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兰-伊通断裂带尚志段晚全新世以来的强震复发间隔:来自古地震与历史文献的约束 被引量:9
1
作者 余中元 张培震 +3 位作者 闵伟 韦庆海 刘玉刚 刘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4-861,共18页
尽管依兰-伊通断裂中生代—早新生代以来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和丰富成果,但受研究条件和手段所限,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强震复发间隔长期以来缺乏可靠的研究结果,致使无法科学认识其活动习性和地震危险性... 尽管依兰-伊通断裂中生代—早新生代以来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和丰富成果,但受研究条件和手段所限,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强震复发间隔长期以来缺乏可靠的研究结果,致使无法科学认识其活动习性和地震危险性。基于高精度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该断裂尚志段存在至少长约25km的线性断层槽谷和陡坎。探槽开挖揭露出该断裂在全新世晚期发生EⅠ和EⅡ两期古地震事件,运动方式为走滑兼逆冲挤压,伴随明显的地层褶皱与缩短变形,累计垂直同震位移量约为(3.2±0.1)m。^(14)C测试年代结果约束古地震事件EⅠ发生于(440±30)^(180±30)a BP,事件EⅡ发生于(4 090±30)^(3 880±30)a BP。晚全新世以来的强震复发间隔约为(3 675±235)a。进一步的史料挖掘研究表明,EⅠ事件可能对应于朝鲜《日省录》记录的于公元1810年(清朝)发生在该地区的宁古塔历史地震,震级约7.0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兰-伊通断裂 晚全新世 古地震 复发间隔 历史记录 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大震复发特征与复发间隔估计 被引量:11
2
作者 任俊杰 张世民 +1 位作者 马保起 田勤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0-171,共12页
汶川MS8.0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了从映秀、北川至南坝长约240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然而目前关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大震复发特征研究较少.通过地震地质科学考察和断层断错地貌的差分GPS测量,发现第一级河流阶地... 汶川MS8.0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了从映秀、北川至南坝长约240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然而目前关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大震复发特征研究较少.通过地震地质科学考察和断层断错地貌的差分GPS测量,发现第一级河流阶地、河床和河漫滩上的垂直断距大致相当,均代表汶川地震的位错,而第二级河流阶地上的累计位移大致是最新地震垂直位移的2倍.利用断错地貌、地震矩率和滑动速率3种方法,分别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带大地震的复发间隔.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可能发生与汶川大地震相当的地震,大震复发符合特征地震模型;大震复发间隔为3000—6000a.该结果可为龙门山断裂带的大震预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定量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断错地貌 地震矩率 复发间隔 汶川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断陷带太原—临汾部分的强地震平均复发间隔与未来危险段落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易桂喜 闻学泽 徐锡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7-395,共9页
130 3年山西洪洞M8大地震距今已 70 0年 .为了分析长期地震危险性 ,本文将山西断陷带太原—临汾部分划分为 5个震源段 ,根据历史地震和GPS观测资料 ,估算出各段的平均地震矩率与强地震平均复发间隔 ,进而根据最近 30多年的台网地震资料... 130 3年山西洪洞M8大地震距今已 70 0年 .为了分析长期地震危险性 ,本文将山西断陷带太原—临汾部分划分为 5个震源段 ,根据历史地震和GPS观测资料 ,估算出各段的平均地震矩率与强地震平均复发间隔 ,进而根据最近 30多年的台网地震资料计算获得的b值图象 ,分析不同段落现今应力积累的相对水平 .主要结果表明 :临汾盆地段的平均地震矩率为2 .2 1× 10 16 ~ 3.0 3× 10 16 N·m/a ,M7.5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估值为 15 6 0~ 2 14 0a .灵石—洪洞段M8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估值在 4 30 0~ 5 10 0a之间 ,相当于平均矩率为 2 .5 8× 10 16 ~ 3.10× 10 16 N·m/a .b值图象显示灵石—洪洞段与临汾盆地段现今处于低或较低的应力水平 ,可能反映自 130 3年M8和 16 95年M7.5大地震破裂后 ,这两段的断面强度至今仍未恢复 .候马段和介休—汾阳段具有相对较高的应力水平 ,并结合平均复发间隔估值 ,判定这两个段落可能是未来强震的潜在危险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震源段 地震矩率 平均复发间隔 潜在危险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的确定和地震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26
4
作者 曹娟娟 刘百篪 闻学泽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2-381,共10页
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估方法是最近 10a来逐渐发展起来的 ,是一种将已获得的定量地质资料运用于活动断裂中—长期地震潜势概率评估的方法 ,从而使得在缺乏历史记载或仪器记录资料 ,但已获得断层平均滑动速率、同震位错、古地震年... 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估方法是最近 10a来逐渐发展起来的 ,是一种将已获得的定量地质资料运用于活动断裂中—长期地震潜势概率评估的方法 ,从而使得在缺乏历史记载或仪器记录资料 ,但已获得断层平均滑动速率、同震位错、古地震年代序列等资料的活动断裂段上评估未来的发震概率成为可能。在定量计算活动断裂未来地震危险性的过程中 ,作为输入参数之一的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数 ,它的确定将直接影响到概率计算的结果。对研究断裂上已获得的历史地震资料 (H)、地质资料 (G)和古地震资料 (P) ,笔者采用了时间可预报 (T)和准周期 (Q)两种模式分别计算其平均复发间隔 ,比单一的只假定一种复发模式计算更具有完善性和可靠性。在叙述该方法的同时 ,以西秦岭北缘断裂为例 ,详细阐述了该断裂上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的确定 ,并在此基础上对西秦岭北缘断裂未来地震潜势作了定量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北缘断裂 平均复发间隔 地震危险性分析 T模式 Q模式 地震潜势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马衔山北缘断裂地震潜势评估 被引量:7
5
作者 梁明剑 袁道阳 +1 位作者 刘百篪 雷中生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7-343,共7页
马衔山北缘断裂为晚第四纪活动的左旋逆走滑断裂,是对兰州市影响最大的控震断裂,自东向西可分为内官营段、马衔山段、七道梁段和雾宿山段4条次级断层段。其中雾宿山段为1125年兰州7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段,其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为2250... 马衔山北缘断裂为晚第四纪活动的左旋逆走滑断裂,是对兰州市影响最大的控震断裂,自东向西可分为内官营段、马衔山段、七道梁段和雾宿山段4条次级断层段。其中雾宿山段为1125年兰州7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段,其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为2250~3590年,最晚离逝时间为882年,在未来关注的200年内再次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小;马衔山段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约为3120年,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中等破坏性地震,其潜在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七道梁段和内官营段未获得古地震复发间隔等参数,但历史上均发生过中等破坏性地震,未来仍存在中等破坏性地震发生的可能,其地震复发间隔可近似地参考马衔山断裂带上相应震级地震的平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马衔山北缘断裂 平均复发间隔 地震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