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酸菌接种发酵对耿马酸肉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吴春霞 石有权 +5 位作者 杨雁 王琪 施丽芬 念许若 彭婷婷 陈韬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22,共5页
为提高耿马酸肉的品质和安全性,将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GMSR-4、戊糖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entosus)GMSR-20和植物乳植杆菌GMSR-35按体积比1∶2∶2、接种量3%接种到耿马酸肉中,同时设置对照(control chec... 为提高耿马酸肉的品质和安全性,将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GMSR-4、戊糖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entosus)GMSR-20和植物乳植杆菌GMSR-35按体积比1∶2∶2、接种量3%接种到耿马酸肉中,同时设置对照(control check,CK)组,在25℃发酵6 d,测定2组样品理化指标、微生物数量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发酵(inoculated fermentation,IF)组的亚硝酸盐残留量、水分含量、pH值、生物胺总量、腐胺、尸胺、亚精胺、酪胺、苯乙胺和色胺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菌落总数和乳酸菌数显著高于CK组(P<0.05),大肠菌群数显著低于CK组(P<0.05),IF组的各个感官指标评分均高于CK组。综上,人工接种发酵可提高耿马酸肉的食用品质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耿马酸肉 乳酸菌 微生物 生物胺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油中降生物胺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2
作者 吕想 刘伟 +4 位作者 林树花 邹谋勇 张淑淑 王珂瑶 张菊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86-196,共11页
为获得在酱油发酵中具有降解生物胺能力的乳酸菌,该研究从酱油和酱醪样品中筛选具有降生物胺功能的菌株,对目标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长曲线、耐盐、耐酸等生长特性及降解特性。结果表明,采用稀释分离法、双层显色培养法、生物胺氧化... 为获得在酱油发酵中具有降解生物胺能力的乳酸菌,该研究从酱油和酱醪样品中筛选具有降生物胺功能的菌株,对目标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长曲线、耐盐、耐酸等生长特性及降解特性。结果表明,采用稀释分离法、双层显色培养法、生物胺氧化酶定性检测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分析筛选得到5株高效降解生物胺的菌株,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均为发酵乳杆菌;其中,菌株L2112、L31B2和L41B对酱油中主要生物胺——酪胺、组胺、亚精胺和苯乙胺的降解率分别达到63.76%、59.09%、43.38%和35.12%,菌株L2112和L41B耐酸耐盐能力均较好,在37℃、40 g/L NaCl和300 mg/L生物胺质量浓度时菌株L2112降生物胺能力最佳,在37℃、130 g/L NaCl和500 mg/L生物胺质量浓度时菌株L41B降生物胺能力最佳。该研究有望为酱油发酵体系中生物胺调控提供优良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乳酸菌 降解生物胺 菌株鉴定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香肠中产生物胺肠细菌和乳酸菌分离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卢士玲 李开雄 +3 位作者 徐幸莲 李蕊婷 马宇霞 李宝坤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7-52,共6页
研究建立了单层培养,双层显色分离产生物胺肠细菌和乳酸菌的方法,并分离到96株产生物胺肠细菌和58株产生物胺乳酸菌。经变性凝胶梯度电泳分析(PCR-DGGE)和PCR扩增测序后与Genebank数据库比对得知,这154株产胺菌属于5种菌,分别为屎肠球... 研究建立了单层培养,双层显色分离产生物胺肠细菌和乳酸菌的方法,并分离到96株产生物胺肠细菌和58株产生物胺乳酸菌。经变性凝胶梯度电泳分析(PCR-DGGE)和PCR扩增测序后与Genebank数据库比对得知,这154株产胺菌属于5种菌,分别为屎肠球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杆菌和产气肠杆菌。并采用特异性引物证明了产生物胺基因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胺 肠细菌 乳酸菌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种细菌型豆豉自然发酵过程中生物胺的变化 被引量:10
4
作者 苏悟 郑小芬 +2 位作者 徐睿烜 涂婷 蒋立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0-45,共6页
利用丹磺酰氯为衍生试剂,1,7-二氨基庚胺做为内标验证了《GB/T5009.208-2008》,以普通黄豆为原料,研究一定条件下细菌型豆豉自然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和生物胺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自然发酵的豆豉中生物胺有8种,分别为:组胺、色胺、β... 利用丹磺酰氯为衍生试剂,1,7-二氨基庚胺做为内标验证了《GB/T5009.208-2008》,以普通黄豆为原料,研究一定条件下细菌型豆豉自然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和生物胺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自然发酵的豆豉中生物胺有8种,分别为:组胺、色胺、β-苯乙胺、腐胺、尸胺、酪胺、亚精胺、精胺。发酵72 h后8种生物胺中,酪胺含量最高达到488 mg/kg,且从发酵48 h起,豆豉中酪胺的含量与氨基酸态氮的含量都存在着先大幅增加再缓慢下降的趋势。对照查阅国家相关规定,发现豆豉中主要具有毒性作用的组胺和酪胺均没有超过国家最大允许范围,因此理论上不存在危害生理健康的毒性。但应注意的是,由于组胺含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细菌型豆豉自然发酵过程中要控制发酵时间,不然可能会因为组胺生成造成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氨基态氮 生物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乳酸乳球菌产γ-氨基丁酸能力及其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2
5
作者 孟丹 王丽群 +3 位作者 谢国梁 刘晓艳 于纯淼 国立东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77,共6页
探讨了乳酸乳球菌乳亚种HUCM 201产γ-氨基丁酸的能力,并初步评价了其安全性。以γ-氨基丁酸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乳酸乳球菌乳亚种HUCM 201菌株产γ-氨基丁酸的发酵条件,即接种量为4%、初始pH值6.5,发酵温度31℃,发酵时间... 探讨了乳酸乳球菌乳亚种HUCM 201产γ-氨基丁酸的能力,并初步评价了其安全性。以γ-氨基丁酸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乳酸乳球菌乳亚种HUCM 201菌株产γ-氨基丁酸的发酵条件,即接种量为4%、初始pH值6.5,发酵温度31℃,发酵时间60 h,其发酵液中γ-氨基丁酸的质量浓度可达218.7μg/mL。通过硝基还原酶活性检测、生物胺产生能力分析、吲哚试验和溶血性试验,初步评价了菌株HUCM 201的安全性,发现其硝基还原酶阴性,吲哚试验阴性,无溶血,不能产生酪胺、组胺、尸胺和腐胺生物胺类物质,可初步认为是一株安全的益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Γ-氨基丁酸 生物胺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黄酒生物酸化浸米的乳酸菌筛选 被引量:18
6
作者 程斐 周高峰 +2 位作者 谢广发 陆健 曹钰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79-1084,共6页
浸米是黄酒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使用高锰酸钾-溴化钾平板透明圈法,快速从黄酒酿造环节的样品中分离筛选出160株产乳酸细菌;通过生理特性试验、浸米水产酸情况、抑菌情况和产生物胺试验,得到1株乳酸菌适合用于生物酸化浸米,经16S rRNA寡... 浸米是黄酒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使用高锰酸钾-溴化钾平板透明圈法,快速从黄酒酿造环节的样品中分离筛选出160株产乳酸细菌;通过生理特性试验、浸米水产酸情况、抑菌情况和产生物胺试验,得到1株乳酸菌适合用于生物酸化浸米,经16S rRNA寡核苷酸碱基序列分析鉴定菌株为植物乳杆菌。将其应用于生物酸化浸米过程中可以快速提高米浆水的酸度,缩短浸米时间,并抑制杂菌的生长,提高浸米过程的稳定性,且有效地降低浸米水中生物胺质量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筛选 生物酸化 生物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酒中的生物胺的生产与工艺控制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春晖 夏双梅 张军翔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28-130,共3页
生物胺存在于多种发酵食品中,人体吸收过量的生物胺后会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在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MLF)过程中,有些乳酸菌能够对氨基酸脱羧产生生物胺。利用PCR与DNA探针技术能够快速检测葡萄酒中的组胺产生菌。工艺上采用接种进行M... 生物胺存在于多种发酵食品中,人体吸收过量的生物胺后会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在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MLF)过程中,有些乳酸菌能够对氨基酸脱羧产生生物胺。利用PCR与DNA探针技术能够快速检测葡萄酒中的组胺产生菌。工艺上采用接种进行MLF,并在MLF完成后对乳酸菌进行有效清除,可以显著降低葡萄酒中生物胺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生物胺 工艺控制 乳酸菌 苹果酸-乳酸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鲈鱼腌制过程中产胺菌的分离筛选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钱茜茜 吴燕燕 +3 位作者 魏涯 林婉玲 戚勃 荣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0-75,共6页
为探明海鲈腌制加工过程生物胺产生菌的菌相,通过生物胺对培养基进行初筛,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以,并通过VITEK 2菌种鉴定系统,对海鲈腌制加工过程中的产胺菌进行分离鉴定,研究了温度、p H和Na Cl浓度对产胺量较高的菌株生长和产胺... 为探明海鲈腌制加工过程生物胺产生菌的菌相,通过生物胺对培养基进行初筛,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以,并通过VITEK 2菌种鉴定系统,对海鲈腌制加工过程中的产胺菌进行分离鉴定,研究了温度、p H和Na Cl浓度对产胺量较高的菌株生长和产胺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鲈腌制加工过程中不仅存在假单胞菌(Pseudomonas)、弧菌(Vibrio)以及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等常见的产胺菌,而且还分离到新的产胺菌——麻疹孪生球菌(Gemella morbillorum)、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和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这些生物胺产生菌生长和产胺的最适温度是30℃,p H值对其影响不大,具有较高的耐盐性,100~200 g/L的食盐质量浓度可以抑制产胺菌的生长,100 g/L的食盐质量浓度下可以抑制组胺的产生,但200 g/L的食盐才可以抑制腐胺、尸胺和酪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鲈鱼 腌制加工 产胺菌 分离与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乳酸菌安全性的评价 被引量:13
9
作者 杨埔 孔文涛 +2 位作者 孙芝兰 徐毅 孔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69-173,共5页
从不同来源的样品中分离得到36株乳酸菌,对其进行常见抗生素如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抗药性分析,结果表明,26株菌具有抗药性,其中4株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并且菌株Enterococcus faecium KN9所携带的四环素抗性基因tet(M)和tet(L)能通过... 从不同来源的样品中分离得到36株乳酸菌,对其进行常见抗生素如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抗药性分析,结果表明,26株菌具有抗药性,其中4株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并且菌株Enterococcus faecium KN9所携带的四环素抗性基因tet(M)和tet(L)能通过接合作用,转移到受体菌Lactococcus lactis MG1614中。对这些乳酸菌产生有害代谢产物分析结果表明,部分菌株可以产生生物胺,所有的菌株都不产生硝基还原酶和偶氮还原酶。所以,本实验分离到的大部分乳酸菌是安全的,只有携带有抗四环素基因的E.faecium KN9具有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在食用前对乳酸菌进行安全性评价,以减少可能的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安全性评价 抗药性 接合作用 生物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冷杀菌对生鲜牛肉主要腐败菌及生物胺抑制效应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黄明明 乔维维 +1 位作者 章建浩 王佳媚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23,共7页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冷杀菌对气调包装V(O_2)∶V(CO_2)∶V(N_2)=35%∶35%∶30%生鲜牛肉在72kV条件下处理85 s,4℃条件下贮藏10 d,分析牛肉冷藏过程菌落总数、主要腐败菌属、挥发性盐基氮、硫代巴比妥酸值和主要生物胺含量变化,研究CPCS处...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冷杀菌对气调包装V(O_2)∶V(CO_2)∶V(N_2)=35%∶35%∶30%生鲜牛肉在72kV条件下处理85 s,4℃条件下贮藏10 d,分析牛肉冷藏过程菌落总数、主要腐败菌属、挥发性盐基氮、硫代巴比妥酸值和主要生物胺含量变化,研究CPCS处理对牛肉冷藏过程中安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CPCS会显著降低贮藏过程中牛肉中的菌落含量,贮藏10 d菌落总数为5.76lg(CFU/g)显著低于对照组7.46 lg(CFU/g),假单胞菌、热死索丝菌、乳酸菌微球菌和肠杆菌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73、2.01、1.68、1.37、0.46 lg(CFU/g)。挥发性盐基氮和硫代巴比妥酸值含量缓慢升高,仍在可接受范围;生物胺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精胺、组胺和亚精胺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并且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2.74、0.85、0.05 mg/kg,苯乙胺和腐胺含量在第10天达到最大值并且比对照组下降0.78和0.62 mg/kg。因此,低温等离子体冷杀菌能有效抑制牛肉中菌落总数、主要腐败菌生长和生物胺形成,保持其良好的安全和感官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 冷杀菌 生鲜牛肉 腐败菌 生物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煤生物产气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艳婷 韩娅新 +2 位作者 何环 王珊珊 冷云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0-123,128,共5页
为提高褐煤利用率,利用富集得到的产甲烷菌群对内蒙古白音华褐煤进行了生物强化产气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温度、pH、煤粉粒度、煤浆浓度、NaCl浓度、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酵母粉等8个因素对褐煤生物产气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pH、N... 为提高褐煤利用率,利用富集得到的产甲烷菌群对内蒙古白音华褐煤进行了生物强化产气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温度、pH、煤粉粒度、煤浆浓度、NaCl浓度、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酵母粉等8个因素对褐煤生物产气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pH、NaCl浓度、煤浆浓度4个因素对褐煤产气影响较为显著,而煤粉粒度影响相对较弱。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褐煤生物产气存在一定促进作用,而酵母粉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褐煤生物产气量。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优产气条件为,培养温度45℃,pH为6.0,煤浆质量浓度40 g/L,NaCl质量分数0.3%,其产气量为97.84μ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生物产气 产甲烷菌 煤浆浓度 微量元素 酵母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添加物对咸鱼加工贮藏过程中生物胺的抑制效果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燕燕 钱茜茜 +4 位作者 李来好 邓建朝 杨贤庆 陈胜军 林婉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90-196,共7页
为解决咸鱼加工、贮藏过程中生物胺的安全问题,本研究在咸鱼加工过程分别添加3种食用级添加物(山梨酸钾、姜辣素、混合乳酸菌液),采用生物胺初筛培养基检测产生物胺微生物的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咸鱼中腐胺、尸胺、组胺、酪胺等含量... 为解决咸鱼加工、贮藏过程中生物胺的安全问题,本研究在咸鱼加工过程分别添加3种食用级添加物(山梨酸钾、姜辣素、混合乳酸菌液),采用生物胺初筛培养基检测产生物胺微生物的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咸鱼中腐胺、尸胺、组胺、酪胺等含量变化,比较3种添加物对咸鱼中生物胺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腌制后的咸鱼,在干燥过程和贮藏过程产生物胺菌数量和生物胺含量较高,3种添加物均对咸鱼中生物胺的产生有一定抑制效果。其中,山梨酸钾对咸鱼中腐胺和尸胺的抑制效果最显著,抑制率分别为65.30%和69.77%,姜辣素对咸鱼中组胺的抑制效果最显著,抑制率为76.75%,乳酸菌对腐胺、尸胺和组胺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不及山梨酸钾和姜辣素;3种添加物对酪胺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均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鱼 生物胺 山梨酸钾 姜辣素 乳酸菌 抑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鲭鱼生物胺生成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7
13
作者 郝淑贤 魏涯 +5 位作者 周婉君 杨贤庆 李来好 胡晓 林婉玲 邓建朝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7-100,共4页
从鲭鱼体内分离7株生物胺产生菌,其中3株菌可以产生色胺,4株菌可以产生2-苯乙胺,4株菌可以产生腐胺,1株菌可以产生尸胺,3株菌可以产生组胺,1株菌可以产生酪胺。组胺生成量较高的No.1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及菌种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 从鲭鱼体内分离7株生物胺产生菌,其中3株菌可以产生色胺,4株菌可以产生2-苯乙胺,4株菌可以产生腐胺,1株菌可以产生尸胺,3株菌可以产生组胺,1株菌可以产生酪胺。组胺生成量较高的No.1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及菌种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极有可能为侵肺巴斯德氏菌,可信度为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鲭鱼 生物胺产生菌 组胺 生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酵剂与发酵条件对鲊鱼生物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潇 龚吉军 +1 位作者 唐静 周汉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5-210,共6页
旨在探明不同发酵剂和发酵条件对鲊鱼(一种发酵草鱼)生物安全性的影响。以不同的菌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Pp)、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Sx)、酿酒酵母(Sacch... 旨在探明不同发酵剂和发酵条件对鲊鱼(一种发酵草鱼)生物安全性的影响。以不同的菌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Pp)、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Sx)、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为发酵剂,按1∶1∶1(v/v/v)进行混合(Lp+Sx+Sc、Lp+Pp+Sc、Sx+Pp+Sc),控制不同的发酵条件,定期测定有害微生物和生物胺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自然发酵(NF),接种发酵(IF)对鲊鱼中有害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好于前者(p<0.01);与NF相比,IF能有效控制生物胺的积累,差异极显著(p<0.01),3种混合发酵剂中,Lp+Sx+Sc对生物胺形成的抑制效果最好(p<0.05);以20%(m/m)KCl替代Na Cl,对生物胺形成的抑制效果均显著提高(p<0.05),最佳复合盐添加量为2.4%Na Cl+0.6%KCl;从对生物胺控制和生产效率的角度综合考量,发酵温度以20℃较适宜;综合对味感的要求与对生物胺控制的需要,混合糖添加量以5.0%为佳;在上述最佳条件下接种发酵50 d,既可使鲊鱼总生物胺含量控制在较低水平(43.50 mg/kg),又能获得优良发酵风味和感官品质。研究结果提示,采用优良混合发酵剂并控制适宜发酵条件,有利于保证鲊鱼产品的生物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鱼 接种发酵 生物胺 有害菌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啤酒中生物胺及其形成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谷凤霞 王婷 +3 位作者 李宪臻 王伟 郭萍 俞志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8-173,共6页
建立了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检测啤酒中8种生物胺的方法,并研究了啤酒酿造原料、酿造过程及腐败菌的生物胺形成规律。样品经5%三氯乙酸溶液提取后,经丹磺酰氯衍生,然后用HPLC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该方法对8种生物胺具有良... 建立了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检测啤酒中8种生物胺的方法,并研究了啤酒酿造原料、酿造过程及腐败菌的生物胺形成规律。样品经5%三氯乙酸溶液提取后,经丹磺酰氯衍生,然后用HPLC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该方法对8种生物胺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并具有线性范围广,精密度和重复性高等优点,适用于啤酒中生物胺的检测。运用该方法对啤酒酿造原料(麦芽和酒花)中生物胺进行检测,发现除β·苯乙胺外其他7种生物胺均有检出,其中色胺和腐胺含量最高。麦汁和发酵过程中主要含有色胺和腐胺,主要来源于原料麦芽。将2株啤酒腐败乳酸菌-乳酸短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BS49和类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buchneri)BS201接入到无菌啤酒中,分析其生物胺形成规律。这2株菌能在啤酒中生长繁殖,并且随着菌体生长啤酒中生物胺含量发生显著变化,接BS49号菌的啤酒中酪胺由0.2 mg/L增加到8 mg/L,接BS201号菌的啤酒中组胺由0.1 mg/L增加到6 mg/L,因此组胺和酪胺可作为判断啤酒在贮藏过程中是否污染乳酸菌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生物胺 啤酒 乳酸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酱生理功能性物质研究进展及其现存质量问题 被引量:15
16
作者 雷宏杰 刘金霞 +1 位作者 蒋立胜 李崎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共5页
豆酱是一类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很高营养价值的调味产品,其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有异黄酮、多酚、类黑精等化合物,从而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但是成品酱仍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如生物胺、腐败菌和酪氨酸结晶体的存在等,严重影响了豆酱... 豆酱是一类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很高营养价值的调味产品,其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有异黄酮、多酚、类黑精等化合物,从而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但是成品酱仍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如生物胺、腐败菌和酪氨酸结晶体的存在等,严重影响了豆酱的营养价值及外观。文中综述了豆酱中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检测方法、影响因素以及豆酱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酱 异黄酮 多酚 类黑精 生物胺 腐败菌 酪氨酸结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产生物胺乳酸菌的检测方法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超 董明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3-196,共4页
本文自行设计了一种对产生物胺(BA)乳酸菌进行检测的双层培养基法,利用该方法对实验室保藏菌种和一些发酵食品中的菌株进行了检测,实验证明此方法可在同一块平板上区分开产生物胺菌和不产生物胺菌,且方法简单、易于识别、准确性高,对生... 本文自行设计了一种对产生物胺(BA)乳酸菌进行检测的双层培养基法,利用该方法对实验室保藏菌种和一些发酵食品中的菌株进行了检测,实验证明此方法可在同一块平板上区分开产生物胺菌和不产生物胺菌,且方法简单、易于识别、准确性高,对生产和优良菌种发酵剂的开发很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胺 乳酸菌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酒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的分离及对其产生物胺能力的评价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然然 李晓敏 +3 位作者 陈柳 卞小稳 蔡国林 陆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17,共6页
对黄酒酿造过程中乳酸菌进行分离,并对乳酸菌产生物胺能力进行检测。利用脱羧培养基对分离出的82株乳酸菌进行培养,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reversed-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测定发酵液中生物胺含量,... 对黄酒酿造过程中乳酸菌进行分离,并对乳酸菌产生物胺能力进行检测。利用脱羧培养基对分离出的82株乳酸菌进行培养,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reversed-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测定发酵液中生物胺含量,具体色谱条件如下:使用丹磺酰氯(Dansyl Chloride,Dns-CL)进行柱前衍生,以乙腈-乙腈(φ=50%)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254 nm紫外波检测。该方法在给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6),平均回收率为94.46%~105.20%,相对偏差(RSD)均小于5%。检测到组胺产生菌株11株,最大生成量为18.19 mg/L,高产菌株分离自黄酒前酵第2天;酪胺产生菌株28株,最大生成量为30.38mg/L,高产菌株分离自黄酒前酵第2天;腐胺产生菌株51株,最大生成量为299.94 mg/L,高产菌株分离自浸米水。由此表明,有必要控制黄酒发酵过程中的乳酸菌,采用低产或不产生物胺的乳酸菌作为强化菌株,可降低黄酒中的生物胺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乳酸菌 生物胺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鲅鱼鱼肉中组胺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8
19
作者 赵中辉 林洪 李振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4-197,共4页
通过生物胺菌(BAB)筛选培养基的初筛、高效液相色谱(HPLC)-柱后衍生-荧光检测(FLD)技术的分析以及VITEK 2菌种鉴定系统的使用,对鲅鱼鱼肉中的组胺菌(HFB)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13株生物胺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8株为组胺菌... 通过生物胺菌(BAB)筛选培养基的初筛、高效液相色谱(HPLC)-柱后衍生-荧光检测(FLD)技术的分析以及VITEK 2菌种鉴定系统的使用,对鲅鱼鱼肉中的组胺菌(HFB)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13株生物胺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8株为组胺菌。经鉴定,组胺菌分别为大肠埃希氏杆菌(两株)、荧光假单胞菌、侵肺巴斯德菌、泡囊短波单胞菌、居泉沙雷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杀鲑气单胞菌,鉴定可信性大于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胺 组胺菌 高效液相色谱 鲅鱼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乳酸菌危害因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潘露 胡晓清 王小元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7-451,共5页
乳酸菌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改善食品风味,丰富营养价值,还有维持肠道健康、延缓衰老等保健功能。但是,某些生产用乳酸菌会产生过量生物胺,影响食品感官品质,威胁人体健康,而且部分乳酸菌携带可转移耐药基因,增加... 乳酸菌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改善食品风味,丰富营养价值,还有维持肠道健康、延缓衰老等保健功能。但是,某些生产用乳酸菌会产生过量生物胺,影响食品感官品质,威胁人体健康,而且部分乳酸菌携带可转移耐药基因,增加了肠道菌群中耐药性水平转移的风险。综述了近年来食品中乳酸菌危害因子的合成途径和产生机制、检测方法和控制策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食品 生物胺 可转移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