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fault diagnosis based on NUIO/LMI for satellite attitude control systems 被引量:2
1
作者 Yuehua Cheng Qian Hou Bin Ji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2年第4期581-587,共7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scheme of fault diagnosis for flexible satellites during orbit maneuver.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e paper is related to the design of the nonlinear input observer which can avoid false alarm ar... This paper presents a scheme of fault diagnosis for flexible satellites during orbit maneuver.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e paper is related to the design of the nonlinear input observer which can avoid false alarm arising from the disturbance from orbit control force. The effects of orbit control force on the fault diagnosis system for satellite attitude control systems, including the disturbing torque caused by the misalignments and the model uncertainty caused by the fuel consumed, are discussed, where standard Lu- enberger observer cannot work well. Then the nonlinear unknown input observer is proposed to decouple faults from disturbance, Besides, a linear matrix inequality approach is adopted to reduce the effect of nonlinear part and model uncertainties on the observer. The numerical and semi-physical simulation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observer for the fault diagnosis system of the satellite during orbit maneu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bit control flexible satellite attitude control system nonlinear unknown input observer (NUIO) fault diagno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太6E卫星姿轨控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验证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巍 马雪 +1 位作者 刘蕊 王玉峰 《航天器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4,共8页
亚太6E卫星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宽带通信卫星,是国内首颗高轨全电推卫星,卫星配置离子和霍尔两类电推力器,用于卫星轨道控制。针对卫星采用全电推进轨道控制的特点,控制系统设计了采用电推进系统完成轨道转移、定点捕获和位置保持的轨道... 亚太6E卫星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宽带通信卫星,是国内首颗高轨全电推卫星,卫星配置离子和霍尔两类电推力器,用于卫星轨道控制。针对卫星采用全电推进轨道控制的特点,控制系统设计了采用电推进系统完成轨道转移、定点捕获和位置保持的轨道控制策略。文章介绍了亚太6E卫星控制系统产品配置、工作模式及电推进轨道控制相关的关键技术,包括控制系统全寿命周期自主飞行设计、可展开式矢量调节机构应用技术、电推进自主变轨技术、电推进自主位置保持技术。根据卫星在轨飞行数据,给出了控制系统指标实现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太6E卫星 控制系统 电推进 自主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椭圆轨道的航天器混合最优姿态控制
3
作者 曹家璐 郎啸宇 +1 位作者 刘向东 陈振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9-587,共9页
航天器在姿态控制过程中,纯磁控在提供控制力矩时存在欠驱动和控制能力有限的问题.本文提出在使用磁力矩器之外合理地加入脉冲推力器,即混合使用连续和离散控制力矩完成航天器的姿态控制任务.基于这种力矩施加方式,设计一种面向椭圆轨... 航天器在姿态控制过程中,纯磁控在提供控制力矩时存在欠驱动和控制能力有限的问题.本文提出在使用磁力矩器之外合理地加入脉冲推力器,即混合使用连续和离散控制力矩完成航天器的姿态控制任务.基于这种力矩施加方式,设计一种面向椭圆轨道航天器的混合线性二次型(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LQR)姿态控制方法.通过研究椭圆轨道上磁控能力随着椭圆轨道偏心率的变化趋势,找出椭圆轨道上纯磁控制能力最低的时刻,并在此时施加合适的脉冲,使得系统需要的控制增益通过离散脉冲的加入得到一定的补偿.仿真结果表明,面向椭圆轨道航天器的混合线性二次型控制方法在姿态控制效果上具有良好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混合控制 椭圆轨道 磁力矩器 脉冲推力器 航天器姿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环柱天线卫星姿轨一体化全推进系统设计
4
作者 王诗杰 孙敏哲 +3 位作者 高峰 季奕 孙光辉 董富祥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1,共11页
大型环柱天线卫星作为地球静止轨道上的关键空间结构,其任务是在该轨道上提供高速信息传输和稳定的通信服务。这要求卫星具备精确的轨道保持和姿态控制能力。由于此类卫星通常具有更大的质量和特殊的结构设计,该研究利用高精度轨道预报... 大型环柱天线卫星作为地球静止轨道上的关键空间结构,其任务是在该轨道上提供高速信息传输和稳定的通信服务。这要求卫星具备精确的轨道保持和姿态控制能力。由于此类卫星通常具有更大的质量和特殊的结构设计,该研究利用高精度轨道预报算法,通过精细建模分析了非球形摄动、太阳光压和三体摄动等关键空间环境因素对此类卫星空间运行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地,参考编队飞行重力场测量卫星的设计理念,该研究针对此类卫星提出了基于推力器布局优化的分布式全推力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一种基于Laguerre函数的改进显式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将设备能力限制和性能需求转化为输入、输出约束,结合多参数二次规划实现了对大型环柱天线卫星的姿轨一体化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在稳定运行期间,该卫星的位置保持误差可控制在米级范围内,姿态角误差优于0.03°,该控制算法的计算效率显著高于标准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和基于Laguerre函数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且占用的硬件内存远低于显式模型预测控制算法。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验证,该研究为算力有限的星载计算机实现大型环柱天线卫星在复杂空间环境中的全推力器集成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环柱天线卫星 空间环境 姿轨一体化 模型预测控制 全推力设计 LAGUERRE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轨质量矩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气动补偿控制
5
作者 陆正亮 李镓彤 +1 位作者 胡远东 廖文和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75-1984,共10页
针对气动偏心力矩严重干扰超低轨卫星姿态控制性能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质量矩技术的微纳卫星气动干扰力矩自适应动态补偿控制方法,实现对气动偏心力矩的精确观测与快速补偿。针对基于滚珠丝杠副的质量矩驱动方式,考虑机构传动摩擦,建立... 针对气动偏心力矩严重干扰超低轨卫星姿态控制性能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质量矩技术的微纳卫星气动干扰力矩自适应动态补偿控制方法,实现对气动偏心力矩的精确观测与快速补偿。针对基于滚珠丝杠副的质量矩驱动方式,考虑机构传动摩擦,建立质量矩卫星转动、平动和执行机构平动的完整动力学模型,明确各项参数对扰动力矩的影响。针对气动环境不确定和卫星质心未知问题,设计基于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干扰观测器、滑模控制器与积分分离式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on,PID)控制器的自适应动态补偿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所提补偿控制方法能够精确估计并补偿气动力矩干扰,有效消除质量矩机构摩擦力影响,验证了气动补偿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轨卫星 姿态控制 气动力矩 摩擦特性 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姿轨控发动机十字型测力台设计及优化
6
作者 蔡耘峰 王飞 +1 位作者 尹春禹 李世鹏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0-271,共12页
为了准确测量固体姿轨控发动机的推力,设计了一种具有中心对称结构的十字型构型的十二分力固体姿轨控发动机测力台。在考虑测力台结构受力变形的情况下,建立了测力台的静力学模型,得出了测力台各传感器受力与测力台所受发动机施加载荷... 为了准确测量固体姿轨控发动机的推力,设计了一种具有中心对称结构的十字型构型的十二分力固体姿轨控发动机测力台。在考虑测力台结构受力变形的情况下,建立了测力台的静力学模型,得出了测力台各传感器受力与测力台所受发动机施加载荷之间的解算公式。为评估测力台的动态性能,建立了测力台的无阻尼自由振动的动力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元仿真的方式对建立的静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并评估了测力台所受交联力的情况。基于所建立的测力台静动力学模型,以测力台静态灵敏度最大、测力台频率响应的幅值相对误最小为优化目标,以测力台测力杆直径及动架截面尺寸为设计变量建立了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PSO)对测力台测力结构进行了参数优化。测力台结构优化后,静态灵敏度降低了5.2%,对于频率为30 Hz的交变推力,在xy平面测力的动态响应幅值相对误差降低了53.9%,x,y轴转矩的动态响应幅值相对误差降低了97.6%,z轴转矩的动态响应幅值相对误差降低了9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姿轨控发动机 测力台 静力学分析 模态分析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发动机MMH/N_(2)O_(4)喷雾-燃烧-耦合传热过程模拟研究
7
作者 许建国 陈赟 +1 位作者 张禹 王园丁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60,共11页
为探究双组元空间发动机内自燃推进剂喷雾、燃烧和传热特性,首先对现有MMH/N_(2)O_(4)(甲基肼/四氧化二氮)详细燃烧反应机理进行适当简化,提出适用于三维模拟的MMH/N_(2)O_(4)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并在不同工况下对简化机理的准确性进行... 为探究双组元空间发动机内自燃推进剂喷雾、燃烧和传热特性,首先对现有MMH/N_(2)O_(4)(甲基肼/四氧化二氮)详细燃烧反应机理进行适当简化,提出适用于三维模拟的MMH/N_(2)O_(4)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并在不同工况下对简化机理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随后,采用流体体积(volume of fluid,VOF)模型对空间发动机内MMH/N_(2)O_(4)射流撞击雾化过程进行了非稳态模拟,并重点分析了直流互击作用下扇形液膜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基于以上化学反应机理及液雾分布模拟结果,在欧拉-拉格朗日体系下构建了离散液滴初始分布,并结合部分搅拌反应器湍流燃烧模型,开展了空间发动机内MMH/N_(2)O_(4)喷雾燃烧及流固耦合传热过程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发动机内推进剂湍流喷射雾化燃烧过程对壁面冷却液膜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冷却液膜主要出现在燃烧室直线段,在高温燃气与固体域之间建立了一个明显的温度缓冲层,从而实现对发动机壁温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姿轨控火箭发动机 液体推进剂 雾化燃烧 湍流燃烧模拟 气液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控制技术发展综述 被引量:2
8
作者 吕楠 郭建新 +3 位作者 肖帅 林波 仲小清 周志成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共16页
自1975年至今,我国已成功发展了以东方红系列为主的多型通信卫星平台,累计发射卫星70余颗,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概述我国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平台的发展历程,梳理通信卫星控制系统发展脉络及主要特点,重点从姿态控制... 自1975年至今,我国已成功发展了以东方红系列为主的多型通信卫星平台,累计发射卫星70余颗,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概述我国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平台的发展历程,梳理通信卫星控制系统发展脉络及主要特点,重点从姿态控制、轨道控制、信息体系架构和自主健康管理4个方面阐述了通信卫星控制技术主要进展.在此基础上,结合空间任务需求,对通信卫星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展望,助推未来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红系列 通信卫星 姿态和轨道控制 信息体系架构 自主健康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嫦娥六号环月飞行双环容错姿态控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洪华 关轶峰 +11 位作者 李骥 于洁 陈尧 王志文 张晓文 张录晨 李林峰 孙国健 王振华 郭敏文 李晓锋 高锡珍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2,共8页
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着上组合体)环月飞行阶段,利用安装于上升器的10 N发动机(可形成力偶控制方式)和安装于着陆器的150 N发动机进行姿态控制。根据发动机安装布局,当力偶控制方式下某10 N发动机常关故障、其配对使用的10 N... 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着上组合体)环月飞行阶段,利用安装于上升器的10 N发动机(可形成力偶控制方式)和安装于着陆器的150 N发动机进行姿态控制。根据发动机安装布局,当力偶控制方式下某10 N发动机常关故障、其配对使用的10 N发动机正常工作时,推进系统将产生与期望相反的控制力矩,导致姿态发散。为了保证在10 N发动机故障情况下着上组合体姿态稳定,给出了双环容错姿态控制策略,包括10 N发动机内环控制和150 N发动机外环控制。数学仿真结果表明,着上组合体环月飞行阶段双环容错姿态控制下,10 N发动机故障后,着上组合体姿态可以稳定在给定范围内。针对配置力偶姿控发动机和冗余发动机的探测器,采用双环容错姿态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应对力偶姿控发动机故障影响,保证探测器姿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六号 环月 发动机 容错 姿态控制 相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链的北斗三号卫星控制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宝军 林夏 +4 位作者 王井胤 李笑月 王申 李绍前 王亚宾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6,共11页
为适应卫星研制技术和规模空前发展,在卫星高可靠的同时做到低成本,将传统的分系统设计方法按特点和学科进行了重新梳理,提出国内首创的功能链设计理念和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北斗三号首发试验星、组网星及备份星中,实现了北斗三号卫星的... 为适应卫星研制技术和规模空前发展,在卫星高可靠的同时做到低成本,将传统的分系统设计方法按特点和学科进行了重新梳理,提出国内首创的功能链设计理念和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北斗三号首发试验星、组网星及备份星中,实现了北斗三号卫星的快速批产组网.阐述基于功能链的设计理念,重点介绍基于功能链的北斗三号卫星姿态及轨道等控制技术,在轨运行结果表明,卫星实现了连续可靠的工作,全面适应ka及激光星间链路的高控制精度要求以及导航卫星对高连续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 姿态控制 轨道控制 功能链 天文导航 偏航机动 磁卸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绿色单组元液体推进剂发展现状与趋势
11
作者 鲍世国 马天举 +5 位作者 田国庆 项锴 薛薇 孙海云 方涛 张星 《火箭推进》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I0002,共23页
随着对生态环境、安全的日益关注以及航天推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推进剂提出了绿色无毒的性能要求,新型绿色单组元液体推进系统成为航天推进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硝酸羟铵基单组元液体推进剂(HAN基单组元推进剂)和二硝酰胺铵基单组元液... 随着对生态环境、安全的日益关注以及航天推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推进剂提出了绿色无毒的性能要求,新型绿色单组元液体推进系统成为航天推进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硝酸羟铵基单组元液体推进剂(HAN基单组元推进剂)和二硝酰胺铵基单组元液体推进剂(ADN基单组元推进剂)具有绿色无污染、密度大、比冲性能可调节、饱和蒸汽压低和使用维护成本低等特点,可以应用于卫星、飞船、运载火箭等飞行器的姿轨控动力系统,二者均已完成多次飞行演示验证并获得应用,受到了各国航天领域的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绿色单组元液体推进系统 HAN基单组元液体推进剂 ADN基单组元液体推进剂 姿轨控动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 N推力装置上肼类分解催化剂的应用性能
12
作者 徐涛 李宁 +5 位作者 贺子君 贾勐 张中柱 邢钢 赵孟超 杜宗罡 《火箭推进》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8-156,共9页
研究制备了一种单组元姿轨控发动机用肼类分解催化剂,采用200 N推力装置对其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和考察。在催化剂物化性能指标满足应用要求的基础上,利用200 N推力装置通过力学环境试验考察了催化剂力学环境适应性,通过双-10℃低温冷启... 研究制备了一种单组元姿轨控发动机用肼类分解催化剂,采用200 N推力装置对其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和考察。在催化剂物化性能指标满足应用要求的基础上,利用200 N推力装置通过力学环境试验考察了催化剂力学环境适应性,通过双-10℃低温冷启动、低温稳态及脉冲、正负拉偏以及脉冲寿命热试考核程序考察了自制催化剂的低温冷启动性能、低温稳态性能、常温正负拉偏稳态性能以及脉冲寿命性能。结果表明:该催化剂肼催化分解效率在99%以上,机械强度高且力学环境适应性良好,具有较高的肼催化分解活性和稳定性,能够在200 N推力装置上于双-10℃正常启动,顺利完成了低温稳态、常温正负拉偏和脉冲寿命等考核程序,发动机室压平稳,响应特性良好,脉冲一致性好,可满足推力装置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肼类分解催化剂 单组元姿轨控发动机 200 N推力装置 热试考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地观测卫星编队协同容错姿轨耦合控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源青 杨浩 +1 位作者 倪媛 姜斌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22,共13页
面向对地观测场景下卫星编队的姿轨耦合特性和完全失效故障,提出了基于空间构型重构的协同容错控制方法。首先,根据对地观测的任务需求,分别建立了无故障情况下的卫星编队构型,以及故障发生后将故障卫星移出编队的构型重构方案,包括拓... 面向对地观测场景下卫星编队的姿轨耦合特性和完全失效故障,提出了基于空间构型重构的协同容错控制方法。首先,根据对地观测的任务需求,分别建立了无故障情况下的卫星编队构型,以及故障发生后将故障卫星移出编队的构型重构方案,包括拓扑网络重构、卫星编号更新和编队构型重构算法;其次,根据上述构型,考虑外部干扰和姿态轨道耦合特性,设计了基于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的分布式控制律,使得编队在有限时间内稳定,即在故障发生前后卫星编队都可以实现对观测区域的协同覆盖;最后,分别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地观测卫星 编队控制 姿态与轨道控制 分布式控制 协同容错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姿轨控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测量系统的设计与评估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勇 郭红杰 +3 位作者 何允钦 黄俊杰 超力德 梁国柱 《宇航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38-2052,共15页
为了提高液体姿轨控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测量系统的性能,归纳提出了液体火箭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测量系统一般性设计方法和完善的测量系统综合静态特性评估方法。设计了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液体姿轨控发动机中高空模拟试验测量系统,并... 为了提高液体姿轨控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测量系统的性能,归纳提出了液体火箭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测量系统一般性设计方法和完善的测量系统综合静态特性评估方法。设计了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液体姿轨控发动机中高空模拟试验测量系统,并对系统主要性能进行了评估。该系统拥有96路高精度速变参数测量、72路缓变参数测量、8路振动参数测量的能力;研制了一种测量信号调理电路以提高硬件的功能完备性和适应性。现场校准结果显示,速变参数和缓变参数测量通道的总不确定度分别是0.057%±0.009%与0.19%±0.032%,准确度等级范围分别是0.05~0.1级和0.15~0.4级;测量关键部位的真空度、流量、压力、温度和推力等参数的通道与传感/变送器的扩展不确定度分别是0.51%、0.14%、0.22%、0.51%和0.10%。经试验,真空舱真空度、推进剂流量、室压、推进剂温度和推力等关键参数的实际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0.078%、0.12%、0.033%、0.26%和0.028%,表明测量硬件和测量软件满足液体姿轨控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参数的高精度测量需求。本研究可为其它试验需求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测量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姿轨控发动机 高空模拟试验 测量系统 设计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天体柔性着陆器姿轨耦合智能控制
15
作者 孙一勇 郑鹤鸣 +2 位作者 翟光 李杰 王妍欣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5-273,共9页
针对小天体复杂摄动环境以及着陆器柔性变形作用力建模不准确对小天体着陆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最大熵强化学习的柔性小天体着陆器姿轨耦合智能控制方法。建立考虑柔性变形作用力等效轨道的动力学模型,并采用基准面法表征具有复... 针对小天体复杂摄动环境以及着陆器柔性变形作用力建模不准确对小天体着陆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最大熵强化学习的柔性小天体着陆器姿轨耦合智能控制方法。建立考虑柔性变形作用力等效轨道的动力学模型,并采用基准面法表征具有复杂形变特点的柔性着陆器姿态,从而构建用于智能控制器训练的姿轨耦合动力学环境。根据最大熵强化学习理论的软动作−评价(Soft Actor-Critic,SAC)算法,设计了采用深度神经网络架构的姿轨耦合智能控制器,各个推力器通过自适应输出推力,在保持着陆器姿态稳定的同时高精度跟踪导航轨迹。对控制器部署实际任务后的着陆过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与经典的PD控制方法相比,提出的姿轨耦合智能控制方法具有更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天体着陆 柔性着陆器 深度强化学习 姿轨耦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质心推进航天器近距离接近姿轨一体化控制
16
作者 李婧涵 周荻 +2 位作者 李思远 杜润乐 刘佳琪 《宇航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59-1973,共15页
针对航天器推力器布局限制以及姿轨一体化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航天器推进器配置和姿轨一体化控制方案。为描述航天器平移和旋转运动的耦合效应,基于对偶四元数建立了一体化相对运动模型。随后,针对航天器近距离接近问题,设计了一种... 针对航天器推力器布局限制以及姿轨一体化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航天器推进器配置和姿轨一体化控制方案。为描述航天器平移和旋转运动的耦合效应,基于对偶四元数建立了一体化相对运动模型。随后,针对航天器近距离接近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对偶四元数模型的模型预测控制器。进而,针对所研究的非质心推力布局航天器,提出了一种指令规划与执行方案。最后,对闭环控制系统进行仿真验证,并与其它控制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方案中基于对偶四元数的模型预测控制系统收敛速度更快,姿态和轨道控制精度更高;并且控制指令规划与执行方法能够很好地将一般化的控制指令应用于非质心推进航天器,从而验证了本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偶四元数 模型预测控制 推力器布局 姿轨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航天器编队约定时间姿轨耦合协同控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岩 曹璐 +3 位作者 秦开宇 肖冰 施孟佶 李维豪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9-838,共10页
针对具有参数不确定性、外部扰动和预设性能需求的航天器编队约定时间姿轨耦合控制问题,本文基于预设性能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低复杂度的约定时间编队姿轨耦合协同控制器,使得航天器在设定时间内形成编队,且编队误差满足预设的各种性能指... 针对具有参数不确定性、外部扰动和预设性能需求的航天器编队约定时间姿轨耦合控制问题,本文基于预设性能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低复杂度的约定时间编队姿轨耦合协同控制器,使得航天器在设定时间内形成编队,且编队误差满足预设的各种性能指标.首先,通过结合有限时间稳定概念引入一种约定时间性能函数,其系统稳定时间可以由使用者任意设定;然后,把约定时间性能函数与预设性能控制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了不依赖航天器质量和转动惯量等信息的约定时间编队协同控制器,保证了编队状态量的收敛性能和收敛时间,并使用李雅普诺夫理论证明了其稳定性.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编队飞行 姿轨耦合控制 预设性能控制 约定时间控制 航天器队形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空间站维护的微纳卫星绕飞姿轨协同控制方法研究
18
作者 张雨 乔琛远 +2 位作者 赵勇 黄奕勇 吴宗谕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4-843,共10页
针对微纳卫星执行空间站维护的近距离绕飞巡检任务的复杂性,建立了姿轨协同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分段设计姿轨联合控制方法。首先,观测段采用优化两点边值问题的方法,给出了符合观测要求的自由漂移轨迹;其次,基于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的... 针对微纳卫星执行空间站维护的近距离绕飞巡检任务的复杂性,建立了姿轨协同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分段设计姿轨联合控制方法。首先,观测段采用优化两点边值问题的方法,给出了符合观测要求的自由漂移轨迹;其次,基于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的有限时间姿态控制器设计微纳卫星的姿态控制律,使其满足绕飞轨迹约束及观测段的姿态需求;最后,转移段采用最优控制方法优化小推力转移问题,实现了燃料最优的巡检轨迹设计。仿真结果表明:在分段求解设计控制的作用下,微纳卫星在绕飞过程中能有效对空间站进行避撞并实现近距离观测巡检,解决了观测与机动同时进行导致的姿态冲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飞巡检 姿态控制 轨道控制 近距离观测 空间站维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天体柔性附着强耦合系统协同博弈控制
19
作者 张成宇 梁子璇 朱圣英 《宇航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75-1788,共14页
针对柔性着陆器的强非线性姿轨耦合控制问题,提出了多推力器协同博弈控制方法,通过协调多推力器的控制输入实现姿轨运动的联合控制。首先,通过微分博弈理论实现多推力器控制策略的交互与合作,从而在协同控制律设计时引入了系统的动态预... 针对柔性着陆器的强非线性姿轨耦合控制问题,提出了多推力器协同博弈控制方法,通过协调多推力器的控制输入实现姿轨运动的联合控制。首先,通过微分博弈理论实现多推力器控制策略的交互与合作,从而在协同控制律设计时引入了系统的动态预测信息,避免了多推力器控制的冲突与重复,进而兼顾了柔性着陆器整体的姿轨性能与各推力器的控制耗能。其次,设计了逐次逼近参数搜索算法,将逐次逼近与拟线性化技术结合,在系统强耦合非线性的情况下获得了封闭反馈形式的协同博弈控制律,因此控制指令可以在星载计算机上自主计算。最后,以小行星433Eros的附着为案例,通过数值仿真检验了所提协同博弈控制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天体附着 柔性着陆器 强耦合系统 姿轨耦合控制 微分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肼-四氧化二氮气相燃烧反应机理构建及反应特性研究
20
作者 余鹏 赵婷 +2 位作者 李剑锐 施伟 吴凌峰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2-310,共9页
基于层级结构思路构建了包含24组分和25步基元反应的自燃MMH-NTO简化燃烧反应机理Mech25.Mech25机理中MMH-NTO燃烧反应过程包括冷反应(积累热量和自由基)、着火反应(快速放热)、高温燃烧反应(反应平衡)3个阶段.反应机理包含了CH_(3)NHNH... 基于层级结构思路构建了包含24组分和25步基元反应的自燃MMH-NTO简化燃烧反应机理Mech25.Mech25机理中MMH-NTO燃烧反应过程包括冷反应(积累热量和自由基)、着火反应(快速放热)、高温燃烧反应(反应平衡)3个阶段.反应机理包含了CH_(3)NHNH_(2)逐步脱氢反应、HONO分解反应、小分子及自由基反应与高温分解反应等.温度敏感性分析表明燃烧温度对CH_(3)NHNH_(2)与CH_(3)NNH脱氢反应最为敏感;热释放速率分析表明CH_(3)NNH与HCO的氧化反应对热释放贡献最大,而HONO分解反应吸热效应最显著,H_(2)O分解反应促使反应由快速放热转为平衡反应;着火延迟敏感性分析表明其对R2反应最为敏感,反应(R2)活化能值对能否发生自着火至关重要;氧燃比影响分析表明,终产物H_(2)O与N_(2)非同步达峰在近当量燃烧区域产生了温度对氧燃比变化不敏感的平台区.与已有简化机理相比,Mech25机理对MMH-NTO反应终态温度预测最为准确,其值与详细机理偏差仅为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肼-四氧化二氮 燃烧机理 敏感性分析 姿轨控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