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样品温度和脉冲分数对7085铝合金APT实验数据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宋辉 曹玲飞 +1 位作者 刘庆冬 黄天林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4-70,共7页
基于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优异的空间和成分分辨率,针对析出强化型7085铝合金,研究了进行APT测试分析时样品温度和脉冲分数对质谱的背底噪声、化学成分、第二相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铝合金中存在细小的MgZn_(2)和较大尺寸的Al_(... 基于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优异的空间和成分分辨率,针对析出强化型7085铝合金,研究了进行APT测试分析时样品温度和脉冲分数对质谱的背底噪声、化学成分、第二相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铝合金中存在细小的MgZn_(2)和较大尺寸的Al_(3)(Sc,Zr)两种析出相;随着样品温度的升高,质谱的背底噪声强度不断增大,Zn、Mg、Cu和Si等元素的含量几乎不变,而Zr含量显著持续快速增加,MgZn2析出相的尺寸几乎不变,但数量密度先减小后增加。此外,随着脉冲分数的增加,背底噪声强度不断降低,并在≥25%时趋于平稳,主要合金元素的含量仍保持不变,但Zr含量不断降低,第二相析出特征的变化不明显。因此对于7085铝合金,样品温度应选择在20 K左右,脉冲分数在15%~20%之间,以提高APT的数据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探针 成分分析 铝合金 析出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PT研究RPV模拟钢中相界面原子偏聚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植权 周邦新 +2 位作者 蔡琳玲 王均安 刘文庆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9-93,共5页
提高了Cu含量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RPV)模拟钢经调质处理(880℃保温0.5h,水淬;660℃保温10h)以及400℃时效1000h后,采用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研究了碳化物/α-Fe基体,富Cu相/α-Fe基体以及富Cu相/碳化物界面处溶质或杂质原子的偏聚特征... 提高了Cu含量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RPV)模拟钢经调质处理(880℃保温0.5h,水淬;660℃保温10h)以及400℃时效1000h后,采用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研究了碳化物/α-Fe基体,富Cu相/α-Fe基体以及富Cu相/碳化物界面处溶质或杂质原子的偏聚特征。结果表明:在碳化物/α-Fe基体界面处P原子偏聚最明显;在富Cu相/α-Fe基体界面处Ni原子偏聚最明显,Mn原子也有微弱的偏聚;在富Cu相/碳化物界面处未发现溶质或杂质原子的偏聚现象。不同相界处原子偏聚不仅与界面本身微观结构有关,也与相界附近化学特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反应堆压力容器 模拟钢 原子偏聚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 相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PT研究铁素体时效钢中富Cu相和碳化物的偏析行为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士娟 王伟 李娜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11-214,共4页
铁素体时效钢样品经过880℃水淬、660℃调质处理,然后400℃时效4000 h后,利用三维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研究了时效钢中晶界和基体中富Cu析出相和碳化物的偏析行为。结果表明:分析区域中Mn、Ni、Mo、C和Cu元素更容易在晶界处偏聚,形成... 铁素体时效钢样品经过880℃水淬、660℃调质处理,然后400℃时效4000 h后,利用三维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研究了时效钢中晶界和基体中富Cu析出相和碳化物的偏析行为。结果表明:分析区域中Mn、Ni、Mo、C和Cu元素更容易在晶界处偏聚,形成富Cu团簇和碳化物,晶界处的纳米富Cu相为短棒状,其尺寸大小约为6 nm,团簇中的Cu原子含量为40at%。基体中的纳米团簇近似为球状,其尺寸和团簇中的Cu原子的数量密度都比晶界处小。在晶界处析出的富Cu团簇在碳化物之间,形成一种"夹层结构"。此外,富Cu团簇内部有Mn和Ni原子的偏聚,促进富Cu相的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素体时效钢 三维原子探针 富Cu析出相 碳化物 晶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原子探针的电场结构模拟研究
4
作者 李依轩 刘俊亮 +2 位作者 王伟 于得洋 徐先东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79,共7页
本文针对目前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局部电极原子探针的样品及局部电极几何结构,通过有限元方法,结合多物理场仿真技术,研究了局部电极与针状样品的距离z、样品尖端曲率半径ρ、局部电极的入口直径φ、厚度w、开口角度α和入口长度h等参数... 本文针对目前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局部电极原子探针的样品及局部电极几何结构,通过有限元方法,结合多物理场仿真技术,研究了局部电极与针状样品的距离z、样品尖端曲率半径ρ、局部电极的入口直径φ、厚度w、开口角度α和入口长度h等参数对样品尖端附近的局部电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z与φ的取值满足z/φ≥1时,既能在样品尖端得到较高的蒸发电场强度,又能降低局部电极对离子轨迹的影响;局部电极的厚度w和开口角度α的取值对样品尖端的电场影响较小;增大局部电极入口长度h的值有利于提高样品尖端电场强度;随着原子的蒸发(样品尖端曲率半径ρ增大),为维持原子蒸发所需的电场强度,施加在样品上的电压V与样品尖端的曲率半径ρ成正比,且所需维持的电场强度越高,施加的电压V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原子探针 局部电极 有限元模拟 电场结构 离子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离子束快速制备锆合金三维原子探针样品 被引量:4
5
作者 梁雪 韩洪秀 +2 位作者 黄娇 李慧 李强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4-36,共3页
利用聚焦离子束快速精确的定位加工了锆合金的三维原子探针样品,通过合理控制加工束流和时间,制备出的针尖样品满足了三维原子探针观察样品的要求。利用三维原子探针从该样品上采集到了8 000多万的原子信息。聚焦离子束可实现三维原子... 利用聚焦离子束快速精确的定位加工了锆合金的三维原子探针样品,通过合理控制加工束流和时间,制备出的针尖样品满足了三维原子探针观察样品的要求。利用三维原子探针从该样品上采集到了8 000多万的原子信息。聚焦离子束可实现三维原子探针样品的快速,便捷,高效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离子束 针尖样品 三维原子探针 锆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探针层析方法研究690合金晶界偏聚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慧 夏爽 +1 位作者 周邦新 刘文庆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6-209,共4页
利用脉冲电解抛光的方法制备了含有晶界的三维原子探针(3DAP)针尖样品,用原子探针层析方法(APT)研究了杂质原子在690合金晶界附近的偏聚情况。结果表明:样品经过固溶处理并在500℃~0.5 h时效后,碳化物仅在部分有利于形核的晶界位错纠... 利用脉冲电解抛光的方法制备了含有晶界的三维原子探针(3DAP)针尖样品,用原子探针层析方法(APT)研究了杂质原子在690合金晶界附近的偏聚情况。结果表明:样品经过固溶处理并在500℃~0.5 h时效后,碳化物仅在部分有利于形核的晶界位错纠结处析出,大小为5~10 nm。用三维原子探针可观察到晶界处杂质原子的偏聚现象,C主要偏聚在晶界附近1个原子层内,Si和P偏聚在晶界附近约2个原子层的厚度内。根据这些元素的偏聚数据,讨论了它们发生偏聚时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 晶界 偏聚 690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对RPV模拟钢中富Cu原子团簇析出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周邦新 王均安 +5 位作者 刘庆东 刘文庆 王伟 林民东 徐刚 楚大锋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6,33,共7页
用原子探针层析技术和时效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N i含量并且提高了Cu含量的反应堆压力容器(RPV)用模拟钢中富Cu、富N i和富Mn原子团簇的形成。结果表明,提高钢中的N i含量会促使富Cu原子团簇的析出,富Cu原子团簇中含有N i和Mn。实验检测... 用原子探针层析技术和时效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N i含量并且提高了Cu含量的反应堆压力容器(RPV)用模拟钢中富Cu、富N i和富Mn原子团簇的形成。结果表明,提高钢中的N i含量会促使富Cu原子团簇的析出,富Cu原子团簇中含有N i和Mn。实验检测到富N i的原子团簇,团簇中含有Cu和Mn,富N i原子团簇可以作为富Cu原子团簇析出时的形核区。实验还检测到富Mn原子团簇,当Mn原子团簇中含有较高的N i时,它也可以成为富Cu原子团簇析出时成核的地方。由于钢中的合金元素N i在形成富N i原子团簇后会成为富Cu原子团簇析出时成核区,因而提高N i的含量将促进富Cu原子团簇的析出,这是合金元素N i会增加压力容器钢中子辐照脆化敏感性的本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容器钢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 富Cu原子团簇 富Ni原子团簇 富Mn原子团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对高强度低合金钢中富Cu相析出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柴锋 王泽民 +3 位作者 罗小兵 张正延 刘敏 王占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1-165,共5页
将两种不同Ni含量高强度低合金钢(1.5 Ni和2.0 Ni,%,质量分数)900℃水淬后630℃时效处理2 h,利用金相显微镜(O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和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对钢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以及纳米相析出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 将两种不同Ni含量高强度低合金钢(1.5 Ni和2.0 Ni,%,质量分数)900℃水淬后630℃时效处理2 h,利用金相显微镜(O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和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对钢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以及纳米相析出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0 Ni钢的强度和冲击吸收功(-60℃)均高于1.5 Ni钢。两种钢的金相组织无明显差异,组织均为板条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混合组织。1.5 Ni钢中,富Cu相为孪晶fcc结构,多呈椭球状,等效半径和数量密度分别约为3.5 nm和1.5×10^(22)m^(-3);而2.0 Ni钢中,富Cu相为9R结构,多呈球状,等效半径和数量密度分别约为2.9 nm和2.9×10^(22)m^(-3)。这是由于Ni含量的提高,导致富Cu相的临界形核功降低,形核位置增多;同时,Ni、Mn原子偏聚在富Cu相/基体界面,有效降低了富Cu相/基体的界面能,导致富Cu相较稳定,不易长大、熟化。因此,2.0 Ni钢中富Cu相尺寸相对细小,数量密度也相对较高,析出强化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低合金钢 NI 富Cu相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 元素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时效Al-Zn-Mg合金团簇长大动力学及其变形断裂特性 被引量:5
9
作者 史坤坤 赵小龙 +4 位作者 张鹏 匡杰 张金钰 刘刚 孙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13-2525,共13页
利用电导率、显微硬度和宏观拉伸测试,结合SEM、TEM、APT和XRD等表征手段对Al-Zn-Mg合金中的团簇长大动力学以及团簇对合金变形断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l-Zn-Mg合金经过约1000 h自然时效进入稳定状态,基体中形成了超高密度的Mg... 利用电导率、显微硬度和宏观拉伸测试,结合SEM、TEM、APT和XRD等表征手段对Al-Zn-Mg合金中的团簇长大动力学以及团簇对合金变形断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l-Zn-Mg合金经过约1000 h自然时效进入稳定状态,基体中形成了超高密度的Mg-Zn团簇,材料得到有效强化;人工时效态Al-Zn-Mg合金中析出相随高温时效时间的延长发生长大,类型以亚稳η′与稳定η相为主,部分析出相逐渐不可被位错切过。T6/T7态合金小应变下可迅速形成大量位错引起材料强化,但在大应变时会发生剧烈的动态回复,造成其较弱的加工硬化能力与较低的均匀伸长率(约13%);而在T4态Al-Zn-Mg合金中,团簇和溶质原子的存在能有效抑制动态回复,并可在变形时伴生动态应变时效效应,造成材料较强的加工硬化和更优的均匀延伸性能(约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n-Mg系铝合金 溶质原子团簇 三维原子探针 长大动力学 加工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4PH不锈钢回火强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方旭磊 王泽民 +2 位作者 沈琴 马佳荣 刘文庆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59-1064,共6页
将17-4PH钢在1 040℃保温1 h后水淬,于540℃回火不同时间,测试其硬度以研究其析出强化规律,利用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研究了强化相析出演化过程。析出强化曲线显示,存在两个析出强化峰。APT分析表明,第1个强化峰是由于析出了大量纳米级... 将17-4PH钢在1 040℃保温1 h后水淬,于540℃回火不同时间,测试其硬度以研究其析出强化规律,利用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研究了强化相析出演化过程。析出强化曲线显示,存在两个析出强化峰。APT分析表明,第1个强化峰是由于析出了大量纳米级富Cu相,第2个强化峰则是由于析出了Cr、V、Nb碳氮化物。APT分析还显示,在富Cu相的周围,Mn、Ni和Al也出现偏聚,而且位于富Cu相和基体的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出强化 富Cu相 碳氮化物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及其在矿床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陶鹏 谢士稳 +2 位作者 龙涛 马铭株 车晓超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7-969,共13页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是一种能够以亚纳米分辨率提供定量的三维元素和同位素分析的测试分析技术,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和低的检出限。虽然原子探针主要用于材料科学和半导体领域,但随着近年来在矿床研究中应用的不断增加,正逐渐成为矿...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是一种能够以亚纳米分辨率提供定量的三维元素和同位素分析的测试分析技术,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和低的检出限。虽然原子探针主要用于材料科学和半导体领域,但随着近年来在矿床研究中应用的不断增加,正逐渐成为矿床研究的有用手段。与传统的地质分析技术相比,原子探针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可以测量体积<0.0007μm3的矿物的元素组成,能够在纳米尺度上揭示矿物成分的复杂性,为理解地质演化过程提供全新的认识。本文在简述原子探针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样品的选择和处理以及针尖样品制备的基础上,重点从成矿元素赋存状态、纳米尺度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组成三个方面阐述了原子探针在矿床研究中的代表性应用成果。迄今为止,原子探针在矿床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成矿元素赋存状态的分析上,尤其是与金矿相关的黄铁矿或其他化学组成相对简单的矿物。而在纳米尺度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组成方面,原子探针应用成果虽不如前者丰富,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全新认识,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原子探针在矿床学领域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复杂质谱峰的标定、三维重建失真等。尽管如此,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原子探针将逐渐成为矿床研究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探针 矿床研究 原子尺度 三维重建 成矿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18Plus合金时效初期强化相的析出规律 被引量:4
12
作者 支雅倩 张孟超 +1 位作者 唐榕卿 李慧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7,共13页
采用显微硬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探针层析(APT)技术研究了在标准热处理过程中及720℃时效初期(时效至128 h)718Plus合金的显微组织以及成分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718Plus合金的硬度在788℃炉冷至704℃后明显上升,在720℃时效... 采用显微硬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探针层析(APT)技术研究了在标准热处理过程中及720℃时效初期(时效至128 h)718Plus合金的显微组织以及成分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718Plus合金的硬度在788℃炉冷至704℃后明显上升,在720℃时效至64 h时达到最大值459.3HV±8.5HV,硬度变化与γ′相的析出长大有关。随着热处理的进行,Ti、Al、Nb元素的分配系数逐渐增大,球形γ′相的直径、体积分数逐渐增大。γ′相的析出长大由Ti、Al、Nb元素在基体中的扩散控制,扩散程度采用元素的分配系数进行表示。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Ti、Al、Nb元素在γ′相与基体之间的分配行为造成γ′相的直径、体积分数的变化。此外,在基体中分散着纳米级γ′团簇,其尺寸和数量密度在热处理过程中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出强化 成分分布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 718Plus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探针工作原理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碧雯 李秋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8-1118,共11页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可提供亚纳米分辨本领下元素的三维成分和空间图像信息。与其他微束分析技术不同的是,原子探针分析是将样品做成曲率半径小于100 nm的针状,在样品尖端接入高压使其处于待电离状态,通过脉冲电压或脉冲激光来逐层蒸发原子...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可提供亚纳米分辨本领下元素的三维成分和空间图像信息。与其他微束分析技术不同的是,原子探针分析是将样品做成曲率半径小于100 nm的针状,在样品尖端接入高压使其处于待电离状态,通过脉冲电压或脉冲激光来逐层蒸发原子,以飞行时间质谱仪测定蒸发离子的质荷比,从而确定元素种类,以位置敏感探头回溯离子在样品尖端的二维坐标,通过离子在纵向的逐层累积,确定离子的纵向坐标,进而通过计算机软件重构整个样品的三维结构信息,其横向分辨率为0.2 nm、深度分辨率为0.1 nm。本文通过回顾原子探针技术发展历史,简述其工作原理和地质应用,以期引起国内地质学界的关注和兴趣,在基础地球科学问题研究上取得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探针 纳米地球化学 纳米地质年代学 三维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V模拟钢热时效过程中碳化物与基体界面元素的偏聚
14
作者 贾向南 王均安 +4 位作者 蔡琳玲 徐刚 王晓娇 刘文庆 周邦新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60,共7页
研究不同磷含量的反应堆压力容器(reactor pressure vessel,RPV)模拟钢在880℃固溶,400℃不同时间时效后碳化物周围元素的偏聚.结果表明,低磷和高磷模拟钢在时效过程中均发现板条内碳化物与基体界面处存在磷偏聚,偏聚程度与晶界一致.高... 研究不同磷含量的反应堆压力容器(reactor pressure vessel,RPV)模拟钢在880℃固溶,400℃不同时间时效后碳化物周围元素的偏聚.结果表明,低磷和高磷模拟钢在时效过程中均发现板条内碳化物与基体界面处存在磷偏聚,偏聚程度与晶界一致.高磷样品时效150 h,P,Si和C同时在厚度约为20 nm的范围内富集,其浓度为基体的2倍;高磷样品时效500 h,在Fe_3C与基体的界面处分别存在厚度为7 nm的P和Si偏聚层,其中P偏聚在近Fe_3C一侧,Si偏聚在近基体一侧,Si的偏聚阻碍了碳化物的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堆压力容器模拟钢 热时效 原子探针层析 元素偏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原子探针技术助力先进铝合金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冯曼 靳慎豹 沙刚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91-898,890,共9页
随着各国对节能环保的日益重视,产业界对高性能轻质可再生铝合金的需求不断增加。准确掌握铝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及它们对性能的影响,对设计高性能铝合金至关重要。三维原子探针作为一种具有近原子级空间分辨率的表征技术,能够在近原子... 随着各国对节能环保的日益重视,产业界对高性能轻质可再生铝合金的需求不断增加。准确掌握铝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及它们对性能的影响,对设计高性能铝合金至关重要。三维原子探针作为一种具有近原子级空间分辨率的表征技术,能够在近原子尺度上对铝合金内部微观结构如固溶体、短程有序、团簇、纳米析出相、位/层错和界面等的元素分布和化学成分进行精准表征,从而为优化铝合金传统制备工艺和开发新工艺、新结构铝合金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在介绍三维原子探针技术基本原理及数据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分别从铝合金关键微观组织调控及新工艺、新结构开发等几个方面,回顾了三维原子探针技术在先进铝合金表征中的典型应用,探讨了三维原子探针技术在铝合金应用中的局限性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原子探针 铝合金 微观组织 强化机制 元素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550钢板淬火开裂的关键组织结构因素
16
作者 白洁 靳慎豹 +5 位作者 梁川 闫强军 尤泽生 赵永好 刘丽华 沙刚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5-161,共7页
为探究影响NP550含硼钢薄板淬火开裂的关键因素,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三维原子探针等多尺度表征手段对NP550淬火未开裂钢板表面和淬火开裂钢板表面和心部的微观组织、合金元素分布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开裂钢板... 为探究影响NP550含硼钢薄板淬火开裂的关键因素,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三维原子探针等多尺度表征手段对NP550淬火未开裂钢板表面和淬火开裂钢板表面和心部的微观组织、合金元素分布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开裂钢板的裂纹起始于板厚中心区域的原奥氏体晶界处并沿原奥氏体晶界扩展。钢板心部原奥晶粒粗化、沿晶界的铁素体和脆性渗碳体的析出以及硼元素被晶界含硼相的消耗是导致开裂钢板,特别是板厚中心处强度和塑性降低的主要原因。钢板在淬火应力下发生剧烈开裂。结合淬火工艺,生产过程中应注意控制高压水的出水量,保证冷却速率,有效防止淬裂现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硼钢 淬火开裂 元素分布 析出相 三维原子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对Fe-NiAlMn合金析出强化过程的影响
17
作者 翟乾坤 肖亚姣 +1 位作者 李嘉宝 刘文庆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7-92,共6页
将Fe-NiAlMn和Fe-CuNiAlMn合金在900℃固溶2 h后水淬,并在500℃时效不同时间。利用显微硬度测试和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研究Cu的添加对Fe-NiAlMn合金析出强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u的添加增强了时效初期的析出强化效果,加快了整个析... 将Fe-NiAlMn和Fe-CuNiAlMn合金在900℃固溶2 h后水淬,并在500℃时效不同时间。利用显微硬度测试和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研究Cu的添加对Fe-NiAlMn合金析出强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u的添加增强了时效初期的析出强化效果,加快了整个析出强化进程。时效过程中,Cu元素首先偏聚形核成为富Cu相,并促使Ni,Al,Mn元素在富Cu相与基体界面处偏聚形核形成Ni(Al,Mn)相,两相为核壳结构。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富Cu相由BCC结构转变为FCC结构,与Ni(Al,Mn)相逐渐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Cu相 Ni(Al Mn)相 析出强化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Zr对Al-Mg-Si合金时效析出过程的影响
18
作者 王紫燕 杨昭 +2 位作者 谭力笳 王加文 龚文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5年第8期2575-2587,共13页
本文探究了添加微量Zr对人工时效下Al-Mg-Si合金时效析出过程的影响。测试了时效过程中Al-Mg-Si合金的力学性能,借助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手段,深入分析了时效过程中合金析出相的演变... 本文探究了添加微量Zr对人工时效下Al-Mg-Si合金时效析出过程的影响。测试了时效过程中Al-Mg-Si合金的力学性能,借助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手段,深入分析了时效过程中合金析出相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时效初期,Zr原子通过促进空位的释放,并与Si原子形成Si-Zr-Vacancy三联体结构,从而促进了Mg-Si原子团簇的形成,提高了β″相分布均匀性,进而提高了合金硬化速率。在过时效阶段,Zr原子通过禁锢空位,并偏聚在Mg/Si相界面附近,抑制了析出相的粗化,进而提高了合金的耐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时效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 团簇 析出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