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3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polymer dispersants on dispersion stability of nano-TiO_2 aqueous suspens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inner wall latex paint 被引量:3
1
作者 彭兵 黄毅 +3 位作者 柴立元 李国良 程明明 张晓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4期490-495,共6页
The effects of SN5040 and polyethylene glycol(PEG) individually and in combination on the dispersion stability of nano-TiO2 aqueous suspens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The ad... The effects of SN5040 and polyethylene glycol(PEG) individually and in combination on the dispersion stability of nano-TiO2 aqueous suspens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these dispersants was detected by zeta potential, isothermal absorption and FTIR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SN5040 is superior for stabilizing nano-TiO2 in aqueous suspension to PEG in basic region, and the optimum mass fraction of SN5040 addition is 3%. In the case of NaCl addition, the optimum valu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NaCl concentration in the solution. When the mixture of SN5040 and PEG is employed, the antagonism appears preponderant. When SN5040 and PEG are added sequentially, the synergistic reaction takes place. The synergistic reaction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mechanism that PEG adsorption decreases the electronic repulsion between SN5040 molecules, which results in the increase of SN5040 adsorption density. PEG is adsorbed by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pre-adsorbed SN5040 layer. Furthermore, the modified inner wall latex paint with well dispersed nano-YiO2 suspension is endowed with excellent ultraviolet absorption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dispersant dispersion stability NANO-TIO2 inner wall latex paint PEG adsor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铜混合纳米流体的制备及评价
2
作者 裴宏杰 张晨阳 +3 位作者 朱思伟 王飞 霍宇航 郭二廓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7-372,共6页
为了揭示纳米粒子的协同作用机理,采用分子水平混合法,制备了铜质量分数分别为1%、5%、10%和20%的石墨烯/铜纳米复合材料,并应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曼光谱仪进行了表征,发现铜粒子均匀地负载在石墨烯片层上.采用与分子水平法相... 为了揭示纳米粒子的协同作用机理,采用分子水平混合法,制备了铜质量分数分别为1%、5%、10%和20%的石墨烯/铜纳米复合材料,并应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曼光谱仪进行了表征,发现铜粒子均匀地负载在石墨烯片层上.采用与分子水平法相同的石墨烯和铜粒子比例,通过机械混合法制得纳米复合材料.再将两种复合纳米材料分别混入可生物降解的W40基础油,并通过机械搅拌、超声分散和化学分散的方法进行混匀,制备得到两种纳米流体.然后采用分散稳定性、黏度和接触角等指标对石墨烯/铜混合纳米流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分子水平混合法制得的石墨烯/铜纳米流体的分散稳定性优于机械混合法;两种混合法制得的纳米流体与AISI 304不锈钢的接触角均小于基础油,黏度高于基础油;随着纳米粒子质量分数的增加,三者接触角均减小;黏度随纳米粒子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降低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纳米流体 石墨烯 纳米铜 分散稳定性 浸润性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化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多层界面润滑特性研究
3
作者 王固霞 徐海明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2-957,共6页
为解决机械磨损引起的能源损耗问题,通过共价作用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与十二烷基三乙氧基硅烷、十六烷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十八烷基三乙氧基硅烷进行烷基化,制备了不同链长的烷基化还原氧化石墨烯[rGO-C(N),N=12、16、18]。结果表明,rGO-... 为解决机械磨损引起的能源损耗问题,通过共价作用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与十二烷基三乙氧基硅烷、十六烷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十八烷基三乙氧基硅烷进行烷基化,制备了不同链长的烷基化还原氧化石墨烯[rGO-C(N),N=12、16、18]。结果表明,rGO-C(16)在15#工业白油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在多种负载条件下,rGO-C(16)展现出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其中,在400 N条件下,与15#工业白油相比,其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分别降低了38.0%和1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氧化石墨烯 滑动磨损 分散稳定性 界面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陶瓷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因素
4
作者 王卓凡 王坤杰 +2 位作者 谢栋 刘泰山 胡一杰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01-107,共7页
碳化硅(SiC)因具有高强度、高热导率、耐高温等特点而成为广泛应用的陶瓷材料之一。但是传统制备方法生产时间长、成本高,为促进C/C-SiC复合材料的低成本快速成型,对浆料浸渍法用的水基SiC陶瓷浆料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综述。从pH值、分散... 碳化硅(SiC)因具有高强度、高热导率、耐高温等特点而成为广泛应用的陶瓷材料之一。但是传统制备方法生产时间长、成本高,为促进C/C-SiC复合材料的低成本快速成型,对浆料浸渍法用的水基SiC陶瓷浆料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综述。从pH值、分散剂种类及含量、固相含量、球磨参数等方面介绍了它们对SiC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因素产生影响的机理。同时,整理了部分碳化硅粉体或浆料的分散体系和性能数据,针对浆料浸渍法用水基SiC浆料的研究方向、性能优化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陶瓷浆料 流变性能 分散稳定性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稳定水基石墨烯/骨胶纳米流体的光热转换性能研究
5
作者 周传辉 王玺朝 +4 位作者 何国杜 董岚 吴子华 谢华清 王元元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1,共6页
在能源危机背景下,能够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的纳米流体光热材料体系脱颖而出。石墨烯纳米流体具有高稳定性的优点,在光热吸收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石墨烯在基液中易团聚,影响其在石墨烯纳米流体中的更广泛应用。本工作利用球磨法制... 在能源危机背景下,能够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的纳米流体光热材料体系脱颖而出。石墨烯纳米流体具有高稳定性的优点,在光热吸收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石墨烯在基液中易团聚,影响其在石墨烯纳米流体中的更广泛应用。本工作利用球磨法制备石墨烯/骨胶纳米复合材料,两步法制备分散稳定的水基石墨烯/骨胶纳米流体。研究了石墨烯与骨胶之间的质量比对石墨烯/骨胶纳米流体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石墨烯/骨胶纳米流体的浓度对其光热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烯与骨胶质量比为1∶4时,纳米流体具有高稳定性浓度,浓度为0.009%时石墨烯/骨胶纳米流体的光热转换效率达到98.46%,较去离子水提高了24.31%。同时,研究发现石墨烯/骨胶纳米流体能够达到分散稳定状态且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骨胶纳米流体 分散稳定性 光吸收效果 光热转换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喷分散染料墨水的高温稳定性
6
作者 陈迎 李翔 +3 位作者 吴延捷 吴波 何瑾馨 董霞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6,共5页
为提高分散墨水的高温稳定性能,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墨水粒径、分散剂和保湿剂的种类及用量、三乙醇胺用量、分散染料种类对分散染料墨水高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为250 nm、三乙醇胺质量分数为0.5%时,分散红A墨水体系高温稳定性... 为提高分散墨水的高温稳定性能,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墨水粒径、分散剂和保湿剂的种类及用量、三乙醇胺用量、分散染料种类对分散染料墨水高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为250 nm、三乙醇胺质量分数为0.5%时,分散红A墨水体系高温稳定性最佳;体系中加入阴非离子复配分散剂的高温稳定性最佳,阴离子分散剂次之,非离子分散剂较差;保湿剂对分散染料的增溶量是墨水高温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增溶效果越强,高温稳定性越差;不同分散染料使用相同配方制备墨水,墨水的高温稳定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稳定性 喷墨印花 分散染料墨水 分散剂 保湿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MI型大分子分散稳定剂的聚合物多元醇
7
作者 刘禄麒 王新灵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7-244,共8页
以聚醚多元醇和3-异丙基-二甲基苄基异氰酸酯(TMI)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大分子分散稳定剂,并通过分散聚合的方法将其与苯乙烯(ST)、丙烯腈(AN)共聚,最终制得一种高固含量、低黏度的聚合物多元醇(POP)。通过旋转式黏度计、扫描电镜等研究了... 以聚醚多元醇和3-异丙基-二甲基苄基异氰酸酯(TMI)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大分子分散稳定剂,并通过分散聚合的方法将其与苯乙烯(ST)、丙烯腈(AN)共聚,最终制得一种高固含量、低黏度的聚合物多元醇(POP)。通过旋转式黏度计、扫描电镜等研究了该大分子分散稳定剂的封端比例(异氰酸酯基团与羟基的物质的量之比,n(—NCO)∶n(—OH))、大分子分散稳定剂的质量分数及作为溶剂的聚醚的分子量对聚合物多元醇黏度和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大分子分散稳定剂的封端比例为0.8∶6~1∶6、质量分数为4%时,采用较低分子量的聚醚作为溶剂,可制得高固含量(大于40%)、低黏度(小于4500 mPa·s)的聚合物多元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子分散稳定剂 聚合物多元醇 分散聚合 低黏度 高固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交换膜电解水用氧化铱催化剂浆料稳定性研究进展
8
作者 吴俣 刘文昊 +5 位作者 李强 李宇峰 陈明 孙浩然 江龙 杨锦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85-1796,共12页
氧化铱(IrO_(2))膜电极是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WE)制氢技术的核心部件,其制备过程涉及IrO_(2)催化剂颗粒悬浮分散制成催化剂浆料,再经喷涂、溶液挥发、热压转印等步骤形成催化层。IrO_(2)膜电极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与IrO_(2)浆料稳定... 氧化铱(IrO_(2))膜电极是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WE)制氢技术的核心部件,其制备过程涉及IrO_(2)催化剂颗粒悬浮分散制成催化剂浆料,再经喷涂、溶液挥发、热压转印等步骤形成催化层。IrO_(2)膜电极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与IrO_(2)浆料稳定性密切相关;掌握浆料稳定性原理和调控技术可为PEMWE性能优化奠定基础。本文综述了关于制备稳定IrO_(2)浆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IrO_(2)浆料主要成份的物理性质与相互作用原理,系统分析了浆料分散方法、离聚物结构、离聚物浓度及分散介质等关键因素对催化剂浆料稳定性及催化层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总结了IrO_(2)浆料稳定分散面临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电解水 氧化铱 催化剂浆料 分散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堤建筑物与分散土界面渗透稳定性研究
9
作者 文纪翔 樊恒辉 +2 位作者 贾琼瑜 刘宇芊 孙增春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8-967,共10页
分散土具有遇水分散流失的特性,位于分散土体中的建筑物在土-水-建筑物耦合作用下往往会出现界面处的渗透变形而发生破坏,常导致水利工程出现险情。采用人工配制的不同程度的分散土,开展分散性试验与抗渗试验,同时考虑穿堤建筑物因不均... 分散土具有遇水分散流失的特性,位于分散土体中的建筑物在土-水-建筑物耦合作用下往往会出现界面处的渗透变形而发生破坏,常导致水利工程出现险情。采用人工配制的不同程度的分散土,开展分散性试验与抗渗试验,同时考虑穿堤建筑物因不均匀沉降和振动等因素导致的与接触位置填土的分离脱空,对非分散土与分散土开展脱空区在管道上侧和下侧两种位置的裂缝冲刷试验。结果表明:①随着碳酸钠掺量的增加,土样逐渐从非分散向分散转化,临界坡降从120.0降低到12.9,14.7,抗渗性能显著下降。②分散土与非分散土的自身裂缝(无建筑物)均可在反滤料的保护下逐渐愈合,裂缝段试验末分别能承担大于59.0,51.2的坡降,抗渗性能显著提高。③在相同干密度的条件下,与非分散土相比,分散土中的裂缝愈合更快,在较低速的流动水的条件下即可迅速填充堵塞渗流通道。④建筑物-土界面存在裂缝,当裂缝位于建筑物上部时,裂缝可以在反滤料的保护下逐渐愈合,非分散土和分散土分别能承担大于87.4,63.1的坡降,具有一定的抗渗性能;当裂缝位于建筑物下部时,裂缝段基本不承担坡降,在反滤料的保护下裂缝也难以愈合且在高水头下易发生反滤料的管涌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土 土-结构接触面 裂缝 渗透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基MoS_(2)/SiC二元纳米流体摩擦学特性
10
作者 李翔 吴张永 +2 位作者 蒋佳骏 朱启晨 龚湫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50-4060,共11页
为解决海水液压传动介质存在的腐蚀和抗磨减摩性差等问题,向海水基载液中分散纳米材料改善其理化性质。以海水为基础液,硅烷偶联剂(KH550)表面改性SiC纳米颗粒和MoS_(2)纳米片为分散相,制备海水基SiC、MoS_(2)以及MoS_(2)/SiC二元纳米流... 为解决海水液压传动介质存在的腐蚀和抗磨减摩性差等问题,向海水基载液中分散纳米材料改善其理化性质。以海水为基础液,硅烷偶联剂(KH550)表面改性SiC纳米颗粒和MoS_(2)纳米片为分散相,制备海水基SiC、MoS_(2)以及MoS_(2)/SiC二元纳米流体,采用场发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纳米材料微观结构及改性情况,通过直接观察法和失重法评估纳米流体的分散稳定性及腐蚀速率,从多角度对纳米流体的摩擦学特性进行研究,并探究其润滑机理。结果表明:在KH550修饰后,选择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作为表面活性剂,MoS_(2)与SiC质量比为1∶2的纳米流体表现出最优的分散稳定性;SiC和MoS_(2)的加入能在铜片表面形成保护膜,降低海水的腐蚀速率;摩擦磨损实验数据表明,MoS_(2)与SiC质量比为1∶2的纳米流体平均摩擦系数最优为0.119,且瞬时摩擦系数平滑,测试钢球表面磨痕直径为1.88mm,质量磨损率为0.0223g/(N·cm^(2)),相较于一元MoS_(2)和SiC纳米流体分别降低了22.9%和69.7%;通过XPS对磨痕表面元素化学状态分析,表明MoS_(2)与SiC协同参与磨痕表面的摩擦反应,在摩擦基底形成复合润滑膜,具有高效协同润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液压技术 液压传动介质 纳米流体 分散稳定性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量波方程时间高阶广义有限差分法及稳定性条件
11
作者 袁野 黄健良 +2 位作者 陶维祥 柳万春 吴国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8796-8804,共9页
广义有限差分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方法能够适应起伏的地层界面,消除起伏界面造成的阶梯状散射现象,提高正演模拟的准确性。而使用时间二阶广义有限差分法求解波动方程时,由于时间差分精度低,时间采样间隔较大时往往会产生时间频散,影响正... 广义有限差分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方法能够适应起伏的地层界面,消除起伏界面造成的阶梯状散射现象,提高正演模拟的准确性。而使用时间二阶广义有限差分法求解波动方程时,由于时间差分精度低,时间采样间隔较大时往往会产生时间频散,影响正演模拟的精度。研究了标量波方程时间四阶广义有限差分正演模拟算法及其稳定性条件和频散特性,通过将时间四阶偏导数转嫁到空间偏导数项上实现时间四阶精度差分,时间频散得到有效的压制。此外相对于时间二阶广义有限差分法,时间四阶广义有限差分可以适应较大的时间采样间隔,一定程度上减少计算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有效压制阶梯状散射和时间频散,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将其应用于逆时偏移,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成像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有限差分 阶梯状散射 高阶差分格式 时间频散 稳定性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碳蜡原油乳液型防蜡剂的制备及其性能
12
作者 任永苍 黄钰 +7 位作者 徐海霞 但波 严东寅 于海洋 马金龙 张喻鹏 韩国强 郑存川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7,共8页
针对塔里木油田英买原油中石蜡碳数高,常规油溶性防蜡剂作用效果不佳且低温黏度大而难加注的问题,文章以丙烯酸二十二酯、马来酸酐和苯乙烯为原料,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制备了一种可适用于预防高碳蜡原油蜡沉积的超长碳链三元聚合物DMS,... 针对塔里木油田英买原油中石蜡碳数高,常规油溶性防蜡剂作用效果不佳且低温黏度大而难加注的问题,文章以丙烯酸二十二酯、马来酸酐和苯乙烯为原料,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制备了一种可适用于预防高碳蜡原油蜡沉积的超长碳链三元聚合物DMS,并着重探讨了以DMS为分散相、去离子水为连续相的乳液型防蜡剂HDMS的制备条件及其防蜡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复配乳化剂T-80、S-80质量比为7:3、加量为10%时,所制得的HD-MS在10℃下的流动性良好,黏度为24.65 m Pa·s;HDMS在常温下静置28 d后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在1~28d内的粒径均在2200 nm左右、脱水量仅为0.6 mL。当作用温度为60℃、作用时间为80 min、HDMS加量为2000mg/L时,HDMS对高碳蜡原油的防蜡率最高达84%以上且具备一定的防蜡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买高碳蜡原油 丙烯酸二十二酯 三元聚合物 乳液型防蜡剂 分散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FI分子筛限域Ru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丙烷催化燃烧性能
13
作者 王晶晶 夏良辉 +6 位作者 武雅妮 刘昱洁 徐赫 刘起源 刘基丞 建艳飞 何炽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5,共8页
采用原位合成法、浸渍法和沉积沉淀法制备Ru与MFI分子筛结合的3种催化剂,用于丙烷(C_(3)H_(8))的催化氧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原位合成法将Ru限域在MFI分子筛孔道内时,Ru@MFI催化剂展现出最佳的低温C_(3)H_(8)氧化活性,在270℃时达到... 采用原位合成法、浸渍法和沉积沉淀法制备Ru与MFI分子筛结合的3种催化剂,用于丙烷(C_(3)H_(8))的催化氧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原位合成法将Ru限域在MFI分子筛孔道内时,Ru@MFI催化剂展现出最佳的低温C_(3)H_(8)氧化活性,在270℃时达到90%转化率,并表现出卓越的高温热稳定性和抗水性.通过XRD、N_(2)吸脱附、HAADF-STEM以及CO-TPD等表征技术发现,限域在MFI分子筛孔道内部的Ru具有最小的粒径和最高的分散度,增加了活性Ru位点的数量.拉曼和H_(2)-TPR表征结果表明,孔道内的Ru与MFI之间相互作用导致电荷重新分布,增强了还原性能.因此,Ru@MFI催化剂呈现出最优异的C_(3)H_(8)氧化活性.此外,MFI孔道的几何限制作用在高温焙烧过程中维持Ru的稳定性和分散度,有效避免了Ru的聚集,进一步确保了催化剂的高温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限域贵金属 Ru@MFI 丙烷催化氧化 活性位点分散度 高温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ope stability of an unsaturated embankment with and without natural pore water salinity subjected to rainfall infiltration 被引量:1
14
作者 SADEGHI Hamed KOLAHDOOZ Ali AHMADI Mohammad-Mehdi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136-2148,共13页
Natural soils contain a certain amount of salt in the form of dissolved ions or electrically charged atoms,originated from the long-term erosion by acidic rainwater.The dissolved salt poses an extra osmotic water pote... Natural soils contain a certain amount of salt in the form of dissolved ions or electrically charged atoms,originated from the long-term erosion by acidic rainwater.The dissolved salt poses an extra osmotic water potential being normally neglected in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and numerical analyses.However,ignorance of salinity may result in overestimation of stability,and the design may not be as conservative as thought.Therefore,this research aims to first experimentally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pore water salinity on water retention curve and saturated permeability of natural dispersive loess under saline and desalinated conditions.Second,the measured parameters are used for stability analyses of a railway embankment in an area subjected to regional rainfall incident.Eventually,a numerical parametric study is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 rainfall schemes,construction patterns,and anisotropic permeability on the factor of safety.Results reveal that desalinization suppresses the water retention capability,which in turn results in a tremendous declination of un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Despite the natural saline embankment,rainfall can hardly infiltrate into the desalinated embankment due to the lower conductivity.Therefore,the factor of safety for natural saline conditions drops notably,while only marginal changes occur in the case of the desalinated embank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ope stability water salinity osmotic potential dispersive loess rainfall patter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抗分散水泥土正交试验及配比优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挺 郑杰 +1 位作者 戴国亮 谭慧明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8-688,744,共12页
水流经过桩基时会形成漩涡侵蚀床面,影响桩基及上部结构的稳定性,冲刷治理是工程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促进固化土技术在桩基冲刷修复中的应用,设计开展了抗分散水泥固化土系列正交试验。针对高岭土和淤泥土,选用PAM、EVA、黄原胶、HPMC... 水流经过桩基时会形成漩涡侵蚀床面,影响桩基及上部结构的稳定性,冲刷治理是工程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促进固化土技术在桩基冲刷修复中的应用,设计开展了抗分散水泥固化土系列正交试验。针对高岭土和淤泥土,选用PAM、EVA、黄原胶、HPMC四种抗分散剂,采用平均效果分析和极差分析,研究了抗分散剂种类、抗分散剂掺量、含水量和水泥掺量对流动度、浊度、7 d和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高岭土,抗分散剂掺量从0.25‰增大到1‰,水泥土流动度减小20%,浊度减小25%,抗分散剂掺量对流动性和抗分散性的影响显著。对于淤泥土,对抗分散性影响显著的仍是抗分散剂掺量,而对流动性的影响显著的则是含水量,含水量从1.4倍液限增大到2.0倍液限,水泥土流动度增大45%。基于综合平衡法、矩阵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提出了一种抗分散水泥土配比设计方法,研究得到了高岭土和淤泥土抗分散水泥固化土的推荐配比,其在泥沙起动实验中的抗冲刷特性明显优于原始土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抗分散水泥土 极差分析 综合平衡法 矩阵分析法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恐惧效应和Holling Ⅱ类功能性反应捕食-食饵斑块模型的研究
16
作者 陈丽娟 朱紫睿 夏越 《应用数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3-902,共10页
本文提出食饵具有恐惧效应和Holling Ⅱ类功能性反应的捕食-食饵斑块模型,讨论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并进一步得到边界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我们发现,随着恐惧效应因子的增加,系统唯一正平衡点的稳定性会发生变化.因此,在适当条件下,... 本文提出食饵具有恐惧效应和Holling Ⅱ类功能性反应的捕食-食饵斑块模型,讨论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并进一步得到边界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我们发现,随着恐惧效应因子的增加,系统唯一正平衡点的稳定性会发生变化.因此,在适当条件下,系统会在唯一的正平衡点附近产生Hopf分支现象.数值模拟验证了所得理论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惧效应 扩散 稳定性 HOPF分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悬浮液等离子喷涂的Ba(Mg_(1/3)Ta_(2/3))O_(3)悬浮液制备及涂层组织结构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毓鹏 赵王鑫 +6 位作者 李立 马新野 郑晓霞 刘义 李文辉 宁先进 王全胜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3-502,共10页
【目的】常规大气等离子喷涂制备新型热障涂层陶瓷层候选材料Ba(Mg_(1/3)Ta_(2/3))O_(3)(BMT)涂层应变容限较低。【方法】基于悬浮液等离子喷涂技术(SPS),以乙醇为分散介质,聚丙烯酸(PAA)、聚乙烯亚胺(PEI)和聚乙二醇(PEG)为分散剂,借... 【目的】常规大气等离子喷涂制备新型热障涂层陶瓷层候选材料Ba(Mg_(1/3)Ta_(2/3))O_(3)(BMT)涂层应变容限较低。【方法】基于悬浮液等离子喷涂技术(SPS),以乙醇为分散介质,聚丙烯酸(PAA)、聚乙烯亚胺(PEI)和聚乙二醇(PEG)为分散剂,借助机械球磨制备了不同成分配比的BMT悬浮液。通过重力沉降观察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Zeta电位仪对悬浮液的分散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分散剂种类及添加量对BMT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SPS沉积了BMT涂层,对涂层的物相结构、表面形貌和截面组织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分散剂PEI在BMT颗粒表面吸附能够提高其Zeta电位,增强颗粒间斥力,并提供空间位阻作用,相比PAA和PEG,BMT悬浮液可以获得更好的分散效果。同时,添加PEI的BMT悬浮液黏度较低(介于1.5~2mPa·s),适用于SPS.由SPS制备的BMT涂层基本维持了BMT的物相结构,涂层呈现明显的柱状晶组织,且随悬浮液固含量的提高,涂层沉积效率增加,所形成的柱状晶体积更大,符合高应变容限涂层的组织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Mg_(1/3)Ta_(2/3))O_(3) 悬浮液等离子喷涂 分散剂 稳定性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基纳米流体分散稳定性和黏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翔 吴张永 +3 位作者 蒋佳骏 朱启晨 蔡晓明 莫子勇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88-6094,共7页
以海水为基础液的纳米流体,可作液压介质应用于海洋液压设备,解决传统液压油因海水侵入引起的油液变质问题。以天然海水为基础液,通过两步法制备海水基SiC纳米流体,采用单一变量法探究不同组分配比纳米流体的分散稳定性和黏度特性。结... 以海水为基础液的纳米流体,可作液压介质应用于海洋液压设备,解决传统液压油因海水侵入引起的油液变质问题。以天然海水为基础液,通过两步法制备海水基SiC纳米流体,采用单一变量法探究不同组分配比纳米流体的分散稳定性和黏度特性。结果表明,NaCl会破坏颗粒双电层,降低纳米流体稳定系数,但表面活性剂CMC可吸附在SiC颗粒表面提供空间位阻,使稳定系数在10 d内维持在0.9左右。同时,验证了SiC粒径在40 nm,质量分数在1%左右,CMC质量分数在2%左右,纳米流体分散稳定性最佳。海水基纳米流体的黏度随颗粒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在质量分数>1%时,上升趋势减缓;随着CMC添加量的增多,影响了纳米流体中的微结构,使海水基纳米流体的黏度随CMC质量分数增加而上升,上升趋势为平缓-急剧-平缓;受布朗运动的影响,黏度与温度呈负相关;纳米流体黏度随NaCl质量分数的增加而下降,下降趋势先快后慢。制备的海水基纳米流体具有较好的分散稳定性,可通过调控组分配比得到所需黏度,有助于纳米流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基纳米流体 碳化硅 分散稳定性 黏度特性 液压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石蜡微胶囊悬浮液的传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卓夫 贾莉斯 +3 位作者 陈颖 莫松平 王智彬 黄志豪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49-9156,9177,共9页
石蜡微胶囊悬浮液(MEPCMS)是石蜡微胶囊与传热流体混合形成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依靠胶囊固-液相变吸收大量潜热的特性而具有强化传热能力,在电子电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尝试从胶囊粒径入手,寻找促进MEPCMS安... 石蜡微胶囊悬浮液(MEPCMS)是石蜡微胶囊与传热流体混合形成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依靠胶囊固-液相变吸收大量潜热的特性而具有强化传热能力,在电子电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尝试从胶囊粒径入手,寻找促进MEPCMS安全高效传热的可靠途径。研究以正十八烷(C18)作芯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作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粒径均匀的石蜡微胶囊;采用分散剂手段将胶囊添加进去离子水,获得了分散稳定的MEPCMS。在此基础上,围绕不同粒径MEPCMS的管内传热性能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减小粒径是提升MEPCMS传热性能的有效途径。MEPCMS的粒径从20.0μm减小至2.6μm,其流动传热的平均努塞尔数(Nu)增加约20.3%,传热通道的温升降低约3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蜡微胶囊 微胶囊悬浮液 颗粒粒径 分散稳定性 流动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颜料橙68粗品的表面改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吕东军 刘治森 +4 位作者 唐静 张亚可 王兴雪 李春辉 王利平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7-52,59,共7页
为了提高C.I.颜料橙68的应用性能,以萘酚聚氧乙烯醚、烷基二苯醚双磺酸钠以及两者的复配溶液为表面活性剂,对C.I.颜料橙68粗品进行了表面改性。对改性前后颜料的颜色、粒径和表面极性以及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表面... 为了提高C.I.颜料橙68的应用性能,以萘酚聚氧乙烯醚、烷基二苯醚双磺酸钠以及两者的复配溶液为表面活性剂,对C.I.颜料橙68粗品进行了表面改性。对改性前后颜料的颜色、粒径和表面极性以及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对颜料粒径及其分布起到较好的调控作用,用5%萘酚聚氧乙烯醚(EO=20)改性的颜料颗粒粒径最小,粒径分布较为集中。且萘酚聚氧乙烯醚和烷基二苯醚双磺酸钠复配改性能显著增强改性颜料的表面极性。此外,表面活性剂改性后C.I.颜料橙68的鲜艳度提高(△c最高为0.84),着色力达114.9%,接触角由79°减小至61°,亲水性显著增加,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颜料橙68 表面改性 粒径分布 颜色性能 分散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