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茶苗木质量对光照强度的响应规律及其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策略
1
作者 邓丽芳 鲁赛 +2 位作者 王艳君 徐德兵 李根前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2,共6页
为确定试验区具体太阳辐射下油茶壮苗培育的适宜光照强度,采用遮阴网形成透光率梯度,探讨油茶苗木质量对光照强度的响应规律及其生物量投资与分配策略。结果显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苗木生长量、生物量、质量指数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壮... 为确定试验区具体太阳辐射下油茶壮苗培育的适宜光照强度,采用遮阴网形成透光率梯度,探讨油茶苗木质量对光照强度的响应规律及其生物量投资与分配策略。结果显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苗木生长量、生物量、质量指数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壮苗培育的适宜光照强度为全光的58.0%~70.0%,最佳光照强度约为全光的60.0%,油茶苗木依托生物量分配权衡以及性状协同作用,通过形态可塑性形成与光照强度相适应的发育特征。适宜光强下,苗木生物量积累能力强并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于叶片,促进苗木的整体发育和均衡发育;但弱光和强光胁迫下,苗木生物量积累能力弱并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于根系,不利于苗木的整体发育以及叶片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量 生物量积累 生物量分配 质量指数 光照强度 油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原始林红松径向生长及林分碳汇潜力 被引量:23
2
作者 于健 罗春旺 +3 位作者 徐倩倩 孟盛旺 李俊清 刘琪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626-2636,共11页
长白山地处温带针阔混交林的中心地带,其植物生长对气候变化反映较为敏感。运用树木年代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该区保存完好的地带性顶级群落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红松(Pinus koraiensis)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揭示全球... 长白山地处温带针阔混交林的中心地带,其植物生长对气候变化反映较为敏感。运用树木年代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该区保存完好的地带性顶级群落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红松(Pinus koraiensis)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对阔叶红松林及红松树木生长的影响。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为研究地点,建立红松树轮年表,计算年均生物量生长量,与逐月各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和响应函数分析,以期揭示红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同时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红松树轮指数、年均生物量生长量与主要气候因子的模拟回归方程。主要结论如下:(1)长白山红松年表特征分析表明其生长对气候变化敏感,适用于进行树轮气候学分析;(2)红松径向生长受当年生长季前期温度影响较大;(3)温度是限制红松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气候变暖将促进红松的径向生长;(4)目前林分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为310.88t/hm^2,单位面积林分生物量生长量约为5.077t hm^(-2)a^(-1),即每公顷每年固碳约2.539t,表明该地区老龄阔叶红松林仍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轮宽度 气候变暖 红松 年均生物量生长量 碳汇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过程模型和森林清查数据的森林生长量估算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登秋 居为民 +4 位作者 郑光 柳艺博 昝梅 张春华 黄金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47-1657,共11页
利用遥感驱动的生态过程模型-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BEPS)、2001-2006年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一类清查-样地尺度)和2003-200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二类调查-区域尺度),分别计算江西省吉安市的森林生态... 利用遥感驱动的生态过程模型-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BEPS)、2001-2006年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一类清查-样地尺度)和2003-200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二类调查-区域尺度),分别计算江西省吉安市的森林生态系统生长量,从不同空间尺度和森林类型对3种数据源估算的森林生长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点尺度上,BEPS模型模拟的森林生长量(4.18 Mg·hm-2·a-1)低于群落生长量(5.86 Mg·hm-2·a-1),与乔木层生长量(4.29 Mg·hm-2·a-1)基本一致,模型模拟结果与两者的拟合R2分别为0.48和0.43。区域尺度上,BEPS模型模拟、二类调查数据计算的群落及乔木层生长量分别为4.65、4.36和3.34 Mg·hm-2·a-1,BEPS模型估算的吉安市各县森林总生长量与二类调查数据计算的群落、乔木层生长总量拟合R2分别达0.84和0.83。一类清查数据计算结果高于二类清查数据计算结果,BEPS模型模拟森林生长量分别与基于一类清查数据计算的乔木层生长量及二类调查数据群落生长量较为一致。从研究区两种主要森林类型来看,常绿阔叶林年平均生长量高于常绿针叶林,常绿针叶林与模型估算结果差异小于常绿阔叶林。最后利用模型估算了研究区2001-2010年平均生长量,为认识研究区的森林生长空间分布差异及更新森林生物量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BEPS)模型 森林清查数据 群落生长量 乔木层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木荷次生林生物量的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俞益武 施德法 +2 位作者 蒋秋怡 何黎明 陈国瑞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157-161,共5页
杭州西湖山区北高峰南坡的木荷次生林的生物量、生长量及凋落量的调查结果表明:①林分总生物量为134.113t/hm^2,其中活植物体126.649t/hm^2;②总生物量各个层次分配比例为:乔木层80.16%,更新层5.67%,灌木层3.84%,草本层4.76%,枯落物... 杭州西湖山区北高峰南坡的木荷次生林的生物量、生长量及凋落量的调查结果表明:①林分总生物量为134.113t/hm^2,其中活植物体126.649t/hm^2;②总生物量各个层次分配比例为:乔木层80.16%,更新层5.67%,灌木层3.84%,草本层4.76%,枯落物层5.57%;③在乔木层中,干、枝和叶的生物量分别分53.591,16.996和4.835t/hm^2,占地上部分的70.95%,22.50%和6.40%,根生物量18.474t/hm^2,占该层生物量的29.76%;④全林年生长量18.474t/hm^2,乔木层12.598t/hm^2,占68.19%,更新层1.948t/hm^2,占10.54%;⑤年平均凋落量5.848t/hm^2,叶凋落量占79.49%。2~4月和8~9月分别是凋落的两个高峰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生长量 木荷 杭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遮阴处理对大花萱草形态及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丽飞 王克凤 +2 位作者 金鹏 严海燕 刘洪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17808-17810,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遮阴条件对大花萱草生长的影响。[方法]对3种不同大花萱草的品系进行遮阴处理,在生长季内对其形态及生物量进行观测。[结果]在40%光照条件下,3种大花萱草在形态上表现良好,观赏性较高;低于40%的透光率不利于其物质积累,... [目的]研究不同遮阴条件对大花萱草生长的影响。[方法]对3种不同大花萱草的品系进行遮阴处理,在生长季内对其形态及生物量进行观测。[结果]在40%光照条件下,3种大花萱草在形态上表现良好,观赏性较高;低于40%的透光率不利于其物质积累,生物增量减少,但根部增量总体大于叶片。[结论]大花萱草更适宜在40%以上的光照条件下作观赏地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萱草 遮阴 形态 生物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与生产量研究——生物量增量及第一性生产量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章和 张宏达 王伯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77-386,共10页
本文研究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增量及其分配规律,净第一性生产量及其分配规律.生物量增量为10.680t·hm^(-2)·a^(-1),其中干6.127(57.37%),枝2.195(20.55%),叶0.514(4.81%),根1.844(17.27%)。乔木... 本文研究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增量及其分配规律,净第一性生产量及其分配规律.生物量增量为10.680t·hm^(-2)·a^(-1),其中干6.127(57.37%),枝2.195(20.55%),叶0.514(4.81%),根1.844(17.27%)。乔木层8.786(82.27%),灌木层1.679(15.72%),草本层0.215(2.01%).生物量增量的垂直分布以20—25m的林冠层比例最高,其次是10—15m的乔木层第二亚层.生物量增量的径级分布近于正态分布。 净第一性生产量为29.612t·hm^(-2)·a^(-1),其中干8.181(27.63%),枝3.403(11.49%),叶4.281(14.46%),根13.165(44.46%),花果0.582(1.97%)。细根(D≤3mm)生产量占根系生产量的81%,根系生产量约占净第一性生产量的45%。传统假定的根系生产量占森林生产量的15%—25%可能是太低的估计.森林的生产效率为1.897t·t_叶^(-1)或1.733t·hm_叶^(-2)各器官的生产效率有如下顺序:细根>叶>根(包括细根)>枝>干。EVI法用于该森林树干生物量增量的估计,得到较低的值(约低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生物量 第一性生产量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烟洲湿地松中幼林树冠生物量及生长量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涂洁 刘琪璟 简敏菲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6-210,共5页
运用枝条解析法对江西省千烟洲19年生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枝条生物量及生长量进行估算,建立了树冠生物量及生长量回归模型。结果如下:枝生物量(WB)与枝径(DB)间呈WB=0.0178D3B.0061的幂函数相关,r2为0.8408。分枝断面积合计(ATB)与胸... 运用枝条解析法对江西省千烟洲19年生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枝条生物量及生长量进行估算,建立了树冠生物量及生长量回归模型。结果如下:枝生物量(WB)与枝径(DB)间呈WB=0.0178D3B.0061的幂函数相关,r2为0.8408。分枝断面积合计(ATB)与胸径(DBH)间呈ATB=1.8502D1B.H5418的幂函数相关,r2为0.7509。树冠生物量(WC)与胸径间呈WC=7.1059D2B.H5965的幂函数相关,r2为0.9205。树冠生物量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分组检验结果表明:方程的总相对误差在允许范围内,预估精度总体在90%左右。树冠生长量(y)与胸径生长量(x)间呈y=29.3541x0.2554的幂函数相关,r2达0.95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湿地松 树冠生物量 生长量 枝条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生长量及其时间序列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倪红伟 高亦珂 聂江力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20-226,共7页
本文通过对三江平原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及沼泽群落的优势种群—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生长量及其时间序列的分析表明:典型草甸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生长量季节动态呈“W”型。另两个类型呈双峰型。其累积生长量均呈单峰型,且在整个... 本文通过对三江平原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及沼泽群落的优势种群—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生长量及其时间序列的分析表明:典型草甸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生长量季节动态呈“W”型。另两个类型呈双峰型。其累积生长量均呈单峰型,且在整个生长季,干物质均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时间序列分析也验证了上述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生物量 时间序列 小叶章 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栾树幼苗生长及营养吸收对盐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14
9
作者 林武星 黄雍容 +1 位作者 聂森 朱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22,共6页
以温室里一年生的台湾栾树盆栽苗为研究对象,设置0、6、9、12和15 g.kg-1的盐浓度对其进行胁迫,测定其生长量、生物量、含水率和营养元素。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台湾栾树幼苗生长受抑制,生物量下降,根冠比增加,15 g.kg-1的盐浓度下植株的... 以温室里一年生的台湾栾树盆栽苗为研究对象,设置0、6、9、12和15 g.kg-1的盐浓度对其进行胁迫,测定其生长量、生物量、含水率和营养元素。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台湾栾树幼苗生长受抑制,生物量下降,根冠比增加,15 g.kg-1的盐浓度下植株的叶全脱落;植株中的Na+含量随盐浓度升高而增加,而K+含量、叶中的Ca2+和Mg2+含量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栾树 盐胁迫 生长量 生物量 营养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地利黑松与油松1年生苗生长和生物量对比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周永学 樊军锋 +2 位作者 杨培华 高建社 刘永红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8-440,共3页
通过育苗对比试验,对奥地利黑松Pinusnigravar.austriaca和油松P.tabulaeformis1年生苗生长量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测定。结果表明,奥地利黑松1年生苗地径生长量显著大于油松,且主、侧根发达,而油松高生长量显著大于奥地利黑松。多元线性... 通过育苗对比试验,对奥地利黑松Pinusnigravar.austriaca和油松P.tabulaeformis1年生苗生长量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测定。结果表明,奥地利黑松1年生苗地径生长量显著大于油松,且主、侧根发达,而油松高生长量显著大于奥地利黑松。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2个树种的高生长量、径生长量与侧根鲜质量、根系鲜质量呈极显著相关,并且高生长量与侧根鲜质量、径生长与根系鲜质量关系最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培育学 奥地利黑松 油松 苗木 生长量 生物量 回归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的生物量与生物量增量 被引量:7
11
作者 宋君 王伯荪 《生态科学》 CSCD 1996年第2期1-5,共5页
粘木种群的生物量为70.14t/hm2,生物量增量为2.32thm2a-1。其总生物量的90%以上分布在d≥20cm的大树,仅有0.04%~0.05%分布在d<10cm的小树。在各器官的分配是:树干为65%,根为25... 粘木种群的生物量为70.14t/hm2,生物量增量为2.32thm2a-1。其总生物量的90%以上分布在d≥20cm的大树,仅有0.04%~0.05%分布在d<10cm的小树。在各器官的分配是:树干为65%,根为25%,枝为11%,而叶仅占有2%。粘木的平均径向增长为0.35cm/a。应用树干解析法和形率法估算树干的生物量,两者的结果差别不大。但形率法则既省力省时,又较方便。粘木的形率为0.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 生物量 生物量增量 优势种 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方施肥对赤皮青冈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4
12
作者 赵嫦妮 徐德禄 李志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2-25,共4页
通过对赤皮青冈容器苗进行N、P、K配比施肥试验,研究其不同施肥配方处理下的苗木苗高、地径、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和总干质量等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赤皮青冈容器苗木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处理2(尿素5 g+过磷酸钙3... 通过对赤皮青冈容器苗进行N、P、K配比施肥试验,研究其不同施肥配方处理下的苗木苗高、地径、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和总干质量等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赤皮青冈容器苗木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处理2(尿素5 g+过磷酸钙3 g+氯化钾5 g)对其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为最优施肥处理;经过2次施肥后处理2的苗木苗高、地径、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总干质量和净光合速率分别是对照组的126.59%、124.55%、191.57%、248.57%、202.19%、222.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皮青冈 容器苗 配方施肥 生长量 生物量 净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椎经营模式对林木生长及乔木层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卢立华 贾宏炎 +3 位作者 农友 黄德卫 明安刚 郑路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3-66,74,共5页
对11年生红椎纯林、红椎×西南桦及红椎×马尾松的生长、碳素密度、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模式红椎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及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都达极显差异(P〈0.01)。红椎胸径、树高生长量及... 对11年生红椎纯林、红椎×西南桦及红椎×马尾松的生长、碳素密度、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模式红椎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及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都达极显差异(P〈0.01)。红椎胸径、树高生长量及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均以红椎×西南桦最高,分别达17.87 cm、16.27 m、127.52 t·hm^-2、57.84 t·hm^-2;17.87 cm、16.27 m、127.52 t·hm^-2、57.84 t·hm^-2;其次红椎纯林,分别为13.93 cm、12.78 m、108.67 t·hm^-2、49.13 t·hm^-2;红椎×马尾松最低,分别为11.57 cm、12.03 m、70.42 t·hm^-2、32.22 t·hm^-2。红椎、西南桦、马尾松的器官碳素密度范围分别为417.20-465.37、405.93-509.90、470.70-524.67 g/kg;相同树种不同器官及不同树种相同器官的碳素密度都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经营模式对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在器官的分配有明显影响,模式间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在器官的分配量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它们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红椎纯林从大到小为:干(63.39%、65.25%)、根(20.46%、18.87%)、枝(7.76%、7.76%)、皮(7.22%、7.02%)、叶(1.17%、1.10%);红椎×马尾松从大到小为:干(63.43%、64.49%)、根(20.73%、19.31%)、皮(7.38%、7.60%)、枝(6.58%、6.58%)、叶(1.88%、2.02%)。红椎×西南桦从大到小为:干(67.53%、68.97%)、根(11.90%、11.01%)、枝(10.10%、9.99%)、皮(8.19%、7.64%)、叶(2.28%、2.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营模式 生长量 碳储量 生物量 碳素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地区马尾松人工林间伐效果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志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共6页
以生物产量为数量指标来揭示抚育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不论何种立地,马尾松人工林单株生物量随间伐强度的提高而增大。14指数级的间伐样地,平均单株生物量是对照样地的1.31倍,强度间伐是对照的1.49倍。14指数级的... 以生物产量为数量指标来揭示抚育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不论何种立地,马尾松人工林单株生物量随间伐强度的提高而增大。14指数级的间伐样地,平均单株生物量是对照样地的1.31倍,强度间伐是对照的1.49倍。14指数级的林分,首次间伐以中度间伐为好。林分生物量与间伐强度成反比,即间伐强度越大现存生物量越小。间伐样地林分生产力具有与林分生物量同样的变化规律。间伐6年间2种立地林分生产力远远高于林分平均生产力,14指数级林分,经中度间伐,林分生产力为平均生产力的120%。14指数级的林分,可在16年生时进行弱度疏伐,12指数级的林分,第1次中度间伐后,经营中小径材,可不再进行间伐。间伐能提高林分干材百分率,干材百分率随着间伐强度的提高而提高;间伐能使树干部分通直圆满,提高材种规格和经济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学 马尾松人工林 间伐效果 生物量 生产力 湘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东地区杉木人工林间伐效果分析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志辉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01期131-136,共6页
Based on the six year localized observation data obtained at Daweishan Forest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the thinning effects in Chinese fir (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ns with ... Based on the six year localized observation data obtained at Daweishan Forest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the thinning effects in Chinese fir (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ns with various sites and thinning densities were studied using biomass increment as the quantitative indexes. Results showed that regardless of site conditions, the trees grew more vigorously after thinning was conducted, the biomass increment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check plots at both the individual and stand level. For individual plants, the biomass increment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the thinning intensity, where the heavily thinned plots demonstrated 1 63~2 00 times more increment as against the check plots. However, at the level of stand, the biomass increment declined as the thinning intensity increased. While the biomass total in the newly thinned plots and the total net biomass increment of six years’ growth post to the thinning were both greater than the increment in the check plo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for both cases with light thinning. The biomass total of heavily thinned plots was by 14 23~25 28t per hm 2 less than that of lightly thinned plots regardless of site index (SI) class. The stand productivity of the thinned plots followed the same pattern of change as that of the stand biomass increment, namely, the productivity increased when the thinning intensity decreased during the six years post to the thinning, with the productivity by heavy thinning by 2 38~4 21t per hm 2 and per year lower than that by light thinning and the productivity by light thinning having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e check plots. In a word, thinning in general lengthened the prime stage of Chinese fir growth, and the lenthening effect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of thinning. Besides, thinning helped to raise the stemwood percentage of stand, which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hinning intensity. when the best effect of thinning was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tenth year after planting was the potimal time for the first thinning, considering three SI (Site index) classes, the total biomass increment at the individual and stand level and the overall productivity of the stand. It follows that in intensively managed plantations, short intervaled light thinning is desirable. The time of the thinning should depend on the SI class. For the stand with the SI of 18 or over, the second thinning with moderate intensity is recommended at the 16th year, the final density is about 1500 stems per hm 2 which is expected to produce large timber. For the SI of 14~16, the second thinning with light intensity is recommended at the 16th year also, but the final density is 1800~2200 stems per hm 2 which is expected to produce middlewood. And the stand with SI of 12 or less is suitable for middle and small wood production, one moderate thinning without further operations afterwards is recommended. These thinning criteria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ational cult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in various a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人工林 立地指数 间伐效果 生物量 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冈栎解析木分析及人工林生物量调查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球 吴际友 +3 位作者 杨硕知 程勇 李志辉 陈明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29,共8页
为了掌握青冈栎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分配规律,为青冈栎人工林经营管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对50年生青冈栎人工林随机设置5个面积为400 m^2(20 m×20 m)的标准地进行生物量调查,并在每个标准地内各选取6株不同径级的平均木伐倒进... 为了掌握青冈栎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分配规律,为青冈栎人工林经营管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对50年生青冈栎人工林随机设置5个面积为400 m^2(20 m×20 m)的标准地进行生物量调查,并在每个标准地内各选取6株不同径级的平均木伐倒进行树干解析。结果表明:(1)青冈栎树高、胸径和材积的连年生长量范围分别在0.15~0.45 m、0.09~0.56 cm和0.000 4~0.01 m^3之间。(2)树高、胸径和材积的连年生长量高峰值分别出现在12 a、15 a和40 a,高峰值分别为0.45 m、0.56 cm和0.010 0 m^3·a^(-1)。(3)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相交于50 a,林分达到数量成熟,可以确定为主伐年龄。(4)50年生青冈栎人工林单株总生物量高达936.22 kg·株^(-1),各组分生物量排布从大到小依次为:树干(426.95 kg)>大枝(201.44 kg)>根蔸(134.19 kg)>树皮(41.23 kg)>小枝(36.83 kg)>叶(35.02 kg)>粗根(32.40 kg)>枯枝(15.71 kg)>中根(9.69 kg)>细根(2.76 kg)。(5)青冈栎人工林乔木层的总生物量为595.11 t·hm^(-2),占林分总生物量的98.33%,其中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分别为481.32 t·hm^(-2)和113.80 t·hm^(-2),占乔木层比重为80.88%和19.12%。(6)50年生青冈栎林分的总生产力为18.57 t·hm^(-2)a^(-1),3个植被层生产力大小为:乔木层(15.91 t·hm^(-2)a^(-1))>灌木层(1.85 t·hm^(-2)a^(-1))>草本层(0.82 t·hm^(-2)a^(-1));分别占总生产力的85.65%、9.94%、4.41%。青冈栎人工林主伐年龄为50 a。合理调整密度、科学间伐和改善林下环境是促进青冈栎人工林健康生长的必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栎 生物量 生长规律 连年生长量 平均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与酸肥混合处理对瑞典中部里兹堡松林地上部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温达志 Folke Andersson 《生态科学》 CSCD 1999年第1期13-18,共6页
在实验处理期间,瑞典Liselbo地区实验松林受益于硫酸的施用和酸肥的混合使用.1971~1977年间,酸处理的松树林分基径面积的增长比对照提高了4%;1976年酸处理结束,但其潜在的正效应在1978~1985年间得... 在实验处理期间,瑞典Liselbo地区实验松林受益于硫酸的施用和酸肥的混合使用.1971~1977年间,酸处理的松树林分基径面积的增长比对照提高了4%;1976年酸处理结束,但其潜在的正效应在1978~1985年间得到增强,基径面积的增长比对照提高了20%,随后的某一阶段开始下降,1993~1994为11%.酸肥混合处理的松树林分的基径面积增长在1971~1977年比对照提高了38%;1978~1985年略有下降,为30%;1993~1994年间为-16%,提示酸肥混合处理对松林基径面积的促进作用至少在1985年处理结束后开始减弱,最后表现为负的生长效应.1994年,和对照、酸处理的松林样地比,酸肥处理的松林地上部分具有较高的生物现存量,较低的针叶生产力水平.然而,酸处理的松林样地的地上部分现存量相对高于对照,明显低于酸肥混合处理,其针叶生产力水平则相对比对照的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处理 酸肥混合处理 生长 生物量 松树林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龙市人工落叶松林十年间生物量变化情况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磊 李长浩 +1 位作者 杨军元 郭彦林 《绿色科技》 2013年第2期11-12,共2页
对和龙林业局许家洞林场人工兴安落叶松林10年间的生长变化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和龙林业局10年间人工落叶松林胸径平均生长4.5cm,2002年14年大小的人工落叶松生物量约为4.1904m3;2012年24年大小的人工落叶松生物量为8.1893m3;1... 对和龙林业局许家洞林场人工兴安落叶松林10年间的生长变化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和龙林业局10年间人工落叶松林胸径平均生长4.5cm,2002年14年大小的人工落叶松生物量约为4.1904m3;2012年24年大小的人工落叶松生物量为8.1893m3;10年间的枯损量为0.8220,人工落叶松胸径总体符合正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生物量 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污泥对马占相思和阴香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招礼军 魏国余 刘宇 《广西林业科学》 2008年第1期1-3,共3页
研究在城市污水浇灌和半污泥栽培下,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和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2种树种生长量和生物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半污水处理、全污水处理、半污泥处理均促进了马占相思的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生物量的增加,而阴... 研究在城市污水浇灌和半污泥栽培下,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和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2种树种生长量和生物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半污水处理、全污水处理、半污泥处理均促进了马占相思的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生物量的增加,而阴香的增长量随着污水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半污泥处理下生长最差。表明马占相思具有较强的抗城市污水污泥污染能力,而阴香抗污染能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污泥 马占相思 阴香 增长量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埂长江滩地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及生长量规律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文友 黄庆丰 黄成林 《安徽林业科技》 2012年第2期53-57,72,共6页
本文利用在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南埂长江滩地不同时期所做的杨树解析木资料,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滩地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长量,并建立了其材积生长方程和生物量方程。结果表明:长江滩地杨树林分具有较高的生长量和森林生产力,并且... 本文利用在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南埂长江滩地不同时期所做的杨树解析木资料,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滩地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长量,并建立了其材积生长方程和生物量方程。结果表明:长江滩地杨树林分具有较高的生长量和森林生产力,并且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快生长,这有利于长期维持滩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有效地发挥"抑螺防病林"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长江滩地杨树的数量成熟迟于一般杨树林分,约在22年左右;长江滩地杨树树干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在60%以上,树枝17%左右,树叶3%左右,树根大致在13%~19%之间,树干生物量分配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枝叶则略有下降,而树根下降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埂 长江滩地 杨树人工林 生物量 生长量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