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氮对土壤氨化细菌和氮矿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刘灵芝 郭冰清 +4 位作者 王丰 孟奥 梁敏杰 安婷婷 汪景宽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3-554,共12页
氨化作用是微生物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的过程,可提升土壤氮素供应状况,不同肥料长期施用情景下土壤有机氮发生显著变化,但其氨化过程尚不清楚。据此,依托沈阳农业大学29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针对4个不同的施肥处理,包括不施肥(CK)、施... 氨化作用是微生物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的过程,可提升土壤氮素供应状况,不同肥料长期施用情景下土壤有机氮发生显著变化,但其氨化过程尚不清楚。据此,依托沈阳农业大学29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针对4个不同的施肥处理,包括不施肥(CK)、施用化肥(HCF)、施用减量化肥(LCF)和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CMF),3个土壤深度(0~20 cm、20~40 cm和40~60 cm)和3个采样时期(播种前、玉米抽雄期和收获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后玉米生长期不同土层中土壤氨化基因gdh丰度、活性和氮矿化变化规律,揭示施肥、季节、土壤深度及其相互作用对氨化细菌和土壤净氮矿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比于土层和施肥处理,采样时期对gdh基因丰度和活性的影响最显著;三个采样时期中,玉米抽雄期土壤gdh基因活性和净氮矿化速率显著高于播种前和收获后(P<0.05);2)与不施肥(CK)相比,长期施加化肥(LCF和HCF)显著增加抽雄期土壤氮矿化速率(P<0.05),CMF则表现出稳定或增加收获后土壤氮矿化速率;3)氨化细菌丰度、活性与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铵硝比是影响氨化细菌的重要因子(P<0.01)。综上,施氮与作物吸收改变了土壤铵硝比,引起土壤氨化细菌丰度与活性差异,导致土壤氮矿化速率发生变化。LCF和HCF有利于增加播种前和抽雄期表层土壤氮矿化速率,CMF则有助于稳定收获后土壤氨化细菌活性,促进土壤有机氮的氨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氮施肥 氨化作用 净氮矿化速率 功能基因 铵硝比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番茄栽培中氨基酸肥替代氮肥效应评估与施用策略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国显 王子宁 +5 位作者 杨丽娟 富宏丹 刘义玲 李振涛 林国林 孙周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2,共11页
[目的]针对设施番茄氮肥过量施用引发土壤氮素积累及番茄产量与品质下降的问题,研究氨基酸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效果和施用策略优化。[方法]以设施番茄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不同比例的氨基酸肥替代化学氮肥处理,探究其对设施土壤氮... [目的]针对设施番茄氮肥过量施用引发土壤氮素积累及番茄产量与品质下降的问题,研究氨基酸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效果和施用策略优化。[方法]以设施番茄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不同比例的氨基酸肥替代化学氮肥处理,探究其对设施土壤氮含量、番茄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综合分析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确定氨基酸肥替代氮肥的最大潜力与最佳施用比例。[结果]在等氮量条件下,40%氨基酸肥替代氮肥(M4N6PK)处理的番茄盛果期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植株总吸氮量、氮素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分别较对照(NPK)提高39.18%、11.39%、68.37%、162.76%和89.27%;M4N6PK处理番茄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40.61%,同时显著降低果实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26.14%和49.76%),并提升可溶性糖、有机酸、可溶性蛋白及维生素C含量。与对照处理(NPK)相比,氨基酸肥替代氮肥比例为80%和100%(M8N2PK和M10N0PK)的处理显著降低土壤的硝态氮含量、番茄产量、果实硝酸盐含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增加果实的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通过模型优化,氨基酸肥替代氮肥的最大潜力为66.20%,最佳替代比例为35.25%,可实现番茄增产42.86%和氮肥利用率提高91.36%。[结论]设施番茄栽培中,氨基酸肥替代氮肥可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研究结果为寒区设施番茄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肥 氮素利用率 替代比例 化肥减施 设施番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对谷子氮素累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媛 许佳茵 +4 位作者 董二伟 王劲松 刘秋霞 黄晓磊 焦晓燕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60,共12页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是一种实现化肥减量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措施。本研究于2020和2021连续2年以“沁黄2号”为供试材料,设不施氮(CK)、常量化肥氮(NPK)、有机肥替代25%化肥氮(25%M)、有机肥替代50%化肥氮(50%M)、有机肥替代75%化肥氮(75%M...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是一种实现化肥减量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措施。本研究于2020和2021连续2年以“沁黄2号”为供试材料,设不施氮(CK)、常量化肥氮(NPK)、有机肥替代25%化肥氮(25%M)、有机肥替代50%化肥氮(50%M)、有机肥替代75%化肥氮(75%M)和有机肥替代100%化肥氮(100%M) 6个处理,研究不同替代率对谷子产量构成和氮素吸收的影响,并分析氮素吸收调控小米米色、糊化特性和类胡萝卜素组分的效应,明确谷子生产中有机肥最佳替代率。结果表明,2年中较低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率显著提高了谷子植株氮素累积,但随着替代率的持续增加,植株氮素累积量呈降低趋势,最终影响谷子产量和小米品质。2020年, 25%M处理显著提高了谷子地上部氮素累积量,较NPK处理提高9.6%;2021年,25%M处理谷子地上部氮素累积量、生物量、穗粒数和产量达到最高,较NPK处理分别提高6.1%、12.0%、15.4%和12.0%。50%M处理显著影响了小米的米色、糊化特征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NPK相比,小米籽粒红绿值、橘色值、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小米糊化最终黏度、叶黄素含量、玉米黄质含量和黄色素含量的增幅分别可达6.0%、6.0%、7.4%、4.3%、7.8%、20.7%、17.4%和2.8%。但有机肥完全替代化肥降低了谷子地上部氮素吸收、地上部生物量、穗粒数及谷子产量,也抑制了小米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含量的提升。2年均表现出谷子地上部氮吸收量与小米单粒重、直链淀粉含量和小米糊化回升值呈显著的负相关。且2021年谷子地上部氮吸收量还与小米总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小米粉糊化峰值黏度和小米黄色素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小米糊化峰谷黏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综上,施氮总量120 kg hm^(–2)下,有机肥替代25%~50%化肥氮能通过促进植株氮素的吸收,实现产量、米色、蒸煮特性及类胡萝卜素的协同提升,为谷子化肥减量和提质增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率 氮素累积 产量 米色 糊化特性 类胡萝卜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基追比和种植模式对棉花氮素代谢和叶片衰老以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新龙 张巨松 +5 位作者 代健敏 席亚雯 李雪瑞 王莲 李蔚和 孙华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9-722,共14页
为确定新疆棉区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的合理施肥策略,研究了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种植模式棉花氮素利用效率、叶片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新陆中84号’棉花品种为研究对象,于2022—2023年在新疆沙雅县海楼镇进行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 为确定新疆棉区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的合理施肥策略,研究了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种植模式棉花氮素利用效率、叶片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新陆中84号’棉花品种为研究对象,于2022—2023年在新疆沙雅县海楼镇进行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2种种植模式为主区:一膜六行(66 cm+10 cm宽窄行距、株距12 cm,M6)、一膜三行(76 cm等行距、株距6 cm,M3);以4种氮肥基追比例为副区:0:0(CK,不施氮)、0:10 (N0)、2:8(N2)、4:6(N4);共8个处理。施氮处理总施氮量均为320 kg·hm^(2)。本文测定了棉花不同生育期氮代谢酶及叶片衰老相关酶活性、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2022年和2023年M3N4处理的棉花可获得较高籽棉产量,分别为7342.59和8085.19 kg·hm^(-2),较M6N2处理(M6最优产处理)提高12.05%和6.18%;M3N4处理表现出更好的结铃性,单株铃数较M6N2处理增加10.17%,但单铃重平均减少1.48%。M3N4处理在盛花—盛铃期棉花功能叶可保持较高的酶活性,促进棉花氮代谢,延长叶片功能期;M3模式整体较M6模式的氮素最大积累速率(Vm)有所降低,氮素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T)略有推迟,快速累积持续持续天数(Δt)增加3.85~11.64 d,氮素快速增长期生长特征值(TG)提高4.23%~27.60%。M3模式下各氮肥处理棉株氮素总积累量均高于M6模式对应氮肥处理,M3N4处理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M3N4处理棉花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回收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于M6N2处理分别增加7.77%、10.56%和8.90%,但氮肥生理利用率降低3.03%。合理的氮肥基追比和种植模式可调控棉株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加快棉花氮代谢水平,增加棉株各器官氮素积累转运量,进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通过提高生理代谢酶活性延缓棉花叶片衰老,维持较高棉株单株铃数,从而充分发挥棉花生产潜力。在本试验条件下,选择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氮肥基追比控制在4:6为增产最优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植模式 氮肥基追比 氮素代谢 叶片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油轮作还田秸秆配施氮肥腐解及碳氮释放特征
5
作者 刘雅璐 舒俊华 +5 位作者 胡诚 刘东海 乔艳 肖卓熙 张智 伍玉鹏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5-203,共9页
南方稻油轮作区还田秸秆量大,在土壤中存在与作物争氮的问题,通过配施氮肥调节还田秸秆碳氮比,是优化秸秆还田条件下养分综合管理的重要支撑。采用田间尼龙网袋法,将秸秆与尿素混合调节目标碳氮比至35、25和15,研究配施氮肥对还田秸秆... 南方稻油轮作区还田秸秆量大,在土壤中存在与作物争氮的问题,通过配施氮肥调节还田秸秆碳氮比,是优化秸秆还田条件下养分综合管理的重要支撑。采用田间尼龙网袋法,将秸秆与尿素混合调节目标碳氮比至35、25和15,研究配施氮肥对还田秸秆腐解及碳、氮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近1年的腐解周期中,油菜和水稻秸秆均表现为先快速腐解,随后分别在第30 d和第45 d进入慢速腐解期,不同处理间秸秆腐解规律一致。油菜秸秆累积腐解率以3个配施氮肥处理(52.81%~56.13%)显著高于对照处理(47.84%),水稻秸秆则以配施氮肥25 kg/hm^(2)时累积腐解率(82.9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秸秆碳、氮释放结果显示,油菜和水稻秸秆碳以及水稻秸秆氮均表现为逐渐释放的特征,而油菜秸秆氮则整体表现为释放-吸附的动态特征;油菜秸秆碳和氮均是以配施氮肥40 kg/hm^(2)时累积释放率最高,分别为72.29%和18.26%,而水稻秸秆碳和氮则均是以配施氮肥25 kg/hm^(2)时累积释放率最高,分别为86.35%和71.05%。综上所述,油菜和水稻秸秆配施氮肥最佳用量分别为40和25 kg/hm^(2),即油菜和水稻还田秸秆目标碳氮比分别调至25和35时,有利于秸秆腐解和碳、氮释放,以避免与作物竞争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碳氮比 腐解速率 配施氮肥 养分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施用策略对南疆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6
作者 王莲 张巨松 +2 位作者 李蔚和 李雪瑞 徐新龙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29,共9页
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棉花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以及产量的影响,为新疆机采棉田高产施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棉花品种源棉8号,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两种基追比(基肥∶追肥=2∶8,A1;基肥∶追肥=0∶10,A2)下不... 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棉花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以及产量的影响,为新疆机采棉田高产施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棉花品种源棉8号,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两种基追比(基肥∶追肥=2∶8,A1;基肥∶追肥=0∶10,A2)下不同施氮量(207 kg/hm^(2),B1;276 kg/hm^(2),B2;345 kg/hm^(2),B3;414 kg/hm^(2),B4)对棉花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累积量、植株氮素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1处理通过提高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从而提高籽棉产量,A1处理的籽棉产量较A2处理平均增加9.53%。植株干物质总积累量、氮素总积累量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上升趋势,在吐絮期达最大值;棉花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大值分别为6.87、45.40μmol/(m^(2)·s)、8254.32 kg/hm^(2)(A1)和5.68、42.00μmol/(m^(2)·s)、8019.86 kg/hm^(2)(A2),其中B3处理籽棉产量较B1、B2、B4处理的增幅为4.94%~43.76%(A1)和13.90%~50.41%(A2)。综上所述,南疆地区种植棉花时,建议基追比为2∶8时,施氮量为345 kg/hm^(2),该氮肥施用策略在提高棉花产量的同时节约氮肥投入,且该措施对南疆地区的棉花栽培具有指导价值,能够为提升棉花产量与肥料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氮肥基追比 施氮量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菌肥处理对猕猴桃果园土壤和植株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7
作者 高永青 陈德志 +5 位作者 孙风霞 赵红珍 杨妮 王怡匀 毛一帆 王连春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86,共10页
【目的】不同生物菌肥处理条件下,猕猴桃果园土壤和植株各器官中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为猕猴桃果园科学施肥和土壤肥力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对7年生‘东红’猕猴桃进... 【目的】不同生物菌肥处理条件下,猕猴桃果园土壤和植株各器官中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为猕猴桃果园科学施肥和土壤肥力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对7年生‘东红’猕猴桃进行试验,以不施生物菌肥为对照(T16),将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BL)、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A)、胶冻样芽孢杆菌(bacillus jelliformis,BM)3种生物菌肥作为因子,设置了4种施肥水平(0、20、40、60 g/株),共16个处理组(T1~T16),在果实成熟期采集0~20 cm土壤样品及猕猴桃根、叶、茎、果实样品,采用重铬酸钾油浴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奈氏比色法测定土壤、植株的全氮含量,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植株的全磷含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猕猴桃果园土壤与植株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结果】生物菌肥显著改善了猕猴桃果园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T9(BL 40 g、BA 20 g、BM 60 g)在提升土壤养分方面效果最佳,使土壤C、N、P含量较CK分别提升了75.96%、16.18%、77.05%;猕猴桃各器官中叶片N含量最高、根部P含量最高,茎部氮含量均低于CK。生物菌肥显著改善了猕猴桃植株各器官的化学计量特征;果园中土壤N、P比低于中国土壤的平均水平(9.3),表明果园中的限制因子是磷;土壤C、N、P比值对猕猴桃植株各器官的比值具有一定影响,但对叶片影响相对较弱;T5(BL 20 g、BA 20 g)处理下,根、叶、果实N含量较CK分别提高18.98%、18.92%、61.28%;根、叶、茎、果实中磷含量提升最显著的处理组分别是T13(BL 60 g、BA 20 g、BM 40 g)、T8(BL 40 g、BM 40 g)、T9(BL 40 g、BA 20 g、BM 60 g)、T4(BL 20 g、BM 20 g);相关性分析显示,在0.05水平下,土壤N含量仅与茎部N∶P,土壤P含量仅与根部N含量,根部P含量与土壤C、C∶P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根部N含量与土壤P、C∶P,果实N∶P与土壤C、C∶N∶P,叶片N∶P比值与土壤C∶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0.01水平下,根部N∶P与土壤C、C∶N、C∶P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茎部N∶P和N含量与土壤C、C∶N∶P、C∶N、C∶P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不同生物菌肥处理对猕猴桃果园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植株各器官营养分配具有影响,能有效提升果园土壤肥力,增强果树对养分的吸收效率。生物菌肥处理下,T9处理组对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提升最有效。T5处理能显著提升猕猴桃各器官全氮含量,而各器官的全磷含量要依据其生长生理特性来选择生物菌肥处理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菌肥 猕猴桃 生态化学计量 碳氮磷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液替代氮肥对设施番茄根系特征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王金辉 郑健 +1 位作者 撒青林 宿智鹏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98,107,共7页
为探讨不同沼液替代氮肥配施比例对设施番茄根系特征、土壤pH值、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设施番茄为研究对象,基于氮施用总用量不变,按氮含量折算沼液替代氮肥用量,设置单施沼液(CF1)、单施氮肥(CF2)和不同沼液替代氮肥配施比... 为探讨不同沼液替代氮肥配施比例对设施番茄根系特征、土壤pH值、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设施番茄为研究对象,基于氮施用总用量不变,按氮含量折算沼液替代氮肥用量,设置单施沼液(CF1)、单施氮肥(CF2)和不同沼液替代氮肥配施比例处理(T1:75%、T2:50%、T3:35%、T4:25%、T5:15%),共7个处理。探求番茄根系特征、根系活力、土壤pH值、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沼液替代氮肥各处理更能平衡养分释放,T3和T4处理在番茄开花结果期和果实成熟期分别获得了最高的根系活力和番茄根系特征指标;沼液替代氮肥处理均降低土壤pH值;沼液替代氮肥处理对土壤全氮累积效应明显,CF1处理全氮含量在0~60 cm土层均高于其他处理,10~20 cm处出现最大值1.949 g/kg;沼液替代氮肥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集中在0~20 cm土层,各处理有机质含量呈T3>T4>T5>T2>T1;T3处理对0~3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提升效果最优;S-UE(脲酶)、S-NR(硝酸还原酶)和S-AG(α-葡萄糖苷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T3处理可以获得最高的S-UE活性,T4处理可以获得最好的S-NR和S-AG活性。25%~35%沼液替代氮肥比例可以更好地平衡土壤养分释放,稳定土壤pH值,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促进土壤酶活性,有助于设施番茄提质增效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替代比例 根系特征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氮肥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与速效氮肥侧深配施比例对稻田氨挥发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9
作者 郭松 汪源 +7 位作者 王子君 韩磊 蒋格 赵灿 王维领 张洪程 霍中洋 杨凤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6-1060,共15页
创新示范绿色控氨低碳减排的缓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侧深配施技术可为现代水稻安全高质生产提供新途径。本研究选用江苏省主推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和‘泰香粳1402’为材料,以树脂包膜尿素(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速效氮素)为氮肥,在水稻... 创新示范绿色控氨低碳减排的缓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侧深配施技术可为现代水稻安全高质生产提供新途径。本研究选用江苏省主推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和‘泰香粳1402’为材料,以树脂包膜尿素(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速效氮素)为氮肥,在水稻基蘖∶穗氮肥高产运筹比例(70%∶30%)条件下,分别设置侧深施基蘖氮肥的控释与速效氮肥配施比例(简称“控速比”)为10∶0 (D10∶0)、8∶2 (D8∶2)、6∶4 (D6∶4)、5∶5 (D5∶5)和4∶6 (D4∶6)5个处理,同时设置常规施氮处理(基蘖氮肥为速效氮肥撒施,FFT)与不施氮处理(0N),分析不同控速比处理的NH_(3)挥发、N_(2)O和CH_(4)排放规律和环境影响。结果表明:1)两水稻品种不同控速比处理的全生育期NH_(3)挥发累积损失量和排放强度随控释氮肥施用比例下降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并均以D5∶5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南粳9108’比FFT处理降低58.31%和61.59%,‘泰香粳1402’降低46.72%和49.24%;其次低的是D4∶6处理。2)两水稻品种不同控速比处理的全生育期N_(2)O累积排放量随控释氮肥施用比例下降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均以D5∶5处理最低,‘南粳9108’和‘泰香粳1402’分别比FFT处理降低40.03%和34.93%,且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而全生育期CH_(4)累积排放量、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均随控释氮肥施用比例下降呈上升趋势,两品种CH_(4)累积排放量均以D10∶0处理最低,‘南粳9108’的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也均以D10∶0处理最低,而‘泰香粳1402’的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均以D8∶2最低,但与D10∶0处理差异不显著,‘南粳9108’和‘泰香粳1402’的D10∶0处理比FFT处理分别降低38.93%、37.74%、39.53%和41.30%、40.04%、41.72%。综上控速比5∶5可适用于粳稻高产控氨生产,控速比10∶0则更有利于粳稻绿色低碳减排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基蘖肥 侧深施肥 控释氮肥 配施比例 氨挥发 温室气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用量和基追肥氮比例对稻茬烤烟氮、磷、钾积累和产量、产值的影响
10
作者 刘凌华 谭志鹏 +10 位作者 李思军 吴文信 陈夏晔 马胤华 刘怡璟 宗毅 李旭 于大鹏 谢小丽 成明珠 邓小华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02-1715,共14页
探究烟稻复种区烤烟氮、磷、钾养分积累,烟叶产量、产值对施氮量和基追肥氮比例的响应,为稻茬烤烟制定施肥策略。以云烟87为材料,设计氮用量水平150、165、180 kg/hm^(2)和基追肥氮比例为3∶7、5∶5,采用效应值(η_(p)^(2))分析氮用量... 探究烟稻复种区烤烟氮、磷、钾养分积累,烟叶产量、产值对施氮量和基追肥氮比例的响应,为稻茬烤烟制定施肥策略。以云烟87为材料,设计氮用量水平150、165、180 kg/hm^(2)和基追肥氮比例为3∶7、5∶5,采用效应值(η_(p)^(2))分析氮用量、基追肥氮比例及其互作对氮、磷、钾养分积累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烤烟积累的氮、磷、钾养分主要分配给烟叶,且随着烤烟生长,分配给烟叶的比例也减少。随着氮用量的增加,烤烟的氮积累量、烟叶产量、产值也增加;减少基肥氮比例,可显著提高烟株氮积累量和烟叶产量、产值,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偏生产效益。氮用量、基追肥氮比例及其互作对烤烟氮积累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42.89%、29.63%、27.47%,对磷积累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38.62%、24.12%、37.25%,对钾积累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41.22%、21.24%、37.54%,对产量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62.13%、6.34%、31.53%,产值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47.30%、14.74%、37.95%。整个生育期,施氮量180 kg/hm^(2)和基追肥氮比例3∶7处理的氮积累量相对较多;在团棵期和圆顶期,施氮量180 kg/hm^(2)和基追肥氮比例3∶7处理的磷、钾积累量相对较多;施氮量180 kg/hm^(2)和基追肥氮比例3∶7处理烤烟产量和产值最高。因此,在烟稻复种区,氮用量对烤烟氮、磷、钾养分积累的影响最大,烤烟生产中基肥氮比例由50%减少至30%,可提高烟叶氮积累量,有利于烟叶产量、产值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烤烟 施氮量 基追肥氮比例 养分积累与分配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青稞生长特性、叶片碳氮平衡和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11
作者 闫佳会 翁华 何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9,共9页
为探讨青藏高原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青稞生长及碳氮代谢的影响,在氮磷钾施用量相同条件下,通过盆栽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比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0%、40%和100%,分别记为ORF0、ORF40、ORF100)处理下青稞品种昆仑14号生长特性、叶片碳氮... 为探讨青藏高原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青稞生长及碳氮代谢的影响,在氮磷钾施用量相同条件下,通过盆栽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比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0%、40%和100%,分别记为ORF0、ORF40、ORF100)处理下青稞品种昆仑14号生长特性、叶片碳氮平衡和氮代谢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ORF0处理相比,ORF40处理下青稞的根系长度、老叶碳氮比均显著增加(P<0.05),株高及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变化不显著;ORF100处理下株高和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降低,根系长度和生物量均显著增加,新叶的碳氮比显著提高。与ORF0处理相比,ORF40处理的老叶中谷氨酸合成酶(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在苗期至扬花期分别增加1.18%~2.53%和17.39%~39.40%(P<0.05);ORF100处理的新叶和老叶GOGAT活性无明显变化规律,GDH活性显著降低。ORF40处理的新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在抽穗期和扬花期均高于ORF0处理,新叶中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在苗期至扬花期显著增加,增幅22.22%~35.29%;ORF100处理的新叶和老叶GS活性均显著下降。综合来看,与ORF0处理相比,ORF40处理下青稞根长和株高变化较小,叶片拥有更稳定的碳氮比,且老叶中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增加,新叶中GS活性和GOT增加,ORF40处理的新叶与老叶都保持了一定的氮代谢能力,其中老叶的氮代谢能力更为稳定,说明适宜比例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有助于青稞植株稳健生长和碳氮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有机肥替代 生长特性 碳氮比 氮代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掺混肥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曹兵 高玮 +8 位作者 李洪杰 杜梦扬 王学霞 陈延华 倪小会 赵萌 谷佳林 董淑祺 李子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3-885,共13页
【目的】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施用量大、氮肥利用率低、氮素损失严重等问题,探讨不同配比的控释掺混肥减氮和一次性施肥对周年作物产量、氨挥发损失和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确立麦玉轮作体系轻简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施肥... 【目的】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施用量大、氮肥利用率低、氮素损失严重等问题,探讨不同配比的控释掺混肥减氮和一次性施肥对周年作物产量、氨挥发损失和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确立麦玉轮作体系轻简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施肥技术。【方法】于2022—2023年,在山东省德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开展田间试验。冬小麦和夏玉米均设不施氮对照(CK)、农户习惯施氮(FFP)、优化施氮(OPT)、CRBF1(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的掺混比例分别为5∶5和3∶7)和CRBF2(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的掺混比例分别为7∶3和5∶5),共5个处理。基施和追施肥后,监测了氨挥发量、强度和损失率。分析了作物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并计算了施肥经济效益。【结果】与FFP处理相比,CRBF1和CRBF2处理的夏玉米、冬小麦和周年产量差异不显著;CRBF1和CRBF2处理夏玉米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8.87~9.86 kg/kg,CRBF2处理玉米氮肥回收率提高了48.4%(P<0.05);CRBF1和CRBF2处理冬小麦季氮肥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30.3%~37.2%、5.22~5.77 kg/kg和6.52~7.06 kg/kg(P<0.05)。与FFP和OPT处理相比,CRBF1和CRBF2处理的肥料+施肥人工投入减少381~960元/hm^(2),周年净收入增加1208~2654元/hm^(2)。CRBF1和CRBF2处理的周年氨挥发损失量、损失强度和损失率较FFP处理分别降低了69.7%~71.9%、72.0%~74.5%和90.0%~94.1%(P<0.05)。【结论】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夏玉米季按照5∶5、3∶7,或者按照7∶3、5∶5的比例掺混一次性基施,均可在减少氮肥用量和施肥劳力投入的条件下,确保周年作物产量稳定,提高生产效益,并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是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高产高效、轻简施肥的有效氮肥施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控释掺混肥 一次性基施 氨挥发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辅配硫酸铵对土壤氮素淋溶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闫双堆 郭探文 +4 位作者 韩莹 刘宇 江慧姝 张延慧 闫秋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94-102,共9页
为探究添加生物炭对硫酸铵肥料中氮素释放性能的影响。通过土柱淋溶模拟试验研究不同炭肥比(1∶3、1∶4、1∶5)下制备的生物炭-硫酸铵肥料(BC-AS_(1/3)、BC-AS_(1/4)、BC-AS_(1/5))的氮素淋失特征。结果表明:1)添加生物炭能够有效吸附... 为探究添加生物炭对硫酸铵肥料中氮素释放性能的影响。通过土柱淋溶模拟试验研究不同炭肥比(1∶3、1∶4、1∶5)下制备的生物炭-硫酸铵肥料(BC-AS_(1/3)、BC-AS_(1/4)、BC-AS_(1/5))的氮素淋失特征。结果表明:1)添加生物炭能够有效吸附硫酸铵肥料,减缓硫酸铵的氮素释放速率。3种不同炭肥比下,BC-AS1/4处理的生物炭-硫酸铵颗粒表面最为光滑紧密,成型性最好;2)与常规硫酸铵处理AS相比,不同炭肥处理均显著改善了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减少了土壤无机氮淋失。其中BC-AS(1/4)处理的铵、硝态氮累积淋出量相较于AS处理分别降低80.83%、11.56%,表现出最小的淋出速率和累积淋失量,缓释效果最好;3)相较于常规硫酸铵处理AS,不同炭肥处理均提高了土柱土壤氮素累积。其中BC-AS1/4处理表现出最好的养分固持效果;4)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呈正相关关系,生物炭-硫酸铵肥料中碳的投入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养分的持有能力。综上,生物炭-硫酸铵肥料能够有效减缓氮素释放速率,减少氮素养分淋失,提高土壤养分持有能力,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其中炭肥比为1∶4时生物炭与硫酸铵结合效果最好,表现出最佳的缓释效果及培肥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氮素 淋溶 硫酸铵 炭肥比 缓释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有效改善吉林省中部地区黑土团聚体性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周 李强 +6 位作者 彭畅 姚颜莹 朱天润 焦云飞 张秀芝 高纪超 高洪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47-2257,共11页
【目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改善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结构。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等氮量下不同比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效果,为吉林省黑土区土壤高效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8年田间定位试验包括不施肥(CK... 【目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改善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结构。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等氮量下不同比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效果,为吉林省黑土区土壤高效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8年田间定位试验包括不施肥(CK)、单施化肥(M0)、25%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M25)、5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M50)和10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M100)5个处理。在每个处理分别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原状土样,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等氮量下有机肥替代化肥不同比例下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特征、稳定性及碳氮含量、碳氮比。【结果】干筛条件下,相比CK处理,M0处理降低了0—20 cm土层大团聚体比例(R_(>0.25))和团聚体稳定性。相比M0处理,M25、M50和M100处理增加了2~10 mm粒级比例及R_(>0.25),降低了0.25~2和<0.25 mm粒级比例;增加了团聚体稳定性。在20—40 cm土层,各处理7~10 mm团聚体比例较0—20 cm土层降低了3.56%~9.92%,5~0.5 mm各粒级比例有所增加,而5~7和<0.5 mm团聚体的比例基本持平。与M0处理相比,M25和M50处理降低了R_(>0.25),M100处理有所提高。湿筛条件下,相比CK处理,M0处理0—20 cm土层R_(>0.25)增加了0.13%,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分形维数(D)均有所降低,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下降了3.4%,水稳性团聚体碳氮比(C/N)下降了21.29%。相比M0处理,M25、M50和M100处理R_(>0.25)没有显著差异,但C/N分别增加了6.85%、33.02%和34.97%;M25处理MWD和GMD有所降低,而M50和M100处理MWD和GMD有所提高;M25和M50处理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9.18%和16.08%,M100却降低了5.36%。所有施肥处理0—20 cm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明显高于20—40 cm土层,>2、1~2和0.5~1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高,0.053~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低。20—40 cm土层,相比CK处理,M0处理R_(>0.25)下降约10个百分点,而0.053~0.25和<0.053 mm团聚体均增加约2个百分点。相比M0处理,3个有机替代处理R_(>0.25)增加8.29~13.25个百分点,而0.053~0.25和<0.053 mm团聚体分别降低1.26%~2.31和1.65%~2.34个百分点,3个有机替代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相比M0处理,有机替代各处理团聚体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0.25~0.5和0.053~0.25 mm两个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随有机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结论】长期以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可最有效改善0—40 cm土层土壤>0.25 mm团聚体的占比,提升大团聚体中有机碳与全氮的累积量,进而加速大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提升土壤固碳能力与肥力,是吉林黑土可持续利用及绿色农业发展的适宜有机肥施用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 黑土 团聚体分布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全氮 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对棉花养分吸收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伟 王西和 +4 位作者 贾宏涛 杨金钰 屈小慧 刘盈锐 刘晓菊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3,共11页
为探究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对棉花养分吸收、磷肥利用效率及棉花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5年田间微区棉花连作定位试验,以7种施肥措施为样本,于2022年棉花成熟期开展棉田土壤田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磷... 为探究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对棉花养分吸收、磷肥利用效率及棉花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5年田间微区棉花连作定位试验,以7种施肥措施为样本,于2022年棉花成熟期开展棉田土壤田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磷肥有机替代和秸秆还田均能提升棉株氮磷钾养分吸收,各器官氮素平均含量在1.75~40.90 g·kg^(-1)之间,磷素平均含量在1.46~11.28 g·kg^(-1)之间,钾素平均含量在3.11~25.03 g·kg^(-1)之间。综合肥料投入和养分吸收,50%的磷肥有机替代和秸秆还田最能增强棉株吸氮能力和促进干物质积累,50%的磷肥有机替代对棉株吸磷能力最强且最有利于实现棉花节肥增钾的效果。棉株各器官N:P变化范围为1.20~12.01,磷肥有机替代和秸秆还田使茎、叶、蕾/铃/壳的N∶P明显降低,棉株生物量、籽棉产量随茎、叶、蕾/铃/壳N∶P的降低而增加,本试验棉花生长更倾向于受N、P共同限制。磷肥利用率随有机替代量的增加从12.54%提升到33.04%,土壤磷素盈余量随有机替代量的增加从28.20 kg·hm^(-2)降低到19.66 kg·hm^(-2)。研究表明,在北疆灰漠土棉区采用50%磷肥有机替代,即施磷(P2O5)60.0 kg·hm^(-2)和配施羊粪9 784.8 kg·hm^(-2),对棉花产量、生物量、养分吸收的综合效应最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磷素 有机替代 养分吸收 磷肥利用率 氮磷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可利用氮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翟思龙 张云虹 +4 位作者 张永吉 辛海滨 马长青 张瑛 张永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5-60,共6页
研究油菜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土壤可利用氮含量和产量的影响,为油菜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水稻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以缘两优968为试验材料,于2022年在江苏省扬州市开展试验,试验设置油菜秸秆全量还田不施肥(SN0),油菜... 研究油菜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土壤可利用氮含量和产量的影响,为油菜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水稻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以缘两优968为试验材料,于2022年在江苏省扬州市开展试验,试验设置油菜秸秆全量还田不施肥(SN0),油菜秸秆全量还田配施氮肥(SN1,基肥∶分蘖肥∶穗肥=2.2∶2.2∶5.6),油菜秸秆全量还田配施氮肥(SN2,基肥∶分蘖肥∶穗肥=2.5∶2.5∶5),油菜秸秆全量还田配施氮肥(SN3,基肥∶分蘖肥∶穗肥=3∶3∶4),油菜秸秆全量还田配施氮肥(SN4,基肥∶分蘖肥∶穗肥=3.5∶3.5∶3)。于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测定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总氮、脲酶、植株氮素含量和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与SN0相比,SN1、SN2、SN3、SN4处理水稻产量分别增加15.73%、43.78%、68.05%、43.78%。在苗期油菜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基肥比例的增加显著提高土壤铵态氮含量,但是显著降低脲酶活性。在抽穗期,SN3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和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与SN0相比,SN1、SN2、SN3、SN4处理显著提高水稻整株氮吸收量,增幅分别为37.34%、62.37%、57.65%、19.47%。油菜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适当提高基肥比例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有积极效应,当基肥∶分蘖肥∶穗肥=3∶3∶4时,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处于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秸秆还田 氮肥比例 土壤氮素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用量和混播比例对麦豆混播草地饲草产量及种间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泽宇 刘罡 +5 位作者 张玉霞 王显国 王振国 崔凤娟 张庆昕 刘庭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17,共9页
为研究适宜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的麦豆混播草地氮肥用量和混播比例,设置0(N0)、70(N70)、140(N140)、210(N210)kg·hm^(-2)共4个氮肥施用水平,100∶0(W0)、80∶20(W20)、70∶30(W30)、60∶40(W40)、50∶50(W50)、0∶100(W100)共6个燕... 为研究适宜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的麦豆混播草地氮肥用量和混播比例,设置0(N0)、70(N70)、140(N140)、210(N210)kg·hm^(-2)共4个氮肥施用水平,100∶0(W0)、80∶20(W20)、70∶30(W30)、60∶40(W40)、50∶50(W50)、0∶100(W100)共6个燕麦与饲用豌豆混播比例处理,进行田间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分析氮肥用量和混播比例及其交互作用对麦豆混播草地产量和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肥用量的增加,燕麦、饲用豌豆和麦豆总产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N210处理较其他施氮处理麦豆鲜草总产量提高24.33%~48.24%,干草总产量提高56.91%~111.16%;随饲用豌豆混播比例的增加,燕麦鲜草产量呈降低趋势,饲用豌豆的鲜草和干草产量呈增加趋势,麦豆总产量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W40处理麦豆饲草产量最高,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为29.79 t·hm^(-2)和9.06 t·hm^(-2);N210W40处理下,麦豆混播草地产量最高,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为34.4 t·hm^(-2)和10.53 t·hm^(-2),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1.42%~89.32%和0.38%~255.74%。不同混播比例下土地当量比>1,其中W40处理土地当量比最高(1.19);麦豆混播草地中燕麦的相对产量高于饲用豌豆,燕麦的侵略强度高于0。综上,建议在科尔沁沙地采用60∶40麦豆混播比例配合210 kg·hm^(-2)氮肥用量进行麦豆混播草地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豆混播草地 氮肥 混播比例 产量 种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态氮肥配比对西瓜生长发育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唐超男 杜少平 +4 位作者 马红艳 邓云霄 张俊峰 马彦霞 蒯佳琳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864-870,共7页
为明确不同形态氮肥及配比对西瓜生产性能的影响,为西瓜栽培中氮肥选择提供依据。以陇抗9号为供材,在等氮水平(N200kg/hm^(2))下,设3种形态氮肥(酰胺态氮、硝态氮、铵态氮)和3种硝铵配比(70%硝态氮+30%铵态氮、50%硝态氮+50%铵态氮、30... 为明确不同形态氮肥及配比对西瓜生产性能的影响,为西瓜栽培中氮肥选择提供依据。以陇抗9号为供材,在等氮水平(N200kg/hm^(2))下,设3种形态氮肥(酰胺态氮、硝态氮、铵态氮)和3种硝铵配比(70%硝态氮+30%铵态氮、50%硝态氮+50%铵态氮、30%硝态氮+70%铵态氮)处理,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西瓜干物质积累、产量、品质及氮素养分积累利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氮肥种类对西瓜植株干物质积累、产量、氮素养分积累及利用的影响为硝态氮>酰胺态氮>铵态氮;70%硝态氮+30%铵态氮能够维持较好的果实品质,其西瓜产量、经济收益、氮肥利用率和偏生产力最高,与酰胺态氮相比,西瓜产量提高了15.24%、经济收入增加了6056元/hm^(2)、氮肥利用率提高了7.95个百分点、氮肥偏生产力增加了15.24%。综上所述,西瓜生产在施氮200 kg/hm^(2)水平下以70%硝态氮+30%铵态氮的比例投入为佳,适宜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形态配比 西瓜 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普通大蓟马繁殖及子代性比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仲 邹游兴 但建国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1期79-84,共6页
为了评价施氮(N)水平对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繁殖及其性比的影响,采用盆栽法种植豇豆(Vigna unguiculata),分别按低N(0 kg·hm^(-2))、中N(160 kg·hm^(-2))和高N(320 kg·hm^(-2))水平于苗前土施尿素,用叶... 为了评价施氮(N)水平对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繁殖及其性比的影响,采用盆栽法种植豇豆(Vigna unguiculata),分别按低N(0 kg·hm^(-2))、中N(160 kg·hm^(-2))和高N(320 kg·hm^(-2))水平于苗前土施尿素,用叶盘法在室内单头饲喂已交配的1日龄雌虫,以嫩豇豆荚饲养其子代,观察亲代雌虫的繁殖与存活状况、子代的数量与性别。结果显示:与低N和中N处理相比,高N显著延长亲代雌虫的存活天数和产卵期,缩短产卵前期,提高产卵量和日产卵量。低N、中N和高N处理的子代雄性比分别为0.70、0.59和0.45,彼此之间差异显著。子代雌虫数量随施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高N处理的子代成虫数显著大于低N和中N。施N对子代存活率没有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施N水平能影响普通大蓟马的生长繁殖和性比,偏施N肥有利于普通大蓟马的繁殖,促使子代性比偏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大蓟马 性比 产卵 豇豆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碳基肥减氮施用对植烟土壤总碳、总氮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0
作者 赵纪 李航 +8 位作者 苏梦迪 胡丽涛 敖飞 黄浪平 傅春梅 罗钧钊 陈军华 马啸 张松涛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3-101,共9页
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法,以常规施肥(纯氮111 kg·hm^(-2))为对照(GCK),设置高碳基肥450 kg·hm^(-2)+减氮10%(G3)、高碳基肥750 kg·hm^(-2)+减氮20%(G5)和高碳基肥1050 kg·hm^(-2)+减氮30%(G7)共4个处理,研究其对植烟... 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法,以常规施肥(纯氮111 kg·hm^(-2))为对照(GCK),设置高碳基肥450 kg·hm^(-2)+减氮10%(G3)、高碳基肥750 kg·hm^(-2)+减氮20%(G5)和高碳基肥1050 kg·hm^(-2)+减氮30%(G7)共4个处理,研究其对植烟土壤总碳、总氮含量的影响,并采用ITS测序技术分析烟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总碳和总氮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碳基肥减氮施用处理G7提高植烟土壤总碳含量和碳氮比(移栽后60、90 d),降低土壤总氮含量(移栽后60、90 d)。(2)高碳基肥减氮施用处理G3显著提高土壤真菌丰富度(移栽后30、90 d)。(3)高碳基肥减氮施用改变了真菌的群落结构,在门水平上提高了接合菌门(Zygomycota)相对丰度(移栽后60 d),降低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提高了木霉属(Trichoderma)相对丰度,降低了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移栽后60 d)。(4)高碳基肥减氮施用通过影响土壤总碳、总氮含量和碳氮比改变其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本试验条件下,每公顷施用高碳基肥1050 kg+纯氮77.7 kg(G7)对植烟土壤总碳、总氮、碳氮比以及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碳基肥 减氮施用 总碳 总氮 碳氮比 真菌群落结构 植烟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