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of foraminiferan from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ediment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o late Quaternary hydrate decomposition 被引量:5
1
作者 雷怀彦 曹超 +2 位作者 欧文佳 龚楚君 史春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1728-1740,共13页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d dating analyses of foraminiferan in sediment cores collected from three different areas of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conducted,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records of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d dating analyses of foraminiferan in sediment cores collected from three different areas of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conducted,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records of the gas hydrate decomposition events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ethane seep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δ13C values of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n Uvigerina spp. (size range of 0.25-0.35 ram) are from -0.212% to -0.021% and the δ180 values of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n Globigerinoides ruber (size range of 0.25-0.35 ram) are from -0.311% to -0.060%; 2) three cores (ZD2, ZD3 and ZS5) from the bottom of a hole are aged for 11 814, 26 616 and 64 090 a corresponding to the early oxygen isotope stage (MIS) Ⅰ, Ⅲ and Ⅳ final period, respectively; 3) a negative-skewed layer of carbon isotope corresponds to that of MIS II (cold period), whose degree of negative bias is -0.2%0; and 4) the δ13C compositions of foraminiferan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Blake Ridge and the Gulf of Mexico sediments of the late Quaternar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reasons for these results are that the studied area is a typical area of methane seep environment in the area during MIS II due to the global sea-level fall and sea pressure decrease. Gas hydrate is decomposed and released, and a large number of light carbon isotopes of methane are released into the ocean, dissolved to inorganic carbon (DIC) pool and recorded in the foraminiferan shells. A pyrite layer developed in the negative bias layers of the foraminiferans confirms that the δ13C of foraminiferans is more affected by methane and less by the reduction of marine productivity and early diagenesis. The use of foraminiferan δ13C could accurately determine late Quaternary hydrate release events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both reconstructing the geological history of methane release events and exploring natural gas hyd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foraminiferan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natural gas hyd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isons of surface Chl a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along three transect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northern Java Sea and eastern Indian Ocean in April 2011
2
作者 YI Rong KE Zhi-xin +6 位作者 SONG Xing-yu SHEN Ping-ping WANG Sheng-fu FAN Yan-zhi HUANG Liang-min TAN Ye-hui LI Gang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67,共7页
Results are presented about the changes in chlorophyll a density, carbon fixa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in the surfacewaters of three transect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northern Java Sea (JS) and easte... Results are presented about the changes in chlorophyll a density, carbon fixa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in the surfacewaters of three transect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northern Java Sea (JS) and eastern Indian Ocean (IO) duringApril 5-16 of 2011. The in situ Chl a concentration and carbon fixation showed decreasing trends from high to low latitudealong the three transects, while the photosynthetic rate of phytoplankton estimated from 14C incorporation displayed no simplevariation with latitude. Chl a concentration and carbon fixation in the IO water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JS water. Highersalinity and lower content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and silicate (SiO3^2-) characterized the IO water as comparedto the SCS or JS water, and the PO4^3- content was lower in the IO water than in the SCS or JS water in most cases. Our resultsalso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DIN and SiO3^2- concentrations for the geographical changes in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primary productivity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fixation PHYTOPLANKTON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northern JAVA sea eastern Indian OCE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海区的自生碳酸盐岩烟囱——海底富烃流体活动的记录 被引量:44
3
作者 陆红锋 陈芳 +3 位作者 刘坚 廖志良 孙晓明 苏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2-357,共6页
大陆边缘海的流体喷流活动或水合物分解都会导致自生碳酸盐岩的形成。南海北部神狐海区出现的自生碳酸盐岩主要为烟囱状,以铁白云石、文石、方解石碳酸盐矿物为主;稳定同位素研究显示,烟囱的δ13CPDB值在-40.18‰^-38.69‰、δ18OPDB值... 大陆边缘海的流体喷流活动或水合物分解都会导致自生碳酸盐岩的形成。南海北部神狐海区出现的自生碳酸盐岩主要为烟囱状,以铁白云石、文石、方解石碳酸盐矿物为主;稳定同位素研究显示,烟囱的δ13CPDB值在-40.18‰^-38.69‰、δ18OPDB值在3.75‰~4.31‰之间变化,显示了导源于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特征,是海底富含甲烷的流体活动的最终产物。持续或间断的流体喷流活动,使神狐海区碳酸盐岩烟囱发生单阶段或多阶段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自生碳酸盐岩 稳定同位素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及珠江口细菌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诚刚 宁修仁 +2 位作者 蔡昱明 郝锵 乐凤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2-122,共11页
2004年2~3月和2004年8~9月两个航次中对珠江口及南海北部海域的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生产力及其调控机制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物质的供应对调查区域真光层水体内的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起着主要控制作用,从而导致冬季航次珠... 2004年2~3月和2004年8~9月两个航次中对珠江口及南海北部海域的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生产力及其调控机制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物质的供应对调查区域真光层水体内的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起着主要控制作用,从而导致冬季航次珠江口-陆架-外海调查断面表层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呈现沿盐度梯度向外海逐渐降低的特征.就南海北部调查区域而言,冬季真光层异养细菌生物量(C)平均为(712±290)mg/m^2,夏季平均为(937±397)mg/m^2;真光层细菌生产力(C)冬季平均为(65.1±42.8)mg/(m^2·d),夏季平均(52.5±28.6)mg/(m^2·d).本调查中,南海北部海区IBP和IPP比值范围是4%~96%,平均为26%,IBP和IPP比值与初级生产力呈负相关,其分布特征与新生产力,比的分布趋势相反,显示了异养细菌在真光层物质循环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南海近岸富营养海域和外海寡营养海域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浮游细菌 细菌生产力 细菌生物量 细菌丰度 南海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演化地质过程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光学 陈芳 +3 位作者 沙志彬 梁金强 苏新 陆红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23,共9页
南海东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类型多样,包括块状、瘤状、薄层状、脉状及分散状等五种形式,独自出现或相互共生成藏,并伴生碳酸盐岩,且分布在水深600~900m、海底及其以下的200m地层之内。其中前四种水合物常形成于浅断裂隙、沉积物层间薄... 南海东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类型多样,包括块状、瘤状、薄层状、脉状及分散状等五种形式,独自出现或相互共生成藏,并伴生碳酸盐岩,且分布在水深600~900m、海底及其以下的200m地层之内。其中前四种水合物常形成于浅断裂隙、沉积物层间薄弱带、海底表面等局部地区,粒径大于正常沉积物孔隙,水合物肉眼可见,故又称可视水合物;分散状水合物充填于微米—纳米级孔隙的沉积物中,肉眼难以分辨,故这类水合物为非可视水合物。据钻井揭示,以海底之下90m处地层为界,研究区发育上、下两套水合物矿层,上部水合物矿层以可视水合物为主,下部水合物矿层为非可视水合物。其中上部水合物矿层发育上、下两个水合物层段,在各水合物层段的顶部均发育自生碳酸盐岩,反映为地史时期与水合物藏演化相伴生的古冷泉。综合分析认为,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形式及水合物藏演化受控于多种因素作用,包括岩性、粒度、岩相(古河道、扇体)等沉积作用,新构造活动及断层作用,流体及气体运移,以及影响水合物结晶成核生长的热流、盐度、时间等。其中可视水合物主要受构造因素控制,多为活跃流体携带气体以渗漏形式局部聚集形成;而分散状水合物则多受沉积因素影响,气体以扩散形式运移至适宜温压域的沉积层内形成水合物。上新世以来的地质事件是水合物形成分解的诱发因素,冰期、间冰期变化与水合物形成分解有一定耦合关系。水合物形成时代应早于上覆的自生碳酸盐岩,晚于其赋存的母岩沉积层,研究区上部水合物矿层的上段形成于晚更新世,下段形成于中更新中期—晚更新世,下部水合物矿层形成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中期;水合物矿藏共经历了3次水合物藏发育期和2次水合物藏破坏期。伴随水合物演化,发育两期自生碳酸盐岩,海底自生碳酸盐岩形成于更新世末期,上部水合物矿层之下段的顶部碳酸盐岩形成于中更新世早期。多层水合物构成的复式水合物矿藏系统,是扩散、渗漏驱动的二元成藏动力学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水合物 赋存类型 自生碳酸盐岩 南海北部陆坡 矿藏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九龙甲烷礁冷泉碳酸盐岩沉积岩石学特征 被引量:20
6
作者 邬黛黛 吴能友 +3 位作者 叶瑛 韩喜球 黄永样 SUESS E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4-81,共8页
本文对南海北部陆坡九龙甲烷礁采集的两个冷泉碳酸盐岩样品TVG-1和TVG-11进行了矿物学、岩石学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研究。X-射线衍射分析(XRD)结果表明,自生矿物主要为文石、白云石和高镁方解石等,碎屑矿物含量较少。TVG-11中存在大量的文... 本文对南海北部陆坡九龙甲烷礁采集的两个冷泉碳酸盐岩样品TVG-1和TVG-11进行了矿物学、岩石学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研究。X-射线衍射分析(XRD)结果表明,自生矿物主要为文石、白云石和高镁方解石等,碎屑矿物含量较少。TVG-11中存在大量的文石,而TVG-1只保留了已转化为方解石的文石假象,据此可以推断TVG-1的形成要早于TVG-11。扫描电镜(SEM)显微结构特征显示,自生矿物主要是通过细菌的厌氧氧化作用,直接从冷泉中沉淀出来的。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碳酸盐岩具有强13C亏损和一定程度的18O富集的特征,TVG-1和TVG-11的δ13C值分别为-46.22‰和-52.88‰,均低于-40‰,表明碳源于微生物作用的甲烷厌氧氧化,是指示该海域存在冷泉的重要证据;TVG-1和TVG-11的δ18O值分别为3.19‰和4.07‰,存在一定程度的18O富集。碳氧同位素和矿物的显微结构特征都说明九龙甲烷礁碳酸盐岩是烃类渗漏微生物作用而形成的自生碳酸盐岩,可能是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引起的沉积,显示该区存在水合物的可能性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碳酸盐岩 冷泉 九龙甲烷礁 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礁相碳酸盐岩的地球物理特征 被引量:13
7
作者 马玉波 吴时国 +3 位作者 张功成 王大伟 董冬冬 米立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39,共7页
利用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通过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对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中新世礁相碳酸盐岩分布进行研究,并采用地球物理反演及地震属性研究方法,分析已有钻井的礁相碳酸盐岩的储层物性。结果表明:储层物性良好的礁相碳酸盐岩具有较高... 利用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通过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对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中新世礁相碳酸盐岩分布进行研究,并采用地球物理反演及地震属性研究方法,分析已有钻井的礁相碳酸盐岩的储层物性。结果表明:储层物性良好的礁相碳酸盐岩具有较高渗透率、高孔隙度、高波阻抗及高P波速度,同时纵向及横向上具有不均一性;储集物性较差的礁相碳酸盐岩渗透率和孔隙度都比较低,而纵向及横向均一性较好,波阻抗也相对较高;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礁相碳酸盐岩在储层物性上接近于流花11-1(LH11-1)储层,表现为高速度、强波阻抗以及横向上的不均一性,可以作为较好的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礁相碳酸盐岩 深水油气 地球物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海甲烷冷泉自生碳酸盐岩显微结构特征与流体活动关系初探 被引量:24
8
作者 苏新 陈芳 +1 位作者 陆红锋 黄永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6-381,共6页
对2002年"海洋四号"在南海北部深水冷泉活动区水深约3000m海底获得的1块自生碳酸盐岩展开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显微结构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HD-83站位岩石样品为有多孔不规则块体,属于与扩散流有关的冷泉自生碳酸盐岩。... 对2002年"海洋四号"在南海北部深水冷泉活动区水深约3000m海底获得的1块自生碳酸盐岩展开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显微结构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HD-83站位岩石样品为有多孔不规则块体,属于与扩散流有关的冷泉自生碳酸盐岩。其自生碳酸盐矿物成分为镁方解石或文石,含量达全岩的17%。全岩碳同位素值δ13C为-61.403‰,氧同位素值δ18O为3.5606‰,属于甲烷冷泉喷口成因自生碳酸盐岩,甲烷来源以微生物成因为主。该岩石显微结构有泡孔状、充填通道、不规则裂隙、虫孔边缘加厚4种主要类型。通过对比,推知这些显微结构可能与甲烷分解排气释放或流体逃逸通道有关。本研究注意到在岩石的裂隙或孔道中菌丝体普遍存在,可能属于菌席的组成份子,依靠通道内流体进行化能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冷泉自生碳酸盐岩 显微结构 流体 菌丝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沙西南海域表层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对冷泉活动的指示 被引量:11
9
作者 向荣 方力 +4 位作者 陈忠 张兰兰 杜恕环 颜文 陈木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24,共8页
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负偏记录是冷泉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南海北部东沙西南海域4个含碳酸盐结核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6种底栖有孔虫进行了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表生属种Discanomalina semiungulata、Cibicides wullerstorfi、Cibic... 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负偏记录是冷泉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南海北部东沙西南海域4个含碳酸盐结核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6种底栖有孔虫进行了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表生属种Discanomalina semiungulata、Cibicides wullerstorfi、Cibicides pseudoungerianus、Cibicides lobatulus的碳同位素,相对同水深南海现代表生底栖有孔虫有明显的负偏记录,尤其是表生种D.semiungulata基本都偏负;内生种Lenticulina orbicularis也有部分负偏,而Uvigerina auberiana的碳同位素则明显偏正;几种底栖有孔虫的碳同位素波动幅度都明显较大,明显超出了南海最近两个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碳同位素的变化幅度。其中生活在蠕虫管壁上的活体底栖有孔虫D.semi-ungulata和C.lobatulus的同位素都呈明显的负偏,认为该区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这种负偏和波动幅度大可能是由于冷泉活动造成的。活体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负偏表明该区可能存在有正在活动的冷泉,其中表生种D.semiungulata的大量出现可以作为南海冷泉活动的一个潜在指示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 底栖有孔虫 碳同位素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冬、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相关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乐凤凤 蔡昱明 +4 位作者 孙军 郝锵 刘诚刚 翟红昌 陈建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1-55,共15页
2009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n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聚球藻、原绿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3类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2009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n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聚球藻、原绿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3类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聚球藻和原绿球藻的平均丰度高于冬季,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反之,为冬季高于夏季。聚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在富营养的近岸陆架海域丰度较高,而原绿球藻高丰度则出现在陆坡开阔海域。在垂直分布上,聚球藻主要分布在跃层以上,跃层以下丰度迅速降低;原绿球藻高丰度主要出现在真光层底部;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在水层中的高值同样出现在真光层底部,且与Pico级份叶绿素a浓度分布一致;异养浮游细菌在水体中的分布与聚球藻类似。这些分布格局的差异,取决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4类超微型浮游生物生态生理适应性的差异。在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群落中,各类群碳生物量的贡献因季节和海域类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聚球藻在夏季近岸陆架区占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总碳生物量的41%,原绿球藻在陆坡开阔海成为主要贡献者(50%),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碳生物量以冬季为高(在近岸陆架区占比68%)。冬、夏季异养浮游细菌碳生物量均高于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碳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 异养浮游细菌 丰度与碳生物量 季节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的矿物、岩石及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佟宏鹏 冯东 陈多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56,共12页
南海北部陆坡海底冷泉碳酸盐岩广泛发育,已从30个站位采集到冷泉碳酸盐岩。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呈结壳状、结核状、烟囱状、角砾状、块状等,主要自生矿物有文石和方解石,部分站位样品有白云石和铁白云石及少量菱铁矿。冷泉碳酸盐岩具... 南海北部陆坡海底冷泉碳酸盐岩广泛发育,已从30个站位采集到冷泉碳酸盐岩。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呈结壳状、结核状、烟囱状、角砾状、块状等,主要自生矿物有文石和方解石,部分站位样品有白云石和铁白云石及少量菱铁矿。冷泉碳酸盐岩具有较轻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西沙海槽海域、神狐海域、东沙西南海域、东沙东北海域和台西南海域碳酸盐岩的δ13CPDB分别为29.6‰—13.3‰(平均21.0‰),40.4‰—38.7‰(平均39.8‰),36.1‰—18.2‰(平均26.8‰),61.4‰—32.8‰(平均49.3‰)和57.6‰—35.7‰(平均48.3‰),显示了较大的变化范围,反映了复杂的碳源。冷泉碳酸盐岩的δ18OPDB为0.4‰—7.5‰,同样显示了较大的变化范围,反映可能与富集18O的地层水和/或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水有关。神狐海域及东沙东北部九龙甲烷礁海域冷泉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既具有Ce正异常,同时也有Ce负异常特征,说明冷泉碳酸盐岩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南海北部陆坡不同海域,甚至同一站位的冷泉碳酸盐岩均表现出不同的矿物、同位素及元素组成特征,可能反映了冷泉渗漏流体和天然气水合物稳定状态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碳酸盐岩 岩石学 氧同位素 稀土元素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夏季浮游细菌生长效率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生福 宋星宇 +2 位作者 黄良民 谭烨辉 柯志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79,共7页
2010年9月对南海北部海域细菌生长效率、细菌呼吸率、细菌生产力及相关生态、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生产力(C)和细菌呼吸率(C)表层平均值分别为0.08±0.02mg·m 3·h 1和0.92±0.18mg·m 3·h... 2010年9月对南海北部海域细菌生长效率、细菌呼吸率、细菌生产力及相关生态、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生产力(C)和细菌呼吸率(C)表层平均值分别为0.08±0.02mg·m 3·h 1和0.92±0.18mg·m 3·h 1,细菌生长效率在6.20%—9.84%范围波动。细菌生产力、细菌生长效率的空间分布呈现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递减趋势,而细菌呼吸率的分布特征相对不显著。细菌呼吸率和细菌需碳量明显高于初级生产力,表明南海北部海域整体呈异养性特征,初级生产过程不足以满足细菌生长代谢对碳的需求。尽管细菌生产力与细菌呼吸率相关性显著,但与两者相关的环境因子不完全一致,说明它们可能存在不同的调控机制。综合分析细菌生产力、细菌呼吸率和相关生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异养细菌二次生产和呼吸代谢2种不同的生态功能在微食物环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产力 细菌呼吸率 细菌生长效率 细菌需碳量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万年来南海北部碳酸盐旋回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葛倩 孟宪伟 +5 位作者 初凤友 方银霞 杨克红 雷吉江 李小虎 赵建如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21,共4页
选取2005年“海洋四号”在南海北部海域溶跃面之上获得的ZHS-176柱状样品,分析了其碳酸钙的含量,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域近3万年来碳酸盐含量在间冰阶时较高,冰阶时降低,其旋回特征自下而上主要分为5个阶段:(Ⅰ)末次冰期以来,... 选取2005年“海洋四号”在南海北部海域溶跃面之上获得的ZHS-176柱状样品,分析了其碳酸钙的含量,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域近3万年来碳酸盐含量在间冰阶时较高,冰阶时降低,其旋回特征自下而上主要分为5个阶段:(Ⅰ)末次冰期以来,碳酸钙含量偏低;(Ⅱ)冰消期,碳酸钙含量升高,出现第一个高峰;(Ⅲ)早冰后期,碳酸钙含量明显降低,出现低谷;(Ⅳ)中冰后期,碳酸钙含量升高,出现第二个高峰;(V)晚冰后期,碳酸钙含量略微降低。ZHS-176柱碳酸盐含量变化总体表现出“大西洋型旋回”的特征,但在早冰后期,尤其是在8.5~7.5kaBP时出现了一次明显的低钙事件,可能与陆源物质输入增加以及深海溶解作用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碳酸盐旋回 低钙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甲烷渗漏的沉积地球化学指标(Sr/Ca和Mg/Ca)识别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克红 初凤友 +5 位作者 叶黎明 章伟艳 许冬 朱继浩 杨海丽 葛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69-479,共11页
自生碳酸盐矿物是揭示甲烷渗漏过程及其周期性变化的重要指标。为了方便、快速地识别出自生碳酸盐矿物,在探讨了前人建立的端元组分模型(文石、高镁方解石、生物成因方解石和碎屑)在我国南海北部适用性的基础上,利用沉积物全样中Sr/Ca和... 自生碳酸盐矿物是揭示甲烷渗漏过程及其周期性变化的重要指标。为了方便、快速地识别出自生碳酸盐矿物,在探讨了前人建立的端元组分模型(文石、高镁方解石、生物成因方解石和碎屑)在我国南海北部适用性的基础上,利用沉积物全样中Sr/Ca和Mg/Ca值计算了南海北部神狐海域两支沉积物柱状样中自生碳酸盐矿物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同沉积深度均有含量不等的自生碳酸盐矿物。这一结果被X射线衍射结果和沉积物中存在晶形完好的自生高镁方解石和文石矿物所验证,表明利用前人建立的端元组分模型计算的结果具有可靠性。自生碳酸盐矿物的出现显示该海域深受甲烷渗漏作用影响。利用地球化学指标(Sr/Ca和Mg/Ca)获得的自生碳酸盐矿物含量垂向变化显示该区域甲烷渗漏具有强弱交替的周期变化。运用端元组分模型来获取沉积物柱状样中自生碳酸盐矿物的高分辨率剖面,从而识别甲烷渗漏信息非常方便,在大范围寻找甲烷渗漏和天然气水合物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渗漏 碳酸盐 Sr CA Mg CA 地球化学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海域碳酸盐台地周缘水道沉积体系 被引量:11
15
作者 田洁 吴时国 +3 位作者 王大伟 吕福亮 王彬 张新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109,共9页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显示,南海北部西沙海域碳酸盐台地周缘广泛发育水道沉积体系。礁缘水道底界面表现出强反射特征,内部充填弱-强、连续性好的地震相,可见底部杂乱反射特征;斜坡水道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横向上连续发育的"V"型特...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显示,南海北部西沙海域碳酸盐台地周缘广泛发育水道沉积体系。礁缘水道底界面表现出强反射特征,内部充填弱-强、连续性好的地震相,可见底部杂乱反射特征;斜坡水道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横向上连续发育的"V"型特征,且下切深度较浅。西沙隆起与广乐隆起之间的南北向低洼地带发育大型深水水道,并且受古地貌高点影响,水道分为南北两个分支。北分支水道可分为5期,且水道迁移现象明显;南分支水道可分为4期,水道以充填强振幅、连续性好的浊流沉积体和弱振幅、杂乱的块体搬运体系(Mass Transport Deposits,MTDs)为特征,每期水道均表现出侵蚀-充填-废弃的旋回性。分析认为西沙碳酸盐台地周缘水道沉积物源来自西沙隆起和广乐隆起的碳酸盐台地和生物礁碎屑及由火成作用产生的火成岩碎屑。西沙-广乐碳酸盐台地水道相互贯通,构成台地-斜坡-深水的水道沉积体系,为碳酸盐岩、生物礁及火山碎屑向台地周缘输送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道沉积体系 碳酸盐台地 西沙海域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海北部水体中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严宏强 余克服 谭烨辉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3-137,145,共6页
通过干式燃烧法对2008年8―9月南海北部的颗粒有机碳(POC)进行了分析,得出南海北部表层海水POC的含量范围为37~330μg/l。分析显示:受珠江口陆源输入颗粒物的影响,华南沿岸海域POC含量最高;浮游植物碳是中央海盆北部POC的重要组成;琼... 通过干式燃烧法对2008年8―9月南海北部的颗粒有机碳(POC)进行了分析,得出南海北部表层海水POC的含量范围为37~330μg/l。分析显示:受珠江口陆源输入颗粒物的影响,华南沿岸海域POC含量最高;浮游植物碳是中央海盆北部POC的重要组成;琼东上升流区和吕宋海峡则在一定程度上受陆源物质的影响。华南近岸浅海水域由于垂直混合,水体10 m以下水层POC分布比较一致。琼东上升流区、中央海盆北部及吕宋海峡100 m以浅水层POC总体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下降,琼东上升流区和吕宋海峡100~200 m水层POC含量出现波动,可能分别受到沉积物再悬浮和不同水团混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叶绿素A 南海北部 上升流 吕宋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表层颗粒有机碳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遥感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崔万松 潘德炉 +6 位作者 白雁 何贤强 朱乾坤 胡子峰 李腾 龚芳 张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2-134,共13页
海洋颗粒有机碳(POC)是海洋固碳的一个关键参数。为了研究南海北部陆架及海盆表层POC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本文利用2009-2011年4个季节的实测数据,对NASA发布的MODIS/AQUA卫星月平均POC遥感产品,进行了验证和校正;并利用校... 海洋颗粒有机碳(POC)是海洋固碳的一个关键参数。为了研究南海北部陆架及海盆表层POC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本文利用2009-2011年4个季节的实测数据,对NASA发布的MODIS/AQUA卫星月平均POC遥感产品,进行了验证和校正;并利用校正后的遥感数据分析了2003-2014年POC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发现POC遥感产品与南海北部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72),但存在系统性偏高,需利用实测数据对遥感数据进行区域性校正。分析校正后的遥感数据发现,南海北部陆架POC浓度较高,平均为(33.34±8.02)mg/m3;吕宋海峡西南海域浓度较低,平均为(29.25±6.20)mg/m3;中央海盆区浓度最低,平均为(27.02±4.84)mg/m3。春夏季POC浓度较低,最低值一般出现在5月,冬季(12月至翌年1月)POC浓度达到最高。利用2003-2014年的长时间序列遥感叶绿素(Chl a)和海表温度(SST)、混合层深度(MLD)模式数据,以及实测数据对南海北部POC浓度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POC与Chl a在秋冬呈现较好的相关关系(R2=0.51),但在春夏季较离散,表明秋冬季生物作用对POC影响较大。2003-2014年期间,POC与Chl a、MLD及SST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并没有显著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颗粒有机碳 生物作用 遥感反演 长时间序列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英文) 被引量:17
18
作者 吴能友 张光学 +12 位作者 梁金强 苏正 邬黛黛 卢海龙 陆敬安 沙志彬 付少英 龚跃华 徐华宁 刘丽华 苏明 管红香 杨睿 《新能源进展》 2013年第1期80-94,共15页
综合调查已揭示了一系列显示南海北部陆坡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指标。结果表明两类天然气水合物系统即低通量扩散型水合物和高通量渗漏型水合物共存于南海北部陆坡,特别是东沙海域和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 综合调查已揭示了一系列显示南海北部陆坡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指标。结果表明两类天然气水合物系统即低通量扩散型水合物和高通量渗漏型水合物共存于南海北部陆坡,特别是东沙海域和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航次获得的资料为进一步理解神狐海域和东沙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系统提供了基础。钻探结果证明强似海底反射往往与低饱和度的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薄层联系在一起;高饱和度的天然气水合物一般不需要与地震剖面上识别的似海底反射对应,而与气体渗漏和断裂构造等特征相关。地球化学资料显示神狐海域和东沙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气源主要为微生物成因气。神狐海域钻探证实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区具有160亿立方米的甲烷地质储量,在目前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和工艺条件下,开采具有较大困难,有待于开发更为先进的技术。随钻测井资料显示东沙海域浅部存在中等–高饱和度水合物,而深部水合物稳定带底界上方存在低饱和度天然气水合物。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有待于深入探究其赋存状态、饱和度、储层特性和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标志 地球化学标志 碳酸盐岩 资源评价 南海北部陆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末次冰盛期晚期以来冰融水与气候事件记录:长链脂肪醇陆源输入指示 被引量:6
19
作者 茅晟懿 朱小畏 +2 位作者 吴能友 孙永革 管红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2-65,共14页
对南海北部陆坡Site4B站位末次冰盛期晚期至全新世(30~120cm)长链脂肪醇分布及碳同位素组成进行讨论,结果表明,长链脂肪醇碳优势指数(CPI,10.49~24.56)、平均碳链长(ACL,28.91~29.99)以及平均碳同位素组成(–28.85±0.97‰~–32.92&... 对南海北部陆坡Site4B站位末次冰盛期晚期至全新世(30~120cm)长链脂肪醇分布及碳同位素组成进行讨论,结果表明,长链脂肪醇碳优势指数(CPI,10.49~24.56)、平均碳链长(ACL,28.91~29.99)以及平均碳同位素组成(–28.85±0.97‰~–32.92±1.38‰)均反映了陆源C3植物来源,代表了沉积物中陆源输入。Site4B站位末次冰盛期末至晚更新世末(65~102cm,19.343~11.636ka BP)普遍较低的陆源输入均响应了大规模的冰融水事件19ka-MWP、MWP-1A、MWP-1B(melt water pulse,MWP)和暖气候事件(B/A事件),不具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在末次冰盛期晚期(102~120cm)和全新世(30~60cm,10.490~约7.104 ka BP)陆源输入的旋回变化均反映了加强/减弱的冬季风/夏季风旋回变化,其中在末次冰盛期晚期记录一次冬季风最强事件,在早全新世至9.940ka BP记录一次夏季风最强事件。通过Site4B站位末次冰盛期末至晚更新世末(19.343~约11.636 ka BP)千年尺度陆源输入分布特征和全球冰期/间冰期旋回气候变化的对比,发现不具明确的区域对比性,可能受到低纬地区局地环境的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 长链脂肪醇 碳同位素 冰融水事件 季风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有孔虫碳氧同位素特征与晚第四纪水合物分解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11
20
作者 曹超 雷怀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62-171,共10页
为探寻晚第四纪以来水合物分解事件在南海北部甲烷渗漏环境下有孔虫中的记录,对南海北部陆坡2个区块的沉积柱状样有孔虫碳氧同位素组成和测年分析发现,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spp.碳同位素值为-2.12‰~-0.21‰,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为探寻晚第四纪以来水合物分解事件在南海北部甲烷渗漏环境下有孔虫中的记录,对南海北部陆坡2个区块的沉积柱状样有孔虫碳氧同位素组成和测年分析发现,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spp.碳同位素值为-2.12‰~-0.21‰,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氧同位素值为-3.11‰~-0.60‰,ZD3、ZS5 2个柱状样孔底年龄分别为26 616、64 090 a,对应了氧同位素Ⅲ、Ⅳ期末期,有孔虫碳同位素负偏的层位与氧同位素Ⅱ、Ⅳ期(冷期)层位相对应,负偏程度达到了-2‰,与布莱克海台和墨西哥湾等地区晚第四纪沉积层中有孔虫碳氧同位素组成相似。分析认为:研究区是典型的甲烷渗漏环境,该区在氧同位素Ⅱ、Ⅳ期,由于全球海平面下降,导致海底压力减小,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具轻碳同位素的大量甲烷释放进入海底溶解无机碳(DIC)池并记录在有孔虫壳体内,造成有孔虫碳同位素负偏;同时在有孔虫负偏层位黄铁矿和自生碳酸盐较发育,进一步证实了有孔虫碳同位素受甲烷影响较大,而海洋生产力的降低和早期成岩作用对有孔虫碳同位素负偏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有孔虫 碳氧同位素 水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