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babilistic model and analysis of coupled train-ballasted track-subgrade system with uncertain structural parameters 被引量:6
1
作者 MAO Jian-feng XIAO Yuan-jie +2 位作者 YU Zhi-wu Erol TUTUMLUER ZHU Zhi-h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7期2238-2256,共19页
Random dynamic responses caused by the uncertainty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the coupled train-ballasted track-subgrade system under train loading can pose safety concerns to the train operation.This paper introduce... Random dynamic responses caused by the uncertainty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the coupled train-ballasted track-subgrade system under train loading can pose safety concerns to the train operation.This paper introduced a computational model for analyzing probabilistic dynamic responses of three-dimensional(3D)coupled train-ballasted track-subgrade system(TBTSS),where the coupling effects of uncertain rail irregularities,stiffness and damping properties of ballast and subgrade layers were simultaneously considered.The number theoretical method(NTM)was employed to design discrete points for the multi-dimensional stochastic parameters.The time-histories of stochastic dynamic vibrations of the TBSS with systematically uncertain structural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accurately and efficiently by employing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evolution method(PDEM).The model-predicted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by the Monte Carlo simulation method.A sensitivity study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ose uncertain structural parameters,based on which a case study was presented to explore the stochastic probability evolution mechanism of such train-ballasted track-subgrad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ed train-ballast-subgrade system structural parameter uncertainty stochastic dynamic analysis probability density evolution method wheel-rail inte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测度、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孙斌 孙涛 薛建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通过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探究其动态演进规律和区域差异情况。[结果]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偏低,增长较为缓慢,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大致呈现出稳中有进、波动上升的动态演进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极化现象;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总体差异在2018年后有所缩小,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逐渐下降,区域内差异贡献率较为稳定,超变密度贡献率在2018年后有所上升。[结论]应通过乡村内部发展和城镇外部支持相结合,两极发力,削弱极化现象,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群 乡村振兴 动态演进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4
3
作者 杨美沂 刘漩 +1 位作者 张宗宾 樊庆曦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为了解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于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2—2022年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运用HP滤波分解、核密度估计及自然断点法探... 为了解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于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2—2022年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运用HP滤波分解、核密度估计及自然断点法探究时空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呈扩大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时序演变中周期波动较大,高质量维度时序演进与其他维度存在差异;空间分布呈现“一枝独秀”的断层式发展格局,两极分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动力灾害结构场孕育演化及调控技术
4
作者 张俊文 白旭阳 +3 位作者 董续凯 张杨 宋治祥 吴少康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5,共14页
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是煤矿深部开采中的主要灾害来源,其诱灾机理极为复杂,迄今为止,仍未形成煤矿动力灾害的一体化防控技术。鉴于此,阐述了现有应力场、渗流场及温度场调控动力灾害的机制及其利弊;从煤岩结构演化视角出发,定义了... 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是煤矿深部开采中的主要灾害来源,其诱灾机理极为复杂,迄今为止,仍未形成煤矿动力灾害的一体化防控技术。鉴于此,阐述了现有应力场、渗流场及温度场调控动力灾害的机制及其利弊;从煤岩结构演化视角出发,定义了结构场的概念,确定了煤矿动力灾害结构调控技术的内涵,揭示了煤矿动力灾害随结构场时空演化的孕育机制及作用机理,提出了煤矿动力灾害结构调控防治一体化技术,并详细分析了应力场、渗流场、裂隙场、温度场等与结构场之间的多场耦合关系,界定了结构场为一级主场,其余均为受结构场源头调控的二级分场;分析了结构调控技术具有主动性、定向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揭示了结构调控技术防治煤矿动力灾害的机理,提出了基于结构场演化规律和调控技术的动力灾害防治路径,此路径包括从采前结构设计、采中结构灾变防治到采后结构修复的全过程,实现动力灾害的高效防治。研究成果在内蒙古某典型冲击地压矿井进行工业性试验,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和煤岩结构反演结果,发现结构调控技术能够有效改变上覆岩层的高低位致灾岩层结构,降低顶板的冲击危险性,减小巷道顶板及围岩的变形,验证了结构调控技术在冲击地压防治领域的高效性。同时在甘肃某突出矿井进行试验,发现盲目采取的钻孔抽采方案无法满足工程实际的需求,而经过结构调控视角设计的水力割缝技术实施后,工作面煤层中裂隙发育完全,贯通了瓦斯运移的通道,最终测定的瓦斯含量验证了上述结论的准确性。2种案例分别从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的视角验证了结构调控技术在煤矿动力灾害防治领域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调控技术 结构场 结构演化视角 结构反演 煤矿动力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路径
5
作者 李春梅 沈文科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7-440,共14页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多时段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及其随时间演变而产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黄河...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多时段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及其随时间演变而产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发展效率在2011~2020年呈“M”型波动上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和污染排放严重致使效率仍未达到有效状态,成熟型城市和衰退型城市是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效率的损失主体;②“十二五”时期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两条路径分别为产业转型+经济发展双元驱动型和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多元驱动型,“十三五”时期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3条路径分别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双元驱动型、对外开放引领型和产业转型+城市化升级双元驱动型;③从“十二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发展路径呈现出从依赖少数路径向多条路径并行推进的变化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转型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始终都是构成绿色转型发展路径的核心条件,城市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仅在“十三五”时期开始成为新的核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绿色发展 动态演变 SBM模型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绿色财富测度、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许彩艳 何爱平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9-154,共6页
文章从生产性自然资本、绿色生产资本和人力资本三个维度构建绿色财富测度框架,运用预期收益折算法、永续盘存法、教育成本法估算黄河流域2000—2020年的绿色财富,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核密度估计、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其区... 文章从生产性自然资本、绿色生产资本和人力资本三个维度构建绿色财富测度框架,运用预期收益折算法、永续盘存法、教育成本法估算黄河流域2000—2020年的绿色财富,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核密度估计、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其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财富呈现稳步攀升态势,从2000年的3.849万亿元上升至2020年的37.061万亿元,其中,绿色生产资本和人力资本占比越来越大。(2)黄河流域绿色财富分布不均衡,流域总体存在差异但呈波动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中游地区内基尼系数呈波动上升趋势。(3)全流域及上、中、下游地区绿色财富均缺乏协调有序性,全流域核密度曲线呈现右移、主峰高度下降特征,上游地区呈现两极分化特征。(4)黄河流域部分区域存在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绿色财富 区域差异 动态演变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乍得Doseo盆地反转构造特征、成因机制与油气成藏
7
作者 宋一帆 窦立荣 +5 位作者 肖坤叶 程顶胜 杜业波 王利 袁圣强 张新顺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5-897,共13页
基于二维/三维地震、测井资料,结合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分析,系统解析中西非裂谷系Doseo盆地不整合面特征、反转构造样式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1)地震剖面揭示盆地发育两期关键反转不整合面:上白垩统内部T5界面与白垩系顶部T4界面,控... 基于二维/三维地震、测井资料,结合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分析,系统解析中西非裂谷系Doseo盆地不整合面特征、反转构造样式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1)地震剖面揭示盆地发育两期关键反转不整合面:上白垩统内部T5界面与白垩系顶部T4界面,控制盆地反转构造发育;(2)识别出断层伴生型、逆冲型、褶皱型及背形负花状4类反转构造,空间上构成6个北东—北东东向展布的反转构造带;(3)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揭示两幕快速冷却事件:晚白垩世晚期(距今80~85 Ma,冷却幅度15℃)与始新世—渐新世(距今30~40 Ma,冷却幅度35℃),分别对应T_(5)、T_(4)界面形成期;(4)构造反转动力学解析表明,晚白垩世构造反转受控于非洲板块以北特提斯洋内俯冲的远程挤压效应,始新世—渐新世反转动力源于非洲-欧亚大陆碰撞应力传递,两期事件均受控于特提斯构造域演化对克拉通内盆地的持续性构造调控。(5)两期构造反转通过控制圈闭类型(背斜、断层相关圈闭)、断层活化提升油气运移效率,并与下白垩统烃源岩的晚白垩世和始新世两期生烃高峰精准匹配,进而控制了Doseo盆地规模油气藏的形成。该地质认识为离散型走滑裂谷系反转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理论研究提供关键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非裂谷系 乍得 Doseo盆地 构造反转 圈闭 热史模拟 油气成藏 成盆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亚安达曼‒苏门答腊‒爪哇弧后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8
作者 殷征欣 蔡周荣 +5 位作者 姚永坚 吴东伟 隋新 陈亮 郑浩 董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6-256,共11页
安达曼‒苏门答腊‒爪哇岛弧带发育于东南亚复杂沟‒弧‒盆体系中,由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至亚洲大陆之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环型带状岛弧构成。沿此岛弧带分布着一系列弧后沉积盆地,其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战略合作关系的重... 安达曼‒苏门答腊‒爪哇岛弧带发育于东南亚复杂沟‒弧‒盆体系中,由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至亚洲大陆之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环型带状岛弧构成。沿此岛弧带分布着一系列弧后沉积盆地,其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战略合作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于该系列弧后盆地的结构构造以及动力学机制尚未进行系统研究,严重制约对其油气规律的认识。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弧后盆地及周边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系统分析,深入探究了该系列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构造演化规律以及动力学机制,认为这些盆地在同裂谷阶段早期受板块俯冲后撤的影响,同裂谷晚期则受板块俯冲引起的弧后扩张作用控制,后裂谷阶段早期盆地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坳陷沉积,晚期则发生构造反转作用。安达曼‒苏门答腊‒爪哇弧后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源自西南边印度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的俯冲作用,而两大板块在俯冲时间、俯冲角度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各盆地在沉积‒构造演化上独具特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岛弧带 弧后盆地 构造演化 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北山红石山地区扫子山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1
9
作者 董增产 奚仁刚 +3 位作者 王国强 卜涛 黄博涛 过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2-316,共15页
甘肃北山地区扫子山组形成于早石炭世,是红石山蛇绿构造混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并保存了红石山古洋盆形成及演化的地质信息,是讨论红石山地区晚古生代古地理环境及洋盆构造属性的重要窗口。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该套地层构造变形... 甘肃北山地区扫子山组形成于早石炭世,是红石山蛇绿构造混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并保存了红石山古洋盆形成及演化的地质信息,是讨论红石山地区晚古生代古地理环境及洋盆构造属性的重要窗口。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该套地层构造变形强烈,原始层理难以辨识,为研究该套地层的沉积环境增添了难度。基于此,在查明扫子山组物质组成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构造解析,厘定其构造序列,并通过剥离后期构造改造,恢复原始沉积层理。结果表明,扫子山组经历了3期构造变形,第1期为北北西—南南东向逆冲兼左行走滑,可能为洋壳向北俯冲的产物;第2期为北北东—南南西向挤压兼右行走滑脆-韧性变形,可能为碰撞阶段的产物;第3期构造变形以北东—南西向左行走滑为主,为次一级的晚期构造变形。变形样式及变质程度表明,扫子山组以中浅层次构造变形为主,地层未发生明显的倒转和缺失,该套地层物质成分及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显示裂谷型盆地向南趋于成熟的火山-沉积特征。结合红石山-蓬勃山断裂以北发育石炭纪—二叠纪弧岩浆岩,揭示了红石山古洋盆向北俯冲的动力学过程,为进一步研究中亚造山带南缘构造演化过程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北山 扫子山组 构造变形 红石山洋 动力学背景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城市-产业协同演进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宁朝山 李可馨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8,共8页
为考察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城市-产业协同的动态演进及其地区差异和来源,基于2016—2020年黄河流域76个主要地级市数据,采用协同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进行实证测度。结果表明:处于初级、中级和良好协同的城... 为考察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城市-产业协同的动态演进及其地区差异和来源,基于2016—2020年黄河流域76个主要地级市数据,采用协同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进行实证测度。结果表明:处于初级、中级和良好协同的城市数量分别为30个、33个和13个。各城市协同度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城市间绝对差异在扩大,相对差异在缩小;除呼包鄂榆城市群外,其他六大城市群协同度绝对差异均呈扩大趋势。黄河上游和下游内部差异呈下降趋势,中游内部差异呈上升趋势;上游和中游间差异最大,且呈现进一步扩大趋势,上游和下游间差异逐渐缩小。呼包鄂榆城市群群内差异最小,关中城市群群内差异最大;关中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群间差异最小,晋中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群间差异最大。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要素协同、区域协同,发挥各地区动态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发展 水资源 生态环境 地区差异 动态演进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陆缘“拆离核杂岩型”盆地发现与油气地质条件:以南海北部开平凹陷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5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陈兆明 李洪博 蔡俊杰 马庆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1-404,共24页
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减薄带,是全球范围内新发现的比较典型的“拆离核杂岩型”盆地(凹陷),具有独特的岩石圈伸展减薄破裂过程,研究其结构类型、成因机制和油气地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 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减薄带,是全球范围内新发现的比较典型的“拆离核杂岩型”盆地(凹陷),具有独特的岩石圈伸展减薄破裂过程,研究其结构类型、成因机制和油气地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地质综合研究,发现了南海陆缘“拆离核杂岩”的新类型盆地,揭示了其成盆成烃过程,推动了洼陷结构、烃源分布和成藏模式等方面的新认识,并首次在该类型凹陷中发现了大油田。研究结果表明:(1)开平凹陷是南海北部陆缘强伸展背景下发育的典型“拆离核杂岩型”凹陷,其形成过程受水平伸展作用叠加变质核杂岩垂向隆升作用的影响;文昌组沉积期经历了早期断陷和晚期拆离+核杂岩隆升改造两大成盆演化阶段,形成了“北断南超”的凹陷结构;(2)文昌组烃源岩具有“断拆控盆早洼晚坡高温增热”的耦合生烃机制,文四段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在拆离+核杂岩隆升联合作用下变形变位至南部斜坡带,同时受高地温场和岩浆增热影响,该烃源岩呈现高热快熟特征,排烃门限变浅,显著提升了开平凹陷的资源潜力;(3)开平凹陷南部斜坡带具有“断拆成盆控烃、断脊联合控运、多期幕式充注和鼻状构造控聚”的成藏模式。开平南古近系大油田的发现,开辟了珠江口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新区新领域,成为全球首个陆缘“拆离核杂岩型”凹陷取得商业发现的成功案例,有望为国内外相似凹陷结构的油气勘探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离核杂岩型”盆地(凹陷) 成盆动力学机制 烃源岩生烃机制 沉积演化 成藏模式 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密车削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去除机理仿真与实验
12
作者 周云光 王书海 +1 位作者 陈晗 李明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52-1458,共7页
为了探究精密车削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微观尺度去除机理,首先,基于大规模原子/分子并行模拟器的分子动力学仿真法对仿真体系物理特性进行分析后,建立了金刚石刀具车削镍基单晶的车削仿真模型,并利用开源可视化工具分析得到了镍基单晶仿真... 为了探究精密车削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微观尺度去除机理,首先,基于大规模原子/分子并行模拟器的分子动力学仿真法对仿真体系物理特性进行分析后,建立了金刚石刀具车削镍基单晶的车削仿真模型,并利用开源可视化工具分析得到了镍基单晶仿真车削过程中车屑的形成机制.然后,进行了镍基单晶高温合金车削去除机理实验研究,通过对车削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亚表面微观组织的透射形貌和衍射分析,证实了去除机理仿真分析所得结果的准确性.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镍基单晶高温合金车削塑性去除机理为非晶演变型结构损伤、位错趋稳层错结构损伤和多晶相变结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 精密车削 去除机理 分子动力学仿真 结构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地震作用下隧道动力响应的概率密度演化分析
13
作者 张冬梅 郭力 +1 位作者 申轶尧 黄忠凯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1-25,37,共6页
由于地震动的随机性特征,确定性方法难以完全考虑地震动复杂随机性特点,采用随机分析方法研究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对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软土场地中圆形隧道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典型工程场地下土体-隧道整体非线性动... 由于地震动的随机性特征,确定性方法难以完全考虑地震动复杂随机性特点,采用随机分析方法研究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对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软土场地中圆形隧道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典型工程场地下土体-隧道整体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利用随机地震动模型生成符合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的非平稳地震动,将概率密度演化分析方法引入到隧道结构抗震分析中,初步探讨了隧道结构抗震性能概率密度演化特征,并以隧道倾斜角为抗震性能指标,利用概率密度演化方法求解隧道结构响应的概率密度函数,得到隧道在无破坏、轻微破坏、中等破坏和严重破坏时隧道倾斜角的超越概率。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倾斜角在四种破坏状态下的超越概率分别为98.88%,86.10%,30.90%和3.70%;提出的概率密度演化方法可以准确获取隧道倾斜角瞬时概率信息,为研究隧道结构抗震性能的概率演化特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结构 概率密度演化方法 随机地震 动力响应 超越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动态演进及障碍因子诊断 被引量:67
14
作者 刘建华 闫静 +1 位作者 王慧扬 葛世帅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14,共8页
为发现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短板、给探究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提供实践依据,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3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2—2021年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探讨其动态演进特征,并利... 为发现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短板、给探究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提供实践依据,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3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2—2021年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探讨其动态演进特征,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了阻碍其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黄河下游>黄河中游>黄河上游”,总体区域差异扩大,极化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上游和下游区域差异扩大,中游区域差距缩小;2)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呈现“分散分布—抱团分布”的空间演进特征,主要以中低水平和中高水平集聚为主,“高-高”集聚区主要在下游,“低-低”集聚区沿着上游和中游分界线分布;3)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一级指标障碍度排序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级指标障碍度排名靠前的有单位GDP能耗、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等。鉴于此,提出黄河流域应强化科技创新主导作用、促进区域创新合作、加快现代化产业建设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动态演进 障碍因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的动态演进与收敛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何妮 姚聪莉 张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9-160,共12页
“双碳”目标下推进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提升,是推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农业减排固碳的发展要求下,以落实农业“双碳”目标为着力点,运用超效率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检验方法,测度2006-2021... “双碳”目标下推进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提升,是推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农业减排固碳的发展要求下,以落实农业“双碳”目标为着力点,运用超效率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检验方法,测度2006-2021年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序演进、空间差异和收敛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偏低,形成了“下游领跑、中游追赶、上游落后”的空间格局;黄河流域内农业生态效率差异逐渐扩大,差异主要源自超变密度,区域内差异由低到高依次为上游、下游和中游;黄河流域整体及上、中、下游的农业生态效率不存在σ收敛现象,但都存在显著的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种植业产值、机械化水平、农业产业集聚度、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等因素对β条件收敛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黄河流域 碳达峰 碳中和 动态演进 收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效率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萌 陈小龙 狄乾斌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63-1776,共14页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高环境治理效率,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算2005—2021年黄河流域省(区)域环境治理效率,利用Malmquist指数...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高环境治理效率,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算2005—2021年黄河流域省(区)域环境治理效率,利用Malmquist指数、Dagum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揭示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效率时空差异及动态演变特征,并利用Tobit模型探究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静态上,黄河流域环境治理综合效率均值为0.549,整体处于较低效率发展阶段;纯技术效率与综合效率协同变化,纯技术效率水平较低是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黄河流域各省(区)环境治理效率差异显著且主要以较低效率值为主。2)动态上,技术水平年均上升8.25%,是造成黄河流域环境治理全要素变化的主要原因,推动技术水平提高仍是促进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效率进步的主要途径。3)空间演变上,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效率全域基尼系数较高,均值为0.322,组间分异是全域差异悬殊的主要原因;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效率在“偏东北—偏西南”方向收缩,重心始终位于上游地区。4)环境规制强度及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在0.05和0.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环境治理效率产生正向影响,技术创新水平及产业结构对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效率起到抑制作用,城镇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未造成显著影响。未来有必要从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污染治理、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协调与合作等方面,深入研究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效率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治理效率 Dagum基尼系数 标准差椭圆 动态演变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时空动态识别与驱动因素探测 被引量:15
17
作者 穆学青 张超凡 +1 位作者 丁正山 郭向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9,共11页
旅游生态效率表征旅游业绿色集约发展水平,能直接反映旅游与生态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该文以黄河流域73个市域为研究单元,综合采用Super-SBM模型、线性趋势分析、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08—2017年黄... 旅游生态效率表征旅游业绿色集约发展水平,能直接反映旅游与生态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该文以黄河流域73个市域为研究单元,综合采用Super-SBM模型、线性趋势分析、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08—2017年黄河流域市域尺度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格局、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8—2017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均值呈现先降后升的“U”形态势,且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特征;核密度曲线趋向“双峰”形态发育,右尾延长度增加显著,效率提升效果明显。②旅游生态效率等级表现为低效率城市为主体,高效率城市不断扩充,且有向中下游集聚趋势;轻度下降、基本不变市域与轻度提升、显著提升市域数量相当;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局域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空间依赖性特征,区域间存在一定空间整合性,且协作强于竞争;局部空间转移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在短期内难以扭转旅游生态效率依附关系惯性。③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格局特征是诸多因素综合驱动的结果,城镇化水平是影响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长期主导因子,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综合交通通达性、环境规制、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的交互作用对旅游生态效率的正向边际效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效率 时空动态变化 ESTDA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智能化与产业升级:结构转型还是区位转移?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东升 郑丽琳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6,共12页
基于技术水平将各行业划分为五类产业,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工业智能化对不同产业发展的异质性影响及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就整体而言,工业智能化促进了中技术和高技术工业规模扩张,低技术工业收缩,工业部门结构优化升级;从区... 基于技术水平将各行业划分为五类产业,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工业智能化对不同产业发展的异质性影响及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就整体而言,工业智能化促进了中技术和高技术工业规模扩张,低技术工业收缩,工业部门结构优化升级;从区域来看,工业智能化对东部地区中技术工业回流和高技术工业崛起的作用明显,中部地区的产业承接作用减弱。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非线性且存在产业差异,工业比重均呈先升后降的倒U形趋势,服务业则截然相反,且各类产业具有明显的梯度调整特征。机制检验显示,工业智能化通过促进中低技术工业区位转移,并倒逼低技术工业向高技术工业及服务业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智能化 产业升级 结构转型 区位转移 动态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网基建功能化投资结构演化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瑞 娄奇鹤 +1 位作者 靳晓凌 刘畅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4-204,共11页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仅是物理形态的变革,更是生产组织关系的变革,伴随着大量的投资,如何保证投资效率将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问题之一。当前,电网侧、电源侧、负荷侧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功能化视角厘清投资结构变化是当前发现投...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仅是物理形态的变革,更是生产组织关系的变革,伴随着大量的投资,如何保证投资效率将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问题之一。当前,电网侧、电源侧、负荷侧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功能化视角厘清投资结构变化是当前发现投资变化规律、引导资金高效投资、发现和改善电网基础建设投资效率的关键,尤其要发现功能化投资结构演变的规律。首先,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识别影响电网基建投资的关键因素,进一步研究各因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动态变化关系;在此基础上,系统仿真在关键情景下电网基建投资结构中各投资功能的演化趋势,为企业中长期电网投资决策提供建议和数据支撑,并推动电网基础设施优化升级,高质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网基建投资 投资结构演变 新型电力系统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新生代隆升过程与油气成藏效应 被引量:2
20
作者 魏学斌 马新民 +4 位作者 杨梅 盛军 王铎 魏巍 施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7,共9页
英雄岭构造带是柴达木盆地内部最大的正向构造单元,构造带及周缘蕴育了丰富的油气资源。针对构造带地质结构认识不清、初始隆升时间认识不统一、形成过程和机制不明确等问题,通过构造解析、构造演化、构造模拟、埋藏史与生烃史恢复等手... 英雄岭构造带是柴达木盆地内部最大的正向构造单元,构造带及周缘蕴育了丰富的油气资源。针对构造带地质结构认识不清、初始隆升时间认识不统一、形成过程和机制不明确等问题,通过构造解析、构造演化、构造模拟、埋藏史与生烃史恢复等手段,以钻井和连片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以时间为主线,以构造活动期次为节点,以主干地震剖面为纲,以具体构造为目,从几何学和运动学方面揭示英雄岭构造带三维空间结构和形成过程。研究表明:英雄岭构造带空间上具有南北分带展布、东西分段相接、垂向上下分层叠置的特征;新生代以来构造带演化经历了古近纪断坳、新近纪早期初始隆升和新近纪晚期—第四纪调整定型3个阶段,演化过程具有自南向北、自西向东逐次扩展的特点,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紧密相关;青藏高原隆升背景下特殊的盆地边界条件、内部结构和应力场变换可为英雄岭构造带成藏模式建立和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成藏模式 成盆动力 英雄岭构造带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