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褐环乳牛肝菌提高油松抗旱性研究
1
作者 付兴 《林业科技情报》 2025年第1期10-12,共3页
该实验采用盆栽的方式,研究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幼苗接种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后,菌根化油松的抗旱机制,以未接种的幼苗作为对照。测定在土壤相对含水量正常水分(65±5)%、轻度胁迫(50±5)%、中度胁迫(35±5)... 该实验采用盆栽的方式,研究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幼苗接种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后,菌根化油松的抗旱机制,以未接种的幼苗作为对照。测定在土壤相对含水量正常水分(65±5)%、轻度胁迫(50±5)%、中度胁迫(35±5)%和重度胁迫(25±5)%条件下,油松苗木生长指标、根系活力、根系抗逆物质和根际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菌根化的油松的苗高、地径、鲜重和干重生长指标整体均高于未接种处理的幼苗;菌根化油松在干旱胁迫下可以通过增加土壤酶活性,增加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根系活力,影响气孔密度,从而保证油松幼苗的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环乳牛肝菌 油松 土壤酶活性 生长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对赤松毛虫的诱导化学防御 被引量:70
2
作者 李镇宇 陈华盛 +2 位作者 袁小环 许志春 王燕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3-50,共8页
对受赤松毛虫为害与未受害油松的二年生针叶及用这两种油松的完整针叶饲养的赤松毛虫幼虫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测定分析,发现植株受害后针叶异亮氨酸酪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含量增加,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水溶性总糖... 对受赤松毛虫为害与未受害油松的二年生针叶及用这两种油松的完整针叶饲养的赤松毛虫幼虫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测定分析,发现植株受害后针叶异亮氨酸酪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含量增加,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水溶性总糖、粗脂肪、单宁、生物碱含量及总糖/氨基酸比例上升;脂肪酸、酚类、萜烯、矿质元素均有较大幅度变化,用受害后油松针叶饲养的幼虫摄食量减少335%,死亡率升高10%,产卵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赤松毛虫 诱导化学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松毛虫的危害对小油松针叶内物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3
作者 李镇宇 王燕 +2 位作者 陈华盛 冯强 李凯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1-45,共5页
通过对受赤松毛虫危害和未受危害的小油松1 年生和2 年生针叶化学成分以及用其饲养的赤松毛虫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对比测定分析,发现受害小油松2 年生针叶在失叶50 % 条件下,与未受害2 年生针叶相比,针叶内化学成分有较大幅度... 通过对受赤松毛虫危害和未受危害的小油松1 年生和2 年生针叶化学成分以及用其饲养的赤松毛虫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对比测定分析,发现受害小油松2 年生针叶在失叶50 % 条件下,与未受害2 年生针叶相比,针叶内化学成分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单宁、生物碱含量增加,脂肪酸、酚酸、水溶性总糖含量及糖/ 氨基酸比例上升,用之饲养的赤松毛虫幼虫体重减轻,死亡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受害小油松1 年生针叶失去80 % 后,1 年生针叶与未受害油松1 年生针叶相比,多数化学成分有相反变化趋势,用其饲养赤松毛虫幼虫时发现其不具滞后诱导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赤松毛虫 诱导抗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生菌根真菌促进油松人工幼林生长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林鹤鸣 周玉芝 +3 位作者 姜凤岐 宋轩 郭浩 王世中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74-277,共4页
从不同林型下分离获得的外生菌根真菌纯培养菌株中 ,选择了其中劣味乳菇、赫丝膜菌、褐环乳牛肝菌、毛边滑绣伞4株优良菌种 ,对油松人工幼林(5年生)进行菌剂混合接种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幼林接菌 ,能够使土壤微生物... 从不同林型下分离获得的外生菌根真菌纯培养菌株中 ,选择了其中劣味乳菇、赫丝膜菌、褐环乳牛肝菌、毛边滑绣伞4株优良菌种 ,对油松人工幼林(5年生)进行菌剂混合接种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幼林接菌 ,能够使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发生变化 ;接菌后的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总数比不接菌的有明显的增加 ,其中真菌增加732.35 %。对接菌油松进行菌根侵染调查发现 ,接菌后的油松菌根侵染率为75 % ,不接菌的为20 % ;对连续两年接种菌剂的油松幼林调查发现 ,与不接菌剂的相比施用菌剂的油松地径、株高显著增加。由此认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真菌 油松幼林 生长 促进作用 生物接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张社奇 王国栋 +1 位作者 时新玲 刘云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4,共5页
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树龄的油松人工林地土壤物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树龄和土壤深度变化的差异极为显著;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与树龄之间均无确定的变化规律,随土壤深度变化的差异极为显著;土壤最... 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树龄的油松人工林地土壤物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树龄和土壤深度变化的差异极为显著;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与树龄之间均无确定的变化规律,随土壤深度变化的差异极为显著;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随树龄的变化差异显著,随深度的变化差异极显著,因而树龄和土壤深度均可表征油松林地的持水能力。与撂荒地相比,油松人工林通过凋落物和土壤根系的作用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并不同程度地改善土壤孔隙状况,增强土壤的持水能力。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分别增加了9.3%~36.3%、40%~232.8%、1%~103%、21.6%~46.2%、22.4%~43.7%,土壤毛管孔隙无明显增减规律。表明在黄土高原营造油松人工林有利于改善土壤水分物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管 土壤水分 油松 树龄 人工林地 黄土高原 最大持水量 原油 撂荒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对赤松毛虫的诱导化学防御及滞后诱导抗性 被引量:34
6
作者 李镇宇 王燕 +2 位作者 陈华盛 许志春 路永波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6-70,共5页
对当年受赤松毛虫危害和未受危害的油松新长出的一年生针叶化学成份以及用其饲养的赤松毛虫的发育情况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发现受害油松新长出的一年生针叶化学成份仍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 对当年受赤松毛虫危害和未受危害的油松新长出的一年生针叶化学成份以及用其饲养的赤松毛虫的发育情况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发现受害油松新长出的一年生针叶化学成份仍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水溶性总糖、粗脂肪、生物碱含量及总糖/ 氨基酸比例上升;脂肪酸、单宁、酚类化合物均有较大幅度的减少;用其饲养的赤松毛虫幼虫体重减轻、死亡率比对照高19-2 % 。油松对赤松毛虫的滞后诱导抗性至少在半年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赤松毛虫 诱导化学防御 滞后诱导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SSR-PCR引物筛选及反应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冬梅 杨娅 +1 位作者 沈熙环 茹广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17,共5页
油松是我国特有的重要乡土针叶树种,开发合适的油松PCR-SSR引物并建立优化的反应体系,是开展油松天然群体和种子园人工群体遗传研究的基础.该研究以油松总DNA为材料,分析了Taq聚合酶、样本浓度、Mg^2+浓度、dNTP浓度以及引物浓度对... 油松是我国特有的重要乡土针叶树种,开发合适的油松PCR-SSR引物并建立优化的反应体系,是开展油松天然群体和种子园人工群体遗传研究的基础.该研究以油松总DNA为材料,分析了Taq聚合酶、样本浓度、Mg^2+浓度、dNTP浓度以及引物浓度对PCR-SSR扩增结果的影响,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SSR引物12对,建立了稳定的、可重复的油松PCR-SSR最佳反应体系及PCR扩增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15pLSSR-PCR反应体系中,样本最适宜浓度为30ng,Mg^2+的最适浓度为0.25mmol/L,dNTP最适浓度为0.2mmog/L,单引物的最适浓度均为250nmol/L;Taq聚合酶在15止反应体系中宜加入0.375U.统计利用所选12对引物,对辽宁兴城油松种子园内49个建园无性系进行了SSR-PCR反应,通过6%的变性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每对引物扩增产物在100—250bp之间的等位谱带数最大为10,最小为5,不同无性系间DNA谱带多态性丰富,油松SSR-PCR引物筛选及反应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SSR标记技术开展油松种子园的父本分析及选择性受精研究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程序和强有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SSR标记 引物 反应体系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位对油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孙巧玉 刘勇 +3 位作者 李国雷 张硕 许飞 王巍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2-105,129,共5页
油松是华北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研究油松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空间分配格局对北方地区人工林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省平泉县34年生油松人工林为调查对象,通过比较不同坡位的林木生长量、地上生物量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研究坡位... 油松是华北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研究油松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空间分配格局对北方地区人工林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省平泉县34年生油松人工林为调查对象,通过比较不同坡位的林木生长量、地上生物量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研究坡位对土壤养分分配及林木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胸径和树高均随坡位由上到下的变化而增加;就单株乔木各器官而言,不同坡位林木枝、干的生物量分配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而叶的生物量则是随着坡位由上而下逐渐减小;油松人工林分的乔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分别占地上部分生物量的92.2%~95.1%,3.5%~6.3%,1.2%~1.5%;各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坡位上均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人工林 生物量 坡位 土壤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两种主要退耕还林树种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潜力 被引量:84
9
作者 刘迎春 王秋凤 +6 位作者 于贵瑞 朱先进 展小云 郭群 杨浩 李胜功 胡中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4277-4286,共10页
黄土丘陵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而原有植被却遭受严重破坏。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大型生态恢复工程,在本区均有大面积分布。这些工程已经对生态恢复起到重要作用,并将对全球碳素... 黄土丘陵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而原有植被却遭受严重破坏。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大型生态恢复工程,在本区均有大面积分布。这些工程已经对生态恢复起到重要作用,并将对全球碳素循环起到积极作用。以黄土丘陵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为研究对象,共设置样方28个,测定森林乔木、灌木、草本生物量及凋落物碳储量;钻取并分析土样516份,获得土壤有机碳储量。结合文献数据和农田碳储量数据,建立0—86年生油松林和0—56年生刺槐纯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林龄序列;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林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后的油松林和刺槐林生态系统的植被、凋落物及土壤碳储量逐渐增加;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19、27、36、86年生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70.76、143.43、167.30、271.23—332.26Mg/hm2;8、17、39年生刺槐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80.37、94.08、140.77 Mg/hm2。受间伐干扰、45、52年生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36.42、168.56 Mg/hm2,相对于没有人为干扰的油松林,其植被碳储量明显下降,而土壤碳储量保持稳定甚至升高。受乱砍滥伐干扰的71年生油松林和56年生刺槐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18.87、76.99 Mg/hm2,相对于没有人为干扰的森林,其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种植油松林之后的86a时间内,其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为211.61—272.64 Mg/hm2;而种植刺槐林、在39a时间内的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为81.15 M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生态系统碳储量 固碳潜力 油松 刺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密度对人工油松林下植物的影响 被引量:25
10
作者 侯磊 张硕新 +2 位作者 陈云明 曹扬 王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6-52,共7页
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宜川县铁龙湾林场3种林分密度人工油松林对林下的植物组成、植物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林下双子叶植物科的数目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单子叶植物在中密度林分下最少,在小、大密度林分下数... 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宜川县铁龙湾林场3种林分密度人工油松林对林下的植物组成、植物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林下双子叶植物科的数目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单子叶植物在中密度林分下最少,在小、大密度林分下数量基本一致。在小、中、大密度林分下的优势种分别是豆科和蔷薇科、菊科、忍冬科。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各指数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只有草本Simpson指数(D)和Shannon-Wiener指数(H′)在中密度和大密度林分下比较接近。林下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总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林分密度下灌木层各器官的生物量的分配呈现出不同,草本层的地下生物量均大于地上生物量,但地下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呈现为减少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油松林 林分密度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油松种源光合和荧光参数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36
11
作者 王琰 陈建文 狄晓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7031-7038,共8页
采用盆栽控水试验方法,设置正常水分(T1,田间持水量的70%—80%)、轻度胁迫(T2,田间持水量的50%—60%)和严重胁迫(T3,田间持水量的30%—40%)3个水分梯度,对6个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种源(陕西洛南LN,陕西桥山QO,山西灵空山LK,... 采用盆栽控水试验方法,设置正常水分(T1,田间持水量的70%—80%)、轻度胁迫(T2,田间持水量的50%—60%)和严重胁迫(T3,田间持水量的30%—40%)3个水分梯度,对6个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种源(陕西洛南LN,陕西桥山QO,山西灵空山LK,辽宁千山QN,河北雾灵山WL和山西芦芽山LY)的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比较,探讨种源间光合和水分利用特征的差异及其与气孔导度和荧光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水分梯度下6个种源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WUE)、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PSⅡ潜在活性(Fv/Fo)差异均极显著(P<0.01),在T1和T3下,各种源的实际光量子效率ФPSⅡ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差异显著(P<0.05)。在T2下,LK和WL的Pn达到最大,具有轻度胁迫下提高光合生产力的倾向。在T3下,QN种源的Pn和WUE较高(除LK的WUE最高外),而WL的Pn和WUE较低(除LK的Pn最低外);6个种源中QN的Pn、ФPSⅡ和ETR最大,LY和QO的光合生产力仅次于QN,而LN、LK和WL的Pn、Gs、ФPSⅡ和ETR比较低,其光合生产力及光量子产量受干旱胁迫影响较大。LK的WUE在各个水分梯度下均显著高于其它种源(P<0.05)。在T3下,各种源通过降低Tr提高WUE。在T1下,气孔限制是影响油松Pn的主要因素;在T2和T3下,Pn和WUE均与气孔导度、PSⅡ反应中心的光量子产量和电子传递速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光合参数 叶绿素荧光参数 水分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子午岭油松林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动态 被引量:49
12
作者 张希彪 王瑞娟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77-1884,共8页
对黄土高原区子午岭不同林龄(18a、29a、40a、54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人工林及天然林(约75a)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油松种子雨一般从每年9月初开始,一直到11月底结束,种子雨降落历程与林龄... 对黄土高原区子午岭不同林龄(18a、29a、40a、54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人工林及天然林(约75a)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油松种子雨一般从每年9月初开始,一直到11月底结束,种子雨降落历程与林龄大小有关,种子雨发生时间和降落高峰期有所不同。不同林龄的油松种子雨强度不同,种子雨总量大小顺序为:40a人工林((489.9±8.64)粒.m-2)〉29a人工林((346.8±7.45)粒·m-2)〉54a人工林((327.1±8.13)粒.m-2)〉天然林((146.9±5.25)粒·m-2)〉18a人工林((78.1±2.72)粒.m-2)。种子雨总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约40a时达到高峰,种子雨活力也以40a时最高。不同林龄油松林土壤种子库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8a人工林种子库最小,40a人工林种子库最大。从种子雨降落到次年4月,5种林分土壤种子库总量下降了42.34%~53.59%,空粒种子增加了26.72%~48.69%;从4月到8月份种子腐烂率由10.28%~13.62%增加到57.25%~63.28%。动物的搬运、取食和种子腐烂死亡是种子库损耗的主要因素。土壤种子库中的油松种子主要集中在枯枝落叶层,其次为0~2cm层,2~10cm层种子最少。到8月中旬,土壤中98.26%的油松种子都已丧失活性。不同林分下油松幼苗的密度差异较大,40a人工林下幼苗最多,其余依次为29a人工林、54a人工林和天然林,18a人工林下的实生苗极少,幼苗死亡率极高。在一定龄级范围内,人工林结实能力和更新潜力随林龄增加而增加,40a时更新潜力最大。虽然有大量种子下落,但由于种子大量损耗和幼苗死亡,通过环境筛作用而最终可以成熟的个体数量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种子雨 土壤种子库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和水涝胁迫对幼龄油松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巧 刘秀梅 +4 位作者 王华田 孟先鹏 曹桂萍 李健 黄昌豹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0-47,共8页
干旱和水涝是影响油松成活、生长和树势健壮的主要生态逆境。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生长季节持续干旱、水涝逆境对4年生油松幼树的根系、叶片生长、生物量分配及光合作用的影响,以阐明水分逆境对幼龄油松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探... 干旱和水涝是影响油松成活、生长和树势健壮的主要生态逆境。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生长季节持续干旱、水涝逆境对4年生油松幼树的根系、叶片生长、生物量分配及光合作用的影响,以阐明水分逆境对幼龄油松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油松生长对不同程度水分胁迫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初期,根系粗度增加,毛细根数量增多;随着胁迫时间延长,树势逐渐衰弱,毛细根逐渐减少,土壤水势及小枝水势显著降低;干旱胁迫50 d以上植株逐渐死亡;净光合速率、气孔阻力、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不断下降趋势。2)水涝胁迫初期对油松生长没有明显影响;随水涝程度的加重,油松表现为叶片发黄、失绿,土壤水势和小枝水势逐渐升高;持续水涝超过20 d,油松细根腐烂,植株逐渐死亡;气孔阻力及净光合速率呈下降趋势,且净光合速率逐渐接近为0,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3)干旱胁迫和水涝胁迫2种水分逆境均显著抑制油松生长,水分胁迫处理后油松根、茎、针叶生物量呈现出不同程度降低,且干旱胁迫的下降幅度大于水涝胁迫。因此,旱季要控制油松幼苗土壤水分条件,促进油松毛细根的生长,增强其水分利用率;雨季及时排水,确保排水深度至根系集中分布层以下,以优化油松苗木培育、提高苗木造林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干旱胁迫 水涝胁迫 光合特性 生长 生物量分配 盆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松针的挥发油成分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回瑞华 高博静 +2 位作者 孙志昆 侯冬岩 张惠祥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4期114-118,共5页
对辽宁油松松针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测得松针挥发油的含量为1.7%.用GC/MS法从油松松针挥发油中分离并确认出22种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通过HP-59970C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
关键词 GC/MS法 油松 松针 挥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山杨和油松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模型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宁 王百田 +3 位作者 王瑞君 曹晓阳 王文静 迟璐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1-155,159,共6页
山杨和油松是晋西地区重要的建群树种,采用整株收获法分析了山杨和油松各器官生物量以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采用胸径(DBH)、树高(H)、树木因子(D2 H)、平均冠幅(CW)和冠长(CL)等变量建立了叶、枝、干、根、地上部分及整株生物量模... 山杨和油松是晋西地区重要的建群树种,采用整株收获法分析了山杨和油松各器官生物量以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采用胸径(DBH)、树高(H)、树木因子(D2 H)、平均冠幅(CW)和冠长(CL)等变量建立了叶、枝、干、根、地上部分及整株生物量模型,并选取了最优模型。结果表明:(1)山杨的叶、枝、干、根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为3.42%,11.23%,64.30%和21.06%,油松的叶、枝、干、根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为13.44%,19.86%,47.52%和19.18%;山杨和油松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比值分别为3.32∶1和3.99∶1。(2)山杨和油松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0.001)。(3)山杨和油松各器官生物量拟合的最优模型形式均为CAR类型,模型解释量均超过92%。(4)基于树木胸径D的山杨和油松各器官单变量模型可解释量除叶(解释量>83%)外均达到或超过了90%,树高不宜单独对各器官生物量进行预测。综合考虑模型的可解释量和生产实践中的需要,胸径是预测山杨和油松不同器官生物量的可靠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分配 异速生长模型 山杨 油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油松人工林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勇 韩海荣 +3 位作者 康峰峰 程小琴 刘可 周彬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共6页
采用野外人工抚育干扰方法,设置低、中、高3种强度人工抚育干扰试验组及对照,探讨油松人工林叶片光合作用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人工干扰后主要环境因子(光照强度、空气相对湿度、大气温度、大气CO2摩尔分数)日变化均呈现&qu... 采用野外人工抚育干扰方法,设置低、中、高3种强度人工抚育干扰试验组及对照,探讨油松人工林叶片光合作用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人工干扰后主要环境因子(光照强度、空气相对湿度、大气温度、大气CO2摩尔分数)日变化均呈现"单峰"曲线,研究表明光照是限制油松净光合速率的关键因子;人工抚育干扰后,光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暗呼吸、光补偿点均大于对照组,其中光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日均值中等强度干扰下最大,且暗呼吸、光补偿点相对于对照组,中等强度干扰下变化最小;表观量子效率、叶绿素a和叶绿素b、总叶绿素质量分数在3种强度干扰下均小于对照组,并且中等强度干扰下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光合作用 人工抚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白桦混交林种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聂道平 王兵 +1 位作者 沈国舫 董世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94-402,共9页
在调查河北隆化县油松-白烨混交林的林木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及根系生物量)、林下草灌木、林地枯落物的总量以及不同混交距离油松地上地下部分生长发育状态的基础上,研究了混交林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该混交林作为华北地区广泛分... 在调查河北隆化县油松-白烨混交林的林木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及根系生物量)、林下草灌木、林地枯落物的总量以及不同混交距离油松地上地下部分生长发育状态的基础上,研究了混交林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该混交林作为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林型,林下草灌木繁茂,林地枯落物分解迅速,有利于土壤理化性质和林分营养状况的改善,种间关系处于基本协调状态。由于林龄及密度原因,混交林生物量略低于油松纯林,在混交林中白桦对油松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因混交距离而变化。本文提出了合适的混交距离和混交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白桦 混交林 生物量 混交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水分下刺槐和油松的生理特征 被引量:24
18
作者 杨建伟 梁宗锁 +1 位作者 韩蕊莲 吉士东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2-17,共6页
 在适宜土壤水分(70%θf)、中度干旱(55%θf)和严重干旱(40%θf)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了黄土高原常见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L.)和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的生长及水分利用特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2树种的成活率...  在适宜土壤水分(70%θf)、中度干旱(55%θf)和严重干旱(40%θf)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了黄土高原常见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L.)和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的生长及水分利用特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2树种的成活率、干物质累积和光合速率均显著下降。在适宜水分下刺槐的单叶水分利用率(WUE)最高,严重干旱下最低。刺槐和油松的枝条快速生长期主要集中在3-6月,在中度干旱条件,2个树种均可良好生长;在严重干旱下2个树种的生长均受到显著抑制,但刺槐受影响较大,油松受影响较小。在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刺槐耗水量、生物量及水分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油松。2树种在中度干旱下的总WUE最高,严重干旱下最低。刺槐属于高耗水树种,油松属于低耗水树种,油松的耐旱性强于刺槐。研究结果表明,刺槐在黄土高原缺水地区不适宜大面积栽植,只能用于水分条件较好的立地条件下造林。油松应尽可能在含水量较高的阴坡或沟坡地带造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刺槐 油松 生长 水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哑变量的油松人工林和天然林生长模型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少杰 邓华锋 +1 位作者 黄国胜 王雪军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5-331,共7页
为准确掌握油松生长过程、改善油松经营管理模式,利用北京地区油松连续清查数据,在Richards模型基础上,考虑林分起源的差异,在模型中引入哑变量,建立北京地区不同林分起源相容性油松林分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含哑变量的油松生长... 为准确掌握油松生长过程、改善油松经营管理模式,利用北京地区油松连续清查数据,在Richards模型基础上,考虑林分起源的差异,在模型中引入哑变量,建立北京地区不同林分起源相容性油松林分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含哑变量的油松生长模型,对油松林分生长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决定系数高达0.938 0和0.991 8;油松蓄积量的拟合效果比断面积好,人工林的拟合效果高于天然林。用检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适应性检验,林分断面积和蓄积量生长模型的预估精度均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人工林 天然林 哑变量 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油松和青海云杉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朱源 康慕谊 +2 位作者 刘全儒 江源 和克俭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6,共6页
对贺兰山东坡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和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交错区进行了野外群落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交错区跨越2100~2500ITI海拔范围,油松林和青海云杉林的海拔分界线为2300~2350m。地形... 对贺兰山东坡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和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交错区进行了野外群落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交错区跨越2100~2500ITI海拔范围,油松林和青海云杉林的海拔分界线为2300~2350m。地形是该交错区群落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影响因子,阳坡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高于阴坡。中等坡度样地的物种丰富度较低;平缓或陡峭样地的物种丰富度较高。海拔升高,物种的丰富度也有所增加。当群落中油松和青海云杉的优势度基本相等时,为典型的油松与青海云杉交错区,在该交错区内,随着油松优势度的降低和青海云杉优势度的升高,土壤条件有所改善,物种丰富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交错区 物种丰富度 地形因子 油松 青海云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