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华严宗悲智圆融说看中国悲剧的特质
被引量:
2
1
作者
汤凌云
《云梦学刊》
2016年第2期109-117,共9页
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王国维、朱光潜、唐君毅等学者都对中国悲剧做过专门研究。他们在西方悲剧观念的背景下讨论中国有无悲剧,分析中国悲剧的特质,却对中国悲剧特质的成因缺乏合理的解释。从华严宗悲智圆融说看中国悲剧的特质,有望深...
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王国维、朱光潜、唐君毅等学者都对中国悲剧做过专门研究。他们在西方悲剧观念的背景下讨论中国有无悲剧,分析中国悲剧的特质,却对中国悲剧特质的成因缺乏合理的解释。从华严宗悲智圆融说看中国悲剧的特质,有望深化对中国传统悲观等问题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悲剧
华严宗
悲智圆融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孟子“四心”的双重内涵——基于孟子对“四心”的两种不同表述的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世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24-28,共5页
如果"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的"端"作"端源"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就表达了"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源。"恻隐之心,仁也"等所论证的性善之性是指为善的能力,其能够显现为...
如果"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的"端"作"端源"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就表达了"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源。"恻隐之心,仁也"等所论证的性善之性是指为善的能力,其能够显现为具体事相上的善,从这一点来看,"恻隐之心,仁也"等就表达了"四心"能够落实、显现为仁义礼智。"四心"能够落实、显现为仁义礼智也就体现了"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四心”
仁义礼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孙中山“至孔子而绝”的道德思想探析
3
作者
蔡志栋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3期89-93,共5页
孙中山认为现代自由人格的规划不可割断与传统的联系,主张继承并发扬"至孔子而绝"的道德思想。其内涵包含仁智勇三义。智不仅指的是和善良意志比较接近的"良心",而且也表现为对是非善恶的理性判断。仁指的是博爱,...
孙中山认为现代自由人格的规划不可割断与传统的联系,主张继承并发扬"至孔子而绝"的道德思想。其内涵包含仁智勇三义。智不仅指的是和善良意志比较接近的"良心",而且也表现为对是非善恶的理性判断。仁指的是博爱,这种解释既吸收了儒家,又借鉴了墨家,而且还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大勇"的实质是为了群体的利益而舍生取义。在具体道德条目上,孙中山主张确立志气、责任、信义、诚,以群体的长远利益为目标的功利。孙中山对志的自由选择、坚韧持一、后果责任等性质作出了肯定;主张废弃忠君意义上的忠,确立对国家、对民众、对事业之忠。尽管孙中山对信义的理解侧重于内在的道德品质,还没有进入现代的契约论的范畴。但是,孙中山注意到了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智)、自愿性(意志)等特征;同时,在对"良知"的认识中,孙中山也注意到了道德性的自然性,丰富了我们对道德行为的特性的理解。孙中山主张改变政治制度以塑造自由人格,也是触及了培养自由人格的一个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仁智勇
志气
道德条目
自由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的发展轨迹
被引量:
5
4
作者
戴木才
《云梦学刊》
2018年第3期1-7,共7页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伴随传统道德的产生、形成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作为我国传统价...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伴随传统道德的产生、形成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作为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总纲和根本,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我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推动着我国传统社会思想道德的教化与进步。"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核心价值理念与我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变相联系,也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演变过程,它对于确定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路向、锤炼民族性格、培育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历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传统
仁义礼智信
发展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司马迁论《孙子兵法》
被引量:
2
5
作者
吴名岗
《孙子研究》
2016年第5期44-51,共8页
司马迁不但写有《孙子吴起列传》,还在《律书》《留侯世家》《太史公自序》等篇章中论及《孙子兵法》。他认为《孙子兵法》等,"切近世,极人变",赞扬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以《孙子兵法》评价张良"无智名,...
司马迁不但写有《孙子吴起列传》,还在《律书》《留侯世家》《太史公自序》等篇章中论及《孙子兵法》。他认为《孙子兵法》等,"切近世,极人变",赞扬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以《孙子兵法》评价张良"无智名,无勇功";评价田单"奇正还相生",以战胜燕军,复齐国七十余城;以田单、韩信创造性地运用《孙子兵法》的事实告诉后人怎样运用《孙子兵法》;评价《孙子兵法》"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将其升华到了"道"的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近世
极人变
无智名
无勇功
与道同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转识为智”与“转智为仁”——孔子“仁学”再诠
6
作者
郭淑新
王长恒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57,共6页
"仁"字在《论语》中的含义宽泛且多变。孔子通过对"仁"以及与"仁"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仁学"思想。这一思想有其自身的结构与特质,它诉诸实践智慧,主张"人"因"仁&q...
"仁"字在《论语》中的含义宽泛且多变。孔子通过对"仁"以及与"仁"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仁学"思想。这一思想有其自身的结构与特质,它诉诸实践智慧,主张"人"因"仁"的烛引,方能使其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仁"也会因"人"对"仁"的持续践行,从而成为内在于"人"的"仁"。孔子的"仁学"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是凭借政治或军事力量煅铸的,而是通过对生活世界、对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深刻考量与透彻感悟,从而生发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而实现的。这种生活态度的要旨就在于:既要"转识为智",亦应"转智为仁",进而达至"知者不惑,仁者不忧"的理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学
实践智慧
转识为智
转智为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荀子的“勇”
7
作者
孙伟威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3-16,共4页
荀子根据"勇"与"义"、"利"的关系提出了"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只有"士君子之勇"是值得提倡的。荀子还将"勇"...
荀子根据"勇"与"义"、"利"的关系提出了"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只有"士君子之勇"是值得提倡的。荀子还将"勇"划分为上勇、中勇、下勇,认为只有上勇才是真正的大勇。真正的勇并不是先天具有的,是后天"人为"的结果,需要重视礼的作用,树立重义轻利的求荣避辱观念,通过师法不断培养才能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的勇
义
礼
荣辱观
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兵学的境界
8
作者
赵海军
《滨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8-23,共6页
中国传统兵学的理想境界至少需要具备五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仁慈。这是中国兵学区别于西方传统军事理论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离开了天下情怀,兵学或兵家便只能沦落为杀人的工具。二是担当。孙子“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担当精神,构成了中...
中国传统兵学的理想境界至少需要具备五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仁慈。这是中国兵学区别于西方传统军事理论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离开了天下情怀,兵学或兵家便只能沦落为杀人的工具。二是担当。孙子“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担当精神,构成了中国兵学发展的主干,也成了民族精神的脊梁。三是团队。团队意识是军队凝练的必然,也是战争的需要,而具备团队意识的个体,无论从事任何行业,都会发挥出巨大的效益。四是智慧。首先,智慧必须以实力为基础,真正的智慧是建设实力的智慧,是巩固实力的智慧,是运用实力的智慧;其次,智需要建立在知的基础之上,要在尽知、先知、确知、善知四个方面下功夫;最后,要有理论的高度、历史的厚度、领域的宽度。五是超越。超越战争乃至于超越竞争,乃是人类社会的终结目标,也是兵学境界的最高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兵学
仁慈
担当
团队
智慧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华严宗悲智圆融说看中国悲剧的特质
被引量:
2
1
作者
汤凌云
机构
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出处
《云梦学刊》
2016年第2期109-117,共9页
基金
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唐代华严宗与艺术之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3CZX084)的阶段性成果
2015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华严法界观的美学意蕴研究"(编号:15YBA189)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王国维、朱光潜、唐君毅等学者都对中国悲剧做过专门研究。他们在西方悲剧观念的背景下讨论中国有无悲剧,分析中国悲剧的特质,却对中国悲剧特质的成因缺乏合理的解释。从华严宗悲智圆融说看中国悲剧的特质,有望深化对中国传统悲观等问题的认知。
关键词
中国悲剧
华严宗
悲智圆融说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tragedies
Hua yanzong
theories about
benevolence
and
wisdom
分类号
B946.4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孟子“四心”的双重内涵——基于孟子对“四心”的两种不同表述的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世平
机构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
出处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24-28,共5页
基金
2012-2013年全国行政学院科研合作课题:以德治国实施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3HZKT448)
文摘
如果"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的"端"作"端源"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就表达了"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源。"恻隐之心,仁也"等所论证的性善之性是指为善的能力,其能够显现为具体事相上的善,从这一点来看,"恻隐之心,仁也"等就表达了"四心"能够落实、显现为仁义礼智。"四心"能够落实、显现为仁义礼智也就体现了"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源。
关键词
孟子
“四心”
仁义礼智
Keywords
Mencius; "Four Hearts" ;
benevolence
,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and
wisdom
分类号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孙中山“至孔子而绝”的道德思想探析
3
作者
蔡志栋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暨哲学系
出处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3期89-93,共5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先秦诸子与中国现代自由价值研究"(10CZX02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根基研究"(14AZ005)阶段性成果
文摘
孙中山认为现代自由人格的规划不可割断与传统的联系,主张继承并发扬"至孔子而绝"的道德思想。其内涵包含仁智勇三义。智不仅指的是和善良意志比较接近的"良心",而且也表现为对是非善恶的理性判断。仁指的是博爱,这种解释既吸收了儒家,又借鉴了墨家,而且还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大勇"的实质是为了群体的利益而舍生取义。在具体道德条目上,孙中山主张确立志气、责任、信义、诚,以群体的长远利益为目标的功利。孙中山对志的自由选择、坚韧持一、后果责任等性质作出了肯定;主张废弃忠君意义上的忠,确立对国家、对民众、对事业之忠。尽管孙中山对信义的理解侧重于内在的道德品质,还没有进入现代的契约论的范畴。但是,孙中山注意到了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智)、自愿性(意志)等特征;同时,在对"良知"的认识中,孙中山也注意到了道德性的自然性,丰富了我们对道德行为的特性的理解。孙中山主张改变政治制度以塑造自由人格,也是触及了培养自由人格的一个重要条件。
关键词
孙中山
仁智勇
志气
道德条目
自由人格
Keywords
Sun Yatsen
benevolence
,
wisdom and courage
ambition
morality items
free personality
分类号
B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的发展轨迹
被引量:
5
4
作者
戴木才
机构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出处
《云梦学刊》
2018年第3期1-7,共7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17JJD710001)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文科领军人才支持专项(W04)"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研究"(2017THZWLJ01)
文摘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伴随传统道德的产生、形成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作为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总纲和根本,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我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推动着我国传统社会思想道德的教化与进步。"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核心价值理念与我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变相联系,也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演变过程,它对于确定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路向、锤炼民族性格、培育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历史作用。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传统
仁义礼智信
发展轨迹
Keywords
core values
tradition
Ren(
benevolence
)
"Yi(Justice)
Li(Propriety)
Zhi(
wisdom
)
and
Xin(Credit)"
evolution
分类号
K20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司马迁论《孙子兵法》
被引量:
2
5
作者
吴名岗
机构
山东孙子研究会
出处
《孙子研究》
2016年第5期44-51,共8页
文摘
司马迁不但写有《孙子吴起列传》,还在《律书》《留侯世家》《太史公自序》等篇章中论及《孙子兵法》。他认为《孙子兵法》等,"切近世,极人变",赞扬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以《孙子兵法》评价张良"无智名,无勇功";评价田单"奇正还相生",以战胜燕军,复齐国七十余城;以田单、韩信创造性地运用《孙子兵法》的事实告诉后人怎样运用《孙子兵法》;评价《孙子兵法》"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将其升华到了"道"的层面。
关键词
切近世
极人变
无智名
无勇功
与道同符
Keywords
Close to the Social Practice
Best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Without
wisdom
Without
courage
and
Contributions
Keeping Abreast with Tao
分类号
E892 [军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转识为智”与“转智为仁”——孔子“仁学”再诠
6
作者
郭淑新
王长恒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57,共6页
基金
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AHSKZ2015D03)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CKSJ06)
文摘
"仁"字在《论语》中的含义宽泛且多变。孔子通过对"仁"以及与"仁"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仁学"思想。这一思想有其自身的结构与特质,它诉诸实践智慧,主张"人"因"仁"的烛引,方能使其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仁"也会因"人"对"仁"的持续践行,从而成为内在于"人"的"仁"。孔子的"仁学"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是凭借政治或军事力量煅铸的,而是通过对生活世界、对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深刻考量与透彻感悟,从而生发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而实现的。这种生活态度的要旨就在于:既要"转识为智",亦应"转智为仁",进而达至"知者不惑,仁者不忧"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
孔子
仁学
实践智慧
转识为智
转智为仁
Keywords
Confucius
thought of
benevolence
practical
wisdom
transform knowledge into
wisdom
transform
wisdom
into
benevolence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荀子的“勇”
7
作者
孙伟威
机构
大连大学人文学部
出处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3-16,共4页
文摘
荀子根据"勇"与"义"、"利"的关系提出了"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只有"士君子之勇"是值得提倡的。荀子还将"勇"划分为上勇、中勇、下勇,认为只有上勇才是真正的大勇。真正的勇并不是先天具有的,是后天"人为"的结果,需要重视礼的作用,树立重义轻利的求荣避辱观念,通过师法不断培养才能形成。
关键词
荀子的勇
义
礼
荣辱观
师法
Keywords
the
courage
of Xuncius
righteousness
benevolence
outlook for honor
and
dishonor
coaching&amp
mentoring
分类号
B22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兵学的境界
8
作者
赵海军
机构
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
出处
《滨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8-23,共6页
文摘
中国传统兵学的理想境界至少需要具备五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仁慈。这是中国兵学区别于西方传统军事理论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离开了天下情怀,兵学或兵家便只能沦落为杀人的工具。二是担当。孙子“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担当精神,构成了中国兵学发展的主干,也成了民族精神的脊梁。三是团队。团队意识是军队凝练的必然,也是战争的需要,而具备团队意识的个体,无论从事任何行业,都会发挥出巨大的效益。四是智慧。首先,智慧必须以实力为基础,真正的智慧是建设实力的智慧,是巩固实力的智慧,是运用实力的智慧;其次,智需要建立在知的基础之上,要在尽知、先知、确知、善知四个方面下功夫;最后,要有理论的高度、历史的厚度、领域的宽度。五是超越。超越战争乃至于超越竞争,乃是人类社会的终结目标,也是兵学境界的最高体现。
关键词
中国传统兵学
仁慈
担当
团队
智慧
超越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military science
benevolence
responsibility
team
wisdom
transcendence
分类号
E892 [军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华严宗悲智圆融说看中国悲剧的特质
汤凌云
《云梦学刊》
2016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孟子“四心”的双重内涵——基于孟子对“四心”的两种不同表述的分析
李世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孙中山“至孔子而绝”的道德思想探析
蔡志栋
《中原文化研究》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略论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的发展轨迹
戴木才
《云梦学刊》
2018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司马迁论《孙子兵法》
吴名岗
《孙子研究》
2016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转识为智”与“转智为仁”——孔子“仁学”再诠
郭淑新
王长恒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论荀子的“勇”
孙伟威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兵学的境界
赵海军
《滨州学院学报》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