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冰片β-环糊精包合物的理化性质考察 被引量:24
1
作者 宋洪涛 郭涛 +3 位作者 赵明宏 张汝华 李铣 毕开顺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49-252,268,共5页
目的考察冰片β 环糊精的理化性能。 方法采用薄层析、热重和差热分析、X 射线粉末衍射及红外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理化鉴别 ,采用气相色谱法考察了包合物中冰片的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结果薄层析图谱显示 ,冰片被 β 环糊精包合前后的主... 目的考察冰片β 环糊精的理化性能。 方法采用薄层析、热重和差热分析、X 射线粉末衍射及红外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理化鉴别 ,采用气相色谱法考察了包合物中冰片的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结果薄层析图谱显示 ,冰片被 β 环糊精包合前后的主成分没有发生变化 ,包合物的热重和差热分析曲线、X 射线粉末衍射图谱及红外光谱与冰片、冰片 β 环糊精混合物的图谱具有显著性差异。包合物中冰片在 0 1mol/L盐酸溶液、pH6 6和 pH7 5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溶解度及体外溶出速率均有显著提高。结论冰片被β 环糊精包合后呈现出新的物相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片 Β-环糊精 包合物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须黄酮微胶囊制备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鲁晓翔 陈甲 +1 位作者 连喜军 张彦青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2-136,共5页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制备玉米须黄酮的微胶囊,以提高玉米须黄酮的稳定性。实验以β-环糊精为壁材,研究了研磨法制备微胶囊工艺中不同因素对玉米须黄酮微胶囊化包埋率及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研磨法制备微胶囊,芯材与壁材的最佳...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制备玉米须黄酮的微胶囊,以提高玉米须黄酮的稳定性。实验以β-环糊精为壁材,研究了研磨法制备微胶囊工艺中不同因素对玉米须黄酮微胶囊化包埋率及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研磨法制备微胶囊,芯材与壁材的最佳配比为1:14,研磨最佳时间为35min,β-环糊精的最佳浓度为10%,微胶囊化的最佳温度为48℃。在此条件下,产品微胶囊化效率达到8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须 黄酮 微胶囊 Β-环糊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手性离子液体的毛细管电泳法拆分3种手性药物 被引量:14
3
作者 夏陈 陈志涛 夏之宁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7-681,共5页
建立了以非手性离子液体1-正丁基-3-甲基咪唑氯([BMIM]Cl)为手性分离的添加剂、β-环糊精作为手性选择剂的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分离扑尔敏、氯霉素前体和氧氟沙星3种对映体的方法,并与未添加[BMIM]Cl的CZE分离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 建立了以非手性离子液体1-正丁基-3-甲基咪唑氯([BMIM]Cl)为手性分离的添加剂、β-环糊精作为手性选择剂的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分离扑尔敏、氯霉素前体和氧氟沙星3种对映体的方法,并与未添加[BMIM]Cl的CZE分离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BMIM]Cl对手性药物的拆分有协同作用,不仅能够增加对映体的分离度,还能有效地抑制毛细管内壁对样品分子的吸附作用,改善峰形。采用离子液体辅助手性选择剂(尤其是环糊精)的CZE改进方法,为其他毛细管电泳难以分离的手性药物的分离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手性离子液体 Β-环糊精 毛细管电泳 手性拆分 手性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青梅酒脱苦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8
4
作者 陈铭中 钟旭美 +1 位作者 刘和平 朱碧宁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4-118,共5页
以发酵青梅酒为原料,探讨苦杏仁甙酶法、β-环糊精法和树脂吸附法3种方法的正交试验脱苦工艺,以脱苦前后青梅酒苦杏仁甙的脱除率为指标进行品质评价,得出3种脱苦方法的最佳工艺参数。对比3种方法的脱苦率和感官评价,得出最好的脱苦法为... 以发酵青梅酒为原料,探讨苦杏仁甙酶法、β-环糊精法和树脂吸附法3种方法的正交试验脱苦工艺,以脱苦前后青梅酒苦杏仁甙的脱除率为指标进行品质评价,得出3种脱苦方法的最佳工艺参数。对比3种方法的脱苦率和感官评价,得出最好的脱苦法为苦杏仁甙酶法,其最佳脱苦工艺参数为苦杏仁甙酶浓度0.8 U/m L,温度50℃,p H值4.6,其脱苦率可达43.03%,为企业改善发酵青梅酒的品质提供一种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梅酒 苦杏仁甙 苦杏仁甙酶 Β-环糊精 树脂吸附 脱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丙基-β-环糊精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亚南 王洪权 窦媛媛 《食品与药品》 CAS 2007年第04A期47-50,共4页
综述羟丙基-β-环糊精的特性、优势以及近年来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关键词 羟丙基-Β-环糊精 增溶 稳定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环糊精和部分有机物分子识别作用的焓熵判据 被引量:4
6
作者 郑小明 陆维敏 孙得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3-347,共5页
应用气相色谱实验技术,测定了一些有机溶剂 (或溶质 )在β环糊精 (β CD)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热力学函数 .实验结果表明,气相中的有机物质在β CD表面上的吸附过程之焓、熵互补现象与它们之间的分子识别作用密切相关,它们的绝对... 应用气相色谱实验技术,测定了一些有机溶剂 (或溶质 )在β环糊精 (β CD)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热力学函数 .实验结果表明,气相中的有机物质在β CD表面上的吸附过程之焓、熵互补现象与它们之间的分子识别作用密切相关,它们的绝对值之和可以作为分子识别作用强弱的判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识别 Β-环糊精 判据 有机物分子 超分子 分子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T短肽修饰的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基因载体 被引量:3
7
作者 来利华 姜启英 +4 位作者 陈丹 虎义平 余海 王青青 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23,共9页
目的:将HIV-1的转录反式激活蛋白(trans-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protein,TAT)中的片段短肽(RKKRRQRRR)偶联于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polyethylenimine-β-cyclodextrin,PEI-β-CyD)聚合物,构建出低毒性、高转染率的新型基因载体。方... 目的:将HIV-1的转录反式激活蛋白(trans-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protein,TAT)中的片段短肽(RKKRRQRRR)偶联于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polyethylenimine-β-cyclodextrin,PEI-β-CyD)聚合物,构建出低毒性、高转染率的新型基因载体。方法:β-环糊精(β-CyD)和低分子量树枝状聚乙烯亚胺(PEI600)通过羰基二咪唑(1,1’-carbonyldiim idazole,CDI)聚合形成骨架结构,通过琥珀酰亚胺-3-(2-嘧啶二硫)丙酸酯[N-succinimidy-3-(2-pyridyldithio)propionate,SPDP]将TAT短肽偶联于PEI-β-CyD,构成新的聚合物TAT-PEI-β-CyD。采用1H-NMR和FT-IR对聚合物进行化学结构表征;凝胶电泳阻滞实验、粒径测定和透射电镜观察TAT-PEI-β-CyD对DNA的浓缩能力,以及浓缩质粒DNA后颗粒形态和粒径大小;MTT法测定载体在A293和B16细胞上的毒性,并对A293和B16细胞进行体外细胞转染实验,以PEI25kDa作为对照。结果:1H-NMR和FT-IR结果显示,TAT短肽已成功偶联到PEI-β-CyD。凝胶电泳阻滞试验显示,TAT-PEI-β-CyD在N/P为4∶1时可以完全阻滞DNA的迁移。粒径测定结果和透射电镜图像表明,TAT-PEI-β-CyD/pDNA(N/P=30∶1)复合物粒径在100nm左右。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在B16和A293两种不同细胞中,聚合物毒性低于PEI25kDa。体外转染结果表明,在N/P为30∶1时,聚合物在A293、B16和B16BL6细胞中的基因转染效率最高;TAT短肽的偶联能提高PEI-β-CyD在B16、B16BL6细胞上的基因转染效率。结论:实验成功构建了TAT短肽修饰的PEI-β-CyD新型基因载体。该载体毒性低,基因转染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亚胺 β-环糊精类 基因产物 TAT 遗传载体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甲酸羟丙-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条件的优化及包合过程热力学参数的测定 被引量:8
8
作者 姜典卓 王志宣 武凤兰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为提高维甲酸的光稳定性、热稳定性及水溶性等而对其进行羟丙 β 环糊精包合物包合条件的研究。方法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 ,采用多因素交叉正交实验对维甲酸的包合条件进行筛选 ,测定包合过程的热力学参数。结果包合的最优条件为 :... 目的为提高维甲酸的光稳定性、热稳定性及水溶性等而对其进行羟丙 β 环糊精包合物包合条件的研究。方法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 ,采用多因素交叉正交实验对维甲酸的包合条件进行筛选 ,测定包合过程的热力学参数。结果包合的最优条件为 :辅料与药物的投料比 (5∶1 )、包合温度(3 5℃ )、包合时间 (2 4h)、溶剂 (水 )、研磨时间 (1 5min)、离子强度 (无影响 )以及搅拌程度 (低速 )。包合过程的热力学参数为ΔH0 =41 5 8kJ·mol-1,ΔS0 =1 3 8 87J·K-1。结论包合率按包合物中维甲酸的含量与投料的比值计算 ,达到 3 7 5 4% ,优于国内外报道 ,热力学参数数据基本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羟丙-β-环糊精 包合物 正交实验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尿脱氧核苷键合聚阳离子载体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赵丹军 陆晓 +5 位作者 姜启英 陈丹 周峻 余海 王青青 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合成5-氟尿嘧啶的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的高分子前体药物,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将氟尿脱氧核苷(5-氟尿嘧啶的一种前体药物)偶合于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载体材料,得到5-氟尿嘧啶的高分子前体药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紫... 目的:合成5-氟尿嘧啶的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的高分子前体药物,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将氟尿脱氧核苷(5-氟尿嘧啶的一种前体药物)偶合于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载体材料,得到5-氟尿嘧啶的高分子前体药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紫外光谱(UV)以及红外光谱(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在人肝癌细胞HepG2上进行细胞毒性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结果:1H-NMR、UV以及FT-IR的结果表明氟尿脱氧核苷已以共价键的方式偶合于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载体材料上;紫外光谱测得其载药率约为2%;细胞实验结果表明,该高分子前体药物对肿瘤有一定的药效,并且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结论:成功合成了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氟尿脱氧核苷,其对人肝癌细胞HepG2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亚胺 遗传载体 转染 质粒 β-环糊精类 氟尿嘧啶/药理学 基因疗法 肝肿瘤 阳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精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结构指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陆宁 宛晓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5-48,共4页
对茉莉精油 β 环糊精包合物进行鉴别。分别采用X 射线衍射线、差示扫描量热法及扫描电镜对包合物的晶体结构、焓变及形状进行分析研究。X 射线衍射法及差示扫描量热法均显示 :茉莉精油 β 环糊精包合物与两者的混合物以及 β 环糊精的... 对茉莉精油 β 环糊精包合物进行鉴别。分别采用X 射线衍射线、差示扫描量热法及扫描电镜对包合物的晶体结构、焓变及形状进行分析研究。X 射线衍射法及差示扫描量热法均显示 :茉莉精油 β 环糊精包合物与两者的混合物以及 β 环糊精的本身截然不同 ;扫描电镜显示出包合物结构完整 ,颗粒大小均匀。茉莉精油被 β 环糊精包合后 ,呈现出与茉莉精油及 β 环糊精均不相同的新的物相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精油 β—环糊精 包合物 结构指征 差示扫描量热法 X—射线衍射法 扫描电镜 香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枣黄酮微胶囊制备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春兰 周洁 +1 位作者 王丽玲 白红进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69-72,共4页
以红枣黄酮为芯材,β-环糊精为壁材,采用分子包埋法制备红枣黄酮微胶囊。研究β-环糊精的浓度,芯材和壁材的配比,搅拌时间以及搅拌温度4个因素对红枣黄酮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最终利用正交试验来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包埋法制备... 以红枣黄酮为芯材,β-环糊精为壁材,采用分子包埋法制备红枣黄酮微胶囊。研究β-环糊精的浓度,芯材和壁材的配比,搅拌时间以及搅拌温度4个因素对红枣黄酮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最终利用正交试验来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包埋法制备红枣黄酮微胶囊的最佳工艺为:芯材与壁材的配比为1∶1.5(质量比),搅拌时间为50 min,β-环糊精浓度为14%,搅拌温度为30℃,经试验验证包埋率可达到4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 微胶囊 Β-环糊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法检查盐酸左西替利嗪片中右旋异构体杂质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诗卓 赵允凤 +1 位作者 孙嘉仪 郭兴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0-154,共5页
目的:建立毛细管电泳法检查盐酸左西替利嗪片中右旋异构体杂质。方法:用磺酸化-β-环糊精( S-β-CD)作为手性选择剂,考察了S-β-CD浓度、pH值和缓冲盐浓度对分离的影响。结果:在30 mmol/L磷酸盐运行缓冲液(含20 g/L S-β-CD,pH ... 目的:建立毛细管电泳法检查盐酸左西替利嗪片中右旋异构体杂质。方法:用磺酸化-β-环糊精( S-β-CD)作为手性选择剂,考察了S-β-CD浓度、pH值和缓冲盐浓度对分离的影响。结果:在30 mmol/L磷酸盐运行缓冲液(含20 g/L S-β-CD,pH 7.0)中,西替利嗪对映体在分离电压为15 kV的条件下得到良好分离,并满足对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检查右旋异构体杂质所需要的条件。结论:本实验建立的方法灵敏、可靠,可用于左旋西替利嗪中右旋异构体杂质的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替利嗪 分析 西替利嗪 类似物和衍生物 电泳 毛细管 方法 β环糊精类 化学 立体异构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料微胶囊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开进 周秀芹 +2 位作者 项东升 金绍娣 朱驯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05-207,共3页
以颜料为芯材,以海藻酸钠和β-环糊精为壳体,以戊二醛作固化剂,利用喷雾装置,制得颜料微胶囊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对微胶囊的表面形态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制得的颜料微胶囊表面光滑致密,颗粒分散均匀,平均粒径为3.7742μm。颜... 以颜料为芯材,以海藻酸钠和β-环糊精为壳体,以戊二醛作固化剂,利用喷雾装置,制得颜料微胶囊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对微胶囊的表面形态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制得的颜料微胶囊表面光滑致密,颗粒分散均匀,平均粒径为3.7742μm。颜料的包封率均在90%以上。使用该颜料微胶囊制得的涂料稳定性好,其耐水性、耐擦洗、热储存性能均高于普通色浆涂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海藻酸钠 Β-环糊精 喷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的改性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效红 朱琨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49-52,共4页
合成了阳离子化β-糊精(β-糊精-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BCD),并用之改性沸石得到阳离子化糊精改性的沸石(cationic-βcyclodextrin modified zeolite,CBCDMZ).采用正交实验确定了CBCD制备条件对所得CBCDMZ吸附对硝基酚性能的影响,并分... 合成了阳离子化β-糊精(β-糊精-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BCD),并用之改性沸石得到阳离子化糊精改性的沸石(cationic-βcyclodextrin modified zeolite,CBCDMZ).采用正交实验确定了CBCD制备条件对所得CBCDMZ吸附对硝基酚性能的影响,并分别详细研究了CBCD制备中各个主要因素对CBCDMZ吸附性能的作用.结果表明:β-糊精(BCD)的浓度、NaOH的浓度和ETMAC/BCD摩尔比对CBCD制备起主要作用.单因素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CBCD制备的最佳条件是BCD浓度为15%、NaOH(0.1 mL)浓度为10 mol.L-1、ETMAC/BCD=7、反应温度70℃制备的CBCDMZ可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糊精 阳离子化 改性 沸石 对硝基酚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丙基-β-环糊精的合成 被引量:4
15
作者 胡文滨 夏建超 +2 位作者 张文生 张增辉 左双燕 《河北化工》 2010年第8期9-11,共3页
对羟丙基-β-环糊精(注射级)的合成路线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优化后的工艺成本较低,适用于工业生产,收率可达100%,平均取代度控制在4.0~5.0,β-环糊精残留控制在≤0.3%。
关键词 羟丙基-Β-环糊精 合成 收率 取代度 β-环糊精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马西平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其包合作用的考察
16
作者 王翼 徐伟 +2 位作者 王华 詹长娟 贺子瑶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为提高卡马西平的溶解性,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卡马西平β-环糊精包合物并对其工艺和包合作用进行研究。方法以包封率、收率、载药量为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通过正交设计优选最佳包合工艺。采用连续递变浓度法测定包合比,绘制不同... 目的为提高卡马西平的溶解性,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卡马西平β-环糊精包合物并对其工艺和包合作用进行研究。方法以包封率、收率、载药量为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通过正交设计优选最佳包合工艺。采用连续递变浓度法测定包合比,绘制不同温度下的相溶解度曲线,测定包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结果最佳包合工艺为包合温度80℃,卡马西平与β-环糊精物质的量比为1∶1,包合时间为1 h。所测定的包合物的包封率为93%,收率为98.6%,载药量为16%。相溶解度曲线为AL型,于25、35、45和55℃下包合常数分别为499.8、673.2、916.9和1 240.8 L·mol-1,吉布斯自由能(ΔG)分别为-15.4、-16.7、-18.0和-19.4 k J·mol-1,焓变(ΔH)为24.7 k J·mol-1,熵变(ΔS)为134.3 J·mol-1·K-1。结论所制备的卡马西平β-环糊精包合物,溶解性显著提高,包合过程是自发进行的熵驱动下的吸热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马西平 Β-环糊精 包合物 包合比 包合常数 热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阴生肌膜中冰片的包合工艺研究
17
作者 姜玲艳 张晓明 +3 位作者 舒劲 李季文 李天庆 李喜香 《西部中医药》 2014年第3期45-47,共3页
目的:建立养阴生肌膜中冰片的β-环糊精最佳包合工艺。方法:以冰片的收得率和包合率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考察饱和水溶液法中冰片包合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冰片的β-CD包合最佳工艺是冰片与β-环糊精的比为1∶6,β-CD:H2O(g∶... 目的:建立养阴生肌膜中冰片的β-环糊精最佳包合工艺。方法:以冰片的收得率和包合率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考察饱和水溶液法中冰片包合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冰片的β-CD包合最佳工艺是冰片与β-环糊精的比为1∶6,β-CD:H2O(g∶mL)为1:12,包合温度为45℃。结论:该包合工艺简单易行,切实可靠,适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阴生肌膜 冰片 Β-环糊精 正交设计 包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环糊精在酸性染料染色上的应用初探
18
作者 龚蕴玉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59-61,共3页
本文主要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β-环糊精与四种酸性染料之间的作用,并探讨了加入不同浓度的β-环糊精对酸性染料染色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Β-环糊精 酸性染料 染色性能 应用 匀染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肽MC10介导的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聚合体作为靶向Her-2受体基因载体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君 虎义平 +4 位作者 姜启英 陈丹 余海 王青青 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4,共8页
目的:多肽MC10(MARAKEGGGC)介导的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聚合物载体作为新型靶向性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研究。方法:低分子量的聚乙烯亚胺(PEI)通过羰二咪唑(1,1'-carbonyl-diimidazole,CDI)偶联β-环糊精(β-CyD)合成聚乙烯亚胺-β-环糊... 目的:多肽MC10(MARAKEGGGC)介导的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聚合物载体作为新型靶向性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研究。方法:低分子量的聚乙烯亚胺(PEI)通过羰二咪唑(1,1'-carbonyl-diimidazole,CDI)偶联β-环糊精(β-CyD)合成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PEI-β-CyD)作为载体骨架,用琥珀酰亚胺-3-(2-嘧啶二硫)丙酸酯[N-succinimidy-3-(2-pyridyldithio)propionate,SPDP]将MC10偶联到PEI-β-CyD上,制成新型转基因载体材料MC10-PEI-β-CyD。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载体的结构进行化学表征,凝胶电泳阻滞实验研究载体材料对质粒DNA的浓缩能力,透射电镜观察其浓缩质粒DNA后形成的微粒粒径。MTT法检测聚合物的毒性,用SKOV-3、A549和MCF-7细胞株进行体外转基因实验,确定MC10-PEI-β-CyD具有基因携带能力及靶向选择性。结果:成功地合成了MC10-PEI-β-CyD,且MC10-PEI-β-CyD在N/P为5时,能够有效浓缩质粒DNA,形成粒径约为(170±35)nm的微粒。结论:MC10-PEI-β-CyD具有低毒和高转基因效率,对Her-2受体的肿瘤细胞具有很好的靶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亚胺 β环糊精类 遗传载体 转染 质粒 肽类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解颗粒挥发油提取及Box-Behnken优化包合工艺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颖楠 彭颖 +2 位作者 唐林 周莉莉 夏新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8期70-75,共6页
目的优选清解颗粒挥发油的提取和β-环糊精包合工艺。方法采用水蒸馏法进行提取,以提取时间、粉碎度、加水倍数为考察因素,挥发油体积为评价指标,考察清解颗粒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以包合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 目的优选清解颗粒挥发油的提取和β-环糊精包合工艺。方法采用水蒸馏法进行提取,以提取时间、粉碎度、加水倍数为考察因素,挥发油体积为评价指标,考察清解颗粒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以包合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结合,优选最佳包合工艺。结果优选的提取工艺为荆芥、防风、连翘药材粗粉加10倍量水,提取3 h。包合方法为饱和水溶液法,包合工艺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投料比为1∶12、包合温度40℃、包合时间3.5 h。通过薄层色谱法、紫外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初步证明了清解颗粒挥发油包合物的生成。结论优化的清解颗粒挥发油提取和包合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工业化大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 BOX-BEHNKEN设计 Β-环糊精包合物 提取工艺 包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