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R技术模式在我国地下水库工程建设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与应用展望 被引量:8
1
作者 周俊 陈凯麒 +1 位作者 梁鹏 苏小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2-195,共4页
相比地表水库工程而言,地下水库工程是通过人工干预改变地下水补给量或排泄量来调节库容,在水资源战略储备和地下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国内外地下水库工程已有一定数量和规模,但国外建设的地下水库工程广泛地应用了ASR(含... 相比地表水库工程而言,地下水库工程是通过人工干预改变地下水补给量或排泄量来调节库容,在水资源战略储备和地下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国内外地下水库工程已有一定数量和规模,但国外建设的地下水库工程广泛地应用了ASR(含水层存储与回用)技术模式,而国内则由于存在成本效益比不清晰、回灌堵塞技术未突破、环境影响不确定、回灌水源不足以及缺少政策法规指导等原因,尚无应用案例。然而,无论是在城市供水和水资源调蓄,还是水质涵养及战略储备上,建设采用ASR技术模式增压回灌的地下水库工程仍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库 地下水库工程 asr 回灌 调蓄 回灌堵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洮儿河扇形地修建地下水库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肖长来 兰盈盈 梁秀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0期55-59,共5页
利用大量实际资料,采用GMS软件建立了白城市洮儿河扇形地立体地质模型,系统研究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应用Surfer软件,采用含水层体积法和水层厚度法计算了地下水库的储存空间,采用动态资料推求、野外试验和室内实验等多种方法确定了主要... 利用大量实际资料,采用GMS软件建立了白城市洮儿河扇形地立体地质模型,系统研究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应用Surfer软件,采用含水层体积法和水层厚度法计算了地下水库的储存空间,采用动态资料推求、野外试验和室内实验等多种方法确定了主要水文地质参数,重点分析计算了洮儿河扇形地作为地下水库的储水空间、补给水源和调蓄能力,讨论了在该区修建地下水库的可行性及其效果,提出扇形地地下水库设计与建设的有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洮儿河扇形地 地下水库 储水空间 补给水源 调蓄能力 人工补给 含水层储存与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泉州地区海水入侵现状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5
3
作者 付旭 林从谋 +2 位作者 黄志波 邓成豪 陈莹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5-190,共6页
针对泉州地区地下水的超采状况及海水入侵的程度,以泉州地区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为依据,提出了该地区海水入侵灾害的防治措施,即将含水层存储与恢复技术(ASR)与地表蓄水体相结合。分析得出,采用该措施可以将泉州地区丰水期降水及... 针对泉州地区地下水的超采状况及海水入侵的程度,以泉州地区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为依据,提出了该地区海水入侵灾害的防治措施,即将含水层存储与恢复技术(ASR)与地表蓄水体相结合。分析得出,采用该措施可以将泉州地区丰水期降水及其它可用水源通过人工补给存储在含水层中,并在枯水季节抽取使用。这样,既能减缓枯水季节的供水压力,又可以提高地下水水位,防止地下漏斗面积的不断扩大,从而达到防治海水入侵的效果。所提供措施可为该地区防治海水入侵灾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入侵 asr与地表蓄水体 泉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层储能回灌溶液温度变化对含水介质空间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马玖辰 赵军 安青松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1-245,共5页
通过对砂柱试验系统进行回灌溶液温度突、渐变试验,结合双电层理论揭示咸水层储能过程中含水介质空间结构以及渗透性能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由于回灌溶液温度的改变,引起含水介质中黏粒物质间扩散双电层排斥力的变化,从而造成黏粒... 通过对砂柱试验系统进行回灌溶液温度突、渐变试验,结合双电层理论揭示咸水层储能过程中含水介质空间结构以及渗透性能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由于回灌溶液温度的改变,引起含水介质中黏粒物质间扩散双电层排斥力的变化,从而造成黏粒物质出现释放、迁移与聚沉现象。这也是导致含水介质渗透系数变化的主要机制。在回灌80℃原水溶液突、渐变试验中,含水介质相对渗透系数分别下降至初始值的78%、82%,流出溶液黏粒质量浓度最高达1.8g/L、0.5 g/L,表明渗透性能不仅与回灌溶液温度有关,也受到温度变化梯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技术 咸水层储能 模拟试验 渗透性能 双电层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期采灌储能模式浅层咸水介质渗透性演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马玖辰 武春彬 +1 位作者 刘雪玲 张志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883-1891,共9页
针对地下浅层储能咸水介质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与矿物构成的特殊性,开展可控三维物理模拟试验,基于表面化学与胶体稳定性理论,从介观尺度分析回灌溶液宏观参数变化与含水介质中微纳米颗粒重新分布过程的内在关联;探索复杂时空条件下咸水... 针对地下浅层储能咸水介质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与矿物构成的特殊性,开展可控三维物理模拟试验,基于表面化学与胶体稳定性理论,从介观尺度分析回灌溶液宏观参数变化与含水介质中微纳米颗粒重新分布过程的内在关联;探索复杂时空条件下咸水层孔隙结构变化规律;确定不同储能模式下低渗透帷幕带的形成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回灌溶液温度、盐度变化是打破颗粒间受力平衡,造成含水介质渗透性能下降的诱导机制。在抽-注井固定与调换模式下,经历完整储能周期,含水层整体相对渗透率k/k0分别下降至63%、57%,表明由微纳米颗粒物质重组,导致含水介质空间结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两组储能试验中,由于形成机制不同,低渗透帷幕带分别形成于700-900 mm与500-700 mm的渗流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层储能 微纳米颗粒 孔隙结构 渗透性能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层型地下储氢库垫层气类型优选及注采参数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郝永卯 任侃 +1 位作者 崔传智 吴忠维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881-2887,共7页
发展地下储氢技术是克服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和间歇性的有效方法;为确保采出更多的氢气,地下储氢库需要注入垫层气以提高地层压力、抑制地层水的流动。鉴于含水层型储氢库垫层气的研究较少且基本为定性研究,本工作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储... 发展地下储氢技术是克服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和间歇性的有效方法;为确保采出更多的氢气,地下储氢库需要注入垫层气以提高地层压力、抑制地层水的流动。鉴于含水层型储氢库垫层气的研究较少且基本为定性研究,本工作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储氢库机理模型,该模型考虑垫层气注入种类、不同组合、注入量和注入速度因素对氢气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第一个注采周期中,垫层气的注入对于氢气采出程度的影响更为明显,其中甲烷方案将氢气的采出程度提高18.41%;二氧化碳作垫层气时可能会因为甲烷化反应而产生较差的作用;氢气的采出程度随垫层气分子量的增加而降低,随垫层气的注入量增加而增加;注入垫层气能够提高地层压力、抑制地层水的流动,二者共同作用可以降低重力偏析的影响,进而增加氢气的采出程度;在储氢库的早期阶段,垫层气的合理注入对储氢库的运行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储存 含水层 垫层气 氢气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含水层地下储热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3
7
作者 黄永辉 庞忠和 +2 位作者 程远志 孔彦龙 汪集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4,共8页
深层含水层储热是一种利用深度>500m的深层含水层作为储热介质的储热技术,储热对象通常为50~150℃的热水。它通过地下水井从深层含水层中抽取和灌入地下水,实现热能储存和回收。深层含水层储热技术是弥补能源供需时空分布的不平衡,... 深层含水层储热是一种利用深度>500m的深层含水层作为储热介质的储热技术,储热对象通常为50~150℃的热水。它通过地下水井从深层含水层中抽取和灌入地下水,实现热能储存和回收。深层含水层储热技术是弥补能源供需时空分布的不平衡,综合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是国内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文中首先阐述了深层含水层储热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发展,归纳储热系统的热工性能,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其热回收效率的关键参数,并对各个参数对热回收效率的敏感性做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讨论了限制深层含水层储热系统发展的技术瓶颈,并针对系统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做了预测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含水层储热系统 热回收效率 地热 水文地质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含水层储热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黄永辉 杨俊生 +1 位作者 朱传庆 孔彦龙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9-247,共9页
深部含水层储热系统,是一种以深部含水层介质为载体的“地热+”多能互补储/供能系统。该系统可将各种形式的能量储存于地下并按需求取出加以利用,能够弥补能源供需的时空分布的不平衡,是综合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深部含水层储热系统,是一种以深部含水层介质为载体的“地热+”多能互补储/供能系统。该系统可将各种形式的能量储存于地下并按需求取出加以利用,能够弥补能源供需的时空分布的不平衡,是综合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深部含水层储热是一种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式。传统的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受限于地热尾水回灌导致的热突破,热田寿命有限。而利用深部含水层储能,不但可以增强热储能力,而且能够延长热田寿命。本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表明,与传统的水热型地热系统相比,通过采取深部含水层储热技术,在相同开采流量下,可以提升单井供热能力20%。其储热效率可以达到60%~90%,能够保证更高的地热能提取率;同时,与传统水热型地热井寿命受限于热突破时间的情况不同,深部含水层储热系统可以延长地热井寿命,实现可持续开采。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评估了不同参数对深部含水层储热性能的影响。通过参数研究发现,储层渗透率和储热温度等是影响储热能力和效率的关键参数。本研究为后续开展深部含水层储热系统工程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含水层储热 地热资源 数值模拟 储热效率 OPENGEOS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