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可视化检测肼的吡唑类荧光猝灭型探针
1
作者 张应鹏 李星星 +1 位作者 杨云裳 滕志东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01-1308,共8页
以吡唑衍生物为荧光基团,合成和表征了一种用于可视化检测N_(2)H_(4)的荧光猝灭型探针(THI)。通过研究其光谱性质发现,THI对N_(2)H_(4)表现出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强,响应时间短(18 s),它对N_(2)H_(4)的检测限为0.141μmol... 以吡唑衍生物为荧光基团,合成和表征了一种用于可视化检测N_(2)H_(4)的荧光猝灭型探针(THI)。通过研究其光谱性质发现,THI对N_(2)H_(4)表现出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强,响应时间短(18 s),它对N_(2)H_(4)的检测限为0.141μmol·L^(-1)。质谱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验证了N_(2)H_(4)通过THI的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导致荧光猝灭的机理。此外,THI可以被制作成试纸条定量检测N_(2)H_(4),并且成功实现对HeLa细胞中N_(2)H_(4)的荧光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衍生物 分子内电荷转移 可视化检测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态检测机制的ELM-UKF算法估计锂电池SOC策略
2
作者 谈发明 赵俊杰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4,共9页
为解决无迹卡尔曼滤波(UKF)算法对锂电池荷电状态(SOC)估计精度不高的问题,结合极限学习机(ELM)与UKF间的互补优势,提出了一种带状态检测机制的ELM-UKF组合算法估计锂电池SOC。首先,算法利用UKF估计电池SOC的相关滤波数据作为样本集训练... 为解决无迹卡尔曼滤波(UKF)算法对锂电池荷电状态(SOC)估计精度不高的问题,结合极限学习机(ELM)与UKF间的互补优势,提出了一种带状态检测机制的ELM-UKF组合算法估计锂电池SOC。首先,算法利用UKF估计电池SOC的相关滤波数据作为样本集训练ELM模型,将训练成功的ELM模型用于在线补偿UKF的SOC估计误差,进而实现估计偏差的实时修正;其次,算法针对ELM模型预测输出设计了状态检测机制,以此减小ELM模型预测输出过拟合对SOC估计波形平滑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类型的算法,所提出的组合算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泛化性,能有效提升锂电池SOC的估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电状态 无迹卡尔曼滤波 极限学习机 状态检测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颖的无人机停机坪无线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3
作者 黄雪松 彭铖 +4 位作者 于林 曾勇 高玥 马飞 林先其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4-1151,共8页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低空经济的提出,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使用无人机代替人力,以此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安全风险。由于无人机电池容量有限,导致其作业时间和作业半径被大大缩短,进而限制了其应用场景。针对现有基于有线充电或换电...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低空经济的提出,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使用无人机代替人力,以此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安全风险。由于无人机电池容量有限,导致其作业时间和作业半径被大大缩短,进而限制了其应用场景。针对现有基于有线充电或换电技术的无人机自动机场存在的诸如触点接触不良、机械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等问题,对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无人机停机坪系统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无人机无线充电系统磁场分布与效率分析、无人机无线充电自动控制电路与异物检测功能研究,以及无人机地面站控制流程研究等。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一套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无人机停机坪。该停机坪相比现有无人机自动机场,具有容忍一定偏移量的无人机无线充电、识别不同无人机受电端和异物检测等创新功能。经实测,整个系统充电稳定且与有线充电时长近似,停机坪整体质量相比下降50 kg,成本约为现有无人机自动机场的1/3,在多场景下均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停机坪 无线充电技术 自动控制电路 异物检测 地面站控制 多场景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次聚类的充电桩执行电价异常检测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薛晓慧 张文 +4 位作者 张静 陈雁 周春 陈亮 曹增伟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4-190,共7页
由于电价政策复杂,执行环节多,监管难度大,电价执行错误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电力市场的公平性和效率,也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用户的用电成本。提出了一种基于二次聚类的充电桩执行电价异常检测方法,首先进行电价执行异常分类及... 由于电价政策复杂,执行环节多,监管难度大,电价执行错误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电力市场的公平性和效率,也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用户的用电成本。提出了一种基于二次聚类的充电桩执行电价异常检测方法,首先进行电价执行异常分类及用电特征分析,其次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剥离出电瓶车用户,进而在第二次聚类中采用含噪声应用的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算法精确识别高价低接等更为复杂的违约情况。所提方法通过两次聚类分析,提高电价执行的准确性和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电桩 执行电价异常 聚类分析 离群点检测 高价低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状态检测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金朝昆 冀杰 李晓晖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2-547,共6页
提出一种优化锂离子电池状态检测的方法,旨在提高电池荷电状态(SOC)和健康状态(SOH)的检测精度。该方法结合基于开路电压和电流积分的加权组合算法,并通过自动调节电池特性参数R来减少检测误差。通过实验模拟,在不同老化状态下,对电池的... 提出一种优化锂离子电池状态检测的方法,旨在提高电池荷电状态(SOC)和健康状态(SOH)的检测精度。该方法结合基于开路电压和电流积分的加权组合算法,并通过自动调节电池特性参数R来减少检测误差。通过实验模拟,在不同老化状态下,对电池的SOC和SOH进行评估,验证方法的有效性。通过50次循环,SOC的检测误差从最初的25%逐步减少至5%以下,SOH的检测误差也维持在2%以内。该方法能在多次循环后减小SOC误差,并提升SOH检测的准确性,适合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提升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动汽车 状态检测 荷电状态(SOC) 健康状态(SOH) 开路电压 电流积分 电池管理系统(B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振子自动预紧装配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
6
作者 张真 赖东京 +1 位作者 张勇 张永俊 《电加工与模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83,共6页
精密制造对超声振子的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装配质量直接影响超声振子的性能与稳定性。设计了一种超声振子自动预紧装配系统,可基于正压电效应对压电陶瓷堆预紧力进行实时测量,从而精准控制超声振子的预紧力;设计了高输入阻抗的电... 精密制造对超声振子的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装配质量直接影响超声振子的性能与稳定性。设计了一种超声振子自动预紧装配系统,可基于正压电效应对压电陶瓷堆预紧力进行实时测量,从而精准控制超声振子的预紧力;设计了高输入阻抗的电荷检测电路,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搭建了预紧力测试装置,以标定电荷检测电路输出电压与预紧力的对应关系;采用设计的超声振子自动预紧装备对超声振子进行装配,通过检测装配后超声振子的阻抗特性来验证该装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振子自动预紧装备装配的超声振子,其动态电阻范围为50~60Ω、谐振频率范围为24.8~25 kHz,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振子 自动预紧 电荷检测 阻抗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压同步升压转换器
7
作者 吕子豪 陈君涛 孙诗强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33-1041,共9页
为了得到高于5 V的输出电压并提高能量转换效率,设计了一款能够工作在连续导通模式、不连续导通模式以及极轻载模式的高压同步升压转换器。采用两级电荷泵对自举电容快速充电,建立浮动电源轨BST-SW以控制n型续流功率管。通过高压过零检... 为了得到高于5 V的输出电压并提高能量转换效率,设计了一款能够工作在连续导通模式、不连续导通模式以及极轻载模式的高压同步升压转换器。采用两级电荷泵对自举电容快速充电,建立浮动电源轨BST-SW以控制n型续流功率管。通过高压过零检测电路在续流阶段检测电感电流过零时刻,并向控制逻辑反馈。续流功率管关断后高压过零检测电路进入锁定状态,以减小静态功耗并避免误触发。采用BCD工艺完成了高压同步升压转换器的设计及流片,芯片核心面积为2950μm×1600μm。在输入电压7.2 V、输出电压12 V的测试条件下,连续导通模式下最高能量转换效率为94.6%;在不连续导通模式下实现了电感电流的过零关断,能量转换效率高达9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压转换器 同步控制 电荷泵 过零检测 BCD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充电导体模型的水力压裂电磁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帝铨 李富 +3 位作者 张乔勋 黄亚 别勇杰 胡艳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59,共9页
随着中国非常规、超低渗油气资源的大力开发,压裂监测技术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电磁法在地球物理探测方面具有成本低、时效性强、探测深度大等优点,但面对大深度压裂环境,电磁压裂监测技术的可行性亟须论证。基于充电导体和电偶极源扩散... 随着中国非常规、超低渗油气资源的大力开发,压裂监测技术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电磁法在地球物理探测方面具有成本低、时效性强、探测深度大等优点,但面对大深度压裂环境,电磁压裂监测技术的可行性亟须论证。基于充电导体和电偶极源扩散电磁场理论,首先构建了不同深度和不同长度下的裂缝压裂模型,分析了各模型的地面总场及异常场的电磁响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井地电磁法进行压裂监测时,观测总场对裂缝长度增加引起的电磁响应不敏感,异常场存在低值带;深度为4000 m时,电磁异常小于1%,深度越大异常场衰减越严重,且相邻测点间异常场的绝对值与深度呈负相关,电磁法压裂监测技术难以兼顾探测精度与探测深度。然后,通过建立压裂监测物理模型,分析实测数据电磁异常曲线特征,验证了理论计算的正确性。最后,结合前人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种井中激发—地面接收的测网式电磁法压裂监测观测系统,对测区范围与测点间距进行合理约束,系统具有野外施工简捷、监测深度大等优势,为电磁法压裂监测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电导体 电磁监测 探测深度 低值带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动方波激励检测锂离子电池早期内短路 被引量:1
9
作者 常春 王瑛琦 +1 位作者 姜久春 吴铁洲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28,共5页
锂离子电池内部短路(ISC)的早期检测对于避免潜在安全风险至关重要。现有的故障检测方法在检测早期短路时准确性较差,且需要大量的数据。以18650型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电池充电过程中施加微小的电流激励信号,借助极化压升与激... 锂离子电池内部短路(ISC)的早期检测对于避免潜在安全风险至关重要。现有的故障检测方法在检测早期短路时准确性较差,且需要大量的数据。以18650型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电池充电过程中施加微小的电流激励信号,借助极化压升与激励压升,发现锂离子电池在短路时压升异常规律。该方法在荷电状态(SOC)较低时效果更明显,对120Ω以内的短路检测有效,且适用范围可根据采样精度调配,可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常规短路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内短路 故障检测方法 方波激励 低荷电状态(SOC) 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无线充电系统自解耦型分段导轨及其双模切换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献 徐伟达 +3 位作者 王奉献 苑朝阳 杨庆新 代中余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146-6157,I0026,共13页
为抑制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发射单元间的交叉耦合,降低其对系统谐振参数设计的影响,文中利用螺线管线圈与平面线圈正交解耦特性,提出一种自解耦分段发射导轨,其中螺线管为分级叠层绕制,实现了相邻发射单元间的自解耦。为降低系统... 为抑制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发射单元间的交叉耦合,降低其对系统谐振参数设计的影响,文中利用螺线管线圈与平面线圈正交解耦特性,提出一种自解耦分段发射导轨,其中螺线管为分级叠层绕制,实现了相邻发射单元间的自解耦。为降低系统输出参数波动,基于互感动态变化规律,确定系统最佳充电区间,并提出一种双模工作模式及其分段切换策略,实现对发射线圈实能顺序的实时控制。为实现双模工作状态的有序变换,设计自解耦检测线圈结构,该检测线圈采用单层螺线管绕制并与接收线圈正交,避免检测信号与电能传输之间的干扰。最后,搭建实验平台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输出功率平稳性提升了19.5%,系统的最高效率可达9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动态无线充电 自解耦线圈 位置检测 双模切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多尺度融合的电动汽车充电口识别方法
11
作者 赵晓东 刘瑞庆 +1 位作者 王向 温士涛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8-126,共9页
针对无人自动充电桩工作过程中背景复杂导致电动汽车充电口识别精度低等问题,提出基于改进YOLOv5算法的一种电动汽车充电口识别方法。采用融入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结构增强不同层级间的信息融合能力;引入GhostNet网络结构中的深度可分离... 针对无人自动充电桩工作过程中背景复杂导致电动汽车充电口识别精度低等问题,提出基于改进YOLOv5算法的一种电动汽车充电口识别方法。采用融入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结构增强不同层级间的信息融合能力;引入GhostNet网络结构中的深度可分离卷积GhostConv,替代原模型中的特征提取网络中的普通卷积层,减小了模型的计算开销;主干网络中使用SENet结构增加感受野信息,提高模型对充电口特征的提取能力;同时改进模型损失函数,引入EIoU损失函数代替原始CIoU损失函数,提高边界框回归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在自制的多样化电动汽车充电口数据集上相较于原始YOLOv5算法在模型体积上减小了6.94 MB,检测精度提升到94.75%。同时与目前主流的检测算法对比,检测精度与检测速度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适用于复杂背景环境下的电动汽车充电口的目标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目标检测 电动汽车充电口 注意力机制 多尺度融合 YOLOv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金属异物检测灵敏度优化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彬 朱翀 张希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18,共10页
为提高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金属异物检测性能,提出1种检测线圈灵敏度优化方法。首先,建立金属异物介入矩形检测线圈的等效电磁模型,研究线圈的物理参数变化机理,得到不同尺寸金属异物引起的检测线圈参数变化理论公式;其次,分析多个线... 为提高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金属异物检测性能,提出1种检测线圈灵敏度优化方法。首先,建立金属异物介入矩形检测线圈的等效电磁模型,研究线圈的物理参数变化机理,得到不同尺寸金属异物引起的检测线圈参数变化理论公式;其次,分析多个线圈构型参数对检测线圈灵敏度的影响,结合无线充电实际工况优化检测线圈构型,通过电磁场仿真及实验证明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在3 kW无线充电系统中进行金属异物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以优化后检测线圈为基础搭建的金属异物检测系统可以准确地检测到25 mm及以上尺寸的金属异物,并具有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充电 金属异物检测 检测线圈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荷感应式断纱传感器设计 被引量:2
13
作者 吕竞则 戴宁 +2 位作者 胡旭东 徐开心 徐郁山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0,共7页
针对基于光电非接触式及图像处理式的断纱检测方式对车间生产环境、安装位置、安装角度要求高且设备昂贵等问题,根据静电感应式检测基本原理,设计了静电荷感应式断纱传感器,对其总体结构及关键模块进行理论分析及实验测试,并搭建了静电... 针对基于光电非接触式及图像处理式的断纱检测方式对车间生产环境、安装位置、安装角度要求高且设备昂贵等问题,根据静电感应式检测基本原理,设计了静电荷感应式断纱传感器,对其总体结构及关键模块进行理论分析及实验测试,并搭建了静电荷感应式断纱传感器试验台对该传感器的功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虽然运动纱线速度及其材料是影响静电荷感应式断纱传感器的主要影响因素,但这两个因素所导致的电压波动在静电荷感应式断纱传感器关键模块后端输出点的数值远小于运动纱线在断裂和未断裂状态之间切换时所产生的电压波动。因此,检测静电荷感应式断纱传感器关键模块后端输出点的电压值,可实现对运动纱线断纱情况的准确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纱线 断纱检测 静电荷感应 传感器 电压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热合成法制备的MoO_(3-x)纳米槽SERS基底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舒敏 梁俊辉 +2 位作者 陈达 陈招 秦来顺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1-1068,共8页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微量分子,在医药材料分析、有害物残留、食品安全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而SERS对被检测物质的响应极限则取决于基底性能,并直接影响最终检测效果。本文着眼于增加基底的比表面积及其与被检测物之...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微量分子,在医药材料分析、有害物残留、食品安全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而SERS对被检测物质的响应极限则取决于基底性能,并直接影响最终检测效果。本文着眼于增加基底的比表面积及其与被检测物之间的光诱导电荷转移能力,通过简单的水热合成法成功制备出具有氧空位缺陷的MoO_(3-x)纳米槽。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MoO_(3-x)纳米槽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和表面化学环境进行了分析。使用MoO_(3-x)纳米槽作为SERS基底,对罗丹明6G(R6G)、结晶紫(CV)和玫瑰红B(RhB)三种有机染料分子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显示,其对R6G的检测极限可以达到10^(-10)mol/L,与同类型的半导体基底相比,它具有更好的拉曼增强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_(3-x)纳米槽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微量分子检测 氧空位缺陷 光诱导电荷转移 R6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Adaline改进的充电桩谐波分析及扰动定位方法
15
作者 王晨 彭家强 +3 位作者 王淑侠 邬蓉蓉 王世刚 吴其琦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32,共4页
针对Adaline网络在复杂信号谐波检测中基波频率难以获取的问题,提出一种小波重构与改进型Adaline网络结合的谐波分析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充电桩谐波分析中。首先,用Mallat算法对原信号分解,再将细节信号重构实现扰动定位,将近似信号... 针对Adaline网络在复杂信号谐波检测中基波频率难以获取的问题,提出一种小波重构与改进型Adaline网络结合的谐波分析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充电桩谐波分析中。首先,用Mallat算法对原信号分解,再将细节信号重构实现扰动定位,将近似信号重构得到去噪原信号与基波信号,通过基波获取频率。其次,对Adaline网络相位提取算法进行优化,使其兼容全部相位范围,将去噪原信号通过优化后的Adaline网络检测谐波幅值及其对应的相位,综合误差为0.766%,比传统的Adaline模型精度提升了28.642%;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充电桩模型,实现谐波检测,并精准定位扰动发生时段,进一步论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波检测 MALLAT算法 ADALINE网络 充电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面线圈阵列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金属异物检测方法研究
16
作者 孙冬 高子宸 +1 位作者 韩晓娟 张文彪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8-194,共7页
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有效检测充电区域内的金属异物对保障电动汽车的充电安全和充电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平面线圈阵列的金属异物检测新方法。利用4×4结构的平面线圈阵列作为主要感测元件,结合电磁层析成... 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有效检测充电区域内的金属异物对保障电动汽车的充电安全和充电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平面线圈阵列的金属异物检测新方法。利用4×4结构的平面线圈阵列作为主要感测元件,结合电磁层析成像技术重建充电区域的电导率分布图像,对重建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金属异物的轮廓、位置和数量信息。有限元仿真与实物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能有效检测数种常见金属异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无线充电 金属异物检测 电磁层析成像 平面线圈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2G直流充电桩检测方案与检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倩 陈熙 +4 位作者 王立永 赵宇彤 金渊 关宇 张心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61-170,共10页
针对现有V2G直流充电桩现场检测装置功能不全面、检测方案单一、控制及管理困难等问题,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设计了V2G直流充电桩检测方案和检测系统。首先,根据需要设计了3种检测方案:现场检测方案、实验室检测方案以及动力电池检测方案... 针对现有V2G直流充电桩现场检测装置功能不全面、检测方案单一、控制及管理困难等问题,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设计了V2G直流充电桩检测方案和检测系统。首先,根据需要设计了3种检测方案:现场检测方案、实验室检测方案以及动力电池检测方案。不同的检测方案对应V2G充电桩不同检测环境和检测项目。然后,依据3种检测方案给出了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能够实现对V2G直流充电桩充放电功能、直流输出性能、并网性能及保护功能等进行检测。同时还可以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状态进行评估,从而判断电池潜在风险。最后,通过对V2G直流充电桩和车辆动力电池进行不同项目检测。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检测方案和检测系统能够准确实现对V2G直流充电桩的功能和性能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2G直流充电桩 检测系统 现场检测 实验室检测 通信连接 数据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电传感器的漏损监测系统及特性研究
18
作者 单单 黄明柱 +2 位作者 陈伟 黄旦光 余志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7-63,共7页
针对供水管道泄漏信号经长距离传播后信号微弱和频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信号调理电路的漏损监测系统。首先,阐述了管道声源的产生机理及传播特性,以及管壁检测点处的振动信号响应特性;其次,介绍了漏损监测系统的整体硬件和软件架构... 针对供水管道泄漏信号经长距离传播后信号微弱和频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信号调理电路的漏损监测系统。首先,阐述了管道声源的产生机理及传播特性,以及管壁检测点处的振动信号响应特性;其次,介绍了漏损监测系统的整体硬件和软件架构,提出了一种双电荷放大器与差分放大器相结合的信号调理电路,并引入线性反馈网络降低电荷放大器的下限截止频率,以实现供水管道中更低频率泄漏信号的采集;最后,搭建了测试系统性能的实验装置,实现了对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灵敏度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新型调理电路的频率响应特性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系统的灵敏度可达12.9 V/g,测量范围为0~0.2g,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长距离埋地管道漏损的检测和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管道 压电传感器 漏损监测 振动信号 电荷放大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IC芯片的多探测单元设计与验证
19
作者 张鑫 徐婉秋 +7 位作者 白超平 孙越强 王文静 张帅 韩建伟 陈睿 朱翔 李悦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4,共7页
以空间辐射环境中的粒子为研究目标,研制了用硅微条传感器作为探头、用集成芯片IDE3160进行信号处理的空间粒子探测系统.该系统采用两片硅微条传感器组成的硅微条探测阵列作为前端探头,并应用数字化的信号处理方法,获取空间粒子入射的... 以空间辐射环境中的粒子为研究目标,研制了用硅微条传感器作为探头、用集成芯片IDE3160进行信号处理的空间粒子探测系统.该系统采用两片硅微条传感器组成的硅微条探测阵列作为前端探头,并应用数字化的信号处理方法,获取空间粒子入射的位置及在硅微条内单位长度沉积的能量(线性能量传递,LET).从诱发单粒子效应的物理机制角度,对比重离子和脉冲激光在硅半导体中所产生物理效应的不同.采用1.064μm脉冲激光开展系统测试,获得良好的LET线性结果:该系统数据采集所需时间为2.47 ms,可探测到的LET阈值约为0.1MeV·cm^(2)·mg^(–1),皮尔逊相关系数(PCC)达0.998,表明系统测量结果与理论设计符合性良好.该系统动态范围宽、线性度好,具有较高的集成度、可拓展性及可移植性,可以搭载在各种空间探测卫星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环境 带电粒子 探测系统 硅微调传感器 线性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风暴中反极性电荷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20
作者 张义军 徐良韬 +1 位作者 郑栋 王飞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3-526,共14页
反极性电荷结构是强风暴系统中一种常见的电荷结构配置,它是强风暴中正地闪大量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往往与灾害性天气相联系。人们对云内电荷结构的认识随电场探空、多种地面观测手段的发展而深入。反极性电荷结构并非在强风暴的... 反极性电荷结构是强风暴系统中一种常见的电荷结构配置,它是强风暴中正地闪大量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往往与灾害性天气相联系。人们对云内电荷结构的认识随电场探空、多种地面观测手段的发展而深入。反极性电荷结构并非在强风暴的起始阶段就出现,而存在一个演变过程,出现在风暴发展的特定阶段。宽广强烈的上升气流被认为在反极性电荷结构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它使得上升气流区液态水含量等微物理条件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大小粒子碰撞的起电过程,使风暴内主要起电区霰粒子荷正电,冰晶等粒子荷负电,从而形成反极性电荷结构。强风暴中气流的动力输送、风切变等也被认为是反极性电荷结构形成的可能原因。利用数值模式,在真实的气象背景场下再现强风暴的反极性电荷结构演变特征和闪电活动特征,也是研究反极性结构形成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正地闪大量发生的强风暴开展大规模外场观测试验,并将观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将有利于理解强风暴中反极性电荷结构的形成及其与闪电活动特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结构 反极性 闪电探测 电结构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