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花江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的变化 被引量:5
1
作者 魏媛 张金池 +1 位作者 俞元春 喻理飞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16-2420,共5页
采用BIOLOG-ECO测试法研究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根际和非根际、不同层次及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4个恢复阶段AWCD表现出R>S的特点;在土壤... 采用BIOLOG-ECO测试法研究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根际和非根际、不同层次及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4个恢复阶段AWCD表现出R>S的特点;在土壤剖面上,AWCD具有垂直的变化规律,4个恢复阶段A层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表现出A>B层的特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生境、不同层次、根际及非根际的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土壤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底物的能力表现出"弱—强—弱"的变化趋势,在培养时间48~144 h时利用能力最强,且总体表现为石沟生境利用能力最强;同时,植被恢复过程中AWCD变化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植被 恢复序列 BIOLOG-ECO测试法 土壤微生物群落 孔颜色平均变化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栽培对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34
2
作者 汪春明 马琨 +1 位作者 代晓华 梁熠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1-716,共6页
为探究不同间作栽培模式缓解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连作障碍的可行性及作用机制,以马铃薯单作为对照,研究马铃薯间作玉米(Zea mays)、蚕豆(Vicia faba)和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3种模式对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区... 为探究不同间作栽培模式缓解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连作障碍的可行性及作用机制,以马铃薯单作为对照,研究马铃薯间作玉米(Zea mays)、蚕豆(Vicia faba)和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3种模式对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种植模式下马铃薯根际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低于马铃薯单作,根际土壤速效磷降幅最大,达45%以上,土壤pH值明显下降。间作栽培模式改变了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降低了根际土壤真菌的数量;间作栽培模式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能力也有明显影响,其中马铃薯间作蚕豆和间作玉米处理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培养120 h的平均颜色变化率分别比对照高13.39%和4.30%。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总体上对碳水化合物利用率较高,对芳香化合物的利用率较低。间作蚕豆明显促进了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强度,而且能维持较稳定的产量,因而可能是一种有利于改善马铃薯连作栽培根际微生态环境、缓解连作障碍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连作 根际土壤 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 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虫剂类POPs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红 吕永龙 +2 位作者 辛晓云 史艳飞 明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37-942,共6页
农药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如DDT和HCH在我国2 0世纪5 0年代到80年代曾广泛使用,在停止使用2 0 a后,在土壤中仍然可以检测到DDT和HCH的残留。利用BIOL OG微平板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意在反映有机氯杀虫剂类POPs对土壤微生... 农药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如DDT和HCH在我国2 0世纪5 0年代到80年代曾广泛使用,在停止使用2 0 a后,在土壤中仍然可以检测到DDT和HCH的残留。利用BIOL OG微平板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意在反映有机氯杀虫剂类POPs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了HCH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颜色平均变化值(AWCD)的变化速度和最终能达到的AWCD值要高于空白土壤,并且随着农药浓度的加大,AWCD值的变化速率也越来越快,最终能达到的最大值也呈比例增大。加了DDT后的土壤与空白土壤的AWCD变化速度和程度相差不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空白土壤、HCH0 .5mg/kg、HCH1.5 mg/kg各处理间土壤的AWCD值有显著性差异(p<0 .0 1) ,空白土壤、DDT0 .5 m g/kg、DDT1.5 m g/kg各处理间土壤的AWCD值达不到显著性差异的水平(p>0 .0 5 ) ,表层土壤的AWCD值要高于第2层土壤(p<0 .0 1)。从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来看,当加入到土壤中的DDT和HCH含量稍低时,微生物会利用农药为碳源进行分解作用,从而刺激了微生物的生长,这时表现出丰富度、均匀性和多样性都呈增长趋势。但当农药的浓度进一步加大时,反而会抑制某些种的微生物生长,另外一些种则对加入到土壤中的农药有一定的耐受性,从而表现出群落的均匀性下降,而丰富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10LOG 有机氯农药 土壤微生物群落 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 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间作栽培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9
4
作者 刘亚军 马琨 +5 位作者 李越 杜春凤 李倩 李贺 马玲 汪春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86-1194,共9页
为揭示作物种间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等方法,研究马铃薯与蚕豆、马铃薯与荞麦间作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单作马铃薯相比,马铃薯/蚕豆、马铃薯/荞麦间... 为揭示作物种间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等方法,研究马铃薯与蚕豆、马铃薯与荞麦间作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单作马铃薯相比,马铃薯/蚕豆、马铃薯/荞麦间作后土壤细菌、放线菌生物量均有所提高,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比值升高。培养120 h时,马铃薯/荞麦间作较马铃薯/蚕豆间作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高,土壤微生物对主要碳源化合物的利用能力增强;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蚕豆间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分别降低了35.6%、47.0%,但优势度指数增加了2.07倍;马铃薯/荞麦间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降低了13.7%,但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分别增加了8.8%和3.4%。多元分析(RDA)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多样性与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相关关系。综上,马铃薯与不同作物间作栽培能够改变土壤微生态环境,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本研究为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合理间作作物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微生物群落结构 awcd 碳源利用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彭艳 刘艳霞 +2 位作者 朱健 杨成 徐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2-46,57,共6页
研究不同混交比例对人工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贵阳市花溪区6个人工马尾松阔叶混交林为对象,采用Biolog-Eco技术,研究了0-20%(Ⅰ)、21%-40%(Ⅱ)、41%-60%(... 研究不同混交比例对人工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贵阳市花溪区6个人工马尾松阔叶混交林为对象,采用Biolog-Eco技术,研究了0-20%(Ⅰ)、21%-40%(Ⅱ)、41%-60%(Ⅲ)、61%-80%(Ⅳ)、81%-100%(Ⅴ)这5种不同针阔混交比例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表现为Ⅳ〉Ⅱ2〉Ⅴ〉Ⅱ1〉Ⅰ〉Ⅲ,Ⅲ与Ⅱ、Ⅳ差异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量表现为Ⅲ〉Ⅱ1〉Ⅳ〉Ⅴ〉Ⅰ〉Ⅱ2;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为Ⅳ〉Ⅴ〉Ⅱ2〉Ⅱ1〉Ⅰ=Ⅲ,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Ⅳ〉Ⅴ〉Ⅱ2〉Ⅱ1=Ⅲ〉Ⅰ,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Ⅳ〉Ⅴ〉Ⅱ2〉Ⅲ〉Ⅰ〉Ⅱ1,除Pielou均匀度指数外均表现为Ⅰ与Ⅴ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表明,Ⅳ、Ⅴ、Ⅱ2可归为一类,Ⅰ、Ⅱ1、Ⅲ归为另一类,阔叶树种比例的增加明显提升了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Ⅲ类样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较低可能与土层薄、可利用基质较少有关;碳水化合物、多聚物、酚酸类3种碳源是不同混交比例的马尾松针阔混交林之间差异的敏感碳源。因此,混交比例的不同导致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林 多样性指数 Biolog-Eco aw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黑土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严君 韩晓增 +2 位作者 陆欣春 陈旭 邹文秀 《土壤与作物》 2019年第4期381-388,共8页
应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细菌数量、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表现为自然恢复处理(NR)显著高于苜蓿处理(SC)和裸地(BL)处理。N... 应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细菌数量、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表现为自然恢复处理(NR)显著高于苜蓿处理(SC)和裸地(BL)处理。NR处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酚酸类和氨基酸类的利用显著高于对羧酸类和胺类的利用;SC处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多聚物和氨基酸的利用显著高于其它类化合物;BL处理对氨基酸的利用显著高于其它碳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NR和SC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情况类似,且与BL处理显著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培养微生物 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 功能多样性 碳源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均变化率和空闲长度的丢包概率模型
7
作者 李志敏 高斌 赵治国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8-92,共5页
针对RED队列丢包概率模型在计算丢包概率时精确性不足且未考虑网络流量的自相似性问题,提出了基于数据包入队速率平均变化率和队列空闲长度的队列丢包概率模型(DRED),给出了相应的实现算法。DRED将网络流量状态引入到丢包概率的计算过程... 针对RED队列丢包概率模型在计算丢包概率时精确性不足且未考虑网络流量的自相似性问题,提出了基于数据包入队速率平均变化率和队列空闲长度的队列丢包概率模型(DRED),给出了相应的实现算法。DRED将网络流量状态引入到丢包概率的计算过程中,丢包概率随着网络流量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克服了RED队列丢包概率模型在平均队列长度大于队列最大阈值小于队列最大长度时直接将到达的数据包全部丢弃的弊端。实验结果表明,与RED相比,DRED丢包概率的计算更加精确,丢包率有所降低,吞吐量相对提高,端到端时延虽稍有增大,但时延抖动较小,网络的整体性能有一定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变化率 空闲长度 队列 丢包概率模型 改正的数据包随机早期丢失算法(DR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白文娟 徐华勤 章家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30,共7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肥力的指示性指标。探讨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对合理培肥和改善土壤性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野外与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培肥措施[施蚯蚓(Eisenia fetida)粪wormcast(WC)、套养蚯蚓ea...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肥力的指示性指标。探讨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对合理培肥和改善土壤性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野外与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培肥措施[施蚯蚓(Eisenia fetida)粪wormcast(WC)、套养蚯蚓earthworm breeding(EB)、施牛粪cattle manure(CM)、施化肥chemical fertilizer(FL)和对照(CK)]对华南地区果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特性的影响,旨在为果园土壤生态培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有机培肥措施均可显著提高各级团聚体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且以施蚯蚓粪处理效果(分别为133.4、22.6、66.5 mg·kg^(-1))最佳。各处理<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生物量碳(87.0 mg·kg^(-1))、氮含量(15.2 mg·kg^(-1))均低于其他粒径团聚体。与CK相比,AWCD值的变化速度和最高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大小顺序为:WC>CM>EB>FL>CK。由此可见,不同培肥措施均提高了团聚体中的微生物活性,且以施蚯蚓粪处理的效果最好。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与CK相比,各培肥措施(施化肥除外)均可显著提高团聚体中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但各培肥措施对土壤常见微生物种类影响不大,且使微生物群落均匀度有所降低。综上可见,施蚯蚓粪对华南地区退化果园的土壤微生物特性改善明显,是提升其肥力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肥措施 团聚体 微生物生物量 awcd 华南果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对不同土层黑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邹狮 严君 +2 位作者 陈旭 陆欣春 高瑞敏 《土壤与作物》 2022年第1期72-80,共9页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对评估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Biolog方法,对比研究长期不同植被类型:自然恢复(GL)、农作物(AL)、人工林(FL)及无植被覆盖(BL)对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5 cm)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对评估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Biolog方法,对比研究长期不同植被类型:自然恢复(GL)、农作物(AL)、人工林(FL)及无植被覆盖(BL)对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5 cm)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变化均表现为GL>AL>FL>BL,且0~15 cm土层的AWCD值均高于对应植被15~35 cm土层。GL、AL和FL处理的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总的碳源利用能力均显著高于BL处理的,GL处理0~15 cm土层的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最高,分别为3.38和6.89。在0~15 cm土层AL和FL处理土壤微生物对羧酸类利用相对较高,而GL处理对氨基酸类利用较高;在15~35 cm土层AL和FL处理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利用最高,而GL被对羧酸类利用的最高。通过主成分分析,GL、AL和FL处理在0~1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方式及代谢功能相似;15~35 cm土层下AL和FL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功能相似。因此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差异是植被类型与土层深度共同作用的结果,且植被类型对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大于土层深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黑土 平均颜色变化率 微生物群落 土层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深度与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祖韦军 潘文杰 +3 位作者 张金召 李雨 林叶春 郎胜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83-2393,共11页
【目的】探究耕作深度和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为烟区培肥改土及保障优质生态烟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旋耕深度(浅耕和深耕)和翻压绿肥(油菜、光叶紫花苕和黑麦草)后的0~20 cm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耕作深度和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为烟区培肥改土及保障优质生态烟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旋耕深度(浅耕和深耕)和翻压绿肥(油菜、光叶紫花苕和黑麦草)后的0~20 cm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无绿肥土壤为对照,采用Biolog-Eco技术及化学法研究不同时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与土壤氮素循环相关的主要酶活性,分析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与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耕作深度翻压绿肥后植烟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绿肥翻压时间的延长整体上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且整体上表现为光叶紫花苕>黑麦草>油菜>无绿肥对照,绿肥翻压后30~60 d为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基质的频繁时期。光叶紫花苕深耕处理对糖类、羧酸类和多聚物类碳源基质利用效率较高,AWCD均值分别为0.67、0.69和0.77,多样性较高且种群相对丰富;无绿肥对照对所有碳源基质利用效率都较低,AWCD均值为0.46,多样性和种群丰富度较低。胺类、多聚物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不同耕作深度下翻压绿肥的植烟土壤间差异的敏感碳源。耕作深度和翻压绿肥提高了土壤中与氮素循环相关主要酶的活性,翻压光叶紫花苕处理不同时期土壤谷胺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均处于最高水平,且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多样性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结论】耕作深度和翻压绿肥能有效提高贵州黄壤烟区植烟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及与氮素循环相关主要酶的活性,以深耕优于浅耕,光叶紫花苕深耕处理在提高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酶活性方面表现较佳,可作为一种有效耕作与栽培模式在贵州烟区推广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耕作深度 BIOLOG 多样性指数 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