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SR工艺中T.f菌生长环境影响因素正交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赵会军 刘凯 李俊玲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19,共4页
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温度、pH值、初始Fe2+浓度及初始Fe3+浓度这4个因素以及这4个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对氧化亚铁硫杆菌(即T.f菌)的生长速度的影响。建立了正交实验表L27(313),进行了27组实验,然后利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试验数据,判定温度和p... 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温度、pH值、初始Fe2+浓度及初始Fe3+浓度这4个因素以及这4个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对氧化亚铁硫杆菌(即T.f菌)的生长速度的影响。建立了正交实验表L27(313),进行了27组实验,然后利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试验数据,判定温度和pH值相互作用对T.f菌生长情况影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其最优适宜环境为:pH=2、温度28℃、初始Fe2+浓度0.15mol/L、初始Fe3+浓度为0.06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铁硫杆菌 生长环境 bio-SR工艺 脱硫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菌bio-2菌株对家禽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冯元璋 古飞霞 罗金灵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97-99,共3页
采用纸片药敏试验法,分别测定了不同稀释度生防菌bio-2菌株无菌滤液对分离自家禽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葡萄球菌等3种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生防菌bio-2菌株无菌滤液原液、1:2、1:4、1:8、1:16和1:32倍稀释液对沙门氏菌... 采用纸片药敏试验法,分别测定了不同稀释度生防菌bio-2菌株无菌滤液对分离自家禽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葡萄球菌等3种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生防菌bio-2菌株无菌滤液原液、1:2、1:4、1:8、1:16和1:32倍稀释液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均具有很好的抑菌作用,其中对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17.67~23.78mm),对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次之(抑菌圈直径14.90~19.73mm),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稍差(抑菌圈直径11.64~16.72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敏试验 生防菌 家禽 病原细菌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est Method 1311法重结晶α-半水石膏重金属元素的浸出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余智 吴晓琴 +1 位作者 许勇 叶智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5期94-99,共6页
以脱硫石膏及其常压盐溶液法重结晶得到的α-半水石膏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Tessier流程和Test Method 1311法研究两种石膏晶体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和浸出特性,并对其进行环境效应评价。结果表明:重结晶过程能够释放脱硫石膏中的重金... 以脱硫石膏及其常压盐溶液法重结晶得到的α-半水石膏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Tessier流程和Test Method 1311法研究两种石膏晶体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和浸出特性,并对其进行环境效应评价。结果表明:重结晶过程能够释放脱硫石膏中的重金属元素并使其赋存形态改变;重结晶后石膏晶体中的重金属组分短期内可达到释放平衡,其中Cr、Pb、Ni元素的最大浸出量明显低于对应的脱硫石膏,As元素的浸出量几乎不变;α-半水石膏的环境友好性优于脱硫石膏,但仍具有污染环境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石膏 Α-半水石膏 重结晶 test Method 1311法 重金属元素 赋存形态 浸出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纳米增注技术在渤海油田中低渗储层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冯青 张凡 +4 位作者 王博 李胜胜 陈哲永 李啸南 佘跃惠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58,176,共7页
海上油田注入压力高,注水量达不到配注要求,为此研制了生物纳米增注技术,该技术主要由改性纳米颗粒和生物分散剂构成。文中利用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等手段对生物纳米增注体系的分散稳定性、耐受性、粒径分布和改性接枝特性进行... 海上油田注入压力高,注水量达不到配注要求,为此研制了生物纳米增注技术,该技术主要由改性纳米颗粒和生物分散剂构成。文中利用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等手段对生物纳米增注体系的分散稳定性、耐受性、粒径分布和改性接枝特性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纳米颗粒为疏水性纳米二氧化硅SiO2,不同加量的生物纳米溶液放置12~360 h后,透光率均保持在95%以上;生物纳米体系平均粒径为58.10 nm,Zeta电位维持在-32 mV左右,可抑制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最高抗矿化度为75 g/L。对生物纳米增注体系注入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纳米溶液最佳加量为10%,最优注入量为3 PV,最佳注入速率为0.50 mL/min。渤海K油田进行了生物纳米增注技术矿场试验,3个月后,目标井作业后储层平均吸水指数由12 m^(3)/(d·MPa)升至30 m^(3)/(d·MPa),中低渗小层启动压力由15.1 MPa降至6.5 MPa,井组累计增注量已达0.9×10^(4) m^(3)。该研究为解决海上中低渗油藏注水困难以及保证油田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渗储层 生物纳米 增注体系 现场试验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对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雷基林 申立中 +3 位作者 毕玉华 谭泽飞 陈泓 刘少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25,6,共6页
基于乙醇、生物柴油和石化柴油物化性质的互补性,配制了乙醇-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的多组分燃料(简称BED燃料),在0℃、10℃、15℃、20℃环境下研究了BED燃料相溶性和稳定性,试验研究了6组不同比例BED燃料对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 基于乙醇、生物柴油和石化柴油物化性质的互补性,配制了乙醇-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的多组分燃料(简称BED燃料),在0℃、10℃、15℃、20℃环境下研究了BED燃料相溶性和稳定性,试验研究了6组不同比例BED燃料对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对柴油机做任何改动的情况下,燃用BED燃料后在中间转速大负荷工况下动力下降较大,下降幅度随乙醇和生物柴油组分的增加而升高,最大降幅达到10.2%;当量燃油消耗率低于纯柴油,在低负荷时,不同比例BED燃料的当量燃油消耗率不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在高负荷时,当量燃油消耗率随BED燃料含氧量增加而降低,最大下降9.2%;CO排放量在高负荷时明显下降,最大下降70.1%;NOx排放量随BED燃料中生物柴油比例的增加而上升,随乙醇比例的增加而降低,标定工况下最大上升29%;THC排放量随生物柴油比例的增加而下降,随乙醇比例的增加而上升,其中标定工况下最大下降3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乙醇 柴油 生物柴油 排放特性 性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O/HZSM-5催化改性生物油模拟物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秦丽元 孙焱 +1 位作者 蒋恩臣 罗立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06-213,共8页
以HZSM-5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不同NiO负载量的NiO/HZSM-5催化剂并进行表征,发现负载量为8%的催化剂表面形貌相对平整,比表面积、酸位等特性较理想。通过生物油模拟物催化试验对催化剂性能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负载量和反应温度都对... 以HZSM-5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不同NiO负载量的NiO/HZSM-5催化剂并进行表征,发现负载量为8%的催化剂表面形貌相对平整,比表面积、酸位等特性较理想。通过生物油模拟物催化试验对催化剂性能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负载量和反应温度都对催化剂活性有明显影响。在反应温度为400℃时,负载量为8%的催化剂使模拟物中甲苯和愈创木酚具有较好的转化率,分别达到83%和88%;较HZSM-5催化的情况分别提高60%和70%。改性后生物油的热值也可增加约30%。负载物NiO的加入使催化剂表面强酸位降低约45%,同时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抗积碳能力,延长了催化剂使用寿命,其中8-ZSM-5催化剂在反应6 h后仍保持较高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油 模拟物 分子筛 催化改性 寿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生物检材中水胺硫膦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云玉 蔡明招 +1 位作者 吴惠勤 朱志鑫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7-439,共3页
pH4.5生物检材溶液中的水胺硫膦用Oasis HLB 3cc固相萃取小柱分离,此小柱经离心干燥后用乙酸乙酯淋洗,所得洗出液吹氮浓缩至1mL供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用,对GGMS分析的条件进行了试验并给出了优化的分析参数。为了避免和减... pH4.5生物检材溶液中的水胺硫膦用Oasis HLB 3cc固相萃取小柱分离,此小柱经离心干燥后用乙酸乙酯淋洗,所得洗出液吹氮浓缩至1mL供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用,对GGMS分析的条件进行了试验并给出了优化的分析参数。为了避免和减少样品的热分解,方法中采用了较高的柱前压,较高的载气流量以及较低的GC-MS间的接口温度。根据水胺硫膦标准的质谱图,确定了各主要强离子碎片的归属,并提出了水胺硫膦的标准谱库,作为水胺硫膦定性分析的基础。测定水胺硫膦的线性范围在0.05-100mg·L^-1之间,试验测得方法的平均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n=5)及检出限(3S/N)依次为93.3%,2.5%及0.05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水胺硫膦 生物检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藻土改性生物沥青的黏附性研究
8
作者 李宁利 梁文鑫 栗培龙 《重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6,共9页
为了提升生物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能、提高生物沥青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采用硅藻土对生物沥青进行改性研究。通过三大指标试验和布氏旋转黏度试验对硅藻土改性生物沥青的物理性能进行评价;采用改进水煮法评价硅藻土改性生物沥青与石... 为了提升生物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能、提高生物沥青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采用硅藻土对生物沥青进行改性研究。通过三大指标试验和布氏旋转黏度试验对硅藻土改性生物沥青的物理性能进行评价;采用改进水煮法评价硅藻土改性生物沥青与石灰岩的黏附性;基于表面自由能理论,通过躺滴法测定硅藻土改性生物沥青与测试液体的接触角,计算表面能、黏聚功、黏附功与剥落功。结果表明,硅藻土能够改善生物沥青的物理性能,提高软化点并降低了针入度,延度先降低后略微提升;黏度随着硅藻土掺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掺量超过17%后,黏度几乎不再增大;水煮试验中的沥青质量损失率在硅藻土掺量为17%时达到最小,与原生物沥青相比下降了36.44%;硅藻土能有效提升生物沥青的表面能、黏附功与黏聚功并降低剥落功;无量纲能量参数(ER)在硅藻土掺量为17%时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生物沥青 硅藻土 黏附性 表面自由能 改进水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联合磁感受机制的仿生地磁传感器
9
作者 石宏开 王庆蒙 +1 位作者 唐瑞琦 宋涛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8-132,共5页
仿生地磁导航技术模拟生物感受地磁场的机制进行导航,涉及仿生技术、弱磁检测技术和导航技术等多个领域。实现对生物地磁导航模仿的前提是充分了解生物的磁感受机制,目前被广泛认可的生物磁感受机制主要是磁颗粒机制和自由基对机制,但... 仿生地磁导航技术模拟生物感受地磁场的机制进行导航,涉及仿生技术、弱磁检测技术和导航技术等多个领域。实现对生物地磁导航模仿的前提是充分了解生物的磁感受机制,目前被广泛认可的生物磁感受机制主要是磁颗粒机制和自由基对机制,但这两种机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研究表明这两种磁感受机制存在某种耦合。基于磁颗粒与自由基对联合机制,设计了一种新的仿生地磁传感器。该传感器通过软磁材料制作的磁棒来模仿生物体内的磁颗粒,并利用高灵敏度磁传感器来模仿自由基对的磁响应,进而实现对地球磁场信息的感知。利用地磁场模拟装置对仿生地磁传感器进行磁场测试,并通过神经网络获得了传感器测量值与地磁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验证了仿生地磁传感器对磁偏角和磁倾角检测的可行性。实测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仿生地磁传感器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通过模拟导航测试也证明了该传感器在地磁导航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磁感受机制 仿生地磁传感器 矢量磁场测量 模拟导航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诺卡氏菌株C-14-1基因工程菌ZM1对试验动物的安全性评估
10
作者 马海娟 李光明 +1 位作者 张亚雷 方萍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08年第2期33-36,共4页
为了对诺卡氏菌株C-14-1以及转基因工程菌ZM1的安全性进行合理评价,并为该产品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安全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根据国家标准《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GB15670-1995),就C-14-1菌株以及ZM1菌株的粉剂对试验动物进行了... 为了对诺卡氏菌株C-14-1以及转基因工程菌ZM1的安全性进行合理评价,并为该产品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安全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根据国家标准《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GB15670-1995),就C-14-1菌株以及ZM1菌株的粉剂对试验动物进行了相关的毒理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两株菌株对昆明小白鼠的急性经口LD50>5000mg/kg,急性经皮毒性LD50>2000mg/kg,均属于微毒或无毒类;对大耳白兔皮肤刺激平均指数72h后为0,皮肤刺激强度为无刺激性;眼刺激平均指数48h后为0,眼刺激强度为无刺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降解菌 转基因菌 生物安全 毒理学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与阿维菌素、氟啶虫胺腈混用对桃蚜的防效研究
11
作者 李崤杰 张文瑞 +3 位作者 徐韦欢 许静静 常永梅 李永强 《植物医学》 2025年第3期52-60,共9页
桃蚜是十字花科、茄科等经济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防治难度较大。该研究通过测定植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混配对桃蚜的防效,旨在有效防控桃蚜,提高生物源农药的利用率,减缓害虫抗药性。试验选用了2%苦参碱水剂、0.3%印楝素乳油、0.5%藜芦碱... 桃蚜是十字花科、茄科等经济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防治难度较大。该研究通过测定植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混配对桃蚜的防效,旨在有效防控桃蚜,提高生物源农药的利用率,减缓害虫抗药性。试验选用了2%苦参碱水剂、0.3%印楝素乳油、0.5%藜芦碱可溶液剂与1%蛇床子素水乳剂共4种植物源农药,以及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5%阿维菌素乳油2种化学农药,测定了其对桃蚜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在24 h时以上六种农药的LC 50值分别为8.02、12.40、14.15、14.56、1.65、0.35 mg/L。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定了毒力较高的2%苦参碱水剂分别与5%阿维菌素乳油、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在比例为7∶3、6∶4、5∶5、4∶6、3∶7的条件下分别混配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在混配比例为5∶5时两种混配的毒性比率在24 h时均最高,分别为1.43和1.44。最后,盆栽药效实验进一步表明,2%苦参碱水剂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5∶5比例混配时,在剂量为15 mL/株施药后第7 d防效达到66.67%,表明苦参碱与氟啶虫胺腈混配使用对桃蚜防控有一定增效作用。该研究结果为今后防治桃蚜提供了有价值的用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蚜 生物源农药 毒力测定 农药混用 盆栽药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BIOS中Logo模块的研究与实现
12
作者 卢俊岭 师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0-32,共3页
在对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代码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系统BIOS与Logo模块的关系,讨论了Logo模块中图像文件格式的选取、解压缩、显示及其与系统BIOS的集成等关键技术.结合实际嵌入式系统平台,考虑到易于实现和显示速度,提出了改进的PCX... 在对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代码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系统BIOS与Logo模块的关系,讨论了Logo模块中图像文件格式的选取、解压缩、显示及其与系统BIOS的集成等关键技术.结合实际嵌入式系统平台,考虑到易于实现和显示速度,提出了改进的PCX图像显示方法,并给出了Logo模块的具体实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标识 个人计算机绘图软件 加电自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油-甲醇催化重整制氢的氢产率及碳转化率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韩红睿 张瑞芹 +2 位作者 徐兴敏 刘永刚 张长森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9-73,共5页
采用生物油-甲醇催化重整制氢。在微型固定反应装置上通过正交法试验设计,对生物油甲醇混合比例、反应温度、水碳比、进样流速等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试验。在选择的最佳反应条件下,氢气产率和碳转化率分别为34.89%及63.34%。
关键词 生物油-甲醇 催化重整 正交试验 氢产率 碳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状态性焦虑对小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悦 卞宏生 +3 位作者 王艳艳 于爽 李廷利 黄莉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49-755,共7页
目的在Triple test装置中,观察状态性焦虑对小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方法选取18只ICR雄性小鼠,麻醉状态下,进行了皮层脑电电极和肌电电极的埋置,术后恢复7 d。先描记正常状态下连续24 h皮层脑电。每天首先利用三重复合装置(Triple te... 目的在Triple test装置中,观察状态性焦虑对小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方法选取18只ICR雄性小鼠,麻醉状态下,进行了皮层脑电电极和肌电电极的埋置,术后恢复7 d。先描记正常状态下连续24 h皮层脑电。每天首先利用三重复合装置(Triple test)复制小鼠状态性焦虑模型并做行为学评价,随后记录其24 h的皮层脑电,每天1次,连续7 d。结果行为学评价结果表明,与d 1相比,造模d 3、4、5、6在旷场(open field,OF)的中央格运动时间及中央格运动时间%明显降低(P<0.05,P<0.01),d 4-7在高架十字迷宫(EPM)中的开臂进入时间%及开臂进入次数%有明显增加(P<0.01),d 2、4在明暗穿梭箱(LDB)中的暗箱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5,P<0.01);脑电图(EEG)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状态下的睡眠-觉醒周期相比,其睡眠和觉醒周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变化为在d 1、2、3、4、5和7清醒总时间和所占比例明显延长(P<0.05,P<0.01),NREM睡眠时间和所占比例明显缩短(P<0.05,P<0.01),在d 1、2、4 REM睡眠时间和所占比例明显增加(P<0.05)。结论利用Triple test装置复制的状态性焦虑小鼠伴有睡眠-觉醒周期的变化,且对日间睡眠的影响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态性焦虑 睡眠-觉醒周期 Triple test 脑电图 旷场 高架十字迷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非生物添加剂协同促进餐饮业厨余垃圾厌氧消化——产气效能及微生物菌群动态变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胡进会 孟伟 +4 位作者 夏怡 杨铮 张欣雨 祁光霞 任连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57-1764,共8页
围绕当前餐饮业湿热除油厨余垃圾(FORFW)厌氧消化甲烷产率不高、“酸积累”和“氨抑制”导致过程不稳定的问题,基于生物-非生物协同强化湿热除油餐饮业厨余垃圾厌氧消化的课题组的前期发现,通过三因素三水平中温厌氧消化正交试验系统探... 围绕当前餐饮业湿热除油厨余垃圾(FORFW)厌氧消化甲烷产率不高、“酸积累”和“氨抑制”导致过程不稳定的问题,基于生物-非生物协同强化湿热除油餐饮业厨余垃圾厌氧消化的课题组的前期发现,通过三因素三水平中温厌氧消化正交试验系统探究并优化接种比、铁类添加剂添加量和酵母菌添加量3个条件参数,同时借助高通量测序阐明生物-非生物添加剂协同促进FORFW产甲烷的内在微生物机理.研究发现,3个条件参数对FORFW厌氧消化的甲烷产率影响由高至低为接种比>酵母菌添加量>铁类添加剂添加量.接种比1.5、铁类添加剂0.5%(质量分数)、活化酵母菌3%(质量分数)为较优的使用条件.在上述条件下,FORFW的挥发性固体(VS)去除率为40.1%,累积甲烷产率为237.5mL/gVS.体系中甲烷鬃毛菌属(Methanosaeta)、互营单胞菌属(Syntrophomonas)和Syner-01属相对丰度明显增加,实现了乳酸来源的丙酸高效转化.其中,甲烷鬃毛菌属与厌氧绳菌科细菌互营产甲烷,互营单胞菌属参与互营丁酸氧化,Syner-01属参与互营乙酸氧化和氨基酸氧化.因此,FORFW的甲烷产率得到了切实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厨余垃圾 餐饮业 生物-非生物添加剂 正交试验 微生物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F-5 5W-30生物基汽油机油的行车试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庆瑞 孟祥云 +2 位作者 王丽双 崔晓莹 叶锋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0-85,共6页
为了考察自主研发的GF-55W-30生物基汽油机油在丰田普瑞维亚轿车的行车适用性,进行两个阶段(5000 km为A阶段、10000 km为B阶段)行车试验,并在不同行驶里程下进行取样分析。主要依据国家标准GB T 8028—2010《汽油机油换油指标》对GF-55W... 为了考察自主研发的GF-55W-30生物基汽油机油在丰田普瑞维亚轿车的行车适用性,进行两个阶段(5000 km为A阶段、10000 km为B阶段)行车试验,并在不同行驶里程下进行取样分析。主要依据国家标准GB T 8028—2010《汽油机油换油指标》对GF-55W-30生物基汽油机油样品的运动黏度、酸值、碱值、正戊烷不溶物、金属含量、水分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两个阶段的行车试验后,GF-55W-30生物基汽油机油的运动黏度(100℃)变化率小于±3%,酸值增长值不大于1.76 mgKOH g,碱值与酸值差值大于2.9 mgKOH g,正戊烷不溶物质量分数不大于0.1%,金属质量分数增长值不大于9μg g,水质量分数不大于2000μg g,各项指标均在国家标准GB T 8028—2010的技术要求范围内。GF-55W-30生物基汽油机油性能优异,完全可以满足车辆的使用要求,换油期达到10000 km时仍有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5 5W-30生物基汽油机油 行车试验 运动黏度 酸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investigation on anti-impact and penetration performance of basalt fiber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weave and lay-up modes 被引量:1
17
作者 Hai-dong Fu Xin-ya Feng +3 位作者 Jin-xu Liu Zhi-ming Yang Chuan He Shu-kui L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4期787-801,共15页
The woven basalt fiber composites(WBFC) and the unidirectional [0°/90°/45°/-45°]s basalt fiber composites(UBFC) were prepared by hot-pressing.Three-point bending test,low velocity impact test,and b... The woven basalt fiber composites(WBFC) and the unidirectional [0°/90°/45°/-45°]s basalt fiber composites(UBFC) were prepared by hot-pressing.Three-point bending test,low velocity impact test,and ballistic test were performed to the prepared composites.After the tests,the specimens were recovered and analyzed for micromorphology.Three-point bending tests show that both the bending strength and stiffness of the WBFC surpass those of the UBFC.Low velocity impact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w velocity impact resistance to hemispherical impactor of the UBFC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WBFC,but the low velocity impact resistance to sharp impactor of the UBFC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WBFC.For the ballistic test,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ballistic property of the UBFC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WBFC. After the tests,microscopic analysis of the specimens was applied,and their failure mechanism was discussed.The main failure modes of the UBFC are delamination and fibers breakage under the above loading conditions while the main failure mode of the WBFC is fibers breakage.Although delamination damage can be found in the WBFC under the above loading conditions,the degree of delamination is far less than that of the UBF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woven basalt fiber composites The[0°/90°/45°/-45°]_s basalt fiber COMPOSITES Low velocity impact Ballistic test DELAMIN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公司开发生物法生产琥珀酸和1,3-丙二醇
18
作者 章文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30,共1页
关键词 生物技术开发 法国公司 生物法生产 3-丙二醇 琥珀酸 bio HU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临界水处理废次烟叶工艺条件及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兆洋 贾国涛 +6 位作者 朱治忠 殷全玉 付宏喆 赵祥宇 栗鼎钧 杨欣玲 张明月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0-1730,共11页
为了探究近临界水处理废次烟叶制备生物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本文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考察反应温度、固液比、保温时间对烟叶生物油产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近临界水处理废次烟叶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近临界水液化烟叶的最... 为了探究近临界水处理废次烟叶制备生物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本文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考察反应温度、固液比、保温时间对烟叶生物油产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近临界水处理废次烟叶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近临界水液化烟叶的最佳处理组合为反应温度260℃,保温时间15min,固液比4∶50,此条件下烟叶生物油产率为57.68%。使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对水溶性油和残渣油的成分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从水溶性油中共分离出69种化学成分,以酚类为主,占总量的49.39%,其次为杂环类,占总量的25.69%;从残渣油中共分离出37种化学成分,以酯类、酮类为主,分别占总量的25.66%、20.21%。本方法遵循绿色提取理念,以水为溶剂,对环境友好,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生物油产率高,致香成分丰富,为废次烟叶处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临界水 废次烟叶 生物油 致香成分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铜绿假单胞菌的透水混凝土生物堵塞研究
20
作者 万奇 丁瑜 +2 位作者 郭林 夏振尧 刘大翔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6-52,共7页
在实际应用中,各种潜在的微生物作用可能造成透水混凝土的生物堵塞。以铜绿假单胞菌(P.a)为模式微生物,开展了透水混凝土生物堵塞试验研究。通过微生物生长过程、表面生物膜生长、孔隙率与渗透系数测试,分析并探讨了透水混凝土生物堵塞... 在实际应用中,各种潜在的微生物作用可能造成透水混凝土的生物堵塞。以铜绿假单胞菌(P.a)为模式微生物,开展了透水混凝土生物堵塞试验研究。通过微生物生长过程、表面生物膜生长、孔隙率与渗透系数测试,分析并探讨了透水混凝土生物堵塞形成过程,堵塞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菌体快速生长繁殖形成生物膜,透水混凝土随之发生生物堵塞,温度、营养液浓度是主导堵塞进程的重要因素;当生物堵塞造成孔喉或导水连通孔隙阻断时,渗透性能才会明显下降;附着在孔壁的生物膜,在模拟降雨积水的水头下难以破坏,可能造成永久性堵塞。透水混凝土中生物堵塞过程可概括为初期、早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但因其良好的大孔隙结构,生物堵塞及其对孔隙、渗透性能的影响是一个持续的长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混凝土 生物膜 生物堵塞 孔隙率测试 渗透性能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