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ralized Hirshfeld Partitioning with Oriented and Promoted Proatoms 被引量:1
1
作者 HEIDAR-ZADEH Farnaz AYERS Paul W.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4-518,共5页
In this study, we show how to generalize Hirshfeld partitioning methods to possibly include non-spherical proatom densities. While this generalization is numerically challenging(requiring global optimization of a larg... In this study, we show how to generalize Hirshfeld partitioning methods to possibly include non-spherical proatom densities. While this generalization is numerically challenging(requiring global optimiz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parameters), it is conceptually appealing because it allows the proatoms to be pre-polarized, or even promoted, to a state that more closely resembles the atom in a molecule. This method is based on first characterizing the convex set of proatom dens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degenerate ground states of isolated atoms and atomic ions. The preferred orientation of the proatoms' densities are then obtained by minimizing the information–theoretic distance between the promolecular and molecular densities. If contributions from excited states(and not just degenerate ground states) are included in the convex set, this method can describe promoted atoms. While the procedure is intractable in general, if one includes only atomic states that have differing electron-numbers and/or spins, the variational principle becomes a simple convex optimization with a single unique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量 分子密度 激发态 原子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分子在Ni(100)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萌萌 黄晓玉 +6 位作者 李婧 宋海珍 朱永胜 徐秀梅 付玲 何朝政 李根全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1-166,共6页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通过对原子H、N、O、S和C,分子CO、N2、NH3、NO,以及自由基CH3、CH、CH2、OH在Ni(100)表面吸附的研究,比较了它们的吸附能,稳定吸附位点,吸附结构及扩散能垒等信息.这些吸附质与表面结合能力...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通过对原子H、N、O、S和C,分子CO、N2、NH3、NO,以及自由基CH3、CH、CH2、OH在Ni(100)表面吸附的研究,比较了它们的吸附能,稳定吸附位点,吸附结构及扩散能垒等信息.这些吸附质与表面结合能力从小到大依次是N2<NH3<CO<CH3<NO<H<OH<CH2<CN<S<O<N<CH<C.在所有的原子中,O原子倾向于吸附在桥位,而其余的原子则倾向于吸附在空位.除N2之外的分子吸附物(CO、NO、NH3),最佳吸附位点均为四重空位,而N2的最稳定吸附位置为顶位.对于自由基吸附物(CH、CH2、CN、OH)而言,它们倾向于吸附在四重空位,而CH3则稳定吸附在桥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第一性原理 吸附 NI(100) 原子和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邻氯苯基)苯甲酰胺在CuX(X=I,Br)催化下的分子内O-芳基化反应机理 被引量:6
3
作者 蔡皖飞 汪晓慧 +1 位作者 李来才 田安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101-2106,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研究了N-(邻氯苯基)苯甲酰胺在CuX(X=I,Br)催化下发生分子内O-芳基化的反应机理.优化了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通过能量和振动分析证实了中间体和过渡态的...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研究了N-(邻氯苯基)苯甲酰胺在CuX(X=I,Br)催化下发生分子内O-芳基化的反应机理.优化了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通过能量和振动分析证实了中间体和过渡态的真实性.并且在相同基组水平上应用自然键轨道(NBO)理论和分子中的原子(AIM)理论分析了这些化合物的成键特征和轨道间的相互作用.比较了两种不同铜盐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计算结果表明两种催化剂的反应路径和反应的控制步骤完全相同,在CuBr催化下标题化合物控制步骤的活化能比在CuI催化下的低,证明了CuBr的催化活性要比CuI的高一些,与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机理 CuX 活化能 分子中的原子理论 自然键轨道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与O_2在Au团簇上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郭晓伟 滕波涛 +3 位作者 袁金焕 赵云 赵越 刘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68-1074,共7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Dmol3程序系统研究了O原子与O2在Au19与Au20团簇上的吸附反应行为.结果表明:O在Au19团簇顶端洞位上的吸附较Au20强;在侧桥位吸附强度相近.O与O2在带负电Au团簇上吸附较强,在正电团簇吸附较弱.从O―O键长看,...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Dmol3程序系统研究了O原子与O2在Au19与Au20团簇上的吸附反应行为.结果表明:O在Au19团簇顶端洞位上的吸附较Au20强;在侧桥位吸附强度相近.O与O2在带负电Au团簇上吸附较强,在正电团簇吸附较弱.从O―O键长看,当金团簇带负电时,O―O键长较长,中性团簇次之,正电团簇中O―O键长较短,因而O2活化程度依次减弱.电荷布居分析表明,Au团簇带负电时,O与O2得电子数较中性团簇多,而团簇带正电时,得电子数较少.差分电荷密度(CDD)表明,O2与Au团簇作用时,金团簇失电子,O2的π*轨道得电子,使O―O键活化.O2在Au-19团簇上解离反应活化能为1.33eV,较中性团簇低0.53eV;而在Au+19上活化能为2.27eV,较中性团簇高0.41eV,这与O2在不同电性Au19团簇O―O键活化规律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与O2 吸附 反应 Au团簇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乙基-3-甲基咪唑阳离子与天冬酰胺阴离子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吴阳 张甜甜 于宁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89-1696,共8页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6-311+G(d,p)水平上,对1-乙基-3-甲基咪唑阳离子[Emim]+与天冬酰胺阴离子[Asn]-形成的氨基酸离子液体气态阴阳离子对([Emim][Asn])进行理论研究.通过几何结构优化和频率分析得到势能面上的五个稳定构型.[Em...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6-311+G(d,p)水平上,对1-乙基-3-甲基咪唑阳离子[Emim]+与天冬酰胺阴离子[Asn]-形成的氨基酸离子液体气态阴阳离子对([Emim][Asn])进行理论研究.通过几何结构优化和频率分析得到势能面上的五个稳定构型.[Emim]+和[Asn]-之间能够形成较强的氢键相互作用,零点能校正后的能量在-373.96至-326.28kJ·mol-1之间.其稳定化能主要来源于[Asn]-中羰基O的孤对电子lp(O)与[Emim]+中C—H反键轨道σ*(C—H)之间的相互作用:lp(O)→σ*(C—H).红外光谱特征和自然布居分析(NPA)计算表明咪唑阳离子中参与形成氢键的C—H键振动的红移值、阴阳离子间的电荷转移与氢键相互作用能成正比关系.分子中的原子(AIM)理论分析得到[Emim]+和[Asn]-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以静电作用为主.通过计算结果初步探讨影响氨基酸离子液体玻璃化温度Tg的结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布居分析 氨基酸离子液体 密度泛函理论 分子间氢键 相互作用能 红外光谱 分子中的原子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子-分子理论的二元合金熔体热力学计算 被引量:2
6
作者 段生朝 郭汉杰 +5 位作者 郭靖 鲁浩 石骁 杨文晟 刘帅 于梦曦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7年第3期7-15,共9页
分别使用Miedema、MIVM、NRTL、Wilson二元合金系热力学模型及Fact Sage热力学软件计算Bi-Pb、Bi-Sn、Cd-Pb、Pb-Sn 4个二元合金系的活度值,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Miedema、MIVM、NRTL、Wilson模型计算不同体系活度的效果不同,... 分别使用Miedema、MIVM、NRTL、Wilson二元合金系热力学模型及Fact Sage热力学软件计算Bi-Pb、Bi-Sn、Cd-Pb、Pb-Sn 4个二元合金系的活度值,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Miedema、MIVM、NRTL、Wilson模型计算不同体系活度的效果不同,每种模型都有其适用的体系.而Fact Sage热力学软件计算的活度均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文中使用Fact Sage分别计算Bi-Pb、Bi-Sn、Cd-Pb、Pb-Sn 4个二元系不同温度下的活度值.同时利用原子-分子理论计算Bi-Pb二元系质量作用浓度,给出生成金属间化合物Bi Pb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的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合金 FactSage 原子-分子理论 热力学 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原子与氮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单侧双配位构型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朝杰 蔡跃飘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9-295,共7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6-311+G(d)方法对单侧双配位FeN2体系(简记为S-FeN2)不同自旋多重度的稳定态、范德华力作用态和过渡态的多个电子态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能量和振动频率进行了计算比较研究.结果表明,S-FeN2体系三种自旋态间,Fe... 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6-311+G(d)方法对单侧双配位FeN2体系(简记为S-FeN2)不同自旋多重度的稳定态、范德华力作用态和过渡态的多个电子态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能量和振动频率进行了计算比较研究.结果表明,S-FeN2体系三种自旋态间,Fe—N距离R1和N—N距离R2值均比较接近;能量最低的是15B2态,相近态有15B1、13B1和13B2,彼此能差约25kJ·mol-1.三重态电子结构复杂,单重态能量普遍偏高;基组态Fe原子与N2间存在强的σ-π电子对排斥而无有效轨道重叠和电子转移,其它组态4s13d7、4s13d64p1和3d74p1,Fe和N2间发生σ(sd)-π和π-π*轨道重叠作用,有少量电子转移,体系呈现一定的离子性特征,活化N2键长基本不超过120pm.Fe原子的电子单或双重被激发到由N2反键轨道为主要成分的分子轨道上时,能使N2活化到单键程度甚至解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原子 氮分子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eN结构和性质及反应势能曲线 被引量:3
8
作者 蔡跃飘 王朝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46-1356,共11页
用B3LYP/6-311+G(d)方法对化合物NFeN弯曲型和直线型的不同自旋多重度多个电子态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能量和振动光谱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单重态中Fe―N键长普遍比三重态和五重态中的短,在155pm左右;NFeN三重态电子结构最丰富,... 用B3LYP/6-311+G(d)方法对化合物NFeN弯曲型和直线型的不同自旋多重度多个电子态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能量和振动光谱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单重态中Fe―N键长普遍比三重态和五重态中的短,在155pm左右;NFeN三重态电子结构最丰富,自然键轨道和Mulliken布居显示Fe―N键具有部分离子键特征;两种结构的所有稳定态中能量最低的是15A2态,能量相近的有13B1、13A2、13B2和11A1态,直线型中能量最低是3Δg态;相对于分子基态反应物Fe(a5D)+N2(X1Σg+)所有电子态的能量都偏高,该反应在热力学上是不利的,但是对于原子态反应物Fe(a5D)+2N(4S)则是放热反应;计算振动频率和强度与实验较吻合的是13B1态;复合物FeN2与化合物NFeN结构差异明显;Fe原子直接插入N2分子的势能曲线表明该反应能垒很高,在动力学上也是不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铁原子 氮分子 二氮化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110)表面氧原子覆盖度对氧分子解离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清高 尚家香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5-370,共6页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Nb(110)表面氧原子覆盖度分别为0.25、0.50、0.75和1.00单层时对氧分子解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氧原子覆盖度不大于0.50单层时,由于氧分子和表面铌原子的较强相互作用,使它们能够自发解离.然而...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Nb(110)表面氧原子覆盖度分别为0.25、0.50、0.75和1.00单层时对氧分子解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氧原子覆盖度不大于0.50单层时,由于氧分子和表面铌原子的较强相互作用,使它们能够自发解离.然而在氧原子覆盖度为0.75单层时,氧分子只能够在未占据的洞位附近解离,同时发生严重的晶格畸变.在形成一个氧原子单层后(1.00单层),氧分子只能弱吸附在Nb(100)表面上,此时氧原子向内扩散成为氧分子继续解离的速率决定步骤.这些结果从理论上解释了在形成一个氧原子单层后,Nb(110)表面氧分子吸收速率迅速下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氧原子 氧分子 Nb(110)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钌原子与氮分子作用机理计算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燕妮 金芩 +2 位作者 孙晓玲 蔡跃飘 王朝杰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44-961,共18页
运用B3LYP/6-311+G*(LANL2DZ)详细地研究了Ru原子与N_2分子相互作用的单端位直线型L-Ru N_2和单侧双配位S-Ru N_2及插入化合物NRu N弯曲型和直线型的不同自旋多重度下多个电子态的平衡几何结构、电子结构、轨道布居和振动光谱等性质,同... 运用B3LYP/6-311+G*(LANL2DZ)详细地研究了Ru原子与N_2分子相互作用的单端位直线型L-Ru N_2和单侧双配位S-Ru N_2及插入化合物NRu N弯曲型和直线型的不同自旋多重度下多个电子态的平衡几何结构、电子结构、轨道布居和振动光谱等性质,同时对构型转化和插入反应过渡态及反应的势能曲线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构型的复合物中一般低能态Ru对N_2的活化都不大,直线型的3Δ和3∑-相对基态反应物是能稳定存在的,轨道作用机制是σ/π授予与反馈.化合物NRu N与实验对照,13B1和11A1态可能是实验所观察的,两种构型中众多电子态相对于Ru(a^5F)+2N(~4S)是稳定的.势能曲线体现插入反应能垒很高,生成NRu N化合物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是不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原子 N2分子 插入反应 势能曲线 密度泛函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Pu+O_2反应机理及键的特点 被引量:2
11
作者 罗文浪 王青青 +4 位作者 曾小荟 黄安民 石立君 袁波 高涛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9-224,共6页
通过建立Pu与O_2反应的理论模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系统研究了钚原子与氧气分子的微观反应机理.优化了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的几何结构,并用频率分析方法和内禀反应坐标(IRC)方法验证了过渡态,得到了该反应的反应势能曲线和微观反应路... 通过建立Pu与O_2反应的理论模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系统研究了钚原子与氧气分子的微观反应机理.优化了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的几何结构,并用频率分析方法和内禀反应坐标(IRC)方法验证了过渡态,得到了该反应的反应势能曲线和微观反应路径.此外,用分子中的原子理论(AIM)和电子定域函数(ELF)理论方法探究了反应过程中各原子间化学键的演化特点.结果表明,这一反应体系有两条不同的反应路径,反应产物分别是PuO_2和Pu O+O;能量分析表明,生成PuO_2的反应更容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机理 键的本质 密度泛函理论 分子中的原子理论 电子定域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原子与氮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单端位构型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朝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6-682,共7页
用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1+G(d)基组水平上研究了Fe原子与N_2分子相互作用的单端位构型的直线形和弯曲形两种结构的平衡几何结构、电子结构、轨道布局及红外光谱等性质.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强的σ-σ电子对互斥作用,基组态4s^23d^6... 用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1+G(d)基组水平上研究了Fe原子与N_2分子相互作用的单端位构型的直线形和弯曲形两种结构的平衡几何结构、电子结构、轨道布局及红外光谱等性质.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强的σ-σ电子对互斥作用,基组态4s^23d^6的Fe原子不能与N_2分子发生化学作用;当Fe原子呈现可与N_2之间发生σ-π授予反馈作用的激发组态时,Fe与N_2分子之间可形成稳定的结构;在得到的多个电子态中,能量最低的是直线形的l^3Σ^-,比Fe(a^5D)和N_2(1~Σ_g^+)能量高21.6kJ·mol^(-1),同时存在几个能量相近的电子态,如l^3Ⅱ、1~3φ;弯曲形都是不稳定态,可能是连接直线形和单侧双配位构型的过渡态;单端位构型产物相对于基态的反应物均是热力学不稳定的;单端位构型中Fe对N_2的活化作用很小,N—N键长增加不超过7p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原子 氮分子 密度泛函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钼过氧配气物催化硫醚和烯烃氧化反应机理理论研究
13
作者 孙国峰 胡育 +1 位作者 曾鸿耀 唐典勇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55-1660,共6页
在B3LYP/Aug-cc-pvdz-pp水平下,对双过氧钼配合物Mo(O)(O2)2(pz)2(pz=pyrazolyl)氧化二甲硫醚,二甲亚砜和乙烯分别形成二甲亚砜,二甲砜和环氧乙烷的反应机理进行详细理论研究并进行了分子中原子理论拓扑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三种氧化反... 在B3LYP/Aug-cc-pvdz-pp水平下,对双过氧钼配合物Mo(O)(O2)2(pz)2(pz=pyrazolyl)氧化二甲硫醚,二甲亚砜和乙烯分别形成二甲亚砜,二甲砜和环氧乙烷的反应机理进行详细理论研究并进行了分子中原子理论拓扑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三种氧化反应均只经历一个过渡态,即底物中的反应中心原子(硫醚和亚砜为硫原子,乙烯为C=C双键平面)向[Mo(O)(O2)2(pz)2]中过氧的一个原子靠拢形成过渡态,从而形成产物。过渡态均为协同过渡态,由底物向[Mo(O)(O2)2(pz)2]中过氧原子转移电子而发生氧化反应。二甲硫醚氧化反应的自发性最小,二甲亚砜和乙烯氧化反应热自发性相当,三个反应在热力学上均可行。二甲硫醚的氧化和二甲亚砜的氧化在常温下可以达到99%选择性。如果有过量氧化剂的存在,亚砜就会进一步氧化为砜。在相同条件下,硫醚和亚砜的氧化不会影响烯烃,烯烃氧化需要另外条件以降低活化能,与钼配合物和多钼酸盐氧化硫醚,亚砜和烯烃反应的实验研究结果趋势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反应 密度泛函理论 分子中原子理论 反应机理 化学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酸与2,6-二苯并咪唑的超分子自组装及氢键实验与理论研究(英文)
14
作者 胡爱彬 潘志权 +1 位作者 程清蓉 周红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65-670,共6页
在氘代的二甲基亚砜的溶剂中合成了方酸与2,6-二苯并咪唑的超分子的化合物,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超分子是通过π-π堆积和分子之间氢键所形成的一维链状的聚合物。探讨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CCl_4溶... 在氘代的二甲基亚砜的溶剂中合成了方酸与2,6-二苯并咪唑的超分子的化合物,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超分子是通过π-π堆积和分子之间氢键所形成的一维链状的聚合物。探讨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CCl_4溶剂对聚合物中氢键的影响。此外,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中原子理论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分子间的键能分别是135.65和49.40 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间氢键 变温红外 密度泛函理论 分子中原子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_n(CH)_(4-n)H_4(n=0-4)的环状结构与性质的理论研究
15
作者 徐伯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9-233,共5页
With replacement of N atoms by CH groups in the most stable cycled N4H4 molecules,twelve possible isomers of Nn(CH)4-nH4 have been designed and optimized at the B3LYP/6-311++G level of theory.The vibrational frequenci... With replacement of N atoms by CH groups in the most stable cycled N4H4 molecules,twelve possible isomers of Nn(CH)4-nH4 have been designed and optimized at the B3LYP/6-311++G level of theory.The vibrational frequencies were calculated at the same level of theory.The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were analyzed with the natural bond orbital(NBO) and the atoms in molecules(AIM)theory.Meanwhile,the dipole moments and the energy have been discuss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tabilities of these isomers increase with more CH groups replacements of N4H4 due to decrements of their densities of energies.The G3B3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isomers have high heat of formations(HOFs)and higher density of energies,which indicate them maybe a kind of potential and novel energetic mater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氢化合物 密度函数理论 NBO AI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乙酰氨基酚-水复合物中氢键作用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原媛 孙乐 +2 位作者 李玉莹 王晓红 黄正国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4期39-44,共6页
为了解对乙酰氨基酚(AP)在水溶液中的构象,在MP2/6-311++G(d,p)水平上研究了AP与水分子通过不同种氢键作用形成的6种AP-H2O复合物.首先分析这些复合物的几何结构、能量和振动频率,然后运用分子中原子的量子理论(QTAIM)、自然键轨道理论(... 为了解对乙酰氨基酚(AP)在水溶液中的构象,在MP2/6-311++G(d,p)水平上研究了AP与水分子通过不同种氢键作用形成的6种AP-H2O复合物.首先分析这些复合物的几何结构、能量和振动频率,然后运用分子中原子的量子理论(QTAIM)、自然键轨道理论(NBO)和定域分子轨道-能量分解分析(LMO-EDA)等理论和方法对AP-H_2O复合物中的氢键相互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AP分子中的—CH基团与羰基氧原子之间形成的C8H8A···O2A分子内氢键在多数AP-H_2O复合物中被保留下来;(2)AW1和AW6中的分子间氢键强于其他氢键;(3)AP的羰基氧原子是最有可能与H_2O分子形成氢键的位点,第2个最有可能与H_2O分子形成氢键的位点是AP的酚羟基,前者中H_2O是质子供体,而后者中H_2O则是质子受体;(4)AP-H_2O的形成过程中,氢键作用与结构畸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AP-H_2O复合物的相对稳定性,但前者的作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乙酰氨基酚 复合物 氢键作用 自然键轨道理论(NBO) 分子中原子的量子理论(QTAI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取代乙烯酮与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从头算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青林 刘思齐 +1 位作者 王艳红 于健康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2-105,共4页
在MP2/6-311++G**水平上,研究了5种复合物的几何结构型和成键特征,对能量、自然键轨道和分子中的原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锂取代3位置时,锂的电子性质突出,体系的偶极矩增加,锂的离子性质增强,通过体系共轭作用,增加了端基氧的电负性... 在MP2/6-311++G**水平上,研究了5种复合物的几何结构型和成键特征,对能量、自然键轨道和分子中的原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锂取代3位置时,锂的电子性质突出,体系的偶极矩增加,锂的离子性质增强,通过体系共轭作用,增加了端基氧的电负性,氧的电负性质增强使得氧的给电子能力增强;当锂取代1和2位置时,锂与双键形成π-Li键或者锂与氧形成六元环结构.光谱分析表明:锂取代3位置时,红外光谱发生红移;当锂取代1和2位置时,由于锂的离子性很强,光谱发生蓝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键轨道理论 分子中的原子理论 量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20/MDNI混合炸药分子间作用的分子动力学 被引量:1
18
作者 武春磊 成泓进 +2 位作者 苟瑞君 贾宏云 张树海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72,共7页
为研究混合炸药分子间相互作用,从分子水平确定两组分的力学性能和安全性最佳的混合质量比,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模拟不同配比下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ε-CL-20)主要生长面和1-甲基-4,5-二硝基咪唑(MDNI)混合炸药的结合能... 为研究混合炸药分子间相互作用,从分子水平确定两组分的力学性能和安全性最佳的混合质量比,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模拟不同配比下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ε-CL-20)主要生长面和1-甲基-4,5-二硝基咪唑(MDNI)混合炸药的结合能、力学性能和径向分布函数(RDF)等,并计算了其理论爆轰性能。结果表明,当CL-20质量分数为60%~65%时,CL-20/MDNI的结合能最大,两组分的相容性和稳定性最好,且CL-20的(1 0 1)面与MDNI分子间作用最强;CL-20和MDNI质量比为65∶35时,混合炸药体积模量(K)、剪切模量(G)和拉伸模量(E)最小,K/G值最大,此时混合炸药的力学性能最好;CL-20和MDNI分子间作用主要是CL-20中H和MDNI中O以及CL-20中O和MDNI中H形成的氢键;电子密度拓扑分析进一步证明,CL-20/MDNI之间存在氢键作用。CL-20质量分数为65%时,该混合炸药理论爆速和爆压分别为8 382m/s和31.87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炸药 CL-20 MDNI 分子间相互作用 力学性质 分子动力学 分子中原子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长与极短的铜铜距离-吡唑环三核亚铜配合物亲铜作用本质及发光调控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霁 邢立锐 李丹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133-2140,共8页
本文结合近年来亲金属作用研究领域的进展,针对本课题组在环三核亚铜配合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讨论了两个铜(I)–铜(I)作用相差悬殊的体系。一是通过构筑具有环三核单元的三棱柱笼状配合物,确认在正堆积模式下即使环三核单元之间亲铜... 本文结合近年来亲金属作用研究领域的进展,针对本课题组在环三核亚铜配合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讨论了两个铜(I)–铜(I)作用相差悬殊的体系。一是通过构筑具有环三核单元的三棱柱笼状配合物,确认在正堆积模式下即使环三核单元之间亲铜作用极弱依然可以在磷光发射态中产生强亲铜作用,且通过配体的预留配位点与Cu_2I_2簇连结从而得到自校准大范围发光温度计;二是通过与亲铜作用正交的Br―Br卤键,实现环三核亚铜配合物前所未有的极短铜(I)–铜(I)距离,通过各种电子结构分析方法研究其本质。结果表明即使当铜(I)–铜(I)距离很接近铜的范德华半径和时,其本质依然为闭壳层作用,而Br―Br作用总为闭壳层作用,且该体系中最强的Br―Br作用很好地体现出一个Br原子的σ穴和另一个Br原子的负静电势区域的匹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铜作用 正堆积 磷光发射态 卤键 约化密度梯度 分子中的原子的量子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烷基乙二胺-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型质子化离子液体的分子间氢键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欣辰 徐宇 花儿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0-547,共8页
本文研究选用密度泛函理论中M06-2X及6-311G(d,p)基组,对由N-烷基乙二胺阳离子[HAlkyl]+(hexyl,octyl、2-ethylhexyl及EtHex)与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阴离子[TFSA]-形成的[HHex][TFSA]、[HOct][TFSA]及[HEtHex][TFSA]型质子化离子液体(Pr... 本文研究选用密度泛函理论中M06-2X及6-311G(d,p)基组,对由N-烷基乙二胺阳离子[HAlkyl]+(hexyl,octyl、2-ethylhexyl及EtHex)与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阴离子[TFSA]-形成的[HHex][TFSA]、[HOct][TFSA]及[HEtHex][TFSA]型质子化离子液体(Protic ionic liquids,PILs)的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进行理论研究,通过几何优化和分子振动频率分析得到其5种较稳定构型[HAlkyl][TFSA]S1~S5,结果表明:该类PILs的基组重叠误差(basis set superposition error,BSSE)校正后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ΔE int BSSE在-88.8^-108.9 kcal/mol范围内;由于阴阳离子间形成了较强的N—H…N或N—H…O型氢键,[HAlkyl]+阳离子中参与氢键的N—H键长延长,红外谱图显示N—H伸缩振动发生了红移,且红移值显著。通过自然键轨道理论分析可知,其稳定化能主要来源于阴离子[TFSA]-中N、O原子的孤对电子与阳离子[HAlkyl]+中N—H反键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LP(N/O)→σ*(N—H)。采用分子中原子理论计算二阶微扰能E(2)值、电子密度ρc值及拉普拉斯值2ρc的结果表明,[HAlkyl]+中碳链的长短、支链的引入对[HAlkyl][TFSA]分子间氢键作用的强弱有较大的影响,并且在伯胺质子化构型(S1~S3)中形成的氢键相互作用比仲胺质子化构型(S4、S5)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化离子液体 密度泛函理论 分子间氢键作用 自然键轨道理论 分子中的原子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