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积分肌电值结合双阈值的s-EMG活动段的检测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立玲 杨铮 刘瑾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5-71,共7页
为了寻找一个表征肌肉疲劳程度效果较好的参数,分别从时域分析、频域分析中提取相关特征参数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基于积分肌电窗口移动平均值结合双门限阈值的方法来区分肌肉动态收缩区和静态收缩区.利用肌肉动态收缩区相关特征值的灵敏... 为了寻找一个表征肌肉疲劳程度效果较好的参数,分别从时域分析、频域分析中提取相关特征参数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基于积分肌电窗口移动平均值结合双门限阈值的方法来区分肌肉动态收缩区和静态收缩区.利用肌肉动态收缩区相关特征值的灵敏度波动比(SVR指数)来表征肌肉疲劳的灵敏度,程序设计采用MATLAB编程.通过仿真实验对时域、频域特征参数随疲劳程度的变化趋势、灵敏性进行分析,发现时域中均方根特征参数对疲劳程度表征效果相对较好;频域中中值频率特征参数对疲劳程度表征效果相对较好.该方法应用在检测肌肉疲劳上具有区分动态、静态收缩区的特点,相比单门限阈值法具有将表面肌电信号的细微特征信息放大、便于识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疲劳 积分肌电值 双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功能评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2
作者 穆景颂 倪朝民 +1 位作者 夏清 缪芸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检测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4例,按照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为轻度疼痛组(A组)和中重度疼痛组(B组),分别采集两组患者在完成自身重量的腰部竖脊肌等长负荷测试和踝跖屈最大角度...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检测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4例,按照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为轻度疼痛组(A组)和中重度疼痛组(B组),分别采集两组患者在完成自身重量的腰部竖脊肌等长负荷测试和踝跖屈最大角度自身重量的腓肠肌等长负荷测试时健、患侧L5~S1水平竖脊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平均肌电值(AEMG)和中位频率的斜率(MFs)。结果两组患者患侧腰部竖脊肌和腓肠肌内侧头AEMG较健侧均有降低(P<0.05),患侧MFs绝对值较健侧升高(P<0.05);组间比较,B组患侧两组肌肉MFs绝对值均较A组增大(P<0.05);B组健/患侧肌肉AEMG比均大于A组(P<0.05),但MFs比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和下肢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工具;踝跖屈最大角度自身重量的腓肠肌等长负荷测试可以作为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方法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主观疼痛感程度不同时,双侧腰部竖脊肌和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失衡程度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表面肌电图(semg) 视觉模拟评分(VAS) 功能评定 平均肌电值(aemg) 中位频率的斜率 (MF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递归量化分析的表面肌电特征提取和分类 被引量:13
3
作者 尹少华 杨基海 +2 位作者 梁政 陈香 任焱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0-555,共6页
利用展拳、握拳和腕屈、腕伸时从前臂分别检测的两路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对四种动作进行了分类研究.先采用移动平均法(moving average,MA)和一阶差分法确定SEMG信号中对应的每个动作波形的起止点,再利用递归... 利用展拳、握拳和腕屈、腕伸时从前臂分别检测的两路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对四种动作进行了分类研究.先采用移动平均法(moving average,MA)和一阶差分法确定SEMG信号中对应的每个动作波形的起止点,再利用递归量化分析(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RQA)方法提取各种动作波形的非线性特征参量(确定率、递归率等),由两路SEMG信号的这些特征参量构成特征矢量,输入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完成对不同动作的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将利用递归量化分析得到SEMG信号的几种非线性参量作为特征值,对不同动作进行分类能够获得较高的分类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递归量化分析 移动平均 一阶差分 神经网络 模式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鞋底类型和步行速度对行走相关肌群平均肌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健 杨锆 刘志平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依据跟掌高度比例关系确定的鞋底类型和步行速度对行走相关肌群表面肌电平均振幅(AEMG)的影响,为研究行走神经肌肉运动控制规律和研制具有保健作用的各类运动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0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穿着具有不同类型鞋... 目的:探讨依据跟掌高度比例关系确定的鞋底类型和步行速度对行走相关肌群表面肌电平均振幅(AEMG)的影响,为研究行走神经肌肉运动控制规律和研制具有保健作用的各类运动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0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穿着具有不同类型鞋底的运动鞋(负跟鞋、平跟鞋、中跟鞋和船型鞋),分别以0.82 m/s和1.64 m/s速度匀速行走。检测行走相关肌群(身体右侧的胫骨前肌、内侧腓肠肌、比目鱼肌、多裂肌、竖脊肌、股外肌)表面肌电平均振幅。结果: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步行速度对各被检肌群AEMG都有显著影响,鞋底类型对竖脊肌(F=5.52,P=0.002)和比目鱼肌(F=4.26,P=0.008)有显著影响,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多重比较发现,穿着船型鞋和负跟鞋快速行走时竖脊肌AEMG显著高于平跟鞋和中跟鞋,穿着船型鞋时比目鱼肌AEMG显著高于其他三种鞋;慢速步行条件下鞋底类型对被检肌群无显著影响。结论:鞋底类型可以改变人体在快速行走时部分行走相关肌肉的平均肌电水平,其原因可能与鞋底类型改变所引起的行走姿势和神经肌肉运动控制模式发生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鞋底类型 步行速度 行走相关肌群 平均肌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水平的“共驱动”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卢蓉 周炳和 +3 位作者 倪小敏 刘萍 杨洪宁 钱晓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53-459,共7页
本文以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协同作用机理为依据,从表面肌电(EMG)信号的频率参数和肌肉平均传导速度两个方面,对近年来提出的正常人体神经肌肉系统控制的新理论——“共驱动”概念,在关节水平上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膝关节的主动... 本文以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协同作用机理为依据,从表面肌电(EMG)信号的频率参数和肌肉平均传导速度两个方面,对近年来提出的正常人体神经肌肉系统控制的新理论——“共驱动”概念,在关节水平上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膝关节的主动肌和拮抗肌在持续恒力收缩下,其表面EMG信号功率谱的归一化中值频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同时下降;两路EMG信号的归一化中值频率之间的互相关系数随着收缩力的减小而减小,肘关节的肱二头肌不论是作为主动肌还是拮抗肌,在持续恒力收缩下,由表面EMG信号估计得到的肌肉的平均传导速度均随着收缩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肱二头肌作为拮抗肌时,平均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其作为主动肌时的平均传导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驱动 表面肌电 关节 肌肉 主动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