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sand and mud in the lacustrine nearshore sand bar deposits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1
作者 SHANG Xiaofei DUAN Taizhong +1 位作者 HOU Jiagen LI Y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5期954-968,共15页
Different configurational orders of sand bodies and interlayers in lacustrine nearshore sand bar reservoirs frequently interact,causing complicated genesis and distribution of argillaceous sediments,as well as other i... Different configurational orders of sand bodies and interlayers in lacustrine nearshore sand bar reservoirs frequently interact,causing complicated genesis and distribution of argillaceous sediments,as well as other issue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sand and mud in the sand bar reservoir,and analyzes its internal structure.Modern sand bar deposits in the Xiashan Lake,Shandong Province,China,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sand bar reservoirs of the Member 2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Banqiao Sag,China.The configurational mode of sand bar deposits was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sand and mud.Based on the alternate de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and and mud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lacustrine nearshore sand ba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dimentary combination patterns:thin-sand and thin-mud interbed pattern,thick-mud thick-sand pattern,and thin-mud thick-sand pattern.Their mud components manifest as the deposition of fine-grained lithofacies of multiple genetic types.These include(semi-)deep lacustrine mud,sand and mud interbedded beach,argillaceous sediments in the water retention area behind the bar,and fall-silt seams that resulted from flood discharge.By summarizing the specific developmental locations and sequential relationships of each fine-grained argillaceous facies in modern sand bar deposits,a depositional process-based argillaceous sediment composition model is proposed.Based on thi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sand bodies and argillaceous sediments in sand bar reservoirs,and introduces the typical stratigraphic structures of sand bars in two environments,i.e.,vertical superposition and lateral migration.In lacustrine nearshore sand bar reservoirs,the deposition and preservation degrees of mud mainly depend on three factors:accommodation space change,frequency of base-level cycles,and exposure-erosion time.These in turn influence the continuity and relative contents of sand and mud in reservoirs.The distribution of argillaceous sediments forms different orders of interlayers,which affects the heterogeneity and fluid percolation of sand bar reservoirs.Clarifying the space-matching relationship of sand and mud in sand bar deposits provides geological models an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for the refined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of the internal configuration of sand bar reservoirs.Furthermore,this work offers guidance for the optimal adjustment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r the optimization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pl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USTRINE NEARSHORE sand bar internal structure modern deposit space configuration Xiashan Lake Banqiao S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Termit盆地Koulele油田始新统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成因模式
2
作者 尹艳树 黄圣斌 +3 位作者 黄奇志 谢鹏飞 王立鑫 吴伟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5,共14页
尼日尔Termit盆地Koulele油田油气资源丰富,准确预测砂体空间分布可为后续油藏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在古地貌和物源供给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沉积对比,总结了研究区始新统晚期浅水三角洲前缘... 尼日尔Termit盆地Koulele油田油气资源丰富,准确预测砂体空间分布可为后续油藏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在古地貌和物源供给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沉积对比,总结了研究区始新统晚期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并建立了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尼日尔Termit盆地Koulele油田始新统晚期E1油组沉积期地形平缓、坡度较小、物源供给充足,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典型牵引流沉积构造,岩性以粉—细砂岩、泥岩为主。测井曲线形态以箱形、钟形、指形、漏斗形及平直形5种类型为主,其中箱形和钟形占比大于70%。地震切片上呈分支条带状砂体和连片朵状砂体响应特征,剖面上可观察到河道充填的透镜状反射特征,未见明显的前积特征。地震智能融合反演预测出的砂体厚度图表现为单一指状向前延伸,部分呈分支条带状,末端分叉呈朵状连片发育,与现代指状砂坝三角洲形态类似。②研究区不同时期沉积微相的分布与演化特征存在差异。E1油组沉积早期,河道形态多为单一指状,弯曲度低,河口坝在河道末端呈朵状发育,规模较小,宽度小于100m,厚度为2~3m,延伸较近;E1油组沉积中期,河道和河口坝规模变大,河道出现分支现象;E1油组沉积末期,河道和河口坝砂体规模达到最大,河道弯曲度高,呈分支条带状展布,末端分叉,河口坝呈连片分布。③整体上,研究区三角洲内前缘多发育指状河道砂体,外前缘多发育连片朵状河口坝砂体,顺物源方向上河口坝发育规模逐渐增大,河道发育程度减弱,河道下切河口坝,呈“河在坝上走”的样式,垂向上砂体叠置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浅水三角洲 分支条带状砂体 连片朵状砂体 指状砂坝 始新统 Koulele油田 Termit盆地 尼日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meandering river sandstone architecture on waterflooding mechanisms: a case study of the M-I layer in the Kumkol Oilfield, Kazakhstan 被引量:5
3
作者 Wang Jincai Zhao Lun +3 位作者 Zhang Xiangzhong Tian Zhongyuan Chen Xi He Li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81-88,共8页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andstone architecture on waterflooding mechanisms using the architecture method,and taking as an example the M-I layer of the Kumkol oilfield in the South Turgay Basin,Kazakhsta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andstone architecture on waterflooding mechanisms using the architecture method,and taking as an example the M-I layer of the Kumkol oilfield in the South Turgay Basin,Kazakhstan,we portrayed the architecture featur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andstones and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d heterogeneities in a single sand body in meandering river facies.Based on the waterflooding characteristics of point bar sand and overbank sand according to waterflooded interpretation results in 367 well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f well groups,we finally analyzed the remaining oil potential of the meandering river sandstone and pointed out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t the high water cut stage.The result shows that because lateral accretion shale beds are developed inside single sand bodies,the point bar sand is a semi-connected body.The overbank sand is thin sandstone with poor connectivity,small area and fast lateral changes.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overbank sand is stronger than the point bar sand.The sandstone architectures control the waterflooding characteristics.In meandering river sandstones,the bottom of the point bar sand is strongly waterflooded,while the top of the point bar sand and most of the overbank sand are only weakly waterflooded or unflooded.The thickness percentage of unflooded zone and weakly waterflooded zone in point bar sand is 40%,and the remaining oil in its top part is the main directio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andering river point bar sand overbank sand architecture characteristics waterflooding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冲击荷载作用下风积砂混凝土动力学特性及能量耗散规律研究
4
作者 张慧梅 王丹 陈世官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8,共9页
为探讨风积砂混凝土单次及循环冲击荷载作用下动力学特性及能量耗散规律,本文通过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装置,对风积砂混凝土试件进行动力学试验,探究单次、循环冲击作用下的宏观破坏模式、动力学特性和能量耗散特征。结果表明:单次冲击作... 为探讨风积砂混凝土单次及循环冲击荷载作用下动力学特性及能量耗散规律,本文通过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装置,对风积砂混凝土试件进行动力学试验,探究单次、循环冲击作用下的宏观破坏模式、动力学特性和能量耗散特征。结果表明:单次冲击作用下,随着冲击气压的增大,试件破碎程度越高,块度粒径越小,峰值应力及峰值应变均增大,并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率相关性,试件强度增大,单位体积吸收能增大,能量吸收率则减小。循环冲击作用下,试件发生破坏所需的冲击次数随冲击气压的增大而减小,恒定气压下,随着冲击次数增加,试件破碎块度由大粒径向中、小粒径过渡,峰值应力正相关,峰值应变负相关,单位体积吸收能及能量吸收率呈总体下降趋势。风积砂影响混凝土抗冲击性能,原因在于其减少孔隙体积及分布,达到消耗冲击能量,减小结构冲击响应的作用。同时,改变了颗粒级配及混凝土密实度,改善了界面过渡区结构,最终达到增强混凝土抗冲击性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积砂混凝土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循环冲击 破坏模式 应变率 动态增长因子 动力学特性 能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未动储量开发技术及实践
5
作者 田同辉 孟阳 +1 位作者 石世革 王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29,共8页
胜利油田未动储量规模大,是油田后续建产稳产的重要接替阵地。但多年的开发实践证实,这部分储量的整体动用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油藏效益开发和建产。针对这部分油藏品位差、动用难度大和开发效果差的特点,系统梳理了胜利油田未动储量的... 胜利油田未动储量规模大,是油田后续建产稳产的重要接替阵地。但多年的开发实践证实,这部分储量的整体动用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油藏效益开发和建产。针对这部分油藏品位差、动用难度大和开发效果差的特点,系统梳理了胜利油田未动储量的类型及分布特征,明确了主要的未动储量类型和重点攻关目标。结合近年来在砂砾岩、滩坝砂和深层低渗透稠油等油藏类型方面的开发实践,分析了砂砾岩油藏大斜度井大规模压裂、低渗透滩坝砂油藏压驱和深层低渗透稠油油藏降黏复合压驱等3种主要的未动储量开发技术及实践。长井段大斜度井大规模压裂技术,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实现工程甜点与地质甜点的结合,在低品位砂砾岩油层中的应用大幅提高了油藏产能;压驱注水开发技术创新开发理念,实现了低渗透滩坝砂油藏补能增产的突破;降黏复合压驱开发技术通过转变开发思路,实现了深层低渗透稠油油藏效益开发的突破。这3种油藏类型从单井提产、油藏补能和低成本开发等方面实现了未动储量的有效动用,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开发技术的突破、开发理念的转变是未动储量有效开发的必由之路,对胜利油田其他未动储量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动储量 低品位 砂砾岩 滩坝砂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大洪水下珠江磨刀门河口拦门沙演变模式研究
6
作者 谭超 黄广灵 +3 位作者 黄本胜 区锦堂 刘美婷 罗志发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95,共4页
磨刀门是珠江八大口门中输水、输沙量最大的口门,也是珠江最重要的泄洪通道,在珠江三角洲水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其拦门沙冲淤演变模式对磨刀门河口地貌演变趋势分析及未来治理开发工程规划具有指导意义。以2005年6月典型大洪水... 磨刀门是珠江八大口门中输水、输沙量最大的口门,也是珠江最重要的泄洪通道,在珠江三角洲水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其拦门沙冲淤演变模式对磨刀门河口地貌演变趋势分析及未来治理开发工程规划具有指导意义。以2005年6月典型大洪水过程为例,建立二维波流耦合的泥沙数学模型,分析磨刀门河口拦门沙冲淤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典型大洪水条件下,上游来水来沙丰富,波浪对泥沙的转运作用相对被弱化,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促进浅滩等沙体发育,形成新的地貌单元,并促进两侧沙体以沙嘴的形态快速向前淤进,伴随发育河口次级分汊地貌单元。研究表明,影响河口冲淤演变特征的因素包括河道地形、流场、余流余沙场及水流挟沙力等,上游来水来沙量、潮汐、波浪等因素则主导河口拦门沙演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大洪水过程 拦门沙 演变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水海砂混凝土真实孔溶液浸泡环境下BFRP筋拉伸性能的退化
7
作者 朱德举 初开丹 +1 位作者 郭帅成 史才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6-143,共8页
为探究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BFRP)筋在海水海砂混凝土环境中的长期力学性能,本工作研究了BFRP筋拉伸性能在海水海砂混凝土真实孔溶液浸泡环境下的演化规律。通过孔溶液压取和离子浓度分析,分别配制了普通海水净浆孔溶液(NA)和低碱度... 为探究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BFRP)筋在海水海砂混凝土环境中的长期力学性能,本工作研究了BFRP筋拉伸性能在海水海砂混凝土真实孔溶液浸泡环境下的演化规律。通过孔溶液压取和离子浓度分析,分别配制了普通海水净浆孔溶液(NA)和低碱度海水净浆孔溶液(LA)的浸泡溶液,同时在加速老化试验中与ACI 440.3R规范建议浸泡溶液(ACI)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试验所用筋材基体包括环氧树脂基(B/E筋)和乙烯基酯树脂基(B/V筋)两种。在不同温度和浸泡时间加速老化后,通过拉伸试验评估了BFRP筋的拉伸性能变化规律,并采用微观结构表征分析了劣化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降低氯离子浓度,采用降低孔溶液碱度的方法可以更有效地缓解BFRP筋长期力学性能的劣化,同时温度升高对B/V筋力学性能退化的影响比对B/E筋的影响更显著。BFRP筋在腐蚀过程中抗拉强度的劣化程度高于弹性模量,其中B/E筋在三种环境中腐蚀前后的弹性模量差别不大。乙烯基树脂的抗腐蚀能力优于环氧树脂,但其与玄武岩纤维界面性能较弱,导致B/V筋在模拟海水海砂混凝土孔溶液中的耐久性弱于B/E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FRP筋 海水海砂混凝土 孔溶液 拉伸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化湖盆深层优质滩坝砂储集特征与主要控制因素——以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为例
8
作者 伍劲 刘占国 +1 位作者 朱超 宫清顺 《中国石油勘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54,共13页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在4500m以深咸化湖盆中仍发育优质碎屑岩储层且高产工业油流,但相似埋深的储层物性存在明显差异。为明确咸化湖盆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及有效储层厚度下限,以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在4500m以深咸化湖盆中仍发育优质碎屑岩储层且高产工业油流,但相似埋深的储层物性存在明显差异。为明确咸化湖盆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及有效储层厚度下限,以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岩石物性测试、压汞测试等分析方法,开展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储集性能对比分析。研究认为:扎哈泉地区滨浅湖滩坝砂主要为坝主体砂、坝缘砂和滩砂3种沉积砂体,储集空间以原生孔为主,储集性能由好到差依次为坝主体砂、坝缘砂和滩砂。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孔隙损失的主要成岩作用,相同微相储层压实程度相当,胶结作用强度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厚度滩坝砂储层物性差异和单一滩坝砂储层内部物性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原始沉积水动力条件、早期胶结作用、较早的油气充注和早缓晚快的埋藏史共同控制深层优质滩坝砂储层的形成。在明确常规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为8%的基础上,预测粉粒至细粒滩坝砂储层有效厚度下限为1m,中细粒至中粒滩坝砂储层有效厚度下限为0.5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咸化湖 上干柴沟组 滩坝砂 储集特征 成岩作用 控制因素 有效厚度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SHPB冲击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及问题探讨
9
作者 吴琳 吕亚茹 +1 位作者 张申 丁思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461-3480,共20页
中高应变率下砂土的动力特性对防护工程、桩基贯入、船舶抛锚、飞机降落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砂土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简称SHPB)冲击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砂土冲击特性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高应变率下砂土的动力特性对防护工程、桩基贯入、船舶抛锚、飞机降落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砂土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简称SHPB)冲击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砂土冲击特性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1)SHPB试验对于散体材料仍存在不确定性,如试样尺寸尚不规范统一、边界条件难以控制、三轴试验方法还不成熟等,未来三轴SHPB试验需要解决试样径向变形测量和围压恒定问题;(2)由于试验条件下排气和排水不确定,且存在惯性效应,导致应变率效应无法准确判断;(3)含水率对冲击特性的影响与孔隙水压力、孔隙气压力变化相关,但相关变量测量困难,结果难以分析,需要开发完全不排气、不排水的装置以消除边界条件影响;(4)现有方法如有限元法、离散元法、耦合方法无法统一模拟波传播连续性和颗粒破碎,需要克服计算量限制,建立考虑复杂机制(如含水、颗粒破碎)的数值模型来研究砂土冲击特性;(5)需要建立考虑应变率效应的本构模型,实现水分、颗粒破碎等复杂机制的模拟,完善中高应变率土力学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 霍普金森压杆 冲击试验 动力特性 应变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制砂粒形和级配优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兴华 李国栋 +4 位作者 张晋 张朝宏 尤大海 裴明松 张立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7-211,共5页
为优化机制砂粒形和级配,以立式棒状搅拌磨机为整形设备,研究了介质种类、介质配比、磨机转速、料球比等整形参数对机制砂粒形的影响,并借助光学显微镜和图像处理软件,对比分析了整形机制砂与未整形机制砂的级配特性和粒形特性。结果表... 为优化机制砂粒形和级配,以立式棒状搅拌磨机为整形设备,研究了介质种类、介质配比、磨机转速、料球比等整形参数对机制砂粒形的影响,并借助光学显微镜和图像处理软件,对比分析了整形机制砂与未整形机制砂的级配特性和粒形特性。结果表明:氧化锆球整形效果优于钢球和氧化铝球;在直径6 mm和8 mm氧化锆球质量比1∶1、磨机转速300 r/min、料球比1∶3、矿浆体积分数62.5%条件下整形,整形机制砂中片状颗粒质量分数和+0.15 mm粒级产率分别为4.5%和84.98%;整形机制砂具有更好的密实度和棱角性,能达到GB/T 14684—2022中Ⅰ类砂要求,其级配、粒形均优于未整形机制砂;粗粒级颗粒轮廓形状和棱角性改善程度大于细粒级颗粒。在适宜条件下,立式棒状搅拌磨可明显改善机制砂粒形、优化较粗的颗粒级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砂 粒形 级配 立式棒状搅拌磨 整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P筋增强海水海砂混凝土材料与构件耐久性能综述
11
作者 张凯建 王琳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0,共14页
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应用在海水海砂混凝土(SSC)中可避免氯离子引起的钢筋腐蚀,但FRP增强海水海砂混凝土(FRP-SSC)结构在恶劣环境中仍存在耐久性问题。依据现有文献研究成果,梳理了海洋环境下FRP筋、SSC以及FRP-SSC构件的耐久性。... 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应用在海水海砂混凝土(SSC)中可避免氯离子引起的钢筋腐蚀,但FRP增强海水海砂混凝土(FRP-SSC)结构在恶劣环境中仍存在耐久性问题。依据现有文献研究成果,梳理了海洋环境下FRP筋、SSC以及FRP-SSC构件的耐久性。结果表明:在混凝土的碱性环境以及海水海砂中盐离子的共同作用下,FRP筋的力学性能退化程度与变异性提高,FRP筋与SSC的黏结强度降低;海水和海砂中盐离子的引入加快了水化反应,提高了SSC的密实度与耐久性,提高了SSC的耐久性;海洋环境作用导致FRP筋力学性能退化及FRP筋/钢-FRP复合筋(SFCB)与SSC的黏结强度降低,削弱了SSC构件承载力,改变了构件破坏模式,SSC构件承载力随再生粗骨料(RCA)取代率提高而降低;建议以FRP筋与SSC力学性能变异性量化和基于时变可靠度的构件设计方法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P筋 耐久性 海水海砂混凝土 破坏模式转变 钢-FRP复合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某裸露沙洲河段治理措施研究
12
作者 诸青 黄伟 《海河水利》 2024年第4期36-39,共4页
雅鲁藏布江中游某宽谷河道存在大量沙洲,枯水期强风条件下扬沙影响附近飞机安全运行。为保证机场安全运行和雅江生态环境,拟对河道沙化系统治理。以裸露沙洲河道治理工程为例展开分析,在明确工程概况及工程任务基础上,优化河道治理工程... 雅鲁藏布江中游某宽谷河道存在大量沙洲,枯水期强风条件下扬沙影响附近飞机安全运行。为保证机场安全运行和雅江生态环境,拟对河道沙化系统治理。以裸露沙洲河道治理工程为例展开分析,在明确工程概况及工程任务基础上,优化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旨在采取有效工程手段,改善裸露沙洲河道条件,给类似地质条件河道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沙洲 河道治理 生态修复 安全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荷载下高强混凝土动力特性及破碎特征研究
13
作者 韩长君 周海龙 王海龙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20-326,共7页
为探究粉煤灰替代率和细集料类型对高强混凝土冲击压缩性能的影响,以粉煤灰替代水泥比例为0、10%、15%、20%、25%为胶凝材料,玄武岩机制砂和天然砂为细集料配制C80高强混凝土,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对其开展冲击压缩试验,计算破碎体分形... 为探究粉煤灰替代率和细集料类型对高强混凝土冲击压缩性能的影响,以粉煤灰替代水泥比例为0、10%、15%、20%、25%为胶凝材料,玄武岩机制砂和天然砂为细集料配制C80高强混凝土,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对其开展冲击压缩试验,计算破碎体分形维数量化混凝土破碎特征,并借助扫描电镜(SEM)分析混凝土微观形貌。结果表明:机制砂混凝土(MSC)的峰值应力和韧性均高于天然砂混凝土(NSC);随着粉煤灰替代率增加,混凝土峰值应变逐渐降低;当粉煤灰替代率10%时,混凝土的峰值应力和韧性均达到最高值,且破碎体分形维数最小、平均块径最大、综合表现的破碎特征最简单;与未掺粉煤灰组混凝土相比,粉煤灰替代率10%时混凝土的微观形貌致密,孔隙数量减少,整体密实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玄武岩机制砂 高强混凝土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 冲击压缩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滩坝砂的发现及油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21
14
作者 关新 潘树新 +5 位作者 曲永强 许多年 张寒 马永平 王国栋 陈雪珍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0-98,共9页
近期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ST1井上乌尔禾组获得重大突破,其具有典型的滩坝砂沉积特征,揭示其成藏地质特征与玛湖凹陷有显著差别。为了探索油气勘探新领域,落实滩坝砂平面分布及油气勘探潜力,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试油... 近期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ST1井上乌尔禾组获得重大突破,其具有典型的滩坝砂沉积特征,揭示其成藏地质特征与玛湖凹陷有显著差别。为了探索油气勘探新领域,落实滩坝砂平面分布及油气勘探潜力,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试油、测井、岩心等数据,同时利用属性提取、沿层切片等地震技术,精细刻画了沙湾凹陷上乌尔禾组滩坝砂平面展布特征,并探讨了其油气成藏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滩坝砂沉积特征明显,沿湖岸线成带状分布;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勘探潜力大。滩坝砂沉积相带的发现及落实,为沙湾地区滩坝砂油气藏勘探提供了地质模型参考,同时为准噶尔盆地玛湖大油田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潜力 滩坝砂 上乌尔禾组 沙湾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挖掘曲流河点坝砂体顶部剩余油方法 被引量:17
15
作者 叶鹏 沈忠山 +1 位作者 刘明 张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69,共7页
曲流河点坝砂体中、上部侧积夹层发育,使点坝形成半连通体,油层顶部剩余油较富集。此类剩余油即使应用较密的三次采油井网挖潜难度也较大。大庆杏北油田通过曲流河点坝砂体识别、三维地质建模和层内数值模拟研究,搞清了水平井目的层... 曲流河点坝砂体中、上部侧积夹层发育,使点坝形成半连通体,油层顶部剩余油较富集。此类剩余油即使应用较密的三次采油井网挖潜难度也较大。大庆杏北油田通过曲流河点坝砂体识别、三维地质建模和层内数值模拟研究,搞清了水平井目的层砂体发育特征和剩余油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依据水平井数值模拟结果,通过优化布井方案、井轨迹设计以及钻井跟踪调整,成功地钻了5口点坝砂体顶部水平井,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19t,综合含水49.1%,其产能是周围直井的6~7倍。其中杏6-1-平35井进行了点坝砂体顶部、中部、底部取心,取心总长339.42m,顶部连续取心176.39m,为杏树岗油田.及储层性质相类似的其他油田挖掘点坝砂体剩余油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坝砂体 水平井 挖潜 顶部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滩坝砂勘探现状与储层基本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刘磊 朱博华 +2 位作者 刘显太 郭迎春 张军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18,151,共5页
滩坝砂油气藏是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在中国各大含油气盆地中都有发现,尤其在东营凹陷,已勘探发现了大面积滩坝砂油藏。尽管如此,中国滩坝砂勘探程度总的来说还是比较低的,许多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在大量文献调研、理论模型研究和多个... 滩坝砂油气藏是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在中国各大含油气盆地中都有发现,尤其在东营凹陷,已勘探发现了大面积滩坝砂油藏。尽管如此,中国滩坝砂勘探程度总的来说还是比较低的,许多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在大量文献调研、理论模型研究和多个工区实际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对滩坝砂储层的地质特征、测井响应特征和地震特征做了客观、全面的分析。研究表明:地质因素是影响滩坝砂沉积发育的首要因素;测井曲线具有相对较高的分辨率,对滩坝砂储层识别比较有效的有SP、GR和电阻率等测井曲线,作为微电位和微梯度电阻率的差值,微电极测井也是常用的描述手段;地震方法目前已经广泛使用,且应用效果明显。对于滩坝砂储层来说,"弱中见强"是主要地震相特征,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实际研究都说明波形特征相对频率特征要好;古地貌对于确定滩坝砂发育区域非常有效,因为滩坝砂大多是岩性油气藏,构造上不利、较深的缓坡带也应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地震分辨率是制约滩坝砂勘探精度的瓶颈问题,进行目标处理并尽量消除盖层的影响,是解决滩坝砂弱反射特征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坝砂 储层特征分析 地质特征 测井响应 地震相 古地貌 勘探现状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富集规律 被引量:12
17
作者 于宝利 刘万辉 +4 位作者 刘新利 刘红 范素芳 赵小辉 李永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50-53,195+7,共6页
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N1s)油气藏埋深小、勘探效益高,以往对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勘探、开发进程。本文从构造、沉积以及断裂等方面对沙湾组(N1s)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富集规律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认识:①在单斜构造背... 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N1s)油气藏埋深小、勘探效益高,以往对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勘探、开发进程。本文从构造、沉积以及断裂等方面对沙湾组(N1s)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富集规律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认识:①在单斜构造背景下,低幅度鼻状构造(带)明显地控制油气聚集与分布;②滨浅湖相的滩坝砂体是浅层油气成藏最为有利的储集体,沙三段为沙湾组(N1s)最重要的勘探目的层;③正断层为沟通油气与储层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断层的上升盘更容易形成有效封堵而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近系 成藏控制因素 鼻状构造 滩坝砂体 断层封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油藏地震描述有效性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郭元岭 刘翠荣 +1 位作者 李红梅 江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通过大量钻井与地震资料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现阶段5种油藏类型三维地震描述的有效技术系列。基于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的保幅拓频处理、叠前叠后敏感属性融合应用、含油气性综合判识等是河道砂岩油藏地震描述的有效技术... 通过大量钻井与地震资料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现阶段5种油藏类型三维地震描述的有效技术系列。基于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的保幅拓频处理、叠前叠后敏感属性融合应用、含油气性综合判识等是河道砂岩油藏地震描述的有效技术。测井约束层序细分、沉积微相随机模拟结合阻抗岩相概率体识别沉积微相与岩石相、相控约束多参数预测有效储层等技术,可有效应用于砂砾岩扇体油藏的地震描述。在提高分辨率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多属性融合技术,可以预测滩坝砂岩油藏的有效储层。甜点属性、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岩性概率反演等技术,可有效描述浊积砂岩油藏。通过断层增强处理,应用多属性体联合识别断层,进行断层平面组合优化、空间立体解释等可以精细刻画复杂断块油藏。技术有效性是随着地震资料精度和品质以及地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砂 砂砾岩体 浊积岩 滩坝砂 复杂断块 地震描述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西洼陷沙二段滩坝砂体粒度特征及其水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1
19
作者 路慎强 王健 +2 位作者 操应长 谭明友 张营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29,112-113,共4页
车西洼陷沙二段沉积时期广泛发育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滩坝沉积,因沉积砂体的碎屑颗粒粒度是沉积环境中水动力条件和能量强度的响应,故在岩心观察及系统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对滩坝砂体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水动力学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车西... 车西洼陷沙二段沉积时期广泛发育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滩坝沉积,因沉积砂体的碎屑颗粒粒度是沉积环境中水动力条件和能量强度的响应,故在岩心观察及系统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对滩坝砂体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水动力学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车西洼陷沙二段滩坝砂体主要存在低截点高斜一跳一悬式、高截点高斜一跳一悬式、两跳一悬式和滚动、跳跃加悬浮式4种粒度概率曲线及两峰型、三峰型、多峰型3种样式的粒级—标准偏差图。利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滩坝砂体的环境敏感粒度进行计算,结合粒度概率图进行分析,在研究区确定出了4类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分别反映了悬浮搬运、沿岸流、波浪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流体作用下的4类水动力类型,且波浪和沿岸流是控制滩坝砂体形成和发育的主要水动力类型。在车西洼陷沙二段滩坝砂体沉积时期,水动力类型以波浪为主,其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占粒度总体的60%以上,沿岸流作用强度较弱,其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占粒度总体的比例一般小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水动力 滩坝砂体 沙二段 车西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交联酸液体系的研制及其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温长云 王磊 +1 位作者 马收 黄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6-151,共6页
针对滩坝砂低渗透油藏渗透率低、储量规模大、储层物性差、非均质严重、层间差异大等地质特点,研制了新型地面交联酸液体系,通过室内交联和破胶实验,筛选出了能在强酸性务件下交联,成本较低的稠化剂和交联剂,并配制了交联酸进行室温成... 针对滩坝砂低渗透油藏渗透率低、储量规模大、储层物性差、非均质严重、层间差异大等地质特点,研制了新型地面交联酸液体系,通过室内交联和破胶实验,筛选出了能在强酸性务件下交联,成本较低的稠化剂和交联剂,并配制了交联酸进行室温成胶和破胶实验,确定了室内最优的交联比和聚合物黏度,加入添加剂配制成交联酸体系,分别进行成胶、破胶、缓蚀、助排、耐温实验。新型地面交联酸液体系具有高黏度、低滤失,低酸岩反应速度,更大改造半径等优点,在滨10X1井应用取得良好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坝砂 低渗透油藏 交联酸 稠化剂 交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