋势,但在匍匐期,5个/mL密度组与10个/mL密度组之间的差异不大。【结论】建议在北方地区毛蚶的常温人工育苗过程中,小球藻不可作为主要饵料进行独立使用,需要搭配使用其他藻类,单一饵料投喂时首选牟氏角毛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选用含有牟氏角毛藻的几种单胞藻的搭配组合;育苗期间,毛蚶幼虫浮游期培育密度为10个/mL左右,匍匐期培育密度以5~10个/mL为宜。【意义】本试验研究为北方地区毛蚶的常温育苗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有效推进毛蚶增养殖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蚶 幼虫 饵料种类 培育密度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藻对高温硫化硅橡胶材料憎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贾志东 王也 +3 位作者 欧阳小刚 张星海 白欢 陈洪波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85-890,共6页
绝缘子上生长藻类的现象在国内外多有报道,但由于该领域缺乏试验标准,在各国学者的研究中,很少对藻种和藻量予以测定,这使得研究结果差异性大,对藻类问题的认识也未能统一。为此,探索了定量研究藻类问题的方法,利用该方法研究了藻类对... 绝缘子上生长藻类的现象在国内外多有报道,但由于该领域缺乏试验标准,在各国学者的研究中,很少对藻种和藻量予以测定,这使得研究结果差异性大,对藻类问题的认识也未能统一。为此,探索了定量研究藻类问题的方法,利用该方法研究了藻类对高温硫化硅橡胶(HTV)憎水性能的影响。在四川省某变电站的长藻绝缘子上取得藻样,利用基因测序的方法确定其为单细胞绿藻,在实验室扩大培养,并利用血球计数板对其数量进行了定量测量。借鉴ASTM G29以及GB/T 24127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藻液对于硅橡胶憎水性的抑制情况,发现由藻细胞数密度为107 m L–1量级的藻液浸泡72 h就可以在HTV硅橡胶表面形成稳定的亲水层,自然干燥后测量其静态接触角<30°。随后研究了绿藻对于憎水迁移性的影响,在高岭土以及硅藻土中混入绿藻并将其涂覆在硅橡胶表面进行憎水迁移,发现硅橡胶表面的单位面积藻细胞数密度>4×104/cm2时,其对于憎水迁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藻 藻类定量测量 憎水性 藻细胞数密度 憎水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种类演替及水华发生趋势分析 被引量:42
3
作者 周广杰 况琪军 +1 位作者 胡征宇 蔡庆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2-46,共5页
三峡水库一期工程蓄水前半年(2003年1月—2003年6月)和蓄水后(2003年7月—2004年12月)期间,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的种类演替和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与蓄水前的数据相比,蓄水仅半年绿藻的种类数就明显增加,约相当于蓄水前的3倍;硅藻的种类... 三峡水库一期工程蓄水前半年(2003年1月—2003年6月)和蓄水后(2003年7月—2004年12月)期间,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的种类演替和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与蓄水前的数据相比,蓄水仅半年绿藻的种类数就明显增加,约相当于蓄水前的3倍;硅藻的种类数略有减少;其余各门藻类的种类数亦有轻度变化。整个调查期间,藻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峰值均出现在S6采样点,细胞密度达6.93×107cells/L(2004年6月),生物量达87.24mg/L(2004年3月),其余采样点基本显示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趋势。本文参考早期资料并比较不同类型水域中藻类的种类演替和垂直分布情况,对三峡湖北库区水域水华的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三峡干流江段形成藻类水华的几率较小;流动的支流水域,在阳光充足、水温逐渐升高的春季容易发生藻类水华;在较封闭的静水区则随时都有发生藻类水华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溪河 浮游藻类 细胞密度 生物量 水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时空动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1
4
作者 申恒伦 徐耀阳 +3 位作者 王岚 张敏 孔令惠 蔡庆华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3-690,共8页
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对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和分析,共采集到浮游植物8门、60属、110种及变种。种类组成以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为主,其中绿藻门占优势,共计46种(42%),其次为硅藻35种(32%)。藻类年平均密度为4.17&... 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对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和分析,共采集到浮游植物8门、60属、110种及变种。种类组成以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为主,其中绿藻门占优势,共计46种(42%),其次为硅藻35种(32%)。藻类年平均密度为4.17×106cell/L,最高密度为6.10×107cell/L,最低密度为5.16×103cell/L。各季节浮游植物优势种差异显著,春季为一种颤藻(Oscillatoria sp.)和尖针杆藻(Synedra acus),夏秋两季为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冬季转为倪氏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 niei)。空间分布上,丹江、汉江库区以及取水口3个区域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尖针杆藻,五青入库区则以倪氏拟多甲藻占优势。磷浓度是驱动丹江口水库藻类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根据建库几十年来的对丹江口水库较为全面的4次调查资料,分析了丹江口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及变化趋势。自1958年以来,50年间,整个水库浮游植物密度增加了16倍,水库富营养化程度有增加的趋势。种类组成由适应河流的固着型硅藻,经过硅藻-绿藻-蓝藻型逐渐发展为硅藻-甲藻-隐藻-蓝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藻类密度 演替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盐胁迫对造礁石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时翔 谭烨辉 +3 位作者 黄良民 黄小平 李元超 董志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81-2586,共6页
以佳丽鹿角珊瑚(Acropora pulchra)和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两种造礁石珊瑚为材料研究磷酸盐浓度对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佳丽鹿角珊瑚(A.pulchra)和多孔鹿角珊瑚(A.millepora)在对照组磷酸盐浓度下,共生虫黄... 以佳丽鹿角珊瑚(Acropora pulchra)和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两种造礁石珊瑚为材料研究磷酸盐浓度对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佳丽鹿角珊瑚(A.pulchra)和多孔鹿角珊瑚(A.millepora)在对照组磷酸盐浓度下,共生虫黄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值处于稳定状态,在15μmol/L和30μmol/L磷酸盐浓度下,虫黄藻的Fv/Fm值很快受到抑制,分别经过2d和5d开始慢慢恢复,但是最终只能恢复到比对照组较低的水平。同时两种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密度也有所降低,尤其佳丽鹿角珊瑚(A.pulchra)降低更加明显,15μmol/L和30μmol/L浓度下共生虫黄藻密度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低5.59%和14.69%。因此,佳丽鹿角珊瑚(A.pulchra)和多孔鹿角珊瑚(A.millepora)最大可以忍受30μmol/L的磷酸盐浓度,但是在30μmol/L浓度的耐受范围内,随着磷酸盐浓度的不断提高,珊瑚共生虫黄藻Fv/Fm值显著下降,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胁迫 鹿角珊瑚 Fv/Fm值 共生虫黄藻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湖泊水华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2
6
作者 于洋 彭福利 +3 位作者 孙聪 董昊 王业耀 何立环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8-94,共7页
通过2011—2015年对太湖、巢湖和滇池水华高发季节的连续监测,以藻类密度和水华面积为判据评价了3个湖体的水华情况及变化趋势,探讨了水华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水华程度以"轻度水华"为主,巢湖水华程度以"... 通过2011—2015年对太湖、巢湖和滇池水华高发季节的连续监测,以藻类密度和水华面积为判据评价了3个湖体的水华情况及变化趋势,探讨了水华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水华程度以"轻度水华"为主,巢湖水华程度以"轻微水华"为主,滇池水华程度以"中度水华"为主;太湖、巢湖和滇池水华规模均以"零星性水华"为主;太湖和巢湖藻类密度与水温、pH、溶解氧、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氨氮无显著相关性;滇池藻类密度与水温、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和氨氮呈显著负相关,与pH、溶解氧和总氮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湖泊 藻类密度 水华评价 环境因子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菹草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与数量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苏胜齐 沈盎绿 姚维志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5-258,共4页
池塘中菹草着生藻类包括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黄藻门和隐藻门的种类 ,共 5 0属 6 8种 ;常见优势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的种类为主。菹草整个生活史中 ,着生藻类的平均着生密度以硅藻门最大 (2 9.90× 10 3 ind ./cm2 ) ,... 池塘中菹草着生藻类包括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黄藻门和隐藻门的种类 ,共 5 0属 6 8种 ;常见优势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的种类为主。菹草整个生活史中 ,着生藻类的平均着生密度以硅藻门最大 (2 9.90× 10 3 ind ./cm2 ) ,其次为绿藻门 (16 .87× 10 3 ind ./cm2 )和蓝藻门 (13.5 2× 10 3 ind./cm2 ) ;就平均生物量而言 ,硅藻门 (70 .2 0 μg/L)较其他藻类高得多。着生藻类的着生与菹草生长相互抑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门 绿藻门 蓝藻门 生物量 密度 季节性 菹草 着生 藻类 群落结构 数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育稻田水体藻类动态变化 被引量:9
8
作者 汪金平 曹凑贵 +3 位作者 李成芳 金晖 袁伟玲 展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353-4360,共8页
稻鸭共育技术作为稻田复合种养模式,是有效控制常规稻作生态污染的重要技术途径。通过对不同时期稻田藻类群落种类、密度、生物量及环境因子进行测定,研究稻鸭共育稻田水体藻类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田藻类群落包括蓝藻门、绿藻门... 稻鸭共育技术作为稻田复合种养模式,是有效控制常规稻作生态污染的重要技术途径。通过对不同时期稻田藻类群落种类、密度、生物量及环境因子进行测定,研究稻鸭共育稻田水体藻类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田藻类群落包括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裸藻门,隐藻门及甲藻门共6门、38属、108种。随着水稻发育进程,藻类优势种单位生物量增加,前期皆以银灰平裂藻、栅藻等为优势种,后期对照以方鼓藻,灿烂颤藻,短小舟形藻等为优势种,而放鸭区优势种皆是裸藻门,包括绿色裸藻,尖尾裸藻,梭形裸藻等。稻鸭共育稻田水体藻类初期有个适应期,在放鸭后15d左右藻类密度及生物量显著下降,之后开始上升。与常规对照相比,稻鸭共育藻类密度及生物量较低,放鸭对稻田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放鸭45d以后,表现为水体全P增加,全N减少,藻类多样性下降,优势种发生变化。环境因子与藻类相关分析表明,全磷与裸藻生物及藻类总生物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0.625,而全N与藻类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育复合系统 藻类 密度 生物量 多样性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福田红树林区藻类群落结构和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刘玉 陈桂珠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1-106,共6页
对深圳福田红树林5个分布区的藻类种群、群落结构及生态学进行研究,得出其藻类种类数依次为27,37,53,32和34,藻类密度依次为764800,224000,1062000,374400和2387600个/L.下沙中... 对深圳福田红树林5个分布区的藻类种群、群落结构及生态学进行研究,得出其藻类种类数依次为27,37,53,32和34,藻类密度依次为764800,224000,1062000,374400和2387600个/L.下沙中藻类出现种类最多;保护区藻类密度最高,达超富营养水平。每区均以硅藻门藻类为绝对优势种类.此外尚有裸藻门及蓝藻门、绿藻门、隐藻门、金藻门出现.每个样区藻类的种群、群落构成有其特殊性,和藻类本身特性及浮游动物有较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藻类 种群 群落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育密度及饵料种类对大竹蛏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闫喜武 赵生旭 +3 位作者 张澎 杨凤 曹琛 张国范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86-390,共5页
在水温为22.0~24.8℃、盐度为31~33、pH为8.10~8.50的条件下,研究了培育密度及饵料种类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育密度(5、10、20、40、80个/mL)下,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大... 在水温为22.0~24.8℃、盐度为31~33、pH为8.10~8.50的条件下,研究了培育密度及饵料种类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育密度(5、10、20、40、80个/mL)下,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40、80个/mL试验组幼虫不能发育至匍匐幼虫,即不能完成变态;5、10、20个/mL试验组幼虫的变态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各阶段幼虫的发育时间随着培育密度的增大而延长。不同的饵料种类及投喂方式,即单独投喂(小球藻、塔胞藻、新月菱形藻、金藻、海洋红酵母)与混合投喂(金藻+塔胞藻+新月菱形藻)对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变态率及幼虫各阶段发育时间的影响也不同,前期单独投喂金藻效果较好,以后混合投喂效果比较理想。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竹蛏苗种生产过程中,培育密度为10个/mL左右较为合理,且混合投喂比单独投喂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竹蛏 幼虫 生长 变态 培育密度 饵料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淡水浮游藻对萼花臂尾轮虫饵料效果的比较研究──藻的最适投喂密度及轮虫相应的种群增长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金秋 李德尚 曹吉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5-21,共7页
于1993年9月在山东省胶南市鱼苗繁殖地池塘采得萼花臂尾轮虫,采用种群累积培养法,对其摄食5种淡水浮游藻的最适密度及其相应的种群增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轮虫摄食这5种藻的最适密度(×106cell/ml)分别是:蛋白核小球藻,4... 于1993年9月在山东省胶南市鱼苗繁殖地池塘采得萼花臂尾轮虫,采用种群累积培养法,对其摄食5种淡水浮游藻的最适密度及其相应的种群增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轮虫摄食这5种藻的最适密度(×106cell/ml)分别是:蛋白核小球藻,45;斜生栅藻,25;小球衣藻,5;卵形隐藻,0.2;中型裸藻,0.1。导出了藻的细胞大小(x)和最适投喂密度(y)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15.5+216/x(r=0.9826,P<0.01)。在5种藻的最适密度下比较了投喂轮虫的饵料效果,结果是,5种藻中以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为最优,其它依次为卵形隐藻、小球衣藻和中型裸藻。据此,认为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是该轮虫批量培养乃至工厂化培养的首选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萼花臂尾轮虫 饵料 藻类 淡水浮游藻 轮虫 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拐点分析的汉江水华暴发突变与归因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程兵芬 夏瑞 +3 位作者 张远 张楠 张新飞 刘成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87-797,共11页
科学认知河流生态退化的突变过程一直是水生态学科的研究难点。该文面向汉江河流水华的演变规律和成因,建立基于拐点分析(Mutation Test)的河流水华诊断与归因分析方法。综合采用STL趋势分解法(Seasonal Trend Decomposition using LOSS... 科学认知河流生态退化的突变过程一直是水生态学科的研究难点。该文面向汉江河流水华的演变规律和成因,建立基于拐点分析(Mutation Test)的河流水华诊断与归因分析方法。综合采用STL趋势分解法(Seasonal Trend Decomposition using LOSS)、MK突变检验法(Mann-Kendall)以及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等多源统计诊断与归因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2004—2017年2—4月汉江武汉段藻类密度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突变点,识别了水华年和非水华年期间藻类密度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04—2017年2—4月汉江武汉段宗关、白鹤嘴与琴断口3个观测站藻类密度均值为0.37×10^(7) cell·L^(−1),峰值浓度为5.3×10^(7) cell·L^(−1),其中2004—2008年呈显著上升趋势,2008—2014年呈显著下降趋势,2008年前后为汉江藻类密度突变点。(2)汉江武汉段水华年主要发生在2008—2011年和2016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藻类密度最大,2008年水华事件为近20年最严重。(3)汉江武汉段藻类密度2008年前后出现峰值及拐点的主要原因为总氮、总磷、流量以及水位差的突变;其中,与非水华年相比,水华年流量下降15%,总氮、总磷均偏高2%左右。(4)较高的总磷含量、适宜的水位差及较小的流量综合导致2004—2017年春季汉江水华现象发生。总磷含量是水华年与非水华年汉江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营养元素,水华年水位差对藻类生长影响显著。建议下一步重点开展汉江总磷源解析,监控汉江武汉段的流量,预防“顶托”作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 藻类密度 STL趋势分解 影响因素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沿海翡翠贻贝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鹏 闫喜武 +5 位作者 张跃环 刘振 梁健 迟吉祥 杨凤 张国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6-461,共6页
于2011、2012年,在大连对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室内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成功培育出壳长为4.5~10.0 mm的稚贝6 500万个。比较了不同培育密度(5、10、15、20、30、50个/mL)和饵料种类(小球藻、湛江等鞭金藻和小球藻与湛江等鞭... 于2011、2012年,在大连对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室内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成功培育出壳长为4.5~10.0 mm的稚贝6 500万个。比较了不同培育密度(5、10、15、20、30、50个/mL)和饵料种类(小球藻、湛江等鞭金藻和小球藻与湛江等鞭金藻的混合饵料)对翡翠贻贝幼虫生长的影响,并分析了在4种附着基(聚乙烯网片、波纹板、聚乙烯网衣、聚乙烯吊绳)和无附着基条件下的采苗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密度的增大,幼虫生长速度下降,存活率减小,变态率降低,变态时间延迟;在室内幼虫培育期间,用小球藻与等鞭金藻的混合饵料比单一饵料的投喂效果理想,单一饵料投喂中等鞭金藻效果较好;在幼虫变态过程中,聚乙烯网片的采苗效果最理想,其次为波纹板,无附着基的采苗效果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翡翠贻贝 人工育苗 培育密度 饵料种类 附着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营养化水体中浮萍控藻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于鲁冀 李磊 +1 位作者 徐艳红 郝子垚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20,共6页
介绍了浮萍控藻这一生态安全、环境友好、并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学方法,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方面展现出的巨大应用前景。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浮萍控藻作用途径、抑制效果等的相关研究,并从物理、化学和生物3个方面分析了浮萍对藻类... 介绍了浮萍控藻这一生态安全、环境友好、并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学方法,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方面展现出的巨大应用前景。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浮萍控藻作用途径、抑制效果等的相关研究,并从物理、化学和生物3个方面分析了浮萍对藻类的控制机理,浮萍既可通过释放化感物质直接抑制藻类生长,还能通过营养盐和光照的竞争间接限制藻类的生长条件,且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协同作用。认为浮萍控藻物理机理、化学机理、生物机理之间的相互耦合关系是该技术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萍 控藻 化感作用 营养盐 光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波脉冲电场杀灭微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熊兰 张德卿 +3 位作者 谢子杰 杨子康 石岭岭 何为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8-376,共9页
循环冷却水中的微藻繁殖会造成微生物污垢滋生,可采用电磁脉冲进行灭藻。为此,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Marx发生器和H桥固态调制器的高压脉冲源拓扑,并研制了一台多参数可调高压脉冲发生器,输出的方波脉冲的脉冲频率为1~1 000 s-1,脉冲电压0~... 循环冷却水中的微藻繁殖会造成微生物污垢滋生,可采用电磁脉冲进行灭藻。为此,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Marx发生器和H桥固态调制器的高压脉冲源拓扑,并研制了一台多参数可调高压脉冲发生器,输出的方波脉冲的脉冲频率为1~1 000 s-1,脉冲电压0~6 k V,脉宽1~5μs,最大瞬时输出电流为12 A。同时,针对电场强度、脉宽、频率和处理时间这4个参量设计了正交实验方案,开展脉冲电场对蛋白核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的灭藻实验。结果表明,脉冲电场处理对微藻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电场强度为抑制实验微藻生长的最重要因素,提高电场强度可以显著增强对微藻生长的抑制效果。此外,正交设计方案有助于以少量实验频次推测获得最佳的电磁脉冲处理参数,实验证实此脉冲源的最佳电参数组合分别为5 k V、5μs、800 Hz、5 min和5 k V、5μs、800 Hz、10 min,对应的藻细胞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6.2%和9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X发生器 脉冲电场 藻细胞密度 灭藻 正交实验设计 蛋白核小球藻 铜绿微囊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康水库水环境现状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继术 冯鹏 +2 位作者 于海波 吉红 陈博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4,共6页
研究安康水库水质与水生生物,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水质保护和渔政管理提供参考。在瀛湖库区设7个采样点,2015年7月-2016年6月每月1次、2016年8月-2017年6月每2个月1次采集水样,检测水质与藻类。结果显示,安康水库水体透明度在1.2m以上,1... 研究安康水库水质与水生生物,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水质保护和渔政管理提供参考。在瀛湖库区设7个采样点,2015年7月-2016年6月每月1次、2016年8月-2017年6月每2个月1次采集水样,检测水质与藻类。结果显示,安康水库水体透明度在1.2m以上,12月份最高,3.5m;pH7.38~8.50,中性偏碱;溶解氧10.46mg/L;高锰酸盐指数(CODMn)与5日生化需氧量指数(BOD5)6-8月份最高,12-2月份较低,总体符合地表水I类水质标准;Cl-、Mg2+、Ca2+、SO2-4等的含量及水体总硬度均符合I类水质标准。水库藻密度最高值出现在4月,最低值在12月,分别为3.49×10~6个/L与0.07×10~6个/L,全年藻密度均值为0.8×10~6个/L。安康水库水质大部分时间内为I类水,水质总体状况优良,冬季的水质优于春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康水库 水质 藻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天池水体季节性分层特征 被引量:23
17
作者 王斌 马健 +1 位作者 王银亚 尹湘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7-1204,共8页
于2014年6—10月,对高山深水湖泊天山天池水温、电导率、溶解氧、pH值、叶绿素a浓度和蓝绿藻细胞密度进行垂直剖面的连续监测,通过对其季节动态和垂直分层结构的分析,探讨天池水体季节性分层特征.天池出现明显水温分层的时间短(6—... 于2014年6—10月,对高山深水湖泊天山天池水温、电导率、溶解氧、pH值、叶绿素a浓度和蓝绿藻细胞密度进行垂直剖面的连续监测,通过对其季节动态和垂直分层结构的分析,探讨天池水体季节性分层特征.天池出现明显水温分层的时间短(6—9月),夏季温跃层变化范围为2~18m,而秋季温跃层不断下移,10月在18m水深以下;受水温分层影响,天池水体溶解氧浓度、电导率、pH值、叶绿素a浓度和蓝绿藻细胞密度在垂直剖面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分层,尤其是夏季水温分层影响溶解氧浓度、叶绿素a浓度和蓝绿藻细胞密度在水体中的分布,对天池水质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天池浅水层(水深小于10m)溶解氧浓度较高(大于8mg/L),而深水层(水深超过18m)溶解氧浓度9月接近4mg/L,季节性缺氧导致底泥营养盐向上扩散,对水体水质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应在夏、秋季节加强水质监测,以防止天池水华发生;天池叶绿素a浓度与蓝绿藻细胞密度的垂直剖面变化趋势相似,均随水深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但叶绿素a浓度在2~12m水深处较高,蓝绿藻细胞密度在5~15m水深处较高,表明5~15m深度适合藻类生长,同时,电导率、pH值的垂直变化也说明藻类的生长情况,这为监测天池水体富营养化取样和分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深水湖泊 天池 水体分层 溶解氧 PH值 电导率 叶绿素A 蓝绿藻细胞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浊度仪法测定单胞藻密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祖峰 张建强 +5 位作者 庞洪帅 杨申 党子乔 张敏 鲁晓倩 周玮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14-717,共4页
用浊度仪法测定了小球藻、小新月菱形藻、球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4种藻液不同密度时的浊度信号值,并与实际密度值建立联系。试验结果表明,浊度信号值与藻液密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函数方程分别为y=3.529x+534.67(r2=0.997)、y=6.42... 用浊度仪法测定了小球藻、小新月菱形藻、球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4种藻液不同密度时的浊度信号值,并与实际密度值建立联系。试验结果表明,浊度信号值与藻液密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函数方程分别为y=3.529x+534.67(r2=0.997)、y=6.4207x+78.678(r2=0.994)、y=14.107x+492.37(r2=0.998)、y=226.32x+431.08(r2=0.997),且极显著相关(P<0.001)。为单胞藻密度测定提供一种更为简便、快捷、及时、准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度仪法 密度测定 单胞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球藻在内光源气升式反应器中的培养工艺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芬芬 马晓建 +2 位作者 方书起 白净 常春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25-532,共8页
为探索小球藻在内光源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中的培养工艺,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50L内光源气升式反应器为实验装置,以藻细胞密度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法分别考察了内置光源波长、光源强度、光暗周期以及二氧化碳供应量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为探索小球藻在内光源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中的培养工艺,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50L内光源气升式反应器为实验装置,以藻细胞密度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法分别考察了内置光源波长、光源强度、光暗周期以及二氧化碳供应量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设计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为:反应器内置光源为红蓝光,光照强度9615lux,光暗周期17.5h∶6.5h,二氧化碳通气量为30L/h。在该优化条件下,进行3次验证实验,经15天培养,小球藻的收获藻细胞密度均值为5.48×107 cells/m L,与预测值5.5×107cells/m L相近。收获小球藻干重为1.21g/L,相较优化前提高了157%。该结果为内光源气升式反应器在微藻培养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内光源气升式反应器 响应面法 藻细胞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沸石复合体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9
20
作者 杜胜蓝 刘文杰 臧常娟 《水资源保护》 CAS 2013年第4期87-90,94,共5页
研究壳聚糖、沸石单独絮凝除藻以及壳聚糖一沸石复合体对铜绿微囊藻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单独使用壳聚糖,质量浓度在0.6~1.1mg/L时,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超过90%;单独使用沸石,沸石质量浓度小于500mg/L时,对铜绿微囊藻的去... 研究壳聚糖、沸石单独絮凝除藻以及壳聚糖一沸石复合体对铜绿微囊藻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单独使用壳聚糖,质量浓度在0.6~1.1mg/L时,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超过90%;单独使用沸石,沸石质量浓度小于500mg/L时,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低于40%。经壳聚糖包覆改性后,壳聚糖一沸石复合体对铜绿微囊藻絮凝去除能力大幅提高。当壳聚糖质量浓度为0.5mg/L,沸石质量浓度为6~14mg/L时,壳聚糖一沸石复合体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达90%以上。壳聚糖一沸石复合体适用的pH值范围在5~7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叶绿素A 铜绿微囊藻密度 壳聚糖 沸石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