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空间: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场域构建
1
作者 施琳琳 吕品昌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856,共8页
中国陶瓷艺术历经传统向现代转化,逐渐演化成广博多样、多学科交叉的当代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文章借以构建新时代文化空间场域的典型陶瓷艺术作品为例,一窥中国当代陶艺家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坚守民族文化及融合国际艺术理念,探索当代艺术... 中国陶瓷艺术历经传统向现代转化,逐渐演化成广博多样、多学科交叉的当代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文章借以构建新时代文化空间场域的典型陶瓷艺术作品为例,一窥中国当代陶艺家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坚守民族文化及融合国际艺术理念,探索当代艺术的空间创造,持续推进陶瓷艺术表达的本土传承与创新转化,研究和探讨陶瓷艺术发展的多元可能与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艺术 场域构建 民族文化 多元可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发现”与“再出发”: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反思 被引量:25
2
作者 王岗 赵连文 朱雄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14,共9页
中华民族正行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而伟大复兴的核心旨要则表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求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政治与文化背景,提出对中国武术的"再发现&q... 中华民族正行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而伟大复兴的核心旨要则表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求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政治与文化背景,提出对中国武术的"再发现"与"再出发"研究的理论命题。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历史学、社会学及文化发展与创新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比较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发展中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理路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一)如今的中国武术发展,由于近百年来的体育化、奥林匹克化的发展,已经导致了中国武术发展正在走一条"削足适履"的发展道路上。(二)为什么要"再发现"?这是由于在过去的时日里,我们没有别的立场,也没有换一种视角,我们只从体育出发,导致了我们还没有从学理上对于"武术概念"、"武术本质特性"等问题形成一致的理论解释。(三)对于中国武术当下的发展现状,提出中国武术"再出发"的立场与原则。结论:走出中国武术被"体育运动"禁锢的"牢笼",释放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内在力量,让中国武术多元化、全方位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才是中国武术"再出发"的终极责任和使命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武术文化 武术多元化 武术体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9
3
作者 张继生 罗孝志 吴天佑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4-66,78,共4页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发生机制、演进过程和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此管窥出中国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即武术文化的民族性、哲理性、历史性、地域性和保守性。同时还指出中国武术在现代文化多元化时...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发生机制、演进过程和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此管窥出中国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即武术文化的民族性、哲理性、历史性、地域性和保守性。同时还指出中国武术在现代文化多元化时代发展中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文化 文化多元化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评估的三个标准 被引量:13
4
作者 苑利 顾军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137-139,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门技术含量颇高的学问。保护得好便是保护,保护得不好便是破坏。在长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炼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评估三标准:一是通过保护是否保住了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DNA;二是通过保护是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门技术含量颇高的学问。保护得好便是保护,保护得不好便是破坏。在长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炼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评估三标准:一是通过保护是否保住了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DNA;二是通过保护是否保住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三是通过保护是否促进了这个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科学保护 评估标准 传统文化DNA 文化多样性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设计与多元社会文化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长生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98-200,共3页
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各种文化现象交错并存,一方面,人的行为意识不可避免受到各种文化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艺术设计是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要涉及、体现和反映多元的社会文化。因此,在日常的艺术设计活动中,寻找文化... 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各种文化现象交错并存,一方面,人的行为意识不可避免受到各种文化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艺术设计是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要涉及、体现和反映多元的社会文化。因此,在日常的艺术设计活动中,寻找文化内涵、关心社会的发展、提高艺术设计境界,是艺术设计本体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完整公民基本素质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 多元 艺术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被引量:4
6
作者 肖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年第3期119-127,共9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的背景下,曾被主流文化忽视的民间音乐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考察花儿流行区的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昭引下,对传统花儿文化资源进行重构的过程。另外也关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的背景下,曾被主流文化忽视的民间音乐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考察花儿流行区的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昭引下,对传统花儿文化资源进行重构的过程。另外也关注花儿文化操持者与国家博弈过程中的个人生存智慧和策略性对应,即是国家艺术标准化如何影响着传统音乐的变迁和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儿” 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标准化 文化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趋势与差异性追求:当代华语电影创作与发展现状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周星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3-37,69,共6页
融合与差异是论及华语电影的重要词语,在华语电影的框架已经越来越具有融合性的当下,如何认知是一个难题。一方面融合不仅是市场的驱动所然,也包含了文化的交融因素。而跨地域的电影创作从市场、制作、人员交流、文化习俗混同、类型接... 融合与差异是论及华语电影的重要词语,在华语电影的框架已经越来越具有融合性的当下,如何认知是一个难题。一方面融合不仅是市场的驱动所然,也包含了文化的交融因素。而跨地域的电影创作从市场、制作、人员交流、文化习俗混同、类型接近上等都具有可资融合认识的基础。但另一方面,融合也带来了不同地域创作特色性削减和地域文化价值削弱等问题。在融合的趋势中强化保持自身特色与发展优势是华语电影迫切须要认知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影视艺术 华语电影 市场 融合 差异性 文化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及启示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洋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7-19,共3页
美国艺术类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沟通的能力以及勤奋工作的精神。基于此培养目标,美国高校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实现个性化教育;设置了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搭建了跨学科专业实... 美国艺术类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沟通的能力以及勤奋工作的精神。基于此培养目标,美国高校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实现个性化教育;设置了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搭建了跨学科专业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能力;主张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培养学生大格局的文化意识。借鉴美国的这些理念和措施,我国应改革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注重课外艺术实践教学,营造宽松自由的艺术氛围,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高校 艺术教育 课程体系 跨学科专业合作 文化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解美国——美国英语中的隐喻
9
作者 李荆 韩伟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18-219,共2页
本文从对大量已完全失去原有单词含义的美国英语日常用语分析理解入手,既让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了美国英语的丰富多彩,又说明了语言并不是单一的技能训练。只有了解所学语言及其国家相关的文化和背景知识,才能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障碍... 本文从对大量已完全失去原有单词含义的美国英语日常用语分析理解入手,既让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了美国英语的丰富多彩,又说明了语言并不是单一的技能训练。只有了解所学语言及其国家相关的文化和背景知识,才能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障碍,从容跨过文化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 语言障碍 传统英语 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孕育时期的版画艺术流变史考略——以肃慎、戎狄到辽、金、西夏、两宋版画文物为例
10
作者 于玉莲 覃代伦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55,共8页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从诸夏的“雕板书”甲骨文和戎狄的“刻石画”开始,中原核心地带之华夏诸族与周边少数民族部落开始了长达数千年的族群、人文和艺术的交往交流交融。在这种良性的社会互动与族群审美的交流融合中,骆越人...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从诸夏的“雕板书”甲骨文和戎狄的“刻石画”开始,中原核心地带之华夏诸族与周边少数民族部落开始了长达数千年的族群、人文和艺术的交往交流交融。在这种良性的社会互动与族群审美的交流融合中,骆越人之花山崖画、匈奴人之阴山岩画、契丹人之“契丹藏”和套色漏印佛经版画、党项人之《观弥勒上升兜率天经》和世俗版画《四美图》《武将图》、女真人之《赵城金藏》《大金玄都宝藏》,都成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明史进程中光彩夺目的艺术品。它们构建了中华民族共有、共享、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精神,堪称中华民族共同体孕育时期的代表性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多元一体 民族融合 版画艺术 民族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