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商周时期河南青铜文明的辉煌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作者 李金玉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5,共8页
青铜器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从青铜器的铸造质量、数量等方面来看,河南青铜文明在商周时期超越其他地区走向辉煌,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翘楚。商周时期河南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其青铜器的辉煌奠定坚实基础... 青铜器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从青铜器的铸造质量、数量等方面来看,河南青铜文明在商周时期超越其他地区走向辉煌,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翘楚。商周时期河南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其青铜器的辉煌奠定坚实基础,使得河南青铜文明在这一时期处于领先地位。而青铜文明的发展,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这是在探讨人类文明时更需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时期 河南 青铜文明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殷商至西周汉字偏旁划一性演变再研究
2
作者 刘志基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6-224,共19页
基于合理抽样前提下的穷尽量化调查,就汉字偏旁划一性演变趋向问题进行特定断代范围的再研究后,认为在殷商西周时段,偏旁演变的主要趋向是与“划一性”相反的“分化性”演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该时段“偏旁化”是文字构形演变... 基于合理抽样前提下的穷尽量化调查,就汉字偏旁划一性演变趋向问题进行特定断代范围的再研究后,认为在殷商西周时段,偏旁演变的主要趋向是与“划一性”相反的“分化性”演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该时段“偏旁化”是文字构形演变的主流;其次是西周文字相对殷商文字的地域分歧扩大;三是文字构形的成熟性演变缺乏自觉性的内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商至西周 文字 偏旁 划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站赤:从商周盛器到后世行政建制的演生——兼论“器以载道”对“站”词义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马玉红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1,共8页
“站赤”一词源于汉语和阿尔泰语的接触,在河州方言中具有“盛器”义,循其词义所自,发现“站”经历了从“盛器”到“行政建制”的三次词义演化,每一次演化都是紧紧围绕器物的功能推进的,其中元代的站赤制度构建了盛器功能与行政建制之... “站赤”一词源于汉语和阿尔泰语的接触,在河州方言中具有“盛器”义,循其词义所自,发现“站”经历了从“盛器”到“行政建制”的三次词义演化,每一次演化都是紧紧围绕器物的功能推进的,其中元代的站赤制度构建了盛器功能与行政建制之间的关联,构建原理概括为:(1)物品的空间性意味着其所在的空间可以物品化,甚至身处其间的人也可以物品化;(2)“前行政时代”,在成熟的行政建制发展出来之前,古人对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及身处其间的人的标识与区隔,更多地借助于“物品化”“空间化”等原生的可视性手段;(3)行政建制的成熟是后人对三种空间及身处其间的人进一步切分和精细化区隔的结果,“器”不仅是实用之器,更是观念之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赤 商周盛器 行政建制 河州方言 词义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末周初空心砖制坯工艺与使用功能研究
4
作者 杨文昊 张淙洲 宋江宁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4,共9页
商末周初时,空心砖的制坯工艺和使用功能一直都是学界尚未解决的难题。基于周原遗址凤雏六号至十号基址新出土的砖类建材,本文拟就该问题试做分析与探讨。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空心砖的制坯思路已基本与战国及两汉时期相类,但成型工艺仍不... 商末周初时,空心砖的制坯工艺和使用功能一直都是学界尚未解决的难题。基于周原遗址凤雏六号至十号基址新出土的砖类建材,本文拟就该问题试做分析与探讨。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空心砖的制坯思路已基本与战国及两汉时期相类,但成型工艺仍不成熟,或可称作“条片拼接制坯法”;此外,它很可能被用作建筑护墙砖或台基包边砖,目的是为了保护大型夯土建筑的墙基或台基外壁免受雨水的侵蚀;最后,本文认为西周时期屋瓦或土坯的使用导致了以空心砖为代表的砖类建材的消亡,而前者很可能是“砖瓦不共存”现象出现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末周初 空心砖 制坯工艺 使用功能 周原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商时期的龟类遗物与文化信仰
5
作者 周雪艳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7,共10页
考古发现显示,夏商时期一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龟类遗骸及仿龟类形态的遗物,这些遗物材质多样,包括龟甲、陶器、玉石器、青铜器等,并随时代发展而演变。龟类遗物最早可溯源至新石器时代,流行于史前各文化区域内,随后纳入夏商王朝的宗教信... 考古发现显示,夏商时期一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龟类遗骸及仿龟类形态的遗物,这些遗物材质多样,包括龟甲、陶器、玉石器、青铜器等,并随时代发展而演变。龟类遗物最早可溯源至新石器时代,流行于史前各文化区域内,随后纳入夏商王朝的宗教信仰建设中。夏商时期所见的龟类遗物本质上是对史前龟灵意识的传承,并在王朝宗教建设中实现了再发展,创造出诸多形式丰富的文化信仰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类遗物 文化信仰 夏商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周时期图腾崇拜文化变迁与鸟禽类意象群的演化
6
作者 邵炳军 谷文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4-151,共8页
商周时期的诗人们将远古时代神鸟图腾物中的祖先神之象、物候之象、司马之象、礼仪之象、凶猛之象、阳刚之象、慈祥之象、怪鸟之象、益鸟之象等意象原型,逐渐转换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婚恋之象、贤者之象、政治生态环境之象、社会生活... 商周时期的诗人们将远古时代神鸟图腾物中的祖先神之象、物候之象、司马之象、礼仪之象、凶猛之象、阳刚之象、慈祥之象、怪鸟之象、益鸟之象等意象原型,逐渐转换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婚恋之象、贤者之象、政治生态环境之象、社会生活现象之象;同时,他们以“鸒”自由求食之象来象征太子宜臼被废嫡而失位,以捕“雉”之象来象征小人得志而君子罹祸。这些鸟禽类意象以图腾崇拜为前提,原始象征意义变得隐蔽,习惯性联想形式成为显性因素,从而显示出由图腾对象到占卜形式,再到民俗物候乃至审美意义动态变化的发展链条。由于鸟禽意象中融入了作者对自然观察的感受,展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与政治生态环境,使原始兴象所体现的习惯性联想与象征之间具有更多的相似点。诗人们以此来建立意义与兴象之间的多种关联,自然表现出多种象征意蕴,让读者产生一种感官愉悦之美、心灵愉悦之美与时空意识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时期 图腾崇拜 文化变迁 鸟禽类 意象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东甘河遗址商代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3
7
作者 闫永强(绘图) 夏培朝 +2 位作者 陈钢 梁璟怡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43,共13页
东甘河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兴隆街道东甘河村。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为一处仰韶晚期及商代时期遗址。其中商代遗迹25处,以灰坑、水井、陶窑为主,出土遗物丰富。东甘河遗址商代遗存既具有明显的商... 东甘河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兴隆街道东甘河村。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为一处仰韶晚期及商代时期遗址。其中商代遗迹25处,以灰坑、水井、陶窑为主,出土遗物丰富。东甘河遗址商代遗存既具有明显的商文化特征,又带有较多先周及关中地方文化因素,总体上与关中西部商文化及老牛坡商文化联系紧密,是一处以商文化为主体的遗存。该遗址是西安南部秦岭北麓区域新发现的一处商代遗址,为了解和探讨该区域商代聚落分布、文化面貌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东甘河遗址 商代 先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新石器和夏商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与人地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8
8
作者 朱光耀 朱诚 +2 位作者 凌善金 王吉怀 杨晓轩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6-352,共7页
安徽省新石器早期遗址有淮北的小山口和江南的沟汀,该时期淮河流域的聚落多于长江流域。新石器中期,考古发掘的野生动物骨骼和孢粉分析表明聚落周围是一个河湖密布、森林草原并存的生态环境。新石器晚期,古人已能分辨土壤的优劣并很可... 安徽省新石器早期遗址有淮北的小山口和江南的沟汀,该时期淮河流域的聚落多于长江流域。新石器中期,考古发掘的野生动物骨骼和孢粉分析表明聚落周围是一个河湖密布、森林草原并存的生态环境。新石器晚期,古人已能分辨土壤的优劣并很可能会利用环境条件改善土壤的不良特性;蒙城尉迟寺遗址的剖面分析表明,环境只是古聚落分布和数量变化的基础因素,生产力的因素也在起作用,因为长时间的持续降温和夏初的大洪水侵袭。夏商周时期全省聚落总数增加,但淮北平原因为长时间的持续降温和夏初的大洪水侵袭,聚落大规模缩减。皖中和皖南的丘陵山地地貌使那里所受洪灾较轻,灾后这些地区因热量条件好使聚落迅速发展起来。新聚落大多建在利于农业生产、能躲避洪水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新石器和夏商周遗址 时空分布 人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北地区商周时期的海盐业 被引量:17
9
作者 朱继平 王青 +4 位作者 燕生东 秦颍 常叙政 佟佩华 王昌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9-142,共4页
采用 XRD和 XRF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山东省渤海湾地区滨州市阳信县李屋遗址和寿光市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陶器———盔形器及附着土壤.样品的Na元素和Cl元素XRF分析结果表明:李屋遗址和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的盔形器的含盐量明显高... 采用 XRD和 XRF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山东省渤海湾地区滨州市阳信县李屋遗址和寿光市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陶器———盔形器及附着土壤.样品的Na元素和Cl元素XRF分析结果表明:李屋遗址和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的盔形器的含盐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品,显示这二地的盔形器与早期海盐生产有关.李屋遗址出土的盔形器表面附着土样用去离子水过滤后,滤液结晶体的 XRD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该盔形器是商周时期渤海湾地区海盐生产的器物.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的盔形器的内壁沉淀物与长江三峡中坝遗址出土的花边陶釜的内壁沉淀物具有基本相同的物相,这进一步表明其与海盐生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盐生产 商周时期 盔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周原始瓷器科技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其江 张茂林 +1 位作者 吴军明 吴隽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7,共5页
回顾了原始瓷器科技研究近几十年来取得的成果,从原始瓷器的定名、原始瓷器的工艺特征研究、南北方原始瓷器烧制地区探讨、原始瓷器的器质判别等几个方面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原始瓷器产地研究存在不同结论的原因,及在现存... 回顾了原始瓷器科技研究近几十年来取得的成果,从原始瓷器的定名、原始瓷器的工艺特征研究、南北方原始瓷器烧制地区探讨、原始瓷器的器质判别等几个方面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原始瓷器产地研究存在不同结论的原因,及在现存条件下原始瓷器科技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 原始瓷器 科技研究 综述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夏商周王制时代的“中国”认同 被引量:6
11
作者 田广林 任妮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4,共10页
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均是在原有邦国基础上,获得天下诸邦政治与文化认同的产物。诸多同姓和异姓邦国对夏朝的政治、文化认同,是夏朝成为王朝大国的根本内在机制;有商一代的“中国”认同,始终与内外服制度的推行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均是在原有邦国基础上,获得天下诸邦政治与文化认同的产物。诸多同姓和异姓邦国对夏朝的政治、文化认同,是夏朝成为王朝大国的根本内在机制;有商一代的“中国”认同,始终与内外服制度的推行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的推行,从而使西周王朝超越夏商而达到王制国家的全盛,而此间的“中国”认同,也获得了同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 王制时代 “中国”认同 服制 宗法分封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楚国丝绸中的蟠龙飞凤纹与商周兽面纹的传承关系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庆 方敏 杨朝辉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5-61,共7页
蟠龙飞凤纹出自战国时期马山1号楚墓,构图精巧,装饰华丽,是先秦时期风格独特的纹样类型。通过分析图像中的各个构成元素,分别从题材、构图等角度比较蟠龙飞凤纹和商代、西周青铜器中流行的系列兽面纹,可知楚国丝绸中的蟠龙飞凤纹由兽面... 蟠龙飞凤纹出自战国时期马山1号楚墓,构图精巧,装饰华丽,是先秦时期风格独特的纹样类型。通过分析图像中的各个构成元素,分别从题材、构图等角度比较蟠龙飞凤纹和商代、西周青铜器中流行的系列兽面纹,可知楚国丝绸中的蟠龙飞凤纹由兽面纹演变而来,其中延续了商代、西周的文化基因,表现了以北极星为中心、龙凤为辅的星象系统,在题材种类、造型方式、色彩等方面融入了楚人的审美喜好,主要体现了楚人的天体崇拜理念,最终也证明商、西周、楚国的纹样之间存在清晰的传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国丝绸 蟠龙飞凤纹 商周兽面纹 天体崇拜 传承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商周时期的森林生态思想简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樊宝敏 李智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4-148,共5页
夏、商与西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历史时期。先民们为了发展农业而大面积毁林开荒,砍伐林木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致使破坏森林资源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并时常引发生态危害。为了节制森林利用和减缓生态破坏,更有效地保... 夏、商与西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历史时期。先民们为了发展农业而大面积毁林开荒,砍伐林木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致使破坏森林资源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并时常引发生态危害。为了节制森林利用和减缓生态破坏,更有效地保护利用森林资源,产生了某些较原始的关于森林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思想意识,包括对森林动植物的图腾崇拜,五行学说对“木”的认识,阴阳学说与生态安全,森林与生态资源持续利用等思想。在这些朴素的生态思想意识的支配和指导下,相对加强了对森林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生态思想 图腾崇拜 五行说 夏商周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夏商周“隐性”职业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路宝利 陈庆合 郭立昌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1期81-85,共5页
夏商周奴隶社会背景下,"百工"身份确立,手工业内部初步分工,"仆庸土田"与农业生产者进一步分化,"商人"称谓与"本农末商"风气形成。"隐性"职业教育促使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土木建... 夏商周奴隶社会背景下,"百工"身份确立,手工业内部初步分工,"仆庸土田"与农业生产者进一步分化,"商人"称谓与"本农末商"风气形成。"隐性"职业教育促使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土木建筑工程技术更进一步发展,受此影响与之相关的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 隐性 职业教育 技术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商、周之前还有个虞朝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树民 《河北学刊》 2002年第1期146-147,共2页
我国古代历史上统称是夏、商、周三代 ,有些古籍又称为虞、夏、商、周四代。作为虞氏的世系 ,现在可考的有幕等十五个名号 ,而不止是尧舜禅让中的舜一代五十年 ,是古代史上实际存在很长时期的一个朝代 ,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 上古史 夏代 商代 周代 有虞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商周时代盟誓习俗的发展与演变 被引量:5
16
作者 雒有仓 梁彦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46,共7页
商代至西周时期盟誓习俗的变化以成、康前后为界,分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其中成、康时期通过盟誓将异姓宗族纳入周人宗法统治秩序,是周人与殷商等部族能够相互融合的关键。分封、朝会、祭祀、行刑,使宗法观念与盟誓习俗相互影响。这种... 商代至西周时期盟誓习俗的变化以成、康前后为界,分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其中成、康时期通过盟誓将异姓宗族纳入周人宗法统治秩序,是周人与殷商等部族能够相互融合的关键。分封、朝会、祭祀、行刑,使宗法观念与盟誓习俗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结果,使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民族特性发生了较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时代 盟誓习俗 宗法 社会结构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年新证 被引量:3
17
作者 果美侠 李维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8,共8页
夏年的确定对于研究我国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和印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因而我国于 1 996年正式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 ,并提出建立夏年基本框架的构想。本文以此为出发点 ,借鉴以往研究成果 ,运用数学概率统计方法 ,对... 夏年的确定对于研究我国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和印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因而我国于 1 996年正式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 ,并提出建立夏年基本框架的构想。本文以此为出发点 ,借鉴以往研究成果 ,运用数学概率统计方法 ,对有关夏商周三代的文献记载及相关标本的碳十四年代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并将所得结果与夏文化分期相参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断代工程 概率统计 二里头文化分期 碳十四测年 夏年 夏讫年 夏起年 中国 历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疑古”的困惑——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误谈起 被引量:15
18
作者 张富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30,共12页
当下古史年代学研究可行的路径,仍应是在古文献“文本”的基础上多方联络和考证,力求将已有的年代系统调整到能够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水平上。夏商周断代工程不由此途,而将主要精力放到非文字史料的调查和取证上,所得结果大都不可据。... 当下古史年代学研究可行的路径,仍应是在古文献“文本”的基础上多方联络和考证,力求将已有的年代系统调整到能够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水平上。夏商周断代工程不由此途,而将主要精力放到非文字史料的调查和取证上,所得结果大都不可据。工程所提倡的多学科方法带有泛科学化的倾向,由此导致年代学论证上的一系列失误。这些失误表明,作为工程的指导理念,“走出疑古时代”的主张以及“超越疑古,走出迷茫”的提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妥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书纪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 泛科学化 年代学 下古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周时期的提花技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屠恒贤 张培高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3-45,共3页
商周时期是我国丝绸生产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丝织技术在这个时期逐渐成熟,织物组织也日趋复杂。一些新品种开始出现、成熟、完善,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更出现了工艺复杂的大提花丝织物,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高度的丝织技术。本文... 商周时期是我国丝绸生产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丝织技术在这个时期逐渐成熟,织物组织也日趋复杂。一些新品种开始出现、成熟、完善,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更出现了工艺复杂的大提花丝织物,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高度的丝织技术。本文着重对商周时期的提花技术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商周时期 提花技术 丝绸 丝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文献与《天问》所见商末周初史事 被引量:3
20
作者 代生 江林昌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5-129,共5页
《楚辞·天问》有关商末周初史事的记载,在楚辞学界仍存有歧义。通过对新出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天问》反映了商末周初的基本史实:文王被封西伯,"号衰"以行九邦;商纣俎醢梅伯以与文王等诸侯盟誓,巩固自身统治;周人迁岐... 《楚辞·天问》有关商末周初史事的记载,在楚辞学界仍存有歧义。通过对新出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天问》反映了商末周初的基本史实:文王被封西伯,"号衰"以行九邦;商纣俎醢梅伯以与文王等诸侯盟誓,巩固自身统治;周人迁岐社社主为军社,开始征商历程;周公"不嘉"武王对殷纣的猛力射杀,在他制礼作乐时取消了以人为牲的习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问》 商末周初 出土文献 史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