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华严宗悲智圆融说看中国悲剧的特质 被引量:2
1
作者 汤凌云 《云梦学刊》 2016年第2期109-117,共9页
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王国维、朱光潜、唐君毅等学者都对中国悲剧做过专门研究。他们在西方悲剧观念的背景下讨论中国有无悲剧,分析中国悲剧的特质,却对中国悲剧特质的成因缺乏合理的解释。从华严宗悲智圆融说看中国悲剧的特质,有望深... 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王国维、朱光潜、唐君毅等学者都对中国悲剧做过专门研究。他们在西方悲剧观念的背景下讨论中国有无悲剧,分析中国悲剧的特质,却对中国悲剧特质的成因缺乏合理的解释。从华严宗悲智圆融说看中国悲剧的特质,有望深化对中国传统悲观等问题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悲剧 华严宗 悲智圆融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四心”的双重内涵——基于孟子对“四心”的两种不同表述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世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24-28,共5页
如果"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的"端"作"端源"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就表达了"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源。"恻隐之心,仁也"等所论证的性善之性是指为善的能力,其能够显现为... 如果"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的"端"作"端源"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就表达了"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源。"恻隐之心,仁也"等所论证的性善之性是指为善的能力,其能够显现为具体事相上的善,从这一点来看,"恻隐之心,仁也"等就表达了"四心"能够落实、显现为仁义礼智。"四心"能够落实、显现为仁义礼智也就体现了"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四心” 仁义礼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中山“至孔子而绝”的道德思想探析
3
作者 蔡志栋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3期89-93,共5页
孙中山认为现代自由人格的规划不可割断与传统的联系,主张继承并发扬"至孔子而绝"的道德思想。其内涵包含仁智勇三义。智不仅指的是和善良意志比较接近的"良心",而且也表现为对是非善恶的理性判断。仁指的是博爱,... 孙中山认为现代自由人格的规划不可割断与传统的联系,主张继承并发扬"至孔子而绝"的道德思想。其内涵包含仁智勇三义。智不仅指的是和善良意志比较接近的"良心",而且也表现为对是非善恶的理性判断。仁指的是博爱,这种解释既吸收了儒家,又借鉴了墨家,而且还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大勇"的实质是为了群体的利益而舍生取义。在具体道德条目上,孙中山主张确立志气、责任、信义、诚,以群体的长远利益为目标的功利。孙中山对志的自由选择、坚韧持一、后果责任等性质作出了肯定;主张废弃忠君意义上的忠,确立对国家、对民众、对事业之忠。尽管孙中山对信义的理解侧重于内在的道德品质,还没有进入现代的契约论的范畴。但是,孙中山注意到了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智)、自愿性(意志)等特征;同时,在对"良知"的认识中,孙中山也注意到了道德性的自然性,丰富了我们对道德行为的特性的理解。孙中山主张改变政治制度以塑造自由人格,也是触及了培养自由人格的一个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仁智勇 志气 道德条目 自由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的发展轨迹 被引量:5
4
作者 戴木才 《云梦学刊》 2018年第3期1-7,共7页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伴随传统道德的产生、形成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作为我国传统价...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伴随传统道德的产生、形成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作为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总纲和根本,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我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推动着我国传统社会思想道德的教化与进步。"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核心价值理念与我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变相联系,也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演变过程,它对于确定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路向、锤炼民族性格、培育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历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传统 仁义礼智信 发展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论《孙子兵法》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名岗 《孙子研究》 2016年第5期44-51,共8页
司马迁不但写有《孙子吴起列传》,还在《律书》《留侯世家》《太史公自序》等篇章中论及《孙子兵法》。他认为《孙子兵法》等,"切近世,极人变",赞扬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以《孙子兵法》评价张良"无智名,... 司马迁不但写有《孙子吴起列传》,还在《律书》《留侯世家》《太史公自序》等篇章中论及《孙子兵法》。他认为《孙子兵法》等,"切近世,极人变",赞扬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以《孙子兵法》评价张良"无智名,无勇功";评价田单"奇正还相生",以战胜燕军,复齐国七十余城;以田单、韩信创造性地运用《孙子兵法》的事实告诉后人怎样运用《孙子兵法》;评价《孙子兵法》"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将其升华到了"道"的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近世 极人变 无智名 无勇功 与道同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识为智”与“转智为仁”——孔子“仁学”再诠
6
作者 郭淑新 王长恒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57,共6页
"仁"字在《论语》中的含义宽泛且多变。孔子通过对"仁"以及与"仁"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仁学"思想。这一思想有其自身的结构与特质,它诉诸实践智慧,主张"人"因"仁&q... "仁"字在《论语》中的含义宽泛且多变。孔子通过对"仁"以及与"仁"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仁学"思想。这一思想有其自身的结构与特质,它诉诸实践智慧,主张"人"因"仁"的烛引,方能使其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仁"也会因"人"对"仁"的持续践行,从而成为内在于"人"的"仁"。孔子的"仁学"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是凭借政治或军事力量煅铸的,而是通过对生活世界、对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深刻考量与透彻感悟,从而生发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而实现的。这种生活态度的要旨就在于:既要"转识为智",亦应"转智为仁",进而达至"知者不惑,仁者不忧"的理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学 实践智慧 转识为智 转智为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荀子的“勇”
7
作者 孙伟威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3-16,共4页
荀子根据"勇"与"义"、"利"的关系提出了"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只有"士君子之勇"是值得提倡的。荀子还将"勇"... 荀子根据"勇"与"义"、"利"的关系提出了"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只有"士君子之勇"是值得提倡的。荀子还将"勇"划分为上勇、中勇、下勇,认为只有上勇才是真正的大勇。真正的勇并不是先天具有的,是后天"人为"的结果,需要重视礼的作用,树立重义轻利的求荣避辱观念,通过师法不断培养才能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的勇 荣辱观 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兵学的境界
8
作者 赵海军 《滨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8-23,共6页
中国传统兵学的理想境界至少需要具备五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仁慈。这是中国兵学区别于西方传统军事理论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离开了天下情怀,兵学或兵家便只能沦落为杀人的工具。二是担当。孙子“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担当精神,构成了中... 中国传统兵学的理想境界至少需要具备五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仁慈。这是中国兵学区别于西方传统军事理论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离开了天下情怀,兵学或兵家便只能沦落为杀人的工具。二是担当。孙子“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担当精神,构成了中国兵学发展的主干,也成了民族精神的脊梁。三是团队。团队意识是军队凝练的必然,也是战争的需要,而具备团队意识的个体,无论从事任何行业,都会发挥出巨大的效益。四是智慧。首先,智慧必须以实力为基础,真正的智慧是建设实力的智慧,是巩固实力的智慧,是运用实力的智慧;其次,智需要建立在知的基础之上,要在尽知、先知、确知、善知四个方面下功夫;最后,要有理论的高度、历史的厚度、领域的宽度。五是超越。超越战争乃至于超越竞争,乃是人类社会的终结目标,也是兵学境界的最高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兵学 仁慈 担当 团队 智慧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