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7篇文章
< 1 2 1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llectual Narration:Restoration of the Emotional Criticism “Paradigm” and the Artistic Media “Style”
1
作者 Deng Chuanju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1-265,共5页
Intellectual narration has long been the emotional propos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and it is also the basis of the western rational narration.With the tendency of the artistic media,the absence of id... Intellectual narration has long been the emotional propos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and it is also the basis of the western rational narration.With the tendency of the artistic media,the absence of identity of the intellectual has already become a new problem for the restoration of the narratology research.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restoration routes such as subject,aesthetics,transmission,society and so on,and discuss the modern Chinese emotional history and the ancient Chinese emotional history,the historical value and popularization function of the artistic media style,based on which it puts forward the intellectual narrative art critic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风格 媒体 情绪 知识分子 历史价值 情感 中国 L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sentation and Analysis of Postmodernis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aintings
2
作者 Wu Ku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03-308,共6页
The style of Chinese Paintings reflects more obviou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and"beauty of space".However,analyzed fromthe perspective of"beauty of artistic c... The style of Chinese Paintings reflects more obviou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and"beauty of space".However,analyzed fromthe perspective of"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the root of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lies in the hierarchical guidance on aesthetic perspective,psychology and thinking,ultimately leading to the continuous widening of the artistic space embodied in Chinese paintings and leaving appreciators extensive artistic imagination.While the artistic style of postmodern paintings emphasizes the abstractness of thinking as the basis and impels intuitive motivation of aesthetic perspective and psychology via the abstractness of aesthetic thinking,thus fully reflecting the postmodernis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ainting,and meanwhile continuously sublimating the artistic values implied in Chinese paint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艺术特征 中国画 艺术风格 心理动机 意境美 艺术空间 艺术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壁画艺术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孟滨 王鹏飞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4-159,共6页
传统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息,对中国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壁画艺术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色彩运用、线条描绘、构图设计和题材内容等方面。现代艺术家积极从传统中汲取灵感,... 传统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息,对中国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壁画艺术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色彩运用、线条描绘、构图设计和题材内容等方面。现代艺术家积极从传统中汲取灵感,借鉴传统壁画的色彩搭配,对传统壁画的线条进行重新诠释与活化利用,对传统壁画的构图设计进行提炼与画面重塑,对传统壁画的题材内容进行重新演绎,灵活运用现代艺术的表达方式,将传统与现代生活、社会思潮相结合,将传统艺术的精髓与现代绘画技法相结合,创作出许多既具有传统美感又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形成新的艺术风格。深入研究传统壁画艺术,揭示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内在联系,注重传统壁画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新应用,不仅可以为现代艺术提供丰富的创作资源,而且能够在提升文化自信和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壁画 现代艺术 艺术表现 传承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自律的辩证法:现代艺术的历史动力学 被引量:1
4
作者 常培杰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80,157,共11页
就艺术发展的历史动力学问题而言,黑格尔最早在观念论维度进行了讨论,推动了美学的历史化。阿多诺、比格尔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批判性继承了黑格尔的理论遗产,实现了此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转化。其问题核心是艺术自律问题。艺术自律是... 就艺术发展的历史动力学问题而言,黑格尔最早在观念论维度进行了讨论,推动了美学的历史化。阿多诺、比格尔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批判性继承了黑格尔的理论遗产,实现了此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转化。其问题核心是艺术自律问题。艺术自律是现代世界合理化进程的结果,也是现代艺术展开自身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推动力。阿多诺认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动力源自自律艺术与非艺术的辩证运动。比格尔则认为,构建自律艺术体制是现代主义艺术得以发生的内在动力,批判此体制则是先锋艺术得以发生和展开自身的动力。先锋艺术受益于席勒和浪漫派批判现代性后果的美学遗产。哈贝马斯则基于韦伯的合理化观念认为先锋派必然以失败告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自律 抽象 历史动力学 现代主义 先锋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汤筠冰 吴泓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7,共12页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印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唤起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以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内涵界定为出发点,系统考察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显现出的七大特征:连续...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印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唤起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以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内涵界定为出发点,系统考察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显现出的七大特征: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时代性与生成性。其艺术化呈现通过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段来诠释中华文明内涵;创造性转化是以“古今中外”的文化融合为核心,并实现文明的价值重塑;创新性发展则表现为全球化语境下,致力于实现中华文明的当代转换。探究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呈现和传播路径,既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要着眼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世界文明互鉴中,传播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最终彰显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艺术传播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学理论正名与艺理学归位观念
6
作者 梁玖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7,48,共9页
针对已成为过去时态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我们需要从学科历史教训的视角反思构筑艺术学学科“艺道”世界的基础性与根本性问题;积极应对学科制度变革,系统追问学科“出位之思”与“正位之卫”之间的关系;基于艺术学的学理逻辑、学科建... 针对已成为过去时态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我们需要从学科历史教训的视角反思构筑艺术学学科“艺道”世界的基础性与根本性问题;积极应对学科制度变革,系统追问学科“出位之思”与“正位之卫”之间的关系;基于艺术学的学理逻辑、学科建构逻辑与历史逻辑,揭示“艺术学理论”学科作为延伸性存在的本质与历史,以及作为价值表征的“艺理学”的自适力价值;在厘清学科理想、本质与历史的基础上,明确“艺术学理论”的新生论域、论题、道路与方法,推动“艺术学理论”归位为“艺理学”,以整体体现学科正位之力,确保学科自身高质量建设与发展,为艺术学学科建设提供思想、概念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艺理学 艺术学学科 艺术学研究 艺术理论体系 艺术学“三大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谈医学与艺术的对话
7
作者 姚志彬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285-2289,共5页
医学与艺术的对话,贯穿人类文明史,展现了科学与人文的深刻联系。医学通过理性与技术的进步维护生命健康,而艺术则通过情感表达揭示生命的本质。本文从医学与艺术的共同起源出发,探讨艺术如何为医学研究提供灵感、艺术治疗在医学中的应... 医学与艺术的对话,贯穿人类文明史,展现了科学与人文的深刻联系。医学通过理性与技术的进步维护生命健康,而艺术则通过情感表达揭示生命的本质。本文从医学与艺术的共同起源出发,探讨艺术如何为医学研究提供灵感、艺术治疗在医学中的应用、医学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以及艺术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案例分析,该文再次审视医学与艺术在生命理解、情感疗愈、伦理思考、医生培养等方面的联系,强调了二者对话对人类健康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与艺术 生命本能 医学创新 艺术治疗 艺术熏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系列幡画像研究
8
作者 夏吾卡先 次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共12页
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带走的文物中有一套幡画像,总共10幅,目前分别藏于大英博物馆和新德里国家博物馆。由于其艺术风格独特,并且保存完整,部分附带名号题记,历来被视作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绘画艺术品。自斯坦因于上世纪初刊布... 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带走的文物中有一套幡画像,总共10幅,目前分别藏于大英博物馆和新德里国家博物馆。由于其艺术风格独特,并且保存完整,部分附带名号题记,历来被视作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绘画艺术品。自斯坦因于上世纪初刊布其基础信息和部分图像资料以来,2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先后对部分画像引用研究,但因原考古报告与多幅现存资料存在差异,大多菩萨的身份、组合关系及年代甚至于艺术风格尚未形成一致看法。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数次前往大英博物馆实地观察吐蕃绢画,详细梳理学术史,在首次调取斯坦因珍藏图像资料的基础上,再次确认该系列幡画像为大体一致的双面像。但由于早年采集的图像面和后期修复加固面存在差异,因此早晚画面并不一致。系列幡画像可能为八大菩萨和日光、月光菩萨为组合的十大菩萨,绘制年代为8世纪末。其艺术风格在继承吐蕃腹地流行的南亚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装帧等融合了当地因素,系吐蕃乃至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绘画的代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幡画像 斯坦因 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舞蹈艺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9
作者 戴金叶 李银兵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7,153,154,共13页
舞蹈艺术储存着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记忆与情感,是联结各民族和凝聚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在舞蹈艺术审美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共赢中,中华各民族舞蹈艺术内蕴着的交往性、交融... 舞蹈艺术储存着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记忆与情感,是联结各民族和凝聚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在舞蹈艺术审美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共赢中,中华各民族舞蹈艺术内蕴着的交往性、交融性、共同性、共享性这四个基本属性,不断型塑着各族人民“五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政治理念,使得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铸牢。通过分析舞蹈艺术审美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关系,提出了艺术互鉴、艺术互融、艺术互利三条路径,为推进中华民族舞蹈艺术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艺术 艺术审美 赋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形态及新媒介文论话语形态建构
10
作者 单小曦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3,共9页
文论话语形态即受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力量、权力关系规约的关于文艺基本问题讲述、传递、接受行为的整体样态,是一种特殊“场语”的不断生成和涌现。1978年以来的40多年间,当代中国文论界涌现出十多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展现了当... 文论话语形态即受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力量、权力关系规约的关于文艺基本问题讲述、传递、接受行为的整体样态,是一种特殊“场语”的不断生成和涌现。1978年以来的40多年间,当代中国文论界涌现出十多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展现了当代中国文论发展的基本面貌、实绩和特点。但这些话语形态基本是以书写一印刷文艺现象为研究对象的。1990年代以来,中国新媒介文艺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新媒介前卫艺术、超文本文艺、网络文艺、自媒体文艺短视频、人工智能文艺等方面具体展现出了发展实绩。对这种新兴文艺现象,当代中国各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难以给出充分解释。面向现实和未来,当代中国文论需要发展建设以新媒介文艺现象为研究旨归的新媒介文论话语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文论 话语形态 新媒介文论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档案艺术化叙事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向探讨
11
作者 祁蒙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3,共4页
我国红色档案资源叙事体系构建与多形式运用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系统性不足与开发深度有限问题。本研究提出以艺术化叙事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和实施路径,基于叙事学、文化记忆理论与符号学的三维理论耦合,取得还原真实历史与增... 我国红色档案资源叙事体系构建与多形式运用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系统性不足与开发深度有限问题。本研究提出以艺术化叙事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和实施路径,基于叙事学、文化记忆理论与符号学的三维理论耦合,取得还原真实历史与增强艺术感染力的双重效用。在实践层面推进档案资源系统化,强化数字保护与多渠道征集;推进跨媒介叙事创新,以实景演出为样例,融合文学、影视及沉浸式技术开发文旅项目,推出特色文创与影视化产品。同时,建立馆际协同网络,社会力量参与协同建设和开发。研究表明,依托现代技术深化艺术化叙事,完善档案叙事理论和实践,可深化对红色档案资源的认知,激活红色档案的文化价值,推动叙事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档案 档案叙事 艺术化 技术赋能 创意设计 文化品牌 艺术教育 艺术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何以赋权:基于艺术原理的展开
12
作者 万勇 吴悦婷 《交大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86,共13页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艺术融合科技的结晶,能够通过作品规范要件的考察。结合艺术原理可理解创作的随机特质,以摄影为参照回顾版权史,创作的概念张力也能适应人工智能的技术更迭。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语境下,思想表达二分法的适用存有争...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艺术融合科技的结晶,能够通过作品规范要件的考察。结合艺术原理可理解创作的随机特质,以摄影为参照回顾版权史,创作的概念张力也能适应人工智能的技术更迭。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语境下,思想表达二分法的适用存有争议,明确真正的评价对象则可化解难题。应当坚持以造型艺术为核心的保护逻辑,区分看待提示词与生成图片。应当从行为引导生成式人工智能向善发展,强化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信赖度,推动其和谐融入创作圈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艺术原理 独创性 创作 思想表达二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生的中国基础
13
作者 李延江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1,共8页
中国新文学中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具有深厚的内在基础。无论是文学的技巧、方法还是其所揭示的生活现象、情感态度,都能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找到与之共鸣的丰厚基因。资源的有限性、局限性与人的权利欲望之间的天然矛盾所造成的中国社会... 中国新文学中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具有深厚的内在基础。无论是文学的技巧、方法还是其所揭示的生活现象、情感态度,都能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找到与之共鸣的丰厚基因。资源的有限性、局限性与人的权利欲望之间的天然矛盾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普遍异化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深厚土壤;沉沦时代里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求索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生的内在推动力;中国传统文学积淀的许多极具表现力的技巧、手法及其内在的艺术追求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形成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 新文学 知识分子 艺术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的缪斯与异质的共同体——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存在论考察
14
作者 王琦 陈昊灏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5-146,160,F0003,共14页
在存在论的视域中,技术逐渐从人类的生活世界中凸显,并在成为“具体技术物”后,获得了区别于人的存在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亦属于这一谱系。通过降维信息和复杂数据中的生成性与对抗性活动,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步构建了其独特的存在论领域... 在存在论的视域中,技术逐渐从人类的生活世界中凸显,并在成为“具体技术物”后,获得了区别于人的存在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亦属于这一谱系。通过降维信息和复杂数据中的生成性与对抗性活动,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步构建了其独特的存在论领域,并在现代文艺创作中,与人类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发生了深层的交织。然而,激进的超人类主义者与保守的人类中心主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错置了人类与生成式人工智能之间的存在论基础,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存在的“失所”:一是人类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据海洋中陷入无根基状态,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造在现有人类世界中丧失意义。为解决此问题,必须承认人类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存在论视域中的绝对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探索一条由差异性铺设的异质的共同体道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类与技术在文艺创作中的协同生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论 生成式人工智能 文艺创作 异质的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文类与匠心——论格萨尔图像的文化源头与艺术源头
15
作者 王田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114,155,156,共13页
以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为母体的格萨尔文化是一个繁复的文化体系,它体量宏大,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演进,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面相。格萨尔文化囊括了与史诗《格萨尔王传》紧密相关的民间故事、民俗活动、遗迹遗物、艺术形式等诸多文化事... 以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为母体的格萨尔文化是一个繁复的文化体系,它体量宏大,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演进,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面相。格萨尔文化囊括了与史诗《格萨尔王传》紧密相关的民间故事、民俗活动、遗迹遗物、艺术形式等诸多文化事象。就格萨尔艺术而论,它发端于民间,后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与推动,在明清时期获得了快速发展。格萨尔艺术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格萨尔歌舞、格萨尔戏剧、格萨尔美术三类。作为格萨尔艺术的组成部分,格萨尔图像凭借可视化、直观化的特征,而成为与口头、文字相并列的第三种讲述《格萨尔王传》的文类。格萨尔图像总体属于造型艺术,同时又超越了造型艺术的范畴;格萨尔图像属于格萨尔美术,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又互为彼此;在“图像时代”“数字时代”的今天,格萨尔图像在数量上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在类型上日新月异。从文化源头上看,格萨尔图像源自《格萨尔王传》,它如实描绘、辅助协作、提升强化了史诗。从技艺的源头追溯的话,格萨尔图像源自工巧明。藏族文化中的工巧明为藏传佛教所主导,也给民间留下了一些空间。传统的格萨尔图像,诸如格萨尔唐卡、格萨尔壁画、格萨尔雕塑、格萨尔石刻、格萨尔面具等,其艺术本体均可以在工巧明中找到特定的位置。在图像学与图像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格萨尔图像与人类社会的其他图像一样承载着叙事与象征双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文化 格萨尔图像 文化源头 艺术源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新布贴的艺术特点与礼仪功能
16
作者 周少华 马若白 朱珂璟 《服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77,共6页
以阳新布贴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的方法,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对阳新布贴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礼仪功能进行论证。通过回顾阳新县从古代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历程,详细分析阳新布贴的色彩运用、造型设计、构图技... 以阳新布贴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的方法,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对阳新布贴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礼仪功能进行论证。通过回顾阳新县从古代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历程,详细分析阳新布贴的色彩运用、造型设计、构图技巧、材料选择、工艺制作等艺术特质,探讨阳新布贴在礼仪习俗、教育传承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社会意义。研究表明,阳新布贴作为一种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民间艺术,不仅展现了阳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还记录了该地区历史文化的演变,并在阳新礼仪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新布贴 艺术特点 礼仪功能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该如何阅读修昔底德?--康纳所谓“递进手法”再评价
17
作者 何元国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4,129,共13页
美国学者康纳借鉴伊泽尔的“读者反应理论”的主要思想,但舍弃其概念,用以研究修昔底德艺术的一面。康纳认为,“递进”是修昔底德最有特色的手法。通过它,修昔底德一方面让读者设身处地,获得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他把自己关于人性和政治... 美国学者康纳借鉴伊泽尔的“读者反应理论”的主要思想,但舍弃其概念,用以研究修昔底德艺术的一面。康纳认为,“递进”是修昔底德最有特色的手法。通过它,修昔底德一方面让读者设身处地,获得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他把自己关于人性和政治等思考融入叙事和评论中,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康纳的“递进手法”说有一概而论的毛病。运用海登·怀特的学说,可以解释其理论借鉴的不足。但其理论借鉴大体上是成功的,它提醒我们留意修昔底德的“递进”“反讽”等手法,领会其不做定论、邀请读者做出反应的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昔底德 康纳 “递进手法” “读者反应理论” 海登·怀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枕艺术特点及美学价值
18
作者 沈塔 何建华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9-113,共5页
枕头虽小,但蕴含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枕在造型、装饰和胎釉等方面独具艺术特色,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本文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论述其艺术特征,总结其美学价值,使其在当今社会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宋代 景德镇 青白瓷 瓷枕 艺术特征 美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家具装饰图案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文琦 马莉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38,共5页
为了系统探讨明代家具装饰图案的演变规律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揭示不同类型装饰图案在明代社会中的艺术特征与文化象征意义,提出了一种基于样本数据库研究家具装饰图案的创新方法。首先建立一个300个明代家具样本的数据库,再对样本逐... 为了系统探讨明代家具装饰图案的演变规律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揭示不同类型装饰图案在明代社会中的艺术特征与文化象征意义,提出了一种基于样本数据库研究家具装饰图案的创新方法。首先建立一个300个明代家具样本的数据库,再对样本逐一进行家具类别、时期、装饰图案类型、图案占比、装饰图案工艺、文化象征与价值观、图案与功能的关系等方面探讨,进而汇总所有样本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明代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家具装饰图案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存在显著差异,揭示了明代家具装饰图案在社会历史语境中的深层意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与审美追求。研究结果为明代家具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也为现代家具设计提供历史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家具 装饰图案 艺术特色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视野下的老年人艺术活动参与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瑞 王若霖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6-205,共10页
中国已逐步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维度的人口健康成为重要研究议题。基于CLASS2018—2020年微观数据与对应的统计年鉴宏观数据匹配而成的数据库,使用OLS模型和bootstrap分析方法发现:唱歌或奏乐与广场舞等艺术活动参与对老年人认知功... 中国已逐步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维度的人口健康成为重要研究议题。基于CLASS2018—2020年微观数据与对应的统计年鉴宏观数据匹配而成的数据库,使用OLS模型和bootstrap分析方法发现:唱歌或奏乐与广场舞等艺术活动参与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且这一关系在不同民族和地区老年群体中具有异质性;朋友支持在老年人艺术活动参与与认知功能之间起正向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老龄化背景下的健康中国发展,并为以艺术活动作为干预方式促进老年人认知健康提供了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认知功能 艺术活动参与 民族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