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中3种抗氧化剂含量
1
作者 朱学友 王鸿宇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4期104-106,110,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提取和检测植物油中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utylated Hydroxyanisole,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Butylated Hydroxytoluene,BHT)、特丁基对苯二酚(Tertiary Butylhydroquinone,TBHQ)3种抗氧化剂的方法。方法:采用L-抗坏...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提取和检测植物油中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utylated Hydroxyanisole,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Butylated Hydroxytoluene,BHT)、特丁基对苯二酚(Tertiary Butylhydroquinone,TBHQ)3种抗氧化剂的方法。方法:采用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L-Ascorbyl Palmitate,L-AP)甲醇溶液直接提取试样中的抗氧化剂,经冷冻分离和过滤后供气相色谱仪检测。结果:3种抗氧化剂在20~400μg·mL^(-1)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BHA、BHT、TBH的检出限分别为0.12、0.12、0.15 mg·kg^(-1)。在3、50、200 mg·kg^(-1)3个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为91.5%~101.0%,相对标准偏差为0.93%~2.38%。结论:该方法能有效避免检测过程中因目标化合物氧化而造成结果不准确的问题,适用于植物油中3种抗氧化剂(BHA、BHT、TBH)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油 抗氧化剂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L-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对植物油的抗氧化作用
2
作者 张羽飞 刘铁良 郑明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0,81-83,共5页
旨在为酶法和化学法抗坏血酸棕榈酸酯(L-AP)在植物油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并为家庭储存植物油的方法提供建议,以酸值和过氧化值为指标,模拟家庭储存条件,分别考察低温(20℃)避光、常温(25℃)曝光、高温(60℃)避光,满瓶或半瓶等条件下两种L... 旨在为酶法和化学法抗坏血酸棕榈酸酯(L-AP)在植物油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并为家庭储存植物油的方法提供建议,以酸值和过氧化值为指标,模拟家庭储存条件,分别考察低温(20℃)避光、常温(25℃)曝光、高温(60℃)避光,满瓶或半瓶等条件下两种L-AP对菜籽油的抗氧化效果,并与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维生素E(V_(E))和脂溶性茶多酚等抗氧化剂进行比较,采用Rancimat法测定添加不同抗氧化剂的菜籽油、大豆油、棕榈油和亚麻籽油的氧化诱导时间。结果表明:酶法L-AP和化学法L-AP对植物油的抗氧化作用相似,且抗氧化能力与脂溶性茶多酚相当,强于V_(E)。植物油在低温(20℃)避光、满瓶条件下储存,其酸值、过氧化值随时间变化最小。综上,酶法L-AP和化学法LAP均可有效延缓植物油氧化,推荐消费者优先选用添加有符合国标的抗氧化剂的小包装植物油产品,并储存于低温避光的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酶法 化学法 植物油 抗氧化 家庭储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抗氧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高荫榆 雷占兰 +1 位作者 谢何融 郭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0-62,共3页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P)是具有功能性、营养性、无毒、高效的抗氧化剂,应用范围广泛。本实验以乌桕脂棕榈酸甲酯为原料,采用化学法将其与抗坏血酸合成AP,并将其应用到大豆油与菜籽油当中,与BHA、TBHQ、VE及AP/VE效果相比较,评价其抗氧...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P)是具有功能性、营养性、无毒、高效的抗氧化剂,应用范围广泛。本实验以乌桕脂棕榈酸甲酯为原料,采用化学法将其与抗坏血酸合成AP,并将其应用到大豆油与菜籽油当中,与BHA、TBHQ、VE及AP/VE效果相比较,评价其抗氧化效率。结果表明,AP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性,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抗氧化剂和增效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脂 棕榈酸甲酯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层扫描法测定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被引量:16
4
作者 汤鲁宏 孙云飞 张浩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7-58,共2页
研究了利用薄层扫描法测定 L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 L AP)的可行性 ,优选了测定条件 ,建立了测定其含量的薄层扫描法。本法检测范围为 2 5~ 2 0 μg,相对标准偏差为 1 34 % ,回收率为 98 4 %~ 1 0 1 8%。
关键词 抗坏血酸 棕榈酸酯 薄层扫描法 食品添加剂 L-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生育酚、VC硬脂酸酯和槲皮素在含松籽油酸结构脂中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朱雪梅 阮霞 +3 位作者 胡蒋宁 白春清 熊华 邓泽元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8-92,共5页
通过Schaal烘箱(60℃)氧化法,比较α-生育酚(TOH)、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P)和槲皮素(Qu)对含有松籽油酸的软质黄油基料油(SL)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经过30d的烘箱氧化后,SL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减少,其中功能性松籽油酸由7.10%降低到4... 通过Schaal烘箱(60℃)氧化法,比较α-生育酚(TOH)、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P)和槲皮素(Qu)对含有松籽油酸的软质黄油基料油(SL)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经过30d的烘箱氧化后,SL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减少,其中功能性松籽油酸由7.10%降低到4.60%。AP和Qu能够有效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分解,并且显著抑制结构脂的过氧化值(POV)、酸值(AV)和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AP和Qu的抗氧化作用随着添加量增加而增强。与低添加量(100mg/kg)TOH相比,高添加量(500 mg/kg)TOH有促进氧化作用,表现为增加酸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值。另外,油脂氧化不仅改变了化学性质如脂肪酸组成、酸值、过氧化值和硫代巴比妥值等,而且改变了溶解和结晶曲线,添加抗氧化剂也对油脂氧化后的溶解结晶图谱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生育酚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槲皮素 软质黄油基料油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抗坏血酸月桂酸酯的酶法合成、分离及其性质 被引量:12
6
作者 蔡水根 陶冠军 +4 位作者 秦昉 熊幼翎 唐学燕 何志勇 陈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11-215,共5页
利用固定化脂肪酶作为催化剂,在丙酮体系中合成L-抗坏血酸月桂酸酯,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硅胶柱分离法和高效液相(HPLC)制备法来纯化,纯度分别达到86.5%、90.4%和95.5%。用质谱(MS)、核磁共振(NMR)对纯品的分子结构进行鉴定,并用Du Nou... 利用固定化脂肪酶作为催化剂,在丙酮体系中合成L-抗坏血酸月桂酸酯,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硅胶柱分离法和高效液相(HPLC)制备法来纯化,纯度分别达到86.5%、90.4%和95.5%。用质谱(MS)、核磁共振(NMR)对纯品的分子结构进行鉴定,并用Du Nouy拉环法测定出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1mmol/L。采用淬灭DPPH.和ABTS+.自由基方法来衡量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L-抗坏血酸和L-抗坏血酸月桂酸酯、棕榈酸酯淬灭醇溶性DPPH.自由基能力具有显著差异,而淬灭水溶性ABTS+.自由基无显著差异,说明L-抗坏血酸月桂酸酯将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抗氧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脂肪酶 L-抗坏血酸月桂酸酯 CMC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长波 高瑞昶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46-49,共4页
L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是优良的天然抗氧化剂。综述了L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合成研究进展 ,归纳了L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几种合成方法 ,如化学合成法和酶催化法 。
关键词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抗氧化剂 合成方法 化学合成法 酶催化法 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被引量:5
8
作者 陆志芸 张辉 +3 位作者 赵敏 葛宇 林毅侃 周耀斌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69-871,共3页
提出了快速测定油脂食品、焙烤食品和方便米面食品中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柠檬酸和异抗坏血酸为稳定剂,甲醇为样品提取剂,以甲醇-乙腈(1+1)及磷酸(1+99)溶液为流动相,经反相C18色谱柱梯度洗脱,在243 nm波长处,用... 提出了快速测定油脂食品、焙烤食品和方便米面食品中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柠檬酸和异抗坏血酸为稳定剂,甲醇为样品提取剂,以甲醇-乙腈(1+1)及磷酸(1+99)溶液为流动相,经反相C18色谱柱梯度洗脱,在243 nm波长处,用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测定。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质量浓度在0.50-100.0 mg.L^-1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测定下限(10S/N)为0.005 g·kg^-1。加标回收率在85%-1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6)在1.1%-3.9%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油脂食品 焙烤食品 方便米面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快速测定乳粉中VC棕榈酸酯的含量 被引量:3
9
作者 杜淑霞 徐丽 +2 位作者 廖延智 司徒满泉 李文清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84-86,共3页
建立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快速测定乳粉中Vc棕榈酸酯含量的方法。以含0.1%草酸的乙醇溶液为提取剂,以甲醇和0.15%草酸(体积比为90∶10)为流动相,经Inertsil ODS-SP色谱柱分离,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45 nm波长下进行测定。VC棕榈酸酯... 建立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快速测定乳粉中Vc棕榈酸酯含量的方法。以含0.1%草酸的乙醇溶液为提取剂,以甲醇和0.15%草酸(体积比为90∶10)为流动相,经Inertsil ODS-SP色谱柱分离,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45 nm波长下进行测定。VC棕榈酸酯的质量浓度在0.5μg/m L^100μg/m 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以3倍基线噪声所对应的浓度计算VC棕榈酸酯的检出限为2μg/g。加标回收率在92.01%~105.8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6)在1.02%~2.7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C棕榈酸酯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乳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酶法合成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红 陶静 李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50-352,417,共4页
详细研究了脂肪酶在有机溶剂中催化合成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反应,并且对影响产物浓度的几种主要因素进行讨论(如脂肪酶、溶剂、温度、底物比、添加剂),首次通过加入相转移剂提高反应产物浓度,确定了合成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最适反应条... 详细研究了脂肪酶在有机溶剂中催化合成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反应,并且对影响产物浓度的几种主要因素进行讨论(如脂肪酶、溶剂、温度、底物比、添加剂),首次通过加入相转移剂提高反应产物浓度,确定了合成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最适反应条件:3mL叔戊醇为溶剂,催化剂为Novozyme435,其最佳用量为0.05g,底物棕榈酸与抗坏血酸摩尔比3:1,0.3g4A分子筛作为吸水剂,0.3g四丁基溴化铵作为相转移剂,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72h,得到产物浓度为16.6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Novozyme435 叔戊醇 四丁基溴化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化学合成工艺优化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红 陶静 姚小娟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4-148,共5页
详细研究了一种以L-抗坏血酸和棕榈酸为原料,浓硫酸为催化剂和溶剂,直接酯化合成新型抗氧化剂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改进方法。通过实验改进了产物的精制方法,选用了更适宜的重结晶及洗涤试剂。同时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L-抗坏血酸... 详细研究了一种以L-抗坏血酸和棕榈酸为原料,浓硫酸为催化剂和溶剂,直接酯化合成新型抗氧化剂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改进方法。通过实验改进了产物的精制方法,选用了更适宜的重结晶及洗涤试剂。同时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L-抗坏血酸与棕榈酸的物质的量比等关键因素对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产率的影响,确定了合成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L-抗坏血酸与棕榈酸以物质的量比1∶1.35的比例,于25℃的反应温度下,在98%浓硫酸中反应40h后,反应混合物经过冰水洗涤、甲苯重结晶、石油醚洗涤,产率可达86.3%。该方法后处理工序简单,分离效果好,产率高,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更适宜工业化生产。合成的产品经熔点、红外光谱及质谱进行鉴定,符合GB16314-1996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抗坏血酸 棕榈酸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化学合成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建伟 赵海珍 +4 位作者 吕凤霞 别小妹 张充 陆兆新 彭杨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7-212,共6页
从羟基自由基体系、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系、二苯苦味肼基自由基体系及还原力测试等方面研究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VC脂肪酸酯)体外抗氧化活性,并将其添加到猪油和大豆油当中,评价其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VC脂肪酸... 从羟基自由基体系、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系、二苯苦味肼基自由基体系及还原力测试等方面研究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VC脂肪酸酯)体外抗氧化活性,并将其添加到猪油和大豆油当中,评价其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VC脂肪酸酯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均有较好的清除效果,还原能力也较强,并呈一定量效关系,其抗氧化活性与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相当。VC脂肪酸酯在猪油中的添加质量分数为0.2%,100℃下强制氧化20h时,猪油的过氧化值为42.8 meq/kg,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在大豆油中添加质量分数0.2%,强制氧化14 h时,大豆油的过氧化值为11.9 meq/kg,其抗氧化能力大于TBHQ,与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接近,说明VC脂肪酸酯是一种有潜力的食品抗氧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油 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VC饱和脂肪酸酯在菜籽油中的抗氧化性能 被引量:6
13
作者 叶红德 郑大贵 +2 位作者 余衍文 刘锋 吴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3-85,共3页
将合成的异VC癸酸酯、月桂酸酯、豆蔻酸酯、棕榈酸酯、硬脂酸酯应用于新鲜菜籽油中进行强氧化试验,通过测定POV值,评价了它们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异VC酯的抗氧化性能只与菜籽油中异VC的相对含量有关;异VC酯的抗氧化性能表现出... 将合成的异VC癸酸酯、月桂酸酯、豆蔻酸酯、棕榈酸酯、硬脂酸酯应用于新鲜菜籽油中进行强氧化试验,通过测定POV值,评价了它们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异VC酯的抗氧化性能只与菜籽油中异VC的相对含量有关;异VC酯的抗氧化性能表现出明显的剂效关系;参照中国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分别添加各种抗氧化剂,异VC豆蔻酸酯的抗氧化性能比VC豆蔻酸酯、PG和BHT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VC饱和脂肪酸酯 异VC豆蔻酸酯 VC豆蔻酸酯 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钼兰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被引量:7
14
作者 汤鲁宏 张浩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54-57,共4页
研究了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P)在硅钼杂多兰形成反应中的影响,优选了测定条件,建立了测定其含量的硅铂兰分光光度法。本法显色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在720mm,检测范围为0.25~2.0mg/50ml,相对标准偏差为0.... 研究了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P)在硅钼杂多兰形成反应中的影响,优选了测定条件,建立了测定其含量的硅铂兰分光光度法。本法显色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在720mm,检测范围为0.25~2.0mg/50ml,相对标准偏差为0.43%,回收率为99.4%~10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硅钼杂多兰 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抗坏血酸没食子酸酯的酶催化合成及抗氧化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范广璞 刘菊香 刘长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3-127,共5页
以没食子酸和L-抗坏血酸为原料,在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 435催化下合成了L-抗坏血酸没食子酸酯,并测试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没食子酸10 mmol,L-抗坏血酸20 mmol,脂肪酶0.25 g,环己酮20 mL,50℃反应24 h的条件下,没食子酸转化率达8... 以没食子酸和L-抗坏血酸为原料,在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 435催化下合成了L-抗坏血酸没食子酸酯,并测试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没食子酸10 mmol,L-抗坏血酸20 mmol,脂肪酶0.25 g,环己酮20 mL,50℃反应24 h的条件下,没食子酸转化率达82.7%。抗氧化性试验表明,L-抗坏血酸没食子酸酯可以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其IC50分别为9.97μmol/L和2.45 mmol/L,而L-抗坏血酸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23.55μmol/L和5.14 mmol/L,抗氧化活性明显好于L-抗坏血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抗坏血酸没食子酸酯 没食子酸 L-抗坏血酸 抗氧化性 脂肪酶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油中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少强 刘志同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研究了直接滴定法测定食用油中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方法。用甲醇对油样中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进行提取,对提取物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用水解产物对2,6-二氯酚靛酚钠溶液进行滴定。该方法灵敏性高、准确可靠。
关键词 食用油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2 6-二氯酚靛酚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钼兰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被引量:3
17
作者 汤鲁宏 张浩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7-39,共3页
论证了硅钼杂多兰反应在有机介质中进行的可行性 ,研究了L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L -AP)在有机介质中对硅钼杂多兰形成的影响 ,优选了测定条件 ,建立了测定其含量的硅钼兰分光光度法。该法显色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在 72 0nm ,检测范围为 0 ... 论证了硅钼杂多兰反应在有机介质中进行的可行性 ,研究了L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L -AP)在有机介质中对硅钼杂多兰形成的影响 ,优选了测定条件 ,建立了测定其含量的硅钼兰分光光度法。该法显色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在 72 0nm ,检测范围为 0 .2 5-2 .0mg/ 50ml,相对标准偏差为 0 .4 3 % ,回收率为 99.4 %~ 1 0 0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钼杂多兰 分光光度法 测定 L-AP 食品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氧羰基丙烯酸-6-L抗坏血酸酯的合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何莉斌 宁正祥 李娜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5-267,共3页
采用直接酯化法,合成了甲氧羰基丙烯酸-6-L-抗坏血酸酯,并从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方面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甲氧羰基丙烯酸-6-L-抗坏血酸酯对氧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效果,是一种有潜力的食品添加剂。
关键词 L-抗坏血酸 甲氧羰基丙烯酸-6-L-抗坏血酸酯 合成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儿茶素类食用植物油抗氧化剂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平 孙东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7-79,共3页
以大豆色拉油和精炼菜籽色拉油为实验油 ,采用活性氧法 (AOM)研究了儿茶素EGCG的长链脂肪酸酯EGCG单棕榈酸酯的抗氧化活性 ,并与合成抗氧化剂特丁基 - 4-羟基茴香醚 (BHA)、2 ,6 -二特丁基对甲酚 (BHT)、叔丁基对苯二酚 (TBHQ)的抗氧化... 以大豆色拉油和精炼菜籽色拉油为实验油 ,采用活性氧法 (AOM)研究了儿茶素EGCG的长链脂肪酸酯EGCG单棕榈酸酯的抗氧化活性 ,并与合成抗氧化剂特丁基 - 4-羟基茴香醚 (BHA)、2 ,6 -二特丁基对甲酚 (BHT)、叔丁基对苯二酚 (TBHQ)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脂溶性的EGCG单棕榈酸酯的抗氧活性与TBHQ相当 ,而比BHA、BHT有更强的活性 ,是食用植物油很好的抗氧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类 抗氧化剂 食用植物油 EGCG单棕榈酸酯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测定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杜淑霞 司徒满泉 +1 位作者 徐丽 滕晓焕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4-66,共3页
将改进滴定碘法应用于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含量的测定,并与碘滴定法和硅钼兰分光光度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几种常用方法的测定结果略有差异,《食品添加剂手册》中的碘滴定法由于溶液混浊影响终点判断,导致结果偏高,重现性较差;硅钼兰分... 将改进滴定碘法应用于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含量的测定,并与碘滴定法和硅钼兰分光光度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几种常用方法的测定结果略有差异,《食品添加剂手册》中的碘滴定法由于溶液混浊影响终点判断,导致结果偏高,重现性较差;硅钼兰分光光度法灵敏度较高,但需要试剂多,测定周期长;滴定碘法与GB 16314-1996中方法的测定结果在5%水平上无显著差异,但由于滴定碘法中淀粉指示剂变色更明显,易于判断滴定终点,方法的精密度更高,且简单快速,可用于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含量的日常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测定方法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