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部文学的时空美学与叙事母题
1
作者 白浩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115,211,212,共11页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时空美学危机背景下,西部的空间意义得以凸显。滞缓的时间与边缘的空间是西部叙事产生的逻辑基础,催生出西部文学的原乡母题,时间的还乡指向于历史的寻根,而更彻底的还乡是在逻辑架构上回到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基本关系...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时空美学危机背景下,西部的空间意义得以凸显。滞缓的时间与边缘的空间是西部叙事产生的逻辑基础,催生出西部文学的原乡母题,时间的还乡指向于历史的寻根,而更彻底的还乡是在逻辑架构上回到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基本关系上来建构民族文化身份。回到自然与人维度,西部文学孕育出自然崇拜与生命意识等具体形态。回到人与人维度,西部文学对权力秩序与异化有穿透性认识,在对现代题材演绎中构筑起回归古典生存真相的反现代性叙事,在生命力主题与权力秩序的复合主题下,英雄悲剧、“殉”叙事成为其叙事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文学 时空美学 主题 原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网络文学生产的时空逻辑与审美生成 被引量:5
2
作者 韩传喜 楚艳艳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163,F0003,共10页
文学审美的变革总是伴随着文本生产与传播的速度、距离和范围的调整,体现出媒介载体所赋予的时空逻辑的深刻渗透。以媒介时空为背景,网络文学生成的具体程式及伴随的审美体验发生了新的变化。从时间维度来看,在媒介时间压缩、加速和分... 文学审美的变革总是伴随着文本生产与传播的速度、距离和范围的调整,体现出媒介载体所赋予的时空逻辑的深刻渗透。以媒介时空为背景,网络文学生成的具体程式及伴随的审美体验发生了新的变化。从时间维度来看,在媒介时间压缩、加速和分割的运动过程中,网络文学表现出碎片化叙事、共享式创作及弹性化生产等特征。从空间维度来看,网络文学借助虚拟、多维、流动的网络空间来承载故事,展现出巨量化的内容、复合性的符号及动态性的结构,构建起开放且多元的文本空间。在新的时空框架内,网络文学的审美追求呈现出时态的现场感和动态感以及空间场景的复合性与互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数字媒介 时间 空间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艺术中的时空维度与身体重塑 被引量:15
3
作者 妥建清 吴英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5-142,共8页
虚拟现实艺术以“身体—主体”图式的沉浸式感觉撒播和交互性审美形态,再次更新了数字化语境中的艺术活动方式。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自由开放、立体多元、兼容共享、延异可塑等媒介特质,身体在“超真实”虚拟时空的审美交往中不断实现本... 虚拟现实艺术以“身体—主体”图式的沉浸式感觉撒播和交互性审美形态,再次更新了数字化语境中的艺术活动方式。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自由开放、立体多元、兼容共享、延异可塑等媒介特质,身体在“超真实”虚拟时空的审美交往中不断实现本体性的价值重塑,拓展其新颖别致的知觉经验和审美能动性。虚拟现实艺术在更大程度上激活了大众化艺术创造意识及其个性化审美表达自信,进而成为展现大众化主体审美意识的主要艺术形态。随着全民文化消费结构的更新、审美文化意识的不断加强和相关基础研究的深入,虚拟现实艺术将会建构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审美话语体系,并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美学价值与意义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艺术 交互审美 时空维度 身体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存在与时间”到“栖居与空间”——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空间化转向及其生态美学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赵奎英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26,共7页
相比于前期把时间看成存在之领悟的境域,海德格尔后期则把空间看成与栖居一体相关的问题,出现了从"存在与时间"到"栖居与空间"的转移。海德格尔的空间化转向,一方面表现在更加强调本真时间的"同时性"与&q... 相比于前期把时间看成存在之领悟的境域,海德格尔后期则把空间看成与栖居一体相关的问题,出现了从"存在与时间"到"栖居与空间"的转移。海德格尔的空间化转向,一方面表现在更加强调本真时间的"同时性"与"时—空"本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突出强调空间问题的源始性,并力图在与"大道"的关系中从空间本身思考空间问题。而大道是通过"道说"成其本质的。从"大道道说观"出发,空间是天地神人四方世界澄明、切近和自由游戏的场所,人的栖居也就是在"四重整体"中存在并"保护"四重整体。海德格尔这种与栖居相关的空间化转向联系着他对现代技术造成的"新时代的无家可归状态"的深层忧虑,对生态美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与时间 栖居与空间 空间化转向 生态美学意义 海德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时空之美的“古雅”——王国维“古雅”说审美本质初探 被引量:6
5
作者 马正平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6-65,共10页
在王国维心目中 ,“古雅”之美就是指“时空之美”。艺术的“时间之美”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节奏、韵律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 ,则是这个作品产生的历史感、年龄感。艺术的“空间之美”也有两层... 在王国维心目中 ,“古雅”之美就是指“时空之美”。艺术的“时间之美”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节奏、韵律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 ,则是这个作品产生的历史感、年龄感。艺术的“空间之美”也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从作品中所体现的“神”“气”的氛围氤氲的“虚无飘渺之域”的审美境界 ,另一方面是指艺术家的修养、风格的高远。前者是生命的存在 ,后者是生命的自由。在艺术中 ,时、空之美的关系是统一而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古雅”的本质 ,也是艺术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美学 古雅 形式美 节奏 审美 本质 艺术构思 时间空间 艺术美 审美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域空间的审美形态及其思维机制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功正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1-118,共8页
对时域空间的观照,中国美学有着多样而丰厚的形态,是中国人所独具特色的思维理念和观照方式的集中体现。时间观念不是天文学或数学观念,而是审美观念——对时间的审美:打破时间的自然值和固有节奏,具备了鲜明的审美属性。空间结构也不... 对时域空间的观照,中国美学有着多样而丰厚的形态,是中国人所独具特色的思维理念和观照方式的集中体现。时间观念不是天文学或数学观念,而是审美观念——对时间的审美:打破时间的自然值和固有节奏,具备了鲜明的审美属性。空间结构也不完全是自然结构组合,而是审美结构表征。在中国诗美学中,"咫尺千里"、"芥子须弥"是一条重要的审美评价标准。空间感张力在诗歌中往往通过主体感觉变移和幻化来实现。而对生存空间的审美,导源于主体精神的追寻。时域空间的交错组合,体现了结构型审美原理,涵茹着感觉化的意识,蕴蓄着历史涵值。中国哲学说到底是一种心象意识学。先哲们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有生命的大化流行的整体,时空是归返自我的环周,仰观俯察作为独特的观照方式,以得视听之娱。因此,中国的时空审美,便有着丰厚的哲学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审美 空间审美 时空交错 哲学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根文学与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 被引量:3
7
作者 熊修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9-54,共6页
在今天看来 ,寻根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就是推进了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这种转型的具体内涵包括 :使新时期小说由传统载道走向现代审美、由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 ,以及对传统小说时空观念的转变等。本文探讨了这一转型的过... 在今天看来 ,寻根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就是推进了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这种转型的具体内涵包括 :使新时期小说由传统载道走向现代审美、由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 ,以及对传统小说时空观念的转变等。本文探讨了这一转型的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道 审美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象工程的历史书写——权力美学的三种标本 被引量:10
8
作者 朱大可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30-40,共11页
中国权力美学的塑造拥有漫长的历史,并给我们留下了三个标本:嬴政和朱棣的宫式建筑及其符号体系,毛泽东的天安门叙事和当代新建筑浪潮,而支配它们发展的幕后逻辑是权力美学。
关键词 权力美学 天安门叙事 空间算术 时间算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的时间性审美——鲁迅《故乡》论 被引量:2
9
作者 霍士富 胡莉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8-176,共9页
《故乡》以“相隔两千里”、阔别“二十余年”开篇,一举确立了时间与空间并肩前行的叙事构架。整部小说就在空间位移与历史时间的理念中展开叙事:相比“过去”的幻想与“现在”的悲凉,对“未来”的期待更具现实意义。“我”原以为闰土... 《故乡》以“相隔两千里”、阔别“二十余年”开篇,一举确立了时间与空间并肩前行的叙事构架。整部小说就在空间位移与历史时间的理念中展开叙事:相比“过去”的幻想与“现在”的悲凉,对“未来”的期待更具现实意义。“我”原以为闰土“崇拜偶像”是无可救药,可自己期盼的“希望”不也是“手制的偶像么?”由此突破主客相关的世界认知意识,实现了“自我”的世界观变革。它承接《狂人日记》中寄“希望”于“孩子”的主题,拓展历史时间的认知理念,开启了一系列“归乡”叙事模式的新篇章。同时,以空间的时间性审美叙事为线索,对开辟鲁迅文学不断超越“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哲学命题,具有奠基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时空审美 “故乡”叙事模式 审美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游戏的主体认同与审美体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裴萱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169-175,共7页
网络游戏的兴起和主体性的建构在后现代时期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生长点,并促使美学主体性原则的重建与转型。游戏中的主体身份建构与确认、自由时空的审美体验、主体创建的叙事脉络和交互主体性的充分张扬都彰显了美学新的... 网络游戏的兴起和主体性的建构在后现代时期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生长点,并促使美学主体性原则的重建与转型。游戏中的主体身份建构与确认、自由时空的审美体验、主体创建的叙事脉络和交互主体性的充分张扬都彰显了美学新的主体性特质。以审美超越再现"后"时代的自由,以主体的回归重构历史与文化之思以通达澄明之境正是其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美学 网络游戏 主体身份 时空 审美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士祯“神韵”说时空蕴藉形成的历史脉络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新敖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4-87,共4页
"神韵"作为批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诗之空间想象和时间蕴藉。唐宋以来确立的"文外之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艺批评法则树立了这种"神韵"说时空蕴藉的基本内涵。故此,王士祯"神... "神韵"作为批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诗之空间想象和时间蕴藉。唐宋以来确立的"文外之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艺批评法则树立了这种"神韵"说时空蕴藉的基本内涵。故此,王士祯"神韵"说之"远",其创作要求之"根底"和"兴会",其于审美风格之"冲淡"和"味",无不以传统诗论的超越之态为主线,在诗歌的外旋时空机制中寻求其审美人生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韵”说 时间 空间 审美 王士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代山水题画诗的时空艺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贺文荣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93-98,共6页
唐代题画诗审美时空的层次构成具有多重性,它融合了客观物理时空和中国画时空的特性,成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审美时空。在唐代山水题画诗中,诗人对画面时间二度审美,将画面凝固性的时间转化为永恒性和超越性的时间,给画面时间赋予了生命意... 唐代题画诗审美时空的层次构成具有多重性,它融合了客观物理时空和中国画时空的特性,成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审美时空。在唐代山水题画诗中,诗人对画面时间二度审美,将画面凝固性的时间转化为永恒性和超越性的时间,给画面时间赋予了生命意识内涵。唐代山水题画诗中的空间则具有广远性和包容性的审美特点。广远性的特点显示出中国诗与画在空间意识上的相通,包容性则不但体现了诗人对绘画空间的二度审美,而且折射出诗人主体对外在空间驾驭、掌握乃至与其融合的理想。唐代山水题画诗隐逸的诗旨和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迷茫心态,体现了中国画时空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审美心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山水题画诗 时空艺术 审美需求 迷茫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禅宗“不二圆融”美学思想挖掘与设计转译 被引量:2
13
作者 温为才 时旺弟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1,共5页
本文旨在挖掘禅宗“不二圆融”核心范畴美学思想,结合设计实践探讨“不二圆融”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创产品审美构建的可能性。通过文献分析法及归纳演绎法,分析了“不二圆融”美学中“时空圆融”“动静圆融”“语义圆融”三个核心范畴的美... 本文旨在挖掘禅宗“不二圆融”核心范畴美学思想,结合设计实践探讨“不二圆融”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创产品审美构建的可能性。通过文献分析法及归纳演绎法,分析了“不二圆融”美学中“时空圆融”“动静圆融”“语义圆融”三个核心范畴的美学特征;运用实证法,通过生铁壶的设计实践及商业化验证了“不二圆融”美学与文创产品融合的可能性。得出结论:禅宗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其“不二圆融”美学对指导我国文创产品设计实践及塑造中国当代设计审美思想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美学 不二圆融 时空圆融 动静圆融 语义圆融 生铁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江健三郎文学的时空美学——“场所”的相位与历史时间
14
作者 霍士富 陈汝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0-178,共9页
大江文学的时空美学主要凸显在叙事空间四国森林“峡谷村庄”的“场所”相位和历史时间的哲学思考。基于这一审美理念建构的小说时空,在其结构内部就像建筑艺术整体结构中的两根支柱,以时空并置的叙事技法重构了考察现代人生存状况的现... 大江文学的时空美学主要凸显在叙事空间四国森林“峡谷村庄”的“场所”相位和历史时间的哲学思考。基于这一审美理念建构的小说时空,在其结构内部就像建筑艺术整体结构中的两根支柱,以时空并置的叙事技法重构了考察现代人生存状况的现代神话。在叙事时间上,叙事者通过将“过去”拉回到“现在”的表现艺术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重叠;对小说人物与作者扎根的土地与“场所”,以“缩减模型”的多重结构重现了现代神话的“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时空美学 历史时间 缩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与人的精神世界——阿格尼丝·赫勒视野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15
作者 李世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6-120,共5页
阿格尼丝·赫勒立足于现代社会的背景,从社会的变迁中,阐释了现代人的时空体验、归属感、自我和人格的建构。她揭示了社会引发的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尤其是其无法摆脱的思乡病,批判了现代人的精神的致命缺陷,即注重世俗的幸福,缺乏追... 阿格尼丝·赫勒立足于现代社会的背景,从社会的变迁中,阐释了现代人的时空体验、归属感、自我和人格的建构。她揭示了社会引发的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尤其是其无法摆脱的思乡病,批判了现代人的精神的致命缺陷,即注重世俗的幸福,缺乏追求神圣、超越性、形而上的热情与行动,并寄希望于现代人的人格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理论 现代性 时空体验 归宿 人格 艺术精神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根文学与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以韩少功20世纪80年代创作为中心
16
作者 胡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114,共4页
寻根文学的一个重要文学史意义就是推进了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这种转型的具体内涵包括:使新时期小说由传统载道走向现代审美,由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以及对传统小说时空观念的转变。本文以韩少功20世纪80年代创作为中心,探讨了... 寻根文学的一个重要文学史意义就是推进了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这种转型的具体内涵包括:使新时期小说由传统载道走向现代审美,由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以及对传统小说时空观念的转变。本文以韩少功20世纪80年代创作为中心,探讨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及这一过程中寻根文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少功 载道 审美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时空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子·策论·画卷·哲理——论近代巴蜀散文的审美时空
17
作者 傅德岷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5-19,共5页
自西汉文翁兴学以来 ,巴蜀人才辈出 ,就有“人文之盛 ,天下莫与京焉”之说。近代以降 ,外侮不断 ,泱泱大国 ,金瓯残缺。在抗击外侮、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护国护法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中 ,巴蜀爱国正直之士更是以身作“马前... 自西汉文翁兴学以来 ,巴蜀人才辈出 ,就有“人文之盛 ,天下莫与京焉”之说。近代以降 ,外侮不断 ,泱泱大国 ,金瓯残缺。在抗击外侮、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护国护法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中 ,巴蜀爱国正直之士更是以身作“马前卒” ,以笔作刀枪 ,谱写了一曲曲凛然激烈的壮歌和一篇篇义薄云天的散文。这些作品是巴蜀近代革命风云的镜子 ,是爱国爱民的策论 ,是山水人物的画卷 ,是社会人生哲理的揭示 ,具有丰厚的审美内涵 ,充分展现了近代巴蜀大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貌 ,以及“巴蜀人文天下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巴蜀 镜子 策论 哲理 天下 山水 近代 辛亥革命 西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观视角下的新媒体艺术审美体验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海博 张茫茫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02-308,共7页
目的在新媒体的创作过程中,时间与空间的这一主题概念始终影响着创作者与观众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在信息化时代,新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带来更多的创作可能。通过分析当前新媒体艺术审美体验的时代特征,探究时空观对于新媒体艺术审美体验的... 目的在新媒体的创作过程中,时间与空间的这一主题概念始终影响着创作者与观众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在信息化时代,新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带来更多的创作可能。通过分析当前新媒体艺术审美体验的时代特征,探究时空观对于新媒体艺术审美体验的多重影响。方法结合实例阐释新媒体艺术审美体验的时代背景、基本特征、重要意义,并梳理在数字与网络化的信息时代,基于时间与空间特质下的新媒体艺术表达方式与审美体验的重要关联,从而总结时空观视角下新媒体艺术审美体验的由来与趋势。结论基于时空观这一视角重新审视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过程与理解体验,强调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创作的层面丰富审美情感的注入,同时启发创新意识的形成,更好的达成作品审美体验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观 新媒体艺术 审美体验 艺术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容、形态、场景与满足:移动新媒体有声书的用户使用研究——以移动应用“微信读书”与“微信听书”为中心 被引量:21
19
作者 姜泽玮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40,共10页
以移动应用"微信读书""微信听书"为中心,围绕"内容""形态""场景""满足"四个角度,对移动新媒体有声书的用户使用现状进行量化与质化结合的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声书... 以移动应用"微信读书""微信听书"为中心,围绕"内容""形态""场景""满足"四个角度,对移动新媒体有声书的用户使用现状进行量化与质化结合的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声书传播的问题与发展进行讨论。目前移动新媒体有声书传播包含"AI语音-文字有声化""真人语音-口语传播"两种声音与表达形态的对位,用户对二者的使用基本相等;用户收听内容以文学类为首,整体"重文轻理",且内容大多与用户自身职业(专业)无关;夜晚的卧室与白天的家庭起居空间为主要传播场景,"时间管理满足""情感满足""身体满足""知识满足""经济满足"构成有声书用户主要的使用满足。总体来看,内容的有限性、场景的封闭性、传播的交互性和声音的艺术性是移动新媒体有声书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四个重要问题,有声书的发展能否迈入新时代,取决于实践对这四个问题的回应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声书 AI时空场景 听觉美学 知识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以“连续性”为起点的环境审美
20
作者 冯佳音 胡友峰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4-150,共7页
西方的环境美学一般以艺术为参照,分析环境的特性,由此确定我们该欣赏什么,这就容易使环境成为“对象式”环境。但不同于传统艺术品,人与一般环境及审美的环境都是连续的。连续性的思维方式源于古希腊。在西方环境美学中,人与环境的连... 西方的环境美学一般以艺术为参照,分析环境的特性,由此确定我们该欣赏什么,这就容易使环境成为“对象式”环境。但不同于传统艺术品,人与一般环境及审美的环境都是连续的。连续性的思维方式源于古希腊。在西方环境美学中,人与环境的连续呈现出“过程性”与“整体性”特征,与此相伴的是环境的生成与动态变化的时间特性以及与“框架”等相关的空间特性。在环境审美中,我们需要积极融入审美的过程,增强自身感官的敏锐度并调动全部的身心去“身体化”地感知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 环境审美 时间性 空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